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昨日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昨日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1-19 21:1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昨日之旅》经典读后感10篇

  《昨日之旅》是一本由[奥地利]茨威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昨日之旅》读后感(一):读《昨日之旅》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茨威格的《昨日之旅》道出了这样一个故事,它讲述了一对情侣因为许多原因分离,再度重逢之时却发现彼此之间横亘了千山万水,再也找不到往昔的缱绻柔情,我忽然就想起了电影《魂断蓝桥》和《卡萨布兰卡》,与这两个故事相似的是《昨日之旅》也发生在一个战争背景下,它不仅讲述了这样一个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还让人感到战争对人生的粗暴干涉和命运的无常。
他,由于贫贱的出生,在博取自身前途的过程中遭遇了许多羞辱心高气傲的他有着一颗自卑的心。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成为老板的家庭助手,本来内心无比抗拒的他在见到温柔亲切的女主人后,一切都变了——他感受到了夫人身上圣洁优雅的光辉,并由此开启了他作为青年人第一次堕入爱情的门,他痛苦挣扎又极大地感受着幸福——夫人也爱着他,然而,他们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发乎情而止乎礼。后来,由于工作原因他不得不与夫人分开两年,饱尝着思念焦灼的他,在临近重逢之日的时候,战争却突然爆发,让他们再度分离了七年。这九年的时光里,他由最初的热切盼望变成了深深失望到妥协于生活——那些梦幻终究不能抚平内心的痛楚,他成了家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战乱结束后,由于工作原因,他来到了那个寄托了他年轻时热烈梦想的地方,并再次遇见了夫人,她仍然是那么美丽亲切。他想完成那个未了的心愿,与夫人重温鸳梦。在交谈中,两人却发现有什么东西横亘在两人之间,他不甘心地想要驱散它并做了最后的努力,在处处能嗅到战争因子的环境中,他苦苦思索,最终他领悟到了自己和夫人的感情——这是一种高于肉体的精神之恋,夫人的圣洁美好和他对她的渴望都将是永恒的,可永远都不能够得到,昨日终究难再现。作者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爱情在时间和空间这些巨大的外在力量面前,是否始终不堪一击
这段感情很美,作者设定的结局是两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而这段心路历程也是十分美好的,但对两人的人生而言是煎熬的、痛苦的。读完后,我感觉虽然两人今后各奔天涯,但更突显了这段爱情的美好——爱的纯洁、爱的高尚,夫人的品格,他的克制与尊重。由此,他们将是彼此真正的灵魂伴侣,也将永远不会失去对方。
茨威格笔下的感情很美,他特别擅长描摹少年人心境,他将少年人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强烈、激动、感性、情绪化、戏剧性、生机勃勃。少年人的心并不只是有喜悦,那一抹淡淡的悲伤反而更加美丽珍贵。在他的笔下,男主人公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爱时,画面中有着强烈的冲突——一方面他明白了自己内心对夫人强烈的感情后,感到欣喜若狂喜极而泣,另一方面绝好的工作机会却让他与夫人生生相离,他感到无比的怅然若失、悲伤痛苦。这个艰难的抉择一下子捅开了心中的那层膜,给了他一个真正意识到爱情的契机。茨威格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书中两人经历了感情炽热、相思分离、绝望冷淡、爱火重燃、微妙客气、不甘愤怒和最终释然,同时还伴有一些混沌的对战争、未来、人生的思考。这些情绪的描写十分传神和生动,让人不禁想到茨威格能做到如此体察入微,如同精雕细刻人物情感,是否作者本人也是心思细腻的人,也曾经有过种种情感体验?
茨威格的语言读来让人感觉情感充沛,他常用各种动词来表现情感,让人感觉到那炽热的感情如同洪流一般奔腾汹涌而来。另外,茨威格喜爱用“手术刀”式的写法,以人的生理反应来衬托极端强烈的心理感受,如“现在像穿过决了口的水闸,汹涌奔腾地冲进他的意识、他的血液,又汇合起来,径直涌向他的心。他不由自主地用手按住他的胸部,心脏在那里跳得那么猛烈,一点办法也没有”,对生理的描写让人感到情感的浓烈,充满了画面感。茨威格也喜欢通过具体的小事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如“有时候他在夜里突然起床,因为忘记了信中的一个字,一句话,或者一个结尾,马上点灯找到遗忘的字句。”背诵爱人书信中每个字的这种偏执行为表现了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之苦。
茨威格在书中采用的意象十分贴切,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了当时的气氛和人物的心情,甚至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如他们再次参观他曾经居住过的沉默压抑的房间,这个房间象征着两人之间那种微妙、强烈的马上就要爆发的情感,这个房间积攒了长达九年的强大的情感力量。情爱一般都与欲望不可分割,而茨威格用欲望衬托了精神的高尚。两位主人公在从前和相逢后一直对彼此很渴望,可都“止乎礼”,并在最终发现了自己内在真正珍视的东西——一个潜藏的未完成的心愿——真正地属于彼此,他在彻悟之后终于释然,也在灵魂上达到了另外一种高度。作者借沙发和床隐晦地对这种欲望进行了刻画,然而我理解的是作者并非只单纯从生理角度来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角度,即情感上的需求。
或许,人都有一种“未完成”的心态,总想要弥补过去缺失的或者遗憾的东西。因此,在心中慢慢将它拔高、将它描绘、将它渲染,而实际也并非如此。相反,如果能够放开心胸,时刻坦诚面对自己,去掉执念,人生中将会减少很多悲剧。然而这种领悟往往需要有所经历才能获得。
茨威格在这本书中还谈到了战争对人的一生的粗暴干涉。我感到,战争搅乱了太多人的生活,造成了太多悲欢离合,战争是个宏大的、冷冰冰的政治概念,它施加巨大的压力在人们身上,让人在生存缝隙中痛苦喘息。而人是个有血有肉的概念,是富有感情的,个人的生活在战争中很渺小,但人的情感在战争面前很伟大。从中,我也感到了人生的无常,很多时候时机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美好的感情也就是那一瞬间被定格,瞬间即永恒,因为难再重现,而往事留给人的只能是惘然了。

