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倾听梵高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倾听梵高读后感摘抄

2021-08-12 00:4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倾听梵高读后感摘抄

  《倾听梵高》是一本由〔荷兰〕文森特·梵高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9.80,页数:6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倾听梵高》读后感(一):原来你是这样的梵高

  我从来不知道梵高留给我们除了画和一些疯狂事迹外,还有热情、真实的书信,以及他也喜爱阅读、写作。自打开这本书,我就被梵高在信中自述的生活、绘画、理想、人生哲理和自我激励的话语所吸引。

  在第一册,他还困顿于准备做牧师的工作和学习绘画中,但是处处显示他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例如,他在信中说:“当我们致力于一项艰巨任务、为美好事物而奋斗时,就是在进行一场正义的战斗。……我们在生活中前进时,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艰难,但在克服困难的同时,我们内心的力量也会随之变得强大起来。”(上册,30)事实上他专心致志地学习,目的都是为了考试!但很可惜,备考中途,梵高放弃了。让我想起如今我处在考研的备考中,有时我也会为自己记背的文学知识而喜悦,毕竟是在学习知识,但是每一天的学习,也意味着过往知识的遗忘和还未完成的记忆任务,让人心生沮丧。自我激励是一时的,但是一时归一时,每天读读激励的话语,也许就撑下来了。除了上述谈克服困难的自我激励角度,他还给自己灌了这样的心灵鸡汤:“直觉告诉我,未来会发生更重要的大事,我们并非平庸之辈。”(上册,30)直接不谈成功路上的艰辛,而是直接在未来设下美好愿景来激励自己,如果说前面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后者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了。

  不过在看待平庸上,梵高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在我看来,一个人刚开始时至少应该尊重平庸,知道平庸意味着什么,知道即使要达到平庸的水平也不容易”。当然这里的平庸并非是针对普通人而言,而是针对艺术家而言。平庸的艺术家尽管平庸,那也是艺术家。梵高要做的就是有朝一日跨越这道平庸,因此他坚持不懈地学习绘画。

  但在学习绘画之途上,梵高的生活是困顿的,需要父亲和弟弟的救济。但对金钱,他又是这样看待的:“我怀有对千万种东西的渴望,即使有了钱,也许很快就用来买书或花在别的东西上了;没钱我也能过下去。金钱会让我分心,不能专注于必要的努力学习。现在要战胜各种干扰不容易,要是有了钱,情况会更遭。”(上册,32)也许这是梵高对自己不能赚钱的一种借口,也许掺杂着他真正的忧虑:“如果一个人的野心和对金钱的热爱超过了爱心,那么我认为那个人出了问题”。(上册,86)不过梵高又说:“如果一个人只知有爱,却不知如何挣钱,那他也是有问题。”(上册,87)当然,说这话时,梵高陷入了对表姐的爱情之中。可以想象,在对表姐的求爱中,他碰到的阻力是巨大的,但他认为:“爱是一种如此积极、强烈和真实的东西,要让一个陷入恋爱的人收回这种感情,就如同要他结束自己的生命一样难以做到。”(上册,82)但这一场爱情终究以表姐的拒绝而终结。

  从梵高给弟弟的书信中,我看到了梵高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艺术、爱情、金钱乃至人生的种种看法,这些看法是理性又富有激情的,正如说他是“一位狂热而理性的天才画家”那样(序言,1)。在书信中,掺杂着梵高以其他画家的画来对事物进行类比、比喻,也对一些画进行描绘和与其他画的对比,这些对缺乏绘画史素养的读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但幸好,对于理解梵高的精神和思想,并没有什么大碍。

  关于这套书的准确内容,在书的护封的前勒口就有详细的介绍,上册收录梵高与提奥1873-1883年间的通信,名为“离经叛道与绘画之路”;下册收录与提奥1883-1890年间的通信,名为“自我救赎与艺术巅峰”。而第二册就是梵高在逝世前的书信,因此可以看到,书的护封颜色和第一册便明显得区别开来,一个光鲜、亮丽,一个灰暗、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的色调让人看到便是内心一沉。可见编辑者是用心的了。

