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摘抄

2021-07-29 00:4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摘抄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是一本由包慧怡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一):金缮诗与金缮师

  诗人在等我为她修补戒指,我却先读起她的诗,在五月一个下雨的早晨;

  生性疏懒的人学了匠艺,细密周全的人倒习得抒情。这大概是不多见的浪漫错位,在彼此解嘲的时辰;

  以前不懂细密画的好处,如今有了些手艺人的历练,才看到纹丝不乱,而准确,而妥帖,是多见功夫的慢术;

  可又不仅仅是靠这些炫目。古英语绝学或意象派音节,塔罗牌唤出的阵列妖,对她已是小菜一碟——那些熟练的云头霞尾,只为烘托羊皮上凿刻的精魂。

  令人瞠目的,是她赌上深渊,一次次守在火山边的英勇。在看似稳健的岿然不动下,某些东西接近沸腾;

  一边是语言诱惑的黑洞,一边是心灵炽热的疾风。借以维持平衡的,是某种真;

  简朴憨直的真是真,近巫而真也是真;

  也许后者更难一些;

  修葺饰品的金缮师,徇着金缮诗的构成,觑见蚕唾蜂吻,正梭巡采摘语言中的一切可能;

  掩卷愧叹,这修整戒指的事,原来是为启示顽愚之人;

  辞藻因专注而落潮,露出了峥嵘的慧根。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二):在平淡的生活里,不妨读一首让你难忘的诗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代诗总会给人一种难以靠近的距离感——那就是即使对作者本身已经非常了解,但有时却也并不能读懂TA的诗作。 但『这也许就是诗歌的美存在之真谛』。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我们都明白,但是当这些词藻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以后我们却再难读得懂。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的世界是奇妙的,在他们辗转笔墨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世界的感悟与认识,令人回味无穷。

  无论怎样,生活少不了诗意,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就像作者包慧怡说的那样诗是一切告别中宛如开场的试错,也是所有漫长的坠落前闪亮的幸存。 在这本《我坐在火山最边缘》中作者的每一个字符都宛如跳跃的音符,让人沉醉更让人难忘。她的情感真挚,色彩鲜明,读她的诗作宛如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包慧怡的诗是热情奔放的,就像冬天围着火炉烤火,那明亮的光焰带给人的温暖和光亮一样永远炙热永远跳动,永不停息。她在用复杂的意象构筑意象群,但是又不停的跳脱出来,不那么的规矩化。在#水瓶座#中她把那份敢爱敢恨写的通透,更把那份纯粹展现的清晰可见,让每一个读者都感同身受。 凯尔特十字藤曼、夜莺、鸢尾、番石榴、山蔷薇、圣帕特里克节、玫瑰、公墓、大教堂、修道院、榛树、宝石、祷告、十四行、拱基石……这些都是在她的诗歌作品里随处可见镶嵌其中的意象词汇,神秘的宗教色彩与异域情调尽显无遗,更彰显作者本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包慧怡的诗是让人琢磨不透的,初读她的十诗歌让人感觉她在顾左右而言她,琢磨不透她其中的逻辑链条。但其实她恰恰是在用这种方法以不断跳脱的思维为载体,把真挚细腻的感情勾勒出来。在#Rimbaud#里“他说:为什么是我/我知道你不读韩波/我就把蒲公英种籽朝他脸上吹去”。其实她所要的是“一种蜿蜒、吱嘎作响的红”,而这种红是什么?蒲公英种籽又是什么?我们无法用词语精准的来解释清楚,而根据她的生活经历大胆猜测或许和她童年的种种有各种关联。在#致未婚夫#中在三言两句间,作者就把一对亲密爱人的日常相处画面勾勒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相处他们的甜蜜。

  包慧怡的诗是清新脱俗的,她开拓性的将色彩融入诗歌,又将色彩注入情感之池。她在《Venezia》里写:“水是致命的灰绿色/新焚的烟是瓷蓝的/我襟眼里的花朵是淡橘色的”。在《梦一则》里写:“后来这手指开始发芽变绿/把青葱的液体泵入我的静脉/我的肚脐变成了蓝盈盈的灯笼/我的乳房变成了通红的火把”。淡淡的文风间,其实作者早已经把真实的颜色与自己虚无缥缈的梦境结合起来,看似奇怪的对比与沟通但其实在无形之间已经成为了一座对等沟通的善良,连接了现实与虚幻,沟通了日常与自由。

  总的来说包慧怡的诗歌,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好诗近巫”,她更用一己之力为我们所有人构建了一个理想世界!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三):诗集和读者是一次不期而遇的邂逅,带来一段莫名的缘分

  读到包慧怡的这本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是有些懵的。她的诗非常难读,完全无法理解书中的意境。

