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暗的左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1: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10篇

  《黑暗的左手》是一本由(美)厄休拉•勒古恩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一):人类学空想实验

科幻小说有时被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大类。硬科幻主要探讨机器人、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新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软科幻更多地演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相关的场景。这么讲,《黑暗的左手》是一部软科幻作品。
在这部书里仅出现了两项超越人类当前科技水平的技术,分别是亚光速(但无限接近)的飞行技术和基于某种超距作用的发报器。首先,光速旅行让散落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可能取得联系,却不可能有密切、频繁的物质往来;其次,超距的发报器让不同世界的人类可以在精神和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于是,在两者的合力下,埃库盟的各个星球保持了一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并可以不断扩张这种交往的边界。如果让星球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很可能变成《基地》或《银英》那样充满杀伐攻掠的战争或政治戏码。如果干脆取消这两项技术,就变成了各自独立的故事也说得过去。那么,为什么是现在这种松散的关系呢?除了为了形成系列小说这种出版方面的原因,引入观察者大概是作者最重要的考虑。在本书中,观察者就是艾库盟的特使金利 艾。恐怕颇有些读者会对金利 艾在书中的表现不满。的确,他并未像传统上深入蛮荒的英雄那样,通过为土著居民排忧解难获取他们的爱戴。不但如此,他的能力也毫不出众,甚至对如何完成自身的外交使命都不甚了了。但他的存在本就不是为了解决书中人的问题,恰恰相反,他是为了读者而存在的。一方面,本书的体裁就是一份田野报告,金利 艾书写这份报告的目的则是帮助他的同事和其他联盟成员理解冬星的社会与现实。另一方面,当我们翻开这本书时,我们也被邀请作为他(而非勒奎恩)的读者。因此,在冬星上发生的不仅仅是娱乐读者的故事,而具备了某种现实寓意。
戴蒙德在《第三种猩猩》里曾经提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同基因多样性一样值得我们重视和保存。因为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一致性将可能和基因一致性一样,使人类的应变能力降低。进一步地,戴蒙德建议投入更大精力去记录和保存正在消亡的那些部落文化。至于勒奎恩,我想她走了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通过创造冬星的世界,她为人类社会增加了一种思考进路。
《黑暗的左手》的内容和《Herland》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Herland是建立在孤雌生殖的基础上,而冬星是建立在雌雄同体的基础上。两位作者(都是女性)都构想了一个缺乏性别差异的社会,并都把性差异和性冲动视作恶的根源。不过,冬星没有Herland那么彻底地无性化,因此那里仍然存在包括杀人在内的各种恶行,只是少有战争、种族灭绝那样大的规模罢了。很难说勒奎恩从《Herland》借鉴了多少,不过她的冬星显得更真实、更有说服力。这大概是因为,一个有缺陷的仿真世界比一个完美的乌托邦更容易想象。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二):点子很好,但是很不严谨,不能算科幻小说

选择读这本书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读过作者写的《地海传奇》,虽然没有如《被遗忘的国度》和《龙枪系列》那样的完整体系,但也别有一番风味;二是内容是关于双性人星球的故事,我对作者如何构建这种生态文明下的文化和科技兴趣盎然;另外这本书是星云雨果双奖,评价很高。
