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探亲记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探亲记

2022-01-06 10:30:18 作者:烛影摇红 来源:烛影摇红推荐 阅读:载入中…

探亲记

  本只想来女儿这小住几日,一不留意竟已半月有余。

  第一天,打扫整理,洗洗涮涮,第二天,采买食材,补充冰箱,第三天起,烹煮煎炸,才艺展示走起……一边厌烦年轻人的零乱,一边感叹孩子想睡懒觉的不易,一边吐嘈他们天天吃垃圾外卖,一边又念叨多买点好吃的。主人一切笑纳, “呵呵,我听着,我吃着,我躺着,我不反驳” ,安然享受着,浑身上下无一毛孔不舒坦啊。

  年轻时有过几年的探亲经历。那时探亲假分几种,未婚探父母,已婚探父母,夫妻分居探配偶,假期长短各有不同。那时老公在部队,我便享受法定探亲假,每年大概一个月的样子。没孩子时拔腿就走,他在河北丰宁,火车到北京,从马圈转汽车,记得出了北京往承德那边走,全是山路,到了丰宁,再转个小面包,好象还没那么高级,就是个改装的什么车,两边靠着车帮有两排长凳,上面有个顶篷,不记得什么样子了,反正比腿走得快那种。然后到一个叫三间还是四间房的地方,晃晃悠悠将近一天,途中司机还停车吃了个午饭,都是过路车的点,吃得啥早忘了,只记得齁贵。刚才手机查了下地图,现在从怀柔走高速到丰宁,才一个多少小时车程,估计那时是盘山路,才那么慢,也许是心情。尽管一路颠簸,也不觉得有多难多累,只担心会不会天黑还不到。是心里有期盼吧,年轻时对爱人的眷恋,就是那个年代最简单的爱情。

  到了部队,那便是军歌嘹亮的日子,天天听着喊出来的歌和各种口号,新奇而又振奋。走在路上,战士见了你都恭敬地喊一声“嫂子”,第一次听时,无所适从,后来才慢慢习惯。走进走出部队大院,门岗士兵的标准站姿,总不由得自己身体立马笔直,挺胸抬头地快速走过。那时年轻,也不想做饭,就跟着连队吃大锅饭,觉得还蛮好吃的。没事就趴在窗台上看士兵训练,走路、跑步、军体操,看到那小新兵一遍遍地顺拐,手脚不听使唤,被班长训得晕头转向,眼泪哗哗的,忍俊不住,又心疼的不行,恨不得下去帮他捋捋。

  结婚第二年有了孩子,抬脚出门,都觉得好有负担。吃喝穿用,丁零当啷如难民逃荒一般,多一个孩子,东西多了几倍不止,想着拖油瓶应该就是这么来的吧。大旅行包,小包,方便袋,再抱着孩子,去挤火车,运气好上车能补个卧铺,运气不好只能座位,一路啥都顾不上,只要孩子不丢就行。好在,老公那时调到了邯郸,火车直达,方便多了。现在的孩子打个防疫针,洗个澡,都得前呼后拥,两三个大人好象还不够用,想想那时一个人不知咋出的门。

  记得有一年在部队过的年,正月十五后假满返程,拖了两天才好不容易买到票,那时河北河南往南方打工的人多,也算是我赶了趟民工潮。老公带了三个兵,连推带扛,硬把我们娘俩塞上了车,万幸中碰到一个郑州陆军学院的学员军官,主动让我座,人多孩子哭闹,他一路站到郑州,真感谢他,现在想着温暖依旧。探亲带着孩子只能住家属院了,自己开火,象日常过日子一样了。饭后无事,就去院子里,不用互相介绍,因为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嫂子”。来自天南海北的嫂子们,南腔北调,聊得那叫一个熟,一个热,如上辈子就是亲戚一样。到了饭点,水房里洗着基本一样的菜,因为菜都来自一个大院,源于一个服务社。嫂子们边洗边介绍自己家乡的做法,听着就象满汉全席都开得起来似的。尽管同样的菜,即使你用心学着别人的做法,但每家都会有每家的味道,每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烟火。

  现在交通方便,自驾、高铁、飞机方便的那叫一个绝,这真不是90年代那时能想象的。但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单位多少人,还能享受探亲假?996、007、715成了日常,年假变向取消,法定节假日正常都成了奢望,况且现在用人机制和人口流动,更别谈探亲假了。也许那时的我们也是最后一代享受这种福利假期的年代了,成了我们记忆中的幸福,年轻人的渴望了。

  节假日,儿女回家,变成难上难的事,两边独生子女的话,甚至成了一种矛盾的焦点。携妻带子,堵高速,赶高铁,父母洗涮买烧,期盼担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都累个贼死。于是,换位探亲。你们不探亲,我们探,这就把我们变成了老年探亲者,甚至诞生了老漂一族。看看周末、节假日,匆匆赶回老家看看,再匆匆返回儿女家的,有多少父母?如赶场一般,无奈但无怨无悔,中国的爹妈就是这样,“为了孩子,我愿意!”。无问对错,俗话说“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

  生活永远继续,幸福就是累在其中,乐在其中。

  万家灯火,有一盏为你点亮,缕缕炊烟,有一道为你热着饭锅,每一种烟火,都有最美的那一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探亲记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