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婆,外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外婆,外婆读后感100字

2021-05-04 04:13: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婆,外婆读后感100字

  《外婆,外婆》是一本由菲利普·托赫冬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婆,外婆》读后感(一):每个人都有外婆

  每个人都有外婆

  每个人都有这样深爱你的人

  她们会溺爱你

  也会用最朴实的方法去教会你那些大道理

  外婆的一生都在确保平凡

  劳碌的一生

  做着那些最最平凡的事情

  正因为这些平凡

  你才拥有母亲

  你才拥有最最满足的童年

  如果我说的不对

  你可以打我

  我想应该不会有人这么想

  从前的时光和顽强

  因为你的存在

  我们知道了要动手做事情

  我们才会拥有最美好的时光

  和最美好的未来

  外婆

  我们总想再抱抱你

  我知道从进入社会

  我们彼此的时间会越来越少

  我们知道

  在您身边

  我们会拥有支撑世界稳稳站立的东西

  外婆

  总会带我们去认知这个世界最平凡的一面

  给我们一个永远的屋顶

  一片永久的土地

  干净的

  《外婆,外婆》读后感(二):绵阳--长沙 安土--重迁

  这本原计划是在长沙飞绵阳的飞机上就读完的,没有想到,那天看累了给自己留了一章尾巴。

  在绵阳回长沙的飞机上,农历的正月初三我看完了《mé mé 》。

  过年在家3天,爸爸妈妈越来越懂得珍惜我回家的时间了,懂得陪伴,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人就傻傻的坐在沙发上,看着重播且无聊的春晚,就这样相互陪伴。我老爸终于不再有很多事情要安排,我老妈终于不离群脱单,我终于没有逛街和约饭。

  我下定决心,以后有任何假期,我都会回家,不去所谓的旅行,不去玩。如果我今年过年真的去了新西兰,他们的年该有多寂寞,会是两个人在沙发守望陪伴吗,对于我,没有你们的旅行也都是寂寞的。

  在回程的飞机上看《mé mé 》我就在想,我老妈做了外婆是什么样子?老爸做了外公应该也很可爱。

  我从小既有隔代外婆的宠爱,又没有做过留守儿童,有父母陪伴长大。我的孩子我要怎么让TA,既有外公外婆的惯事宠溺,又有爸爸妈妈严苛陪伴,我甚至都想到了一个画面,我教TA给外婆打电话,跟外婆说:“婆婆,你快来救我,我妈妈不会煮饭,你快来救我”而且一定要是四川话讲,我的孩子一定要回讲四川话,然而我妈就心软了,就和老爸来长沙小住一段时间,给我和她的外孙煮饭。可我还是自私了,在对未来幻想描绘的画面里,为了让自己能和你们和八字没有一撇的小朋友在一起,却要你们忍受安土重迁。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汉书·元帝纪》,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你们会怪我吗?

  《外婆,外婆》读后感(三):我好想她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PM2:14

我现在在长沙机场,我要回绵阳,今天中午我外婆去世了。

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外婆离开了,是永远的离开了。

我的妈妈没有了妈妈,我没有外婆了。

没有湿润口感的蛋糕,没有芝麻糊,没有她的身影在乡下那条路上。但我好想她,想念小时候的她,健步如飞的她,一起卖菜的她,给我买油饼的她,永远嫌我瘦的她,催我生小孩的她,打视频不知道聊什么的她,我都好想好想……

