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10篇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是一本由袁珂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一):最不像神话的神话书

到底什么是中国神话?
坦诚地说,这本书看了很久,想了很久。一边看一边查资料,一边查资料一边做笔记,然后再把所有看的、写的、想的汇总到一起。整整一个多月,这本书被我带到很多地方,在公司看,回家看,飞机上看,在武汉家里看,而每次要提笔来写读后感,却又停下来了。因为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神话”了。
相较于西方神话里的香艳故事和打打杀杀,我们印象中的中国传统神话,大多是飘逸的、传奇的、有美感的。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遗世独立,乘风欲仙,都是神话给人的代名词。似乎只用三言两语,就能让你联想出好几百字。之所以这本书让我对神话产生了陌生感和距离感,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神话的常规认识。由于只是一个缩略本,大量的故事都变成了大纲,过于直接的表述,读起来更像是严肃的人物传记或者地方志。
然后,中国神话不仅仅记录那些住在山上蹲着云里的神仙们,更多都是和劳动人民脱不了干系。佛教和道教一个讲轮回一个讲修仙,总而言之中国神大多是普通的人变成的,哪怕托拼爹的福,生而为神,他们的爹妈也是凡人飞升或者是被尊为神明的。像西方神话中,那些一生下来就在奥林匹斯山上酒池肉林的神仙,中国传统神话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小人物成为大神仙,一定是经历了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过程。比如偷看仙女洗澡,偷人家衣服,然后被天神发现变成异地恋,最后宰了自家老牛飞升;比如偷吃仙丹抛夫弃子去探月,她的一小步中国神话的一大步等等。这样的故事太多,以至于不经历点波折就当神仙,就像不在基层为人民服务个几年,马上成为上层建筑一样,似乎是不符合国情的。同时,神话的妙处就是神仙如果不好,那就有英雄来灭他,如果英雄不出现,也会有天收。总归有些让人们拍手称快的地方。
我的结论是:飘逸的美感+小人物励志+善恶终有报=中国神话
回到这本书,更像是辞典类的工具书,看似没有“飘逸感”或者说“美感”,小人物缺少讨人喜欢的地方,很多故事也不是善恶轮回的路数。但书本身很实在很客观。在我们需要了解某个神话时,翻开它就能拿到最直接也最客观的内容。
神话就是给人幻想的,必须留出大的空间,毕竟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神话传说的人物千千万万,且不论七仙女或者巫山神女这些,光是被牛郎扒皮的那头牛,估计都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谢谢有这样一本书,给了客观地解读,也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更让我忘记了中国神话,也重新认识了中国神话。我在飞机上看这本书时,被空姐来回参观了两次。
另外,附上我在知乎看的两个帖子,讲中国神话体系,和本书有一些相同的解读,对我启发很大:
中国有系统的神话体系吗?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88675
被赞的最多的回答把人物关系分了类别,有助于理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223943
和本书逻辑线一致,自带吐槽体,还给出了人物关系图。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二):我爱我们的文化,我怕它没了

    过年的时候朋友们ktv聚会,我点了一首苏阳的《贺兰山下》来唱,听惯了流行歌曲朋友,乍一听豪迈、辽阔的西北民谣,竟都好像被颠覆了人生观一样,全都乐不可支哈哈大笑开来,把这首带有一些陕甘民族唱腔的歌曲当成了一个笑话来看。我一下子感到了悲观,本想接着点一首赵牧阳的《黄河谣》的,索性意兴阑珊起来。
    并不是毫无缘故地讲这么一件琐事的,我平时算得上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一把唢呐吹奏出的声音往往比一只小提琴更能引起心中的共鸣。所以,当听到那些极具民间风格的歌谣,就会不由分说的喜欢上,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由衷喜爱,大概像李宗盛的歌词说的那样“有人问我你究竟是哪里好,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再通俗一点,就像是猪见到了饲料,又或者像黑旋风抄起一对板斧随意杀开去那样,一种打心眼儿里的快活!最近读了袁珂先生的《中国神话传说》,又让我不自主的产生了这种无法言说的喜欢,好像又找到了新“饲料”一般。
