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鸟,看见我了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鸟,看见我了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6 22:3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鸟,看见我了经典读后感10篇

  《鸟,看见我了》是一本由阿乙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一):必须忍受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本书不像写下来的,像是在某天夜班之后你在街边油腻的大排档喝酒,坐在你旁边的人说出来的。这些故事真实了,真实的就像屁股下面那张报纸上正对着臀缝的那条社会新闻。你几乎能想象的到那个人皮肤的弹性,口里的臭味和温度。在这里,真实的戏剧性远胜于虚构。
你能在每个故事里看到明显的甚至严丝合缝的逻辑,但伴随逻辑的却是深深的荒谬感,每个人都逃脱不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的摆布。这东西有人称之为命运
小说的气氛是压抑的,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个被紧紧绑住的人生,环境是牢,社会关系是牢,我们的灵魂想要绝对自由,可是我们逃不出肉体这座牢。有趣的是,阿乙本名是艾国柱,就是意外杀人事件的死亡者之一,这个青年的人生被红乌镇和父亲的规划严密的封堵起来,彼时他正找到一个逃脱的缺口,阿乙给他安排的结局无疑有自嘲的色彩。
每个故事里都出现了死亡,形形色色的人的死亡,你和我的死亡,死亡或许可以被视为归宿——“这里不用吃饭不用如厕,不用愤怒不用悲伤,不用担心工资、房子、老婆孩子、老人、疾病、地震、火灾、欺压和下一顿饭,这里岁岁平安”。可是死亡真的是归宿吗,阿乙把死和生作为对举的主题,他笔下的那些死亡也是无聊的,和活着一样无聊。
然而阿乙并没有以上帝视角去嘲讽任何人,对于所有荒芜的人生阿乙的态度同情的。他看到了每个人都期待的夸张悲壮,每个人都想大声叫别人听到“我不满!”。就像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尽管和生活对砍不免要被砍死,但正是这种努力还能给徒劳的人生带来一些悲壮的意义,这里能看出一丝存在主义的色彩。
阿乙在最前面写着“给活人”,这些故事就是我们必须忍受的生活的一部分。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二):《鸟看见我了》读后感

看着自己写下的题目,觉得挺好笑,似乎回到了初高中的时候,那会儿作文课经常需要写读后感,最常用的题目就是读XX有感。那会的文字总带了点矫情的味道,无病呻吟居多。不记得是高几,有篇高考满分作文叫做《赤兔马》的出来后,同学们仿文言的作文瞬间暴增起来,每每有同学的仿文言作文被当做范文朗读,我总是满怀崇敬的赞叹,哇塞,他们怎么有如此深厚的古文和历史知识呀!彼时迫于高考压力,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题考试了,唯一的乐趣就是午休和晚上熄灯后大家轮流传阅小说,真的是挑灯夜读,读的有《萌芽》、外国名著等无关书籍,印象最深的是《梦里花落知多少》,宿舍女生边读边集体哭泣,第二天早读的时候眼睛都是红通通的,更有甚者读的是金庸古龙的武侠,打着小手电在被窝里面读,那会用的小手电我现在还带在身边呢。
扯的有点远了,回归正题,读《鸟看见我了》的感觉就像当年打小手电偷读小说时候的感觉一样,总想着一次读完,读完了也意犹未尽,阿乙的文字有种渗透人心的力量,不轰动,不热烈,平实如涓涓细流,直接流到人心里头。朋友问我读完什么感觉,我说很特别,取材很特别,描述很特别,结局也很特别,均是取自民间细小事,却是蕴涵人间无限苦。这些个苦啊,我们好些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是生活的一部分了。对《巴赫》的印象最深刻,感触最深,人真是包容性极大的物种,不论承受了多大的苦,遭遇多大的委屈,多么伤害最爱的人,面对一切人为的苦难,总能忍下去,哪怕终于破釜沉舟反抗了,最后的结果还是屈从了,屈从了环境、亲人家庭,归根结底还是屈从了自己的惯性。读的时候,我在想啊,舆论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啊,父母一厢情愿的期许是舆论,自以为是的自杀是舆论,自以为是的以为用自杀换儿子回城,儿子就该感激还是舆论,不是什么恩情和亲情,是压迫,是冷暴力。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造成多少苦难的人生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一个读与行的过程,更多的是从书里路上,从他人的经历中学到经验教训。《巴赫》读完,突然觉得自己身上也有着男主的影子,只不过舆论的压力多是来自自己,自己让自己活的不像自己了。《巴赫》的结局呀,透着讽刺和无奈。《翡翠椅子》没有看明白。《火星》真的好火星,匪夷所思的,却又合情合理。《情人节爆炸案》中苦难的俩人,多么卑微的需求呀,只是想融于社会却不得,所以真的觉得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自由实在是太少了,处的社会层次越高的人越包容,对人性越尊重。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三):14年读过的国内最好的短篇小说

