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顺势教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顺势教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14 22:24: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顺势教养读后感精选10篇

  《顺势教养》是一本由张淑芬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2014-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顺势教养》读后感(一):认清个性 顺势引导 事半功倍

文/友竹
   本书作者张淑芬是心理学博士、教养专家,她在序言里提到,教养孩子不应该以“问题为主”,而应该以“孩子个性为主”。这也就是说,不要依“问题”来教导孩子,而要顺着孩子的“个性”来找最佳解决办法。
   我们可以在书中多次读到作者对幼儿的“体谅”,即使他们有时表现得很令父母头疼:他们可能在学习上比同龄孩子慢半拍;他们可能出了门就死活不肯讲话,容易被人指责无礼貌;他们可能拒绝上学,每天送去学校的路上都要哭啼、挣扎,让父母精疲力尽;他们还可能动不动就对小伙伴“动粗”,习惯性地欺负别人……孩子们的缺点似乎列举不完,家有“问题”儿女的父母们真是操碎了心。
  作为父母的你应该知道,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有原因的,也绝不是父母打骂、恐吓、威胁利诱等手段能矫正的。有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孩子特定的年龄阶段,也有些问题可能受了周围人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等生活上比较亲密的人会对幼儿的行为特征产生极大的作用力。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他们总是有样学样,父母日常行事准则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合适的时候亲自试行。
   父母需要对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正如作者所说“教孩子不必爆青筋”。父母应该先弄清楚自己孩子的个性以及出现问题的根源。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发展进度,作为家长不要总把孩子的各项发展指标统统拿来与别家小孩比较,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焦虑的父母一旦把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会被推入强烈的被责备感中。年龄尚幼的孩子还不能妥善处理这类心理压力,长此以往会造成对学习、对父母的反感。
   所以,父母必须先拿掉自己的焦虑感,按照孩子的程度,一步一步地引导他。孩子在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时,父母应该给予充分的耐心和包容,不要不耐烦,更不要催促,否则会适得其反。而当孩子愿意并试着迈出第一步时,不论成功与否,也不论是否有进步,或者只是极小的进步,都要为他的努力与表现大声喝彩、用力拍手。
   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善用“正面暗示力量”,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绝不能使用“负面暗示”教育方式。心急的父母在看到孩子那不令人满意的状况时,“负面暗示”常常会不知不觉脱口而出,作者认为,孩子在听到“负面暗示”时,本来可成长的智力,会立刻被压抑、限制,并最终变成家长最不愿看到的样子。所以说,父母的说话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将来的智力发展。对于这点我深有体会,从小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总是自卑的,而且他也会习惯性地否定他人。
   本书还告诉我们,对于孩子出现的某些不恰当行为,父母不要急着给他贴标签,身为父母要学着以智慧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表现。父母应该在意孩子的感觉,而不是行为,更不应该在意他让你丢面子。孩子也会存在各类心理压力,外人和父母的不良情绪和话语都会加重他们的压力,父母在期待孩子进步或改正的同时,应该先尽力为孩子缓解压力,而不是一味加重其思想负担。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他特殊的个性、心理特点、优点和潜质,尊重孩子的天性,顺势引导,以正面鼓励为主的教养方式,自然能让孩子既成长快乐又逐渐变得优秀

  《顺势教养》读后感(二):大人无耻,小儿无脸!

