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2:5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读后感10篇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本由[德] 托马斯·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6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一):读过《布登勃洛克一家》

傅惟慈翻译得很好,买这个版本没有买错。我觉得作者肯定很讨厌教徒,都是道貌岸然的,几个主要女性角色嫁给教徒,没有一个好下场。时代原因,也有自身的阶级观念,多种因素造成家族没落。女主人公有时智商高,条理分析得透彻,可大部分时间又显得太没情商。第四代小布,和他的同学真是钙里钙气的,他的段落还挺长的,而且大量的旁白描述,反正我看得没状态[黑线][黑线]。托马斯曼凭借26岁时写出来的作品拿诺奖,应该是最年轻的记录吧[哆啦A梦吃惊][哆啦A梦吃惊]
《布登勃洛克一家》三代老布退出舞台,可以与二代教父做个对比了[二哈]。1,两人都是相当的优秀,为家族事业尽心尽力,二代教父一生都在为家族事业合法化,三代老布想在政场,商场让家族再上一层楼,确实也做到了一段时间,可惜只是回光返照而已。2,一人承担家族事业的无奈兄弟都不靠谱,二代教父不得不灭了自己的兄弟,三代老布做不到灭手足的事,但是让自己的兄弟离开家乡,为了家族企业好,但是后来他兄弟又回来了,简直就是拖油瓶,拖累家族。3,都有一定的局势意识,对时代的大局了解得透彻,二代教父我就不分析了,因为#教父2#我就没有认真看[二哈],三代老布意识到盛极而衰,有危机意识,虽然自己在很努力的撑着,但还是无能为力。而且连自己的大限也意识到快了。4,儿子都是不靠谱的,都喜欢音乐艺术,无直系家族继承人。我越来越相信教父的作者是以这书为模板而写作的了
《布登勃洛克一家》快读完了,真是个大工程[笑cry]。有个译版的介绍它是《百年孤独》的源泉,是有一定的道理的:1,本书中,除了第3代老布用作者自己的名字“托马斯”外,其他的都叫约翰,家族女性角色的名字也是那几个重复着使用,当然了,本书不会让人混淆了人物,《百年孤独》中,那么多的“小明”,是容易让人头大[哆啦A梦微笑];2,都有一个家族年鉴,本书中,主要由每代的一家之长手写记录,《百年孤独》是魔幻的“羊皮纸”已经预先写好了家族命运;3,关于“孤独”,托马斯曼没有像马尔克斯那样,明着说全部的家族成员都是死于孤独,但他主要的,也大篇幅的描写了第3代老布的无奈,家族重担下的他,已经让他迷失于“孤独”了,可能就是因为这一点,马尔克斯决定根据自己的国家历史,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写一部家族“孤独史”。据说巴金《家》的灵感也来源于此书。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了三分之一,二代老布退场,可以对比下《教父》了:一,开场都类似,一场宴会,主要人物们登场,直接或间接的引出家族历史与人物关系。不是有句话叫做““吃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文化特色,本书中各种菜食端上来时都要描述下,和《教父》一样,很多吃的场景;二,教父有个美德,就是会帮助一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本书中,布家作为商人,美德是诚实守信的从商(可惜时局动荡,没有制度制约那些投机者,导致布家慢慢没落);三,对子女的教育,都是4个孩子。教父把女儿嫁给个家暴男,我实在是不懂他是怎么看人的,而且连家暴男都没法制约,女儿也不争气,无法离开家暴男,当然了,从网评角度看,我必须承认教父是个真男人,毕竟他说过“陪家人”的鸡汤,而且还是男人中的标榜[doge]。老布也犯错,居然被个个人征信很烂的骗子骗走了女儿,当知道的骗子的嘴脸后,让骗子自生自灭,同时让女儿离婚,最大限度的保住女儿的生存问题,同时愧疚的向女儿认错(没看过《教父》原著,不懂教父认错过没,没认错也没关系,毕竟他是“神”一样的男人,不是普通人[二哈])。还没全部看完,《教父》的作者要是没看过这本书,我还真的是有点不相信啊;如果是真的没有看过,相似的一个家族命运,还是那句话,畅销书和诺奖书,孰高孰低,不用多说了[二哈]。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二):读《布登勃洛克一家》

