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0 11:1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精选10篇

  《走出思维的误区》是一本由[美]M·尼尔・布朗 / 斯图尔特・M·基利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一):全面思考问题是有方法的—Leo鉴书180

思维方法的书始终都比较关注,读MBA备考班时开始接触,以前做顾问时尤其需要用到。在工作中慢慢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看问题、解决问题也相对全面。
本书讲的就是“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如何不受误导地看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全面思考遇到的可能性,避免错误的发生是一套很完整的逻辑,认真读下来相信对大家会很有帮助。
首选改变思维的方式,成为有识别能力的听众。书里提到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海绵式的,别人听什么就吸收什么,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另一种是淘金式思维,把信息拿过来进行辨别提取。意思是别以后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这样虽然不用及动脑,但也很容易上当。被动思考为主动思考的区别,有点像看电视与读书。前者不需要动脑两眼一瞪即可,后者则需要主动进行判断。开始可能没区别,但是长远看来,只看电视不读书的人明显反映会慢一些。做个有思考能力的人也许比较累,但是却可以成为一个思想自由的人。
其次,理解问题,用逻辑进行分析。一个观点出来,什么是观点提出的潜在前提,什么是观点的正直内容,对方说的话有哪些内容是支持正面的观点,哪些是存疑或者站不住脚的,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什么是我的观点,我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我应该如何有效收集资料,我是支持还是反对?以 上种种问题,系统回答之后可以很好的梳理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遇到问题就可以运用此方法进行思考。书里有详细的方法,同时提出了问题,给出了答案。本书应该属于常读常新的一类。
第三,谈下我自己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过程。2000年时(您没看错,就是15年前)我准备开始备考MBA,准备了5年,2005年1月21日走入研究生考场,实现人生的飞跃。2003年底接触了逻辑思维相关课程——MBA入学综合里有几十分的逻辑判断,后面的大小作文论述也用到这种广法。当时很庆幸遇到好老师——陈国定。我逻辑就丢了4分,成绩不错。自此之后,一直运用相关方法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很有帮助。
最后,本书英文名字叫《Askin The Right Question》本版本译者为《走出思维的误区:指着性思维指南》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二):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我们常常会误解我们听到和读到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带有疑问去面对每一次我们听到和读到的东西。《走出思维的误区》是一本教我们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书籍,即打破固守的观念。书中每个章节后都有习题并附有答案,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时而会有一种在做阅读理解的错觉,但是,这样看书又不乏趣味。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看了一期《鲁豫有约》,那期访谈的是张晋、蔡少芬夫妇,他们讲到一次不愉快的经历。有一次他们去看医生,由于时间尚早,两人准备先去喝杯东西,蔡少芬一边开车一边问张晋去哪里吃,张晋说了他们经常去的那家,可是蔡少芬觉得去另一家比较好,因为她觉得如果去常去的那家实在太不顺路,便开车去了她决定的那家。不过在喝东西的时候,明显觉得张晋很不开心,结果那个下午便在不开心的状态下。在访谈中,张晋表示,他觉得蔡少芬当时的表现是没有尊重他,可是蔡少芬只是觉得她最后的选择比张晋的建议要好的多。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时常发生,就拿我自身来说,我开始也很反感这样,明明问我的想法,可我说了却没有按照我的意见,还是根据询问人本身的想法去做,我会觉得既然你都有了选择,为什么还要来问我呢?
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再回头看看这样的问题,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有了既定的价值观,像我,在做决定时,已经形成了你问我什么就应该按照我的想法去执行的固有思维,而忽略了问问题的人可能有其他立场的恰当理由,就如蔡少芬在访谈时说,在点菜的时候,问张晋想吃什么,可他点了之后,蔡少芬又觉得他的选择不如吃个套餐更加合算。事实上,这些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原则性问题,只是在询问双方意愿的时候找到了更好的选择结果。
因而,人与人的相处,还需要沟通,不能局限于自己已有的思维中,多去了解一下别人的想法。就如书中所言:“我们对自己一方的观点已经足够熟稔,但对于另一方面的观点却不大有机会深入了解。如果能熟悉这些观点,我们一定会大有收获。”因而,在碰到对方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时候,不妨多聆听下对方的想法,不仅能够减少双方的摩擦,更能使自己拥有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三):“问题”为王,学会批判性思维

