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快乐竞争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4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精选10篇

  《快乐竞争力》是一本由[美] 肖恩·埃科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9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一):如何写一本商业畅销书

        作者在书中说自己全球各地去给商业精英演讲、培训“快乐竞争力”。莫非还有精华藏着掖着没放在书中,只在培训上说。如果只是讲这本书中的内容,我是铁定要举办方退钱的。如果购书退款中有一项“内容不符期望”,我会义无反顾地退货。
      本书的逻辑线是:快乐的重要性——快乐的7个法则——把快乐传播出去。全书201页,第二部分“7个快乐竞争力法则”从30页起到184页结束,占了全书90.54%的篇幅,显然是本书的重点,我也将重点说这一部分。
     当然一本成功的商业书籍,第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在读者匆匆一读的前几分钟决定要不要买下此书时,除了标题的夸张、腰封的名人推荐,第一章也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本书的第一部分集中火力地抛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快乐的重要性,一是抛出哈佛名校,表面是说名校的学生也深受不快乐的困扰,其实也有意无意地表明自己的学术身份:名校教授。二是列举了作者所培训的各个大公司名字:美国运通、毕马威、瑞银集团、瑞士信贷集团、摩根士丹利。最后作者还担心读者把这本书当作普通的励志类书籍,于是特意强调:“与其他励志书籍不同的是,本书中提及的每一条法则都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上,且经过多重检验,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哈哈,很成功的写法,要写商业畅销书的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下啊。
     我们再来看看重要的第二部分。7个快乐竞争力法则。既然排在一起,那么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这7个法则是同一层级概念、同一类型的概念,就像苹果、桔子、香蕉,都是水果。如果突兀地把篮球也放入其中,就会显得很奇怪。作者就犯了这一毛病,2到7法则都是教人如何快乐的,而1法则却是说有竞争力的团队积极互动与消极互动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再来看法则的命名。第2法则是“潜能的阿基米德定律”,其实意思是心态乐观。第3法则是“积极的俄罗斯方块效应”,其实意思是要乐观看待事物。第4法则是“更好的反事实”,意思还是要看到事实积极的一面。这三个法则其实讲的是同一个论点。第5法则是“成功的内控点”,说的是要从力所能及的小改善做起。第7法则“社会资本”,说的是要加强人际联系。这些法则的命名本可以用通俗简单的词,可是为了显示学术,硬要套上“阿基米德”、“反事实”、“内控点”、“社会资本”这些一眼不能看懂的名词。这给我的启发是写的是常识不要紧,可以把常识包装成高深莫测的术语,如“降维打击”、“量子化思考”、“引力波人际交互”。
     这是市面上商业畅销书的大致写法。对家中有小孩要写议论文的还是有很大帮助。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二):践行积极心理学 提升快乐竞争力

从本质上讲,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除了愉悦之外,还包括深刻的意义感和目的感,它包含着对当下的积极心态和对未来的积极展望。对于大多数人来,工作占去了每天三分之一的黄金时间,工作中是否快乐、是否能体验到活在当下、敬业付出的意义感和积极展望未来的目的感,不仅关乎个人生活品质和职业生涯,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团队及组织的成功及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许会认为,成功、薪酬或职位会带来快乐;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工作、健康友谊、社交、创造力和活力等几乎所有方面,快乐都可以带来成功。换句话说,快乐才是核心,成功围绕着快乐转。当我们快乐时,我们的心态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会更加聪明、更有动力;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晰、工作更主动高效并勇于创新。相同外部环境下,快乐员工工作绩效更突出,职业生涯更成功;而面对不确定或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快乐的组织则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更加能够可持续发展。既然快乐对个体和组织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获得快乐竞争力呢?其关键是要践行积极心理学。
一、 积极情绪让我们更快乐
相对于在工作中消极、被动乃至痛苦焦虑的员工个体,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的员工精力更充沛,对工作更投入、更专注,工作绩效更高,更容易形成积极情绪与高绩效的良性循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在《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中所言,让我们生机勃勃的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有效控制外部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安排及时间节点,但是我们能够控制和调节面对工作时的情绪状态。敬业专注、喜悦热爱、自我激励等积极情绪能够让我们更加坚韧地应对工作压力,迎接工作挑战。
除此之外,保持积极情绪还能够扩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并相应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发挥最好水平的能力。相对于沮丧、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状态,我们在快乐、喜悦或宁静、专注状态时的思维更开阔、观察和思考问题更加具有清晰的洞察力,解决问题更加具有创造力。
同时具备较高积极情绪的员工更加容易融入团队,并具备较强的组织归属感和组织承诺精神,与团队成员相处更加和谐融洽,甚至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积极情绪还能使我们以更加自信、充满希望与乐观的视角构建和追寻美好未来,使我们面对奋斗道路上的困难挫折更加坚韧、顽强,为了实现心目中的美好愿景而付出不懈努力