  第三册,则是一本画册,配有“梵高说画”的70幅佳作欣赏。如著名的《星空》,梵高如是说:“仰望群星总是让我陷入奇思妙想,仿佛梦见了地图上用来标识城市和乡村的一个个黑点。如果说我们乘坐火车可以前往塔拉斯孔或鲁昂,我们要到一颗星星上去,就必须通过死亡。”(第三册,92)第四册则是一本手账本,页面通体雪白,夹有两幅梵高的画作将之分为三个部分。因此,无论读者是抱着欣赏画作,还是好奇梵高的书信、文笔,还是想要进入梵高的生活与内心去深入地接近、了解他,这套书都能满足读者。

  《倾听梵高》读后感(二):倾听19世纪世界画坛上一位伟大画家的心声

  此前我曾看过多幅梵高的画作,时常惊叹并沉浸于其中,但因自知本身缺乏足够的艺术素养,对梵高的每一幅作品都不敢妄自评论,只觉得非常好看、甚是喜欢。也曾在相关书籍、网络上阅读和了解过关于梵高的生平和他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影响力。但对于阅读梵高的文字而非画作的这样一种形式,尚属首次。

  倾听梵高

  评价人数不足

  〔荷兰〕文森特·梵高 / 2021 / 中译出版社

  梵高的画作多是色彩奔放、笔触粗犷的,那么他的文字又是如何呢?

  《倾听梵高》这套书,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能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画家。本书上册收录了梵高与他的弟弟提奥在1873-1883年间的通信,记录了梵高早年的生活状况和绘画经历。下册收录了梵高与提奥在1883-1890年间的通信,记录了梵高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及其创作过程。

  从他的文字当中,能看到他对绘画、对艺术是发自内心的真爱,他对事业充满着渴望,对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抱有欣赏和赞美。他与弟弟的书信有谈画的艺术、绘画的过程、生平经历、关于画作的想象,也回忆许多与他父亲和弟弟相处的场景。书信中有他给弟弟的建议,实际上也是给对艺术有兴趣的读者朋友的最好建议。

  梵高的生活处境并不算好,但他仍渴望去尝试新的事情,他还在想着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他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在继续投入工作的同时还要尽己所能与疾病作斗争,但这些困难同样也给予激励他的力量。他无几乎每天都会写作,坚信通过写作、阅读、工作和每日练习,坚持不懈会让他最终有所成就。书中有他面对关于生活当中各种经历娓娓道来的叙述,字里行间更能看出他的价值观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个人梵高主题的kindle保护套

  阅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他性格是存在缺陷的,比如他害怕交朋友,不愿靠近他人,只能从远处跟别人打招呼;他孤独、抑郁,认为接近他会给人带去悲伤与损失。但与之相反的是绘画却能给他带来强烈的愉悦感,他对绘画是源于生活乃至生命的热爱。他在经历一切之后,依然保持对绘画的冷静、自信与专注。可以说,梵高生活上相对贫瘠,但他内心的思想却无比饱满。

  画册内页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他对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以及他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敏感,时而被沮丧和绝望的情绪笼罩。除了他弟弟,似乎他找不到其他信任他的人。或许也正是出于这种信任,才能让他在书信中书写了内心真为真挚的情感。

  kindle保护套与画册中的同一幅图

  过去,我仅知道自己能轻易被梵高的画作所吸引,殊不知,在他的笔触之下,竟也写出如此细腻的文字。《倾听梵高》让我们更贴近于读到梵高内心深处的声音。得益于此书,我们能换一个角度了解到梵高关于艺术的见解、对待事物的看法、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他的感情和自残经历,以及他的创作历程、他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他在素描和绘画技巧上的变化。