先说阿乙其人。读《鸟》过半,就去搜索阿乙,看了凤凰卫视的采访,加了阿乙的微博。在我印象中,对于一名作家,应该是越神秘越好,越深沉越好,那就如同神一样的人物,怎么能走下神坛,走到我们凡人之中呢。阿乙就是这么一个走下神坛的人,他在采访中还要教大家“写作的角度”,在微博中也是将各种的读书心得、学习心得发布出来,他甚至会看豆瓣并推荐自己喜欢文章。也许就平凡人来说,他们会焦虑于阿乙,他们会想我们喜欢的作家怎么会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应该是武侠小说中的隐居高手一般才对。更有人会想,阿乙其人也喜欢“招摇过市”,总有点显摆的意思。其实无论是我们还是作家倒也大可不必,其一,就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这样的大作家也有许多——甚至是在当今都让人无法接受的——缺点,但这也正是组成这些作家的一部分。其二,对于这些作家,在成功的路上(绝大多数时候)往往要靠自己,对他人的意见也不必过分在意。其三,我们应关注的是作家的作品,作家的人品还是交给广电总局去关注吧。
说了这么多关于阿乙的事情,回头关注一下最应该关注的作品自身。对于部分作品,能看出作者对故事的布局做了精心的布置,也运用了很多的技巧。拿开篇的《意外杀人事件》来说,先是总起一段,在分为六个故事,在高潮处又汇为一处,将许多不相干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再看《鸟,看见我了》,将同一时刻的事情用不同人的视角诠释了一遍,读起来也让人耳目一新
巧妙的布局本身也仅仅是一种技巧而已,单纯的炫技也只能博得一时的眼球,之所以说是14年读过的国内最好的短篇小说,因为这本小说集中的某些故事却是深入到了灵魂的深处。说某某小说深入到了灵魂深处,这本就是很“微妙”的评价,一方面,这种评价非常的高,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契诃夫时也许会用到,另一方面,这种评价又很暧昧,解释起来很不容易,有偷懒取巧的嫌疑。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深入灵魂呢?我觉得那一定是深刻的、直指人心的,甚至有一点潜意识的味道。那也许是人类最根本的、最脆弱的、最阴暗的一面,是让人读过后会后怕的一种心理。这种灵魂深处的东西,对于作家来说,要不写不出,要不不敢写,因为它就像潘多拉的宝盒,里面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东西。它太过直白,又像贴在墙上的希腊神话中的裸体女神,每个人都能看到却又假装看不到,但绝不会有人承认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皇帝的新衣,有时很简单却难以去除那块遮羞布。
比如在《鸟,看见我了》一篇中,捕鸟人之所以捕鸟,就是因为“鸟,看见我了”——鸟看见我杀人了。这是一种多么原始的欲望,夹杂了许多复杂的情感——憎恨、矛盾、恐惧等等心理。如果是我们来考虑这样的故事,一定会觉得那仅仅是一种动物,既不会看懂我们的所作所为,又不会告诉别人事情的真相,那么我们就是那写不出灵魂深处文章的人们。首先人性是复杂的,那是千百万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无法一窥究竟。而事物也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去判断,你无法知道哪一件事情会给人留下哪一种印象,那本无标准。当犯人告诉我们捕鸟的真相时,我们没有了那种经理性的判断,觉得原因是不可理喻,反而觉得是那么的合情合理,简单直白的直至完美。我们明知道这是虚构的小说,却发现难以抑制的相信生活中一定会是这样的。我觉得这就是深入到了灵魂,它抛去了理性的外表,一层一层剥开繁杂生活的枷锁,到完全暴露出最根本的“欲”。
我们之所以会如此轻易的接受了这个答案,不仅仅是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更为准确的是,它敲中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那就是我们平时不愿说不敢说的,是我们的潘多拉宝盒。再看《意外杀人事件》、《巴赫》、《情人节爆炸案》等等,每一个故事都像在扒衣服,扒到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之下,让读者看看那皮囊之下到底是什么。
回到阿乙身上,尽管他是如此的平凡,但却实实在在表现了他的写作天赋,在《鸟》中,在某种程度上,他也确实达到了灵魂深处。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四):此时,一只鸟正手持望远镜,盯着我看。