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在《快乐竞争力》一书中指出,“在工作环境中即使最微小的积极情绪,都能提高效率、提升动机、创造力和生产率。”但是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时刻保持积极情绪都是不现实的,消极情绪虽然往往让我们沮丧、压抑、痛苦或焦虑,但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剔除消极情绪。事实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验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比平均大于3:1的临界点时,会引发我们欣欣向荣的快乐工作状态;积极情绪过低可能使我们陷于平庸生活的泥淖,而过高的积极情绪(数学模型显示其上限之比为11:1左右)则可能使我们脱离现实、甚至偏离生活正轨;由衷的适度积极情绪才能给我们提供奋发上进和欣欣向荣的旋梯。
二、 积极心态让我们更快乐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积极情绪并非凭空产生,它来源于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的积极心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外部环境和事件本身对我们不产生影响,真正引发我们情绪反应及后续行动的是我们面对环境和事件时的心态。
消极心态常常使我们面对繁重工作任务、较大工作压力时变得犹豫、退缩、被动和保守,使我们自我感觉缺乏面对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由此衍生出焦虑、痛苦、无助等消极情绪。消极心态的产生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人们忽视或忘记了与自我的联系,从主观上否定或不承认自己的能力或潜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所说,“孤独、厌倦、觉得自己能力不够,通常是因为缺乏与自我的联系。”
积极心态则正好相反,它来源于对自我能力和个人价值的自信和确认。它鼓励和督促我们尽量发现和洞察自身优势及外部环境和事件的光明面,即对我们有利和有益的一面。消极心态使我们只看到工作压力和艰难任务,而积极心态则把其视为实现个人价值、贡献自身心血和智慧的非凡挑战,并善于运用自身突出优势去应对挑战。消极心态使我们沉溺于生活、工作中的消极面,把目光聚焦于自己、他人及团队的缺陷,造成与自我、他人及组织的疏离;而积极心态则促使我们主动与自己、与他人、与外部环境建立更加强大紧密的联系,获得充足的社会支持与工作中的社会联结。社会支持与社会联结通常赋予了我们安全感、归属感与目标感。社会支持与联结越多,我们越善于克服压力,越能体会到团队凝聚力并激励自己为组织愿景而奋斗,越勇于从挫折中奋起,感受到更大的目标感,并获得更多快乐与成就。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肖恩•埃科尔所言,“当我们的大脑总是搜寻和注意积极面时,我们就会从三种最重要的工具中受益:快乐、感恩、乐观……而不断寻找消极面则会让我们付出很大代价。它削弱了我们的创造力,增加了我们压力水平,降低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能力。”消极心态压抑和降低了我们的能力、破坏了我们的情绪;而积极心态则能够提升我们的能力,激发我们的潜能,带来快乐、自信、乐观等积极情绪与状态。
三、 积极思维让我们更快乐
如果说积极情绪来源于积极心态,那么积极心态则产生自积极思维。积极心态能够使我们以更加快乐、感恩和乐观的视角看待环境、事件和他人。当我们置身事外或生活在预期工作环境之中时,保持积极心态相对容易;但当我们面临严峻工作考验或遭遇未曾预料之变化时,我们是否还能一如既往保持积极心态呢?也许积极思维能够让我们做到这一点。
积极思维的核心在于保持内控点。外部环境和事件千变万化,但我们任何时候都能够选择面对预期或非预期变化时的理念和思想状态,即拥有内心控制的能力。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所说,以我们自己为圆心,以我们能够真正控制的事情为半径画个圈,圈内即是我们的内控圈或影响圈;而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我们暂时无法控制的事情则构成了外部较大的关注圈。清晰洞察自己的影响圈或内控圈,付出持续努力,我们就会逐渐扩大内控圈,影响和改变关注圈中的内容。
心理学家发现,在生产率、快乐和健康上的收获与我们实际拥有多少控制力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我们认为拥有多少控制力有关;换句话说,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更多地是由我们的心态和思想塑造的,内控圈的大小和拓展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积极思维而非单纯受制于外部环境。我们如果相信自己的心血付出是有价值的,任何时候都有工作改进的可能,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工作的内控力和内驱力,激励自己在自身能掌控的范围内持续进行工作改进与创新。而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工作方面的授权很小,很多方面都是上级说了算,我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成绩主要受上级、环境、团队等“外控点”或外部力量影响和决定,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无形中就限制和削弱了我们的内在动机和自觉自愿地心血付出。
感到有控制感,感到我们在工作中和家庭中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幸福感和绩效的最强大的驱力之一……而在工作中拥有内控感的信念能切实改变我们努力和工作的具体结果(肖恩•埃科尔语)。员工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拥有工作控制感,除了与管理者的适度授权和企业组织分工有密切关系之外,其根本则取决于员工本人是否具备对自身工作及职业生涯主动负责、敬业奉献的积极思维。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那些最优秀、最有奉献精神的人最终都是自愿者……我们所有成果都呈现在外面,内心只有心血和付出。”那些拥有内控感的员工更加相信自己工作的价值,相信自己就是工作绩效和个人愿景的掌控者和创造者,因此更加会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付出心血。而正如科学表明的那样,当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取得更多成就时,我们就真的会取得更多成就,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四、 积极行动让我们更快乐