不止一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接近尾声,主持人一句“大家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就像一盆煞风景的冷水劈头盖脸浇下来,刚刚雷鸣的掌声和热烈的讨论好像突然被扔进了真空,不见一丝影儿。大家对于“问问题”好像天生具有抵触心理,一碰就卡壳。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填鸭式、灌输式的学习,缺少了那么一种“问问题的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学会问问题呢?《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这本书给出了答案。我其实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简单直接,道出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
一、为什么要有批判性思维?
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习惯了“海绵式”思维,即像海绵吸水般吸收信息。小学时作文老师总是拿到一篇范文就让我们背,这就是典型的“海绵性”思维。但当你想要知道“这篇范文好在哪里”“值得我背吗”类似的问题时,就不得不使用批判性思维了。
前段时间,“山东疫苗案”引发了不少恐慌,各种令人震惊的数据、照片在微博、朋友圈不断扩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事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一种是痛斥疫苗之“害”,要求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一种却指出前类文章危言耸听,将无关照片和煽动性文字有意拼接,混淆大众视线。两种观点都讲得头头是道,你该相信哪一个呢,你又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呢?这也不得不涉及批判性思维了。
可以想见,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其实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小到买支笔,大到作出上哪所大学、找什么工作这样关乎一生的决定。
二、10大批判性问题带你学会批判性思维
说到“批判性思维”,可能有人会觉得很抽象,疑惑“思维”怎么能够学习。所以,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批判性思维始于提问。《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中的10个批判性问题,带我们一步一步学会怎么提问、怎么思考、怎么作出判断。而这个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过程。
这10大批判性问题分别是:
1. 论题与结论是什么?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句的意义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
5. 推理中是否存在谬误?
6. 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
7. 是否存在竞争性原因?
8.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9.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0. 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问题1和2很容易理解,要判断是否要接受别人的观点,必须首先弄清作者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这其实是后面所有批判性问题的基础。
问题3,找到词句的歧义,这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有提到,主要是因为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要理解作者的观点,需要判断出作者使用的是词语的哪一层意思。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时,要特别关注除了作者期望的词义外,其他的解释是否会影响结论。比如,“黄色图片应该禁止”,其中“黄色”一词就是有歧义的。我说这句话时,“黄色”意为“色情”时,但你或许可以理解为“黄的颜色”,这时这句话就显得滑稽了。
问题4,假设是作者未表述出来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点,而正是因为这份理所当然,所以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值得一提的是价值观假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某事某物的看法。比如一个在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说“竞争比合作更重要”,但注重团队合作的人肯定不以为然。如何找出价值观假设,最普遍的一个方法就是考察作者的背景,古代孟子早就有过“知人论世”的主张了。
问题5,需要掌握推理中一些常见的谬误:人身攻击谬误、诉诸可疑权威谬误、诉诸情绪谬误、稻草人谬误……等等。
问题6,关于证据的可靠性。证据主要包括直觉、个人经验、证言、权威、个人观察、案例、研究、类比几大类。只有证据的可靠性得到验证,推理中的理由才能成立。比如权威,我们想要证明某种药品疗效很好可能会引用医学专家的话,但该医学专家的话有多少可信度呢,这就是需要我们持疑的地方。
问题7-10,竞争性原因是指可以说明结论会成立的其他合理解释(除了作者已列出的)。统计数据常常给人以精确、科学的假象,但数据也会欺骗人。比如我希望你到我们公司来工作,会以“我们公司的员工平均年薪10万元”这样的条件吸引你;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公司高层年薪100万,普通员工只有5万。关于信息的遗漏,比较重要的是负面信息,一些商业广告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只说好处,对缺点避而不谈。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你必须能够看到没有说出来的缺点。问题10是批判性思维的最后一步,当你判断出作者的理由是可信的,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作者的这些理由是否会得出其他合理的结论。这和寻找竞争性原因的逻辑基本一样。
为了便于查看,我还整理了一张思维导图。(见图片)
 