    阿乙的这部小说集堪称“通俗文学”的典范,悬疑破案是当前小说的流行框架,加上故事会式的叙事手法,使得小说本身能留住许多读者的目光。虽然这部小说集分成了几个短篇故事,但整体上来说,因其主体的关联性,将它当成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毫无违和感。在我的理解里,小说共有四个主题。
    首先是追寻,文中的每个人都怀着欲望与梦想,或是基本的生存欲,或是艺术化的终极理想,然而可悲地是,在这种追寻中,没有人是最终的胜利者。有人输给了时间,有人输给了爱情,有人输给了自己。如同阿乙所说的那样:“那个叫青春的东西早没了,那个叫残暴的东西也没了,剩余给我们的就是像很老很老的老人一样生活。”这便是所有主人公的结局,也必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全剧终。
    其次是等待,在这部小说集中,许多人都在漫无目的地等待。在《先知》中,作者就借朱求是的口说出了人类的终极话题——即生存的意义。这种荒诞派的思维模式使得整部小说的基调变得格外阴冷。或许单纯的厮杀并不能引起读者的荒凉感,因为毕竟大部分生活还是那般宁静。但人类生存的意义,却是每个人都避不开的问题。当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等待中虚度光阴,我们是否也会感到人间的沧桑。如同一具行尸走肉完全可以躺在有些异味的被窝里,依靠少量的养分和氧气,像珊瑚一般存在着。
    再者,逃避也是全文的主旋律。当我们翻过苦难的大山,看到山的另一面其实还是苦难——它们是在逃避。阿乙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像是流浪儿,受尽社会的排斥,选择消失在山林,消失在城市的角落。这是我们最能接触到的一部分内容,当我们行走在城市中,总会看见在垃圾桶边捡拾废物的流浪汉,看见身负千斤重担的老人。阿乙在这些笔触中,展开了对社会万象的描写,令小说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最后,阿乙给所有小说定下的基调是毁灭和死亡。没有大团圆结局,也看不见一丝亮光,只有无尽的破铜烂铁和腐臭。最后,世界所有的灯都关掉了。黑暗像是通往死亡的平稳产道。阿乙彻底地给世界抹上了一层灰色,好像全世界都在爆炸,所有的人都疯了,拿起刀枪要报仇,可他们的手腕又是那么地无力。
    总得来说,这部小说集整合了文学界的热门元素,多元化的叙事手法又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创新思想。“追寻——等待——逃避——死亡”的主题线索也极其震撼,令人读罢心生绝望。但就当前文学圈而言,虽然本人喜欢“卡夫卡式”的文学思考,这类暗黑主题的元素未免有些泛滥,文学成了罪恶与绝望的曝光台,而世间的美好被人们认为是庸俗或心灵鸡汤。希望当代作家老往一个方向走,偶尔阳光一下也未尝不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建议小女生或阳光男孩勿看。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五):给活人