  《昨日之旅》读后感(二):却道故人心易变

仔细看来,路德维希的爱情似乎并未那么纯净。
一、感激。
他为何为爱上夫人?在进入这栋豪宅时,茨威格花了较大篇幅描写他心里历程:
“他对自己说,他是人家请来的客人,是人家求他来住的。想借此驱散在心里自惭形秽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他感到羞辱,使他气恼,可是徒劳。身边各种事物舒适富裕的模样把他的这些论点一一打破,他又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被这种炫耀、夸饰、摆阔、现付的金钱世界的巨大压力所击垮,所打败。他只不过是个用人、奴仆、舔盘子的可怜虫。看上去是人,其实是家具、是花钱买来的、可以借来借去的、失去自己生活的一个人。”
对未来的迷茫,心里的自卑和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可以说路德维希如同落水之人,想拼命抓住点什么让身体不再飘荡。
夫人便在此时出现。温柔的,成熟的,如同一根稻草,或者迷途者的指向灯。
于是路德维希感激她,成为奠定爱意的第一步。
二、依赖
从书中,我们不难得知夫人年长于路德维希。对于一个身世贫寒,内心脆弱的年轻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包容心,照顾力更为迷人了。夫人兼具这两点,以及有钱人欠缺的亲和力,平等心。人性的光辉慢慢温了年轻人的心灵,此时路德维希对她产生依赖。而经历又为爱情铺上层道路。路德维希渴求被关怀,被爱护。他潜意识在寻找这样的人,一旦找寻便死死拽住,不会放弃
三、仰慕
一旦有了感激与依赖,爱情便完成了大部分。然而为何路德维希对夫人的爱如此持久?仰慕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路德维希心中,夫人是神圣的,一尘不染的。同时有拯救者和给予者的双重身份。而他?只是个被人雇佣,受人恩泽的可怜虫。需要靠头衔荣誉支撑起内在空虚的人。夫人无论从仪表还是内涵,如同信仰般照耀他,让给他向往。
四、分别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分别,如果没有失之交臂,路德维希和夫人会修成正果么?
其实茨威格也给出了答案。
相逢代表一切。并不是九年的时间消磨,也不是坚持换不回希望而放弃。
甚至,正因为分别不期而至,才让路德维希对夫人的感情更为持久。
爱而不得,那人便在心中存活永远。
路德维希的背叛,从文章开头他踏入那栋宅子便可窥见。这个自卑的年轻人没有主见。一旦长久失去了指向标,他便又回到彷徨无依的状态。这时,寻求新的攀援之物比无望等待来的实际。
五、重逢
可以说,他们的爱情消融在重逢中。
因为一切都不像内心所期待的,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最后,路德维希把它归结为时间迁移,心境改变
其实夫人依然是从前的样子,温和优雅,气度不凡。但路德维希不再是战战兢兢,贫穷卑微的年轻人。他跻身进富人行列,以一种甚于夫人的身份重新回归。
于是他发现,九年来他期望着的,只是一个日益苍老,身世败落的的女人。他不再依靠她,不再通过她来自我肯定。
他比她过的好,反过来,他的保护人也许需要他关怀。
仰慕之情即散,依赖于感激不存,那么爱情又从何谈起?
也许这九年是路德维希给爱情的回馈。又或许,他们不必期许见面,甚至分开后就停止来往,让爱情能在记忆中存活一辈子,让美好成为日复一日的梦境。

  《昨日之旅》读后感(三):终究抵不过时间的爱情

发表时间:2012-02-16 14:58:56   
  我想说目前看到的茨威格笔下的爱情,怎么没个好结局呢。难道偏要是悲剧才是最美的吗?其实我好希望这是个喜剧。这本书很薄,看起来很快,但是精彩之处太多,我经常倒回去再念几遍。每一句对恋人的描述都那么精彩。
  
 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人公路德维希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由于出色的才干,住进老板家里,担起了私人秘书。老板的太太美丽优雅,二人渐生情愫。路德维希奉命去墨西哥。一战爆发,九年后,路德维希才回到故里。爱情依旧,却抵挡不住时间和战争的威力。相爱的两个人最终无疾而终。
  
 看茨威格的书,总是这样,剧情很简单但是看完就是觉得写的好,他总是试图渲染一种气氛,不知不觉把你带入这个角色里。陪着主人公从希望,期盼,绝望再希望再失望。也许好的小说就是这样。
  