小时候会骂家里动物的她,我做一点小事见人就夸奖我的她,把莴笋炒得很好吃的她,教育我不要浪费粮食地藏王菩萨会看着我的她。我都好想好想……

我今年30岁了,以后的人生都没有了她。她刚离开了3个小时,我就好想好想她,以后的30年、40年都将没有她,我的妈妈没有了妈妈,我没有了外婆。

她此生温暖善良

她此生坚韧明媚

她教我赤忱谦卑,待人以真

她教我时运虽苦,勤可盼甘

她教我贫富不挑,善于幸福

她叫尹大先,她是我的外婆,我妈妈的妈妈,我们都失去了她。

  《外婆,外婆》读后感(四):”你可以生平第一次去度假了。“

  其实原本不打算看这本书的。因为怕又是一本唠唠叨叨的个人回忆录。不过,周围很多人推荐,就拆开来读了。直到翻开之前的那一刻,还在怀疑是不是就随便翻翻便搁下。不过,开始翻看之后,就这么一直翻到了结尾。书挺短。都是小段的回忆。要不了多久便可读完。

  出乎意料的是,并非科班出身的作家,居然用了这种实验性的方式写自己对外婆的回忆。其实,仔细读读就不难发现,这样的回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的。只要我们稍稍留心于和亲人朋友相处的瞬间,就会有类似托赫东的这种一段段的感悟。尽管每个人在文字驾驭上的能力有高低,但或许你已经在日常闲谈或假日家庭聚会中,口述了这样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并列在一处,加上文学的精炼与渲染,即成就了托赫东的这本《外婆,外婆》。

  我自己的外婆就是在今年春夏之交去世的,我一滴泪都没掉。因为我觉得她的一生太苦了,幼年丧父,乱世出嫁,然后就是和一个谈不上爱的男人过了六十年,最终外公先他而死,她被一个人孤零零地甩下。外婆生养了五个儿女,还带大了几个孙辈。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真是一点都没有。所以当她终于死了,在病榻上煎熬多年之后终于咽了那口那么难咽的气之后,我觉得她总算解脱了。而葬礼上哭丧的儿女,背地里还不是各有各的小九九,久病床前难有孝子,哪怕亲生骨肉,也更多地要为自己打算吧。

  我从几年前就觉得外婆该有自己的生活,但她毫不争取,甘愿把喜怒哀乐绑在儿孙身上。不过,我们也无法对这个几十年尽为家庭操劳的老妇人苛求太多。所以当我读到托赫东写的下面这一句话,便觉得他写出的就是那一代老妇们的生活。

  ”你可以走了。外婆。放下所有事情。你可以生平第一次去度假了。“

  尽管是翻译过来的文字,有些涩,但它的意思,正是外婆死时,我的感想。

  下一辈子,过过自我一点的生活吧。

  《外婆,外婆》读后感(五):生命自有芳华

  我喜欢这本书,念着书名就觉得心里柔软起来,我喜欢字里行间的温情想念,我也喜欢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虽然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但她的样子我一点也不觉得陌生,像大地一般实在而淳朴,像胡桃那样坚硬,被生活的苦难砸开后是芬芳四溢。

  菲利普•托赫冬出生在法国鲁昂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睡在外婆旁边,在冷得瑟瑟发抖的房子里苦中作乐,后来去巴黎求学、工作,在电影和戏剧界都占有一席之地,外婆有机会就到法兰西喜剧院看他表演,再到后来外婆生病,在老年人的病房里去世。菲利普•托赫冬虽不是专业作家,但我觉得他不拘一格的方式更能承载这种深厚的情感,一幕幕的回忆真挚感人,他也写得极美,为我们呈现出法国小乡村的生活场景,而即使身处的环境不同,他笔下的外婆也让我觉得分外熟悉。

  因此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有特别感同身受的地方。外婆没有宗教信仰,也不迷信,但自有她坚定温和的生存法则,她在艰苦的环境下自己勤俭度日,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她总是说礼物没必要,她对政治不敢兴趣,她对那些没有劳动产出的运动感到好奇,她是多么务实又可爱的人啊!