  第一首诗就给我了一个下马威,“当我入睡,蜘蛛坐在我眼睑内侧织出船形白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是的,诗的名字叫做《新奥尔良》,而诗的第一句是“我们之中谁都没有到过新奥尔良”,难道这是一个梦境,是梦的开始?也许吧。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下面诗的所有内容就都是梦的描述,景、人、物、情所有的要素都全了。新奥尔良,一定要作者牵挂的地方,诗中提到了父亲、母亲,提到了爱, 也许这就是这首诗所牵挂的内容吧,如果这样考虑这首诗,再去读这首诗,也没有那么难懂了。诗句的内容都是梦中想象的场景,诗句极为优美,描写极为细致。我又反复读了几遍,去细致的体会那其中的情感。我喜欢上了新奥尔良。

  诗是语言最灿烂的明珠,也是对语言驾驭最高的文体。当然诗也有最浅显易懂的那部分,他们流传千古,也更容易让人接受。一首《咏鹅》,流传至今;而一首《雨巷》,虽然朦胧,但也极为容易体会那种情感。但有些诗,也确实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自己的感悟去填充,甚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语言来解读的。比如李商隐的很多《无题》诗,我们能知道他具体在写些什么吗?但并不耽误我们理解他诗的美。包慧怡的诗也是一样,就连中文教授、诗人臧棣在评价包慧怡的诗都说,“将世人的洞察推进到生命意识的深处”;而王敖更是评价包慧怡的诗有着一种完美的融汇之力,神秘主义思想的源泉、异域文化的花式、繁复奇特的华彩,囊括其中。包慧怡的诗,使用的意向更加神秘、多元化,当然阅读起来也就更加的不容易。

  但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诗。诗人把诗写出来之后,就已经不属于她本人之作,就是读者自己的诗了。每一个读者对于同一首诗都可以有着完全不同的感悟,怎样的解读都不妨碍我们体会诗的文字之美,也许我们的解读和作者的初衷完全背离,但只要我们喜欢,那就是最为优美的诗;当然如果不喜欢,那么同样可以放弃,去读下一首。喜欢什么样的诗,阅读什么样的诗,怎样阅读诗,怎样理解诗,完全是读者自己的选择。 “蓄意寻找与偶然相遇/是两件事 /我为了/克服一种暴力/去榆树下坐着/却濒临一场小死 /若能在白天为你/稳妥地写一首诗/夜里就无所畏惧 /虽然我的诗/是一只忧郁的白手/意外的鸟,有五条细羽毛/它打旋/在滑动门一侧…… /在街灯刚亮起的学府路/在玻璃糖般的夏朵/在稳妥的搬运枯草尖与灰蛾的/夕阳的柱状手臂中/在逆风的长巷 /续寻找与偶然相遇是/两件事 /我走过电话亭/袋里的硬币就着火”

  这是包慧怡这本诗集中我最喜欢的一首,也许她在描写一场邂逅的爱情。但我们和她的这本诗集不也一样吗?这是一场偶然的相遇,这是一次默默的关注,这是读者和诗集一段莫名的缘分。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四):《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作品里是诗人走过的路

  而诗歌是你我勉为其难的虎符——《给我错过的小姐姐》如果没有翻开《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可能真的要错过此书作者——一位带有学者气质的文青——包慧怡小姐姐。

  包慧怡(图片来源网络)

  包慧怡小姐姐有着十分正统的文学训练,出身复旦英文系,取得硕士学位后赴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中世纪文学,现为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是青年翻译家,有译作《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爱丽尔》、《大历史视野》等十余部,也曾凭借文学评论集《缮写室》获得《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佳作奖”,此外,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英国中世纪世界地图中的“东方叙事”图文研究》在2019年顺利立项,学术专著《塑造神圣:“珍珠”诗人与英国中世纪感官文化》等成功出版。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是包慧怡小姐姐目前唯一的一部诗歌集,收录了她2005—2015年间的诗歌作品。在某次接受采访时,包慧怡小姐姐曾坦言:

  作者任内心的“熔岩”喷涌化为文字,以《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为观景平台,记录并审视了十年的心路历程。整体而言,全书诗歌如同媒体所见包慧怡小姐姐本人,蕴藏了一种温柔婉约的气质,有一股女性的细腻柔韧的力量。诗人把公共化的语言个人化,用精确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某个瞬间的内心或所见。尽管我们不见得能够完全理解每首诗中包慧怡小姐姐的所见所想,但隐约能感觉到诗里有她走过的路。

  此外,包慧怡小姐姐《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的前期诗作和后期作品略有差异,零几年的作品与国内诗人的诗作更相似,有种亲切感,而后可能是国外留学以及专业训练的结果,无论是格式和意象内容上,有了西化的迹象,增强了表达也增加了距离感,令人不禁想起艾略特对于诗人的评论:

