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10篇

2017-11-20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10篇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是一本由席慕蓉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8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一):除了那棵开花的树

老实说,这本书开始是享受的,而这份享受却经不起较长的篇幅。基本就如某位长辈阿姨不断重复告诉我,生活美好的,爱情是崇高的,青春是怀念的。我也不断检讨着自己是否心思太过麻木失却了对于美的敏感。怀着这样的思想斗争,看完此书。 书后他人赠言,提及“总之,你这本书,成功的多为山水、鱼鸟的抒情之作,你的感触性的小品可能乏弱些,你的感触触角显然敏锐,但是思维不够深远。” 终于敢借名家之口诉胸中块垒。 摘录美好的诗句: ○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 ○我相信/满树的花朵/只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我相信/三百篇诗/反复述说着的/也就只是/年少时没能说出的/那一个字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1980.10.4.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那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我们去看烟火好吗/去/去看那/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梦境之上如何再现梦境――《请柬》 青春 之一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面容极浅极浅/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一九七九・六 如果全世界的诗人都肯去种树/就不必再造纸/月亮出来的时候/每一座安静的丛林/就都会充满了/一首又一首/耐读的诗 哲学家说:所有的艺术家都属于中间的那一个阶层,没有上智的敏锐,所以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是,又没有下智的迟钝,所以,在他的一生之中,总是充满了一种追悔的心情。 我们只能来这世上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我愿意用千言万语来描述这一种只有在人世间才能得到的温暖与朦胧的喜悦。 无论如何,我总是认真而努力地生活过了。 孤独的人总以为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有这种思想,却不知在每个角落和每个时间里,都有其他的人也和他抱着一样的想法,和他同样的孤单。有一天,终于有一个艺术家唱出了一首寂寞的悲歌,这一首歌在开始时也许带点犹疑,声音很轻,但是唱到中途,就会有了新的声音加入,有了新的朋友,歌声越来越大,终于四谷回响,变成了一首热情的咏歌。 就这样,透过一个艺术家的彩笔,使人类发现,自己一直隐瞒着的,并且还会引以为病的思想,竟然有了同伴,竟然有了一种新的面貌和新的解释;因此,在艺术品之前,孤独者找到了心灵上的契友,世界也就会比较美丽了。 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 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原来,只要我愿意,生命可以是一处多么丰饶与美丽的园林! 只要,只要我愿意。 你说我爱的是花吗?我爱的其实是伴随着花香而来的珍惜感激的心情。 把向你借来的笔还给你吧/一切都发生在回首的刹那/我的彻悟如果是缘自一种迷乱,那么,我的种种迷乱不也就只是因为一种彻悟?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原来,我的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是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二):无怨的青春

       “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
      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
       而朝我走来的,日复以夜,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还有那么多琐碎的错误,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让今夜的我终于明白。
       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任世间哪一条路我都不能,与能同行。”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三):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有诗

