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伤心咖啡店之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伤心咖啡店之歌的读后感10篇

2017-11-02 21: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伤心咖啡店之歌的读后感10篇

  《伤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由朱少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一):伤心咖啡店

“如果在世界上的颓废,可以换来对自己的负责,那我宁愿对自己负责”。漫无目地,又不甘于颓废的马蒂最终以游走在马达加斯加直至付出生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伤心咖啡店曾是一群朋友们在无缝隙的台北生活中的栖息之所,最终海安,小叶经历生死后出走,吉儿成名后去往非洲,小梅等监狱中藤条,素园为生活奔命。在咖啡店和海边,别墅中度过的日日夜夜,和最终的“食尽鸟归林”比照,引人慨叹。但一起对于生活和人生意义思考都是友谊留下的钻石:人之所以快乐与受苦,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人有理想。人很容易察觉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痛苦往往比拥有的感受具体多了。你(马蒂)因为从来不曾得到过的自由而痛苦。

故事中的海安,像特别门票的海安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二):追逐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看了开头,我就知道,这应该会是我近一两年最喜欢的一本小说。名字很滥俗,故事很动人,内涵很深刻,场景的烘托,文字的驾驭,人物的塑造,对思想的剖析,不能不让人折服。
主人公马蒂,30岁工作不稳定家庭不幸福朝九晚五普通台北officer女孩子一枚。偶遇一家咖啡店,结识众多好友,开启人生新篇章。
让自己在社会上定位,结婚,生子,日复一日的上班,赚钱,马蒂想摆脱这种价值观,可惜理想有余,潇洒不足,没有什么作为,只能处处碰壁,被家里人嫌弃,变成别人眼里让人担忧的寄生虫。
我们这一代的白领就好像是洋葱族,外表光鲜,人模人样,一经剥开,那真相辛辣的直让你掉眼泪。不知哪个小黑馆里做的20元一份的便当一吃就是大半月,背着chanel的包包在地铁里做难民状。斗胆买了房子,长达一二十年的拮据等着你。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所谓出路是一条太狭隘和荒凉的途径,你必须得承受那些庸俗和世故,去承受思想中难以逆向的窄化和小化。就像钟摆一样,在上班和下班之间,在努力赚钱和拼命花钱之间摇荡。马蒂以为,这是这个城市的错,它陷入一种一元价值观的颓废状态,只要逃离这枯燥的上班,她就能自由了。
于是,马蒂辞掉工作,做了很多现在办公室里的小白领想做的又不敢做的事情。辞职去马达加斯加。去寻找她心中所谓的自由。漫天黄沙,褐黄无尽的短草原,灼身的烈日,原来这里的人,也知道台湾,厌烦了苍茫原始的阔野,因为自己错过色彩的,紧凑的,繁华的都市文明而遗憾,他们梦想着办公室生活,梦想着大城市。
马蒂来自于一个她所厌烦的城市,在那里,因为拥挤,每个人都尽可能压迫别人去得到自己的空间,这种人生她觉得没意义,所以她来到马达加斯加,去寻找另一种答案。但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
问题和城市无关,和拥挤无关,真正的问题在于你自己,选择做一个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
马蒂因为在咖啡店打两份工,所以能多赚点钱,才发现,自己和父亲和继母的关系因为经济基础的好转而变好了。人与人之间,不管有多少仇视对立,最后得胜的,只有时间时间会慢慢收拾对方,一个接一个,最后终究归于尘土。当你无法改变他人时,就选择尊重和接受。
    小说从头至尾讨论的,就是自由。
自由,不是空间上的,也不是时间上的。物质上的自由永远是有限的。你以为有钱就可以自由了呢?自由是一个宽广的名词,但是钱是一个有限的词。当有限的自由终究会碰上无限的自由呢?这还是自由吗?于是你会不开心,觉得不被满足
而当你太在乎别人的认同时,所谓的自由,不是指失去了做什么的自由,而是你想做的事情得不到别人足够的认同。那带给你精神上或者道德上的压力。于是你觉得被压迫,被妨碍,被剥夺。翅膀长在你的身上,太在乎别人对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人们不断用生活中的规则拴住自己,不是不自由,是不敢去想自由。被驯服,被投降,已经没有勇气去咬断铁链。是自己在抗拒自由。人生的路,本来就在一念之间,没有勇气去走出自己的路,却要推诿于他人的价值观。
人们时常羡慕小鸟飞行的自由,可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多半的小鸟终生都栖息守在一个巢里,只能在很固定的领域中飞翔;而候鸟,因为天赋的习性,每年不由自主忙碌地往迁于南北之间,飞行在同一条线路之上。那你还能说,冉冉飞翔的小鸟自由吗?
我赞同吉儿的,真正的自由来自于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你心中燃起一团火,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阻碍的去追求。那就是自由。
生活终将虚无,意义在于体会和经历。
   马蒂最终选择离去,如同旅行的尘埃,飘荡在马达加斯加。海安消失在台北,吉儿和素园还有小叶,继续选择或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继续朝九晚五,或为追逐梦想远走高飞,无论如何,他们都得到了内心自由的途径。
“从混沌之初的地球,电光石火里产生了生命的原始体;从水族衍生到陆地上的鸟兽虫鱼,到了人类的诞生,社会的组成,文明的累积。这亿万年的进化过程,连铸出一颗现代人的心,用文明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来解释现象,来抱怨世界的衰败,来不耐烦人生的压力。久违了这一刻躁动的心,人生才有意义。”
我们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追寻多样的价值观。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三):台风天,和自己聊天

