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2020-05-30 23: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治史三书》读后感1000字

  《治史三书》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1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治史三书》精选点评

  ●真挚完整学术人。“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也希望成为我的箴言吧。

  ●入门强推

  ●倒食甘蔗

  ●这本书又名《历史研究从入门到放弃

  ●前人之风,心向往之;百年之后,生气犹存

  ●入门书。

  ●多着墨于治史经验方法规律与治史答问等,虽不走治学之路,只从纯粹读书方面,也有获益。严耕望先生说业师钱穆先生“善师法,善变化,喜新知,勇创见,悉追求,每从细小故事中彻悟大道理”,那一代大师们潜心学问淡泊自甘,皆有一份素心,令人感佩。

  ●副标题:严叔教你如何——守得住学术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学阀。浅显来说,是读过的大撰述的散文随笔中,既能保持高度说教色彩,又能不失流畅文笔风格

  ●句句都从自家肺腑中涌出,语重心长发人深省,钦佩无量。只恨读到太晚。需反复温习才行。

  ●每年新生见面必推荐,虽说是经验之谈,但每句都饱含深意。严耕望跟余英时比,天资确实差了不少,但比我辈还是强多了的,可就像他自己说的,不过是肯下那最笨的功夫才能有所成就。干什么都是一样的吧。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专精与博通

  专精与博通两个概念为一般人所知,不必说,但尤着重”精“与”通“两字。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治学要能专精,才能有成绩表现;为要专精,就必须有相当博通。各种学问都当如此,尤其治史。

  ——摘一段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历史研究入门

  当初是看了豆瓣上的书评才买的这本书。

  严老师史学大家,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教我们如何研究历史,在研究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都是经验心得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历史资料,当然也包括其他书籍,看的时候客观,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别人著书立说有一定的依据,但也不是完全正确。对资料的研究,引用务必严谨,仔细,发表意见的时候尽可能不用“否定式”。没有资料记载的,并不代表存在,可能只是我们没看到而已。仅仅因为自己没看到,就断然否定,说没有,是不严谨的。

  严老师的历史学问太高,如果他在天上,那我真就是在地下几公里。。。打算研究历史的可以参看此书,定能获益良多。

  《治史三书》读后感(三):有所不为

  人的品味,往往是从他的“不为”处反映出来。全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严老师谈论他自己绝不插手的领域;一处是年轻时再怎么窘迫也不愿兼职。

  “在汉唐时代,边界问题很明显的是响亮的好问题,但我绝不插手……因为我对于边疆民族语言一窍不通,西方语文知识也极贫乏,谈不上利用他们的资料,若真讲边疆问题,一定要闹笑话。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方面,我也不讲……因为自觉天分不高,而又太客观,太谨慎,不敢讲无把握的话。……纵然能讲一点东西出来,仍不会能自信其必定正确,更不能自我满足,这不是自寻烦恼吗?有些人自信心极强,不管讲得是否正确,自己写来总是兴致淋漓,自得其乐,这也是一种福气!”看到结尾的地方,大笑。

  另一处写到,“当时我的生活虽极困难,一家四五口往往只有一碗青菜佐餐,但自觉学业基础尚未巩固,所以坚持不兼差,也绝不考虑到香港谋求生活的改善。畹兰不曾督促我多赚些钱,补贴家用,也很难能!”(那时候的女子,还真是“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的)。

  《治史三书》读后感(四):《治史三书》 摘要

  1、治史有四字真言“博通专精”。“博通”既指在史学内部博古通今,又指旁通其他社会科学,在博通基础上才能在“专”上有所“精”。

  2、不要为了找资料而看书,而是要对研究时代的各方面有全盘认识,并且兼顾上下两个时代。不仅要看新发现的史料,更要精读重要的普通史料。

  3、原则上的几点建议:慎作概括性结论;注意普通史实和一般现象;概括叙述性证据价值高,但要谨防夸张化,例证性证据需要大量样本共同证实;注意时间性和空间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做比较。

  4、研究问题应该具有实用性,比如涉及国家大计、社会动态、人民生活、思想潮流。切入点宜小,具体求真,但也要考虑到研究对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从小处着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光辉”。

  5、有抱负,有自信,有计划。勤、恒、毅、勇、谨、和、缓。

  6、“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自己最难做到的是“一心力、惜时光”。】

  7、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切忌以主观意念为出发点;不必要从中文入手,读史书、史料的过程也是学习中文的过程;社科理论只是历史研究的辅助工具,不能以运用理论为主导方法,必须坚持理论出于史实。衡量史学研究价值的标准是看成果是否真实正确。

  8、目录学要求历史学者拥有广博知识,多翻查各种目录和书。

  9、中国几部大的旧书要彻底看,对社科也要相当通达。

  2019/06/17

  《治史三书》读后感(五):严先生的书

  对严先生的著作,除此《治史三书》外,《唐仆尚丞郎表》、《唐代交通图考》等代表作我都暂时无缘拜读——估计现在就是读了也读不懂许多。但目前,窃以为这一本小书的含金量很大。仅是读过此书,严先生之治学做人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所以我认为余先生的这些评价都非常中肯和贴切,余先生不愧是严先生的同门师弟和事业上的挚友。

  我私自总结严先生的治学经验(也是从书里集出来的话):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淡泊名利,强健身心,持之以恒,慎戒执着。至于这些字面里深层的含义,书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此处不再敷述。

  本想摘录书中有关字句,做成“精华录”带在身边,最后一路摘抄下来,几乎摘不尽摘,此书言语简练,字字珠玑,篇幅本不长,就是一本“精华录”。

  但还是禁不住将前面摘录的几条分享如下:

  文科方面的研究,固然也要讲方法,但绝不应遵循一项固定的方法与技术。只要对逻辑学有一些基本观念……。此外就是要多多的阅读有高度成就的学者的好著作,体会作者探讨问题的线索,然后运用自己的心灵智慧,各出心裁,推陈出新,自成一套,彼此不必相同。

  今日青年好学者若想学习前人研究技术之精微处,只有取名家精品,仔细阅读,用心揣摩,庶能体会;若能只匆匆翻阅,一目十行,只能认识作者论点,至于研究技巧,曲折入微处,恐将毫无所获!

  史学本身的博通。即对于上下古今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尤其对于自己研究的时代的前后时代,要有很深入的认识,而前一个时代更为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