    我们国家本是有着非常璀璨而绚丽的神话传说的,即使目不识丁,也总能对什么是嫦娥奔月、何为大禹治水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人们对我国整个儿的恢弘灿烂的神话传说的熟悉程度也仅仅限于在民间为人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那几个而已,这又是让人觉得可悲的。前段时间何振梁先生去世,当人们说起何先生,所有人都知道也仅仅知道那是个为我们国家申奥作出贡献的了不起的人物,其实何先生的了不起又岂止是为申奥做出了贡献呢!当一种事物的某个方面达到一种极端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整体的发展无形中造成伤害。我们国家的神话大概就面临着这样一种让人失望的局面。令人欣慰的是袁珂先生呕心沥血地、以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在漫长历史中将那些凌乱的、飘散的神话传说梳理出来,构建出一幅完整瑰丽的画卷。
    首先值得称道的是,袁先生在梳理神话传说时是沿着历史这条线索,采用了一种更合乎思维逻辑的表述方法来展开的。例如书中所述,女娲之名早见于《楚辞。天问》,而盘古之名最早则是到三国时吴人徐整所著《三五历记》才出现。那么很明显,女娲是早于盘古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但是如果真的先写女娲再写盘古,那么问题又来了,盘古尚未开天地,又何来女娲补天一说呢?那实在是不符合逻辑思维的。其实虽然盘古之名在书中晚于女娲,或许也有可能只是古人书中虽未出现,盘古的故事却很早已在民间口中传述也未可知啊。所以袁先生选择了先盘古后女娲的撰述方式大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实在也是用心良苦
    此外,其实我们如今生活中好多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东西其来源都可从古代的神话中探得。比如“混沌”一词,我们现在知道是讲人糊里糊涂或者蒙昧无知,其实却是来头不小,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混沌”本是一个天神的名字,甚至有可能是皇帝的儿子,它的外表很有趣:黑乎乎的连成一片,耳目口鼻一个也没有,平时没事的时候,这家伙,总喜爱自己自己的尾巴,回旋着,仰面朝天,哈哈大笑。细想想,用现在的词来说,也是萌萌哒。不过你看看它的外表再联系现如今我们用到这个词的含义,不由得不感叹我们祖国文化的渊源与博大;又如,我上学那会,学到李白的《蜀道难》中这么一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只记得那大概是一个关于古代的典故了,如今读到袁先生的《中国神话传说》才终于豁然开朗。原来蚕丛和鱼凫都是远古时代蜀国的君王,蚕丛更是古蜀国第一个称王的,而鱼凫则是在蜀国做帝王时打猎之时得到道成仙。再比如,我们如今常常把戏剧演员包括乐师、导演等人统统叫做伶官,原来是因为传说中第一个发明乐律的是皇帝的一个属下叫伶伦的人。。。书中这样可追本溯源的例子实在是不一而足。不禁让人感叹,我们国家的的神话故事可谓是祖国历史文化的坐标啊。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叶问怕宫家六十四手失传于武林,多次向宫二表达能再见宫二叶底藏花绝技的意愿,宫二跟叶问说“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我们还见得少吗?凭什么我们宫家的东西不能绝”,我当时真感谢王家卫拍出这样一部向我们传统文化和逝去的武林致敬的电影。现在,我同样感谢袁珂先生,集毕生精力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神话画廊,也愿后人不负先生之辛苦
    去年暑假,我每个周末都要陪叔叔家刚上二年级的小妹妹去英语培训班去学习英语。那么点儿年纪,就每天一个劲地背各种单词,看她辛苦,就给她讲神话故事,记得讲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小妹妹听得很开心。现在读了袁先生的《中国神话传说》,语言也是平实通俗的,买一本给妹妹实在是再合适没有(当然,如果书中一些过于生僻的字能做一下读音注释就更好了)。抄袭邓爷爷一句话“发扬中国神话,从娃娃抓起”!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三):神爱世人

有时我会想,人需要多少自信,多少证据,多少经历,才能够相信自己是被真心地爱着、呵护着的?