记忆里很久的一件事了。小的时候和母亲外出,她去找的熟人有事中途离开了下,就把我们单独扔在了办公室里。我一个人瞅瞅看看的,发现墙边一溜铁皮的保险柜上除了那些资料夹、杂志之类的一摞摞的纸,还有块小黑板,和一盒的彩色粉笔,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我很想要,问了母亲可不可以拿,她说可以,我是想等对方回来等母亲跟他说了再拿的,但是母亲说没关系。我就拿了几根,在小黑板边角上画着玩儿。
结果,等对方回来了,你猜我母亲是怎么和对方说的……“我这孩子手太欠,怎么能偷拿人的东西呢”凸(`⌒′メ)凸 嘚,莫名其妙这就成偷了!其实,这都是很小的时候的事儿了,大概是小学一二年级,反正话记不太清了,但意思没错……可明明是她让我拿的,怎么一转身就成了我偷别人的东西了呢,到现在都这么些年了,还害死没法理解
话说次数多了,我也就明白了,合着和妈妈出门吃好吃的是会当替罪羊的┭┮﹏┭┮发展到后来我越来越不愿意和她一起出门,她还好意思说我嫌弃她,呵呵了~她怎么不说是因为我终于看明白她了呢!合着,我一直就是个树立她美好形象的筏子,直到现在,她依然热衷于在人前表现出她煞费苦心的慈母形象。很自然,回到家倒是立马性情大变了,不就是不用装了嘛。
反正,或许是自身经历的关系,我一直特别恶心那些动辄用孩子来做筏子的父母。在这里多说一句,小孩子没有你们大人想象中的那么没脑子,他们能够看到,能够明白的,要比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认为的多得多!从小父母们的言行就烙印在了孩子的心灵上,就算是一时半刻看不明白,孩子也是会记得的,就算是小的时候不懂,再大些还能一直不懂嘛。
你好意思责怪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装模作样,回到家里就变了个人似的,就没想想,你自以为在茫然无知的孩子面前,是不是也有过这种人前人后两张脸的表现,别奇怪,小孩的不好,十有八九都是和你们这些做家长学来的——
至于这本书,很明显的,就是完全一本写给妈妈们看的家庭教育书,没有太多的理论,纯实用型的。但是,如果父母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养观念,再正确方法,也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教育,从来就不是模式化的生产,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的培育,以被培育的个体发展成长为目的。
想一想,如果做父母的无法发自内心的将自己的儿女看做是独立于自己的另一个生命去看待,那么又何谈对于孩子人格的尊重;而没有了对对方人格的尊重,教育的目的也是无从达成的,否则,就只是模式化的生产。而绝非是对个体的教育。的确,现在人的物质是越来越发达了,但是某些的思想观念上,尤其是教育方面,还停留在几个世纪以前呢_(:3」∠)_
师道尊严,孝道崇拜什么的,你到大街上去看一看,由于父母和孩子的身高关系,很多父母根本不看孩子的表情,或者他们以为自己是看了的,但是他们真的有仔细注意过当时孩子的反应么。不求你们像讨好老板似的看孩子的脸色,至少也得像是对邻居那样,多少注意一下吧!别还停留在我们父母那辈的教育模式,只管按照自己的心意“饲养”小孩,根本都成了,“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或者是“我妈觉得我还没吃饱”的大笑话啦。
“成人对孩子了解多少,又愿意了解多少。孩子们的父母有钱、有地位,他们将时间交给了社会,将期待留给了孩子,并用钱和礼物取代了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父母也不并不知道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内在的感受又是什么。”这是我在另一本教育类书籍上看到的一段话。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平白要孩子承担来自于父母的期待?
同样的,假如反过来的话,儿女期待父母“为什么不能够是个善解人意的人”“为什么不能够像别人的父母那样赚很多的钱”,不只是父母,甚至是整个社会都要批判他的这种想法;可为什么到了父母们期待儿女怎样怎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视若无睹了呢?难道只是因为做父母的制造了孩子,掏钱养大了他吗?
