离婚的读后感大全
《离婚》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万卷出版公司-万榕书业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婚》精选点评:
●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意思的,但中途就有些无趣了。个人感觉没有《二马》、《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正红旗下》有趣。但是比《猫城记》更能读进去些。
●《月亮与六便士》堂子胡同版
●生命原来就是一场巨大的敷衍。一切在有趣与无趣之间徘徊,但究竟还是无趣占了上风。 人人拘谨的活着,不愿露怯,既然婚姻可以敷衍,那么工作也可以敷衍,结果丁二这个“废物”才是最豁的出去的人。
●北京人最好毒,可以跟毛姆媲美了
●神作。
●生活不就是如此么?!
●喜欢
●可能本身很习惯北京方言,所以老舍的小说语言上对我而言没什么阅读障碍,一水的顺滑。小老百姓的生活,上海看弄堂,北京看衙门。很多的生活琐事人心计较,读着也都快一百年前,和今天,其实没啥变化,真的,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人心和人作的那些个事儿啊,没啥发展。
●总感觉这部作品有一些散文式。其中让我比较有感触的,一是“吃人的社会”,比如同事之间的闲言碎语,嫉妒,冷嘲热讽,家里面与邻居等等的往来。更如天真入狱时别人的冷眼旁观。二是夫妻之间,真的有太多不愉快了。
●大师是大师。读这样的书有种心服口服的敬佩感。 大师很难有好命运,无论是笔下的人物还是他自己。 莫言是把人魔幻化,老舍把普通人写的魔幻了。可惜再也没有这样的人物了,大概,在这个时代,也不会有能将真话赋予百倍心酸的人了。 旧式的婚姻总惹人痛苦,但是又不总是时代的问题,要不读着百年前的书,却看见现实生活的影子。阳光底下无新事,无论婚姻还是什么,人仿佛变换了,事仍是那些事。
《离婚》读后感(一):看了书,书评,这些文字都是男人的角度来展开的。很想知道女性角度看这些文字是什么感受,有人分享一下吗?
看了书,书评,这些文字都是男人的角度来展开的。很想知道女性角度看这些文字是什么感受,有人分享一下吗?
看离婚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围城,想起了美剧我们这一天。婚后的生活,你对于另一半的期待,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诗意的展望,不论如何,一切总会归于平凡。所以大可以少去走一些弯路,让自己浸入生活,找寻其中的真谛和乐趣。make everything better
《离婚》读后感(二):《离婚》:理想与现实
我认为此书是老舍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 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是张大哥一家的事情展开叙述,为我们展示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的种种形象;二是老李一家的事情展开叙述,体现本书的主题,诗意理想与庸俗现实之间的矛盾,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冲突。两线并不是平行展开,而是相互穿插,同时进行。 二者共同表现了“将就、妥协、敷衍、中庸”的主要特点,而最终又都归结为老舍文化批判视野之下的国民性弱点的批判。 而“结婚”正是将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的牢笼。 结婚是将就,是妥协,而张大哥也是爱将就,喜欢妥协,怪不得张大哥这样热衷于给别人做媒。不劝人离婚,就是在劝人苟活。 本书名为“离婚”,而实际书中并没有任何一对儿夫妻的结局是离婚,他们都同床异梦,各怀鬼胎。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书名,来表现书中的人们,他们都在将就,全都没有突破藩篱的勇气。 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
《离婚》读后感(三):离不了的婚,挣脱不了的禁锢
读完老舍的《离婚》,太惊艳!惊艳于他幽默笔下的街坊生趣、太太同盟、衙门官场,更惊艳于他对婚姻制度的诘问。这部长篇竟然写于1933年,那一年他34岁,刚结婚。