不管是积极情绪、积极心态还是积极思维,它们本质上都是我们看待或体验世界的一种主观视角或理念。我们无法不通过各种积极或消极、乐观或悲观、快乐或焦虑等主观视角来认识外部环境和事件,完全客观的视角是不存在的。积极视角和理念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清晰、主观能动性和内控感更强、让我们面对工作、生活更加自信而乐观。而积极视角或理念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积极行动,我们才能真正收获快乐工作与丰饶人生
知道凡事要保持积极心态与真正做到完全是两回事。再好的积极理念都不会自动转化为积极行动,除非我们“逼迫”自己养成积极行动的良好习惯。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很容易受习惯的支配,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习惯的集合”。我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遇到每件事都提醒自己要积极思考、积极行动,而一旦我们通过日常努力把它变成一种习惯(比如每天记录“三件好事”,训练自己多关注生活与工作中的积极面与正能量;比如把“任何时候都有工作改进的可能”的内控感融入日常工作;比如主动专注投入工作,体验工作中的忘我心流,由此不断激发我们自动自发的工作热情 ),长期坚持就会在脑中形成积极心态、积极思考与行动的习惯回路,从而自然而然变成良好习惯。
把积极行动贯穿于日常工作、生活,在收获丰硕工作成果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充分体验到自信、快乐、喜悦、感恩、乐观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积极心态,正所谓“越努力、越幸福,越幸福、越快乐”;并在无形中把这种快乐竞争力传播给他人和团队,最终收获持续积极行动带来的更高绩效、更快成长、更大潜能发挥、更和谐的团队合作、更持续的组织发展及愿景实现。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三):大爱积极心理学

从Tal博士的哈佛公开课起就迷上了积极心理学。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是偶然,源自《正能量作者》林正刚的推荐,借回来才发现原来是Tal的助教肖恩!之前对肖恩印象不怎么好,因为公开课里他说话太快,太快,太快了。但看了他的TED和这本书之后,激起了我阅读他的原著的冲动。
这种翻译过来的书我总是看不深,但这本书中的两个观点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每天写下三个感激的事情,这也是在公开课里反复提及的。恩,从今天开始。
第二个是耳目一新的,所谓的“20秒”法则,比如把weibo, renren之类的从浏览器的bookmark里删去、不自动存储密码,让进入这些网站的时间超过“20秒”,那自然就不会总是想进去玩玩了。工作中想专心做一件事时,把其他容易分神的事情也运用这法则,相信也会有成效。
我的自制力还是很可以的。一天花在社交网络、新闻上的时间也就半小时。嘿嘿,加油!!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四):让自己更快乐~

 最初知道积极心理学,是看哈佛大学的幸福课,TAL老师的教学对我真的产生了好的效果,对此我心存感激,这也让我对积极心理学有了一种大体上的良好的认识。
看了书,知道这位肖恩先生是TAL老师幸福课的助教,在哈佛大学已经呆了12年。挺有些意思。
我非常认同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理念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把那么多的注意力放在“疾病”或者“不正常”上,别说效果如何,那么仅仅表现“正常”就足够了吗?当然不,生而活着,我们需要的是生活的更快乐,更有效率,更幸福。也许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最大意义! 肖恩先生在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和我们讲的就是“快乐”对我们的人生和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简单回答就是,一个快乐的人工作效率远比消极的人高,判断更正确,表现更优秀,更容易成功。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生活的更积极,更快乐,书中的第二部分,给我们一次阐述了快乐竞争力的七个法则,里面有一些是我们早熟知的理念,总结起来比如说心态决定一切;积极的思维习惯成就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我们更多的将事情内化,寻找内因,这样我们会感觉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感,从来赢来更多的健康和快乐。这些道理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是如果做到,肖恩先生也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20秒法则”和“佐罗的小圈”。作者在讲述这些道理的时候都拿自己亲身的例子做说明,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深有同感,如果你把电视机遥控器的电池取走,然后放到远处的一个抽屉里,你发现其实改掉回家就坐下来看电视的习惯其实不难,关键是我们给自己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逐渐形成好的习惯,千万不要太依赖自己的意志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意志力是十分有限的。还有“佐罗的小圈”也很有道理,凡事不要一下子想一个很大的计划,如果自己一下子没有做到,就会觉得很沮丧。比如看书这件事,我有一次看微信订阅号一个帖子,贴主说他的方法就是每天都记下自己看了多少书,看了一章就写一章,坚持记,然后就会发现很快就会看完一本书,因为你每天看着自己记下来看了多少书了,很有成就感,就更激励自己接着看。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监督的方法,我自己试下来,确实有效。
书中的最后一章:快乐竞争力的N次方。我觉得写的还是很鼓舞人心的,作者说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善身边1000个人的生活,只要从每天对身边的人多一个微笑开始。心理学试验证明,情绪是很容易被传染的。其实多一个微笑,也意味着自己为建立自己的和谐社会关系做一份努力,记得吗?“佐罗的小圈”原则,呵呵~所以每天都努力让自己更快乐,做一个更积极的人,然后朝外散播自己的影响吧~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五):究竟是先快乐,还是先成功?——《快乐竞争力》

究竟是先快乐,还是先成功?——《快乐竞争力》
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一只独角兽,那么在失足坠落时,你就能安全地四脚着地。
先快乐,还是先成功?