 “开始时,回忆还像赤红火焰似的染透了铁锈,可到最后,这灰色的薄薄一层变得越来越厚。”路德维希对夫人的爱随着时间的流逝,九年就这么变少了,因为战争而隔断联系的两人,起初他只能依靠回忆度日,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夫人的名字自始至终没有提及,好像意图说明这样的人间悲剧并不少见,具有普遍性。
  
 当他们再次踏上故土时,看到一排排的队伍在游行,“目光坚定,战争和复仇的制造者,神不住鬼不觉的在和平的广场上结好队伍,正凝视着天空。”好像在意图说,在一战下那依旧笼罩着的危险的降临。
  
 我好像明白了喜欢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原因,茨威格想表现的一方面是被战争破坏的人间幸福,另一方面那人物心理始终的阴郁感,也是作者对于未知将来的担忧。
  
 “影子想要复活,但又不可能再复活,无论是他还是她,都已不再是同一个人” 九年的时间,当年没有承诺甚至是没有名分的爱情,怨不得别人的结束了。其实话说回来,当年路德维希看中夫人的是什么,是她不嫌弃他的地位,给了他母亲般的关怀,而这种关怀被双方都以为是爱情。 影子想要复活的另一层是,战争的复活是不可能的,因为时间教会了他和她什么是爱情,也教会了数以千计的人们什么是和平。 因了这整本书的两层含义,才更觉得很有趣的小说。

  《昨日之旅》读后感(四):所谓爱,昨日之日不可留

关于爱情的小说,是否具备残酷的真相或许是判断品质的标准之一。
比如茨威格的这篇小说《昨日之旅》:
家境贫困的大学生路德维希,因出色的才干受到老板赏识,一路提拔升至私人秘书的工作。由于在贫困的童年里饱受屈辱和伤害,以至于他虽然工作上野心勃勃,但心灵深处充满了对于上层人士及其氛围的仇恨
但由于老板病重,这个一直希冀保留一丁点自由的年轻人无奈住进了老板家中,他用学历和工作掩盖的孩童时期的惶恐和茫然又一次出现在了心头。不过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很快地随着女主人默默无言的关怀而消失。
当路德维希受到任命需要前往墨西哥公干两年,他和夫人之间极力克制的情感终于爆发。
“可是等你再来的时候,你什么时候要都行”
分离之际夫人对她许下承诺。
然后一战的突然爆发,让期待中的两年之约变得遥遥无期
再相见,已经是九年之后。
她,依然温柔娴静,而他已经成了两个孩子父亲
“一切都和从前一样,只有我们不一样了,我们不一样了!”
这个短短的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故事,情节是那么简单甚至俗套,但在茨威格细腻入微的刻画之下,俨然成了一篇生动真实的爱情素描。
这场爱恋中,固然不乏惊天动地轰轰烈烈激情,但真正让人心头震动的是对于分离和重逢的描述。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情固然美好,但现实世界中,多的是“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喟叹。
时间、距离、阶级这些现实的因素是否会对爱情造成伤害,茨威格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故事中,似乎是战争粗暴地改变了两人的爱情。然而这场悲剧,究竟是源自命运的无常还是另有他因?
对于路德维希的放弃,茨威格并未做出任何道德上的苛责,他详尽地描述了战争的隔绝对路德维希心理造成的变化,旋即写到:
“单靠回忆生活,这不是人性的特点”。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真真是刺刀见血一剑封喉。
归根结底,战争也罢,距离也罢,阶级也罢,这些令人绝望使人屈服的障碍并不是爱情令人悲伤的根源。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在浩荡的历史演进中被烙印入人类身体里那些不怎么美好的基因:对寂寞的恐惧,对欲望的屈服,对背叛的放任……
爱情的本质,或许就是充满着欺骗性的短暂欢愉。
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此刻便是永恒,彼此即是世界。
而一旦分离,原先的温暖甜蜜,一点点冷却,最终蜕变成一场无意义的等待。
“即便是梦幻,这些看上去似乎超凡脱俗的梦幻,也需要某种感性的养料,需要娇嫩形象的辅助,否则,它们的血液就会凝结成块,它们的光泽就会黯淡。”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昔日恋人重逢,我们自然向往的是杜拉斯情人中这般炽烈的表白。
而真实的世界,却更多是如茨威格所写:
客客气气的相聚,彬彬有礼的闲聊,心中却有着一道无形的阻隔,
甚至在某个瞬间,会因为这种紧张和压抑而对旧日仰慕的情人冒出“就像一个老妇人”的恶劣念头。
这不是谁的错,
单靠回忆生活,这不是人性的特点,
爱,亦如是。

  《昨日之旅》读后感(五):昨日之旅

 斯台芬·茨威格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时间的故事,路德维希和夫人间的爱情,是刻骨铭心的思念。最初的温暖和激动,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酝酿,在无数次
的假设和幻想,猜疑和摸索中升华,慢慢的,那种爱恋变成习惯,渗入骨髓,嵌在了人生中。爱,变成了战争时代生活的动力。饥渴和狂喜在
重逢的一瞬爆发,幻想中的彼此,通过回忆和书信构建的彼此,依然未改。
   小说里的夫人的形象是这么的完美,温柔,高贵,善解人意。是她让路德维希走出自卑的窘境,是她给了他重生。想到了里尔克的沉重的时刻里的一句: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走,无缘无故在世上走,走向我
   生命如一趟远行的列车,义无反顾的驶向未来,回望昨日又恍如隔世。