三、具体如何应用?
上述10大批判性问题可能有人会觉得繁琐,我们不妨将之分成三大类:问题1、2、3是了解论题,即弄清作者关于某个论题的观点和理由;问题4、5是分析推理,即分析作者关于某个论题的论证逻辑是否有误;问题6、7、8、9、10是检验证据,即判断作者在理由中利用的各类证据是可靠。这样简化成三个问题是否就简单多了。
但是,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初学者而言,还是应该循规蹈矩,按照这10个问题的顺序一个一个来练习,练习题书中有提供。熟练掌握各个问题的分析步骤后,在实际运用时,可以简化成了解论题、分析推理、检验证据三个方面。
下次,再遇到诸如“山东疫苗”的不同论争时,你肯定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四):思考是一种有法可循的习惯

小时候被人骗了,老妈会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可长点心吧。追问怎么长点心,当头崩个脑瓜子,就是让你多动脑子。
长大后,这个教育别人多动脑子的人,经常给我发来一些《最易得癌的六个习惯,再不看就晚了》《常吃这种肉的人会得癌》养生文章,逼着我生茄子,煮绿豆汤时不煮熟。很明显,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我妈被这些所谓权威给愚弄了。
如此看来,保持警醒,努力思考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式的安慰,是时候学习一套方法来应用于真正的独立思考、理性决策。《走出思维的误区》总结了10大批判性问题来训练你面对纷杂的讯息运用正确的提问直击真相。
这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快一个月,尝试着把他运用到生活中,感觉受益良多。总结如下:
反复看是为了熟练掌握技巧,粗略列了个大纲。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五):多問個為什麼

什麼是批判性思维?1,意识到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问题(批判性);2、有适时提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批判性);3,有主动运用这些问题的意愿(批判性)。我将原书中的“批判性”三个字放到了括号里,因为,我们习惯说问题,却很少再向前走一步,说“批判性”问题,所以,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让我们的思维再向前向深处走那么一小步。

为什么要了解批判性思维?获得理性,成为一个头脑清醒、不易上当受骗的人,一个有独立精神、不轻信、不肓从的理性思考者。或者:追寻更严密的结论、更完善的想法以及更出色的决定。或者:正确的提问,,理性分辩以及有条理地论证。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好奇、质疑、智力冒险。两种思维模式:海绵式和淘金式,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更积极主动。

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十个问题: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句的意义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中可能存在谬误?

6,证据的可靠性有多大?

7,是否存在竞争性原因?

8,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9,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0,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这本《走出思维的误区》中间几章也是专门针对这十个问题模拟了一系列的课程训练,这是需要一个接受、拒绝或修正或组织答案的过程,这些课程呈现了一个遇到问题,具体如何去做的范例。而这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则需要个人的持续进行。至少在做阅读理解时,如何从一篇文章中迅速找到论点论据,如何迅速找到那些迷惑选择项,这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书中还涉及了一些社会性意义的阐述以及心理及认识障碍方面的知识。我們知道改变思维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进而促进结果的改变,那么,认清思维的误区,特别多问几个为什么,就非常关键。这些常见谬误有:人身攻击、情绪、妄求完美、转移话题、歪曲对方的观点、概括草率等等。

相反,思维训练要多注意以下方面:

针对各类证据,可以运用直觉,可以找证言,可以寻找权威解释。尋找推理中的谬误之处。

统计数据可能会被误用,需要找出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直接寻找遗漏信息,从中确定作者是否提供了足以支持其推理的信息。

当你觉得作者的结论不合理时,就要去寻找合理结论,再从合理结论中,找到可以取代作者结论的那一个。

在最后,作者说,要想有效运用这个批判性思维工具,最好的办法就是抱持这样一种态度:“啊哈,我发现你犯了个错误。”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六):Kindle与本书-与内容无关的一点事儿

首先,看的是kindle,不是实体书。看免费书的不该太浪。这里说说关于kindle,还有书的事儿。
   ----------------------------------------------------------------
  人不会死在绝境,却往往栽在十字路口,这句话也适用于kindle和智能机的对比。
  产生看书的冲动不容易,但如果是选在智能机上看书,那就颇有种作死的味道了。经常上网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找到一个point,往往会无意间打开很多不相关的页面,或者思维直接被另一个point所吸引。还有那些天天上网就是为了微博新闻网易贴吧的,这是身为互联网玩家RPG生涯的日常任务。
  Kindle不同,它只提供了一条路。事实上,一条路就够了。在这个注意力缺乏诱惑太多的年代,kindle自然就成了提升效率的究极武器----这个不是今天的主题。
  
  手头在用的是K5,不联网,不送推送。每个月USB下载5、6本书,足够我把K5的联网功能忘记了。
  
  Kindle 5在弱光环境里的表现极差,少不了的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外发光源。另外,每天傍晚昼夜交替,晚上开灯关灯也能让人感到非常不适,走神是常有的事儿。这点KPW上有质的改善,不过我本身并不打算跟换设备,实体键的K5按着还是很带感的。
另一个,更难受的一点体验是, 系统是以百分比来记录进度的。按功能键所弹出的数字,一翻页就跳个几十那个,估计是行数--这东西我至今没弄懂。所以,在好的情况下,看一两页书可以得到一个百分点的反馈;坏的情况则是78页一反馈。这东西很隔应,本身电子书就没有办法确切地知道书本的厚度,抑或者说是要完成的任务量。(一年之后我才发现的:目录书名下的点点点可以测量书本的相对厚度,。。) 没法和小说故事一样,可以用情节拖着我,带我看完。很多书,我都是带着主观的意愿,强上。自然会想要一个目标,一个奖励,还有一种回馈。
与之相对应的,kindle本身是一个线性的系统。可以轻易地前翻页后翻页,跨越章节,以及一些需要反复思考论证的段落,就不是力所能及的了。
我的结论是,kindle最适合看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论证性太强,条条框框要点多到以及可以充当教科书的显然还是买实体书的比较好。
回到本书来说,内容还算不错,但是我没有办法接受十二个大章节,二百二十个要点的全书布局,因为我发现我跟不上。看了百分之六十,只觉得书上说的东西似曾相识,但却没有办法用一句简单粗暴的话来概括本书主题。
平均5页上升一个百分点,这本书大概是的是500左右的样子(6寸Kindle 最小字体时的页面)。我支持它缩写,或是重排。若是当教科书就算了,从一个学期的时间基础出发,无论是质还是量,这本书完全合格,接近满分。
个人比较偏好的章节份数是三个五个七个,或者二十个。三五七个要点对于一个问题来说应该可以概括完整了,而二十个章节则是一种看电视剧的即视感。数字而已,暂时没有发现什么科学依据。不过,好像麦肯锡有点和这些数字相关的东西。。。
-------------------------------------------------------------------------
最后,日后也许看也许不看,先扔'在看'的书堆当中。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七):“洋鸡蛋”和“土鸡蛋”的营养价值一样吗?