        故事我就不透了,只写下一些评论吧,故事本身很难用精炼的文字概括,更像是一本设定集。
        也许是我自己对科学严谨性的重视,此书我并不认为是一篇科幻小说,即便它获得了双奖,其背景并没有严格的设定,更像是一本奇幻小说。作者文笔和地海传奇一样,如一涓溪水缓慢而温柔,雕出了一个没有波澜但又绝不平静的故事。
        作者尝试去构造一个个体能够即是男性也是女性的双性人社会,并试图描绘性别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的影响。但我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作者对男性、女性思维方式的看法仍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并没有任何突破(无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生物学上),双性人性格成分则是在作者的理解下或同时去除或同时综合一些性格特征的结果。这些描绘尚未足够完整,作者又急忙写了一些对社会制度的论述,而这些论述也只是对低生产力下的君主制和共产主义的批判,这些批判却完全没有和作者设定的背景相结合,只是一些陈腔滥调!从文笔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具有很强的阶级和意识形态偏见,即使她尽可能的掩饰了。另外为了完善设定,作者还加入了一些关于宗教的描绘,但反而显得有些幼稚和随意。也许作者对于自己乌托邦的设想在爱库曼系列的其他故事中有更加全面的描绘(这个系列作品受到的评价都很高!),但我估计不会读其他的了吧。
总结:作者想要构建一个双性人生态社会的野心受限于其匮乏的科学知识和所在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是很成功。但如果你不打算将它作为一本科幻作品的话,它也算是和《地海传奇》相似的有趣的书。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三):黑暗的左手

  虽然是科幻出版社的出品,但此书在科学方面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偏向于奇幻方面。   故事中以“我”(外太空联盟使者)试图与冬星建立联盟为切入点,重点在于“介绍”冬星人,他们是两性人,身上拥有雌雄双重性别特征,即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选择男或者女,然后与他人婚配。这个设定非常之令人惊叹,但又合乎情理,应该是某些动物中得到启发的。   作品以“我”的考察笔记为载体,一方面叙述着“我”经历的各种人与事,包括政变、监禁、战争、逃亡等等,事实上全方位“介绍”了冬星上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作者显然是以人类学考察作品为模板。故事性也不错,有着相当的权谋斗争等因素,颇为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标题寓示着“光明”与“黑暗”,“左”与“右”,暗示着男与女的双性对比。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四):错位的想象

也许是因为无性人太难想象?或是因为已经知道作者是女人?我从开始对于金利·艾和伊斯特拉凡两位主角的性别想象就在混乱中不断错位进行着。就像金利·艾一样,面对一个无性人的时候,他习惯于先把他想象成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对于书中的角色我也会做同样的处理,不知为何,这只是我单纯感觉,一开始觉得冬星特使金利·艾是女人,后来才知道他是男性,但也是在读的过程中,在穿越冰原时作者多次提到金利·艾的高大,力气大的特点,才慢慢转变了我这个想象习惯,但接近结声他还是让我有女性的感觉。而伊斯特拉凡,这位本是冬星的无性人,一上来读就对他充满好感,但主角特使却对他充满不信任,发展出后面的故事,刚好相反,伊斯特拉凡刚开始给我感觉是个男性,后来感觉转为女性, 不过最终我大概终于可以想象无性的人类了吧,伊斯特拉凡的性别终于在我的心里模糊了,变成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存在。大部分时候还是感觉他们俩总是在一种性别互补的状态。
