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华烟云》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京华烟云》读后感10篇

2022-03-20 11:1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华烟云》读后感10篇

  《京华烟云》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6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华烟云》读后感(一):《京华烟云》女性人物点评

首先,林语堂为书中人物取的名字我都很喜欢,尤其是木兰莫愁。这个来自《木兰辞》的木兰,想起那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觉得实在是妙得很。这首乐府诗中的木兰是个巾帼英雄,《京华烟云》中的木兰又何尝不是呢?在深夜独闯将军府的那一幕里,如果她没有一定的胆量和见识,她做不到。虽然我觉得林语堂对这一幕的描写未免有些理想化了。但从这点上来看,《木兰辞》中那位女扮男装的木兰与书中娇美却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即便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木兰何尝不都是令人钦佩的巾帼英雄?
当然,喜欢木兰,更因为她在待人接物上大方得体、她既聪慧又柔美,还因为她有着与史湘云一样豪迈旷达的胸怀。这种民国时代贵族阶层的女子,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了。
最喜欢的,还是她的豪迈与旷达——这大概是木兰最奇特之处。在她的父亲姚思安离家七年之后回家,向他们讲述自己那七年的经历时,木兰是那么地羡慕和向往,她问她的父亲“为什么你不带上我呢?”。看到这里,不禁莞尔,想,如果此时此刻换作那位“醉眠芍药裀”的史湘云,她也一定会这样问吧?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在木兰和孙亚举家南下,路经苏州,和立夫莫愁一家摇船游玩苏州水乡时,立夫躺在甲板上,后来感到困倦的木兰也渐渐在甲板上平躺下去——这种不拘于礼节的举动不正与史湘云一模一样吗?她俩都具有魏晋名士的豪迈旷达的风度。当然,这是因为木兰深受她父亲姚思安信仰的道家观念的影响。
林语堂是这样描绘这位他理想中的女子的:“木兰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即便是女人的美,她也一样迷恋。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仔细来看看:“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这是来自传统儒家的教导;“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却来自庄老的影响。另外一点,“她一直对美的爱好,从未稍减…”,想起《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说“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这种发自女性内心的对美、对好的向往,木兰一直以她纯真之心坚守着。而“她有极其高贵纯洁的想法,却难免为社会礼俗所不容”,便是指她身上有那种与众不同的魏晋名士风度了。林语堂真是个理想主义者,将这诸多美好的品质都给了木兰。所以,木兰甚至愿意为她的丈夫孙亚纳妾。读到木兰为纳妾所作的理论分辨那一段时,哑然失笑,想起林语堂曾说过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女子是《浮生六记》中的芸娘,而芸娘也曾为她的夫君沈复苦苦物色合适的“妾”。那么很显然,林语堂将这一点也移植到木兰身上。可见,在那个世纪之交的时代,林语堂毕竟还是深受旧时代的影响。虽然他入读的是宣传最现代化思想的名牌学府,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对“一夫多妻”的向往——当时的男权思想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在处理孙亚婚外情那一节上,木兰做得十分得体,以致于孙亚对她心服口服,从此不再产生婚外恋的念头。看到这一节时,我在想,如果一个女子不那么强硬和狭隘,也学学她身上那种宽容和柔韧,该变通时就变通,那么应该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挫折、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在木兰与孙亚的婚外情对象曹丽华见面交谈、并以一颗诚挚的心写信与之交流时,我想,那位女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被理解。相应的,木兰也赢得了对方对她的敬重。此后,木兰为迎合丈夫,在衣着上和家居生活上都做出一定的改变,这便是她的聪慧之处了——并不一味强调自己的喜好,而是体贴丈夫的心意,让丈夫不再感到她的疏远和陌生。当然,也因为木兰认同莫愁说的“人心里有好多隐秘的地方”,她晓得人性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而能把握的、有主动权的永远是自己。改变自己,让她的丈夫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温暖,从而更依恋自己的家——这便是她柔韧之处。
木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成熟,由万人瞩目的千金小姐到渐渐汇入抗日的大潮之中,终于“泯灭于众人”,最后成为一名普通人。在全书将近结束时,作者以春夏秋冬的盛衰演变来阐述木兰的人生和心理变化历程,写得特别好:
“秋叶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春的催眠曲和来夏的曲调。在升降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实际上,夏季的开始并不在春分,而是在冬至。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所以人生也是按照此理循环而有青春期、成熟期和衰老期。
木兰回顾自己将近五十年的生活,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老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
这些想法使木兰耐性渐大,更能达时知命,虽然来日岁月渐少,她却勇气再现。孙亚发现她的面容已经改变,虽然有点儿伤感,有点儿衰老,却显得慈爱多了,她已经不再对死亡感到恐惧,也不再担心自己的遭遇,不再担心自己的利害。“
——读到这段话时,我也在想,每一个认真思考过生活、认真对待过生活的人最终也都会有这样的领悟吧?