因为过年,读完《布登勃洛克一家》用了较长的时间,或许这样漫长的地零碎地读一部家族史反而是更有效的,脉络被划得清晰异常,忧伤也被拉得漫长。一个家族一百年的历史,荣极而衰,最后消亡。其实这是定数。看尽历史,说的也只是这样一种故事。只是托马斯•曼用他的眼睛,带你看见在一所房子里的,一个家族的人们怎么样一步一步滑向不堪的结局,他呈现这些人群的家务事,以及那些荣耀华贵的细节,还有带着光芒的亲情,他试图让这个家族的人与别的同阶层的人区别开来,他们内敛、高贵、亲民、精明、实干、甚至开明,看得出他的骄傲他的痛惜他的不甘,可是,这是无用的,他忽略了当时欧洲发生的各种巨变,巨变中必然要有新贵横空,旧阶层去势。当时贵族的结局已经是前车之鉴,他们作为后来中兴的大资本家族,以及后起的中产阶级、工人阶级都会在社会巨大的变化中发生阶层的颠覆和重新划分,这可能不完全是他认为的家族中人丁不兴、命运不济的问题,而是历史的规律。也因此,我们看到处在这个阶层中的,这样一个家族的人对婚姻、家产、生意的价值观,是能理解的,也觉得继承人在为自己家族生意和声誉的维护和经营中是尽力的,而生意场和官场种种形态普天之下也大抵相同,所以,看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对个人来说并无励志或者相反的作用,这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历史。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三):光芒边缘

       若要用喻,那么《布登波洛克一家》无疑是一串下行的音符。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布登波洛克一家由盛转衰,从人丁兴旺到最后的族人死于伤寒,从富可敌国到家财散尽,作者向我们展示的是一道华丽而带有繁复的缀音的下行音阶。一步一步,滑向衰败深渊。
    而在如此严肃的主题背景下,作者却以一种轻快而幽默的语调完成了小说的叙述。小说中的幽默片段俯拾皆是。三个老处女的出现总能造成喜剧性效果。而大大咧咧的冬妮也经常做出一些有趣的行为。总体而言,小说的语言除了秉承作者一贯的如同请柬上镶的金边一般的精致风格,还带有了几分幽默的色彩。
    汤姆,布登波洛克参议的长子,刚接手产业时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而在死亡之前,他变得焦虑,感到力不从心,总是畏手畏脚。按照作者的思路,汤姆性格的变化是在克里斯蒂安、小约翰以及造化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克里斯蒂安的花花公子气质使得身担重任的汤姆感到愤怒,而每当克里斯蒂安脚步翩翩无所牵挂地向情人的住所走去时,汤姆理所应当地羡慕或者嫉妒了。这打乱了汤姆从商的步伐。而汤姆深知小约翰从母方遗传过来的艺术家气质与经商所需的实干家气质是大相径庭的,后继无人的恐惧笼罩着汤姆,这让他对祖业的经营变得像一辆即将驶向断头桥的马车。而布登波洛克一大家子在近百年间的恩怨以及种种外来的挫折都忤逆了汤姆经商的信心。他因此变得懦弱优柔寡断绝望,最终郁郁而死。因此,有豆友说毁了布登波洛克一家的不是外界的排挤,而是艺术家气质,在我看来,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除此之外,掩卷之时,作为读者的我并没有感受到世态炎凉之悲,而是被女教师“一定见得到的”所震惊。如小说结尾所写到的一般,这是女教师在战胜理智的种种怀疑后产生的坚定信念。如此的幻想是永不会得以兑现的,但出现在小说末的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非理性希望。就像在余烬中升腾起的最后一缕青烟,就像茫茫苍宇中的唯一的领航的星光。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不言自明,它的意义自然是反映一种现实。但作为一个从未对19世纪德国做过任何研究的读书人,《布登波洛克一家》究竟多大程度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是不得而知了。但若将小说置于更大的背景——命运中时,不难看出,作者还是有一些消极的。布登波洛克一家都只是遵照着他们的生而为人进行着活动,没有什么人是真正地犯过大错。即使在冬妮的第一次婚姻中,因为布登波洛克参议看人走眼而损失的八万马克的嫁妆并没有对家族的命运造成太大冲击。他们只是犯了一些小错,然后遇人不淑命途多舛。但这个家族就确确实实因此而崩毁没落了,从光的中心退至边缘,终于坠入黑暗。作为人所拥有的一切不过小说结尾的非理性信念。仿佛看到作者双手一摊,嘴角泛起苦笑,“我也没有办法。”小说末升腾起的非理性希望的大前提是对于命运的理性绝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小说的基调也确实是消极的。
