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水门桥》震撼上映,首日破6亿:看电影前,你应该知道的3件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水门桥》震撼上映,首日破6亿:看电影前,你应该知道的3件事

2022-02-04 17:55:47 作者:有书京介 来源:有书 阅读:载入中…

《水门桥》震撼上映,首日破6亿:看电影前,你应该知道的3件事

  春节档期的《长津湖之水门桥》,你去看了吗?

  片方出品人说:“和《水门桥》比起来,《长津湖》只能算是一部超长的预告片。”

  作为《长津湖》的续集,影片上映首日,就陆续打破17项纪录。

  有网友看完电影,走出影院分享说:

  “本以为是一部借着主旋律故意煽情的片子,但没想到它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震撼,以至于走出影院都站不稳!

  钢七连的每个战士,都把保卫祖国这种坚定和决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还有人边看边哭,因为片中有太多戳人的场面。

  图片

  不同于杜撰的故事,这是段真实的历史。

  即使最后取得了胜利,我们也没能体会到胜利的快感。

  图片

  很难想象,我们的先辈用迫击炮和小米加步枪,硬生生地打退了敌人的钢铁洪流。

  单薄的身躯,又冲过了无数次枪林弹雨。

  图片

  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毅力?

  无论你是否看过这部电影,不妨先了解这3件事。

  你将对先辈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图片

  为什么要三炸水门桥?

  作为敢死队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副连长姜庆云(老人于去年3月18日去世),是炸桥任务的见证者:

  “100多人的连队只剩下16个人。

  其中一名排长带着其他15名战士继续冲锋,全连最后只留下了1个人。”

  零下40多度的气温,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

  他们反穿棉衣,背着几十斤的炸药包,在夜色的掩护下,奔着水门桥强行突袭……

  图片

  水门桥旧址

  就在不久前,美陆战一师吃了败仗,为了保存实力,他们选择撤离。

  位于古土里以南6公里处的水门桥,是剩下1.4万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

  图片

  只要通过了这里,前方便是宽阔的平原,美军的机械化部队便可利用速度逃出生天。

  一场围绕水门桥的“炸桥”与“修桥”,成为敌我双方,互相拉扯的战略焦点。

  图片

  但我们大大低估了美军“基建狂魔”的实力。

  前两次炸毁桥面,美国的工兵不到24小时就恢复完毕。

  第三次炸桥,志愿军连续三次进攻,终于炸毁桥墩。

  可敌人却连夜组织了100多名技术人员,在完成实验后,用巨大的降落伞将8套钢梁组件空投至阵地。

  图片 空投时场景

  不到两天,美军再次架桥成功。

  他们心惊胆战地通过水门桥,但等待他们的,是我军早已部署好的第二处埋伏……

  图片

  真正的战场,到底有多惨烈?

  美军的辎重和车辆陆续从水门桥经过,附近高地埋伏好的志愿军阵地,却迟迟没有枪响。

  为什么要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溜走,埋伏的志愿军是睡着了吗?

  部署的军官急得几乎要破口大骂。

  战士们赶忙去查看现场,可这一看,眼泪瞬间模糊了双眼。

  那些趴在雪里伏击敌人的战士们,如冰雕般一动不动,全部牺牲。

  他们被活活冻死在零下40度的冰天雪地里。

  图片

  电影的上映,打开了许多老兵沉重的记忆。

  老兵王群森至今还记得,他曾背着一个战友跑,战友的肠子拖在地上很远距离,他又重新奔过去,拿来放到战友肚子里!

  图片

  老战士丁根昌回忆当时自己的连队,差不多200人,最后只剩下了20个人。

  图片

  88岁的尚瑞尧第一次执行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去收殓烈士遗体。

  到处都是血水和背包,还有战士们的遗体,他当即忍不住抱头痛哭。

  图片

  在雪地里熬了3天3夜,周全第终于听到冲锋的号角,可他的四肢早已没了知觉。

  看到战友往前冲,他却只能任凭眼泪簌簌地往下流。

  图片

  刘石安老人曾亲眼目睹敢死队的冲锋。

  30多人把手榴弹6个一组绑在一起,前赴后继往前冲。

  当来到坦克身边时,只剩下了两个人,还都负了伤……

  图片

  不要觉得电影的场面夸张。

  创作者的想象力,不足以描述血与泪的交锋。

  真正的战场,远比银幕中的故事更加血腥惨烈。

  图片

  联合国军如何评价志愿军?

  曾看过一部纪录片。

  里面的美国退役老兵,回忆起中国志愿军,眼神里充满了恐惧:

  “你不必去找他们在哪里。

  他们在你背后,在你面前,在你周围……”

  图片

  许多高傲的美国大兵,都曾经受过太平洋战场的洗礼。

  他们装备精良,海陆空三军紧密配合,是世界上最强悍的部队。

  但在真正见识到志愿军的实力后,许多人再也不敢轻视。

  联军中,澳大利亚军队善于近战。

  记得有一次短兵接触,志愿军防守阵地只有三十人,澳大利亚军队在人数上占据优势。

  面对敌人,三十名志愿军士兵丝毫没有惧色。

  他们在气势上完全压制对方,甚至到最后,他们还对敌人发起了反冲锋,澳军被吓得溃不成军。

  图片

  一位叫麦克·琼斯的老兵在日记里写道:

  “中国士兵太可怕了,每一个人都想跟我同归于尽,他们根本不怕死!”

  美国第一骑兵师的约翰少校,在战后接受采访时称:这场战争,简直就是为他们准备的一场“中国式葬礼”。

  前美国陆军将军麦克尔艾伦甚至直接放言:“只有傻瓜才选择中国作对手。”

  美国学者贝文·亚历山大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中,总结了这场刻骨铭心的战斗: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我们的志愿军,有着西方军人读不懂的精神。

  几千年来,我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它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从受尽屈辱到奋力崛起。

  它薪火相传,百代不衰。

  正因为如此,无论何时,我们都有信心逆风翻盘。

  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图片

  电影首映的当天,一位来自淄博的老兵止不住激动的情绪,热泪盈眶:

  “看到了吗?我们那个时候,一个连都牺牲了。

  我们要记住烈士,我们要沿着烈士的道路,继续前进!”

  图片

  一顶军帽,顶着祖国的重托;一身绿军装,裹着单薄的血肉身躯;一杆钢枪,挑着胜利的希望。

  当志愿军战士们前仆后继地冲锋时,他们想的是取得前方的胜利,是保卫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是让我们这一辈不再饱受战争之苦。

  没有人喜欢打仗,但他们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历史的重任。

  宁可鲜血流尽,不失一寸国土。

  图片

  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的上映,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心里树立敌人。

  它让我们铭记,先辈的牺牲,痛的教训,和平的来之不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