昨晚听说台风“妮妲”准备造访深圳,晚上回到住处时风雨已经渐渐起势。深圳的同事说,这里并不经常有台风,那么说来出差一次就赶上台风的我,还真有点小“幸运”。
草草睡下,一夜无梦好眠,来深圳后第一次睡得这样踏实,自己也惊讶。大概是因为台风的缘故旁边的工地终于不用一大早就施工?大概是因为昨日终于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解开了一些心结?又或者只是因为路过一家喜欢的店买了两条连衣裙吧。
早上起来拉开窗帘,想看看这台风到底长什么样,一看惊呆了……这哪里是下雨,窗外分明是挂着个小瀑布呀!
高铁城铁全部停运,数百航班停飞,一场台风让这个城市都睡着了一般。
◆◆◆
老实说,听说台风要来的时候,我是有点小激动的……因为最喜欢的一部小说,故事的开始,就是从一场台风而起。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伤心咖啡店之歌》,作者是台湾作家朱少麟。开头是这样写的:
“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北半球的台风是以逆时针的姿态,席卷附近所有的云块,形成一种漩涡状的风暴。所以,如果你有机会从四万尺的高空看下来,就很容易了解,为什么台风外圈的天域,是如此被搜括得干干净净,晴朗无云。
“马蒂在失去视觉前的最后一瞥,就是看见了这样湛蓝澄净、宝石一样的长空。”
我也想看到那样“湛蓝澄净、宝石一样的长空。
这部小说是在读大学时从图书馆看到的,后来前前后后买了两版纸质版(大路和台湾的版本),还买了电子版——去年出差成都时有一天晚上非常想看,幸好带了kindle,幸好kindle上有卖。完整的阅读,大概有四次吧。
故事中的女主角马蒂,在台风过境后无处可去的情况下走进了一家名叫“伤心咖啡店”的酒吧,在那里,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同类”,也明白了生存和自由的意义。
◆◆◆
这本书陪伴了我许多个夜晚。摘几段文字如下:
“黑暗並不能造成阴影,光亮才能。”
“当你说你不自由时,不是指你失去了做什么的自由,而是你想做的事得不到别人足够的认同,那带给你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压力,于是你觉得被压迫,被妨碍,被剥夺。马蒂,翅膀长在你的肩上,太在乎别人对于飞行姿势的批评,所以你飞不起来。”
珍惜一个人的方式,就是一丁点都不要拥有,只要从旁边陪陪他,作一种温柔的衬色。只有这样子,才不会失去他。”
“因为人来的地方虚无,人要去的地方也虚无,所以中间的这段人生,是满溢人性冲突的、纷乱的过程。如果不是尽其可能地去体会人生中的一切,那么如何去融合、化解以得到神的虚无呢?”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四):年轻时最重要的书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搜一下这本书,大概已经8、9年未再读过了吧。可这真是我一度最重要的书啊。

