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何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教育何为?》的读后感大全

2020-05-10 23: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何为?》的读后感大全

  《教育何为?》是一本由尼采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经典.琥珀工作室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何为?》精选点评

  ●从哲学角度教育,干货满满,很喜欢

  ●用辩证思考考虑一些问题,用哲学思考教育,会给我们一样答案

  ●其实对尼采27岁的这番演讲失望的,我能理解他为什么最终不想发表和出版,一声叹息。形式挑错了,用那么多文学对话只想参照苏格拉底吗?其实是浪费简洁。二来明显更擅长的主题是文学、天才,但是让教育的帽子罩得不伦不类,尼采不太擅长这个大主题。还有没有他一贯的金句,和闪光思想。都是平庸评价

  ●尼采借书中那位年轻教师之口向老哲学家诉苦:“现在,请您告诉我,我的杰出大师,到处都在逆一切真正的教育努力而行,我该如何怀着希望与之斗争,我怎么有勇气作为一个势单力孤的教师出场,既然我清楚知道,每一颗刚播下的真教育的种子马上就会被伪教育的碾子无情地压碎?”

  ●这是我第一次细读尼采,恰好挑了一本可能能解决我进来所困惑的书,竟没想到超人尼采这么平易近人愤世嫉俗,也可能周国平忧心借着尼采再而三表达了一番吧,这份指南让人觉得越发不得不离索群居了。排版为什么不把尼采放在前面呢?

  ●很想知道尼采成为今天年轻人精神领袖社会是什么样子

  ●哲学家谈教育,若不是周国平的帮助,读起来真是难受

  ●我周国平的散文,对尼采天生敬畏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作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也就是一种以灵的精选为支撑高贵的教育。 天才的真正来源并不在教育之中,他仿佛只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来源,一个形而上的故乡。 天才的种子来自大自然本身。 我们的目标不可能是多数人的教育,而只能是少数特选的,为伟大持久作品准备的人的教育。 公正后代在评价一国之民的整个教育状况时,将完完全根据一个时代的那些特立独行的伟大英雄,根据他们被认知支持尊敬或者被埋没、虐待毁灭的方式,唯有他们的声音流传下去。 归根到底,天才是教育的目标。 对大学生的教育要用三个尺度衡量,第一是他对哲学的需要,第二是他在艺术方面本能,第三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那是一切文化的具体化的绝对命运

  ●相精辟

  《教育何为?》读后感(一):读书分享《教育何为》

  尼采对我来说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在初中时看网络小说蔡骏的《地狱的第十九层》,里面提到了尼采和墨索里尼思想,并且给他们神秘的描述,留给我长久的印象。这算是我看的第一本哲学书,比较难读,读完了也不太理解。大意是教育正在走向毁灭,现存的学校教育是伪教育,因为一切以就业和生存为目的的教育都不是教育,是生存斗争的说明书。他提到的真正的教育我不是很理解,但他提到的教育范围盲目扩大化,和教育意义在学术分工,政府服务中缩小,这个是我感受也认同的。教育的意义应当是更高远,帮助人们追求更远大的幸福的,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的引路人,所有学校教育出的都只是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社会工具。这本书我读的比较久,也比较吃力,但收获也大,对我这样的教育从业者来说书里有很多新的观点引导我去思考,并且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买了几本相关的新书,后面可能会再读,看是否能有新的理解。

  《教育何为?》读后感(二):尼采:德国教育的唐吉诃德

  感谢周国平老师,有了他的导读,能更好理解尼采对教育的看法。好的哲学对事物总能做出一定预判,尼采在他那个新闻刚刚发展的年代就敏锐感知到了教育的其中一种困境。整本书尤其是第二部分,一直感受着尼采的愤怒。

  1 真教育机构与真教育 尼采心中什么才是“真教育机构”?我想大概古希腊罗马的学园或者吕克昂能算得上。 尼采相当反对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掌控,甚至持反感鄙夷的态度,私以为尼采这一看法过于理想化,他给出的药方(学校教育的变革)甚至有矛盾之处。不过本书给我的启发不在于对学校教育的探讨。