“我并不想尝尝恋爱的滋味,我要追求的是点——诗意。家庭,社会,国家,世界,都是脚踏实地的,都没有诗意。大多数的妇女——已婚的未婚的都算在内——是平凡的,或者比男人们更平凡一些;我要——哪怕是看看呢,一个还未被实际给教坏了的女子。情热像一首诗,愉快像一些乐音,贞纯像个天使。我大概是有点疯狂,这点疯狂是,假如我能认识自己,不敢浪漫而愿有个梦想,看社会黑暗而希望马上太平,知道人生的宿命而想象一个永生的乐园,不许自己迷信而愿有些神秘,我的疯狂是这些个不好形容的东西组合成的;你或者以为这全是废话?”这便是《离婚》中老李的所想。
要离的“婚”,正是囚禁人性的体制。
然而,老舍的绝笔之作竟然是一篇《陈各庄上养猪多》:“热爱猪,不辞劳,/ 喂食、饮水、冷热饥饱,时刻仔细瞧。/ 粪便干,或是不爱动,/立即去找防疫员来治病。/……/有成绩,戒自满,/一定要站的高来看得远。/看得远,站得高,时刻不忘学赶帮超。”一个曾经写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的老舍,最后的1966年之所以选择去投湖,是他再不能忍受被“猪”一样的体制辱没下去了……
《离婚》读后感(四):离婚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会大彻大悟,但也不会完全麻木不仁,只是处于半梦半醒之间。就像书中的老李一样,他意识到婚姻以及工作,甚至到社会制度存在一些问题,自己也有一些不满,但是也并没有勇气去改变这些事情,只是凑合过,维持着自己在周围人眼中的一个普通人形象。
这本作品有种现实版《月亮与六便士》的感觉,毕竟在现实中为了理想或者自己所向往的东西而放弃现实,是很艰难的事情,凑合似乎成了中国人的生存之道。
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那个“催婚”的微博热搜。催婚催的到底是什么?似乎也不是对于婚姻的向往。因为催婚之后还有催生,生了之后还有孩子养育教育一大堆事情,总有人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
我觉得“催”并不是具体的某件事,而是在别人身上找到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可。因为我结婚生子走了这一条路,我的孩子也需要走这条路,不论幸福与否,至少证明了我走这条路是有意义的。
而如果孩子不结婚、丁克也可以过得很幸福,这等于在变相证明了我走这条路所受的苦难是毫无意义的,这自然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一个事情,所以催婚催生如此普遍。
当然没有一条路是容易的,如果想选择自己所想、与他人不同的路,需要承受更多来自于外界的压力。人也就活这一辈子,如何选,还是要看自己。
《离婚》读后感(五):《离婚》——冷暖自知的生活
读这本书的感觉像是在看一场话剧。主要人物是四对夫妻和马家婆媳外加小赵。整本书里充满了大量的讽刺。书里的每个人物都很饱满。 张大哥:热心肠、好面子、圆滑世故 他认为自己这一生最神圣的使命就是:作媒人和反对离婚。因为在他看来,离婚没有别的原因完全就是因为媒人的天平不准,介绍的两个人匹配度不够高。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他总有自己的行事准则,能让两个人做到完美匹配。 但是,对于自己的一双儿女,他却束手无策。 李大哥:胆小、懦弱、随俗,却又想追求诗意、浪漫的生活。最先有离婚想法的就是他,他的很多想法显然在当时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他先别人一步看到很多生活中“无形的枷锁”,但也因自己的性格胆怯而不敢做出任何改变。世俗的一切把他压的透不过气,像溺水者一般拼命挣扎却始终无法浮出水面。最后老李的结局,应该说是他在为自己想要过的生活而努力踏出了第一步。 小赵:无疑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小人!这是我们生活中最讨厌的一类人吧。最后发生在小赵身上的反转,还是觉得稍稍有些牵强。像他这种自认为很懂人情世故、很有自己“路子”的人,怎么可能栽倒一个小妮子手里?书里一系列的描写都是倾向于小赵有预谋、有计划的接近,怎么就突然把自己陷进去了?所以还是觉得稍稍有点牵强。 在老舍的笔下,每个人物都忙忙碌碌,却又都不知究竟为了什么而忙碌?除了生活的意义,书里还提及了婚姻、中年危机、重男轻女等很多方面,挺值得一读。在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来说,婚姻就意味着你整个下半辈子。社会地位决定她们要依附男性生活,没办法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总是一再退让,不敢捍卫自己的婚姻。四对夫妻的结局多少让人有些失望,但也是情理之中。 爱情没有千篇一律,其中滋味只能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