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寒夜》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寒夜》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03 00: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寒夜》的读后感大全

  《寒夜》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寒夜》读后感(一):寒夜

  说不上来,整本书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故事也是围绕着汪文宣一家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的困苦的生活展开的,全文都给我一种压抑的感觉,关于汪文宣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汪文宣的那种软弱,无能,自卑和无奈的感觉,曾树生是爱汪文宣的,但是她更爱自由,比起汪文宣她更有活力,她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环境,我感觉曾树生所做的一切决定都是被逼无奈之举,如果汪文宣对生活积极一点,如果婆婆能对她稍好一点,如果这个家能多一点温暖,如果不是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年代……曾树生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吧,因为她不愿意让自己青春就这么消逝……总之,我对曾树生的出走表示理解吧。全书中,好似只有汪文宣的母亲是一个“反面人物”但是,她也不过是一个爱自己孩子的老母亲罢了,虽然读过书,但是旧时代的封建思想还是可以在她的身上找到的,她真的有点爱他的儿子、孙子他可以为他们牺牲一切,但是她对她的“儿媳”就显得有刻薄,其实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社会中还是可以看见的……

  《寒夜》读后感(二):我读《寒夜》

  1.艺术特点

  采用大量的心理铺排、语言描写,结构单一。

  2.人物性格

  汪文宣:老好人;

  曾树生:生命力旺盛,追求自由、理想与幸福的女性;

  母亲:疼爱孩子,任劳任怨的传统母亲形象;同时也是封建、保守的代表。

  3.写人生的小说

  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战争造成的,但我认为《寒夜》不是在写时代,而是在写人生。为什么《寒夜》能打动我们?因为里面的所有人都深陷在生活的泥沼中,根本没有办法挣脱。我们也是。我们也是!

  《寒夜》写了很多东西,疾病、家庭、爱情、贫穷、理想的破灭,这些东西就构成了——人生。人生的虚幻、痛苦、无助。

  为人生而作的书太多,但如此贴近生活的不多。这就使《寒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使各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人生的苦痛,大抵相似。

  4.死亡叙写

  《寒夜》大概有六分之五的篇幅,涵盖了汪文宣的死亡之路。这在整个文学史上是非常特别的。在许多的小说中,为着小说的结束,人物才死,且死法各异、突然(突兀)、具有传奇性,或为自杀、或为他杀。

  《寒夜》读后感(三):读后感

  前面看得很生气,因为汪文宣的懦弱无能、唯唯诺诺,因为他母亲的刻薄尖酸、自私顽固,但是后来汪文宣的病重了,我又觉得可悲可怜。 巴金先生说这部书是在控诉旧社会和旧制度。诚然,如果不是经济条件的恶化,局势的动荡,汪文宣一家不会过得那么辛苦;如果不是深受封建礼教迫害,汪母或许不会变成一个渴望威权和奴役的婆母;如果不是环境的黑暗和无望,汪文宣不会变得为了一份工作不断低头,忍气吞声。旧社会旧制度必然塑造人影响人,暗无天日的社会压迫着一切小人物,在无尽的庸碌中痛苦地过完一生。 然而不能将所有责任推给环境,汪文宣的懦弱无能、自私自苦,在让人因为丑恶的社会对他产生怜悯的同时,也对他产生厌恶。汪母的尖酸刻薄亦是如此。我始终认为没有什么人有资格指责树生,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黑暗中,往上努力地爬出泥潭没有错,即便她远走高飞,也还是一直挂念着他们,养活一大家子人。她从来没有恨过冷嘲热讽对她诸多苛责的婆婆,一直关心着病体缠身,懦弱无能却一直要求她忍让的丈夫,也承担着孩子的读书费用和家庭的生活费用(虽然我觉得贵族学校的决定不那么理智)。文中总说她是一个“花瓶”,然而这也是时代所迫,她必须生存,就如同汪文宣的低声下气、汪母的固执古板一般,社会的原因占据大多数,是值得同情的。三个人中,曾树生是最不该被指责的。