  《昨日之旅》读后感(六):昨日之旅

影子想要复活,但又不可能再复活。

2010年,我上班的时间是下午两点到晚上九点,如果能准时下班,那我就可以去莲花路站的季风书园逛一圈再去坐公交车。公交车白天的行驶时间约90分钟,但到了晚上最后那几班只要45分钟,那时司机都开始释放赛车手的天性,夜色下一路狂飙,我称之为疯狂45分钟。离职之后就再也没有体验过疯狂45分钟了。

这本《昨日之旅》就是在那家迷你季风购入的,那时候我还习惯在书的内页里写购买日期。后来那家季风在13年关闭了,现在我常会去上海图书馆站的那家,实体书店带给我的感受是网购无法代替的,在书店里兜兜转转总会有点意外的小惊喜,网站里只有没完没了的热销推荐。

迷你季风书园的书放的有点杂,身材瘦小的这本被夹在一堆书中,如果不是红色书脊太显眼,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它。我痴迷于红色的一切,再加上书名以及作者是茨威格,我找不到理由拒绝它。篇幅非常之短,在疯狂45分钟内就看完了,但是触动我心之久,至今无书能敌。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人物很简化,男主人公路德维希,女主人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全文都称之为“夫人”,两人从相恋到因出差要分离2年,回国前夕一战爆发,自此远隔重洋,音讯全无,五年后战争突然结束,两人互相通信诉说五年间的生活,之后又过了两年才再次相见,重游海德堡。最后,往昔能否失而复得?旧情能否死而复燃?

“然而,爱情也许一直要到这时才真的变成爱情,当它不再像胎儿似的朦朦胧胧地在母体内部痛苦地涌动,而是能呼吸,有嘴唇,敢于自己命名、敢于自己承认的时候,这才真的变成爱情。”

“在当年和今天之间,横隔着黑暗的、无限漫长的岁月,在岸和岸之间,心和心之间,横亘着灰色的大海!”

这个版本之后一直没有重新出版过,低调的出现又消失。原本这部小说在很长时间里只曾于1929年部分地收在维也纳出版的一个文集里,直到多年后在Atrium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发现了一份整整四十一页的打样稿,署着茨威格的名字,是这部小说的完整版,打样稿中标题的“昨日之旅”被划掉了,但是出版社出版时保留了这个名字,我觉得很贴切。

  《昨日之旅》读后感(七):昨日,君已无法来!

       《昨日之旅》(斯台芬· 茨威格).借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这个作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偶看过的电影,原著,本月还将去看改编的话剧。阅读一本书,是要讲究时机的和缘分的。当时偶痴心暗恋一个不可能的人,这本书透露出的“我爱她,但和他无关”契合了当时的偶。
       关于爱情的心理描写超棒,心动时,隐忍时,煎熬着数着归期,愿望破灭时,物是人非的重逢,执念于完成当时的最后一步,终于明了昨日之旅已经无法重温,终究时错过了彼此。一战的爆发,小小的我们又如何抗拒命运的安排。所以,在和平年代,如果遇到一个爱的人,而他也正好爱你,那就幸福的在一起吧!人生除死无大事,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的概率是如此渺茫,珍惜吧!