  菲利普•托赫冬说他小时候不希望外婆在他二十岁前去世,因为到二十岁,他就成为一个能面对苦难的男人了,但当他二十岁时,他把“可以接受外婆去世的时间”推迟到三十岁,等到外婆真的去世时,他已经四十岁了,依然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对于这种事,我们永远都无法准备好,我的外婆年事已高,但我依然没有准备好,我把这个时间又向后推了二十年,我知道我会一直推迟。

  以前会不敢看这类书,因为死亡总是那么沉重,总是让人想要逃避,但看《外婆,外婆》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虽然也会笑中带泪,但并不难过,正如菲利普•托赫冬在扉页中写道的,“告诉我拉扯着我的是什么,告诉我风自何方吹来,那些深爱的人去了哪里,告诉我等待着我的是什么”,他从外婆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自己应该走的路,从此他有了一个永远的屋顶和一片永久的土地。

  我爱这样的外婆,也许并没有很多所谓的生活情趣,但要知道,有时候这些风雅是建立在安稳无忧的生活之上,就像一个美丽的瓷瓶,可供平时赏玩,但经不住磨难的考验,而外婆给予我们的是“支撑我们在这个艰难的世界里稳稳站立的东西”,是我们的归属与安定之所。

  《外婆,外婆》读后感(六):写给外婆的时间情书

  法国人的诗意与浪漫无处不在,在文学的世界里尤为闪耀。菲利普•托赫冬用《外婆,外婆》这样一本饱含深情的小书,回忆了自己外婆的一生。在他的叙述之中,外婆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变为了世界上最勤劳、美丽,最值得依恋、欣赏,最令人想念的亲人……

  在托赫冬的笔下,外婆代表着勤劳、简朴、丰饶幸福的生活。“我”因为外婆爱上了雨,绿色的雨如同绿色的牧场,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带给"我"希望和梦想的力量。在外婆的家里,面包总是会被放硬,苹果也总是要等蔫了、长虫子了才可以吃;孩童们磕磕碰碰,受了小伤的时候,外婆依靠仅有的医疗急救知识,给“我”被胡蜂蛰过的地方涂不知名的药膏,还重新接上了哥哥脱臼的胳膊。这些都与我们童年记忆中的祖母与外婆何其相似。

  托赫冬用散文诗般轻盈和诗意的语言回忆了外婆的家,外婆的喜好,外婆的农场,外婆酿的苹果酒,以及所有关于外婆的点点滴滴。“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手工课上为最亲的人做礼物,为外婆做了一个畚箕。“礼物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在场。”对于所有的奶奶和外婆,大概都是如此,无论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给自己什么样的礼物,她们都会将其看做是最好的礼物。而我们也在和她们常年的相依相伴中慢慢长大成人。

  托赫冬的外婆出生在一九一四年三月六日,有过两任丈夫,先后去世了,弟弟也在战争中牺牲。而外婆身边最后一个男人,她的哥哥也先于外婆离世。在“我”看来,“男人们不堪一击,外婆们才更加坚强。”她们代表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对生活永不放弃的精神。

  外婆喜欢穿衬衫,非常喜欢爱情故事,还喜欢科幻,她有着对生活的美好渴望。但是由于“在我们的童年时期,诺曼底仍有二战的德军在继续作战。”外婆双肩背负着太多缺少爱和定量面包的孩子,她只能咬牙支撑整个家庭。

  “外婆把神马都留着,因为任何东西总有一天可以重复利用,纸袋子用来装种子,奶粉用来喂小牛,广口瓶用来盛下次的果酱,苹果酒瓶、鸡蛋盒都可以反复使用,绳子则用来捆干草和稻草……”外婆还有“我们不能浪费”的原则,这个原则达到顶峰时,外婆居然把“我”和弟弟饲养的天竺鼠中意外死亡的那只做成了红酒洋葱烧天竺鼠,而“我们面面相觑,小口小口地吃掉了我们的天竺鼠,心里内疚不已。”“在外婆家,保质期没有用。因为在外婆的时代,狗都很瘦。”

