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放一把火》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精选

2021-05-09 03:00: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精选

  《先放一把火》是一本由何帆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一):先放一把火

  以前最不喜欢经济学,看了这本的著名经济学家何帆的随笔《先放一把火后》,发现原来经济学的领域如此丰富精彩,本书反应了两个主题,一个是对经济学的反思,一个是向历史学历,了解经济体系的由来,作者的敏锐的观察令人佩服,写作的思绪和知识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何帆老师写的这本先放把货里面的短标题也是更让人惊叹,奇特又吸引人,没有了传统经济学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非常不错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二):挺好

  主要是书评。说真的,涨知识。很多很多都闻所未闻。虽然有很少一部分不同意这么说,但讲的角度也挺有意思。

  人,真的得多读些书。其实多读书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让人到底去走走。总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言语音似乎说读书不如在“现实”中学习。我只是不明白,很多一辈子混市井的,并不觉得比读书的更高明啊。凡事都有界线,无论哪边,太过都是不好的。但,我们认为学习方式,并无高低之分。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三):先放一把火

  这本书是通过财经荐书第一时间知道的。

  知道的很早但一直没敢买,怕自己看不懂。又是经济又是历史的。都是自己的弱项。

  但其实没有那么难,翻开以后有几篇文章里都有以前看过的内容,区别是以前虽然看过但并没有往经济这方面去联系。

  看来不能太低估自己的能力。

  作者看问题的视角比较广,几乎都是从其他领域来看经济问题。

  感觉讨论的好多问题跟经济都不搭边,看完这本书觉得经济学家更像是社会学家。

  而不是简单字面上的放大的“经济”学家。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四):很好的书评集

  这个何帆不是翻译《九人》(我最喜欢的作家)的那个何帆。何帆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签约作家,他2014-2015年中写的60篇书评集结成册,就是这本《先放一把火》。国内的书评家很少,主要是写书评养不活自己,所以,你很少能看到优秀的书评集,还评论的是现在出版的热门书。

  这本书短短半年,已经4印了,足以证明此书值得一读。篇幅短,一篇完整的书评才2-3页,可读性高,推荐的书籍都不错。

  所选的书籍以经济类为主,不过其他的类别都有所涉及,我刚读完,除了关于金本位部分比较难,其余都不错。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五):先放一把火书摘

  1、一个经济学家的时事评论集子。感觉写的还蛮有意思的。多看点经济学相关的知识,真的可以开拓很多思考的路径、多打开一个体验世界的感官通道。今日摘抄:专制并不完全都是冷酷和残暴的,专制也可能是温情脉脉、热情澎湃、振奋人心的,这种专制更能够征服人心。2、作者的阅读量真是惊人啊。随抄一段:甲午年,我们希望能够多发现一些有思想性的经济学著作,再有系统地读读认知科学和复杂科学,历史继续从《明史》往前读,小说计划换成法国文学。

  [拳头]因为有大量阅读量做基础,所以作者书里的内容很杂很丰富,不仅局限于经济学。读着读着,也会发现所有的学科知识其实都是互通的。跨界是真的很好玩。3、学习经济学没有办法保证你不失业,但是,当你有一天站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队伍里的时候,你学的经济学能够让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在那里。”4、经济学入门书单:魔鬼经济学;卧底经济学;策略思维;超级数字天才;思考,快与慢;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资本的秘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饥荒与权利;大而不倒;峭壁边缘;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嚣张的特权;金钱崛起;21世纪资本论;

  5、异夫规律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六):书中讨论的比较重要的问题的答案

  以下都是总结于何帆的观点。

  =--=----------========----------===============------------------==========----=-=-=-======-----

  日本人为什么要买洛克菲勒中心?

  日本房地产海外投资,是为了在国内竞争,一是拉拢人才,二是树立形象。

  先放一把火?

  防范森林火灾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地先放一把火。

  跳来跳去的狐狸?

  狐狸型学者和刺猬型学者的区别是,狐狸知道很多小事(什么都知道点,所以一般不发声),而刺猬知道一件大事情(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由简单规律支配的,所以很能发声)。知识是有半衰期的。

  假如中国的大学生听了《公正》课?

  与回避的政治相比,道德参与的政治不仅仅是一种更加激动人心的理想,它也为一个公正社会提供了一种更有希望的基础。

  为什么民主制度遏制不了贫富分化?