  《昨日之旅》读后感(八):回不去的昨日

       读过茨威格的很多书,最喜欢的是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当初很多章节是含着泪看完的。所以读这本书一开始是因为书名相似。其实确实有些相似吧,都是回不去的、昨日。
       “古旧的园子,冰冷,孤寂,两个鬼魂追忆着往昔”,追忆往昔的何止路德维希和G夫人……更是茨威格自己啊。可是回不去了啊,回不去了……
       小说的开始,男子像是陷入热恋失去理智的年轻人,热情喷薄而出,让人有些失笑又有些疑惑。女子理智一些,却也柔情似水,清澈的湛蓝眼眸里一定满是温暖的笑意。
       背景是德国的大城市法兰克福的火车站,汽笛鸣响、铁轨震响、烟雾缭绕、人声嘈杂,他却只看得见一个她。
       他们要去哪里呢?他们经历了什么呢,为什么被称为路德维希的男子这么激动?
       他们登上了去海德堡的夜间车,没想到人出乎意料得多。他们无法交谈,只能用目光相望,爱意缠绵。
       第一章就是这样了。这似乎只是一对痴恋的男女,虽然柔情绵绵,却也深度有限。但是真的是这样么?
       茨威格怎么会写这样肤浅的故事呢,当然不是了。再看下去,车身摇晃车轮震动中他们都陷入了对往日的记忆。在夜里坐过火车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列车飞驰,车身有规律地摇动就像是钢铁的摇篮,车轮碾过铁轨发出嘎达嘎达的声响,人慢慢合上眼眸开始想自己的心事……只是小细节,但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茨威格的功力可见。
       想起了什么呢?原来他们已经分离九年多了。四千多个白天,四千多个黑夜之后……他们终于相聚。原来如此,是异地恋了九年之后的爱人终于相聚,可以永久厮守了吗?那前文可以得到解释了。不过,还有一点疑惑,真的只是这样吗?九年之后爱情不应该已经已经平淡如水,如呼吸一般的存在,两人如亲人一般相处,爱而平静?
       看下去,看下去。果然,哪有这么简单。
       他是G先生寄予厚望的私人秘书,因为极度的自尊和自卑不情不愿地搬入G先生豪华宽敞的别墅居住。而她是G先生的夫人,一个落落大方又温柔宁静的女子,她一下子就消除了他的不安和痛苦。从此,他爱上了这个地方,也悄悄地爱上了这个女子,“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在工作之余的时间完全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之中,这是夫人宁静安详静谧的身影散发出来的幽静温柔的光。”本来也许就这样过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她那样高贵清雅,又是他雇主的妻子,他怎能冒犯?更何况他都不知道自己爱她。
       可是一切都发生得那样快,G先生给了他一个机会,去墨西哥为公司开发矿石,他将创立自己的事业,将摆脱贫寒走向锦绣前程……但他要离开G夫人两年。他痛苦万分,这才意识到他爱她。
       “爱情也许一直到这时才真的变成爱情,当它不再像胎儿似的朦朦胧胧地在母体内部痛苦地涌动,而是有呼吸,有嘴唇,敢于自己命名、敢于自己承认的时候,这才真的变成爱情。尽管这样一种感情如此执着、顽强地伪装起来,这个迷乱的幽灵,总有一个时刻会突然打破屏障,然后从九天之上跌进万劫不复的深谷,以加倍的重量落在猛然惊醒的心上。”
      茨威格很擅长心里描写,他对男主人公要离开自己的爱人的描写非常细致。如果爱过自然能体会到吧。
       幸运或者不幸的事,她也爱他。原来那些温柔的关注、细致的照顾、宁静的陪伴……就是因为她也爱着他。
       最近很流行《后会无期》里的那句台词,“喜欢才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放在这里也很恰当吧。
       所以我对路德维希和G夫人的爱情并不反感,两个人都在克制,特别是G夫人。他们不是于连和瑞那夫人。
       他一步三回头地走了,他们约定两年后重聚。他日日夜夜读着她的信,熟读能诵;数着天数过日子,两年将至……但“那灾难性的日子来临,它不仅毫无怜悯地把他的日历撕破,也无动于衷地把千百万人的命运和思想砸得粉碎”,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全世界的海洋已经对德国封锁,纵使他提早一百天就订好了船票……回不去了。“他的第一个反应是怒不可遏,握紧拳头砸到桌上,放佛他要用这一拳击中那看不见的敌人,但是白费力气:现在千百万无权无力的人也这样愤怒地猛击命运设置的囚牢的墙壁。”“只有一线希望给他安慰,这是千百万受骗的人不久都会心存的希望:这样疯狂的荒唐事不会持续多久,过几个礼拜,几个月,那些忘乎所以的外交家和将军们闹的这个愚蠢的恶作剧必然就会告终。”
       读这些话,简直要心疼全人类。路德维希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四年多,自此欧洲的辉煌时代结束,德国更将走向疯狂。
       他用工作和回忆过日子。但疯狂地工作后会疲倦,再美好的回忆时间久了也会褪色……他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多久,他看不见希望,“在这个为仇恨、战争、疯狂弄得分崩离析的世界里,他突然害怕不断地单身独居”,他娶了一个“文静娴雅”“善于操持家务”的姑娘,生了两个孩子
       突然之间战争结束了,对他来说就像突然发生那样。他忍不住给她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而她的回信平静温和地恰到好处,就像她一贯对他的清朗稳重的关怀。这是克制的爱,而他以为他们之间有着“水晶般纯净的友谊”。他又给她写了回信。
        又是一别经年,他去柏林忙公务,他给她打了电话。听到的却是一声惊呼“路德维希,是你呀?”不会错了,这一次她不及掩饰,她依旧爱着他。
      他去见了她,在那所熟悉的房子里,他仿佛找回了过去的美好回忆。他也明白了他们看似从容不迫的友好交谈,其实都是演戏。
      他邀请她做一次告别之旅,十年前他们有过短暂的海德堡之旅,他想请她再去一次海德堡。
       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我们看到的只是甜蜜。其实也确实是的。只是下了火车,这段美好就结束了。她说“真可惜,刚才这一程多美啊。就这样一直乘车向前走。我恨不得再这样乘车走上几个小时呢。”他也这么想。
        在火车站的门口,他们看见了游行的爱国者们,“系着武袋带,千万人千百种姿态,却汇成一种呼喊,凝聚成一道目光,里面是仇恨,仇恨,仇恨”。他仿佛预见了新的战争即将爆发,心在战栗,连夫人的温暖宁静这时也帮不了他……这世间的一切温暖,都会被这没有人性的战争撕得粉碎。爱情算得了什么,两个人的幸福算得了什么?
       就像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千万人做不了主的命运。
       茨威格一向有着超然的眼光,他想是已经预见了下一场战争。只是无可抵挡。连他自己最后也只有绝望地自杀。
       男女主人公走在十年前他们走过的路上,他们回忆,却只有沉默。只有他们的影子可以拥抱,人却不可以。只是再也回不去。
       路德维希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夫人在客厅向他朗诵一首外文诗,他默默地自己朗诵起来:“在古老的公园里,冰冻,孤寂两个幽灵在寻找往昔。”他明白了。
       他们都再也找不回往昔。
       

  《昨日之旅》读后感(九):#每月推荐一部德语读物#之《昨日之旅》

       《昨日之旅》是斯台芬·茨威格的遗作,由国内最权威的茨威格研究和翻译家张玉书先生鼎力翻译。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籍德语作家。他的作品已经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小说名篇大都被搬上银幕。
      