前段时间看阿乙的《春天在哪里》,我在书评里说他是我比较欣赏的四位70后作家之一,他的故事总是充满着小镇特有的情调,这也许与他生长于小县城有关(有的方言跟我老家很像[二哈])。那种情调并非一花一草的浪漫,也不是大城市里的喧嚣,而是隐藏在市井的特有的陈腐之气,是一种人们活在自己的圈子中,不能也不可能逃离自我宿命的悲凉。

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总处于萧条的认命状态之中,生活给予什么,他们就忍受什么,性格上的乖戾在沉默中积攒,然后爆发出来,像放气的皮球一飞冲天,随即迅速的坠落。人忍得太久,总像斗兽场里的野兽,阳春白雪,也看得心生恶意。这种恶被隐埋在每个角色心中,如衣袖里的针脚般时时刺痛,于是他们都变得不再光明,而是被阴影笼罩在灰暗之下。

今天看的这本《鸟,看见我了》相比《春天在哪里》而言要更暗黑,就像它诡谲的封面一样,让人不寒而栗,甚至跟“黑乙一”有得一拼。它同样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阿乙通过他塑造的这一个个角度奇诡的故事,讲述一些“骨骼清奇”的人物,他们仿佛是被扒皮抽筋的红孩儿,还了一身藕做的假躯壳,却真实聚集了喜怒哀乐的情感的血液。

短篇集的特殊魅力也许就在这里,作者撷取的片段是最为精华而光亮的部分,能够照亮读者内心的苦痛与暗影,如同是暗夜里的眼睛,是活动着的灵魂本身。

阿乙在不同的故事当中都深刻描绘着这样的人物。虽然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当故事与故事在页码之间联接,仿佛构成了阿乙的那座城,城市当中发生形形色色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仿佛是《意外杀人事件》当中“狂风大作”的中式传奇故事的开头:“在这十二分钟内,只有六个本地人像是约好,从六条巷子鱼贯进入建设中路,迎接上帝派来的妖怪。”

读者在阿乙的故事里面迎面遇到这些七情六欲,他们用自己或蛰伏在三线小城市的小市民的身躯,或带上不被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容忍的意愿,或带着不想被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改变的痛苦,或怀揣着满满的恨意,踏上他们的人生不归路。

在《先知》中,那个痴迷在理想当中的写信者感叹“人们啊,你卑贱;人类啊,你受苦了,你像狗一样刚刚降生于这世界,就被上帝照脑门贴上一道终身摆脱不掉的符咒”的时候,阿乙又何尝不是给了这些贪嗔痴恨的人由文字构成的枷锁,他们在他们的“空虚”里面被局限而不得自由。

这些空虚、死亡、他人的视线、自我的认知,人们因为这些意识存在的苦痛有种种的样貌,如同是《隐士》中的吉祥,当托付错了爱情,又错过了名为青春的岁月,那剩余下来的,如果不放下,便只有内心无尽的烧灼了。

人们认定命运这回事,大多都是因为在黑暗当中。如果不是因为经历过离别,是没有人会承认有一天我们会错过一些人;如果不是因为遇见死亡,也没有人会知道生存是那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穷困潦倒,也不会那么思恋那深巷里面的酒香……在暗夜中的经历,才能够帮助我们寻找到光明的出口,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那种深藏的勇气和力量,也许才是我们内心无尽的可能当中温柔而隐秘的答案。

这是一本会让我们战栗的书,但是当悲哀的情绪淹没我们的内心,我们却更加渴望泅出海面的那一刻。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六):和冯唐是一类