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自卑的时候,我们会难以相信他人的爱。难以相信“最近好吗”是出于关心而不是“听说你过得不好我就安心了”;难以相信有人送我一件衣服并说“这样穿多好看”是真心欣赏而不是在说“你平时穿得太难看”;难以相信“你这个年纪该有个男朋友了”是希望你有人呵护而不是“单身这么久是不是找不着”……
也许有时关心和八卦的比重确实难以衡量,也许有时只是我们的自卑敏感阳光歪曲成了阴影。
而读中国神话便是一种慰藉了,与展现了复杂人性的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似乎更为古朴纯粹——善神为善,恶神作恶。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以来,各路神仙似都在为着人类的延续添砖加瓦,在读中国神话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些上古神灵的庇佑。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天地相接处,云水苍茫间,有神灵正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了么,这是在大荒西极日月山上的“噎”看管着吴姖天门,监察着日月星辰的行次,使得阴阳有序,时间分明,让人们能够有一致的规律作息,一同在白日劳作,黑夜歇息。
看到跳动的火焰了么,淡蓝,嫩黄,橙红,带来温暖和馥郁。那是遂人看到大鸟的嘴壳啄在树干上迸出点点火光,便攀折了遂木的枝条,用小枝去钻大枝,由此领悟了取火的方法,人们不必再等待天然的雷火,也不必日日夜夜守护着火堆唯恐熄灭了。
看到街头巷尾一对对牵着手的甜蜜恋人了么,沐在爱河里,旁若无人快乐。那是女娲建立了婚姻制度,发明了乐器笙簧,在春天举行盛会,使人们欢游作乐,星月交辉的天空做帐,青草如茵的大地做床,表达“天作之合”的美意。
看到遍布田野的果实稻麦了么,那是仁爱的炎帝教人播种五谷,用汗水换取果实,叫太阳的光热促进五谷的孕育生长,叫人衣食无忧。又用赭鞭查明了各种药草的寒热药性,好使人们不被病痛夺去性命。
看到浩瀚无边的湛蓝大海了么,危险的海涛被海神驯服,安排了十五只乌龟到归墟,头顶神山六万年一换,换得陆地安稳,陆上神人不受风波漂流之苦,海浪温柔,沿海地带不遭巨浪击打之殃。
看到枝头上叽叽喳喳的小鸟了么,那是少昊建立了鸟的王国,安排鸟类各司其职,让它们的生活秩序井然,所以如今我们身边的这些鸟儿才看上去如此无忧无虑,整日歌唱。
除了有生之年的恩泽,也有百年之后的庇护。始祖神伏羲女娲大概是舐犊情深,又成为了死者的保护神,古人祠墓刻绘伏羲女娲像,也是取魂魄归于来处之意。
如此看来,人如今能够平安地存在于世间,勤劳聪慧,物质丰裕,是无数神灵共同努力的结果。有烛龙创造冬夏的无心插柳,有女娲炼石补天的沐雨栉风,深厚的情意经过了千百年的流传历久弥新,令人感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幸事。
民族的血脉,是随着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的,而民族的文化,多是从神话开始发源的。神话,是灵魂的血缘地。
神话始于想象,无知和好奇便是想象力的源泉,在上古人民身处茫茫天地间而又没有一套科学的解释来告诉人们太阳何以东升西落、雷电何以纵横天穹的时候,无数神鬼奇兽的形象就从人们的脑海中渐渐升起。神话引领人们走向科学,但在追求科学认知的今天,我们也应回顾一下神话中的美——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那种对善与美的讴歌和向往,那种抬头仰望星空时怀有的对未知存在的虔诚和感恩,那种动用一切因果联系去追寻一个答案、一种解释的激情欲望……
对于现在的我们,神灵的世界是“华胥氏国度”,南柯一梦也好,镜花水月也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过往的岁月在走向未知的将来,它们的重叠之处就是现在,就好好去体验岁月这一场神秘的轮回,生活在上古神话的倒影中,在伏羲女娲的福泽下,聆听滚滚红尘里飘荡着的隐约耳语,正诉说着的那些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四):重游神话世界

神话故事,尤其是我们中国的神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但是看过那么多的故事,却没有给自己一个关于神化故事统筹的概念,也没有给自己一个系统的神话传说。而这本《中国神话传说》,给了我一次机会,让我再次遨游在中国的神话世界,在不同的年龄体会不一样的世界。
关于《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从陌生到熟悉,再到阅读文中的内容,让我明白到此书产出的难处,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传承的年代久远,很多资料都已经泯灭在时间长河中,而且由于统治者的需要,相信流传下来的书籍中的故事,也是有经过很多的删改,以便当代的统治者进行相应的政策。
此书开篇并不是直接上神话大餐,而是先概述神话的概念,以及神话故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比如神话和宗教,神话的历史化等等。比那些直接开篇就是神话故事的书来说,能让阅读者更加全面的去了解神话故事是什么,并且是怎么流传下来。
一如在神话的起源这小章,明确的告诉观众,神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先人在各个时代,根据自身的发展而不断的累积出来的,而且对应该时代的神话也是略有不同的,或者方向不同,或者意向不同。
比如在原始神话中,人们不但把太阳,月亮等都当做神,甚至把微小到蚱蜢这种生物也当做神了,而有这种微小生物也是神的原因是原始人从劳动中发展起来的日益聪明的头脑所创造的,是当时低下生产力的一种反映。而当进入了阶级社会的时候,统治者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统治,而借用神话故事来把统治者来神话,这也是天子这个称号的来源,这时候的神话传说就是统治者的需要了。
因此可以说,在每个时代,对应的神话都是有不同的原因,各时代的神话也是不一样,最后能流传下来的也是经过该时代的改造,适合该时代的神话。
而每一个统治者又是不一样的思想,这也加深了神话故事流传的难度,每个统治者都会为了相应的措施去寻找适合的神话来神化自己的行为。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此书编辑的难度。
从神话故事的起源,到神话故事的流传,到底影响了中国有多深远,可以从身边小时候故事流传的角度来看。小时候,经常缠着家里老人家讲述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补天,神农尝百药,这些脍炙人口的神话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此次就当做是重温幼童味道。