       小说讲的是一对恋人在分别九年之后重逢却再也无法在一起的感伤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路德维希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由于出色的才干,在枢密使病重之时,应邀住进枢密使家里,担起了私人秘书。枢密使的太太美丽优雅,二人渐生情愫,他们彼此感情真挚浓烈,但从来都只是眼神与语言的交流,,直到有一天路德维希奉命去墨西哥公干。他很高兴他可以得到枢密使的重用,可是转眼一想他将两年看不到自己心爱的人,他是如此的痛苦,他们俩人在分别的夜里说了很多的话,流了很多的泪,两人一直靠书信维持感情,一战爆发他不得不继续留在海外,并辗转去了美国,有一天他终于不能再忍受这种煎熬,他决定娶妻,并生子,有了自己的家,九年后,路德维希才回到故里。他去原来他们分别的那间房去找她,他们终于重逢了,他试图寻找曾经的感觉,可是他发现他做不到了。爱情依旧,却抵挡不住时间和战争的威力。相爱的两个人,依然无法结合。
    
     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道理,昨日无法重现。爱情可以抵过时间,战争,距离等等一切的考验吗?茨威格用自己的话语告诉了你答案。他细腻,有力,流畅的文字直指人心。
精彩书摘
从初次见面开始,他就钟情于这个女人。尽管他这种感情如此激烈、毫无保留地把他送进梦幻之中,他还是缺少一种决定性的、具有穿透一切的效果的东西,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他一直在自我逃避,用赞赏、敬畏、依恋这样的遁词所掩盖的感情完完全全就是爱情,一种极端狂热、无拘无束、绝对纯粹的激烈爱情。然而,他身上那种卑微的奴性,使劲地把这一认识强压了下去。夫人对他来说,显得那样遥远,她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这位为群星辉耀的皇冠所笼罩、为万贯家私所保护的女人,和他迄今为止一直体验过的女性相去是如此遥远……即使在他做的最为激情炽烈的春梦中,他也不敢对她宽衣解带。他像一个男孩似的情绪迷乱,依恋着从夫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幽香,享受她的一举一动,犹如享受音乐,由于她的信任而感到幸福,由于他内心激起的感情无比充溢,向夫人有所流露而不断地担惊受怕,这种感情还无以命名,然而早已形成,在伪装之下炽烈燃烧。
然而,爱情也许一直要到这时才真的变成爱情,当它不再像胎儿似的朦朦胧胧地在母体内部痛苦地涌动,而是能呼吸,有嘴唇,敢于自己命名、敢于自己承认的时候,这才真的变成爱情。尽管这样一种感情如此执着、顽强地伪装起来,这个迷乱的幽灵,总有一个时刻会突然打破屏障,然后从九天之上跌进万劫不复的深谷,以加倍的重量落在猛然惊醒的心上。这个时刻姗姗来迟,是在他住进这家的第二年里。
有个星期天,枢密顾问请年轻博士到他房里去。草草地问候一声之后,枢密顾问便很不寻常地在他们身后关上房门,通过内部电话吩咐,不容任何骚扰。光是这一点便意味深长地预示,要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老人递给他一支雪茄,费劲地把它点燃,仿佛想争取时间,好发表一通显然经过周密思考的演讲。首先,他对年轻人的工作详加描述并表示谢意。在任何方面,这位助手都超过了他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他内心的好感。他根本用不着后悔把最机密的事务托付给了这样一个尚无深交的年轻人。昨天有个重要消息从海外传到他们的公司来,枢密顾问毫无顾忌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枢密顾问注意到,这种新式的化学程序要求大量的某种矿石。刚才有电报向他报告,已经确定在墨西哥有大量蕴藏。要为他的公司赢得这些矿藏,关键在于速度。趁美国的康采恩还没抓住机会,便就地组织提炼和采用。这就需要有个可靠的——另一方面年纪又轻、又有魄力的——职员。对于枢密顾问个人来说,这是个痛苦的打击,这要夺去他信任的可靠的助手,但是他认为有责任在董事会上建议委派他的助手。因为这个年轻人是个非常能干、唯一合适的人才。年轻人肯定会得到补偿,他的锦绣前程可以得到保障。在安装设备、建设工厂的两年里,由于报酬丰厚,他不仅可以为自己挣得一小笔财产,也为他回国后,在企业里保留了一个领导岗位。枢密顾问一面伸出手来祝贺他,一面结束他的讲话:“我有这种预感,您将继我之后坐在这里我的位置上,把我这个老年人在三十年前开创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这样一个请求,犹如晴天霹雳,怎能不使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头晕目眩?大门终于敞开,就像被炸弹炸开,从这道门把他引出贫穷的地窖,引出服役和服从的不见天日的世界,不再被迫摆出谦虚谨慎的、弯腰曲背的姿态,不再被迫以这种姿态进行思索:他的双眼贪婪地直盯着文件和电报,那些象形文字式的符号逐渐形成一个宏大的计划,规模很大,但轮廓不清,许多数字突然呼啸着,向他劈头盖脑地打来。要管理、计算、赚得成千上万、几十万、几百万。他突然目眩神迷,心脏狂跳,就像顺着一只梦幻的气球,从他目前生活的卑微境地冉冉上升,升到灼热火烧的氛围之中,拥有管理一切的权限。此外,不仅是金钱、企业、游戏和责任,不仅于此,还有一个更加诱人的东西在这里向他扑来。这里可以塑造,可以独创,是崇高的任务、创造性的职业 —— 群山中,矿石千万年来沉睡在地球的表层底下,如今挖掘出来,把坑道开进去,把城市建设起来,房屋日渐增多,街道一一修筑,不停钻探的机器,四下旋转的吊车。计划盘算时还是荒芜的一片树丛,随后,将出现一批既光怪陆离,又形象生动的产物,像热带植物似的疯长,庄园啦,农场啦,工厂啦,仓库啦,一个崭新的人类世界,这个由他从无到有地创建起来的世界,将由他领导和整顿。阵阵海风,夹杂着远方的喧嚣,突然涌进这个有着柔软护壁的小小房间。数字累积起来,变成一笔近乎异想天开的巨款。兴奋激情的陶醉越来越强烈,使得每开发一个领域都具有展翅飞翔的颤动之势。所有的一切在陶醉中都大体上做了安排,连纯粹实际的东西也都商议妥帖。一张支票突然塞进他的手里,沙沙作响,供他置办旅行用品,数额之高,超出他的预料。