  一件好作品也许不能永恒,但它表达的思想和作品本身,肯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存于世。对一个人了解得更多,就越能在他的作品当中获悉更多的信息,能在欣赏他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启发甚至是创作的灵感。如果说梵高的画作是色彩与笔触交融下意识形态的表现,那么他的文字则更令人贴近于了解他的思想。

  能从如此知名的一位画家的文字当中,读到他的生平、他的思想和他的艺术思维,也令人真正有机会认识到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倾听这一段段来自梵高的诉说,从文字当中,感受他头脑中的艺术思维,也许会有助于我们了解艺术、热爱艺术,并以此引导我们去认识艺术,启发我们于生活当中发现更多美的存在。

  《倾听梵高》读后感(三):所思甚深,所感甚柔——我们一起《倾听梵高》

  这套《倾听梵高》,2021中文收藏版,中译出版社出版。

  这个系列包括4本:《倾听梵高(上)——离经叛道与绘画之路》、《倾听梵高(下)——自我救赎与艺术巅峰》、《梵高说画》,另外还很贴心地赠送了一册梵高的周边手帐。

  其中,“倾听梵高”是梵高的书信集,真实反映梵高的创作经过与心路历程。收集的最后一批信件是他于自杀两个月前所写。

  “梵高说画”而是一本精美的画册,有近70幅梵高作品的彩画,同时有梵高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梵高自画像,绘于1889年,奥赛美术馆藏品,为梵高生前最后一幅自画像。

  1890年7月27日傍晚,37岁的天才画家 文森特·梵高 用手枪自杀,无人目击自杀经过,地点在麦田中,但也无人能够证实。

  子弹穿过了他的胸膛,打断了他的一根肋骨,却没有伤到其他器官。开枪后他自己走回了所居住的客栈,找了两名医生来查看伤势,其中的一位还是军医。因为没有外科医生在场,子弹无法取出。医生认为救治无望,给他做了一些处理就离开了。当地的警长也去了解了一下情况。之后梵高一个人呆在房间,抽着烟,时而发出痛苦的呼喊。

  第二天,弟弟提奥赶去看他。文森特上午情况还不错,但由于伤口感染,伤口迅速恶化。晚上,他开始发烧,越来越虚弱。29日凌晨一点半,他的弟弟走出房间,文森特去世了。

  文森特和提奥·梵高之墓

  文森特的弟弟提奥·梵高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提奥对文森特的经济资助从来没有间断过,文森特的绘画用品,都是他弟弟买的。文森特一直在与提奥保持书信来往。这些信基本上成了文森特的创作日记。

  就在他自杀的前一天,文森特给弟弟寄了一封信,说颜料快要用完了,订了很大一批颜料,因为他还要画很多画。另外在这个时期,他自己做了一些画布,所用材料甚至包括一些抹布,他自己说这样做是为了缓解一些经济压力。提奥这些年为文森特花了太多的钱,提奥因此自己的生活条件也无法得到改善,而文森特除了一屋子无人问津的画作之外,什么也拿不出来。文森特认为,他拖垮了他的兄弟。这一切给了文森特巨大的压力。

  《麦田群鸦》,1890年,收藏于梵高博物馆

  文森特死前只说了一句话:“我死也许对大家都好!”文森特自杀前,一张纸条也没留下。

  文森特死后,提奥也瞬间崩溃了。文森特的死摧垮了他。文森特下葬六个月后,提奥也去世了。

  对于文森特的自杀原因,通常的说法是“一个天才特有的精神疾病和经济压力”,之外没有更好的解释。

  文森特童年时候一直很努力地想融入家庭的氛围中,但不是很成功。他虽然是长子,但并不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他之前,他母亲还生过一个孩子,也叫文森特。他觉得这个已故的文森特肯定是个完美的孩子,在他母亲的心目中,他怎么也比不上这个已故的孩子。他努力活成他父母希望他成为的模样。