伊斯特拉凡说:“痛恨欧格瑞恩?不,为什么要痛恨呢?怎样才算恨一个国家、爱一个国家呢?泰博喜欢这么说,我是不会这么说的。都是我熟知的人,我熟知的城镇、农场、山丘、河流和岩石,连秋天的夕阳会在那些山峦的哪一侧落下,我全都了然于胸,为什么要把这些划入某一片疆域,给这片疆域起一个名字,当这片疆域不再属于这个名字时就停止对它的热爱呢?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对祖国的爱到底是什么?就是对非祖国的恨吗?真要是这样的话,这种爱并不见得有多好。或许,这种爱其实是一种自恋。自恋不是坏事,但不应该把它当成一项功绩……我热爱生命,热爱伊斯特尔领地的山峦,但那种爱并没有一条疆界:爱疆界里面的,恨外面的。对于我所熟知的世界之外的一切,我希望我只是无知,没有仇恨。”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五):为理想,以及瑟瑞姆和他哥哥的猜想

这部小说依然带着Le Guin特有的和煦,寂寥,孤独平淡和沉思,以致于听到埃斯文的死(当时熄了灯躺在床上听anyview的语音阅读),竟然需要按下停止,在黑暗中慢慢回过味来,才开始觉得心里难受,眼泪一点一点地流,擦了很多次。这个被叫做“叛国贼”的人,比他们国家的任何人都要关心这个国家,都更愿意为这个国家服务,但归根到底,正如书中提到,他关心不是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这个星球或那些星球,他关心的是整个人类,是整个人类的愿望,全人类渴求组建一个大家庭,于是他顺应这个愿望,做力所能及的事。只因为他的国家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迈向他的理想的团体,所以他选择它作为第一服务对象,历尽艰险,四处奔走,绞尽脑汁呕心沥血,最后甚至献上生命,字面意义的肝脑涂地。最后他用心灵语言呼唤阿瑞克,他呼唤的到底是哪一个呢?是以阿瑞克的声音向他说话的主角,还是他深埋在心底的最珍爱的克姆恋人,那个竟使他乱伦的早已作古哥哥?他要对艾说:“我做到这里了”?他要对哥哥说:“我来见你了”?当他发现艾在他灵魂中说话,用的竟是死去的哥哥声音,表现得那样恐怖,却又有没有带有一点欣喜?仿佛埋藏在心底的秘密被挖开,他挚爱的人还活着,还在对他讲话。但他的哥哥怎么可能这样对他说这样的话?一切都是错乱的,他朝理想的终点拖拽沉重的身体,而他已死的秘密恋人的声音终日侵袭他的思绪,说完全从未在回忆中存在的话。他几乎要接受这种安排了,他几乎可以全身心地既疏离艾,又把他当作秘密的恋人了,但是艾说,除非国王为你正名,否则我不允许结盟。他的心碎了,自己为之拼搏掉所有生命和名誉的理想,竟然是自己阻挡在成功面前!当然要把障碍除掉,必须要把障碍除掉。只有当他已经死去,艾才会抱着一种个人的歉疚,以联盟的利益为优先而行事。为了理想献上生命,为了理想献上时间
       为了理想献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为了理想献上一代又一代人的时间,这是艾对他的使命的信念:假如我没有成功,那么会有第二个人来继续我的工作,如果第二个人也没有成功,就会有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第六个,无穷无尽,人类存在多少代,我的工作就会延续多少代。这样,不由得使我想起西方传教士,他们是如何把基督教带到全世界,正是这种执着和代代更迭的献身,成就了如今基督教在全球的规模。当年传教士来到中国,甚得康熙器重,基督教在中国发展迅速,一座又一座教堂在全国矗立,传教士向梵蒂冈传回的书信中,时时闪现成功的喜悦希望,假如雍正没有对他们生烦生疑,全国禁教,今日中国的信仰面貌可能就是韩国的信仰面貌。我是惧怕这种后果的。不得不说,人的信念,是最强大的武器,枪炮固然比血肉之躯更有威力,但精神层面的征服才是最彻底的征服。所以,我既钦佩,也惧怕艾和他的群体展现的这种传教士式的不懈精神。埃斯文的献身的确比艾的更为暴烈和震撼,但是埃斯文是一个人,而艾是一代又一代,无穷无尽的人。
        在故事的最后,埃斯文的孩子向艾提出的问题,那样如饥似渴地想要了解外星,难道是他们家族的特质,是埃斯文的血脉的特质吗?艾会因为埃斯文后代身上的这种好奇而更加理解和赞叹埃斯文,抑或他瞥见了亡友的影子,怔愣之余,徒增伤心呢?是不是假如当时的形势完全不如艾的意愿发展,但只要艾来到埃斯文的家乡,见到埃斯文的孩子,这个注定也渴望迈入他的联盟的下一代,艾的理想就一定会凭藉这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种子而取得最后胜利?这是不是作者无论如何都要留下的一种希望?告诉所有人,永远都有希望存在,不管这种希望具有什么特性。
08.02
====
08.03
意犹未尽,上豆瓣查这部书,发现原来有两个译本,网络流传的版本也就是我看的版本应该是王荣生翻译的,于是找来出了单行本的陶雪蕾的翻译看。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觉得王的版本虽然有阉割(也不知道是谁干的,是译者,杂志(据说在杂志连载过),制作电子版本的人还是其他),但是译文感觉更朴雅,更简练。