  1.穷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对投票和其他各种政治参与都不热衷;2.富人的政治捐款远高于穷人;3.美国的政治在走向极化。

  乔布斯们的巢穴?

  我们总会主观地给每一个选择赋予权重,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偏好自己更熟悉、更愿意干的事情,而对没有尝试过、不太有把我的事情避之不及。而当你让骨子来决策的时候,实际上就是给未来的每一种选择赋予了相同的权重。让每一种选择都平等的展现在你的面前,平静而坦然地接受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七):「华尔街日报」体书评

  作者何帆是位经济学家。本书是他为金融时报中文网写作的书评合集。我又在为这部书评合集写书评,所以是书评的书评。书目中有一半是关于经济学的,也有很多历史和社会方面的。

  先讲述一则小故事,由此引出一通大道理或者一段大历史,再对书名和作者做一简单介绍,最后留下一个问题或者一点悬念来结尾。作者对这种写作模式驾轻就熟,将其归为「华尔街日报」体。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摘自 百度百科)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娓娓道来,以小见大。作者说驾驭这种模式很容易,我不这么认为。开头的小故事好讲,书和作者的介绍可以查资料,可是大道理和大历史却不好讲,问题和悬念更是不好留。本书中的文章,说是书评,其实更像是综述。就一个题目,作者常常谈到几本书中的相关内容,对一些掌故和轶事也是信手拈来。读书之多,涉猎之广,令人佩服,更令人绝望。可见,「华尔街日报体」需要有大量的阅读经验和通畅的知识体系做支撑,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纵横勾连。所以说,腹有诗书,才能言之有物。

  不过,书评再好,终归代替不了读书。靠读书评了解书中内容,好比只看过照片就决定要结婚一样。当然,看过照片之后,有兴趣的可以见面深入了解,不感兴趣的光看照片也就够了。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八):看看经济学家是怎么写书评的

  首先这是一本作者在FT中文网书评专栏的集子,如果关注作者专栏的可能都读过他发表的这些文章了,想收藏的话,还是推荐入手这本书来温故一下。

  如作者所言,有本书捧在手里一页一页翻着看才是读书感觉,电子书就没那个味道了。深有同感啊。FT我是有订阅,直接收电子邮件,但自己少有时间看,还是喜欢看纸质的书,读着文章才觉得踏实,爱书的人都是一样的,喜欢读纸质书的人应该都有此体会吧。

  作者在自序里提到自己写作时会考虑文章的受众,这是作家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文字再精彩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那么知道写给谁看,就有的放矢,写起来也轻松愉悦有章法。这本书写作时,他会考虑的读者有三:他的老师、学生、偶遇此书的有缘人。我算第三类,机缘巧合读到这本书,也许下一步会变成第二类,经济学初学者吧,因为从他的文章看起来,介绍的经济学书并不难懂,研究研究也未尝不可。

  每篇书评不是直接专栏文章拉出来了事的,作者还在文章前面都加了小段解说,看得出作者的诚意,这不是拼凑出来圈钱的书。

  读此书我是存了私心的,毕竟自己也在写书评,弄公众号,维护博客,忙得不亦乐乎,但杂而不精,文字都只是自己的观点展示,完全没考虑过受众,东西写给谁看,如何写才适合读者群阅读这样的问题,距离书评人还差很远。读作者此书受益的不只是扩展了书籍阅读的广度,还收获了作者写做评论文章的方法及写作的逻辑。

  作者此集子是综合了他的经济学反思和历史学习主题的书评,篇幅不长,每一篇读起来都不费时,而且作者评论中都有自己的思想在,不是简单内容概括类的介绍,是批判的态度来写书评,跟治学一样严谨,读后能给人以启发,引发读者思考,我以为这就是好书评的标准了。当然作者本职是经济学者,研究员。能把专业的东西写得深入浅出,像我这样的经济学门外汉都能看得有滋有味,作者的文字还是很幽默有趣,很不简单。每篇文章后面还有注,想深入了解至少这本集子里面提到的书我都心动想买来看了。

  读一本集子,了解多本好书,初窥经济学,很值啊。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九):书评的书评

  仅凭“何帆·著”这三个字,本书就值得一读了。《先放一把火》是作者的书评合辑,所以我写的是书评的书评,感觉好拗口。读了两遍,第一遍15分钟把有兴趣的重点标了一下,第二遍读了一上午,把感觉好的、有中译本的书都放到了网上书店的购物车里面。