   开篇有一个前言:《我活得比我久》,有点类似冯唐写的《用文字打败时间》,人已死,文尚在。
    这里收录了阿乙的一些短篇,我比较喜欢情人节爆炸案,而第一篇意外杀人事件,反而看得比较混乱,可能没有静下心看,没有静下心看东西,是没有发言权的,这里,就权当我隔纱观美人吧。
   这里的故事,大约都发生在比较野的乡村,之所有用野这个词,是因为一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人物,塑造得很饱满,不像是伟大祖国下的子民,看这些,仿佛看到是另一个同时生存的时空里,很像未解放的乡村,与王小波竹笔下的村庄,相似。
    作者塑造的故事,大都苦大仇生的,不是普通人过的日子,仿佛满天下都是呼天抢地的噩耗,满世界的不幸,也许就是这种浓稠的格调,充满了回味,提示了人性的弱点与人的自私,还有人性的黑暗?其实,我挺纳闷在,诸如王小波、冯唐、阿乙等作品所反应出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对读者的影响会是怎样的?或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怎么的?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七):沉闷中的死亡

    在火车上读这本书。火车这个密闭却流动的空间很适合阅读,它封闭,同时它也在流动。封闭让人安稳,流动不致让人觉得沉闷,因为,你知道前方有个目的地,有目的地的时候,人是会有些安全感的。说到火车,阿乙这本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空间是一个叫红乌的小镇,它封闭沉闷,以至于一列火车的修建对于红乌人都是欢呼雀跃的事。封闭与流动,故事就在这里展开。火车并不在红乌停靠,但总有些意外,比如李振锡。一次意外杀人事件,以小镇六个人的生活为支线,六个故事,他们是妓女,傻子,执迷爱情的疯癫之人,想从小镇出走的青年,已不在江湖的江湖大哥狼狗,婚外情后就半痴半傻的中年男人。故事单刀直入,作者看似冷静却有些感同身受的口吻叙述他们的生活。总觉得这些人的故事似曾相识,他们流浪在任何一个类似的小镇上。虽然遭际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边缘人,或者,这个小镇的异类。如果小镇是个安稳的铁板一块的所在,那么,他们就是松动的螺丝钉。有主动松动的,比如艾国柱,想要出走,但出走时要付出代价的。
    他们并不是小镇庸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小说搭建了一个舞台,那么,我们和小镇的庸常百姓一起在看着他们的生活。看与被看是鲁迅小说的一个模式,在阿乙的小说中也出现了。不过,阿乙一边和我们一起看着他们,一边偷偷把自己镶嵌在了故事中。他不仅看,他也是孤独与边缘中的一员。在几个被杀害的人物里,有个叫艾国柱的青年,他要出走,但却被李振锡杀死。死后,“我”一个经历整个事件的警员去看我的同事艾国柱的尸体,并说自己马上要结婚了。了解阿乙的都知道,他的原名就叫艾国柱。他把自己安放到了这个小镇异质群体中,成了他们的一员,他厌弃这里的生活,准备到外面闯荡,无奈死在了这里。而故事的叙述者我,经常与艾国柱讨论出走的事情,却要在这个时候结婚了。结婚,是开始父辈庸常生活的起点,轮回,重复,过平稳的生活。结婚与死亡,是作者给自己的两个结局,一个抱着出走的心死于一场意外,一个准备在这里继续下去。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离开这里,对于艾国柱,他怀抱热情,但身体死了,对于“我”,接受现实,但年轻的心便也一同与这小镇老去。在这里,作者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展开了多重对话,这里出现了三重声部,一个我,一个写作者,一个艾国柱,而在他们中间,是文字,是文字让作者得以观望自己,阿乙最后离开了那里。这样的对话式写法,就像途经红乌镇的火车,是一次意外事件,也是故事的一个缺口。
    这小镇庸常沉闷,以至于妓女,疯子,傻子,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庸常生活的风景。读这本小说,感受到小镇沉闷,压抑,潮湿的气息。人们只能循规蹈矩。有人想要一点生活之外的悸动,比如爱情,比如梦想,他们期待一个目的,尽管这目的是虚幻的,但阿乙给他们的结局是死亡。如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是他头脑多声部的化身,阿乙的小说则是给出了他自己对于小镇生活的观念。光怪陆离的梦想与悸动不适合小镇,他们只能最后被排出小镇,要么出走,要么死掉,要么疯掉。在小镇上,他们只能被观看。
   但我还是在这小说里读出了温暖。没有花朵便也没有悲伤了,有时候爱比死更冷,在异类者的心中,他们不小心打开了沉闷生活的缝隙,触碰了生活的潘多拉魔盒,然后以为那是生活这列火车的目的地,是的,有目的地是好的,只是,这些目的地都太过虚幻。走在钢丝上的人们,以一个微小的念头支撑着凡夫之身,他们要爱情,要梦想,不要沉闷,然后终于没能出走,没能走出自己命运的牢笼。就像白日焰火,只是一声炸响,小镇的人们观望一阵,继续他们的生活。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八):“出走”小县城

