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读后感1000字

2022-05-21 09: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读后感1000字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是一本由[美]韩洁西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读后感(一):三位史密斯,一扇新窗户

  前两年看过一部关于现代世界起源的书——《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一般我们都将英国视为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而这部书更具体的强调了苏格兰的历史作用。

  苏格兰在17世纪末还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却在18世纪中叶奇迹般地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出现了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自由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深刻影响欧洲浪漫主义的沃尔特·司各特,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等大批近代文明史中的巨擘。书中以这几个历史人物为线索,讲述了启蒙运动如何在苏格兰“发明”了现代世界,创造了构成现代世界文明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主。用这部书作者的说法,苏格兰人不仅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中流砥柱,更随着“大西洋时代”的脚步,将现代文明理念传扬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启动世界朝现代文明转向。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几乎可以作为《苏格兰》这部书的续篇或者说一个更细节化的历史注脚。书中所叙述的三位几乎同名的乔治·史密斯都是苏格兰人,而且他们都从事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以这三个苏格兰人为线索,作者借助历史档案,为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复原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许多中英历史细节。

  以往我们都很关注东印度公司和鸦片战争,以及马戛尔尼访清的历史事件,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被主流历史忽略或语焉不详的人和事,比如那些“生活在东印度公司阴影下”的英国散商,也就是三位乔治·史密斯先生。鸦片战争并不完全是东印度公司主导的,因为到1833年,东印度公司就结束了对华贸易的垄断权。实际上,这些散商在历史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说:“如果不是因为茶,史密斯先生或许就不会去中国了。”在中英茶叶史上,史密斯先生并不著名,最著名的或许当推“茶叶大盗”罗伯特·福鈞,这个苏格兰人将中国茶叶种子带到英国,茶叶从此不再是中国的专利。

  另外两个苏格兰人渣甸和马地臣对茶叶兴味索然,他们热衷于鸦片贸易,这两个走私贩也是间接导致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渣甸对帕默斯顿勋爵的游说。东印度公司没落之后,渣甸和马地臣创办的怡和洋行其实成为东印度公司的遗产继承者。为了从中国获取更大的利益,渣甸专门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指出中国军事尤其是海军的缺陷,并游说他爱丁堡大学的校友——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亨利•帕默斯顿勋爵(Lord Palmerston),称几周就能战败中国,鸦片战争因此爆发。

  茶叶、白银、鸦片,这三种商品将中国、英国和印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史密斯先生们就掌握着这个经济纽带,甚至最后引发了震惊世界、改变中国的鸦片战争。对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来说,鸦片战争或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中国来说,却是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由此走上了一条背离传统历史的不归路。

  关于鸦片战争这个近代史的标志性事件,各种研究著作汗牛充栋,大有穷尽所有历史档案之势,但本书却独辟蹊径,提供了一个另类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或许要比蓝诗玲的《鸦片战争》更有意义和价值。对许多资深历史读者来说,宏观历史作品已不算什么,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如今颇为流行的这类微观史。

  本书的作者师从史景迁,在历史写作方面也颇有其师的趣味风格。欧阳泰先生的评语说,韩洁西为英国的海外贸易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其实,对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值得注意的或许是为鸦片战争研究和近代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窗户。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读后感(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关系“一瞥”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英国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和广阔的原料产地。虽然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前,中英之间就已经存在有贸易关系,但总的态势是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所以马戛尔尼使团的重要任务就是,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改善中英之间的关系和现行贸易体制,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

  但英国为什么要派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中国访问,并且在除了建立外交关系、改善贸易不平衡局面等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史书中事实上并没有交待得非常清晰。而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韩洁西的《史密斯先生到中国》,通过18世纪下半叶,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散商在中国参与贸易的故事,以小见大,由微而著,探讨了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的基本态势,也暗示了英国一步步由企图扩大贸易关系、打开海外市场,到殖民中国、取得更为有利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企图。实际上,林则徐的广东禁烟对于英国人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采取军事行动、实践殖民主义的借口而已。

  鸦片战争前,由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市场狭小,所以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商品,大多没什么市场;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商品,比如丝织品、茶叶、瓷器之类,却受到了广泛欢迎。所以当时中国与英国之间一个基本的贸易态势就是,中国挣得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但事实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量的中间商,比如中国的买办以及英国的散商——譬如《史密斯先生到中国》中所提到的三个同名为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人,才是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而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由于三个乔治·史密斯的具体遭遇——最终破产或者盈利——以及他们与当时英国高层之间明里暗里的种种关系,在中国和英国之间掀起了争端,推动着英国在中国的贸易需求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政治议程,最终推动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使团的成行,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几十年后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韩洁西研究了多个国家和多个语种的大量档案史料,将全球史和微观史有机地结合——她选取了三个看似普通实则各有故事的乔治·史密斯在中国经商的种种曲折故事。韩洁西的研究角度非常具有戏剧性,三个散商,既同名同姓,又有着相似的地位。他们在扩大中英贸易关系的同时,也经由他们的具体遭遇——比如,为什么三个乔治·史密斯会“不约而同”地都是苏格兰人,英国政府为什么会史无前例地决定派遣外交使团到中国要求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除了贸易关系,马戛尔尼使团的真正目标还有哪些?马戛尔尼使团真的就一无所获吗?——讲述了三个“无名之辈”究竟是如何搅动十八世纪下半叶中国和英国之间商业贸易的种种内情。往远了说,则是对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局面的某种“窥探”,甚至不妨说是一种“远虑”。