目前,在中国的禽蛋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一面是市场上“土鸡蛋”1.5元左右一个,“洋鸡蛋”0.5元左右一个,有些农户家散养鸡生的土鸡蛋,卖2元钱一个,还非常抢手,经常断货,土洋二者的价格相差达3倍以上;另一面是网络、电视、报纸宣称“洋鸡蛋”与“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是基本相同的。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八):批判,让思维更理性


本书原名为《批判性思维指南》,作者的中国朋友将其中译本改名为《走出思维的误区》。在美国它是一本广受欢迎的思维训练教材,至今再版不衰,本次为第九版。当前,在中国引进这样的著作,适逢其时,称得上诊治国人思维弊端的良药。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石。中国人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说话做事的原则,所参照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教条。儒家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中庸思想,国人往往将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无为、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老于世故,导致其思维向来被动保守。然而这种被动保守的思维方式,根本满足不了当今国家高速发展、多元化社会和信息爆炸时代的需要。我们向来不习惯批判性的考察问题,而多半采用赞美式思维、肯定式思维,不懂得如何批判性地对待对手,当然也不懂得如何尊敬对手。所以我们要走出思维的误区,破除固有的思维陋习,养成卓越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书作为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之作,首先通过对海绵与淘金两种常见思维方式的分析对比以及社会互动需求和团体迷思的危害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论题与结论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的意义有歧义和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这四个批判性提问清晰的了解传播者的推理结构。然后从推理谬误、证据可靠性、竞争性原因、统计数据欺骗性、重要信息的遗漏、合理结论等方面教大家如何维持和开展搭建好的推理结构。最后对造成批判性思维障碍的原因,如心理习惯、个人经验、公平世界的信仰、成见、固守信念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以及教会大家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阅读《走出思维的误区》一书,教会大家学会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决策能力,让工作学习事半功倍。
我们都渴望被人接受、真正融入一个群体,但是要避免陷入团体迷思,批判性思维让我们不再盲从。虽然批判性思维对我们的精神健康和发展极有好处,但却并不经常为人所用,受到文化、地位、氛围、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高效的交流和互动,让思考者不断进步。然而,因为时间空间限制、人的注意力有限、价值观偏好以及不可能掌握的所有知识等问题,所以不完整的推理不可避免。这也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增加自身素养,用无懈可击的证据来支持你的论断。
社会的发展需要批判式思维、国家的强大也需要批判式思维、个人的进步更需要批判式思维。我们党也一再强调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然而在如今社会,部分当权者横行,大搞“一言堂”,我们敢站出来向当权者说真话,敢于向违章叫停,敢于发表不同的言论吗?批判不光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眼光和智慧。
(跃平)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九):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辨别

学习和创造有很大的区别。参与了国内教育体制的小孩,不能说没有学习,但谈上能创造的却只占小部分。很长一段时间学习的过程都是老师先传授你知识点,然后让你用接收到的知识点去解后面的习题,而且很巧的是这些习题的解决只需要用到你刚学到的知识点。也许解完了习题你很有成就感。但是生活给你出的难题永远都不是框定范围的,难道某书的某章的知识点就能给你正确的答案吗?所以,面对生活难题的时候,是不是被KO的概率大很多,是不是没有解课本难题的优越感?本来就没有什么”在那里"的正确答案,如果你的思维只是一味接收,接收,你接收到的信息能解决你生活中的问题吗?
思维中淘金,批判性思维的产生。批判并不等于挑刺,不等于反对其他人的一切观点,而是在看到一个结论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考,停下来想想,这个结论对吗?
提出问题,给出结论,摆出理由。光看作者的理由,和问题相关吗?对结论强有力支撑吗?这都是批判带来的意义。在批判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走入思维的陷进。这时本书作者给我们的启示,直接揭示了常见的几种陷阱,有些问题在每日的习以为常中总是被掩盖了,作者提出的观点能让你从浑浑噩噩的想当然思维中清醒一点。
需要警惕的误区有:
在问题,结论和理由中有任何含糊不清,定义不明的词吗?如”赏心悦目“,标准是什么?”显著进展“,有定量的结论吗?
根据理由得到的结论中有没有隐含价值假设或者描述性假设?如:因为某事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所以做某事是有价值的。这隐含的价值假设为财富是价值的体现,你同意吗?如:看到朋友在某饭店狼吞虎咽,所以该饭店食物很美味。隐含的描述性假设为吃饭的人狼吞虎咽表示喜爱食物。这一定正确吗?
在用数字说话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统计学的概念,看似严谨的数据成了不可反驳的理由,但解读这些数字的方式正确吗?百分比大不表示总数达,增速快也不表示总体表现好。得到这些数据的过程严谨吗?抽样有没有偏颇?
因果关系不成立。两者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不表示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错误的类比。因为A可以推出C,同时A,B类似,所以B也可以推出C。首先AB在多大程度上类似,其次A能推出C的特征是不是恰恰是B缺乏的特征呢?
。。。。。。。