喜欢原因:
1)能让人读完心很静的一套诗集。自由、简单、纯粹,非常适合朗诵,女孩子很适合读席慕蓉的诗集,很美。
2)青春岁月里是很好的陪伴,对于初次接触现代诗的伙伴很适合。另外辛波斯卡的诗集也很特别《万物静默如谜》和《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3)会很感动的一套诗集,最喜欢的她的诗有《一棵开花的树》、《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蓉诗集》读后感: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最早了解席慕蓉是因为她的一首《一棵开花的树》,被自己誊写在笔记本上一读再读,然后了解到她也是优秀的画家,在看龙应台书籍中也有席慕蓉的摄影图。这套《席慕蓉诗集》是青春时期自己相当喜欢的。
对于自己来说看书是缓解情绪的好方法,一直用读书来自省,让自己保持安静的状态。也因为看书多年前结交了好几位很要好的伙伴,这套《席慕蓉诗集》是文友小刚赠送的,他一直叫我欢儿姐姐,我们几个人都相识在某文章网上,那是四年前网络文学盛行的时候,大家还习惯保持输出的状态,如今我们各自忙碌着现实中的工作和生活,虽不再常写字了,依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今儿小刚朋友圈的读书打卡还提到了我,原是我们每周看本书就会分享简短的总结,也让这份友谊更加持久。
其中《一棵开花的树》自己是熟记于心的,也曾在忙碌的工作之后回到宿舍静静的阅读,兴致来了就拿起一册缓缓的朗读,纯粹的喜悦。我觉得席慕蓉的诗集很特别,细腻温暖,简单安静,是容易记住,也很容易朗读,还是因为她用柔软心写出了这一系列感动我们的诗集。
“流动的月光 席慕蓉用一颗澄澈的诗心,来体认生命中幽微辽远的感动与牵挂。”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汪涵朗诵这首诗的音乐放手机里很久了,最喜欢一句“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慎重”觉得用的特别好,就像“大漠孤烟直”,一样的恰到好处。让不懂诗的人也能感动欢喜,这不就是好作品麽,明儿生活依然继续,该矫情的时候就矫情一下,我是觉得人生面对的选择和苦难更多,心态上及时行乐是对的。
诗之灵魂在于情,情真意切才有诗。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这不是失恋的悲歌,而是对真挚的爱的热烈祈求
席慕蓉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席慕蓉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书。5月份有一次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
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
“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著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四):席慕蓉乡愁诗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自从那串“东海捧出的珍珠”被动荡的时局扯断。海峡两岸人民心中究竟被岁月尘封了多少休戚相关的往事也许无法计数,有些也许更永远不能为世人所知。寓旅台湾的大陆诗人们作为这类人群的特殊群体,以他们的颗颗赤子之心替所有大陆移民发声,用他们炽烈而温婉的文字,使漂泊在世界任何角落的华人都可以由此感受到两岸同胞那份深沉和氤氲许久的情感
       虽同是台湾诗人的一份子,但席慕蓉独特的身世和人生经历决定了她的诗歌具有和其他台湾诗人与众不同的意境。而这种意境在其乡愁诗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心在大陆,身老台湾。作为一位半世都注定要漂泊在异乡而有家难回的大陆人,席慕蓉在诗集《漂泊的湖》的序言中无奈地喟叹:“我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期望与等待都与这个岛有了关联,我实实在在是这个岛上的一份子,是这个岛上的人了”。这种充满悲剧性的感慨和生存环境孕育了她对故乡的思恋,这些思恋化作诗行,诉说的是真实而朴素的情感。
       席慕蓉五岁时,父亲曾带她在玄武湖上泛舟。这是她童年对大陆记忆的一个美丽的起点。她在诗《植物园》中写道:“……在一个七月的下午/荷叶在风里翻飞/像母亲今天的衣裳/荷花温柔地送来/她衣褶里的暗香/而我的母亲仍然不快乐/只有我知道是什么缘故/唉/美丽的母亲啊/你总不能因为它不叫作玄武你就不爱这湖”。这首充满自传色彩的诗似在诉说母子生活一瞬间的情感,而更深的含义则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渴望寻找故乡的替代物和童年记忆中的即视感来满足他们的情感寄托,但无论是何种依托,都依旧“月是故乡明”,只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而已。
       但更多时候,这种思乡之情则是赤裸裸地恣意释放,如《长城谣》。“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以长城为意象,就不再如玄武湖般含蓄了,从狭义上说这首诗的意境从小我上升为大我。长城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与苦难的见证物。诗人将长城视为自我灵魂寄托之所的情结令人动容,对大陆的思恋之情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而当席慕蓉前往欧洲求学时,这种夹杂着对故乡,对大陆,对台湾眷恋的漂泊意识似乎更为复杂。她在诗集前文《有一首歌》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说不出它的名字,我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哪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走过一片开遍了野花的广阔的草原,或者在刚亮起灯的城市里,……在一个特定的刹那,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而那个缓慢却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那就是我的歌,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广阔的草原,辉煌的城市,这是席慕蓉生命中或多或少存在的记忆。她渴望的是中国人最传统的安土意识,而为了人生追求她仍需在远方漂泊。于是她在《异域》一诗中写道:“于是/夜来了/敲打着我十一月的窗/从南国的馨香中醒来/从回家的梦里醒来/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