  托赫冬的叙述之中,有我们熟悉或者不了解的许许多多外婆的一生,也有那个经历了战争、贫困、发展、新生的诺曼底海滩、乡村、农场。外婆离开的时候托赫冬四十岁,他是何等的幸运!因为他有足够长的时间和外婆度过漫长的美好时光,尽管也许他从不曾意识到,尽管直到外婆去世,他依旧认为自己没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当外婆老去,患上帕金森氏综合症,不得不依靠别人的帮助而维持生存的状态,“我”用和外婆最贴近的心记录下她最后的时刻。外婆操劳一生终于可以放手一切,“生平第一次去旅行”。而托赫冬也终于明白:“想要成为meme,需要从前的时光和顽强……”

  可惜,这样的meme将越来越少,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人生之中必须经历的成长。《外婆,外婆》恰如一封清新如晨露的信笺,一首亲切悠长的情歌,一声深长婉转的呼唤,是写给外婆的独一无二的时间的情书。

  《外婆,外婆》读后感(七):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外婆

  文/友竹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外婆,她温柔慈祥、勤俭节约、顽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尽心尽责地带大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所以,她活在每一个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永远的记忆中。

  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是坚强的。在残酷的战争中,她失去了亲爱的弟弟和父亲;而她的第一任丈夫,那个令人绝望的、酗酒成性的男人也早早结束了生命的旅程;接下来她的第二任丈夫意外身亡;最后她的哥哥也撇下她离世了。所以,作者说“男人们不堪一击,外婆们才更加坚强”。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是什么让一个女人支撑着把那么多孩子(除了亲生的,还有5个非亲生的)一个个拉扯大的呢?除了坚强和善良,更要得益于外婆的节俭习惯——从不浪费任何东西。作者写道,外婆的一只鸡可供我们吃三天或者三顿。一只鸡四五个人吃三顿,这在今天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可是作者说“我们吃得很好……都争着用软面包头揩净锅底剩下的调味汁。

  在外婆那里,“我们不能浪费”的原则被贯彻落实地相当彻底。塑料袋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可以包在雨衣里用来防止雨水破坏“发型”,而那些裂了、包不住东西的塑料袋则可以用来堵谷仓上的洞、塞窗户上的空;洗碗水用来做猪食的底料;外婆从来不用洗涤液,她就用热水洗,照样儿能把一切洗干净;逛街购物这些事都与外婆无缘,因为她总能用胶水、胶带和细绳凑合修补所有东西。

  我想,在勤俭节约这点上,世界上的外婆大抵都一样。小时候,我们看外婆洗碗总是忍不住上前想帮她。可外婆不让,因为只有她知道,洗碗水的第几遍要倒在哪一个盆里拌鸡食。后来外婆不养鸡了,院子里种了一些花花草草、还有韭菜、小葱等。外婆就把没用过洗涤剂的水留下来浇院里的植物。于是,我们又失去了帮忙洗碗的机会,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把哪些水倒在哪个盆里。外婆洗刷台下的那些容器里哪些水用来浇花、哪些水用来浇菜,我们永远搞不懂。

  此外,外婆家的塑料袋也是多得出奇。无论要从外婆家带什么东西回家,她总能第一时间找出一个大小适合的袋子把东西装好,递到我手里。从小至今,我都特别喜欢去外婆家,就像这本书里作者写的那样:打开外婆家的门,抱抱外婆,吃一块面包、喝一小杯咖啡,然后带一些不能浪费的东西回父母家。当然,在我小时候,去外婆家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吃钙奶饼干或桃酥来代替面包的;而咖啡则被白糖水或蜂蜜水代替了。

  我的外婆也像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那样,常常把水果放蔫了、长虫了,各类糕点也会因时间久了失去最初的酥脆。特别是长大后去她家,她拿出很多东西招待我们时,我们总要翻看保质期,她就说时间不长啊,应该没问题。可是见我们边吃边皱眉,她就知道味道不好了,然后一边感叹可惜,一边把东西拿走。唉,可怜天下外婆心哪,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想着跟后辈们一起分享,结果却把东西都放坏了!