1999年的12月,为了好友生日礼物,我买了这本书,在寄出之前读了一遍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决定自己留下,在之后10来年还是文艺青年的日子里,这本书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当年刚刚18岁的大一女生幼稚的射手座,觉得自己就像马蒂一样窘迫而又苦恼,以为自由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却永远觉得求而不得,书里大段大段关于自由的描述把我震住了。

“自由来自爱”,我记住了吉儿这句话,于是我真的成了一个孤勇的人,什么都无法将我止限,毕业后放下既定的稳妥安排,来到完全陌生的上海;恋爱里不顾所有人反对决然坚持;这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我不再翻看这本书了,也不在执着思考自由了,也许是年纪大了,工作忙了,家事琐碎了,总之我成了一个中年人,“自由来自爱”这样的话和这本书一起,让现在的我忍不住想轻轻的笑出来,这真是少年时才有的执念与矫情吧!

自由当然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可是书中不也说了吗,“自由只存在于风中”,过于执念,只是想要却愈发得不到吧。在我没有那么执着的现在,我却觉得自己几乎可以说得上是个自由的人了呢。于是几乎又忍不住笑话当年自己何苦来哉的幼稚与偏执,那几乎就是在自找不痛快啊。

然而,那些当年的震动与共鸣、那些从书中获得的力量,我依然还记得真切,也大概因为那些力量,才支持我走到如今。所以我还是要说,这是我年轻时最重要的一本书。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五):自由之歌

      八月的第一天里,喝着一杯特调咖啡看完了朱少麟的《伤心咖啡店之歌》。
       朱少麟的作品,目前为止应该就是3部。《地底三万尺》,《燕子》,《伤心咖啡店之歌》。这三部作品我是逆着出品时间来看的。文笔和情节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作品的时间先后,沉淀和积累的东西都有一个提升。最喜欢的依旧是《地底三万尺》,个人觉得是一本值得看百遍的书。
     《伤心咖啡店之歌》,也是喜欢的,或许也可以称为自由之歌,喜欢书里对自由的探讨,虽然不太爱它的结尾。
       在还小的时候,我也喜欢思考这个问题。我是自由的吗,假设我不自由,那怎么样才自由呢?我是不用上学就自由了吗,没人管束就自由了吗,如果一个人流浪去到没人认识的地方就自由了吗。也并不是。往往思考不出什么结果,最后总是就说,大概是根本就不会有绝对的自由。
     