再来谈谈莫愁:
莫愁这个名字,让我回想起南京的莫愁湖公园。公园里有一座莫愁的石像,石像年轻的脸庞上眉头紧锁,让人不禁产生爱怜之情——这便是我第一次见到莫愁石的印象。在我的想象中,莫愁是个善感、多情、温柔然而坚韧的女子,即使会遭遇到什么不幸,她也能够勇敢地承受。固然人们出于对她的爱怜而称她为“莫愁”,这个名字却依然让我觉得她的忧愁实在是太多了。幸好,《京华烟云》中的莫愁并非如此,而是一个稳重、理性的女子,是立夫的“贤内助”。正因为有她,立夫那种极端、激烈的性格才能一再得到缓冲,在一次次险些踏上“危途”时被莫愁硬生生地拉扯回来,避免了许多悲剧的发生。
书中有一段对木兰和莫愁区别的分析,我深以为然:
“莫愁所希求于生活者少,于是嫁与一个自己崇拜的男人,而在崇拜与照顾丈夫儿女时,便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木兰天性是追求理想,因为她已届中年,能把她个人生活中之所有,充分发挥之,利用之,使自己之生活达到最美的境界。在这方面,有更多可感受的艺术和精美。”
——木兰的诗意是莫愁所不能领会的。从这点上来讲,木兰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并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美的活生生的人。相对而言,莫愁,确实也如林语堂所设定的,与《红楼梦》中的宝钗一样,偏于冷淡。
至于那位“红玉”,我觉得林语堂写得不够好,太过平面化。很明显,在刻画这个人物上,林语堂从黛玉身上借鉴了不少,但她的命运太戏剧化了,很不可信。
-----------------------------------------摘抄和所思所感-------------------------------------
1. 姚思安说的关于庄子的见解:
他说,“庄子不用望远镜,不用显微镜,他就预测到无限大和无限小。你想想他那‘以太’和‘无限’之间的对话,‘光’和‘无’之间的对话,‘云’和‘星雾’之间的对话,‘河伯’和‘海若’之间的对话。生命是永久的流动,宇宙是阴和阳、强和弱,积极和消极交互作用的结果。庄子的看法真使人惊异。只是他没用科学的语言表现他的思想,但是他的观点是科学的,是现代的。”
——读到这段话时,我是很诧异的,因为之前读《庄子》时也隐隐有类似的感受,只是那时我还不太清楚自己的感受,作者替我说出来了。读这段话时,在想,这是不是也说明善于诡辩的庄子也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呢?我想,他肯定是先悟到某些道理,然后由那道理推演至万事万物。所以,他能够从至简至朴的事物、现象推导出最深刻的道理。
2. 关于生死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姚思安说,“...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他死的时候快乐。他不怕死,因为死就是‘返归于道’。...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又说,‘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们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们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犹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样。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
——这是最令我口服心服的生死观。而且,我认为这种生死观才是一个人应该正视的。姚思安是何等通达。
3. 关于他云游四方的一段话:
“…我的云游,一半是观赏大自然,一半是自我解脱。这两个目的是不可分的。也许你们不明白。自我解脱的基础在于身体的锻炼,人必须无钱无忧虑,也必须有随时死掉的打算。这样你才能像个死而复生的人一样云游四方。你要把每一天,每一刹那都当作苍天赐予的,你必须感谢上苍。你身上不带钱,则盗贼不近身。但是你不能这样子旅行,那就必须把身体锻炼好——你的手,你的脚,最重要的是你的胃。必须能够找到什么吃什么,或者能挨饿,不吃东西。必须室内室外都可以睡觉,不管什么天气都能忍受。你若没有这么一个身体,就休想得救。”
——想,爱旅行的文艺青年是不是也该谨记这几句话?拥有一个好身体,一切也才有可能。
4.深切理解了那句古语“窃钩者诛,窃国者候”——其实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
5. 书的最后一章中描写抗日战争中中国人心的一致,那种精神上的昂扬和无畏,读起来真是让人觉得热血澎湃:
“木兰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千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而止之,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她知道这广大逃难的人潮越往内地走,中国抗战的精神越坚强。因为真正的中国老百姓是扎根在中国的土壤里,在他们深爱的中国土壤里。”
——这段话,让我终于明白梁启超为什么能写出那篇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6. 关于美食:
书中关于烹饪的这段话,我深表赞同。也抄录在此:
“她说最简单的烹饪方法就是最好的烹饪方法,自然的方法胜似烹饪的技术。优秀的厨师同优秀的教育家一样,其职责是把鸡的美味发挥到极致,就像好教师把年轻人内在的潜能发掘出来。鸡本来有其美质,如果诱发过甚,填充东西过多,过于压榨,加香料过多,反而破坏了原来的风味之美。她说得很对,主要的是‘一热当三鲜’,刚一做好就吃,不然的话,食物从烹调器皿中拿出来之后,烹制作用所引起的变化仍在进行,余热还停留在食物里,肉、鱼或竹笋的肌理组织就会改变,所以烹制恰到好处的食物也就变老了。”
——热的东西味道更好。尽量保持原味一方面可以让人品尝到食物的美味,另一方面,我想,食物的营养也能更好地被吸收。
7. 还有一段关于民国时的北京的描绘:
“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安宁....北京的自然之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澄澈碧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那么浓艳的淡紫。设计这个城市的是个巧夺天工的巨匠,造出的这个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气候、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具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
——真是美不胜收。可惜,今日的北京已经面目全非。
8. 还有讲那时的北平人的:
“…因为文化教养高,都厌恶暴力和战争,不喜欢上海那种恐怖和暴乱,他们温和、节制、爱好和平,非常有耐性。”
“在北平,真正古老文化的继承人,不介意于现代文明的侵扰。他们祖先怎么样生活,他们现在也是一成不变。他们家庭有满足的气氛,这显示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上有无穷智慧的源泉,在生活方式上,对岁月保持达观,在谈话上,则出之以明智温和,轻松而悠闲。因为在老北京,刹那与万古没有什么分别。”
——希望真正的老北京人还能葆有这种达观和深情。

  《京华烟云》读后感(三):三读《京华烟云》

   初读《京华烟云》,是因为它的宣传语:“民国版《红楼梦》”。诚然,而书中人物有相似之处,如湘云之于木兰、宝钗之于莫愁等;可真正吸引我的,是别与《红楼》中那股悲凉的宿命感,是贯穿全书的那份独特的安然静和的感觉。
   尽管书名中有“烟云”,可全书给我的感觉却像一片大海——纵使中间有争执,有死亡,那也像是海中的小小波浪,过一会儿就被风吹散,然后又回到先前的安详。
   可海毕竟是海呵,它也会有惊涛骇浪,在全书最后,木兰举家西迁,军队的“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令人热血沸腾!