快速浏览了最喜欢的两段,也就是第二章兄弟恋人和第九章的仇敌恋人,然后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细节。
首先,埃斯文的哥哥叫阿瑞克,埃斯文本人叫瑟瑞姆,而仇敌恋人这段故事的两名主角就是叫做阿瑞克(埃斯特人)和瑟瑞姆(斯托克人),在名字上,作者似乎暗示了这对埃斯特兄弟是一对恋人,或者至少是他们之间生过一个孩子。然后在兄弟恋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兄弟可以克姆恋,但其中一方生子后两人就必须分开,而故事中的兄弟在其中一方怀孕后就被逼分开了,正暗合埃斯文说的因为他哥哥的缘故,他才离开家乡的,但此处又关系到下文探讨的埃斯文的哥哥是怎样死的,因为彼一问题未有结论,此一问题也暂时存疑。
回到仇敌恋人的故事,阿瑞克与瑟瑞姆之间,怀孕的是瑟瑞姆,后来他避走道隐居村,把孩子生下来后,就带到埃斯特领地,使领主重新获得继承人,而埃斯文的确说他曾经在隐居村居住过,因此可以推测,埃斯文与哥哥克姆恋后,他自己怀上身孕,于是到隐居村把孩子生下来,再带回家族领地(给自己提个醒,重看小说的时候留意一下埃斯文离开领地有多久了),而这个孩子的确又是埃斯特领地未来的继承人。、
埃斯文说他的兄长在十四年前已经作古,却没有说是怎样去世的。兄弟恋人的故事中,怀孕的那位自杀,没怀孕的那位被放逐,在埃斯文的情况看来,假定怀孕的是埃斯文,那么二者不符。而仇敌恋人的故事中,没怀孕的那位本身是埃斯特领地的继承人,却被敌对领地的人谋杀,埃斯文说过,他的哥哥本来会成为埃斯特的领主,却又英年早逝了,难道他的哥哥也是被敌人谋杀吗?但是这一领土争端早已经结束了,所以情况似乎也不符。又有,埃斯文在冰川上刚学会心灵语言时,曾想起兄长去世前写给他的心中引用的诗句,那么,似乎可以证明他的哥哥并没如同仇敌恋人故事里的阿瑞克那样被敌人杀害暴毙,难道是像兄弟恋人里的自杀者那样自杀吗?或者两者都不是,作者不作暗示?这个问题目前还是无法厘清。假如是自杀的,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自杀?是他和弟弟的克姆恋吗?是他和弟弟在克姆恋后,弟弟怀孕,兄弟被逼分离,他接受不了吗?从时间上来讲,似乎不妥。因为艾见到埃斯文兄弟俩的孩子时,这个孩子已经19、20岁了,而埃斯文说,他的哥哥在14年前作古,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艾见到埃斯文的孩子和埃斯文对艾谈起哥哥的事之间相隔应该不超过一年,甚至可能只有几个月,或一两个月。孩子不可能怀了5、6年才生下来,所以因为怀孕而被逼分离无法接受进而自杀的可能性就基本不存在了。所以,埃斯文的哥哥到底是怎样死的,实在是很深的一个迷。
最后,还有一个名字的轮回彩蛋,就是仇敌恋人的故事里,埃斯特领地的领主叫索尔夫,索尔夫的儿子叫阿瑞克,阿瑞克的儿子叫瑟瑞姆,而到了埃斯文这一代,阿瑞克和瑟瑞姆的儿子叫索尔夫,是埃斯特领地未来的继承人。这是一种像回文诗一样的轮回,真有趣。
唉我写论文的时候有这么兴致勃勃就好了,唉。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六):这是一部书评根本无法描述尽致的好作品

《黑暗的左手》是一部同时获得雨果和星云两项大奖的科幻小说,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包含了社会、文化以及哲学思想,它不像一般的科幻小说那般注重感官体验,如果你是一个热血的科幻迷,可能会觉得这本书太平淡,但它绝对无愧于科幻史上的经典。
它的作者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是科幻史上少有的女作家,从她获得五次雨果奖、六次星云奖的成就就看得出来她的功底,她继承了人类学家父亲的思想,作品中流露出自然对文明的影响,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
更让中国读者感到熟悉的是,她非常崇尚道家思想,曾花了40年时间将老子的《道德经》(Lao Tzu:Tao Te Ching,1997)翻译成英文,她的作品中流露出道家思想的淡然与平和。她一生写过无数作品,奇幻小说《地海传说》被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郎改编成长篇动画,而在她仅有的被翻译成中文的几部作品中,最被人们所称颂的,就是这部《黑暗的左手》。