不要自己想让孩子怎样怎样,应该让孩子想要怎样怎样。像书里那些用来举例的孩子的做法,确实是不能说是正确的,哪怕因为是因为环境缘故,但错误就是错误,永远不会变成正确。但身为成人,身为教育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因为各种原因犯错的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并且成为他们的榜样,引领他们前进。
只是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的父母太急切了!他们迫不及待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眨眼间就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是,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急得来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好的教育者,需要很好的耐心;而教育,更该是件持之以恒的工程,缓慢但是循序渐进的进行。不是说今天心情不好了管一下,明天心情大好就视而不见的放过一次,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混乱,甚至产生不信任感。是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的。
想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以如果使用的方法错误了,也是会给孩子树立下不好的观念——只要拥有强大的能力,就可以任意威逼别人。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真心认识到错误,还会让孩子学着用力量去威胁别人。大人可以欺负我,我也可以欺负那些比我弱小的孩子,试想,有了这样观念的孩子,长大后又会如何发展?不通过外部的惩罚机制的话,效率确实很低,但潜移默化才能让孩子真正的认识到这些道理。而非是知道了能做到,那样只是一群木偶罢了。
就好像是老人常说的什么话,是“小儿无腰”。当然,在很多的成人来看,小儿不只是无腰,连脸都是没有的。在父母面前你要什么羞耻心,你是我们生的,我们养的,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到这么大,骂你打你又怎么了!!?这种用亲子间感情来勒索的行为、话语,在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
举个例子。我的母亲是很在意自己形象的,通常她只要一出家门不是表现成忍辱负重悲情母亲,就是表现成对孩子掏心掏肺的却不被理解的慈爱母亲。可惜老楼的隔音不好,而她还特别喜欢把着和走廊一墙之隔的厨房骂人,所以她在家里歇斯底里发作的时候,几乎整个楼层都能够听到她高八度的嗷嗷的着的那些污言秽语。于是,她到底私底下是个什么模样,竟是无人不知的。
之前有一次,她在外面就憋了一肚子的火回来,从楼梯上就开始歇斯底里,大概是因为那个点儿正是吃午饭她以为走廊里没人,没注意到有两个来干活的陌生人正在走廊里忙活,她看到这样估计他俩也都听到了,也懒得装相了,直接扯下脸来站在走廊里堵着家里的大门对我破口大骂,边骂边指使着我干活。连那两个干活的都看不下去了,说了一句,我当时已经进屋了没有听清,只听到她立刻高了一个八度的声音——她在我面前还要什么脸!?怎么、我生她养她,现在骂几句还不行啦!骂她骂的一点自尊又怎么啦!!!
没错,打那以后我也学乖了,我也学着她站着厨房和她对骂!你不是有表现欲么,干脆,直接就把你私底下的那些事儿揭开,嚷嚷的全楼都知道,如是几次下来,她干脆也就消停了。艾玛,原来我日子过得憋屈,居然是因为对她忍让的关系!真心呵呵了~我手受伤了,连水瓶子都不敢拿,她一推六二五的拒不承认我手上的伤是因为她的关系也还罢了,问题是,她怎么能有脸兴高采烈的问我“今天做什么好吃的了”(╰_╯)#!
我手上受了伤,如果不出去买现成的,一整天下来连口现成饭都吃不上,她怎么有脸?!怎么好意思?!!就好像我前天受了伤,昨天大发慈悲的给了你一天休息已经很够意思了,今天你就得老老实实的给我起来干活……我是听过“别人的孩子死不完”这句至理名言的。可问题是,现在很多的父母都认为,既然不是别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我想怎样就怎样,又没让你去死么。真是、你妹的呀!
我现在连菜刀都握不住,伤口太深伤到了肌肉层深处,一不注意抻到伤口就是一阵撕裂的痛楚,我想哭,可是我哭给谁看?我的母亲可以自我催眠成无辜的受害者,心安理得的哭给那些被她损害的人看;可是我这个倒霉的真正受害者,倒不知可以去哭给谁看?

