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品格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品格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12 23:2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品格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品格力量》是一本由【美】保罗·图赫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 元,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一):孩子们起跑线究竟在哪儿?

  社会发展阶段大地影响世人价值取向,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他自然也不例外功利价值观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加之成人社会竞争压力的下移,这让很多父母常常被卷入过度焦虑之中。

  前不久,我们小区举办了一场儿童体验活动吸引了很多家长孩子参与其中。当然,让儿童亲身体验只是噱头,主要目的还是鼓励长们给孩子花钱上早教班。每周两节课,费用动辄数千块,平均到每节课将近300元。不少爸妈自己平时不舍吃穿,到了给孩子报班时候可是不含糊。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早教的问题摇摆不定,可终究还是抵不过排长队的报名人群。原因简单:别的孩子们都报了,我们宝宝不学,那不就落于人后了嘛……

  我国的父母常常习惯人生当做是一场残酷比赛,于是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就成为了一句在育儿界的热门标语,众多家庭更是不惜举全家之力投入到“养龙育凤”这一伟大“斗争”之中。 社会、学校和父母都在寻找让孩子成功密码,而结论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点,那就是:尽可能早。尽可能早学习、多学习,从而实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终极目标

  通常认为,成功与智力关系密切,那些从幼儿园入园考试到高考成绩优秀的孩子往往容易得到成功的垂青,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努力的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分数上。

  但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作者保罗图赫却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诸如坚毅好奇心乐观精神责任心自控力专注力等这些与品格相关的品质才是孩子将来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基础

  培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绝非易事。《品格的力量》这本书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种影响深远研究揭示某些人类根本、最普遍的奥秘:那些人会成功?哪些人将失败?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不断前进?有些孩子却自甘沉沦?我们应如何某些孩子或者说一代孩子,让他们尽可能的远离失败,走向成功?

  保罗图赫为生活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时代的焦虑的父母带来了一种启迪思考:真正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和命运格局的,往往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取得了多少证书,而是他自童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品格。

  也许,这种品格才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真正的“起跑线”,想要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就多花心思在这品格的塑造上,与其不厌其烦地整天催促孩子加班加点的学习补课,倒不如从小帮孩子建立独立人格、乐观的性情、正向的思维良好的习惯。

  这本书的受众非常广泛,作为父母、老师以及教育机构管理者来说都值得一读。相保罗图赫的观点改变我们对童年的认识,也会逐渐改变我们未来养育儿女观念方式

  也许,还会给你带来希望。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二):非认知性技能应该受到重视

  《品格的力量》是保罗•图赫所写的关于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各种品格的益处及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这些品格的书籍,为日益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老师和从事教育的人们提供了方法,指名了方向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便可以预见长大后的发展方向,七岁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老了以后如何。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从小就要加强培养,否则会影响成年后的发展。从现代教育理论观点出发,孩子三岁和七岁时是成长发育的重要节点,在教育过程中抓住这两个时期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两个重要节点,以及如何培养孩子成了父母、老师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在合适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未来人生的大方向,取决于他的家庭。当下,孩子已经上学的父母,凑到一起,所聊话题无不是“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等等,父母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带有误导性的。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分数是一个孩子学习能力成果体现,父母及老师关注分数可以理解,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数只是一个方面的体现,需要重视,但不应该被过度关注,还有很多“非认知性技能”需要孩子学习,“非认知性技能”包括坚韧好奇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等,这些品格才是应该受到重视,培养孩子努力学习的方向,而不是考试分数等的“认知性技能”。这也是《品格的力量》一书所要强调的方向。

  作者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儿科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实践等多个方面论证了那些与品格有关的品质才是成功最主要的基础。这些品格包括坚韧、好奇心、责任心、自控力等“非认知性技能”。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生命存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不同聪明才智。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才能。重要的是,要使这种聪明才智成为学习成功的基础,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不低于他的才能。”这就需要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的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我们要发现孩子的不同和优势所在,在关注“认知性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非认知性技能”的学习,学习成绩是一时的,勇敢、责任心、自控力等“非认知性技能”却会伴随孩子,让孩子受益一生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值得阅读学习的好书,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都应该认真学习,多加运用,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基础,让孩子因童年时习得的技能受益一生。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三):亲身经历更重要

