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道缘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宋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在我国古代文学上占据着很大的席位,现代的我们同样深受着他的影响,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写得如此深刻,我们被他那独特的情怀所感染。今天琴声漓落将从另一方为从家解读苏东坡的鲜为人知的“道士生涯”。
苏东坡是汉族人,他的老家在今天的四川省眉县,从小在天庆观读书,而他的启蒙老师却是道士张易简。张易简道长是当时蜀地的有名的道教人物,他的文学修养也很高,不管是世俗间的琴棋书画,还是道教方面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修炼等都样样精通。而当时的张易简道长在所收到的几百个学生当中并没有特别关注到苏东坡这个小孩子的,苏东坡也在此读了三年的书,由于他的聪明好学,尊敬师长,长进很快,所以逐步得到了张易简重视,慢慢地张易简有意地对他进行培养,比如有一天,有一位学子正在背诵《老子》书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书经时,苏东坡为明确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他便去问张易简老师:“奥妙只有一个,难道还有许多么?”这时候,张易简老师微笑着说:“只有一个奥妙是不全面的啊!只要你认真仔细地观察,其中的奥妙也是很多的啊。”在张易简老师循序渐进的教导下,苏东坡对道教知识有了最初步的了解。之后这位张易简老师有意地将一些道教的修炼方法也慢慢地讲解给苏东坡听,所以苏东坡在这位张易简老师的启蒙下,对道教有了一定地了解。
在以后的岁月里,由于苏东坡在文学方面十分的热爱,逐渐地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公元1057年也就是他20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由于当时他母亲病故就回乡守孝去了,在公元1061年他应中制科考试,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等职,四年之后还朝判登闻鼓院之职。其实苏东坡在官场上混得并不如意,由于在变法问题上与王安石的意见不一致,以后的岁月里苏东坡的官职时常变动,最惨的一次是公元1079年苏东坡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是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这时的苏东坡逐渐地对官场失去了兴趣。有一天,苏东坡在黄州游玩,在不远处听到一曲悠扬笛声,等苏东坡进近时看到的却是自己的老同学陈太初。陈太初和苏东坡小时候是一起受张易简道长启蒙的学生,而现在的陈太初已经是知名的道士了。苏东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陈太初在密室里交谈了八天八夜,也不知都说了些什么?不过我们看苏东坡的著作就知道,陈太初与苏东坡这次的谈话,深深地影响了他,如《放鹤亭记》是苏东坡对道人张天骥的修道行为大加赞赏,《后赤壁赋》是以道人入梦来结尾,之后的《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都是与道教方面的关的。以后苏东坡常常在黄州的道观里进行修行。直到公元1084年,苏东坡才离开黄州,但他的修道行为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在黄州和四川,当地的老百姓常常称呼苏东坡为“坡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