再次发誓之后,他决定十天后乘下一班南路航线的轮船动身。接着他便退出办公室的房门,被那些数字弄得浑身发热,被激发出来的种种可能性搅得晕头转向,一时间神经慌乱地凝视四周,不知道刚才进行的全部谈话,是不是期盼过于殷切造成的奇思幻想。翅膀一振,把他从底层一下子举到光芒四射的境界,愿望得以实现:血液汹涌翻腾,来势迅猛,害得他一时间只好闭上眼睛。他闭目敛神,深深地吸口气,只是为了稳住心神,更加安静地、更加不受骚扰、更加强劲有力地享受他自己内心的世界。这样宁神屏息了一分钟之久:等他再次神清气爽地张开眼睛,抬头张望,目光掠过这熟悉的前厅时,在一张挂在大柜子上方的画像上停住:她的画像。画中人的嘴唇微闭,线条柔和,安祥宁静,正微微含笑,意味深长地凝视着他,似乎他内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她全都懂得。这时,就在这一瞬间,他业已忘却的念头突然闪电似的向他袭来,接收海外的那个位置不是也意味着离开这幢房子吗?我的上帝!要离开她!这一念头像一柄利刃刺穿了他迎风鼓起的快乐的风帆。在感到震惊而失控的这一刹那,他用伪装人为地堆砌起来的屋宇构架,顿时在他心里坍塌,心里的肌肉猛地一颤,他感觉到,要失去她的这个念头把他撕成碎片,使他痛苦万分,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她,我的上帝啊!离开她:他怎么能想到这点,怎么能做出决定,就仿佛他还属于他自己,就仿佛他感情的一切根茎枝叶不是牢固地依附在这里,依附在她的身边!一种十分明显的颤动着的肉体上的痛苦,强烈地、本能地迸发出来。一阵霹雳穿过他整个身体,从头顶直到心底。一道裂痕,像道闪电掠过夜空,把一切照得通明:在这耀眼的强光中,不可能看不清楚他内心的每一根神经、每一根纤维,都从对她的爱得到滋润而绽放、盛开,她就是他心爱的人!他刚无言地说出这一魔法的字眼,不计其数的微小的联想和回忆,顿时便以无法解释的速度——只有极端强烈的惊恐才能激起这样的速度——金光闪耀地涌进他的意识,强烈地照亮他的感情。这都是迄今为止,他一直不敢承认,或者不敢阐明的无数细枝末节。这时候他才知道,几个月来,他早已毫无保留地钟情于她。
他又看了看那张画像,那双眼睛凝视着他,眼神似乎越来越幽深,只是他再也找不到漾在画中人嘴角的微笑。她看上去不是神情严肃,几乎可说是神情悲伤地从画中望出来,就仿佛她想说:“你有忘记我的念头。” 他承受不了这道画出来的、但却是活生生的目光。他摇摇晃晃地回到自己房里,一下子倒在床上,怀着一种稀奇古怪的、几乎可说是由于惊恐、近乎晕厥的感情,但是又奇怪地渗透了神秘莫测的甜蜜。他贪婪地回想起,他从住进这幢房子以来第一个钟头开始所经历的一切,哪怕是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今也具有不同的份量和不同的光芒:一切都映照着那种来自这种认识的内在的光芒,一切都轻飘飘地飘浮在被激情灼热的空气里。他想起了她对他的种种善意的照拂。四周还都是夫人的印记,他用目光抚摸着夫人的手曾经触摸过的各种物件,每个物件都有幸承载着夫人的存在所赋予的一丝幸福。夫人就存在于这些物件之中,他从中感觉到夫人亲切友好的思想,清楚意识到,夫人对他怀有好心和善意,使他心潮彭湃,激情满怀;但是在这股热潮下面的深处,在他的本性里,还有什么在抵抗,像一块石头,一点并未提起、并未挪去的东西,这东西只有挪开,他的感情才能自由自在地迸涌出来。他小心翼翼地摸索着挨近他感情最深处的这朦胧模糊的东西旁边,他已经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可是还不敢抓住它。这股热潮总是把他推回到这一个位置,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便是:从夫人那方面讲,所有这些微小的关怀和照顾,是不是含有一丝好感——他不敢说这是爱情,这样倾听和关照他的起居生活,是否暗含着一点柔和的温存,虽说并无激情。这个问题模模糊糊地穿过他的心,鲜血的沉重黝黑的波浪,一而再地喧嚣着把这个问题翻起,却未能把它冲走。他感觉到,“倘若我能条理清楚地进行思考就好了”,但是夹杂着乱七八糟的幻梦和愿望的各种思想,和那总是从心灵最深处掀动出来的痛苦翻腾得过于激烈。于是,他毫无感觉地、完全失魂落魄地躺在床上,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人麻醉,弄得他情绪低落。也许过了一小时,或者两小时,直到门上响起温柔的敲门声突然把他惊醒,他听得出这个敲门声。这是纤细的指关节小心翼翼地敲在门上。他从床上霍地跳起,直冲到门口。
夫人笑盈盈地站在他的面前:“嘿,博士,为什么您不来用餐?开饭的铃声都响过两遍了。”
这话说得简直有些过分欢快,就仿佛抓到他的一点小毛病,夫人就感到高兴似的。可是一看到他的脸,看到他湿漉漉的头发一团蓬乱,慌乱的眼睛怯生生地躲躲闪闪,夫人自己也顿时脸色煞白。
“我的上帝啊,您出什么事了吗?”夫人结结巴巴地说道,出于惊恐而改变了的声调,使他听了欣喜若狂。“没什么,没什么,”他很快使自己振作起来,“我刚才不知怎的陷入沉思。整个事情来得太快,我感到意外。”
“究竟是什么?什么事情?您倒是说呀!”
“您难道一无所知?枢密顾问没有跟您说?”
“没说,什么也没说!”夫人被他急促不安、炙热如火、躲躲闪闪的目光弄得心慌意乱。她迫不及待地催他:“出什么事了?您倒是告诉我呀!”
他于是绷紧了全身的肌肉,目光清晰地、毫不脸红地凝视着夫人:“枢密顾问先生对我照顾有加,交给我一项责任重大的任务。我接受了这项任务,过十天就出发去墨西哥——去两年。”
“去两年!我的上帝呀!”她的惊恐脱口而出,完全发自内心,与其说是说话,毋宁说是惊呼,直如一声枪响,尖利刺耳。她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以示抵御。接下来,她便努力想要掩饰自己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是白费力气。年轻博士已经(这都是怎么发生的?)一把抓住她的双手,把那双由于害怕而激烈地伸出的双手握在自己手里。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两个颤抖的身体已经拥抱在一起,像烈火一样熊熊燃烧,一个无限漫长的热吻把无数小时、无数日夜、无意识的饥渴和欲望尽情痛饮,淋漓酣畅。