再次读阅这些神话故事,跟我小时候听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一来是两个不同年龄自身所有的想法也不一样了;二来是听到的毕竟跟自己看的还是有差异的;三呢,就是听书跟看书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了,现在看书更过的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转回到本书,从开篇的什么是神话,到后面的一篇篇精彩的神话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那些在意料之中又结合那些在意料之外的事迹。有些是观众已经熟悉到不能在熟悉的故事,有些却是第一次听。比如天地初开盘古的奉献;让人族诞生的女娲;直至最后的李冰斗蛟,一幅幅庞大的画卷在观众面前逐渐揭开。让观众不如自主的一篇一篇看下去。
其中有些比较有趣的人物能让观众不绝口的,比如黄帝,神农的杰出献出。虽然各地传说不太一样,每个民族流传的也有不同地方,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的奉献是一致认可的,是不可否认的。也有些人物是让人无语的,比如少昊的后代-穷奇,“是一只像老虎的猛兽,肋下生有翅膀,能在天空飞行,能懂得人类的语言”。不但模样让我目瞪口呆(或许那时候的样子都是这样的吧,千奇百怪;又或者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而所做的事以及结果也是让我摸不着头脑(穷奇,吃人吃的奇怪,看见人们打架,便常把那正直有理的一方吃下肚去)。
当然了,我想应该是英雄主义影响了很多代人。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等这些英雄事迹在民间的传颂程度那简直是火爆的。一来就是跟我上面说的英雄主义吧,二来也是很多写作者都喜欢使用他们的事迹,三应该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
假如要把整个中国的神话故事都从头到尾讲述一遍,这是一件很难的事。单单《中国神话传说》这一本书中就有131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还是经过筛选,精挑的。所以说,要真正的从全面去宣传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有难度的,只好挑选那些比较容易的,比较能够快速理解的去宣传,利用精篇来宣传。
看过这一本书,留给读者的悬念就是故事开篇的第一篇,引用屈原的《天问》,留下的问题好像没有解决,但是从后面的一篇篇神话中,又解决了一样。至于真正的真相也就是智者见智了。
总而言之,此书是一本适合闲时调节心情的读本,又可以说是有小孩的家长,给小孩讲故事的一本范本。当然了里面更高的学术问题,我就不懂了,毕竟那不是我所能研究的。
但愿中国神话传说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五):袁珂与中国神话

(一)从作者谈起
袁珂先生,四川新都人,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中文系(1937年考入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并于1940年转入私立华西协和大学中文系)。对于多数人而言,可简单的归纳为姓名、出生地、毕业院校,于我的意义却像高密人在谈莫言先生一样,是自豪感,更重要的是乡土情。每见四川籍作者,先不论作品,便有了好感。
袁珂先生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宜宾、遂宁、绵阳等地当了几年的中学教师。1946年8月应许寿裳先生(学者,袁珂先生的老师,著有《章炳麟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章太炎评传。)之邀,与夫人刘蕴辉同赴台担任台湾编译馆编辑,也即是这年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在1949年初,袁珂先生离开台湾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的编审工作,回到了四川成都,此后一直在此地从事文学及神学的研究工作。他先后供职于《川西日报》、西南人民艺术学院、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四川省文联。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从事专职科研工作。
1950年,袁珂先生的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中国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其中大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出版及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等多种文字译本。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收入成为教科书内容。袁珂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可谓世人皆知。
1978年10月8日,茅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重印〈中国神话研究ABC〉感赋》一诗,曰:“五十年前流亡日,文坛争论正喧阗。聊驱蚊蚋搜神话,不料专家出后贤。病眼迷离感慨多,椎轮大辂竟如何。少年锐气今消歇,仰望专家阿弥陀。”这里两次出现的“专家”即指袁珂。日本学者铃木健之在《古代研究》上曾发表《中国最近的神话研究》一文,重点评述袁珂的成果,他说:“袁珂一直致力于中国神话的研究,是该领域的领袖人物。”英国剑桥大学的白安尼在《中国神话入门》一书序中说:“毫无疑问,他(袁珂)是神话研究的开拓者,他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所作出的艰苦工作和杰出贡献已被当今汉学界的专家们所公认。”袁珂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神话大师,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神话研究泰斗。
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神话传说当成学问来研究,是建立中国神话学的主力学者。
第二、对神话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话学知识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丰,其中《中国古代神话》一书,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而《中国神话大词典》一书则是神话传说(包括对民间故事的提炼)资料集大成的巨著。