长辈经常教导我们,欲成大事,需先甘后甜。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告诉我们,能为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所以我们推崇的人,喜怒不形于色,能忍人所不能忍。
我们认为,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欲承大任,必先劳己筋骨,饿己体肤。
然而近年来却有了不同的声音。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里说,人的意志是有限度、会衰竭的,过度自控会消耗过多的意志力,结果反而容易导致压力过大,更加拖延,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最近在看的这本《快乐竞争力》里,也提出了有趣的观点:先快乐,才成功,快乐是成功不可分割的部分。
肖恩·埃科尔,著名哈佛心理学者,参与了哈佛幸福课的设计,做过培训,上过TED,自幼就具备神棍气质,首个成功案例就是他亲妹妹。
那时肖恩还小,他妹妹更幼,而父母尚在冬日午眠。
床上男方领着大兵大炮,女方则携木马骑枪。
一次策马突围中,骑士不慎落马,自上铺坠地,脱离战场。
面对崖下垂危女将,翻不到剧本的大帅脑子里一片混乱,他甚至预见到了有关部门的察觉及接踵而来的大灾难。
七岁男童耗尽全部心力,大难之际,他发出了最后一击:
“嘿,艾米!你看到你是怎么落地的么?人类是不会那样四脚朝地落下去的!我觉得这意味着你就是传说中的独角兽!”
一脚已然迈入呜呼哀哉的女将,顿时,陷进不为外人道的苦恼里。
尚且5岁的她,脸上百感交集,不断回想着坠落的细节,一时还难以接受对出身的巨大颠覆。
但很快,作为一方将领的她做出了抉择。
她没有嚎嚎大哭,也没有唤来有关部门,而是勇敢地回到了战场。
带着一只超级独角兽的荣耀,还有一条受伤的腿。
此番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一旁肖恩幼小的心灵。
战后,肖恩毅然投身积极心理学领域,从此醉心于独角兽的开发与应用。
结论:每一个有志投身积极心理学、寻求人类幸福向上的同学,这辈子首先要去当个熊孩子。
快乐竞争力
一如书名,肖恩在《快乐竞争力》里的主要观点便是:快乐是最强的生产力与竞争力。
这绝非无根据的心灵鸡汤,而是源自广泛的社会调研:只要员工满意度提高5%,便会提升12%的外部客户满意度,同时也使企业效益提升2.5%(熟悉胡萝卜管理的同学对这项数据应该不陌生)。
然而如若讨论止步于此,这书也与一般的成功学心灵鸡汤无误。
不同在于,那些忽悠人的书籍只告诉了你做到哪些就能成功,而肖恩在这本书中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你,如何科学地做到。
7个法则
自我实现的道路,必定艰辛长远。
沿途我们经历困难坎坷,落下光阴,落下容颜,却不该落下快乐。
任何以时间管理和效率之名牺牲快乐的举动,都会让我们前进的速度变得缓慢。
为此,肖恩给出了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以求让我们的坚持更加持久。
1、2.9013法则
著名心理学者洛萨达曾提出过一个命题,一个人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由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综合而成。其中的比例大致是17:6,除出来的值约为2.9013——也就是说一个消极互动大概需要三个积极互动抵消。
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快乐能够带来竞争优势,快乐已经成为可以积累的资本。
而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追求快乐,积累优势:
冥想
期待(对奖赏的期待能像实际获得的奖励一样激活大脑的快乐中枢,让我们将会带来快乐的事安排进未来的日程表吧)
有意行善
锻炼
消费(物质外的,购买体验、活动,或为他人购买)
练习一项优势,并在生活中更多地使用
2、杠杆原理
心理学里有个期望理论,说的是大脑会按照我们对将要发生之事的预期来运转。
所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很重要,而相信自己能提高这些能力更重要。
杠杆的长度,取决于我们相信自己拥有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支点的位置,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让我们尝试重新定位我们手头的工作,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手段”(譬如,读完一本书是结果,逐字逐句去啃是手段,翻来倒去边看边忘也是手段,带着好奇心与问题去收集着看也是手段)。
如果你的大脑觉得那是低效的,那么我们真的会使这些时间成为一种浪费。
所以,要么避开你所厌恶的,要么想办法接受他。
保持对自己的期待,调整好内心的支点,不要让你的大脑工作得越多,创造力越低下。
3、俄罗斯方块效应
为了节省精力,我们的大脑经常会选择性忽视一些事情,以便快速启动。
我体验到的,其实就是我想注意的东西。
为了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积极的事物,我们可以尝试做“好事记录”,或写下“关于积极体验的日记”。
让内心偏向积极的一面,关键不在于完全排除坏的一方,而是去拥有一种理智的、现实的、健康的乐观主义。
不是不关注风险,而是不只看到坏的一面。
只有同时关注硬币两面,开放我们的思维,才可以接收到更多的理念与机会。
4、向上跌倒
对于人体防御机制而言,每一次微小的创伤都是再成长的机会。
相对实际发生的事情,由大脑创造出来的,帮助我们评估和理解事件的另一种场景,就是反事实(也就是对比、参照物)。
大脑创造出来的“反事实”远不只一种,让我们学着掌握乐观的“解释风格”(即如何解释过去事件的性质),选择更好的“反事实”,实现向上跌倒。
ABCDE法(具体解释参考了“智慧点心坊”):
A = Adversity 不愉快的事或问题
“我刚想上亚马逊买书但是电脑坏了”
B = Belief 当A发生时大脑浮现的想法
“一定是大神觉我买那么多书要么看了没用要么没看完,嫌我浪费地球资源,讨厌我了,不给我买书,跟我过去不去”
C = Consequences 代表B所产生的结果
“我很沮丧,再也不买书了,因为我需要大神庇佑,不想让大神怨恨,唉,我还是玩游戏吧。”
每当发生坏事,我们往往很快从A过渡到C,而忽略了中间的想法B。
D = Disputation,察觉想法B并进行反驳
“或许是之前玩盗版导致电脑中毒了,大神兴许是觉我整天支持盗版要惩罚我?也可能是亚马逊正品率太高给淘宝黑了,所以我一上就死机?”