    私以为。
    2014.8.16.傍晚 蟋蟀鸣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四):它是一种高技巧的叙述和呈现,但是它缺乏一些洞察力,更缺乏一些自省力和预见力

看了后记才知道,buddenbrooks是托马斯曼在25岁那年写的巨著,并且在1929年凭此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让我不得不感叹一部4代人的家族长篇,居然是一个25岁的小伙子写的。
Buddenbrooks的价值在哪里,撇开社会大背景的走势不谈,buddenbrooks家族的走衰其实是必然的。这个跟家族一代一代的嫡系继承人到底有多少的商业头脑和才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人物的缺陷和矛盾确实显露无疑的。我们往往不愿意承认,甚至带着嘲讽的态度去想,人怎么就能栽在自己很微小的软弱上呢。
故事的主人公,buddenbrooks第三代的兄妹托马斯和安冬妮是最明显的两个例子。他俩的身上有着这个家族的人最显露无疑的性格特点,尽管在表现上,是截然不同的。整部小说的上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冬妮的爱情。那时候的冬妮,虽然自幼就闪烁着大家小姐的傲娇和对自身阶级的严重深刻的认可度,然而她的本性还是追求心灵和爱情的自由的。然而冬妮的阶级本性打败了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因为爱情之于她而言,本就不是纯粹的爱情。她不能认可没有虚荣的爱情,不能认可自己人生的大事件不能在她所处的社会阶层里,给予她荣耀和风光;这种傲娇病是尘世的,俗气的,肤浅的,然而正是因为冬妮生来如此,她性格里的缺陷,反倒给予了她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即使在她一次一次坎坷受挫的人生打击过后,都没有任何衰退的迹象。在安冬妮的身上,我竟然一时恍惚,看到了那个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傲娇地即使在家道中落之后,也要私下窗帘布给自己做一套华丽的裙子的斯嘉丽,对,就是那个生命力强大的乱世佳人,斯嘉丽。
而托马斯,这个中规中矩的参议的儿子,家里的嫡长子,从小流露着继承人风范的正直孩子,却因为一辈子背负了太多的振兴家族的责任义务,让他的整个人生都因为“应该”而丧失了意义。然而托马斯和安冬妮本质却是一样的人——离不开世俗和他人的人生。冬妮虚荣,而托马斯何尝不是?他时刻保持成功政治家和企业家的一丝不苟的外表,时刻以这样的理念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婚姻也好,对儿子汉诺的教育也好。然而让托马斯失去生命力的仅仅是,他以自己的判断标准来判断这个家族的所有人,而事实却悲伤地朝着他无法接受和预料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他的脆弱,是不堪一击的。托马斯无法想象没有了自己以后,家族会变成什么样子——妻儿会在音乐的“歧路”上越走越远导致家族生意后继无人?弟弟任性地娶那个阶级地位低下让自己一辈子都无法认可的可怜的女人?…
托马斯和冬妮一样恐惧这个家族末日的来到,然而托马斯在维系的过程中耗尽了他全部的能量,他的人生看似成功,却充满着失意,失落不快乐和虚无,而冬妮却在家族衰落的过程中,一次一次迅速的接受了现实,迅速转换进入下一个角色,进入下一段人生。托马斯的贵族病是致命的,而冬妮的贵族病只是小痛小痒。
在汉诺十几年的人生里,父辈们积压的对生命力的无能全部聚集在了他的身上。他因为这样与生俱来的悲剧特质,丧失了人生几乎全部的乐趣,丧失了父辈们的傲娇,更丧失了生命力。
Buddenbrooks这本家族史带来的无法逃避的宿命感悲剧感痛苦感有的时候却因为托马斯曼对角色略带善意嘲讽和浓浓的同情的笔调下,而显得好笑不已。这种幽默感让人觉得很无助且有自嘲的意味,以对自己贵族家庭心理矛盾和可笑举止来自嘲中产阶级在社会变革和历史潮流中的无能为力,这种政治的软弱性在任何时代变革的资产阶层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导致他们把结局和归宿都寄托给了宗教,把死亡当成是对现世的完全解脱。从这个立意上来看,buddenbrooks较好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一个阶层的精神和心理面貌,它是一种高技巧的叙述和呈现,但是它缺乏一些洞察力,更缺乏一些自省力和预见力;对于一个25岁的年轻人而言,我们又何以苛求?