  他在他叔叔的画铺工作了一段时间,但这份工作很快便丢掉了。他也试着去教堂当一名牧师,但是牧师的考试对他来说太难了,只好当一名传教士。可是,传教士的工作他也没保住。

  《自画像:包扎过的耳朵和烟斗》,1889,这只耳朵与高更有关,割下来后送给了当地的一个妓女。2014年,梵高耳朵复制品在德国展出,细胞样本取自其亲人

  文森特28岁的时候第一次拿起画刷。他找到了他的生活与灵魂。在一封信中,文森特这样说:

  仅仅八年,他从一位业余画家变成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从他开始作画,到他自杀去世,十年间,创作了2100幅左右画作,包括约860幅油画。

  在他创作的800多幅油画中,只有一幅是他生煎卖出去的。

  美丽的天才之火熄灭了,他的死像他活着的时候那样悄无声息。直到多年以后,他的名声才逐渐提高,他的画作才变得家喻户晓。

  《嘉舍医师的画像》,1890年,收藏于奥塞美术馆

  现在他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贵的画作之一,有多幅拍卖价在一亿美金以上。《嘉舍医师的画像》在1990年卖出了创纪录的八亿两千五百万美元。

  他去世后,人们追认他是“现代艺术之父”。

  《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年,收藏于奥塞美术馆

  在梵高的很多作品中,两个元素出现得最多,麦田和星星。作品中的星星都被无穷无尽的孤独所笼罩。如《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年),《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1888年),《星夜》(1889年),《有丝柏的道路》(1890年)。最后,梵高在麦田里自杀。

  梵高于1889年6月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绘制的《星夜》,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创作《星夜》(1889年)时,梵高正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他这样说:

  对自己的作品,梵高这样说:

  《倾听梵高》读后感(四):听,这是“普通人”梵高的声音

  梵高提到的作家和画家,部分已收录在相册《倾听梵高》,可关注。(只整理了能找到的一部分,梵高提到太多人了……整理完全任重道远)

  凡是想拯救自己生命的人,最终都将失去生命;

  凡是为我牺牲生命的人,最终都将得到生命。

  《倾听梵高》一套有四本册子,其中两本是梵高的书信,一本是梵高作品选集,一本是笔记本,整体由函套装成。书信文字分册合理,分为上下册,集中体现了梵高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但因绘画作品本身单独成册,所以有时难以对上号,也就很难更及时地、更好地理解梵高信中对作品的描述。不过也因如此,可以静静欣赏梵高画册,大概正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吧。

  四本分册

  竖起来看~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的行列。他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排名第十,次于第九伟大的17世纪画家林布兰。

  1861年梵高开始接受教育,在学习语言包括法语、德语及英语表现不错,但在1868年3月中断学业,并在1869年7月在国际艺术品交易商公司见习。经历了短暂的工作生涯后,他成为传教士,向贫困的采矿工人传教。大约27岁时,梵高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尤其在梵高待在法国阿尔勒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37岁那年自杀身亡。

  《星月夜》

  梵高一生中的核心人物是他的弟弟提奥,他一生无私向提供梵高经济资助,他们深厚的情谊在书信往来中能够充分体现。曾经读过《梵高手稿》,读后对梵高的了解加深了一层。一直只听说过他割耳朵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典型疯子,但《梵高手稿》让我见识到了他热情洋溢、单纯天真的一面。《倾听梵高》选录了他患病后的书信,书信表达中我并没有觉得他是个疯子。那么其实梵高的形象一直被简单化、符号化了,他似乎就是那个失去右耳缠满纱布衣衫褴褛孤僻古怪的“疯子”——只有将一个人物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单一化,才更有利于传播开来——我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从书中我了解到,梵高患有神经性官能症,而这与疯癫无法画上等号。根据他自己描述的症状,我猜很可能是“躁郁症”。