     二读,则是发现之前未曾留心过的一些细节,也对一些人物有所改观。比如素云。
   之前对她厌恶之至,认为她就是一个贪利自私的市井女人;再读,却对她有些同情。她就像是一个未完全长大的孩子,没来得及看懂这个世界就被卷入。所以,她才会背叛婚姻,甚至背叛同胞去贩毒。
   所幸,她本性并不坏,那句“打起仗来,要记得你是中国人”使她麻木的心有所改变,妹妹那番“爱国必死也必会快乐”的言论让她下定决心。
   最后,她被枪毙,也算是为国而死吧。
   又一个浪头打来,吞噬了这朵花。
    三读,便是惊奇于其中的道家智慧。不少人谈到道学,总将它归于“消极”、“虚无主义”,焉知道家精妙之无穷无尽。
   木兰,这位道家的女儿,无论是对至亲还是仇敌,其行事均可作为范本,且性格开朗大方,无怪林语堂先生要说:“生女当如木兰。”
   而姚思安先生更是说过:“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这句话不仅影响了木兰的一生,也使他自己能平静的面对生死别离、财富聚散。
   所谓“无欲则刚”,有着道家智慧,便能自然地接受一切,带着乐观与勇气去面对世界;便能无悔过去,享受当下,不惧未来。
   最后,以电影《银翼杀手》中的一句话作结:
   “......但那些时刻终会消失于时光之中,就像眼泪消失于雨水。”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读后感(四):奇女子木兰

读小说,我总是钟爱近现代的。觉得古代的有些矫情,而当代的则有些肤浅。其实这也是自己懒惰的一面了,读文言总是嫌费劲,当代的又太杂,总觉得没什么看头。而中国的近现代,对我来说有极其迷人的一面。我常常羡慕那些民国时期的小姐,既具有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又不乏西式的现代精神;既尊古,又西化,一只脚藏在深闺,另一只脚已然踏进了舞池。那些自然或不自然的矛盾与叛逆,对我来说,十分有意思。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快一个月,其实算我读的较快的一本书了。手头还有些专业的书,好几天才能读几页。说实话,受了这么多年教育,还是爱读小说甚于其他类型的书。当然这是人之常情,小说从来都被看成是一种消遣。但我读小说,会特别用心,总是恨不得一下读完,又不舍得那么快就结束。我常常被书中的人或事感动,甚至流泪。也常常将自己置身于书中情景,想象自己是主人公,脑海里会有一幅丰富完整的图画,勾勒出近乎清晰的场面。有时自己也笑自己:这不过是小说而已。
说了一堆题外话,还是说说这本书吧。读这本书,其实是因为之前看过这个同名改编的电视剧。在看过电视剧之后再读书,有一种特别的体验,因为你完全可以把书中人物的形象和自己所看过的联系起来,这样,一边读书,一边回想电视画面,到是很有意思。这本书,一个中心人物,两个大家庭,几段爱情故事,整个国家的盛衰兴亡,这些都融合、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图画。在这幅图上,有老北京城的历史、有青年男女的爱情、有道家思想的体现、还有战争、军阀、走私、抗日……这些颇为宏大的主题由主人公的命运的联系在一起,再由历史的车轮辗过,最后你只能看到一些小点,散落在历史风尘中,如你我一般,被铭记,或被遗忘。
林语堂在这本书里体现了很浓厚的道家思想,主人公木兰的父亲姚老先生便是这么一个人,他相信道法自然,顺应天理,看淡一切物质的东西,因为它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说,有福之人,白水也能变成银子;无福之人,银子也会变成白水。他宽容、开明、令人敬仰,所以他培养出的木兰也聪慧、大方、进步。我喜爱木兰这个角色,她生于富裕之家,却不贪恋财富;心胸开阔、思想成熟,做事大方、得体。这样一个人,再配以极其美貌的容颜和超群的智慧,更加让我喜爱和羡慕了。说羡慕,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孩,却没有木兰这般的胸襟和眼界,更没有她的才情和智慧,虽说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却让我无比的崇拜,渴望在现实中与这位奇女子一见。
就像林语堂女儿林如斯所说,她父亲这本书,初读觉得流畅、愉快,继而激动,继而悲伤,最后是壮阔,是升华。小说的最后,木兰被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画面中,她和她的家人不再是主角,而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中的一分子。由小家变为大家,由个人升华为国家。这便是特殊历史时期赋予人们特殊的历史身份。结尾并没有说明木兰及其它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却说明了中国的命运,让人觉得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我常常想,我若生在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子呢?会平平庸庸的过一生,还是会不平凡?我不知道,但我常常想象自己是一名奇女子,像木兰一样。哈哈,不管怎样,做做梦总是没有错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五):交错中的中国上层儿女们

京华烟云,它是为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而作的,是部被加了滤镜的民国老片,以高雅的姿态呈现在外人面前。
以木兰的一生为线索娓娓道来晚清中国上层家庭的各种故事,林语堂先生仿了红楼梦,不如红楼梦细腻婉约,但因为加入了国仇家难时代的背景又比红楼梦多了一层大气,不拘于大观园。这里面介绍了各种女子,曼娘、木兰、莫愁、姚太太、曾太太、老祖母、桂姐、银屏、向太太、暗香、红玉、素云、黛云、锦儿、素丹……所有的女子用的最多的形容词是:高雅。
女子们高雅坚韧大气,男人们也是性格各异,但不约而同,都有一种淡淡软弱。正面形象示人的人物都有一种隐忍的气质,所有的剑拔弩张最后都不温不火地化解。而绝不妥协直爆的人物,比如体仁、银屏、曾太太、红玉、素云、莺莺、牛怀愉……轰轰烈烈的结局都是惨惨淡淡,此书中的幸福哪有什么策马奔腾轰轰烈烈,都是风轻云淡细水长流。这估计是作者是中国中庸文化的一种展示。
里面贯穿了两种中国土生土长的人生观,道家和儒家。