  亲身经历影响更大 读《品格的力量》 ——听7801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三岁看老’,为啥是这样子的呢?我个人认为是,不是定是你三岁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老了,就是成熟了之后的样子,而是三岁也可以说童年的经历更能影响以后的成长,或者说成长为什么样子的人。 本书引用的数据表明,童年时期经历过的,比如父母离婚,酗酒,吸毒,单亲家庭,或者身体虐待,性虐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童年经历,医生根据调查者,统计出来的结果,经历的以上越多,成年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还有身体患病率越高,比如肥胖抑郁症,过早的性行为,吸烟史等等吧。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童年经历的越多,这些创伤可能会造成自卑感最高者的患病率,比没有经历过的高360倍,这个数据简直无法想象,并且这些疾病,跟他们的行为没有关系,就是说在你无意识情况下,患病率高的,没法控制的。 我不能说这些样本完全可信,但是这个趋势肯定是对的。经过多年的研究,科研人员发现,可这一切有关的,外在表现就是压力,体现在人的身体就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工作机制,下丘脑,处理人体发生危险的时候,或者潜在威胁出现时,还控制着人体的非意识生理特性,譬如体温饥饿,口渴。下丘脑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触发脑垂体中的受体,垂体释放代表信号激素刺激肾上腺,肾上腺又发出反应外界压力的糖皮质激素引导身体做出一系列的特定防御反应。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所谓天气动而地气动。其实都是联系着的,所以《黄帝内经》,就是教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饮食心态,处事态度等等,这些必将影响我的身体,这点是跟西方的现代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可见我们老祖宗智慧无限啊!言归正传。 在人经历各种应急反应时,就会发生一系列身体反应,这些也是焦虑的表现,长期出现这种情况,人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可想而知。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在你你家久了之后,是不是做回家了,你回到的不是你现在的家的样子,而是你小时候家的样子,不是吗?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是亲身经历,可见童年的记忆有多深刻。所以这并不是你刻意去你住的,但是它确在你的身体里,或者说你的记忆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善良的,就是因为经历的不同,所以大了就会表现的不同,你看到的那些,自杀式袭击的人,报复社会的人,不一定就是现在的立即表现,可能是童年的表现,从娃娃抓起,现在开始我们的儿女多一点,让他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成为自信,快乐,坚强的人,让他的童年充满了爱,将来更美好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四):用积极的心态等待花开

  本书整体上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成长性的改变,如果给予孩子希望、给予一种正能量,他们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让我们作为教育者深知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不抛弃放弃,这改变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总是希望给他们以最好的引导,希望他们成为人上人。在这里,我们不难又要去分析几大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影响性更大,哪些影响性更小。对影响性大内容重点关注。这个事情不单是一个母亲、一个家庭、一个老师、一个学校、一个社会或是一个国家会去关注,我们都很乐意去发现并尝试到底什么才是更适合孩子发展的。

  研究表明很多源于无知,我们的孩子因此受到了伤害。《品格的力量》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清晰行动指南,相反它借助各种实验研究项目案例让我们去反思,到底什么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本书是美国作家保罗.图赫著,进而翻译而来,它呈现的案例有一定的美国环境影响,但是对于孩子发展的各项能力却是殊途同归。翻译从中国视角出发譬如宿命、命运,这让我们站在一个旁观者角度去看,孩子的未来到底需要如何去引导。

  譬如对于贫穷富有对孩子的影响这一点让我特别震撼:“事实上,低收入家庭子女面对的最大劣势就是他们所承担的稳态应变负荷过高。假如另一个同样来自低收入家庭,只是所承受的稳态应变负荷较低,或者说,尽管这个孩子很穷,但他的童年生活没有太多的不良经历,那么,他极有可能在”西蒙“游戏中与富人的孩子不相上下。”对于儿童时期的贫困大脑执行功能区发育的影响试验表明经济物质条件并不太能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事实上更多的是人们内心自卑心理。我们常常将不成功的原因归咎于物质条件,这样的借口也让孩子有了借口开脱。品格即品性性格,这无形中就导致了孩子性格结构上的态度发生了偏差。性格的结构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等,他们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