  总之,通过《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认识了包慧怡小姐姐的才情,看到了她的经历,用诗中最喜爱的一首诗作结吧。

  落雪了

  从猝然开裂的

  时间的掩体中

  重瓣花朵开满了天穹

  光之铰链在空中缓缓抽动

  仿佛经历着阵痛

  其后一切都安静

  都疏落、温驯、玲珑

  懂得了新的事理

  且看那不走眼的裸子植物

  如何在耐心的托举中

  呈现崭新的风度

  看雪中细密的竹叶,细密的松绒

  穿行其中的我们也曾是这样细密

  也曾倔强地负重,缄默不语

  两颗不惯于被触碰的心

  危险地降下籁籁的粉晶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读后感(五):贤蕴灵恰,明婉新瑜。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贤蕴灵恰,明婉新瑜

  “一个读诗的人,误会着写作者的心意 他们在各自的黑暗中,摸索着世界的开关” 诗歌作为古老的艺术之一,如同所有的艺术一样,它也开始于看、触、听、嗅、尝的过程,然后记住——这里指的是用词语记住——这些感知经验像什么,并试图去描述我们内心无尽又无形的所有。诗人运用实际的、已知的事件或经验去阐述内在的、无形的经验。 1.现代诗歌对诗歌写作的性质做的调整 法国诗人保罗 瓦雷里这样说过,人们在阅读现代作品时,经常会感到的困惑是不知是该关注创作本身呢,还是该关注创作的审美效果?而在此之前,在人类欣赏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膳食力量都是偏重于作品效果的,在诗歌领域对诗歌的效果的关注差不多吸引了各种各样的诗歌批评,但是对现代诗歌仅仅从诗歌的效果上去阅读它,批评它,阐释它,常常会给人以隔靴搔痒的感觉。 现代诗歌之所以让人感到困惑,感到难懂,感到晦涩难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很少去考虑到现代诗歌对诗歌写作的性质所做的调整,现代诗歌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现代诗歌他们写作的目的不是要最终在诗歌中呈现某种明确的思想主题观念意义,也就是说现在诗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读者进行感情或者思想上的启蒙,甚至更糟糕的以某种身份对读者进行说教。其实是现代诗歌意识到了,以前那种诗歌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索,在现代世界遭遇到了复杂的情形。现代诗歌在探索意义或真理的显现的时候,它最基本的方式不是要展现一个完美的结论,而是如保罗克利所说的现代诗歌想把诗歌的思维过程也放进一首诗最终的审美形态。 2.诗歌意向 一般来说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指诗歌的意象,诗歌意象是以语言为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诗歌的创作就是作者寻找客观事物作为意象,构建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的过程。诗歌意象相对应的大多是表示具象物体,事物的名词性的词语。这些具象的可感知的名词性词语用在诗歌中变成为意象词语。 包老师能够熟练使用双语的条件使他不断将崭新的名词注入到诗歌,表现的自然丰盈。好诗近巫,不仅演绎语言的可能性,也像存在之森林推开一扇摇摇颤颤的门。

  在读着她的诗中不知怎么就莫名的存下了这些。 如:金叶光酒,霜墙花钟,梦魇牝马,黑靴白鬃,深渊九重,坍塌黑洞,蔓生废墟,青果古藤,白虎樱桃,青鸟花淙,月海宁静,青山阴晴,溶解青苔,消弭萍踪,月光水母,冰山蜃景,琥珀冰羽,菖蒲石英,七彩帘虹,六角水晶,铁丝龙骨,铜黄知更,永堕月海,迷失星穹,涤尽凡嚣,泛舟仙境,灵泊寒冷,永唱骨灯,卧谷雾锁,银煦迷宫,晚夏椰子,黑莓馅饼,半块核桃酥,一张葱油饼,碧纱洇残月,落日染孤鸿,日高草蕤莺啭,风息海晏鲸腾!

  (没有按章节录,前后打乱了,写着写着怎么成了幼学琼林的味儿了。油腻的葱油饼忽略掉,那是添加的)。诗歌的意象语言具有具像性,隐喻性;一个意象常常是一个图画似的短语,描绘或捕捉到了已知事物的某些本质。在隐喻手法中,这种本质得到延伸,因而能触及未知事物。当然诗歌的意象语言也具有语义的多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不过这些超美意境真的特别喜欢。

  当然:“一个读诗的人,误会着写作者的心意

  他们在各自的黑暗中,摸索着世界的开关”

  我想可能我就是那个一直在误读的读者。

  包老师也说了,“没有什么诗是非写不可的,也没有什么诗是非读不可的,诗歌是在文字之外的。”大抵我是陷于文字之美了。

  总之这部诗集实在是很喜欢,真的需要时时取下来慢慢品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