  外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用永不停歇的劳作教你生活的本质,她用勤俭节约教你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她还用温暖的怀抱和慈祥的目光给你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外婆,外婆》读后感(八):我深爱的人,她的名字就叫外婆°

  ——评《外婆,外婆》

  文/蓦烟如雪

  不知道为什么,当初看到《外婆,外婆》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以为是渡边淳一写的,在我印象里,貌似只有他比较喜欢把视角关注到老人,而看到作者名字,才发现,是法国作者——菲利普·托赫冬,看简介发现他是个演员,却做了作者的活,讲来《三体》中刘慈欣《万物生长》冯唐、《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都是如此,他们工作身份和写作完全无关,却坚持做了下来。

  这是挺微妙的,但确实令人敬佩。

  菲利普·托赫冬的文笔其实很唯美,不知道是介于翻译者李雪之手,还是他本身就极具这种内力,让人在翻看的同时,很容易深陷在外婆的故事中,被外婆的慈爱感人,被她的无私触动,更为她的离去而伤感。这或许是一本缅怀,但在的视角里,它是一本温情,可以让所有离家的人,感受到温存,甚至是难以描摹的欢喜。

  我也离家,我也有一个疼爱我的外婆,每每翻看,那种害怕长辈突然离去的慌张,那种老人在身边的寂静,对自己苛刻,对家人从不吝啬的态度,都是如出一辙。

  这里没有太多信仰,没有太多政治,有的只是一个被沧桑时光刻画了许久的老人,突然间跌倒了,再也没能起来,她的安静让这个世界显得聒噪和喧嚣。

  可是她就这么默默的走了。

  如果没有一字一句,她就是被时间掩埋的对象,少了记录,少了回忆。

  这本书,关键点也不在此,他的笔触很像张洁的《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写的是母亲,而这本定向是在外婆,现在人口老龄化越加严重,能风靡全球,能长踞畅销榜,这是大众对老龄的关注,也是大众对亲情伦理的又一次觉醒,我们的外婆都是独一无二,这个离去的外婆的虽然走了,但是她的一举一动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关怀。

  “我们把外婆一个人留在漆黑的乡下,她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爱抚,听到异常声音时,没有丈夫起身去查看,也没有任何人值得害怕”,独居的老人很多程度上,都是寂寞的,他们的生活缺少人文关怀,在子女成婚后,多数选择一个人去独自度过晚年,其实可能是因为这个作者年纪偏大,照现在的社会来看,如果是现如今的生活模式,其实独居老人,更适合在养老院,因为无人照顾,很多生活上,是无法自理,看到这句,我反而是反对他们这种养老方式的,虽然在伦理上,很离经叛道,但这个对老人是更好的选择。

  “外婆把什么都留着,因为任何东西都总有一天可以重复利用”。我的外婆,也是如此,对她而言每个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以丢弃的,似乎老人更会勤俭持家,他们历经了贫穷,感受过缩衣节食,对来之不易的生活用品,不会像现在都市人的生活态度,去挥霍,去轻易丢弃。

  这本书共鸣点太多,尤其是在外婆的家里,保质期是没有用的,她们的态度都是不能浪费,可是却不会在意,它是否能不能吃,似乎老人有的时候是顽固的,和外婆相处二十多年,朝夕相伴,虽不能揣测太多,但更多的是理解,因为,我也相信每一道在盘子里闪着光的佳肴背后都有一个外婆,一个用她有的东西做出她能做出的东西的外婆……

  “在她生命的尽头,我若将她环抱就会把她压坏,她的身体已经融化,她的面颊也是,在她去世之前就枯萎了,她那原本丰满而圆润的面颊曾是我的气囊,是星期天晚上令我恋恋不舍的在我鲁昂乡下的小情人。”