  本书整体上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成长性的改变,如果给予孩子希望、给予一种正能量,他们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也让我们作为教育者深知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不抛弃不放弃,这改变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关于良好的品格,我们可能除了用坚毅、好奇心、乐观精神等词来形容,还能找出很多,也不单是彼得森试验里的七项要素。但是我们也明白促进一个人成功一定是某几项品格的不断叠加促进。在如今的幼儿园教育里,我们常常在强调避免幼儿园小学化,这背后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是否在幼儿园阶段认识更多的字,会更多的加加减减就优于别人呢?事实证明,要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以及更高阶段的学习,需要很多良好的习惯品格,譬如自我安排、自我约束、倾听能力、专注力等等。基本的三年幼儿园生活其实就是让孩子逐渐适应体制下的班级授课制模式,懂得自理,学会同伴相处等等。在最初的行为与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最好的引导,譬如如何与社会、集体交往,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至于成为困扰的大问题。

  教育之路,其修远兮。我们需要有一个积极的信念去引导,也需要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等待他们的成长。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五):好品格受益终生(读《品格的力量》)

  好品格受益终生

  ——读《品格的力量》

  廖立湖

  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这个话题太过空洞不好回答。但孩子的教育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这个问题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越来越有了比较一致的观点,那就是片面追求书面成绩,一定是孩子成长教育的误区。美国作家保罗·图赫的《品格的力量》,是比较系统介绍孩子健康成长标准的图书,受到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品格的力量》一书,旗帜鲜明地论证了那些与品格有关的品质才是成功最主要的基础,如坚毅、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和专注力等。优秀品质的养成,才能够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础。作者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将培养人才关注点偏向成绩而转入到关注品质的锻造。可以说,这样的书给家长、孩子、教育工作者带来的都是真正的福音

  作者的创作态度是非严谨的。首先是角度非常巧妙独特。他没有进行枯燥地说教,而是通过哈里斯、伊丽莎·多齐尔、马丁·塞利格曼(曾在2012年11月6日在北京参加录制《杨澜访谈录》节目)、克里斯托弗·彼德森等人物的故事或者见闻来介绍各种品格的养成问题。书中光是“重要实验及研究项目检索表”就好几页。为了让文章剖析得更加深刻而又浅显易懂,作者还运用了大量时间与多位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及神经学进行沟通、交流、探讨,取得了不少的第一手资料。

  该书一共分五章。第一章“问题儿童来自异世界?”,第二章“塑造孩子的黄金品格”,第三章是“学会思考”,第四章“孩子如何成功”,第五章“成长的完美路径”。每个章节下面,又有若干个小节。这些小章节,每一节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探讨的主题都是非常具体而有实用性的。如“童年的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富人的小孩为什么更聪明”、“慈爱的鼠妈妈培育出优秀的鼠宝宝”、“物质激励是白费心机”、“成就未来的7种品格力量”等等。

  让我们来“管中窥豹”:在第三章“学会思考”中有一个女象棋手的故事,耐人寻味。4岁就开始学习国际象棋的施皮格尔输掉很多比赛,但她每次输了都将经历记录在博客上。“我就像个愚蠢至极的孩子,没有头脑,没有思维,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我难道连计算最简单的一步棋的能力都没有吗?说句实话,我恨死自己了。”而除了象棋和博客,她似乎开始与外界隔绝,人也变得越来越多愁善感,尽管她在象棋比赛的积分榜上,已经有了2170分的高分,但她并不开心。后来,她尝试进行象棋之外的社交活动——骑自行车、吃美食、探险,等等,她的比赛等级分有所下降,但她整个人却变得阳光开朗起来。显然,作者通过这个女象棋手的故事告诉读者:人生除了事业,也应该有其他的东西,友情、爱情、生活的品质,都应该有所考究。现实中,施皮格尔在爱情、工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尤其是她的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她真正意识到,优秀品格的力量,比任何身外之物都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作者还写了续篇,那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专门来论述培养孩子的品格问题。续篇共20章,是《品格的力量》一书有效的补充。两本书互为补充,又都比较注重实效。如果能够放在一起来阅读,那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改变整个教育教学的理念,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廖立湖)

  �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六):IQ?EQ?到底什么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