第三、袁珂先生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第四、袁珂先生长期鼓励、指导青年学者进行神话学研究。
(二)中国神话
袁珂先生说:“什么是神话?这是一个不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我国古来就连神话这样一个字眼也没有,这也还是近世纪从国外输入进来的。神话这个字眼,看起来很容易叫人迷惑,由于它本身所包含的神怪幻变的因素,一般人每每认为所谓神话就是和现实生活无关,而是从人类头脑空想出来的东西,实际上这乃是非常错误的。”他同时引用高尔基的话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的反映。”“要把费尽一切力量去为生存而斗争的两脚动物想象为离开劳动过程、离开氏族和部落的问题而抽象地思想的人,这是极端困难的”;结论是,“神话的产生也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并不是出于人类头脑里的空想”,“当我们研究神话的起源,古代每一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能离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凭空的推想。”
长期以来,西方人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缺乏神话,是一个没有神话的民族。正是这样一种偏见,刺痛了袁珂先生的神经,他投入了全部精力进行研究。
中国神话较之西方神话,为什么不成系统,显得零星片段呢?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略》里曾言:“中国神话之所以仅存零星者,说者谓有二故:一者华土之民,先居黄河流域,颇乏天惠,其生也勤,故重实际而黜玄想,不更能集古传以成大文。二者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然详案之,其故殆尤在神鬼之不别,天神地祇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祇. 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已,而旧有者于是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
这本《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水准,作者清晰专业的阐明了神话的起源、发展,神话与宗教的关系、区别,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保存与修改,神话的功能及意义等内容。随后通过132个鲜活的神话故事,几乎涵盖了中国典型的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六):感受中国神话


文/河北小珊 评《中国神话传说》
神话对我来说就是外婆的抚摸,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是夏日里天空的一颗颗星斗,就是我五彩斑斓的童年美梦。相信中国的孩子都是伴随着神话故事成长起来的,故事里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也成为了我们明辨是非,要学善向善提供了最初的依据。
然而神话并不是为了哄孩童产生的,也并非源于无端的空想和编造,原始社会的人,由于缺少生产工具和生产知识,一直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那时的人们看不懂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也搞不清楚风雨闪电、森林大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也许是出于敬畏、也许是出于好奇,他们想要解答这一切疑惑,于是“创造”出来一种超自然的存在物——神:他们将太阳、月亮当做神,把很多生物,甚至微小到蚱蜢的生物,当做神来崇拜。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和神话。随着阶级的产生,神为统治者所利用,用来麻痹奴隶们为自己创造价值,慢慢地在群众中滋生出了反抗情绪,于是有了反抗神的神。由此可见神话是产生于劳动,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态。
袁珂先生不愧为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中国神话故事传说》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作者清晰地解析了神话的起源、发展,神话与宗教的关联与区别,神话的历史化以及神话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又通过132个鲜活的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叙述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把本来已经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选出来,熔铸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古神话体系。整本书可以看做一场神话盛宴,每个神话人物的出场都是精心排列的,一个个神话故事引人入胜又通过诸神的家族关系相互关联起来,读起来脉络清晰、轻松流畅。
笔者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一是体现在其趣味性。本书开篇用了几十页的篇幅对于神话的产生、发展史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绝无半句废话,而绝大多数的篇幅用于列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神话传说,每一个故事都尽心描述,甚至对于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都详细记录,让读者想不明白都难。之前对于这种有关传统文学的著作都是即渴望又有抵触,一方面想要了解更多的文学知识,另一方面着实是怕了生涩学术的讲解。这本书将知识与趣味完美结合,通俗易懂,甚至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另一方面,这些神话诸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箭、牛郎织女等都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年轻人能够在阅读中重温美好童年,家长能够从中回味孩子的成长,加强长辈与年轻人的交流与共鸣,可谓是老少皆宜。