  尼采认为,在现有情况下如何通往“真教育”?“一切教育开始于反对所有现在被赞为大学自由的那些东西,开始于服从,开始于遵守秩序,开始于训练,开始于愿意服务。” 这段话点出了尼采对“真教育”的见解,个人认为适用于“自我教育”即“终身教育”,可做为自我教育的准则和修养。

2 大众传媒对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不得不为尼采的洞察拍案叫绝。 最近看文章探讨抖音快手等视频传媒对个体的影响,自媒体的出现极大扩展了新闻的数量级,却更加降低了“专业度”,对于接收信息的我们,“碎片化信息”已不必赘述;可如果作为传播者,我们都是“盗猎者”身份,在网络场域掠取有用或有快感的东西进行加工上传,这种方式对于道德,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育何为?》读后感(三):主要观点

  他宣布:这本书是为“安静的读者”写的,也就是为那少数人,他们“尚未被卷进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的令人眩晕的匆忙之中,尚未被它的轮子碾碎并因此感到一种为偶像献身的满足”。

  在后来的著作中,尼采也有不少涉及教育的言论,但这部青年之作是他唯一的一部谈教育的专著,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尼采提出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有无超出职业培训之上的更高使命?仅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教育还是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育日趋功利化的今天,这个问题更加尖锐地摆在了人们面前。

  人们千万不可公开泄露真正教育成了的人数与庞大的教育机构之间的这种可笑的不相称;这里隐藏着教育的真正秘密,即无数的人表面上似乎是在为了自己受教育,实际上是在为了使少数人受教育成为可能而替教育事业工作。”

  如果你们想引导一个青年走上正确教育的小道,就当心别去妨碍他与自然结成朴素、信任、私密般的关系:森林、岩石、波浪、猛禽、孤单的花朵、蝴蝶、草地、山坡都必定在用自己的语言对他说话。

  尼采极其重视语言训练尤其母语训练——也就是中学里的语文课——在人文教育中的地位,认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如何进行语言训练?不外乎阅读和写作。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母语经典作家,一定要极其认真,“必须一行一行指给学生看,如果一个人心中有正确的艺术感觉,完全理解面前所写下的一切,会如何谨慎严格地对待每一个词的用法”。

  尼采对德国教育机构的现状深感悲哀,渴望改变,但显然信心不足。一个要命的障碍是教师的素质太差。

  尤其是数量众多的虽然资质平庸但良知犹存的教师,他们本来就与古典文化无缘,缺乏从事真教育的才能。

  《教育何为?》读后感(四):不为教育,为什么?不敢说。

  钱理群说,大学培养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对这句话不置可否。

  但现代社会功利化教育已然深得人心。我小时候总会听到有小孩被父母教说这样的话:“我长大之后要考大学,考上大学赚大钱,赚了大钱买车买房买飞机。”这伶牙俐齿的小嘴真叫人不寒而栗。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被学校强制安排应聘,我不知道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没有不可告人的勾当。但很明显,某些公司在趁机压榨毕业生。学校有着这样的传言:不就业毕不了业。不知是真是假,反正为了提升就业率学校已经变得卑鄙无耻了。

  好像,“上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工作、养老”成了一个人一生理所当然的一切。好像人活着就是为了走这条被好多人走过的路然后死去。我对此感到愤怒。我的这些不以为然促使我阅读了尼采这本《教育何为?》

  正中靶心。尼采和我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说:“你们不要混淆两类事情。为了生存,为了进行生存斗争,人必须多多学习;可是,他作为个体为这个目的所学所做的一切仍与教育毫不相干。相反,唯有在一个超越于这个窘迫、必需、生存斗争世界的大气层里,教育才开始。”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一份指导人们进行生存斗争的“说明书”。”

  是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在谋生层面,或者说某些国家的教育连生都谋不了,那它还有什么资格被称作教育?他或许仅仅是某种机器的附件,它在统合整个可利用的资源,维护整个机器的运转。

  尼采说:“只要国家掌握着对大学的监护权,所谓‘大学的自由’就只是一个假象。”当然,这在某些国家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没有商榷的余地。