  前段日子,网上又曝出江苏高考将取消江苏卷,采用全国卷的消息,尽管这是多年来江苏考生的美好愿望,然而就算采用了全国卷,江苏的考生学习就能轻松一些吗?并不是这样,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学得多,了解的多,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秀的学生,自然能提前学,学得内容深仍然是很多人的选择,哪怕学校不教,课外还有很多的补习班,总有适合孩子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

  《品格的力量》一书的作者把IQ(智商)归类于认知技能,而把EQ(情商)归类于非认知技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教孩子认识事物,去看一些书籍,上一些补习班,但是大多让孩子提升的是认知的技能,而那些非认知技能,像坚韧、好奇心、责任心、乐观精神、自控力等,却容易被我们忽略,或者可以说,我们根本不觉得这些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

  保罗·图赫(Paul Tough)是《纽约时报杂志》特约撰稿人,专注儿童、教育、贫困等领域的研究,他结合科学家的研究得出:孩子的成功并不是依赖于他们的IQ,而是依赖于他们的EQ,而且非认知技能是可以后天训练并习得的。也许,你可能不相信,不过在《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ACE研究、HPA轴效应、智商和M&M巧克力豆实验等21个重大实验和研究,无疑打破了IQ重要的传统理念,呼吁我们更加注重孩子的非认知技能。尽管这本书最后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不过在这些实验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大量的安慰、拥抱,要经常和他们谈心,这些是保证孩子健康,以及茁壮成长的奠基石。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孩子成长总避免不了压力,要想减少孩子自杀、叛逆等的因素的影响,父母需要注重三个关键点:

  1.家庭能力。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反应的是英国社会的现状,即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困难,不得不承认,富裕家庭的孩子先天就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有教育上的优势,贫穷的孩子只有不错的天赋再加上后天非凡的努力,在成年后才可能达到富裕家庭孩子的标准水平。但是,若是家庭条件欠佳也不要气馁,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用心陪伴孩子,孩子的未来依旧灿烂。

  2.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的环境以及学校的环境,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能减少在电子设备上花费的时间,多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孩子会更加自信,也能减少电子设备对孩子的伤害。同时,孩子结交的朋友,如果都是热爱读书的孩子,那不用担心孩子会一直去惹是生非。而这些社会环境都是需要父母去创造的,古语孟母三迁也就是这个道理。

  3.亲子关系。《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讲到:“造就一个勇敢、善良、聪明、有好奇心的成年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保证他们在婴儿时,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正常发挥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免受严重创伤和长期性压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为他们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抚养关系,确保这种关系的另一方至少为父母之一,当然,最好是两个人。”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亲子关系,特别是当孩子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可以让孩子有肩膀可以依靠,而这种依靠,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而当你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更温暖的环境时,对你来说,你更关注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为你能够带来的成绩这些附属物品。只有当我们关注孩子本身,孩子也才会更能体会情感,懂得乐观、向上,获得好的品质。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七):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而是品格

  看完这本书后,心中很是感叹。

  毫不客气地说,如今国内的传统教育一片浮躁。

  无数家长、老师整天在耳边呱噪,要好好学习,要好好读书。至于品格,管他什么东西,耽误时间,去一边的吧。

  考上985、211,然后找个好工作,挣很多的钱,让很多人羡慕。比起别人来,人生就“成功”了,人生就“完美”了。貌似只要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一流大学,将来的前途就一马平川了。

  但是,这样真的算是成功了吗?这样的成功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这样真的能做到“成功”吗?孩子会配合吗?

  到底什么应该算是“成功”呢?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将“成功”与物质上挂钩。能挣钱,能进个好单位,能有个好工作,就是“成功”。以这种浅薄来定义“成功”,也难怪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掉入了“成功学”的泥淖中。

  在这种“成功”的背后,是各种的急功近利,各种的精神压迫,各种的强硬手段,以及各种的威逼利诱,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子,实施着望子成龙成凤的迫切的愿望,朝自己的子女灌输着各种焦虑。这些,势必会影响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不再是抚养的关系,而是渐渐演变成一种专治与被专制、压制与被压制、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恶化了原本应该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甚至会让人忍耐力下降,在极端的情绪下做出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比如,上海复旦投毒,上海高架桥职高生跳楼事件,以及令人震惊不已、匪夷所思的“北大高材生弑母案”。而这样的案例,也绝非不是个别现象。