悲观的想法B往往是反应过度,没有察觉到它的我们很容易就会在情绪的驱使下给C下死刑。
对付悲观想法最有效的方法则是反问自己“这样认为有证据吗”。
另外,一件事情的发生通常有多个原因,所以可以多想想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还是不能说服自己,不如索性用简化灾难法 (decatastrophizing),可以对自己说:“即使我的想法是真的,那又如何呢?”
有时,只要你的脑子开始转了,就算发生最差的情况,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E = Energization 成功反驳后所受到的激励
“哥哥我大胆地买书哟”
要知道,事情不一定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但总有些人能够在发生的事情中做到最好。
5、内控点
在生产率、快乐和健康上的收获与我们实际拥有多少控制力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我们认为拥有多少控制力有关。
每当压力与焦虑到来,我们最先失去的往往是控制感。
为了尽快收复失地,我们要先把精力聚焦在小的、可掌控的、可执行的目标上。
想习惯阅读,可以先从一章一段看起,不要一来就圈一堆。
想学做菜,可以先从煎蛋开始做起,没必要一上来就满汉全席。
你很有想法,可以先从桌面开始整理,不用一上来就想做苹果手机。
专注于每一个细小的积累,毛主席说最终农村就会包围城市。
6、关键20秒
常识不等于日常的行动。
而我们却是日常习惯的集合。
如果想改变习惯,就不要死磕。
而是增加坏习惯的启动阻力,将想要的行为与结果置于阻力最小的路上。
要是每天起来关了闹钟还想睡回去,就试着把你的闹钟拿远点。
要知道,做于不做,往往就取决于短短的20秒。
7、社会资本
人际关系越好的人,往往效率越高。因为社会联结最能激励人。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里说,人们热爱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热爱跟他们在一起做事的人。
前段时间曾流行过“工作就是工作,不是为了交朋友”的硬汉作风,而肖恩却认为,越是忽视社会资本的力量,就越会削弱他们公司的绩效和自己的表现。
机械化阶级化管理的时代已趋落幕,人性化扁平化管理的需求则日益增加。
是逆风舒爽,还是顺势畅快,书里给了相应的解释。
当被大火包围,紧紧抓住友人的手才是获救的关键。
不疾而速
过往经验教导我们“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性,而时代声音则提醒我们,有选择地坚持同样关键。
党说得好,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党也说,年轻人不要熬夜。
顺势而行,不疾而速。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六):为了战胜拖延症

为了战胜拖延症,才看看此书。
每次打开电脑,都习惯先看看新闻,逛逛论坛,消耗不少时间。
里面的一个观点很有效果,为这些习惯的事情增添障碍。比如把默认的主页变成空白页,不要是那种导航页。这样一来,每次要去访问那些网站,都得敲网站地址。
相反,把迫切要做得活动,变得更容易些。比如我想养成多喝水多习惯,我就买个大杯子,每次装满水,放在座位旁。每次都能够得着,都有水喝。
好好工作,埋头苦干,一定能够成功的。这样的观点一直伴随我们。何不换种方式,快乐干活,达到成功呢。而且快乐,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到达成功。
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再改变身边的人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七):成功围着快乐转


对于我的读书效率这件事,我就不找什么借口了:我读书确实太慢!
《快乐竞争力》是去年夏天开学的时候林正刚老师推荐的N本书之一,后来在其微博的正能量系列荐书中也有列及。讲得是如何提升幸福感,一个人要先觉得快乐了,才能更好的追求的成功的意思。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去追求物质财富,认为更好的物质生活意味着快乐,有时候以快乐为代价去追求经济增长,觉得成功在先,快乐在后。其实我们都错了。应该倒过来做。首先我们要怀着积极敬业的心态,快乐和乐观实际上能提高绩效激发成就,让我们获得竞争优势。
全书分三个部分:
1.人人需要快乐竞争力;2.7个快乐竞争法则;3.成为快乐竞争力的传播者。
其实,书的精华有限。若无耐心恐怕翻几页便丢在一边了,一如我之前那样。可是,耐着性子看下去,你就会赞同作者浅显易懂的理念。举得很多例子,说得很多话,可能我们的耳朵早就听得磨了茧,但认真一想,事情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你知道,也不是每本书都能像彼得·德鲁克那样啊......