  本书的意义。

  作者本人在前言里提到“文章在网上都能找到,再印成一本书有什么意义。”我的回答是:好的内容即使在网上可以找到,再印成书也是有期意义的。一来对没看过网上内部的读者是次传播,为他们开一扇窗,比如我这样的,二来好的内容值得以纸的形式保留下来。当今,至少有三位作者是当得起这份待遇的,何帆算一位,其他两位我认为是崔卫平和俞天任。

  至于有些口水话的文章,当然没有印成纸书的必要,虽然这种情况当下并不少见。

  这年头儿优秀作者用心写作的内容太少了。

  我的收获。

  无论长的如何,都应该多读书。好书读多了,可以塑造容貌,丰富心灵,提升水平。看了本书这本书评合辑,我才发现自己书读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本书70篇文章里提到超过100本书,里面提到的书最多也就读过十本。作者因为英语好,很多读的都是没有中译本书,只能靠看本书止渴。书里三点给我印象很深。

  第一,必须更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之下,现代人的纸一样薄,所以对广告文案等类似内容就是越短越有力越好,再短再短……文中提到的书是《Christopher johonson, Mircrostyle: The Art fo Writign Little》翻译为《文字秒杀术》目前没有中译本。

  第二,公司不能设立发泄室。别以为有个老板的沙包可以让员工打一遍之后心里舒服了,这只会增加“打老板”这件事儿的正当性,让员工更有信心来干这件事儿。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做所为找理由,让事情在自己心里更具备正当性。文中的书叫《错不在我》有中译本。

  第三,所有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能够让我们感觉 到谦卑的学员,一定都是好学问。能随时认识到人的局限性,也许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根源之一。文中提到的书叫《Form Fhosts to Gods to Politics and Conspiracies》(从鬼神到政府和阴谋),没有中译本。

  读书评组成的书感觉不错,就像空手入满是铁钻石的宝山,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不过,想真正有相对深的体悟还是需要去自己读书评中提到的那100本书才成。

  《先放一把火》读后感(十):经济学的火

  

社科院的几个青年经济学家,向来高产,出版的书也都通俗易懂,何帆是其中的佼佼者,把非教科书写的普罗大众都爱不释手。这本书时他写的专栏文章集结,几十篇文章分门别类汇总,每篇文章都是二三千字不等,写一个小专题或者一个小故事。读完了,大概分三类,一类是看的书写的书评,二类是对于一些宏观经济现象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写的观察,三类是他对于某些经济思想史和发展史的历史小故事做了科普。读来都挺有意思的。

我对以下几篇文章很感兴趣。

《黄金镣铐》,作者的观点是不喜欢金本位的。开篇就说,黄金本位是一种镣铐,束缚了政府的手脚,产生了上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他又说,金本位是一件湿衣服,你以为穿衣服会保暖,其实湿衣服更容易着凉。但世人难知,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已经让讨论金本位的人越来越少了,黄金变成了一个投资品而已,不过提示一下货币本位迭代时候的贸易战是有必要的。

《当过官和没当过官的经济学家》这篇文章讲的就是竹中平藏先生,他属于作者定义的当过官的经济学家。当过官的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更宏观也更微观,反过来说,经济学家出身的官员也更多元化、视野更开阔。很简单的道理,经济学家考虑收益最大化,政府官员则首先想到的是成本最小化。

《欧元的错误和经济学家的错误》是从次贷危机之后的欧债危机开始谈起的,作者没有直接谈欧债,而是直指欧元的问题,尤其是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是的,大概读者也能想到,只统一了货币形式,没有统一财政,是无法让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的,那么政治家们就都有对欧元解体的恐慌甚至期待,所以回头看,当年匆匆上马欧元,是否考虑清楚了?

《迷雾漫漫增长路》里有这么一段话,“经济增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安宁,不会保证我们清洁环境,不会自发纠正收入不平等,但是却可以减少贫困。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历史都表明了一个观点,最强劲的经济增长一定伴随着最快速的贫困j削减。“同时提醒,范施为政者认为能够设计、规划、指导推动经济增长的时候,十有八九都是失败的。”这句话是有所指的。

还有《金融制裁是一种信用透支》、《论在不按牌理出牌的牌局里如何出牌》、《LTCM之殇》、《追忆1931年英镑贬值》、《拉斯蒂涅的艰难选择》、《在凯恩斯的左边、马克思的右边》等等涉及货币、宏观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学原理和科普等许多好看易懂的文章,都值得认真读几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