  尽管很多惨案血粼粼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但仍是有很多人对所谓的“狼爸”“虎妈”津津乐道,信奉“强压”之下“像没有明天一样去学习”,把人生当做是一场残酷的竞争,把孩子当成负重前行的驴子,日复一日地折磨他们的身体和精神,以为这样才能让他们“出人头地”。这简直不要太可笑了,忘了作为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格该怎样塑造,即便是一时考了高分,未来又能怎样呢?为何那些大学生会没日没夜地玩游戏通宵达旦,为何会有那么多未成年偷偷堕胎的小孩?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品格,不知道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负责,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也没有为自己人生规划的能力,这样的人,没有勇气面对即将到来的成人世界,也可能大几率地在重压之下自暴自弃。混乱之下,焉有完卵。

  《品格的力量》这本书提到的责任感、自控力、专注力、勇气和自信心等优良品格,正是他们所欠缺的,但是却不拥有的东西。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些良好的品格,就算一时之间没有取得想要的东西,但已经获得了成功的潜能,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就像书中所说,品格与成就相辅相成,比如说责任感强就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会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更会对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伴侣、自己的人生负责,学习又怎么会差呢,又怎么会毫无人生目标陷入网瘾不可自拔呢?更不可能有未成年堕胎这样的自毁身体、不负责任的事了。而自控力强的人在学习上还需要别人的不断督促才会勉强地行动吗?专注力强的人更是很快就能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看圣贤书”的境界了,至于勇气和自信心,更是人生中的关键品格。有了这些,就算是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波折和磨难,又能够很快地站起来,坚定地跟自己说“我能行!”,而不是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的道路。

  感谢这本书给予了很多关于“品格如何塑造”的实操,归根到底,这本书是通过一些研究和实操揭示某些人类最根本、最普遍的奥秘:“哪些人会成功”“那些人将会失败”“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断前行”“有些孩子为何自甘沉沦”。学会如何培养良好的品格,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下一代。

  《品格的力量》读后感(八):品格,孩子成功的真正奥秘 好品格,孩子成功的真正奥秘

  孩子读初中了,期末成绩极不理想。他爸很生气,说了一些重话,给孩子设立了一个目标,但是孩子觉得压力很大,怕自己达不到要求,情绪不太稳定。两父子势不两立的架势,青春期的孩子和我的交流也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让我也心生悔意与歉意。

  小学六年,孩子基本没让我们操心,对孩子成绩的关注,让我们忽略了对他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爸爸保姆式的照料,也让孩子早已养成了家务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惯。

  我也和孩子爸爸争论过关于学习与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但两人却没有统一思想,不知不觉的任由孩子在溺爱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二宝的加入,又让大宝觉得对他的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惩罚。好的亲子关系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作为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方向需要及早定位,我觉得我们对孩子的培养在某些方面是失败的。

  《品格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科学研究,为我们揭开品格的秘密。书中列出来最有助于预测生活满意度和未来发展成就的七种品格要素:坚毅、自控力、热情、社交能力、感恩、乐观精神、好奇心。孩子拥有了优秀的品格,就能从容面对世界,战胜自己,走向成功。

  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向孩子脑中灌输了多少信息,而在于帮他们形成有价值的品质,比如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心、坚毅和自信心,而这些都是孩子将来是否能成功的条件。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改变自己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偏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不要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来。

  要成才,先要学会做人。天天催促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帮助孩子建立独立的人格,乐观的性情,正向的思维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才是孩子真正受用一生的财富呢。

  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不能接受失败的孩子,又有多少能够真正成功呢?而成功也并不是一份学习成绩能够代表的,父母不应该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早期心理健康和非认知技能的培养。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责任感、自控力、 专注力、勇气和自信心等有价值的品质的塑造。好的教育应该是使孩子们成为一个和谐的完整的人。这样才不致于在性格上有严重缺陷,才能避免一些轻则厌学、高分低能、亲子关系紧张,重则自残自杀、伤人杀人的青少年的悲剧发生。

  读这本书会改变我们对童年的理解,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老师都来读一读,这将会改变对于我们的孩子、学生的教育方式,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