精华摘要:
从异常值中学习。
“如果我们只研究平均水平,那我们只能保持在平均水平上。”
如果致力于减少不好的方面,你就只能达到平均水平,并彻底失去超越平庸的机会。
“你可以永远研究万有引力,而不学习如何飞翔。”
我们需要研究什么是有用的,而不仅仅研究什么是有病的。
压力:“天生哈佛料”,这种高成就不仅是被鼓励出来的,更多的是被期待出来的。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大脑表现最好的时刻绝不是消极悲观或心如止水的时候,而是被积极情绪包围时。
当我们快乐时,我们的心态和情绪是积极的,我们会更加聪明,更有动力,也更加成功。快乐才是中心,成功围着它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成功围着快乐转。”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把快乐分为三个可测量的部分:愉悦、投入和意义。而同时追求这三个部分的人才可能过上最充实的生活。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拓展和构建理论”:消极情绪使我们的行动限制在搏斗或者逃跑两种选择上,而积极情绪则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更善于思考,更有创意,产生更多的点子。
越是把自己的思想集中在糟糕的结果上,最终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这时候最佳选择是赶紧找到快乐。心理学家称之为“抵消效应” the undoing effect。积极情绪不仅能拓展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且能对抗压力和焦虑,并相应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和发挥最好水平的能力。
尽管我们做出重大改变并追求持久的快乐时人生的必需,但当我们深入观察这一过程是会发现,我们应该关注每一天的感受。
 联系一项优势。研究表明,你在日常生活中越多使用突出的优势,你就会变得越快乐。
“流动大象”的栗子。传递好事,奖励模范行为。
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必需达到2.9013.这意味着一个消极互动引起的减退效应<languishing effect> 必须要用三个积极评价、体验或者表达才能抵消。研究表明,把这一比率提高至6:1,团队可以表现出最佳状态。
我们的外部“现实”远比我们认为的具有可塑性,它更多地依赖于我们看待它的双眼。
专念。mindfulness
大脑会按照我们对将要发生之事的预期来运转,心理学家称之为“期望理论”。
与行为本身相比,我们对日常行为的心理定势更能决定我们的现实。
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经历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能包含心流的活动包含以下特征中的一种或多种:
1.是我们想从事的活动;2.我们能专注于这个活动;3.有明确的目标;4.有实时的反馈;5.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7.主管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最后期限”一词,是你能想到的最消极的词汇!
当面临一个困难任务或挑战时,应该关注你将取得成功(而不是失败)的所有理由,这样你便给予了自己即时的竞争优势。
“在困难任务中,具体而一致地专注于你的优势将产生最好的结果。”
为什么成长心态会促进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动机。当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会有积极回报时,我们就会更加努力,而不是陷入无助境地。
“创造快乐或者建构快乐”而不是时下流行的去“追求快乐” 。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塑造出了我们自己的快乐。
“你可以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但如果你不能发现它的意义,你就不会喜欢它。”
如果我们相信一个人的潜力,那么这种信念就会使潜力成为现实。
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人类动机的“双因素理论”(X,Y理论)管理者会采取其中一种。
X理论认为:人们是因为薪水而工作,如果你不监督他们,他们就不会工作。
Y理论的观点正好相反:人们为了内在的动机而工作,在没有命令时,他们会更努力,更好的工作,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从工作中获得了满足感。
........结果表明,不管在为这些管理者工作前,员工的动机如何,他们一般都会变成管理者期望成为的样子。这就是实践中的皮革马利翁效应。
领导是什么样的,他的员工就会使什么样的........(所以亲们择业的时候,也要思量自己的上司是神马银啊!!!!)