  梵高一生的基调是孤独。他娶过西恩,西恩的身世十分凄惨,她曾是个妓女,无家可归,在街上流浪,是梵高带她回家,并照顾她,可惜她后来仍受困于自己的家庭,和梵高分开,又重新在街头流浪,最后投河身亡。

  西恩

  他与高更关系甚密,自己经济条件很差,却始终关心高更是否得到了帮助,他认为高更不继续画画就太可惜了。高更对他的影响很大,我甚至觉得高更是催化他精神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瞎说的,别信)

  高更

  他接受着弟弟提奥的资助,却在信里不止一次地提到“如果你继续资助我有困难,请让我知道。我宁愿不当画家,也不愿你陷入如此困窘的地步”。提奥结婚较晚,在此之前,梵高也是数次希望他能够娶妻生子,过上不那么孤独的生活。

  对于爱,他说,

  梵高绘画生涯短暂,他凭借自己对绘画的极度热情挺过了无数苦难。他并不认为工作是件坏事,反而当做充实生命的重要能量,他害怕弟弟说自己是个懒散的人,极力解释不同类型的懒散:

  信中,他常常提到许多艺术家,提到自己一直在坚持练习,希望弟弟能看到他的进步。梵高和提奥不仅是兄弟,更是知己,是互相扶持的伙伴。梵高曾希望提奥像自己一样成为一个画家,我想,如果提奥真的放弃了画商这一职业转而去当画家,也很可能很有才华,并有作品留世,但如果提奥也去画画了,经济来源又能在哪里呢?

  读信的时候,我脑海中总是想起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又去搜来看了一眼,才发现原型是高更!这么看来,梵高、高更、思特里克兰德都是一种类型的人:为了热爱之物可以忽视一切,只专心做这件事情,无论生活多么困苦。绘画最为重要的,吃饭甚至成了其次,给人一种生命之火熊熊燃烧的感觉。

  尼采和梵高的生命美学建立在强力意志之上。尼采强调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能够战胜人生悲剧性的人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艺术是生命最大的兴奋剂”,“艺术是生命力强化的工具,而只有生命力强化才可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艺术便是战胜人生悲剧性的强有力武器。”因此尼采认为,“我们相对来说都是有病的,艺术家则属于极健壮的种族”。我们身上的病在艺术家身上显得非常自然,而艺术家的健壮并非常人能够理解。

  月亮与六便士

  8.8

  [英]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2017 / 浙江文艺出版社

  从他拿起画笔的那一刻起,就在找寻自己的独特性和绘画目的,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和班上的同学不一样。他强调素描的重要性,绘画并不追求比例和真实一样,而是将看到的东西原原本本地画出来,是一种“有生命的、活着的”画作。细细想想,生活中人是动态的,动态中往往和本身的比例有所差距,而如果脑海中有一个正常人类应有的比例存在,画出来的作品很可能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并没有动作的连贯性和灵活性。

  梵高 《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

  梵高一次次病发,病发后他仍然一心想着绘画,要买许多颜料和画布,要一直进步,可生命最终在37岁的时段陨落,半年后,提奥也因病重去世。

  除去艺术家这个身份,梵高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会踌躇满志地想要做出一番事业,也会因为诸多困难而怀疑这条路是否正确,他爱过人,也被爱过。但他并不“普通”的地方在于怀疑过后仍有坚韧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行动力,可以说绘画就是他本身。即使病痛缠身,他所思所想都是绘画、练习、绘画、进步。即使一生贫苦,他仍心中有爱,果真如他所说,好的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滞后的荣誉以及金钱对于死去的兄弟毫无用处,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巨大宝藏。

  后印象派(英语:Post-Impressionism)是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又称后印象主义,它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该词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并曾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福莱(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转折点发生于1882年爱杜尔·马奈获颁法国国家荣誉奖和1874年至1886年止的印象派画家联合画展。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主义从印象主义的用光与用色中获得了诸多启示,但与之有本质区别,它是第一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注:部分梵高介绍以及延伸内容来源于《全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