     
       印象很深刻的是, 书里藤条入狱后给素园写的信上说:真的是很讽刺的一件事,我觉得我在监狱里,比在外面还要自由。
       人到底为什么会觉得不自由呢?
       真的都是因为来自于体制、道德、宗教、社会、地心引力的束缚吗,或许是人在心里给自己筑起一个牢笼。
       假设有牢笼在人心里扎根,那牢笼长什么样呢,什么材质,什么形状,什么规格,没人知道,或许是因人而异
       宏图大志啊,也许会长成牢笼;浓情蜜意啊,或许又会是另一个牢笼;
       可就算是牢笼,也有人甘之若饴吧,谁知道呢。
      也许人们说能够追随本心就算是自由了,可大多数人迷惘,还有少数人没有心。
      梁文道说握得越紧越是徒然,此之谓我执。大概自由也是一样吧。
      或许,当人类开始想出自由这个概念的时候,人类就不知道该如何自由了,像海安说“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的一个玩笑。”
       而对于书中自由的诸多探讨,还是最喜欢吉儿的观点:
      “自由只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挠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
       大概因为这是最正能量的说法。
    你总觉得这城市太过拥挤,水泥丛林像个牢笼,每个人都按部就班的活着,为了别人的价值观活着,上班下班都是步履匆匆,生命就为了赚钱为了地位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为了争到自己的地盘。但是,到底是因为这座城市禁锢了你,还是你为自己筑起了牢笼。
      马蒂在马达加斯加的高山之巅,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本身只是另外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和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
     对,去体会和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
      世界之美,并不是一定到了世界之巅才能看见。
      不管在繁华都市里,还是在无名小镇里,台北人还是非洲人,都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课题,都有各自的爱恨情愁各自的该走的道和各自的生命之美。
      或许生命真的不过是风中的微尘,来自虚无,也终于虚无。
      但人总该要留下些什么,就算是只言片语。就算并不被后世铭记,至少也是努力地去体会和经历,虽然一路曲折磕碰,但也算,看过了美景,吃过了美食,做过了一些美事,认识了一些美好的人。
      虽然难以做到不留一点遗憾,至少也有了些许收获在腹中,不算白走了。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六):傷心咖啡店之歌

這是一本很具有哲理性的書本,不單單是一本小說,書本很有帶入性,應該說自己對於馬蒂的狀態有同樣的感受,大概是現代人的通病,放不下就成了離不開的牽絆,但是我們花了一生想追求的夢最後會變好嗎?怕結局的好壞而猶豫了要不要去追逐,於是歸於平庸,埋怨生活。最後馬蒂去了馬達加斯加,生命也給了馬達加斯加,但其實她並不是不喜歡台北,只是在台北呆了太久太久了,難免會有厭煩的時候,馬達加斯加和台北相似,只是人文環境和大小不一樣,就像海安說的,馬蒂只是懷戀台北才會選擇馬達加斯加。當然馬蒂已經決定了回歸台北在歷時兩個多月流浪後,只是意外的留在了馬達加斯加的廣闊的土地上。最後的傷心咖啡店結局都不算好,散了以後便失去了未來。

我想這輩人對於台北的感情應該是複雜的,討厭著它快速的城市化和市場化,可是討厭著還是會捨不得離開,因為離開台北就像是失去歸巢的鳥無處可去。正如五月天的《任意門》:一離開台北,又想念台北。

台北我還未到達,只是我卻在心裡充滿了對它的好奇,太多太多。總有一天我也會看到感受到他們說的台北,為什麼討厭,為什麼思念。台北下次我會來拜訪。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七):总是记不住书名

刚刚想找这本书来写书评,结果搜索的是“孤单咖啡厅之旅”,自然毫无结果。找到准确的书名,发现自己错的简直不是一两分。
忍不住嘲笑自己,大概现在觉得孤单,大于伤心吧。而且期待旅游的感觉,可能到现在还存在着。有时候,觉得自己在意一件事情,就会情不自禁的重复,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第一次看的很快,只想知道每个人的结局,唯一慢下来,就是吉儿在描述关于读书的方式。记忆很深刻,这几天看书,都在思考,这本书我是想知道结尾还是自问自答来让自己思路清晰。
大部分拼搏的年轻人,是否都有一个心情是有一份稳定工作能够让自己丰衣足食,然后又另一份工作来补充自己空虚孤单的心灵,一份让自己快乐觉得每一天没有白过的工作。
至少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觉的就是对马蒂很羡慕,
(有空再写吧)