我体验到的就是我想主意的事物。看不见的大猩猩(视频)实验。----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我们倾向于忽视我们不在寻找的东西。
事实上,根本没有幸运这样的事物,至少在科学的意义上如此。唯一的不同(也是 最大不同)是,人们是否认为他们是幸运的。
如果心怀积极性,大脑就会对可能性保持开放。让你的大脑期待好的结果实际上会对你的大脑进行编码,当好的结果出现时大脑便能够认出它。
记录好事情。
确保贯彻一项良好行为的最好方式就是使之成为一个习惯。
理想的心态不是不关注风险,而是给予好的一面优先权。
跌倒,再爬起来。
逆境成长。
如果我们能把失败看做成长的机会,我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长。
我们从选择中获得自由。
人们发现向上之路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如何看待他们手中的牌。
“看来不是事件本身的类型影响创伤后成长,而是对事件本身的主观体验。”
“事情不一定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但有些人能够在发生的事情中做到最好。”最成功的人不会把逆境当做绊脚石,而是将它看做是通向卓越的垫脚石。
关键是当面临挫折或失败时,沉溺于无助感会让我们在垫子上摔到,而寻找机会之路则帮我们站起来。
当我们选择一种使我们感到更糟的反事实时,我们实际上就改变了现实,使困难对我们的影响远比实际本应产生的影响大很多。
把逆境转变成机会,是一种能力。有一种方式,可以帮我们看到由逆境通往机会的道路,即练习对ABCD的解释:A事件adversity;B想法belief;C后果consequence;D反驳disputation。
请记住,总有第三条路,你的任务就是去找到它。
成功的最大驱动力之一就是我们相信我们的行为有价值,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控制权。
先思考,然后再反应。
运用持续改进,运用佐罗的圈可以把小的变化转变成重大的结果。
常识不等于日常行动。
人类从生物学角度上看,很容易受习惯的支配,这是因为我们都“只是习惯的集合”,这样哦我们次啊能自动执行许多日常活动---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是刷牙,晚上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上闹钟。
习惯就像财务资本,今天形成的习惯就是一笔投资,它将在未来若干年内自动产生回报。
为什么意志力不起作用?我们越是努力的hold住,最终就越难做到。”许多不同形式的自我控制汲取的是同样的资源或自我控制力量,这种资源非常有限,所以很容易耗尽。“换种说法,即我们运用意志力越多,意志力就消弱的越多。
”我们被强有力地、磁铁般的吸引到那些容易的、方便的、已形成习惯的事情上,要克服这一惰性尤其困难。
启动能量,是激发一项反应需要的最初火花。
使我们陷入麻烦的并不完全是走神的数量,而是我们太容易走神了。科技或许使我们更容易节约时间,但同时也使我们更容易浪费时间。 “分心,只是一个点击而已,它已经变成了阻力最小的路。”
“启动一个积极习惯所花费的精力越少,习惯就越可能坚持下去。”
《选择的悖论》解释了提前设立规则是如何使我们从一连串消耗意志力的选择中解放出来的。
总而言之,第一步,穿上你的鞋!
“当我们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或威胁时,拯救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紧紧抓住身边的人不要放手。”
正如需要食物和空气一样,我们需要社会关系才能生存和发展。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感激能激起你自己作为一个有团队凝聚力的人的认同感。
我们最有力量改变的人是我们自己!
首先改变你的行为,甚至你的面部表情和姿态,这会引起情绪的变化。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八):快乐竞争力七法则

是因为成功获得快乐还是因为快乐铸就了成功?大部分的人都站在了前一观点那边,也包括我。曾经那么固执的坚信它的正确性,现在也开始动摇了。
作者的目的不是颠覆我们的固有认知,而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快乐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他的观点有三个:第一,快乐竞争力七法则可以预测成功,而且更能帮助我们获得成就;第二,“快乐竞争力”为组织和个人带来革命;第三,快乐竞争力是可以习得的。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作者的一些发现,也就是前面的三个观点。第二部分是对快乐竞争力七法则进行详述的说明,也是本书的重点。而第三部分是想他人传递积极的情绪。
法则一,对于成功的团队来说,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必须达到2.9013。这就是之前《积极情绪的力量》那本书的观点。
法则二,通过向积极心态转移支点,潜能杠杆的力量就会放大,我们就拥有了改变未来的可能。
法则三,更多的关注积极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和增加快乐,而更多的关注消极的事情则恰恰相反。连续玩俄罗斯方块的人,创造出一种新的神经回路,这种新的连接扭曲了他们看待真实情景的方式。情绪也是如此,过多的关注消极的一面就会陷入消极俄罗斯方块里。
法则四,“反事实”是大脑创造出了帮助我们评估和理解事件的另一个场景。其实这就是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选择更好的“反事实”可以帮助我们感觉更好,而且还会从伴随积极心态而来的动力和表现中收获良多。通常逆境有时候是另外一种机会,作者提出了ABCD模型,也就是事件、想法、后果和反驳,来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
法则五,内在的认知,生产力、快乐和健康更多的与我们认为我们有多少的控制力有关,而与实际拥有多少控制力关系不大。
法则六,每日的“关键20秒”,为我们想养成的习惯减少启动能量,为我们想回避的习惯增加启动能量,就能开始积极的变化。
法则七,“社会资本”最重要,也就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我们积累的“社会资本”就越多,这会使我们容易取得更多的成就。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九):快乐竞争力读后笔记

书名:《快乐竞争力》
副标题: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
作者:肖恩
阅读时间:2017-3月
完成时间:2017-3月
大纲:
第一部分 快乐是一种工作理念
第1步 发现快乐优势 3
第2步 在工作中赢得快乐优势 15
第3步 现在开始改变 21
第二部分 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