  《布登勃洛克一家》读后感(五):以家族荣誉之名

    书的装帧很好,乍一看很难想象是译林出版社的,好厚的一大本,配合着封面,确实有一种厚重的感觉。书是向同事借的,看完也跨度了一个月的时间。
    读第一部,完全就是红楼梦的翻版嘛,就只是一顿饭而已。当然整本书和红楼梦还真是有很多可以比较的。越往后读,进度越慢,一是与读书的环境有关,更多的还是后半部分开始拖拉起来,也更多的往哲学方面靠拢,大段的心理论述读起来真的比较吃力。
    在书的封面上,大标题下面,“一部家族衰亡史 德国市民阶级的心灵史”应该是本书最好的推介,也正应为这句话,在书的一开头,尽管呈现的是一幅繁荣兴盛的景象,但结局已定,一切的过程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繁荣的表象只不过是衰亡的征兆罢了。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无疑是大打折扣的。一翻开书,所能想象的就是这一望族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衰败没落。
    尽管知道未来将会向何方发展,但结局却迟迟不肯到来,甚至在中间还呈现出了反方向的趋势。由此书本就越来越厚了,年代也就长了,富贵还是要过几代的,建立起来的基础没那么容易垮掉,因为人还在。
    书中对时代背景的描述是比较少的,仅仅是日常生活。所以衰败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人的身上,人丁兴旺则家族兴旺。托马斯少年有成,尽管有一个无所事事的弟弟,家族企业最初仍然可以生气勃勃。就是最后在激励竞争而处于下风的局面下,仍然是可以勉强支持的。但是商业需要的是进取心,企业家的进取心。时代在发展,固守地遵循旧的商业模式只能是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托马斯已经面临着这一局面,但是他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了,他已经耗尽了精力,最初掌管企业时的那种雷厉风行,那种锐意进取已消磨殆尽了,未老身已衰,未老心已竭。第二代布登勃洛克是幸运的,他在商业上停滞不前的时候,后面站着一个可以依靠的儿子,而到了第三代的托马斯,汉诺却没有带给他父亲以希望,或许曾经有过,但终究是靠不住的。
    虽然没有明显的去写阶级,但阶级地位作为一种社会常态去无处不在。女仆永格曼,三小姐安冬妮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安东妮最为书中第一主角(托马斯应该只能排到第二),无论是对贵族的歆羡、对自家荣誉的维护,种种的虚荣,将一个上层家族的骄傲、精神状态表现的活临活现,每一个阶层有每一个阶层的规则。
    人物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除了盖尔达,自始至终,不管是出阁之前,还是嫁为人妇,还是丧夫丧子,都活在自己的爱好里,活在音乐的世界里。但一个暗藏的前提是,她是一个上层家族的女儿,是一个可以出三十万马克嫁妆富家小姐。
    因为家族的荣誉,婚姻也应该要做到有利可图,托马斯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卖花女孩,冬妮毅然放弃未来的青年医生。人都是活得这样不快乐,但祖上的传统终归是要遵守的,自由选择的基础就是以家族荣誉为重。
    托马斯因为牙医的误诊而死,这真是个很好的死法。如果故事不是这样发展,那么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甚至觉得这其实是托马斯有意设计好的,也仅仅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寻求解脱才不至于有损于家族的荣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