  《伤心咖啡店之歌》读后感(八):混沌及混沌的一切

   毫不夸张地说,《伤心咖啡店之歌》的确让我陷入了极深的思考,前所未有的思考。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被朱少麟锐不可当的才气所折服,觉得把她笔杆子下几个极具反叛精神的人物的价值观遍历一遭,倒也不虚此读。因为开始我觉得海安这个人太虚幻,太阳神般放射着美好光芒却又是一个绝对自由主义者,他所追寻的自由在这个现实社会只能屡屡碰壁。因此后来我不能自拔于她铺陈开的背景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九十年代台北背景里的人们,他们所碌碌追寻的,与现在的我们又有何异呢。马蒂在去马达加斯加之前写下的一句话:我所损失的不过是一个一般人的人生罢了。
      海安他们追寻自由的方式可能的确些许颓废,但他们对这个世界一元价值观的反叛,却是我们几乎快被磨灭的。我第一次对他们的反叛感到认同,是从马蒂承认公车上看书之不可能开始的。她说公车上看书之不可能,不是因为车子时走时停的颠踬,不是因为车内人群的嘈杂,而是因为车上那呆滞,那来自所有人互相感染,共同滋长的巨大呆滞。不是么,我们自认为目标明确地挤在公车上,但是我们真的是在追寻目标吗,还是如马蒂所说我们只是削尖了脑袋挤向这个混沌的世界的一个逼仄的出口,这个出口太过狭窄,要挤过它就不得不使自己的价值观与这个世界的现存标准同化,即竞争。我们都是在经历高考,上大学,抢工作,背房贷,我们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社会地位爬升吗?这个一元价值观最大的缺陷就是人生已经变成一门课程,一门靠别人替你评分数的课程,我们无比在意别人的评分标准。我觉得我是这样的。或许我有梦想,但是我在逐梦的时候是否也已把这个结果纳入别人评判自己的标准之一。我们妄图摆脱别人的审视,却又那么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不断地奔忙,竞争,提升以赢得尊重,一种用来观摩的尊重,赢得被认同的作为一个还算有价值的人的卑微成就感。可是然后呢,然后我们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上到底拥有了什么。我们只是赢得了更多的忙碌。马蒂说,吃饱喝足了,就应该学会在夕阳中享乐。我们现在应该是已经把享乐曲解得过分了。
        我们的追求都是混沌的,我们的梦想真的诚实吗,还是它只是我们万千杂乱欲望的一个极其强烈的影射,因为真正诚实的梦想是可以一层层抽剥到只剩下自己灵魂的东西。所以,我们或许,只是一直戴着一个所谓梦想的镣铐舞蹈而已。我们不喜欢被束缚,却又不敢流浪,我们不喜欢逐流,却又找不到出口,因为我们的心灵被某种现存价值观束缚着,以致于滋生不出足够强的霹雳来劈开这片混沌。而这种现存价值观,如今没有人愿意打破。因为那些社会地位高的人,是这种现存价值观的既得利益者;而那些地位卑微的生存挣扎者又由于没有资本付出一旦失败的代价,所以也只能苟同。
       如此,我开始羡慕起海安来,虽然他的心却又那么冷漠,冷漠到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眷恋。但是,他流浪的方式是那样不凡。他说,人如果自己是自己的边境,那就毋须流浪。他已经把这片混沌看透,但是这样的结果只是悲惨到他执着于追寻风一般的自由而不可得。对于自由,似乎吉儿讲的更好。自由,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内心热情的追求。当人完全忠于自己意志时,那就是自由。所以马蒂最终也在海安的影响下,去追寻自己的马达加斯加了。她可以完全从自我约束中解脱,开始永恒的脱离自己的飞行,因为她不怕失去一个一般人的人生。可是,我不敢,大家都不敢。我就像是曾经的马蒂,不满这片混沌里的一些价值观,可是又不知道抛掉它们应该怎么活。而且,我甚至不知道我的马达加斯加在哪里,就算是我知道,我也不一定有勇气努力去到那里,最让我害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我没有勇气这样做是在害怕什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