老庄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姚思安。一个几乎是完美的人物,经营着家族药材生意、家境优渥,仙风道骨洒脱包容,轻看钱财,早年的荒唐挥霍,让他悟道人和财物的关系,人是一切的根本。“一个人若享真生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改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在送走了太太,安顿完儿女之后,逍遥云游四方,去做自己。除体仁外,这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灵秀大气、自信,木兰、莫愁、阿非、红玉、连丫头锦儿都有很强的自我认知。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曾文璞。曾家的老爷,学而优则仕,晚清的政要高官,维护着旧时代士人的体面和尊严。要求守寡的大儿媳妇儿曼娘守节,时局动乱明哲保身,孝敬母亲,对子女不骄不躁,恪守中庸之道,对新时代不安而抗拒。这个家庭有种深谭静水的感觉,三个儿子平亚、蓀亚、亚,克己守礼、温敦谦和,就像他们的名字亚,第二就好,不争头筹,也安然自怡。
这两个人物构筑起了整本书两大家族所有人物的成长基调。
还有牛家,牛思道是一家之主,也是清末官员,书中说他是个老好人才学一般,但他有个势利上进的太太马祖婆,对于权势极致推崇,投机专营不顾一切推丈夫上高位,敛财揽权迷失自我。是个拜金跋扈的家族,为了权势地位金钱。我说不好他属于哪拨,追逐权势和金钱的人在每个时期的中国社会都有,他们为上位不择手段,不顾廉耻,践踏他人。他们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这个家族,成长起来的孩子个性棱角鲜明,攻击性强,是一团活泼激烈的火。在体仁去世后,他们就是不安定的幸福威胁者。
孔立夫的家庭,是中国的传统寒士人家,家境一般,父亲去世后,母亲以儿子为纲,孔立夫聪明孝顺清高固执。作为一个有前途年青人得到宿儒傅先生的赏识,进一步获得知识,他是典型的旧时代儒家的代表,成长过程中除了传统儒家,又渗入了道家、结婚后和莫愁留学东洋学西方科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西交杂,新旧交替,相互融合。他遵循的是中国寒门子弟升入更高阶层的传统路径,读书。
故事初始,从义和团之乱开始姚家举家南迁避乱,途中遗失了女儿木兰,而木兰幸而被曾文璞搭救,开始了两个家族密切关联的一生。曾家把木兰带往老家泰安,在泰安大宅里木兰遇见了曼娘一位旧式古典女子,曾家的表亲也是平亚的未婚妻。和曾家的小儿女们渡过了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这段时光里,主角是曼娘,一位美丽温柔的古典女子,缠着小脚,受着严格的闺阁之教,是古代中国理想大家闺秀的典范。她对平亚的感情,婉约羞涩克己、坚贞不移,在平亚去世后,她作为处女新娘为他守贞一生。他们真正在一起的时光算起来只有几个月,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真实所想,却用一生去坚守,这几乎是完美的古典爱情故事,儒家克己复礼的典范爱情。
木兰有两段情感,一是和蓀亚,二是孔立夫。对蓀亚的感情,是不温不火的,从孙家营救,曼娘说和她做妯娌,大家调笑,都在一步步给木兰渗透着,她将作为蓀亚的妻子,她不讨厌蓀亚,对蓀亚有好感,二人家境相当,教养相当,她默默地接受着,作为自己命定的宿命。哪怕是觉察到了自己对孔立夫的感情,她还是嫁给了蓀亚。她和孔立夫都是一类的,克己顺势不去追求,甚至他和木兰都没有表明过心迹。这段情感作为命运里的美好的点缀,细密地藏起来,在孔立夫因文入狱的时候,一统爆发出来,深夜探狱,孤身前往司令营营救,而这份情感表达也就到此了。木讷的蓀亚,从中的觉出了妻子对孔立夫的情感,看破不说破的包容,延续着二人的婚姻,蓀亚崇拜宠爱木兰,叫她妙想夫人,为她下海经商,到杭州过山野村夫的生活。直到蓀亚出轨曾丽华,木兰聪明大气的化解婚姻危机,两人算是扯平了。
木兰的爱情嫁给了和自己互补的蓀亚,爱和自己相同气质的立夫。而立夫也是一样,娶了了和自己互补的莫愁,爱和自己相同气质的木兰。人生大多如此,平平淡淡、稳稳定定嫁给生活。
体仁和银屏的感情,一个富家少爷和丫鬟的爱情故事。体仁是里面很有意思的一个人,母亲的溺爱和父亲的不近人情的严酷使他软弱荒唐,在其他完美而平面的人之中显得鲜活实在。银屏想冲出现有的阶层,用女色用感情用孩子捆绑着体仁,作为自己上升的台阶,银屏是美丽勇敢又富有野心的。其实对于体仁的性格,如果这段感情无波无澜估计他很快会对银屏失去兴趣。而姚太太对银屏的厌恶,加固了这段感情。把体仁推到了银屏那边,体仁知道母亲爱他,不能奈何他。姚太太越在乎银屏的存在,他越可以用银屏的关系来要挟母亲。体仁的是软弱的,他的利刃伤不了任何他人,只能一刀刀挫磨着爱他的人。银屏的死孩子被抢以后自缢,太突然,突然得亦如体仁坠马的死。他们就像是烟花,啪啦啦绚烂一阵,了无声音。
而红玉和阿非,纯粹就是为了仿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林先生只是给了个续写,黛玉未曾病故而是投湖,简直没有看头。而红玉的教养,都显得突兀不自然父母明明在侧,而又不见深入互动,为仿而仿,终是有失自然。

  《京华烟云》读后感(六):Moment in China

机缘巧合又重看了一遍《京华烟云》。上一次看,还是读大学时,赵薇版的《京华烟云》在电视上热播,借了室友的原著看。当时看只是囫囵吞枣,只看了个大概情节,记住了木兰,记不住很多人。
不记得在哪一篇文章里看过高度评价林语堂,重翻起了这本书。原是林语堂想翻译《红楼梦》,后干脆写了部长篇小说。小说和杂文、散文不同,一本好的小说,读完通篇后,总会有一种畅快,有许多种感慨。初读时的印象早已忘却,这次读的感觉非常好。这部小说原是林语堂用英文写《Moment in Peking》,后来翻译成京华烟云,觉得翻译的很美。看完整部,倒觉得不只是那个年代的北京,更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时代尤其是乱世却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
林语堂受道家思想影响比较重,所以书里面写了很多道家的思想。细细体会,其实很有意思。假如没有独尊儒术,如果道家思想统治着中国?那又是怎样一番光景?不过显然统治者是绝对不能接受和传播“无为而治”的。