二是其民族性。中国神话不同于古希腊等几个文明古国的神话,尽管神话故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神话故事是古代社会人民对所接触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幻想出来的,都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中国神话却有着独特的特点。例如希腊神话中人神有着严格的界限,但是中国神话中,人神之界非常模糊,人中的英雄也会成为神,例如神农、伏羲、后羿等;在道德标准上,希腊的神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会和人一样做坏事,而中国的神是正义的化身,否则则会成为魔。可见我国神话传说是中国特色的,是独一无二的。
三是其历史意义。尽管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但是古希腊和印度的神话更加完整的被保存下来。中国的神话却中间经过散失,只剩下一些零星片段。万幸的是这些片段有赖诗人和哲学家这两种人加以保存,但他们保存的神话目的不在于神话的本身,故而多有润饰和修改,有失真实。作者参考了大量古文献资料,考辩真伪,订正讹误,也算是耗费了大量心血才得此书,实属不易,既有作者的付出,又有机缘保佑,将之称为记录包罗万象的神话世界文化瑰宝和文学巨作一点不为过。另一方面,神话传说来源于古代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总结和写照,为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时代背景,打开了一扇窗口。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七):走出风箱的中国神话

文/芭蕉上人 评《中国神话传说》
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神话就像个风箱里的老鼠。一方面在普通大众眼里,神话只是适合给孩子讲的“小玩意儿”;另一方面在学界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林斯顿东亚系创始人牟复礼(F. W. Mote)就曾经指出,没有创世神话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征 【注1】。
1、从狭义神话走向广义神话
出现这样的论断也有情可原。中国有两千年“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传统。在其经典《论语注疏》中有“怪力乱神,有与於邪,无益於教,故不言” 【注2】的说法。所以在这种话语体系的威压之下,中国神话被边缘化,并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有个完整的体系,更无可能有“集录为专书者”【注3】 。即使是比较幸运遗存下来的那部分,也只是散见在各式各样其他的著作之中,比如,道家的《庄子》《淮南子》、法家的《韩非子》、杂家的《吕氏春秋》、文学作品《楚辞》……更有一些神话则在“历史化”的诠释中被消解了,比如传说中黄帝有四张脸,被孔子解释为黄帝派四个人分治四方【注4】 。就这样,作为神话人物的皇帝失去了自身的神秘性,而变成了统治四方的君主【注5】 。基于中国神话的这些具体情况,袁珂先生提出了神话“广义化”,把与神话息息相关的仙话、历史传说(被历史化的神话)等都被纳入到研究范畴中【注6】 。
其实在这种思想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此书的原名为《中国古代神话》,1950年出版的时候只有七八万字。后应出版社的要求,袁珂先生开始着手进行修订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想法逐渐成型,“采择了一些历史传说和仙话的资料进去”,“扫除其由历史家、哲学家、神仙家所加予的烟瘴,还它的本来面目”,“可以说不是在改写,而是在另起炉灶”,篇幅也几乎扩大了四倍。到了文革之后,袁珂先生又对此书进行了大范围的增补修订,增加了三十万字,并改为今名《中国神话传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神话传说》的修订史就是袁珂先生对于“神话”含义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
2、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在远古时期,那时的人类极度依附于自然。大自然的种种现象,诸如电闪雷鸣、风起云涌、日坠月升、昼夜更替,完全没有办法理解这是如何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一切,原始人首先把各种事物“拟人化”,创造出相对应的神话人物,比如火神祝融、水神共工,然后添补上必要的情节。这样神话就诞生了。鲁迅先生把这个过程总结为“神话大抵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述说” 【注7】。
同时神话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古代人民朴素的向往。比如,人类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这样才能有了《博物志》中“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运行”的这样神话。胜利的花环不只属于第一次完成飞行的莱特兄弟,请不要忘记一代代被神话所激励并为之努力的人们,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发明风筝、天灯、竹蜻蜓的手工艺人,从理论上宣告了“人类模仿鸟类那样进行自力扑翼飞行是不可行”的博雷利(Giovanni Alfonso Borelli),发明热气球并以“我们将这样走到星星那边”的格言闻名于世的孟格菲兄弟(Joseph-Michel Montgolfier、Jacques-Étienne Montgolfier),为飞机的动力和操纵稳定性孰重孰轻争论的塞缪尔•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和奥托•李林达尔(Otto Lilienthal)……虽然神话只是先人虚构出来的故事,但为解释世界而生的诞生理由使它天然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袁珂先生甚至动情地写道“神话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成了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声”。