  《昨日之旅》读后感(十):女咨询师和她的凤凰男

没有星星的夜晚,挥汗如雨后努力的回忆着下午那一幕幕的情节。一个地方、火车、另一个地方、战争、有头无尾的爱情、从容却浓烈的女人、不知为何爱的那么深却又结了婚,打破了我们对纯粹、理想爱情憧憬和幻想的、坚韧不拔的男人。
看到他结婚那段的时候,大概所有女人都会唏嘘不已。为什么?当时想把他抓出来问问,为啥不能坚守呢?如同那个女人一样。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患者爱上他的心理咨询师的故事。那个女人用她特有的亲和、接纳与宽容让一个心里对富人阶级有阴影的男人修复了自己生命中的一件不和谐的事情。一直这么默默地,直到男人将要离开…长久以来已经习以为常的模式突然被打破,于是男人的治疗中断了,他慌张了。而本身内心也极其渴望真爱的女人也慌了神,不小心在男神面前流露出了她的真实的、炙热的感情。当他们对彼此的反应都看在眼里时,心里开始怂恿,于是火花燃起。
原来彼此的依恋那么深。
本来应该离开两年,在这两年中他们通信频繁互相倾诉着自己的生活,就好像曾经天天生活在一起一样。还有彼此终于能讲出来的巨大的思念。
书里对女人着墨不多,一如她本身,淡淡的,顺应着这个世界,与世无争,芳香却徐徐向外散发。但她本身也是寂寞的吧。这样优秀的男人,看似优秀,她用她的痴心一直等待着,最后却换来了男人已经结婚的消息和请求见面(再续前缘)的邀请。
她总是顺应,她不会拒绝,或者是不愿意拒绝。
于是就有了书的开头,他们坐在咣当咣当的火车里,开往他们十年前曾秘密约会过的地方。他们都想去那里找回美丽的回忆。
结果,可想而知。生活总是在不断流动着的,它不会等你,如同爱情,更是狡猾,痴痴站在那里的人才是最笨的。也最容易受伤。可是谁又能说没有坚持的人更快乐呢?
所以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一段未果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男人的问题还需要他自己去解决,而这个女人,其实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只是对爱还有所期待的,那没有错。
看到豆瓣上一个评论,“此书为一男子与恩人之妻苦恋开房迟迟未果的故事。 ”乍一看觉得有点俗,可是随后想想,却有那么些道理,起码从男人的角度。
前面那么美的爱情,知道男人结婚的时候,再到他给女人写信要求实现诺言的时候,总觉得有那么些硌。
这也许是每一个女读者接受不了的吧。
女主的咨询技能有待提升,男主还需成长和顿悟…
后来我在想:爱情不是占有美好。而是你也绽放,我也盛开,我们的香气在空中混合的刚刚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