小说里,重点的是人物、人物性格。女主角是木兰。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她,林语堂也说了“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矣!” ,他是往完美女性刻画木兰的。可是喜欢木兰,并不是因为觉得她完美,相反在看的时候觉得她也有很多缺点。虽然她聪明、大方、美丽、得体,但是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她也会藏起自己的感情。她喜欢立夫,但是她嫁给荪亚,觉得也是全心全意,甚至考虑给荪亚纳妾。立夫只是她心中不可触碰的秘密。在书的中篇的时候不是那么喜欢木兰,那时候的她是聪明的媳妇,有持家之道,懂得讨身边人的喜欢。但是当立夫出事的时候,她的冷静全丢掉,她忍不住展露她的感情,为了他,甚至冒险去见可能的坏人司令,好在她足够美也足够智慧。我在想如果司令真的意图不轨,她会为了她爱的人献出贞操吗?我觉得会。她完全想不到如果立夫离开她怎么办。这时候,我看到了木兰的更多面。一个人往往是因为性格的饱满而令人深刻和喜欢。到后面,她去杭州,她返为村妇,她约Miss 曹见面,既看到了她天真、“奇思妙想”一面,又看到了她大度、聪慧一面。所以荪亚是幸福的,能娶到这样的妻子。她的性格和父亲姚思安密不可分,姚思安是如此宠爱她,全国就她一个女孩能识得甲骨片,感觉像培养男孩子一样培养她。所以木兰是有些男孩子气概的。在逃亡内地的路上,她收养了一个个孤儿,这点也令人动容,如此仁爱,挑夫说了,如果多几个像她这样的中国人,中国一定不会灭亡,生生不息。
莫愁,我也喜欢。但是她沉稳冷静,却又显得单调些。书中有土木火土的命运之说,从命理来看,莫愁是配立夫的,她可以时常把他拉一拉,比起木兰的浪漫主义思想,莫愁是理性的。我觉得木兰如果和立夫在一起,会幸福,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不一定能有好的命运。木兰能舍命救立夫,但莫愁能避免立夫陷入绝境。同样的钱,姚思安也说,莫愁能比木兰花的更实在。对她的刻画不算多,可我觉得也是一个可爱的令人喜欢的女子。她也聪明、大方得体。美丽。因此,木兰说她更有福气。
红玉,是比较像林黛玉的角色。不太喜欢她,她用情至深却太敏感,敏感而又多情的人总注定是避免不了的悲剧。身体也不好,虽然极有才情,可是只因为听了几句误以为说她的话就跳湖而亡。令人惋惜。
曼妮是古典美人的代表,为了冲喜嫁入了曾家,没多久就成了寡妇,好在她也曾真爱过平亚,她的亡夫。很羡慕那时候的感情,认定了一个人就是一个人,男女都不曾改变少时的心动。可是她又是悲剧的,那一辈子未曾被男人看过的身体,最后半裸的死在了日本兵手下,这就是时代的悲剧。她身上贯穿的是两个时代的悲剧,既受了传统思想寡妇守贞的影响,又被战火纷飞的乱世带来了悲剧的结尾。但你很难说一个人命运不好就不幸福,我相信曼妮在平亚还活着的短暂日子里真的开心,而后漫长的单身岁月,单调但是却尊崇自己内心的信念:那就是一辈子都是曾家的人。
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姚思安了,觉得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年轻时候也玩也荒唐,而后顿悟。把一切尤其是金钱看淡,他不缺钱,但是却不为钱所累,他和不孝子比谁更会用钱,他云游四方。当姚夫人去世后,他干脆就出家了,这一走就是十年。这不是一般有钱人能做到,何况他家可是住在王府花园的有钱人,给木兰的嫁妆就有10万。还是说走就走,沿路乞讨,十年后回来大家都觉得他是神仙。我觉得他是书中少数的善始善终派,心中坦荡荡的把一切都看淡,最后也是自然而亡,没有很多不满和不屑。这样让人感觉到道家的可爱之处了。不算喜欢立夫,虽然有才气,但觉得作为丈夫好像有点冷冰,荪亚能陪木兰逛街聊天,这都是立夫不屑的。
在人物之中,也看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在大家庭中做媳妇,如木兰一样的大家闺秀才能做好,怎样讨好长辈,怎样应对妯娌,怎样和外人打交道,都是一门学问。在人物之外,穿插了很多时代的故事,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那个时代的国人承受了太多时代的悲剧,从这点看,有钱人的命运其实还要比穷人好太多,拿他们大逃荒的事情讲,至少他们可以不顾一切花重金雇一辆手推车,而难民可能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起了。也是时代的悲剧,木兰失去了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去了战场。那时候爱国的青年是令人敬佩,把独子送给国家的千万家庭也令人敬佩。若木兰晚生些年,不知道时代又会赋予他什么命运。书中对北京还有杭州两座城市也有高度的赞美和描述,两个城市现如今也是很美,总让人流连忘返,虽然风格不同。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大师。民国时代出了林语堂,也出了鲁迅、胡适,里面也不忘戏谑了一把新旧派的交锋,我们的时代不知还有没机会出大师了。
————————————读书笔记分割线———————————
1.富有之家的千金小姐和丫鬟的区别,只要看气度是否从容雅静,就很容易辨别出来。
2.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有的真正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绘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3.中国这种古典小姐,生而丽质动人,但退而隐避: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吝于施赠;美则美矣,但远不可即,规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规避而愈强;深藏于香闺,自帘内而外窥。得见追求者而不为追求者所见,居内室而听得家人商谈,立在隔扇后而恣情窥看,与人在一处时,则屡次用眼偷瞟,对男人从不正面而视。
4.照当年的情形论,好人不能够做官;活动的人也不能做官;缺乏耐性的人也不能做官,诚实的人不能做官,有学问的人不能做官,太聪明的人不能做官,敏感有良心的人不能做官,勇气太大的人也不能做官。官场的人物,甚至于那个时代的腐败官僚,也是形形色色不一的,因为官场人物的来源是形形色色不一的缘故。官场就像一个海,官宦人家各种各样的子弟,所有不能以别的方法谋生的,自然也有些个诚实的、有学问的、活动的、有良心的,都跟其他不成材的,像垃圾一样,倾倒在这个宦海里。但是在这个宦海之中,风浪很多,有的人沉下、有的人浮起,只有富有精力才智,再加上几分黑心的人,才能乘风破浪,飞黄腾达。在那千万的官员之中,一个人必须既不太诚实,也不太急躁,也不太想有作为,也不太想求进步,不太敏感,不太讲良心,还有后台撑腰,大概才能确保官运亨通。
5.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依赖着金钱。人应当享受财富,也要随时准备失去了财富时,应当怎么过日子。