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奔跑,否则就捕不到羚羊;羚羊的第一件事也是奔跑,否则就要被狮子吃掉。鲁迅、矛盾、袁珂等诸位先生已经找到了奔跑的理由。经过他们的努力,中国神话已经走出了风箱,大大方方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科学家、工程师们也找到了奔跑的理由。经过很多代人的技术累积,神话中的各种奇思妙想早已变为现实。翻完《中国神话传说》最后一页的我,也该起身奔跑了。
【注1】转引自董楚平在《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中的注1:
杜维明在《试谈中国哲学中的三个基调》(《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中说:“美国学者牟复礼(F. W. Mote)指出,在先秦诸子的显学中,没有出现‘创世神话’,这是中国哲学最突出的特征。这个提法虽在西方汉学界引起一些争议,但它在真切地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方向上,有一定的价值。”
【注2】《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P102。
【注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P7。
【注4】子贡问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此段引自《尸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P45)
【注5】高漫硕士论文《从鲁迅到袁珂——现代中国神话学意识的演进》,P1。
【注6】具体阐述详见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注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P6。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八):夏商之前的神圣家族

文/飞熊
年轻的时候,学习历史,背诵历史朝代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当人过三十回头遥望,那个时代的学生并没有对教科书上生硬的史实和传说,有过太多的思考和质疑。黄帝大战蚩尤,大禹治水……很多年后,我模糊的记忆里,一直把这些内容当成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当然,像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我还是聪明地把它们划到了神话的一类。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游走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或者坐在几十层高的写字楼的办公间里,从来就没遇到一个合适的时机,问一句“世界最初是什么样子”。
那个形容古怪身残志坚的科学巨人斯蒂芬.霍金告诉我们,宇宙来自于一场大爆炸。我们没有怀疑也没有表示相信。世界的起源,甚至世界未来的模样,和“活在当下”的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我们更多的留恋于用手指去浏览微信朋友圈里,各种碎碎念、各种海外代购、各种理念和想法……各种各样的文本碎片,我们生活在一个似乎再也不会有什么完整性的快节奏的世界里,谁还会无聊地向天发问?实际上,确实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捧起书本,把目光投向远古,那片混沌未开的世界……
神话学者袁珂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带着我们深入到历史深处,去窥见我们先祖对世界起源的无尽想象。西方学者,一直把中国没有“创世神话”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基调。而袁先生用他的工作,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不是没有关于从混沌到文明的神话传说,只是在神话的传播上出了一些有趣的状况——孔子,似乎是阻止中国神话传播,使得后人只能看到零星碎片的神话的那个“元凶”。在这本《中国神话传说》中,作者条丝缕析地把一个“神圣家族”从诞生到尧帝大禹的种种故事和相关传说,呈现到了我们眼前。
本书分为导论和整理过的神话两个部分。导论部分除了告诉我们神话的起源、神话和宗教的关系和神话的意义外,还涉及中国神话的文本载体和中国神话零零散散的原因。《山海经》作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来源,在导论部分是可以说一个亮点;而其他的部分,作者引用了很多前苏联学者的理论“教条”,涉及很多意识形态很重的语句和观念,使我对这本书在现代语境下的实际意义产生了一些怀疑。当我们开始阅读作者整理过的那些神话时,作者平实客观的文笔,又叫我慢慢减轻了那些疑虑。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神话并没有西方神话那样庞大的体系,在研究上也起步较晚,我还依稀记得当初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时的那种惊喜,但即使从那个时代算起,中国神话研究也不足百年。直到到这本《中国神话传说》时,一个相对完整的谱系,被作者不辞辛苦的整理了出来。“神圣家族”的丝丝光辉在中国大地上,给了我们些许温暖。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九):从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中间有多少纠葛

1. 天上为什么会有10个太阳?
东方天帝帝俊和他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他们住在扶桑树上,轮流交替出现在天空。千百万年,日子久了,太阳儿子们实在有些乏味。他们商量定了,第二天早晨轰的一声一齐飞跑出来,四散在广阔无垠的天空中。尝到这种自由无羁的乐趣后,他们再也不想分开了。
2. 人间如何应对?
大地上的生活郁热又饥饿,对太阳们怨到了极点。他们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把一个叫女丑的有名的巫师抬去山头,女丑却被太阳的毒焰晒死了。
3. 后羿是人是神?
羿是天上的天神,他的妻子嫦娥也是天上的女神。天帝帝俊得知人间的情况后,派后羿去人间给太阳儿子们一点苦头吃。后羿带着妻子来到人间,了解了受害的人民的心愿后,怜惜人民,觉得无法只是向太阳们摆摆样子。于是他再也不管天帝的嘱咐,决计将这批可恶的阔少收拾下来,射杀了九个太阳。
4. 古书上在羿射太阳之后,留下了一大段空白?
这样一大段空白,教研究神话的我们很费思考。推想起来,大概从此后羿就住在地上,再也没有上天了。也许正因为他射太阳的过失,天帝革除了他的神籍,他的妻子嫦娥也连带受累。嫦娥心胸狭隘,絮聒不休,后羿只好带着家众,一天天的在外漫游。
5. 后羿和洛水女神宓妃有过一段?