  三个乔治·史密斯,也就是“马德拉斯的乔治·史密斯”“广州的乔治·史密斯”和“孟买的乔治·史密斯”,并非杜撰出来的三个角色,而确实是历史上具体的真实的商人,所以从这样的角度切入来讲故事,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典型性。不管怎么说,当时的英国,允许他们的臣民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扩大贸易关系;但当时的中国,却以“上国”自居,对外来贸易施加种种限制——限制地点、限制参与者等,终于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大局产生了难以调和的隔阂,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所“惦记”,导致了鸦片战争开始长达百余年的落后以及“挨打”的不利局面!这其中的种种隐含着的“为什么”无疑更值得深思。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读后感(三):在欧洲人到达中国的早期,三位史密斯先生见证了中英贸易的现实

  个人命运在时代的大潮中会有什么表现呢?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还是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但无论如何,个人都会染上时代深深的烙印。对于个人命运的追溯同样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回顾。 15世纪末,随着达伽马发现了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线,东方的财富之路就开始了。大量的欧洲冒险者踏上了这条路,来到印度、东南亚、中国寻找着发财之道。 18世纪后期,欧洲在印度、东南亚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大量的商人往来于欧洲和亚洲之间。对于英国来说,东印度公司已经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他们输送着财富。但在这其中也有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游离于东印度公司之外的“散商”,比如中国这样的大市场。 在东印度公司垄断不太严密的地区,也就是“散商”们最活跃的市场,中国正是这样的市场。那这些“散商”们在中国都有什么作为呢?他们在欧亚的贸易中占据着什么样子的位置呢?他们的生存状态又是什么样呢?他们背后的国际政策又会怎样发展呢? 美国学者、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韩洁西通过大量史料的挖掘整理,发现很多史料中都有着叫“乔治·史密斯”的人在中国活动。作者研究发现这些史密斯其实是三个人,而围绕着这三位都叫“乔治·史密斯”的苏格兰商人的故事,写了这本书《史密斯先生到中国》,力图去还原他们的人生轨迹,找到他们18世纪末期在中国贸易的具体事例,也揭示那个时期中英贸易最真实的情况。

  这三位来自于苏格兰的乔治·史密斯,为了称呼的方便,作者分别根据他们活动的主要所在地,给他们分别命名了马德拉斯、广州和孟买的乔治·斯密斯。而当他们来到中国时,正处于中国闭关锁国的清朝,外国人在中国的贸易港口只有广州一处,而且他们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必须和中国的固定商人进行贸易往来。英国人最需要中国的产品是茶叶,但又没有太多的商品打开中国的市场,作为“散商”的他们,命运可以说是波折的。 马德拉斯的史密斯在中国做着印度棉的生意,他生意做的很大,他回到英国时,生意交给了广州的乔治·史密斯代理。但随着广东的史密斯经营的破产,马德拉斯的史密斯也同样跟随着破产了。

  广州的史密斯在中国做着很多欧洲商人的代理,而他更是把大量资金用高额利息的方式贷给了其他的商人。所以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中国人的账目一塌糊涂,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人可以信赖,他们欠英国人的数额巨大”, 而这种贷款又是不符合清政府规定的,没有任何法律保障,也就无法追回。广州的史密斯也就面临着破产的窘境。他的后半生一直在为这些贷款奔忙着,更是促成了英国对中国派出使团访问。以借助两国关系的改善,通过官方挽回这些贷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失败是注定的。 孟买的史密斯是他们三个人中唯一的成功者。虽然卷入了“休斯夫人”号事件(“休斯夫人”号的炮手向一艘路过的欧洲船只鸣炮致敬时,意外击中了停靠在一旁的中国海关船,造成两人死亡的事件),作为这首船的货监,孟买的史密斯受到了中国政府的监禁。但他并未受到刑罚,当英方交出了所谓的炮手之后,他就被释放了。孟买的史密斯,虽然生意是成功的,但他却死在了回英国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史密斯先生到中国》记录了在那个特殊时期个人的故事。那时中国和英国还没有正常的商务往来,而作为冒险者的他们来到中国做生意,必然有着冒险的因素,而他们个人的命运必然受着时代的影响。那时中国的大门还没有打开,这些贸易更是艰难的,但他们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已经永远的留在了历史之上,留在了各种叙述中英贸易的注脚之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