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学之路(第二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学之路(第二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2 01:49: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学之路(第二版)》经典读后感有感

  《大学之路(第二版)》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元,页数:6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一):《大学之路》书评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吴军博士著。 大学之路,这个名字有三重含义,全书内容也是从这三个方面介绍的,分别是 1)高等教育发展之路;2)作者本人的求学之路;3)作者及女儿各名校的参观之路。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二):建议大一的同学读

  当你为大学生活如何度过迷茫时,当你为将来出路在哪迷茫时,建议你读读这本书,看看世界顶尖的学校里,我们的同龄人都在忙啥,从而给自己设定一个自律的大学生活。

  书里各个大学都是大拿,但更重要的是看大学如何发展为今天的通识和专业教育的,从中看到开拓思维性的思路。一个如此,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积累,才能成就彼此。我们也一样,需要我们坚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勇往直前,最后成就不一样的你我。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三):关于大学之路第二版的读后感

  大学之路第二版:去美国留学的一定要读,不去留学的也一定要读,这本书讲的不是择校,而是在讲教育,这本书讲的不是大学,而是讲的一生。这本书讲的不是如何获得知识和学位,而是在讲如何找到自我价值和幸福。现在留学非常热,但吴老师通过研究名校的教育理念反观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培养孩子,不管是否出国留学,挖掘孩子所热爱的东西,比你花钱不停的灌输要强的多,总之,教育是一声的事,要培养热爱生活的孩子。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四):如果可以重走大学之路

  吴军老师的《大学之路》是2020年读过的最后一套书,也是本年度最触动我心的书。吴军老师从大学的形成历史讲起,详细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以及发展历史,试图站在美国大学的角度来描述他们希望的优秀学生是什么样的,他们想要把一个年轻人培养成什么样子。全面介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各所大学独特的教育理念。在过去100多年里,美国的稳定发展并保持全球的领先地位,和它先进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学习应是一种内驱力作用下的自我完善,对于智识上永远保持好奇心,坚持跑下去。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五):如果未入门,对美国大学完全不了解,这本书有参考价值。

  

作者文字是理工学生中比较好的,对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了解比较深。但对其它大部分大学忍不住动则妄下断言,处处name dropping,透露出虚荣心强的二流华人知识分子的self promotion,这部分显摆内容严重干扰阅读体验,坏了一锅汤,leaving a bad taste。如果对美国大学完全不了解,这本书有参考价值,适合第一次研究美国大学,或者三四线城市缺乏信息流通的父母帮助孩子选择学校时做大致参考,尤其是把教育的功能视为品牌营销的流派。如果是关心孩子长远人生,远离尘嚣虚荣,寻找最适合的成长环境,会略感失望。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六):上册

  相比对美国大学的介绍,我从本书中收益更大的是一些全新的思想。 人生是场马拉松,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赢在起步现上,而是终身学习,毕竟大学毕业时,人生只走完1/4,。培养、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更重要。 相比把自己培养成单纯的挣钱工具,理想和信念真的更重要,精英的定义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成功人士”。 客观看待美国顶尖私立大学对亚裔的隐性录取限制。这与亚洲人不关心用政治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及鲜有给大学的捐款(捐款是大学的重要收入来源,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生存)有重大联系。 大学,不只是读书,更要培养受益一生的友谊,通过通识教育开阔视野,这是寄宿学院的优势。 英美大学的优势地位,部分来自保护学术自由的种种制度,比如终身教职,学校不得随意开除终身教授,即使他的言论和思想冒犯了一些大人物和大财团。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七):长跑人生

  读完了“见识”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套书,很庆幸在孩子决定留学方向的路口遇到了吴军,从他个人在清华的读书经历,到后期在约翰霍普金斯、以及硅谷工作的经验分析,着眼实处看到了中美教育理念上的不同,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差距。清华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大学。当然,人生最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的持久力,名校生在职场输给普校学渣的也比比皆是。人生这场马拉松,跑完这一程,还有下一程,你耐心坚持努力,即便速度慢一点,最终也能靠耐力走到终点。从实用角度,这是一本美国留学指南。但我更感悟到,中美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中美大学体系发展:中国的大学一直都在尽力补短,生怕哪儿输给了别人;而美国大学确是在补长,让自己特色更明显、有超出一般的过人之处。我已推荐了好几个朋友读,无不是如此感受,即便深知孩子可能考不上书中提到的这些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八):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走多久

  《大学之路》可以作为一本选择美国大学的指导书来看,但让我更有收获的是作者在书中给出的自己对于教育的认识: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你能走多久。当你走到一半时,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已经停下来了。关键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长。

  以实际来说,可能大多数人无法接受最顶尖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顶尖学校的教育方式来要求自己,了解一个优秀的人应当具备的特质,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也会使我们受益匪浅。退一步来说,现在网上MOOC的兴起已经打破了许多教育的壁垒,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必然有机会去学习想要的东西,重要的还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最后以约翰·霍普金斯的校训共勉:Veritas des liberty(知识使人自由)。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九):个人版的藤校一览

  一直惦记着要读读吴军老师讲大学的通识教育的书呢,拿到手上没想到有这么厚,结结实实的上下两册书,介绍了世界著名的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一些实践,还有亲自走访、校友访谈、校董私讯,可以说是一本高端父母的探校指南,别的不说,很羡慕吴军女儿有这样支持她的父母。

  全部两本书看下来,感觉是对两个问题的回答和追问,大学在试图回答,我们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吴军在追问读者,你想/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一个问题,吴老师在书里给出了回答,每个精英大学的培养侧重点都不一样,理念决定了行为,课程设置等等都是在回答“我们想培养什么样的人”,而第二个问题,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去回答的,当这两个问题得以匹配的时候,你/孩子将从大学中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们自己在选大学、报考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懵懂,选有名的,选热门的,选完之后才花了很多时间搞明白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过程其实是滞后了。

  希望未来我想再读书的时候,我的孩子选大学的时候,我和她都能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而这,才算得上对自己的所求比较清晰,对自己比较了解了。

  《大学之路(第二版)》读后感(十):象牙塔的秘密

  吴军老师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和毕业生,同时在为女儿梦华挑选大学时,和她一同曾参观过美国几所常青藤大学和美国五强及其他名校,再加上多年来和许多从美国名校毕业的同事的深入沟通。都能为这本书提供强有力的说服力。

  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申请美国名校的指导手册,更不是教你如何取巧或走捷径的申请美国名校。它追本溯源的向你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起源和进化史,告诉你他们是如何从一个个区域性教会学校一步步走向世界象牙塔的顶峰。同时也叙述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核心“洪堡模式”和“纽曼模式”,让你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吴老师在书中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每个大学都应遵从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就像每个人因成长环境不同,都有它自己的特殊之处。我们避短不一定会让我们出类拔萃,但扬长一定会使我们脱颖而出。

  在看过上下两册后,感慨自己高中时没有意识到学习和大学的重要性,从而错失了读一个好大学的机会。但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暂时落后不要紧,最关键的是你要坚持一直跑,这样你就能在后面的长跑中甩掉很多人。

  对大学有憧憬的年轻学生,对大学抱有遗憾的成年人,或有志培养自己子女进入世界顶尖高校的父母,都值得好好读一读此书。它提供给你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和高等学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