  《走出思维的误区》读后感(十):【笔记】始于提问,走向社会

4p 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要意识到一系列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并有适时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能力与意愿。
5p 要评价某些论述时,你也总需要有些知识积累,这些知识就是你平日吸收的见解。
8p 通常人们的推理并不明白流畅,他们往往遗漏重要的因素,而那些被表现出来的因素,也常常不清不楚的。所以我们只能用批判性阅读与聆听的技巧,来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东西有意义,帮我们把清晰的观点与大多数含糊不清的观点区别开来。
11p 弱批判性思维乃是那种捍卫你当前想法的批判性思维(拒斥)。强批判性思维则用于评价所有的(特别是你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追求)。
16p 思考不是独角戏,要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地和他人互动才能够进步,否则我们就是失败的学习者。
17p 价值观是一些人们认为有意义的不明确的概念,价值观给出了一种行为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建立的最显著的社会性联系是求同,促进我们去找志同道合的人作为伙伴。因此,我们要去理解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做出的推理,是不小的挑战。
19p 批判性思考者需要自主、好奇、谦逊、尊重好推理(不管出处是什么),去追寻更严密的结论、更完善的想法和更出色的决定。时刻抵抗只聆听与我们相近的人的言语的倾向。
20p 出师有名的改旗易帜,强于墨守从片面狭隘的推理中得出的结论。
22p 批判性思考者心中的所有激情冲动,都会因认识到下面这一点而得到节制—那就是,他们当前的想法时刻准备着接受修正。
28p 在评价某人的推理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他的推理是什么,要搞清楚他试图劝服我们相信的东西,辨认出论题(规范/描述,希望传递的信息或试图回答的问题与焦点)和结论(意图影响你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否则我们无法进行批判性评价。
32p 论证包括结论、以及证明该结论的理由。没有证据或理由支持的声称只不过是一些观点而不是结论。这样的观点无法判断其价值。
34p 让结论容易辨识,并且能直接回答你要阐明的论题,这样不仅能使读者的阅读更加轻松,也能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53p 只要你去聆听,就需要强迫自己去寻找歧义之处。我们常常会误解我们听到的和读到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假定了词语的含义都是清楚明确的。的确在日常交流中,歧义是无法避免的,甚至一些情况下是必要而适当的,但是在论证中避免歧义,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如果我们需要认同某个观点或者去做某事,就务必要澄清每一个有歧义的地方,这样才能考虑推理的价值。
64p 政治语言往往都歧义丛生,并极具诱导性,对情绪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必须要对这些词语想要造成的情绪效果和歧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保持敏感。要警惕那些词语让我们形成了什么样的感觉,以至于让我们对这些词语的本质特征视而不见。要知道,即使是最激烈的政治“变革”,某种意义上也只是算“改革”。
66p 有力的传播者一直致力于将观点清晰地表述出来。总是一再检查要说的话,以确定其中不再留有歧义之处。
74p 每个论证中,都有被作者视为理所当然的、未言明的观点,我们称其为假设(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而他们通常不会把它们表述出来,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些观点。假设是推理结构中的隐含联系,是把整个推理结构连成一体的黏合剂。若是不能把握这些联系,就无法真正理解论证。若轻视这些隐含联系,我们就会轻信一些东西,而它们是我们在深思熟虑的状况下绝不会接受的。