  《顺势教养》读后感(三):孩子,你慢慢长,长成你想要的模样


孩子,还未出生,便已经被寄予厚望,这是多么常见的事,甚至,在连男孩女孩都分不清的情况下,便为孩子定制了他的一生,幼儿园、小学、初中、各类培训班,这些便是孩子的童年,或者说,这些便是父母为孩子定制的童年。
前阵子在一篇文字中,看到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小班长在小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真想像你一样活得自我。”正拥有着童年的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概?平时的他又是怎样的呢?
平时,他是家长眼中的乖宝贝,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从不迟到、早退,更不可能有旷课、逃课记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其他同学尽情玩耍的时候,也许他正处理着小小班级里未完成的事务。
孩子,并非提线木偶。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她有着她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成长,无论你怎么爱她,她都是另一个人,一个你不认真相处便会错过什么的人。
我们只能一边说着孩子你慢慢长,一边感叹: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正如这位被誉为“最会解决妈妈困扰”的儿童心理学博士张淑芬老师为我们带来的“顺势教养法”。顺应孩子的天性,并始终尊重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她自有她的成长节奏,父母只需跟随她的步伐,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当然,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顺势教养》这本书当中,列出了30个最让父母烦恼的方方面面,指出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言语,并针对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养方法。
这本书,你可以从第一章开始阅读,也可以从最后一章往前阅读,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让你头疼,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始阅读。
无论何种方式,干货满满的顺势教养,一定让你收获良多。
再浓密的爱也无法让两个人彻底的靠近,即便是曾经合为一体的母亲与孩子,孩子的很多成长,即便你时刻与之相伴都有可能会错过,那些生命内部的蜕变,那些忧伤与喜悦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而我们只能一边观望一边感叹:
孩子,你慢慢长吧,长成你想要的模样~

  《顺势教养》读后感(四):顺势而为,方得上乘教养


道家有个观点,叫做顺势而为。这一思想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千百年来已深入文化血脉,不管做不做得到,已成为国人的一句口头禅、一种向往。所以看到《顺势教养》这个书名,就觉得很顺心很入目,觉得有这样一种思维做指导,号称“比妈妈更懂孩子的心理学博士”的张淑芬女士,这部作品应该是可以在年轻父母教育孩子方面给出很多建设性指导。
在现代社会,重视孩子教育成为风气和共识,但偏偏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父母,是没有多少耐心和经验养育孩子的。所以周围的朋友,对于如何养孩子无不茫然、无不叫苦。有些家长干脆把希望寄托给幼儿园、学校,但这是很危险和不负责任的。因为在任何时候,家教都是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学校的教育,只是工厂化的运作,永远替代不了家庭教育。所以,家长们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养方法。顺势教养,就是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方法。不过,顺势二字,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容易让人望而生畏。但在张博士看来,顺势教养,其实一点儿都不难,只要父母能充分尊重一个简单的事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孩子自有孩子的天性。当然了,说到这里,顺势教养又不容易。因为教育有模仿和继承性,我们会不自觉的模仿我们的父母是如何教育我们的。这点我深有体会,比如我小时候挨过不少揍,于是尽量克制不揍自己的孩子,可有时不揍又找不到好的办法。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不缺乏父母的溺爱,但缺乏父母的独立教育和尊重。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给孩子独立,这也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途径。张博士建议我们,要克制住那种时时刻刻、大事小事都要管教的毛躁心里,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你过多的干预、甚至想控制孩子一切的冲动,都是对于孩子独立人格的不尊重,甚至是扼杀。所以,我们在想干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这点,不妨多学学美国的家长们。
当然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是偏激的让你放任自流,什么也不管。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适当地、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正确的教养。这种教养,不是把孩子当成你的附属品,而是平等的对待孩子,是平等的协商和建议,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统治式的干涉。张博士建议大家,父母的爱和教育,应该是孩子成长的阳光和雨露,而不是令孩子生畏的高压和桎梏。相信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能够把握住教育孩子的“势”,然后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孩子哪有教育不好的可能呢?