6.财富,好比在黑暗天空中的烟火,看来是霞光万道,光彩耀目,结果只是烟消光散,黑灰飘落,地上留下些乌焦 泥巴烟花座子而已。
7.做官的越是对下级摆出威风严厉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在上级之前就越发畏缩,越发像个耗子一样。这就是谄媚逢迎之被的求进之道。
8.爱是永远不能封口的创伤。女人爱别人的时候,一定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那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她越是各处去寻找失去的那部分灵魂,因为她知道,若不去找到,自己边残缺不全,便不能宁静下来,只有和自己的意中人在一起时,才能完整如初;但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旦离开,自己又失去意中人携走的那一部分,那就直到重新和意中人团聚时,才又得到安宁。
9.那个时代的中国,就是如此。到底是老一代的迷惑,还是年青一代的迷惑,实在不易确信。一切价值标准都告崩溃。老一代腐败无能,少一代反叛而欠教养。老人对中国,对自己,都失去了希望,少一代对将来则抱着无线热心,年轻的一代若没有权利抱有希望和热心,谁应当有呢?他们把一切都抛弃之后,看似粗野无礼,他们确实是缺乏文化教养,不过有热血,有良心。

  《京华烟云》读后感(七):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京华烟云》读后感(八):笔记

“读林语堂,最大的触动并不是红玉沉湖,儿女情长,时代交错。而是难得体面,人物是体面的,情感是体面的,就连乱世都慌张地体面。现在人生活得体面了,却很难再看到如此体面工整的小说了。" 曼娘和平亚的感情,令人感动。 1.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有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一生也不同了。 2.木兰曾听见父亲说:“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他的另一项理由是:“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3.她问父亲:“若有人找到那些东西,都掘出来怎么办?”父亲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木兰觉得很难过。后来父亲又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 4.因为生在上流家庭,曾太太有中国妇女的落落大方,庄重娴淑,处世合规中矩,办事井井有条,对仆人慷慨宽厚,治家精明能干,知道何时坚定不移,最重要的是,知道何时屈己从人,何时包容宽恕。在治家与驾御丈夫,宽容与督察是同样的重要的。  5.这位年轻妇人桂姐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例子。当然她的美并不全在脚上,她整个身段儿都加强了她的美,就犹如一个好的雕像偏巧又配上一个好座子一样。她那一双周正的小脚儿使她的身体益发妩媚多姿,但同时身体仍然稳定自然,所以无论何时看,她浑身的线条都不失其完美。女人穿上弓鞋走起来,主要是在两个高出的后跟上,所以完全与西洋的高跟鞋效果相似。女人穿上高跟儿,走起来步态就变了,婰部向后突出,要想不直立,决不可能,若想像穿平底鞋时那样懒散萎靡邋遢的样子,决办不到。桂姐真是够高的,头与脖子都好看,上半身的轮廓成流线形,丰满充盈,至腰部以下,再以圆而均衡对称的裤子渐渐尖细下去,而终止于微微上翻的凤头鞋的尖端——看来正像一个比例和谐的花瓶儿,连日观之不厌,但觉其尽善尽美,何以如此之美,却难以言喻。一双不裹起来的大脚,把线条的和谐则破坏无余了。 6.妻子就像鲜花儿,花瓶儿可以提高花儿的高贵美丽,也可以因为花瓶儿而将高贵美丽一毁无余。 7.“造物就是这样戏弄人”,就凭少女的一句低声细语,或细如柔荑的玉手的轻轻一按,就创造出人世一生的深情,而这种深情就引起重要的后果。有爱情有痛苦的一生是否不如无爱情无痛苦的一生,谁也不敢确言。在曼娘的情形上看来,我们倒易于相信有爱情与痛苦的一生,究竟是值得的。   8.在一个严格旧礼教中抚养长大的姑娘,叫男人一抱,那就一生非他莫属了。按照孔门礼教来说,她已经不是白璧无瑕了。她的身体就像一张照相的底版,一旦显露给某一个男人,就不能再属于另外一个男人。这当然不能持此以论现代的小姐,和现代咖啡馆中的女侍。但是曼娘是由孔门儒者的父亲教养长大的,她懂得那套道理。所以她暗中静悄悄的自言自语说:“平哥,我是你的人了。” 9.因为曼娘又很矜持,很羞惭。这一对青年男女相见时,总是若即若离,似曾亲密又似乎生疏。所以平亚是以不可得到的精神之美想曼娘,而爱伊人之心则热情似火熊熊难灭。其实在他看来,曼娘也并非十全十美,也并非神圣非凡。曼娘也是一般的血肉之躯,羞怯而消瘦,曾一连咳嗽了十几天。可是那样反倒显得更美。曼娘也很嫉妒,这上点儿他已经看出来。有时平亚谈到北京的繁华热闹,谈到宴会,节日,朋友们的往还,若是偶尔提到一个陌生女孩子的名字,曼娘就会同:“她是谁呀?”嘴唇立刻颤动,眼睛向他很锐利的望着,然后又望向远处。她自己以为自己是个乡下姑娘,是平亚的一个清贫的表妹而已。她相信平亚爱她,自己的教育也是可以配得上。可是她一想到平亚在北京遇到的,或是可能遇到的那衣着华丽的富家小姐,不由得自己打个寒噤。平亚在北京过的是富贵的社会生活,她自己偏偏还得在小镇上的家里过清苦的日子,还是个乡下姑娘。 10.那段在默默之中似乎是冷淡的相爱,在她的芳心里留下了爱与愁,所以她们爱与穿孝服不可思议的联系在一起。 11、在整个人群之中,木兰特别感觉到牛太太的眼睛。牛太太那老女人的正方脸,狭窄而低的前额,长的嘴唇,宽而敏感的嘴,整个的脸,看来是有权有势的神气,也就是通常称为马脸,在眼睛和嘴之间那一段相当的长。那样的脸据说是精明的婆婆脸,也是掌权主事者的脸,清朝西太后的脸就是那样。男人有那种脸也是上等掌权主事的人。但是在女人,若集此奇异的感性,治国处世的才干,以及强烈的情爱,深沉的仇恨于一身,其结果就令人不寒而栗了。此等人通常都是精明强干,风度可喜,圆滑随和。但是一旦决心要抓取权力,掠夺金钱,便如黄河决堤,天下无一物能阻止得住她。过去多少宫廷佳丽,其美貌虽远超过此等女人之上,但斗心机才智,则居于下风,终遭此等女人所诛除削减,多少青春王子也遭此等女人谋杀了! 12、照当年的情形论,好人不能够做官;活动的人也不能做官;缺乏耐性的人也不能做官;诚实的人不能做官;有学问的人不能做官;太聪明的人不能做官;敏感有良心的人不能做官;勇气太大的人也不能做官。官场的人物,甚至于那个时代的腐败官僚,也是形形色色不一的,因为官场人物的来源是形形色色不一的缘故。