       漂泊离散理论可以阐释席慕蓉乡愁诗的普遍性特点。该理论认为,独立后的殖民地人民离开故乡前往世界各地定居,移居地的文化对移民的前殖民文化和本民族文化形成冲击,使移民不得不调整自身的文化取向。对于生于内蒙古,幼年在南方度过,后又移居港台,成年后又前往欧洲求学的席慕蓉。她的文化取向选择和大部分台湾诗人的选择倾向是基本一致的。这种乡愁的抒发方式被称作寻根倾向,这种倾向在台湾游子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和普遍性。而对于席慕蓉本人而言,大陆还具有更丰富的生命意义,这种意义在她诗歌的特殊性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席慕蓉乡愁诗的特殊性在于她作为蒙古人心中特有的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积淀。她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听到过许多草原大漠的美丽故事和传说。对故乡的思念和憧憬比对大陆的思恋更加猛烈和悠远,这种情感随她年岁的增长及生活的变故而逐渐变得厚重。
       她在诗《乡愁》中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蓉生为蒙古儿女,却几乎从未到过孕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她有时在忐忑地想,“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去了,站在那一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父亲和母亲成长的土地上,我又会是什么呢?我多害怕,如果站在一块原来于我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上,却发现自己已经是,并且也终于只能是一个陌生的外乡人了”。这种惆怅的思归之心化作天骄后裔所拥有的艺术天赋从笔尖流出,这种乡愁的境界是难以和其他乡愁诗人趋同的。
       她曾在散文《飘蓬之三》中谈到诗《出塞曲》的写作。有一次她和父亲一起散步,新割的草地散发出清新的香气,使父亲想到故乡草原的芳草气息。这份乡愁也感染了席慕容。她说,“我心中却不由得袭过一阵极深的悲凉,远离家乡这么多年的父亲,却仍然珍藏着一份对草原千里的记忆”,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于是,诗歌便几乎在文不加点的状态下作成:“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啊/骑马归故乡”。这种充满了蒙古民族色彩的意境,彰显的是一种毫无雕饰的生命力量。以至于席慕蓉在为逝去的父亲写作悼诗《父亲》时,民族情、亲情、祖国情已经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高峰。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观点认为:即使一个人不是在她自己民族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其民族意识的基因也会在冥冥之中发生一定作用。席慕蓉正是这个观点的佐证,在文学上,她的作品进一步体现为,一个民族作家在地域上可以远离故土,在生活环境上可以与本民族不同,但只要民族潜意识尚未泯灭。民族文学的特征不仅不会丧失,甚至有可能会体现的更加鲜明和敏感。
       席慕蓉乡愁诗的普遍性代表了台湾移民对大陆和故乡的深切思念,而特殊性则代表了席慕蓉作为蒙古族诗人所表现出的独树一帜的台湾乡愁诗文风。这两种魅力在她的乡愁诗中时而单独出现,时而相互交融。席慕蓉从初中时代作诗至今,无论她的生活如何变迁,这两条维系她乡愁诗的轴线从未改变。这一切的原因,即是她是作为一个“高原的孩子”,一个中国的孩子,一个游子的此生不变的信仰与追索。

  《席慕蓉诗集(套装共6册)》读后感(五):为什么我现在喜欢席慕蓉

席慕蓉很爱哭。高中同学极为喜欢席慕蓉,很好奇。读了那首《一颗开花的树》,更好奇了。觉得很平平。喜欢她是大学,因为一首《楼兰新娘》。

我的爱人 曾含泪 将我埋葬

怎样的诗人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诗,她最好的诗仍然是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现在 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 太迟——《莲的心事》

我喜欢席慕蓉,以前因为一点点少女心事,毕业后,因为一点点真性情。席慕蓉与我共同拥有。她一直是少女,想起家乡内蒙古会哭,看到莫奈的《睡莲》照样哭。

哭是一种比诗更淋漓尽致的表达,热泪是广义的仁慈悲悯与同情。

到第六本诗集的时候,席慕蓉从「小我」到「大我」,从爱情到乡情,格局看似变大了 ,我却觉得没有。诗歌是情感的抒发,怎样的情感,是自己的一份情感吗。对也不对,我想应该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种。一样的悲,一样的喜以一种特别专属于自己的方式表达。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的二十年后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成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