法则1 魔力数字2.9013
积极互动必须是消极互动的2.9013倍
法则2 支点与杠杆 52
改变心态增加潜能
法则3 俄罗斯方块效应 74
训练思维发现机会
法则4 向上跌倒 93
利用低谷竖立向上的动力
法则5 佐罗的圈 115
缩小注意力范围,扩大能力范围
法则6 20秒法则 133
把变革的障碍最小化
法则7 社会投资 159
赢得社会支持
第三部分 传播快乐
终极法则 你可以改善1000个人的生活 187
精华原文:
A“快乐在先,成功在后”
以往的准则:如果努力,你就会成功,如果成功你就会快乐。
瘦身5斤我就会快乐,过去总是成功在先,快乐在后。
因为如果实现每一个目标的人都应该感到快乐,但是伴随着每一次的胜利,新的成功目标就会越来越高,快乐也被推到了地平线外。
所以,快乐是成功的先锋,而不仅仅是结果。
B“你可以永远研究万有引力,而不学习如何飞翔”
EG:习得性无助,小狗的故事,成功与失败都是学习得来的
C“每个人都有可以让自己微笑的一两种活动,不管这些活动多么简单与可笑,为了它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值得一试”
有效的快乐方法(快乐相关“个人与活动的匹配度”):
1听一首特别的曲子,与一个朋友聊天,打篮球,养只小狗,甚至收拾房间
2冥想(每天5分钟,关注一呼一吸即可,冥想需要练习,但它是最有用的快乐提升法之一,能体验到宁静与满足感,专念和共情能力也会提升)
3期待(一项活动最令人快乐的部分就是期待,把一些事情提前排进你的日程表)
4有意行善(利他行为能大幅度的提升自我价值感与成就感)
5向你周围的环境注入积极的情绪(照片,好天气散步,聪明的老板会奖励员工每天呼吸)
6锻炼
7消费(花在活动上,音乐会、与好友共进晚餐,把金钱花在别人身上,它会提升快乐)
8练习一项优势
9专注做某事
D“每个人都可以传递快乐,但是这对于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主要有三点:
一、他们决定了公司政策并塑造工作文化
二、他们常常是员工的榜样
三、他们在组织中接触的人最多”
每次高管会让一个人用一分钟谈谈公司里最值得赏识的一个人
E意义描述
写下你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然后在右边不断写下“这一项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一结果的意义是什么?”一直写到产生满意的结果为止
F每周一都问自己一遍下面3个问题
1我相信员工的智力和能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吗?
2我相信我的员工想付出努力,是因为他们现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成就感吗?
3我如何在日常言行中将这些信念传递给员工?
G每日写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好事”
你的大脑会强迫寻找过去24小时的积极面,那些能带来微笑和大笑的事情,工作中的成就感等等。每天5分钟,可以训练大脑更擅长留意各种积极的可能性。
H逆境成长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更强大,聪明人鼓励失败。乔丹、迪士尼、爱迪生等
透书解己:
很多工作生活中都是被目标与结果的导向压着走,视乎没有达到终点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拆为己用:
每天在“一页纸工作法”中写下,自己过去一天“三件好事”

  《快乐竞争力》读后感(十):快乐就是竞争力(余仲泉)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2010年1月发布的调查表明,只有45%的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快乐,达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如何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优势?作为哈佛幸福课设计者的肖恩•埃科尔在书籍《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中针对如何赢得优势,提出了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
法则:1:魔力数字2.9013
    心理学家对高绩效团队和低绩效团队长达10年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成功的团队来说,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的比例必须达到2.9013。改变了互动的方式、工作的方式,将给自己的事业和整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
    法则2:潜能的“阿基米德定律”
    最大化我们潜能的力量基于两样东西:1、杠杆长度:我们相信自己拥有的潜能和可能性;2、支点位置:改变心态,获得力量。通过向积极心态移动支点,潜能杠杆的力量就会放大,我们就拥有了改变未来的可能。
    法则3:积极的“俄罗斯方块效应”
    长时间玩“俄罗斯方块”游戏的人们,反复在大脑中扣动同一“扳机”,改变了大脑的神经连接,产生了所谓的“认知后像”,会重复某种思维或行为模式,这就是“俄罗斯方块效应”。 陷入消极的“俄罗斯方块效应”,会削弱我们的快乐和工作绩效,而当我们的大脑如果总能在不同情境中搜寻和注意积极面对时,就启动了积极的“俄罗斯方块效应”。
    法则4:更好的“反事实”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大脑会创造出“反事实”来帮助我们评估和理解事件的另一种场景。选择更好的“反事实”,除了可以使我们感觉更好外,还会让我们从伴随积极心态而来的动力和表现中收获良多。
    法则5:成功的“内控点”
    心理学家发现,在生产率、快乐和健康上的收获与我们实际拥有多少控制力关系不大,而更多地与我们认为拥有多少控制力有关。
   那些工作和生活中最成功的人拥有“内控点”,即相信他们的行为对结果有直接影响,而那些有“外控点”的人更可能将各种事件视为由外部力量所决定。
    法则6:每日的“关键20秒”
    为我们想养成的习惯减少启动能量,为我们想回避的习惯增加启动能量,就能开始积极的变化。每日的“关键20秒”可以将换习惯从阻力最小的路上移开,将最想要的行为和结果置于阻力最小的路上。
    法则7:“社会资本”最重要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更重要,而这些关系累积起来正是我们的“社会资本”。它不仅会使我们的情感资源、智力和身体能量倍增,还能使我们更快地从挫折中奋起,取得更多成就,感受到更大的目标感。
    仅仅阅读是不够的,将这些法则付诸于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回报,小小的成功能够积累成巨大的成就,我们只需要踏出小小的一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