官场就像一个海,官宦人家各样的子弟,所有不能以别的方法谋生的,自然也有些个诚实的、有学问的、活动的、有良心的,都跟其他不成材的,像垃圾一样,一齐倾倒在这个宦海里。但是在这个宦海之中,风浪很多,有的人沉下,有的人浮起,只是富有精力才智,再加上几分黑心的人,才能够乘风破浪,飞黄腾达。在那千万的官员之中,一个人必须既不太诚实,也不太急躁,也不太想有作为,也不太想求进步,不太敏感,不太讲良心,还有后台撑腰,大概才能确保官运亨通。 13、现在是穷冬苦寒,北京的冬季真是无与轮比,也许这个福地的其他月分,可以与之比肩,因为在北京,四季非常分明,每一季皆有其极美之处,其极美之处又互相差异之特色。在北京,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却同时又生活在大自然之内,城市生活极高度之舒适与园林生活之美,融合为一体,保存而未失,犹如在有理想的城市,头脑思想得到刺激,心灵情绪得到宁静。到底是什么神灵之手构成这种方式的生活,使人间最理想的生活得以在此实现了呢?千真万确,北京的自然就美,城内点缀着湖泊公园,城外环绕着清澈的玉泉河,远处有紫色的西山耸立于云端。天空的颜色也功劳不小。天空若不是那么晶莹深蓝,玉泉河的水就不会那么清澈翠绿,西山的山腰就不会有那么浓艳的淡紫。设计这个城市的是个巧夺天工的巨匠,造出的这个城市,普天之下,地球之上,没有别的城市可与比拟。既富有人文的精神,又富有崇高华严的气质与家居生活的舒适。人间地上,岂有他处可以与之分庭抗礼?北京城之为人类的创造,并非一人之功,是集数代生来就深知生活之美的人所共同创造的。天气、地理、历史、民风、建筑、艺术,众美俱备,集合而使之成为今日之美。在北京城的生活上,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北京的男女老幼说话的腔调上,都显而易见的平静安闲,就足以证明此种人文与生活的舒适愉快。因为说话的腔调儿,就是全民精神上的声音。 14、北京城的气氛,可以说只是用感觉去体会,而不是真正用眼睛去观看。她也感觉到北京冬季的魔力,干爽而寒冷的空气,璀璨晶蓝的天空,屋内御寒的舒服设备,和泰安凄凉惨淡的冬天,真是大不相同。大雪纷纷扬扬自天空飘落之时,她还能使秋海棠在屋里开放,因为厚厚的棉门帘,糊纸的窗子,厚厚的地毯,火势熊熊的煤炉子,使屋里温暖而舒适,人感到精神愉快,做事宁愿到深夜。 15、但是木兰是在北京长大的,陶醉在北京城内丰富的生活里,那种丰富的生活,对当地的居民就犹如伟大的慈母,对儿女的请求,温和而仁厚,对儿女的愿望,无不有求必应,对儿女的任性,无不宽容包涵,又像一棵千年老树,虫子在各枝丫上做巢居住,各自安居,对于其他各枝丫上居民的生活情况,茫然无所知。从北京,木兰学到了容忍宽大,学到了亲切和蔼,学到了温文尔雅,就像我们童年时在故乡生活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她是在黄琉璃瓦宫殿与紫绿琉璃瓦寺院的光彩气氛中长大的。她是在宽广的林荫路,长曲的胡同,繁华的街道,宁静如田园的地方长大的。在那个地方儿,常人家里也有石榴树,金鱼缸,也不次于富人的宅第庭园。在那个地方儿,夏天在露天茶座儿上,人舒舒服服的坐着松柏树下的藤椅子品茶,花上两毛钱就耗过一个漫长的下午。在那个地方儿,在茶馆儿里,吃热腾腾的葱爆羊肉,喝白干儿酒,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与市井小民引车卖浆者,摩肩接踵,有令人惊叹不置的戏院,精美的饭馆子、市场、灯笼街、古玩街;有每月按期的庙会,有穷人每月交会钱到年节取月饼蜜供的饽饽铺,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露天的变戏法儿的,有什刹海的马戏团,有天桥儿的戏棚子,有街巷小贩各式各样唱歌般动听的叫卖声,串街串巷的剃头理发匠的钢叉震动悦耳的响声,还有串街串到各家收买旧货的清脆的打鼓声,卖冰镇酸梅汤的一双小铜盘子的敲振声,每一种声音都节奏美妙,可以看见婚丧大典半里长的行列,以及官轿及官人跟班的随从。可以看见旗装的满洲女人和来自塞外沙漠的骆驼队,以及雍和宫的喇嘛,佛教的和尚,变戏法儿中的吞剑的,叫街的,与数来宝的唱莲花落的乞丐,各安其业,各自遵守数百年不成文的传统规矩,叫花子与花子头儿的仁厚,窃贼与窃贼的保护者,清朝的官员,退隐的学者,修道之士与娼妓,讲义气豪侠的青楼艳妓,放荡的寡妇,和尚的外家,太监的儿子,玩儿票唱戏的和京戏迷,还有诚实恳切风趣的诙谐的老百姓。 16、木兰的想象就深受幼年在北京生活的影响。她学会了北京的摇篮曲,摇篮曲中对人生聪敏微妙的看法也影响了她。她年幼时,身后拉着美丽的兔儿爷灯笼车,全神灌注的看放烟火,看走马灯,看傀儡戏。她听过瞎子唱曲子,说古代的英雄好汉,古代的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听把北京话的声韵节奏提高到美妙极点的大鼓书。从那些说白的朗诵歌唱,她体会出语言之美,从每天的说话,她不知不觉学会了北京话平静自然舒服悦耳的腔调儿。由一年的节日,她知道了春夏秋冬的特性,这一年的节日就像日历一样由始至终调节人的生活一样,并且使人在生活上能贴近大自然的运行节奏。北京的紫禁城,古代的学府、佛教、道教、西藏喇嘛、回教的寺院及其典礼,孔庙、天坛;社会上及富有之家的宴会酬酢,礼品的馈赠;古代宝塔、桥梁、楼阁、牌坊、皇后的陵寝,诗人的庭园,这些地方的每块砖,每片瓦,都充满了传闻、历史、神秘。这些地方的光怪陆离之气,雄壮典丽之美,都已沁入她的心肺。 17、 道教精义和科学,是姚大爷的两大爱好。在他的头脑里,这两种思想是十分协调融和的。这也许是自然之理,因为道家思想注重自然,而儒家思想则最注重人事,注重文化,注重历史。道教中伟大的哲学家庄子,感觉到自然对人的魔力,自然中四季无终止的运行,自然中生长衰微的法则,自然中万物之纷杂无穷的类别,以及自然中难心言喻的神秘。自然界这个宇宙,在矛盾冲突的多个力量之中,遵守着一个无关于个人的,无以名之的,默默无言的神-所定的法则,而变迁,而变化,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个默默无言的神-,根本实在无以名之,而道家只好名之曰“道”,却又坚持这个道,本来无名,又不可以以任何名字相称。就是说,所谓“道”,用什么名字相称也是不适当的。姚先生的想法是,西方的科学现在正窥启自然的奥秘,立夫正在青年,应当不要错过此一千载良机,要深入探测这些新的发现。   他告诉立夫说:“对于我们,声音就是声音而已。一道光线,也就是光而已。但是洋鬼子却把声光发展成一门学问。而制造出留声机,照像机,电话机。我还听说有电影,不过还没看见过,要学这个新世界的新东西,忘了我们的历史吧。”他这种意见,在傅增湘那位老学者看来,实在不敢苟同,认为是过走极端。立夫很敬佩姚先生的青年精神,这些话出诸姚先生之口,比英美留学生说出来,更使他受感动。 18、银屏算不算个好女人呢?不错,天下有坏女人吗?