  巴金先生说他们都没有为了改变而斗争,确实。汪文宣不仅在社会上,甚至面对母亲都不敢多说一句话,更不敢调节家庭矛盾,只会一味地让妻子忍耐;汪母更不必说,她对曾树生的敌意有时候甚至盖过她对儿子的爱意,即使用着曾树生的钱,也没有想过改变;曾树生不能说完全没有改变,她依旧抱有热情和理想,她尝试着争取自由,飞出满是桎梏的泥沼,只不过走错了路,她所选择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依巴金先生所说,结局也不会多么美好。

  他说这是一部充满希望的小说,打破黑暗后便能迎来黎明。我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看到了旧社会旧制度对人的残害,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却没有看到多少光明与希望,读到最后,曾树生做下决定,“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然而我并不觉得她的前路是黎明日出,我看到的仍旧是灰蒙蒙的天,浓雾遮罩。世界是在变好还是变坏?我不知道。

  《寒夜》读后感(四):生的牢笼,死的囚徒

  巴金的《寒夜》,成书于1946年,日本投降后一年。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什么情感起伏、整体的基调自始至终都压抑至极的小说,正如它的名字——寒夜。这里的寒夜指的并不是时间,而是空间。无论是在窄小昏暗的房间里、还是透射官僚资本暗影的办公室里,抑或是形形色色的苦人的维持虚弱运动的心脏下,都始终无限地无终结地被寒夜笼罩。寒夜是席卷而来的噩梦的网,网里的人类不断撕扯,一场虚空的战争后剩下的只是毫发无伤的坚固的网的原型,以及由于疲劳和萎靡而日益腐烂的躯干和灵魂。 关于汪文宣,是一位旧时代的困顿书生。有着一身正气,梦想走向自己的教育之路,为社会作贡献。可是,开篇的场景就注定了他注定潦倒的命运。战争的阴霾下,生活惶惶不可终日。资本的压榨下,横亘穷苦面容的只有无尽的苦笑。病痛的折磨下,只有废纸篓里血痰的记号是生活满目疮痍的证明。家庭破碎的打击下,他无限地在生与死的分岔路上踌躇。大多数人评价汪文宣都是“懦弱”,可我却认为那是他对挣扎与否的徘徊与和选择的无力。“懦弱”,代表的是骨子里的无能。可是汪文宣是拥有挣扎的意识的,只是在上述种种的压力下不得以成为了现实的奴仆,不应单用“懦弱”来评价他,那样对曾经妄图改变现状、渴望幸福的他是不公平的。我从不厌恶这个形象,甚至他使我带入了极大限度的同情。他仿佛是40年代被压榨的另一位“祥子”,可也不是。他同样被生活凌辱,被社会抛弃,可是善良永远根植于他流动的血脉中,即使血液不再鲜活,善良也永葆生机。或许终结他生命的主观因素就是那“老好人”的性格。即使母亲在悲痛欲绝时说出了“报复社会”的话,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为别人着想。他敢爱,敢放手,他视自己低贱,而视所爱为圣洁女神,他给读者呈现的一切“懦弱”,都是源于他对自身的自卑、对母亲的感恩、对爱人的尊敬,“懦弱”一词怎配他。他不也曾呼喊:“为什么理应死去的人是我”“我想活”吗?可是世道毕竟“不公平”,苦痛的人生已是善良的筹码,置身事外的我们更不应用“懦弱”来加罪于他。 主人公有三人,但关于另两人——曾树生和汪母,并没什么想谈。不过,曾树生是我比较欣赏的形象,她的一切行动都与我的期望相契合。而汪母,旧社会的产物,今日或许也存在她的影子。各有各的私欲,说不上对与错。 导致悲剧的根源是战争,但罪恶的根源却不止战争,更是官僚和资本的压榨。在善良的男人呼吸停止的最后,窗外是一片庆贺胜利的欢声笑语,而屋内却是臣服于死亡之下的奄奄一息,只伴有微弱摇曳的蜡烛和血痰在喉咙内闹出的喧嚣。 日子总一天一天捱过去,春天也不再来。秋冬是描绘死亡的好季节,灵魂的殆尽就像秋冬的落叶,眼看着它一点一点地被吸食埋葬,却毫无办法。世界对于穷苦害病的人永远只是静默的寒夜。他们的生活里,只有闭眼时无尽的噩梦和睁眼时对噩梦无尽的畏惧。小说也以严寒结尾,而没给任何人希望。想着盼望黎明也无益,因为以野草为伴、以坟墓为家的死人永远也不再有呼唤黎明的机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