我花了大概一个星期时间读完这本250页的小说,除了感慨作者奇妙的构思之外,还被她的文笔所折服,如果你能耐着性子理解书中所呈现出的一些陌生词汇以及他们的文化,你也会被这部小说所吸引,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最棒的科幻小说。
写科幻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现有的知识体系打破,去呈现一个无论是文化还是思想上都符合逻辑的陌生世界,因此很多科幻作家都会选择以地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在行文中凸显的也是从地球的角度看待万物的世界观。但这本书不同,它将故事发生的环境设定在一个人人都感到陌生的星球,并且给他们创造了文化、思想、社会形态、词汇甚至历法,是怎样一种阅历能赋予作者如此游刃有余的能力,简直让我感到震惊。
本书讲述的内容是多年后的世界,地球和80多个星球组成了一个叫爱库曼的联盟,联盟派出了一个地球人作为使者(金利·艾),去遥远的格森星(因为常年严寒,这里也叫冬星),说服他们的统治者加入联盟,故事就在格森星上展开。
格森星是一个超越所有人认知的神奇星球,这里的人们没有男女之分,他们在一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雌雄同体的状态,并且没有任何性欲,这个时期被称为“索慕期”,而索慕期一过,他们的荷尔蒙会发生变化,进入“克慕期”,也就是发情期。这个时候,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会转变为男性,而同属于克慕期,并被这些人所吸引的人会自然而然转换成女性角色,怀孕的女性会进入哺乳期,而哺乳期一过又重新进入索慕期,变成雌雄同体的模样,这其中无论转变为男女,都是随机的。
这就证明了格森星不存在传统男女社会中对性别的所有认知,这里没有强势与弱势之分,没有主动与被动,甚至没有战争,但这里同样拥有国家、政治、信仰,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西弗格雷瑟”,意指“声望、脸面或者人情世故”,从某方面来讲,与我们中国人的“面子”差不多。
曾经看过一句话,说“真正的两个文明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聋子式的对话”,在这本书里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人呈现出一种怪异的思想与文化,你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们之中的人是善还是恶,也许前一秒钟,卡亥德(格森星的两个国家之一)的国王还对男主角礼遇有加,下一秒钟他就要疯狂地逃命,逃到另一个国家欧格瑞恩。而欧格瑞恩人前一秒钟还对这位特使彬彬有礼,下一秒钟竟将他变为阶下囚,押送到农场进行强制劳动。甚至一直帮助男主角的卡亥德前首相伊斯特拉凡直到最后不幸身亡,读者才会知道他的真正用意。
觉得这本书艰涩难懂的人多半是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文化以及铺天盖地的陌生词汇感到烦躁,但这恰恰是这本小说的出彩之处,之所以前文说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在于以我们的认知,它更像是一部奇幻作品,它的庞大与内涵远远超出250页的薄薄篇幅,甚至我写这篇文章时都觉得思维凌乱不堪,因为我无论从何下手,都无法将书中表现出的思想描述尽致。
小说的最后,极尽艰辛的男主角终于召唤了宇宙飞船,而格森星也顺理成章加入了爱库曼,这是一个没什么悬念的故事,但其中的内涵却值得细细品味,作者将自己的女权主义、道家思想、对文化与政治的理解融入这本书中,它所能带给人的感受远不止“雌雄同体”这个卖点。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人各有异,我看到很多人对这本书表现出了不耐烦的情绪,因为作者并没有将大量的篇幅用于构建一个生动的故事,但当我读完第一章,我就由衷地佩服作者的文笔,听我说到现在,如果你还对这本书感兴趣,我建议真的要读一读。
另外,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将书名定为“黑暗的左手”,我想这正是作者道家思想的所在,对立统一。书中有句著名的诗句,来自格森星韩拉达教,这句诗是这样写的: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生死归一,如同相拥而卧的克慕恋人,如同紧握的双手,如同终点与旅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