只要环境地位变动一点,银屏在人生所占的地位就和木兰的母亲一样了——是财产万贯之家的女主人,能干的主妇,热爱子女的母亲,儿女心中的完人。 19、 命相家也许会说错。也许,算命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就如同医生看病也是艺术,并不是科学。这种看法大概近乎真理。若是一个医生所宣布的诊断治疗是绝对的科学的定论,找有经验的老医生也就没有什么益处,若遇有急症,磋商会诊也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甲医生会问乙医生:“你以为怎么样?”我们外行是要相信绝对断然无疑的话,内行人,我们看来应当是持一副明确的态度,是他以真实情形具有了解把握的样子。所以,若是这样,命相家对人脸的分析,和医生对症候的诊断,也就颇为相似了。金、木、水、火、土,五种脸型实在没有严格硬性的区别。五种类型往细里再分成若干分型,这若干再细微的分型彼此会相互混入。所以问题就是哪一类型在整个中占的分量重,各种类型联合而构成一体之时,其显著的差别与细微的不同,可以说是无限的了。只有很有经验的命相家才能看出那细微的不同之处。

  《京华烟云》读后感(九):个人的博学多才最终扎根于生活扎根于土地才更有意义

读完这本小说耗时3、4个月,时间较久,有意放慢速度。因为每读完一段都够品味一段时间。在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发生的巨变,对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都是空前的。小说的主人公木兰就是在这样的时期成长。童年、青年时期木兰虽然经历了被拐,但其他事情可谓都很顺利,她是幸运的,生长于富贵之家受教于传统而又接受到新式的思维教育。
      她说话轻松愉快又不失稳重、智慧,正是京城富家小姐的样貌。这些让我思考,人的心态、平和、礼貌、勇敢、智慧绝不是几天几年就养成的,与她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样我知道,我一直隐藏的负能量其实都来自于我的成长环境,即使成年后成就现在的外表,也不能改变内心的焦虑和胆小,谁不知道要大方才会讨人喜欢,但往往小家子气才是我的特征。思及这些,我就要更加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也,禄在其中”,让我的后代能在富足的环境成长成快乐、正直的人。
      木兰的爱情观我曾经质疑,她没能嫁给自己真正爱的人,而是听从父母之命,这确实在她的一生中都是遗憾。她懂得爱情,认为爱情是灵魂中缺失的一角,如果遇到那个角,灵魂才会完整才会真正的欢快起来,但她隐藏了这些,她选择去接受这些,使得她和荪亚的夫妻生活依然美满。她只是在那深爱的人-立夫遇到生命危险时失态,又智慧的让立夫得以安全释放,不得不说她还是幸运,她的妹妹和丈夫都看得出来,但没人愿意去打破这种关系,可能莫愁也知道,姐姐和立夫都能处理好这个关系。木兰在遇到丈夫出轨的事情上处理的也是非常智慧,她能从自身找原因改正自己,又去帮助丈夫解决,最后小三也有了美满的家庭,大家一起经常聊天,这对我简直无法想象,我现在还是无法接受,但我佩服她,她有大爱。
      日本侵华之后,这些场面我原本知道,但现在对日本人的厌恶再次加深,我甚至不想再去回忆、再去描述。可怜的曼娘,可怜的中国人,但也可敬的中国人,在国家存亡之际,没有一家能置身事外。青年人纷纷投入到抗战中,唱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木兰自己也这样对唯一的儿子说。她是大爱。她在思考父亲的道家思想、思考文物带来的力量后又将这些运用到了生活中,她一路收养的孤儿就是当时的中国,她养育这些孤儿就是中国人会在战胜强大的恶势力中成长起来。
      林语堂先生说如果他是女人就做木兰这样的女人。现在的我望尘莫及,也不想像她那般理智、坚强,也许正是她的理智、坚强她才有的那些福气和幸运。而我在这本小说中有所悟,这就得到了我想要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十):灿烂的孤独

           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电视剧,这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
事,故事里的每个人,无论是达官显宦,还是一个平凡的女子,都透露
着 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质和灵魂。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这样的吧,我无数次的幻想过。是这个摇
摇欲坠,被无数铁蹄蹂躏着的国度里一群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的人物
的沉沉浮浮,悲悲喜喜。有那个时代最突出的对比色彩,鲜妍明媚的
花妖娆吐露的绚烂,也有笼罩天幕的炮火的灰暗;有爱国者的鲜血淋
漓,也有卖国者的嚣张跋扈。但每个人都在这沉沉浮浮里显露着最悲
凉的色彩,这,也许就是这个大时代里每个人物的最真实色彩吧。
          人约黄昏,偏偏都已不在少年路。一路走来,木兰经历过
很多,从最初青涩的恋爱,到代妹嫁为人妇;从家里的纷争斡旋,到
尘埃落定;从家人聚首,到国破家亡.............一个人的沧海桑田,又何
尝不见证着一个国家的风雨变幻?
          爱如果回到从前,错过的花开,是否还美丽如初?很让人深思
的一个问题。如果回到从前,也许不会有以后的纠葛,不会有牛家、
曾家、姚家的纠缠不清。如果能回到从前,木兰也许会叫孔太太吧,
那会是她更期待的吗?还会有牛玉儒的纠缠,堕为汉奸的报复吗?
想过很多,却只能苦笑。也许这一切只能用道家的一切随缘来解释
吧。我们永远只能叹息他们的叹息,伤感着他们的感伤。
            最感叹的是姚爸爸在日本侵虐者面前保护中国珍贵文物,维护
民族尊严的那种不卑不亢、从容就义,让我深深叹服;而木兰注视最
亲的人在眼前死去的无奈和绝望让我也无限伤感,内心颤抖。只能希
望世间一切以爱为名的事物都能永远留存。
             秋水无痕,呢喃起涟漪无数。走过数载春秋,林语堂老先生
的宝著仍让我们沉沦这段往事,这段深情,这段刻骨铭心。在此钦佩
老先生的文采斐然,谢谢他带给我的无限感动;也希望人生如戏,我
们都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都让我们去轰轰
烈烈走一回,义无反顾地爱一次。谨以此献给我心中的姚木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