  我不敢去想象以后,这本书看似是自述,但却掺杂了倒叙的回忆,文笔没有过多的堆砌,反而令人感到真实。

  这本书的成功不仅仅是共鸣,更多的是深爱。

  筱筱

  《外婆,外婆》读后感(九):不要等到生命逝去,才开始怀念珍惜(待修改)

  生与死是个沉重的话题,沉重到面对亲人的逝去,有些人往往会忍不住撕心裂肺嚎啕大哭,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悲痛才能得到舒缓。但亲疏有别、人性各异,有的人则显得有点漠然;有的人则会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缓解自己的悲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比如写回忆录。

  菲利普·托赫冬就选择了以最后一种方式来缅怀外婆。在这本文采斐然而又感人、看起来非常像长篇悼词的小书中,菲利普·托赫冬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和精细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他独一无二的外婆勤劳而无私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外婆的影子;而充满对生命思考的语句,更给我们以人生启迪。

  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是勤劳的,和所有一辈子在乡村生活的老人一样,似乎哪一天不劳动就觉得是对生命的浪费和不敬。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也是节俭的,节俭到“商店玻璃橱窗从来不能吸引她”,只有大扫除时才会想到去换些东西;节俭到一只鸡可以供五六个人吃四顿,面包总是等到放硬,苹果也总是要等蔫了、长虫子了才吃。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也是无私的、内敛的、坚强的,她不善于表达情感,生活在浪漫国度法国的她,却很少吻人;可由于母亲的天性,不管自己过得多差,都要给身在远方的几个儿女寄支票;即使面对父亲、丈夫、弟弟等亲人去世,遇上一场又一场战争,孤苦无依的她仍然坚持着将所有子女抚养成人——有些还是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

  这种个性,这些经历、做法,与我们童年记忆中的祖母与外婆何其相似。如果是在乡村长大,或者跟随外婆生活了一段时间,相信你会更有共鸣。或许不同国家的人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但人性的相似,却往往会造就惊人相似的性格和细节。

  当然,这本小书的感人,并不只在于它能引起共鸣,更在于深情的回忆中,满满都是有温度的细节。整本书通读下来,你会发现,作者对外婆的怀念,并不单只是对外婆这个人的怀念,也不只是对她生平行为、做派的回忆,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外婆共同生活过的土地,那曾给自己以给养的故园的怀念。

  那些曾陪伴自己成长的潮湿房间,一扇扇膨胀的门摩擦陶土砖地面的声音,马虎修理的房子离的摇晃与嘈杂,外婆的电视、燃油炉、笨重的桌椅等当初看来不甚方便的物件,似乎都成了作者生命中最动听而又难忘的旋律。

  虽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时间顺序,而是有点兴之所至;加上叙事角度不断变换,偶尔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偶尔以对外婆直接对话的口吻,偶尔以对神父直接说话,加上翻译偶尔出现晦涩之处,给流畅的阅读带来不少阻碍,但动人的细节描写,大量动人的譬喻和拟人手法,无疑给这本书增添了很多乐趣,增强了可读性。

  “洗衣机和煤气灶签署了同居协议”,“这扇门和花园小路编织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外婆不忍心拆散他们”,“当外婆擦洗她的陶土砖地面时,一场干燥与潮湿之间的激烈战斗就此打响”,“浴室的大理石纹塑料板,接缝的地方如同两块闹翻了的大陆板块,各自翘起,相互道别。”……看到这些精巧而生动的譬喻,即使明知这是一本充满哀伤和怀念的书,也会忍不住感动得会心一笑吧?

  外婆的逝世,让菲利普·托赫冬不由感叹“生命就这样草草收尾,像一个被催促的作者”。可在外婆逝世之前呢?未必有这种感触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总要等到逝去之后才开始怀念,而不是从现在开始,珍惜和善待身边的亲人呢?

  如果你的外婆还健在,如果你的父母已经年迈,不妨多抽点时间陪陪他们吧,趁现在还来得及!

