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恭喜你,这三种习以为常的育儿行为你真的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恭喜你,这三种习以为常的育儿行为你真的有

2021-08-19 11:51:54 作者:闲笔 来源: 山伯教育 阅读:载入中…

恭喜你,这三种习以为常的育儿行为你真的有

  恭喜你,这三种习以为常的育儿行为你真的有

  山伯教育

  对于育儿,年轻的父母们已很重视,只是日常教育中,还是不期然会出现一些没有察觉的错误行为。下面这三种,看看你中枪了没有?

  1

  因为忍不住的爱,不断打扰孩子,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邻居小郑的孩子刚满两周岁,自然弯曲的黑发,大大的眼睛,粉嘟嘟的小嘴,好像芭比娃娃,煞是可爱。

  小郑引以为傲,只有天气好,她就会带孩子到楼下小区的活动场地,享受大家的夸赞。

  两周岁的孩子,已经能说能走,到了楼下,小郑的孩子基本处于撒欢的状态。

  小郑看着孩子一忽儿玩这个,一忽儿玩那个的身影,经常一半自豪一半担忧说:“这孩子学东西很快,就是静不下心,做事情不专心。”

  其实,孩子做事情是否专心,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我不止一次看见小郑因为忍不住的爱,不断打扰孩子的情形。

  比如,孩子正全神贯注叠积木,那专注的神态很惹人爱,小郑忍不住,往她的小脸就是几个亲吻,弄得孩子有些不耐烦,用手拼命去擦脸。孩子的心情和专注度受到很大的影响。

  再比如,孩子在捏泥,还没有完成,小郑就端上一杯水,对孩子说:“该喝水了,快来洗手喝水。”孩子做了一半,被迫无奈停下。

  次数多了,孩子自然而然养成做事有头无尾,不认真的习惯。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它活动和其它信息,并集中全部的心理能量用于所指向的事物。

  专注力要从小培养,有专注力的人,不管以后读书或者工作,都能取得出众的成绩。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除了一些特定的科学的训练方式外,最重要的是,不要总打断孩子,这会阻碍孩子专注力的养成。

  2

  因为疼爱孩子,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小高的孩子先天不足,身体偏弱,所以家人格外呵护,也百般迁就。

  走路总是牵着,怕他跌倒受伤。他心情不好时,怕他哭得太久,或哭得太大声影响身体,总是尽量顺他的意,不管有没有道理,只要他不哭就行。

  有一次,偶遇小高牵着孩子在楼下散步。

  走着走着,孩子执意甩开小高的手。没办法,小高只能放手。结果孩子被前面一颗小石子绊倒,趴到地上,哇哇大哭。

  小高紧张地扶起孩子,在检查孩子没有受伤之后,用脚去踢那颗小石子,一边踢一边说:“都怪你,都怪你,让我们的宝宝摔倒。”

  她的孩子看着小高踢小石子,不哭了,也伸着腿,要去踢小石子。

  小高将他抱到小石子面前,鼓励他:“踢它一下。”结果,孩子太用力,踢疼了脚,又哇哇地哭了。

  小高竟然拿起孩子的小手,拍自己的脸:“怪妈妈,怪妈妈,没跟你说要轻轻踢。”孩子终于不哭了。

  整个过程,可以看见小高对孩子浓浓的爱,只是,这种爱,无意中让孩子学会了推卸责任。

  自己被绊到,那是小石子的错,不是自己没有好好看路、走路引起。踢小石子弄疼了脚,那是妈妈没有说清楚,责任也在妈妈。

  或许,作为小高,只是因为心疼孩子,认为孩子尚小,只要不哭不闹,没有受到伤害,那就是好。

  但现实生活中,不少喜欢在家庭里,在职场上推卸责任的人,往往都自小就习惯推卸责任。

  这一类人很难有进步,很难有担当。有些人到了本该赡养父母的年龄,还一边啃老,一边责怨父母无能。

  让孩子自小学会不推卸责任,学会自我承担很重要。

  一直流传这么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足见婴幼儿时期性格培养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人格的稳定性。

  所以,身为父母,不要因为幼时的宠溺,让孩子长大后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3

  因为过分在乎,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妨碍孩子的成长。

  在一次随团旅游中,见到一名五岁左右的小女孩,她总是紧紧拽着妈妈,当其他小朋友在大巴车上或其它空闲时间表演节目时,她怯怯地躲在妈妈身后,小小的脑袋一直低着,不敢抬头。

  导游上前要求她表演一下,她急得快要哭了。这时妈妈不好意思说:“这孩子自小胆小、害羞。”

  这一路上,小女孩的表现,恰如她妈妈说的一样,表现出胆小、害羞。

  但她真的自小这样吗?我有些疑虑。

  一路上,我跟小女孩妈妈聊小女孩的一些事,同时慢慢接近小女孩,试着跟她说话、聊天。

  我故意逗她:“我不觉得你胆小呀!”

  她眨巴着眼睛,眼底闪过一丝欣喜。

  经过接触,我了解到小女孩成长的一些过往。

  按照小女孩所言,她原先不是胆小、害羞的。有一次她正想要去表演时,突然肚子疼,所以没上去,结果被妈妈骂胆小,大家也都这么认为。后来,好几次出去玩时,妈妈也都要这么说她,她赌气逆妈妈的意愿。

  妈妈则认定她胆小,无意中给她贴上胆小的标签。

  不知不觉中,她习惯于胆小。

  其实,孩子的妈妈是一个爱表现的人,她太在乎孩子的表现欲,但她越是在乎,孩子越是退缩,一次两次之后,她给了孩子这样的评价。

  生活中,爸爸妈妈的反复、相同的评价,往往成了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是一种“标签效应”。

  大人如此,小孩更是如此。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同行的小女孩,就是被她妈妈贴的标签,变成了妈妈和自己都不想要的那个人。

  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以事论事,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积极、阳光地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