整部小说里,出现了很多处小县城与外面大世界的冲突。有人物,厌恶小城的生活,决心抛下所有,远走高飞。文中有提到,我在公车上看到一个皮肤白皙五官美丽的女子,以为她不属于这里,没想到最终她袋子里的一根葱出卖了她。连作者本身,也是一个决心离开小县城,想过一种比自己的肉身还长久而永恒的生活。
虽然小县城的生活有种种缺点,但是,活在里面的人,却是全人类都一样的。他们有爱,有恨,有梦想,有追求,有真情,有坚持。在简单而重复的环境中,每个人还是活出了一些纯粹和不一样。里面的人是那么可爱,虽然故事本身比较灰暗和悲哀。
我为何对小县城的故事充满热忱?我从小说里,看到了我生活的城市的一些共同点。一条一望到底的商业街,人际圈子狭窄而亲密,各种关系后门横行,重复而单调的工作,周围狭窄而琐碎的想法(不足以称为思想)。我从大学的城市回来7天,所见所闻,全是琐碎的事情。我的想法,极速地缩窄在毕业后为家人添置物业的想法中。整个人,不再想意义,文学,社科,人类,宗教和科学等宏大的话题。我惊醒!
我那天走在街道上。我看着两旁的商店和行走的人们。我很快就觉得无聊了。要是我毕业之后在这里生活,也该是有多么单调。我还会激起对生命的思考吗?我还会一个人苦苦练习英语吗?我还能和别人交流分享国际政治经济大事吗?我绝不会留在这里。当时我这么想。
在家里,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心。你不需要厮杀,不需要焦虑地思考找工作的事情。世界似乎都慢了下来。在小县城里,你似乎又更容易遇到善良,简单和真诚的人。虽然,简单得愚蠢,善良得无知。
家乡就是给我这样一种感觉,同时包含着朴素的情感和单调的生活。
然而,大城市的人,在精神生活上,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物质的充盈和灯红酒绿也可以把你的精神杀死。想要过优质的精神生活,关键不在于环境,在于你的突破束缚的渴望有多么清晰和强烈。当然,在大城市遇到富有精神生活的人比较容易。
在大城市,又是给我漂泊的感觉和激荡的思想。
我认为,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必须把握好亲情。然后,尽可能地鞭策自己过上优质的精神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对别人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不要对别人有太多要求。做好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要想和作者一样,活得比自己的肉身久,在精神生活上我要给人类以启示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九):忧郁的文字

是继《灰故事》后阿乙更成熟的作品。

阿乙原名艾国柱,小说中的艾国柱留有他的影子。我时常觉得看一个人的文章可以窥探他的内心,他所经历的,感受的,所思所想,甚至是他的心理境界。这些与其呈现的作品息息相关。

阿乙的文字能打中部分人的心脏,但是他的文字是忧郁的,他始终保留着羞愧和谦卑。

《鸟,看见我了》讲述了众多小人物的命运,大多是犯罪者的故事,是悲剧,佳作有:“先知”、“巴赫”、“翡翠椅子”、“火星”。

“先知”有一套理论:以上帝的视角来俯视时间,生命的总量可以视为一块蛋糕,我们的肉身不过是一只蚂蚁。我们工作,睡眠,而只要一闲下来,时间就像细菌一样疯狂繁殖,让我们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填满巨大的空虚。我们唯一的目的是杀时间,这贯穿我们的一生。