  当时,尼采作为古典语文学教授,他认为“真正的人文教育是从语言训练开始的,包括认真阅读经典作家和严格从事写作练习,其目标是养成正确的艺术感觉,从而对报刊语言产生生理上的恶心。母语经典作家是古典教育必不可少的入门向导。”也就说钻研古典著作才是尼采所谓的人文教育的开端。这一观点对我们现代大学仍有借鉴意义。

  尼采说“这本书是为少数人写的,作者用它来寻找散落在各处的超越于时代骚动的人。”但愿看到这本书的所有人能思考我们时代的教育,它不仅是国家的事,而且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教育何为?》读后感(五):我们时代的“教育”

  一. 大学≠教育

  A曾经对我说大学就是圈一块地把适龄的骚动的年轻人放进去,既防止他们危害社会又教给他们社会需要的技能。

  回观我所经历的学生时代,虽然我内心抗拒这样的教育,但行动上还是只有屈服。即使我作为过来人认为大学没什么用,这样的话却不敢向比自己年轻的孩子们说。我觉得没用的大学不仅为我如今的生活铺了路,也可能是别人生存的敲门砖。

  从生存的角度讲,大学作为技术学校可能确有存在的必要。尼采把之称为生计机构,它与真正的教育是对立的。“为了生存,为了进行他的生存斗争,人必须多多学习;可是,他作为个体为这个目的所学所做的一切仍与教育毫不相干。“

  “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正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而只是一份说明书,用以指导人们在生存斗争中救助和保卫自己的主体。”

  这就可以解释好多从大学里出来的人,除了生存似乎也不会什么了,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不懂艺术审美,不会哲学思辨。我们被平庸繁忙的生活包围,喝着一碗碗老板们送的美味鸡汤,想要在层层标着数字的职业阶梯上步步登高。幸运者活在一辈子的幻想里过了“幸福”“有价值”的一生。不幸者可能某天突然看见高处那虚无在招手喝彩。

  尼采说”唯有在一个超越于这个窘迫、必需、生存斗争世界的大气层里,教育才开始。”而大学教育所必须的三个因素是哲学,艺术,古典文化。

  二. 当媒体充当教育角色

  尼采在讲新闻界对教育的影响时说到“日报直接取代了教育,无论谁,包括学者,今天如果还有教育的要求,便习惯于依赖这个起黏合作用的中介阶层,它黏合一切生活形式、一切立场、一切艺术、一切学科之间的缝隙,它稳妥可靠,就像日记账簿一向都让人放心一样。现代教育特有的意图在日报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就像在同样的程度上,记者——为当下服务的仆役——取代了伟大的天才、一切时代的导师、把人们从当下解救出来的救星。”

  主流媒体同学校教育一样,是权利机构的工具,从出生起就在以特定的模子塑造你。常常细思极恐,就连小孩子的动画片都禁不起仔细分析,处处藏着社会需要你认同的价值观。

  而尼采写此书的时代还不是自媒体漫天的时代,他若能活到现在该更加为教育绝望担忧了吧。碎片化、质量不齐、带各种目的的图像,声音,文字大面积地向公众扑来,操控大脑的意识,代替你思考。还有大数据分析你的行为,迎合你的喜好,让你在越来越狭隘的信息流里上瘾狂欢。

  尼采心心念念的那个遥远文明的希腊时代让我也向往不已。现代教育出来的的都是“变质的受教育者!生来是可教育的,被教成了不可教育的!不可救药的野蛮人,日子的奴隶,悬挂在瞬间之网上挨饿——永远挨饿!”

  “这本书是为安静的读者写的,是为那些人,他们尚未被卷进我们这个飞速转动的时代的令人眩晕的匆忙之中,尚未被它的轮子碾碎并因此感到一种为偶像献身的满足——这就是说,是为少数人!……他们心静不躁,足以和作者一起踏上一条康庄大道,这条路的目标只有遥远的后代才能完全清晰地看到!”

  我很感激我是那个“安静的读者”,希望你是下一个。

  另外,周国平的译文流畅好读,但大篇幅的导读实在没必要。要读也j建议先读完尼采原文部分再回来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