  《外婆,外婆》读后感(十):不要等到生命逝去,才开始怀念珍惜

  生与死是个沉重的话题,沉重到面对亲人的逝去,有些人往往会忍不住撕心裂肺嚎啕大哭,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悲痛才能得到舒缓。但亲疏有别、人性各异,有的人则显得有点漠然;有的人则会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缓解自己的悲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比如写回忆录。

  菲利普·托赫冬就选择了以最后一种方式来缅怀外婆。在这本文采斐然而又感人、看起来非常像长篇悼词的小书中,菲利普·托赫冬用生动鲜活的语言和精细的描绘,给我们展现了他独一无二的外婆勤劳而无私的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外婆的影子;而充满对生命思考的语句,更给我们以人生启迪。

  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是勤劳的,和所有一辈子在乡村生活的老人一样,似乎哪一天不劳动就觉得是对生命的浪费和不敬。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也是节俭的,节俭到“商店玻璃橱窗从来不能吸引她”,只有大扫除时才会想到去换些东西;节俭到一只鸡可以供五六个人吃四顿,面包总是等到放硬,苹果也总是要等蔫了、长虫子了才吃。菲利普·托赫冬的外婆也是无私的、内敛的、坚强的,她不善于表达情感,生活在浪漫国度法国的她,却很少吻人;可由于母亲的天性,不管自己过得多差,都要给身在远方的几个儿女寄支票;即使面对父亲、丈夫、弟弟等亲人去世,遇上一场又一场战争,孤苦无依的她仍然坚持着将所有子女抚养成人——有些还是与自己并无血缘关系的。

  这种个性,这些经历、做法,与我们童年记忆中的祖母与外婆何其相似。如果是在乡村长大,或者跟随外婆生活了一段时间,相信你会更有共鸣。或许不同国家的人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各有不同,但人性的相似,却往往会造就惊人相似的性格和细节。

  当然,这本小书的感人,并不只在于它能引起共鸣,更在于深情的回忆中,满满都是有温度的细节。整本书通读下来,你会发现,作者对外婆的怀念,并不单只是对外婆这个人的怀念,也不只是对她生平行为、做派的回忆,更多的是对自己和外婆共同生活过的土地,那曾给自己以给养的故园的怀念。

  那些曾陪伴自己成长的潮湿房间,一扇扇膨胀的门摩擦陶土砖地面的声音,马虎修理的房子离的摇晃与嘈杂,外婆的电视、燃油炉、笨重的桌椅等当初看来不甚方便的物件,似乎都成了作者生命中最动听而又难忘的旋律。

  虽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不是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时间顺序,而是有点兴之所至;加上叙事角度不断变换,偶尔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偶尔以对外婆直接对话的口吻,偶尔以对神父直接说话,加上翻译偶尔出现晦涩之处,给流畅的阅读带来不少阻碍,但动人的细节描写,大量动人的譬喻和拟人手法,无疑给这本书增添了很多乐趣,增强了可读性。

  “洗衣机和煤气灶签署了同居协议”,“这扇门和花园小路编织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外婆不忍心拆散他们”,“当外婆擦洗她的陶土砖地面时,一场干燥与潮湿之间的激烈战斗就此打响”,“浴室的大理石纹塑料板,接缝的地方如同两块闹翻了的大陆板块,各自翘起,相互道别。”……看到这些精巧而生动的譬喻,即使明知这是一本充满哀伤和怀念的书,也会忍不住感动得会心一笑吧?

  外婆的逝世,让菲利普·托赫冬不由感叹“生命就这样草草收尾,像一个被催促的作者”。可在外婆逝世之前呢?未必有这种感触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什么总要等到逝去之后才开始怀念,而不是从现在开始,珍惜和善待身边的亲人呢?

  如果你的外婆还健在,如果你的父母已经年迈,不妨多抽点时间陪陪他们吧,趁现在还来得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