我想这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是对时间消极的看待。

  《鸟,看见我了》读后感(十):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没有人知道

昨,看完阿乙的《鸟,看见我了》这本书。里面的部分篇章,不禁让我直呼:这真是写的极好!可我说不出写的好在那里。或许只是因为平日里的点点滴滴,没有来得及终结,在阿乙先生的笔下,突然情感迸发:真特么写的好!
阿乙的小说貌似看过一些,对于我这种没心没肺不求功利和思索的人来说,其实是不能通过阿乙的作品来拯救自己的。毕竟阿乙有他的生活,而我只是我自己。
这个不太出名的人写的东西,跳跃性极大。起初你只是看不懂也没有太多兴趣看,毕竟读书这种东西,一定要心平气和,不骄不躁。纵观自己这几日,没有良好的心态,看书或许就带了一点功利性了。
在《先知》里,他说,我们每个人出生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杀时间。自从时间这个东西被发明以来,我们每天面对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应付这24h,24x60min,24x60x60 s.阿乙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每天面对的相同的时间,减去睡觉吃饭会客等等,不算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不算还能不能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其实真正做事的,不过20年而已。而这短短的20年,我们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来谋杀这点时间。而它总是不会被我们所杀,我们只能以短匕首或者长剑,来一点一点刺伤这20年。而最后,最终得到的结果,却只是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但也就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们却甘愿不停地为之抗争,因为不去一点一点刺伤它,我们反过来就会被它吞噬。这个强大的敌人。我们不可能放过它,我们也不会放过自己。
没错啊,每天追逐名利功德,到最后不管发生了什么,有多光鲜,有多落魄,有多成功,有多寂寥,都只需要跟一个叫做时间的敌人作对就好了。
突然觉得,能摆渡众生的,除了自己和菩提,其实还有时间;突然发现,能扼杀一切的,除了自己和菩提,也只有时间。
常常听很多人说:无聊,打发时间,抓紧时间,珍惜时间。这都是对付时间这个敌人最好的方式。名利双收功成名就,抑或穷困潦倒默默无闻,都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选择罢了。洒脱的老庄不是提倡无为吗?可是提倡这种思想的人,自己洒脱一辈子,快活一辈子,想影响他人。我想,千百年来,也只出了一个老庄。儒家思想不是提倡 忠孝仁义信吗?可是又有多少另类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沉寂于此?做不到老庄的洒脱,也难承受儒家的枷锁。道家和墨家,却被我这种人钻了牛角。我想,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是:杀时间!
《简爱》里有这样的一句话: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 conventionalities, 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 — as we are!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使你难于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么做,而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我们本来就如此!
而这句话的另一解释版本为: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我们如果不信基督,我们谁都无法穿越坟墓到达上帝面前!
我想无论哪一种解释,都只有一个目的——平等。
芸芸众生,从无平等,我们只能更公正地去办事,去对待所有的人,仅此而已。
在另一篇里——《鸟,看见我了》——他说:只有鸟看见我了,所以我要抓鸟。而我,是个抓鸟高手,远近闻名,抓鸟,只是因为鸟看见我——杀人了!所以我要成为比它们更厉害的人,唯有灭口,才能平复心中的惶恐。
作为一个职业捕鸟人,我只是在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杀了人而已。而这个被杀的人在临终说:鸟,看见你了!所以从此改头换面做职业捕鸟人,因为鸟看见我了。这个鸟,不过是一种心魔,没法摆脱自己内心的束缚以及灵魂深处的不安,于是作为一只不会说话的鸟,它们的叫声都可能拿去作为陈堂供证,于是“我”开始捕鸟,从未失手。而鸟,大概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也可能是从来不察官场的科员,而一个心有畏惧之人,却偏偏要连鸟这种小生物,都要担心。心魔的束缚,灵魂的惶恐,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鸟人,我想我是不能轻易把握阿乙作品里的精髓,或许拜读,才是最好的理解。
我知道有一个地方除了自己,谁都不能进入。心灵的救赎,除了自己能掌控,没有人能拯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