  《顺势教养》读后感(五):引导教育


       在宝宝出生时、牙牙学语时,我们都会觉得孩子就是上天赐予我们最棒的礼物。看他们长高了,长胖了了,吃辅食了,会走路了……点点滴滴每一次进步都给父母带来欣喜,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可是当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慢慢的有的自己的想法,开始懂事的时候,却总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家长为之头疼不已。
       比如有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有的孩子害羞不肯独立;有的爱告状;有的孩子不够勇敢。原来应该可爱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就变成了惹人讨厌的“坏小孩”。家长努力的想纠正孩子不好的习惯,可是宝贝们却不肯合作,而且很有可能的就是和家长对着干。越不要怎样做就越想做,偏要做。父母着急了, 孩子也不高兴。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让家庭变得和谐,孩子变得不在叛逆,顺势教养就是一本很有用的教育书籍。书中通过了大量实际的例子作为范本,然后告诉遇到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想法。让家长理解孩子的想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这种不好的现象慢慢不再有。有了方法才会不在焦虑紧张,家长安心了,孩子才会健康正常。
       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想法。在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他们都不会是无意识的行动,最常见的就是有时候他们可能只是单纯的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年幼的孩子根本没有对错观念,他们的每个人的世界里就只有自己。所以常常再玩游戏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孩子抢了另一个孩子的东西,又或者说一群小朋友欺负另一个小朋友。当孩子遇到这样或者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在不了解事实面前千万不要单方面的指责自己孩子的不是,更不要在孩子受欺负的时候为宝宝去“打抱不平”。父母一方面要理智对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重要的是倾听孩子的想法,教会孩子如何去处理问题,如果和其他的孩子和睦相处。
 
        家长的教育应该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顺势引导。这样孩子才会肯听,才容易变得更优秀。书中从日常的习惯和孩子的坏毛病讲起,告诉家长们这些烦恼该如何解答。摆脱絮絮叨叨碎碎念,用针对性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让那些困扰的烦恼从此不在有。

  《顺势教养》读后感(六):给予孩子正能量

孩子上幼儿园有一个多月了,在班级里认识了各类小朋友,在班级群里也认识了各色家长,越来越觉得孩子的教养是一门学问,需要每个家长来认真学习,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以“逆势”为主,对孩子的行为、情绪等给予否定,以期待孩子能够改正并达到家长的期望目标。
看太多的给孩子传递负能量的家长,反思我的教育方式,我也一步步在修正,一顺势教养的方式一步步建构孩子良好的品格、习惯,让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力量,用自己积极、乐观的能量去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情,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这个健康是心理健康。
《顺势教养》给予我们更加坚定的养育方式和目标,我们家长希望孩子的发展目标无外乎学习、性格、习惯等这几个方面,于是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家长最关注的几大方面,注意支招应对,向家长传授如何“顺势教养”。比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总是不满意,觉得孩子拖拉、学习成绩差、学习速度慢,生活中家长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责备、催促甚至谩骂,而张淑芬老师教我们先拿掉父母身上的焦虑,注意孩子的情绪,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用力拍手,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的正面肯定的力量。而关于“课外班”的看法,我非常赞同,看太多身边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兴趣班,自己也一度迷茫过,看过张淑芬老师的指导我豁然开朗,其实上不上不重要,关键是孩子是否有兴趣上,给孩子留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自己做决定。
关于孩子拒绝上学、“动粗”、“独霸”、“太顽皮”、“被欺负”这样的坏习气,也是家长非常关注的几项问题,作者都有详细分析原因,具体指导家长如何做。比如我正在经历的“拒绝上学”的问题,入园的分离焦虑比较明显,有时候会从家里一直哭到幼儿园,一遍遍重复让我们去接他,看了此书才知道孩子是心里害怕我们抛弃他,书中的做法很实用。
顺势教养其实就是改变的一种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改否定为肯定,改批评为赞赏,改“逆势“为顺势,理解接纳孩子,从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出发,正面处理问题,这是很多中国家长需要努力学习并实行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