75p 批判性思考不是圣经,它建立在自主、好奇和理性的价值观上。并不比信赖、沉静和感性等价值观更高明。批判试图塑造我们虚心接受各种不同观点、用理性对这些观点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结果决定自己相信什么以及采取哪些行动。这样的“费劲”、“枯燥”的生活方式,不会也很难成为我们生命的全部。
75p 论证外表总是穿着最华美的外衣,因为提出论证的人,正是希望诱惑你将其变成自己的论证。
81p 在寻找价值观假设时需要先指出价值观偏好与价值观冲突。要知道我们虽然都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但是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和不同个体与群体之下,我们对价值观的偏好会产生不同变化。虽然我们都期望井然有序,但我们面对价值观偏好的纷繁复杂时,还是要尽量容忍。
96p 批判所关注的中心是评价,阅读和聆听的目标是评判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抑或是价值。
98p 谬误是作者在试图说服你接受某个结论时可能会使用的一种推理的“把戏”。包括人身攻击、滑坡、寻求完美方案、歧义、诉诸公众、诉诸可疑权威、稻草人、数字情绪、非此即彼、一厢情愿、扣帽子、贴金、转移话题、回避问题、草率概括、绝对确定、错误类比、因果关系过度简化、混淆原因和结果、忽略共同原因(ab相互关联不会因为彼此而是因为c)、因此此后(仅因为b在a之后发生就认为a导致了b)、基本归因(高估个人因素轻视环境影响)等。
133p 评价证据的线索:直觉、经验、证言、权威、观察、研究、案例、类比。
145p 我们只能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与被研究者和被研究事件相似的人和事上面。
163p 竞争性原因:可以说明某个结果为何会发生的其他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对同样的证据进行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证据的原因。
182p 统计数据可以唬人,而且也经常骗人。
196p 只根据极为有限的信息是无法实现自主决定的。因为时空限制、注意力有限、论证者知识所限、价值观假设的千差万别以及刻意的隐藏欺骗等原因,影响推理的重要信息被遗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200p 遗漏信息包括:常见的反对意见、缺失的定义、缺失的价值取向和视角、论证提及的事实来源、用于搜集事实的详细程序、搜集或组织证据的其他技术、缺失的或不完整的统计数据、被忽略的影响、对特殊预测技能论证时遗漏的关于预测失利或错误的信息等。
209p 二元思维对思想起着僵化偏狭的副作用,容易忽视具体情境对于答案的重要性。要避免它,必须要对时间、地点、目的等进行限定。
215p 同样一组理由何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需要让最可信的结论来影响对推理的反应。要在形成自己的观念时不时地把其他的合理结论考虑在内,以提升决策质量。
221p 批判性思维的障碍是各种出卖我们的心里习惯,包括:个人经验的诱惑性、公平世界的信仰、取代思考的成见、进行简化的冲动、个人固守的信念、自以为真实的一厢情愿,以及可得性启发法(倾向于使用容易获得的信息和记忆作为我们决策和判断的根据)。这些障碍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略它们,然而凭借自主、好奇、理性的价值观和对批判性原则的深切敬意,我们肯定可以排除它们。
230p 以求知若渴的方式提出批判性问题,是让批判性思维成为善意的工具最好的方式,可以让对方更容易接受。
231p 信念是美妙的,但我们只有在不断地对其进行考验之后才能从中受益。不但要让批判性思维为你效力,成为你引以为傲的个性;还要为你所在的群体效力,改善身边每个人乃至整个组织,从而能使我们都能采取有效而正确的行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