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继承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继承人读后感精选

2022-03-30 03:0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继承人读后感精选

  《继承人》是一本由(法)布尔迪约等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00元,页数:1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继承人》精选点评:

  ●真的是在学校呆到现在才能体会到这本书里说的东西,尤其到了魔都之后。【文学院作为避难所】

  ●平等是剥削者的遮羞布

  ●大学如果不花费更多的代价和成本去实现平等的话,那么它只能逐渐沦为一个用更精巧手段掩盖阶级固化的机构。事实上,大学并不能解决学术与职业之间的张力,它反而制造出了虚假的安全感,“如果进入知识界只是有限的大学生的计划,那么(大学教育)这个游戏式的成为知识分子的过程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学习不是生产,而是制造出能够进行生产的自我。” 布尔迪厄作为一位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杰出社会学家,对大学和上大学这件事的研究很值得人拜读。 我们无法选择社会出身,却可以选择突破一般规律的自己。

  ●第一章是基于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简单的统计学数据,对多样的对“大学生”的影响条件,和“大学生”本身的多样性的一种描绘(champ?)。第二章是“大学生”这个概念,何以相对于其多样性被理解为一个合法的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概念的反思,以及以巴黎的作为资产阶级子弟的文学院学生为模版,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的描绘与分析(群体精神?还称不上habitus吧)(第三章是啥?呼应“神秘的(神授论)”?个体行动的考察?) 结论强调(家庭的/既有的)文化资本在整个教育进程的重要性,以及一种现行叙事对这种符号暴力的遮蔽。(当然还有表面上作为进步的知识分子实际上不遗余力的保守) 附录的经验统计和随附分析更加直观简明(前面的文风其实很一般

  ●静态

  ●“对一些人来讲,学到精英文化是用很大代价换来的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继承,它同时包含着便当和便当的诱惑。”由此,自我教育也不过象征性的节日活动,参与者是“愿意自己确定其行动目的的人”,不过还得加上个限定——“被选择出来的”。

  ●实证做得扎实,但是,理论呢?

  ●M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在当下已然尽人皆知,但在布迪厄的时代,以其实证的系列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图景。 PS我觉得高中生最应该读。

  ●要是早之前有媒体看到这本书,才不会恍然大悟,穷人的孩子越来越拼不过特权阶级的孩子了。以后,千万不要当着小孩的面说“他什么什么不好之类的(关于学习)”,因为忽视了三个原因:忽视家庭营造的氛围是否给小孩学习的空间和影响;忽视学校隐性的维护特权阶级所做的不平等行为;忽视小孩在听此话语之后造成的心理暗示从而有“我天生如此”的错觉。总之,这本书是法国的描述,但是除去法国的农民有农庄外,其它都适用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继承人》读后感(一):对平等的追逐,总让人受伤

  从来就没有什么平等,但人们还是愿意想象,相信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东西。

  也许这就是乐观的希望。

  也许除了想象真的就一无所有。

  这本书给人的启发越深,伤害也就越深。

  它常常被政治家淋漓尽致的利用着。

  《继承人》读后感(二):大学生的阶级差异

  极好的小册子。布迪厄。大学并非是我们想象的象牙塔,他已经清清楚楚的反应了阶级差异。大学里边的刻苦耐劳的学霸往往是底层,而社交达人,多才多艺的是文化贵族,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大学教育弥补不了的。而大学教育被教授和上等学生组成的文化贵族主导,势必强调人文精神、通识教育、才艺比拼这种风花雪月的东西,大学教育与就业产生的严重脱节,又加重了大学里本身就有的阶级差异。

  《继承人》读后感(三):写待看原因的,一点点吐槽。。以后再补

  

《文凭社会》之后的一本 今天像是于情于理都很合适,和社团里一年没见学姐吃饭,正巧拉一个本校正读博的学姐,金句频出:学院老师基本都认识,可以帮你引荐。。一个同学六年还没毕业,我打算一年半搞定。XX学部建设成功。。我知道主要因为XXX老先生顶着。和全国教育协会会长合照,(“你们看到我票圈了吗”)P了不好看自己,发票圈,父母觉得这么光荣的事情怎么能没她的脸。。。 我就不明白她学历史,学教育,这么多知识最后就生成傲慢媚俗的资本吗? 我以为知识是能让人变得清澄,变善,趋向平等的东西。。。是我们选择了知识,还是知识选择了我们? 跑题了

  《继承人》读后感(四):大学和大学生的分化与危机

  值得读的书读一遍都不够。法国人哲学素养普遍较好,写文章泛且概念化,对读者要求较高。读的比较吃力,介绍的是出身所带来的文化不平等,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思想眼界上的影响,进而导致教育上表面的平等埋藏下的不平等。社会由精英操控,资源掌握在他们手中,教育还是为上层阶级不服务的,而若不真正的偏向下层人民,打破这个死循环,就无法实现所谓的民主教育,也就遑论公平。作品谈到了很多出身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出身较好的孩子视野更广,思维更开阔,选择更丰富,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被局限在一小片天地里。 中国大学几乎已沦为职业教育培养所,相比下比法国学生焦虑感更重,更看重物质上的追求,没有法国人那么形而上,那么散漫自由与轻松。 作者讨论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了当代大学机构与大学生的危机与隐形问题,值得重读与精读。

  《继承人》读后感(五):受字数所限的短评

  改版后的豆瓣真是有点不适应,打分以后补充读后想法有点麻烦,整个页面设置也有点过于复杂,不是那么清晰明白。 初读很容易被煽动起一点情绪,在此时此地也引发强烈认同,因为自己便属于缺乏文化底蕴的来自于没有家庭良好文化环境熏陶的大学生阶层,所以书中所调查的方向、结论都有身受,其倾向于平等自然正确无误,故而十分认可。然而问题揭露研究或只是一种客观描述,终究是缺乏有效方法,或者构想,或者方向?顾及到社会背景的考察评比方法,考量不同出发点而评测其成绩,是一种美好构想,但其实际操作可行性?而出于这样一种评测,那是否会持续拉大本就弱势者与出身优越者之间实际能力的距离(固有的文化成果,艺术,文学等是被预设肯定有价值之物的话,想必也不能轻易否认吧)? 最后那一段注释“不要相信一个给定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天生的。只要没有深入研究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发挥作用的所有途径……”让人印象深刻,似有所悟,或者说是本有的钟被敲响一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继承人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