宓妃是水神河伯的妻子。河伯名叫冰夷,又叫冯夷,是一个风流潇洒的漂亮男子。他性格浪荡,喜欢和女子们在九河遨游欢娱(后来民间有传说他每年都要娶一位新娘子陪他玩耍作乐),又经常乘人之危,欺软怕硬。宓妃感到自己遇人不淑,暗自悲伤。后羿在外漫游时,见到了独自悲伤的宓妃,二人同病相怜,彼此慰藉。河伯心生妒忌,化龙出水,引起河水泛滥,淹死民众。羿恼怒之下,射去了河伯的左眼。而宓妃心中有愧,中止了和后羿的交往。
6. 嫦娥奔月吃的仙药是哪里来的?
是羿是西王母求来的。西王母掌管着灾疫和刑罚,这两样都是有关人类生命的。昆仑山上有棵不死树,不死树上结有一种果子,吃了就可以长生不老。西王母的不死药,就是采取不死树上的果子炼制而成。这种树,也许正像其他延年益寿的树一样,总是几千年一开花,几千年一结果,结的果子并不多,所以才异常珍贵。昆仑山由水火包围,人不可抵达,后羿凭借他剩余的神力和意志,来到了昆仑山西王母所在处,西王母同情他的遭遇,将剩余的不死药给了后羿。
7.嫦娥为什么要吃下所有的药?
西王母给的药,足够后羿夫妇二人不死,倘使一个人吃了,还有升天成神的希望。后羿认为自己不下地狱就满意了,嫦娥却认为自己本是天神,现如今不得上天全是受了丈夫的连累,即使吃下丈夫的一份药,也不算怎么亏负他。
8. 嫦娥奔月后,后羿如何了?
羿从外面回来,看到装药的葫芦里空无一物,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愤怒、失望、悲哀像一条条毒蛇,绞缠着他。他闭紧了嘴唇,怔怔地望着窗外。在这星月交辉的天空,他的妻已经离弃了他,单独寻找她幸福的乐园去了。”从此羿性情大变,灰心到了极点,靠浪游和打猎消磨余生。他的脾气也变坏,一点不如意即牵起他的雷霆怒火,常常使无辜的第三者遭殃受苦。
9. 后羿是如何死的?
后羿有个家丁叫做逢蒙的,灵敏勇敢,后羿一向喜欢他,曾教他射箭。然而逢蒙心气狭小,嫉恨后羿他用桃木削成一根结实的大棍子,随时带在身边,说是既可以打野兽,又可用来挑猎物。后羿见他使用方便,丝毫没有防备的意思。直至一日,后羿仰天射雁时,哈着腰在他身帝收拾猎物的逢蒙,忽然直起身来,抓起桃木大棍,对准后羿的头顶,狠狠砸了下去。当羿察觉,已然不及……他用愤恨而轻蔑的眼光瞧了逢蒙一样,然后,像一座山似的,颓然地倒了下来。
10. 后羿与宗布神有何关系?
后羿一生虽连遭不幸,又死得这么冤枉,可是人们却纪念他的功德,奉他做了宗布神。宗布,有人说或者就是“萗酺”,是古代禳除灾害,诛邪除怪的祭礼。宗布神的性质,大概又像是鬼的首领,统辖天下万鬼,叫邪恶的鬼魅不敢害人。据说,由于桃木大棒杀死了羿,所以后来天下万鬼都害怕桃木。

  《中国神话传说(简明版)》读后感(十):有星月的时候,看天。

我的内心是一直期待这样一本书籍的。书里说,中国的神话是很零散的,中国的神话因为转变为历史的需要多数经过了删除改编。这些神话不成体系,多数也只出现在口耳相传中和后人的作品里。作者自谦道自己对本书也只是起到整理作用,并无创新。但在读者的眼中这已经是一份很真诚的作品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写神话及其相关的一些论点,另一部分则是经过整理研究的132篇较为连贯的神话故事。书的大体就是这样,接下来是一些个人的小感慨……

我们小时候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这个世界的零碎,神话是最能激起童稚的幻想与纯粹的。在生活中,神话故事口耳相传的许多瞬间,这个世界的轮廓便在儿童的感情里添了玄幻的神影。

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更迭,那些美好的,纯粹的东西都变得更加模糊了。现在青年人的头脑里仅仅只留下一点印象了。我们会固执相信科学,对童年听来的神话不甚明了的微微一笑,不否认也不在意,也许只是潜意识里一两句,就带过了曾让自己魂牵梦绕的光景。殊不知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的前几眼,也组成了现在的我们,很浅很浅,有些影子。

书中的神话已经算是很连贯了,所以故事性也强。有小部分是我们这一代人耳熟能详的。但是为什么有神呢?小时候我不懂,长大到现在也忘记了去找到答案。书里说,神话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神话来自受剥削的人民想要减轻劳动的愿望,另一种是劳动者反抗统治阶级所尊的神所创造出来的反抗神的神。这些神话是这个国度最开始的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