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种起源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1 22:3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种起源》是一本由海伦·费舍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种起源》读后感(一):出版社不太负责,随便看看,还是有所收益
排版有错误,不严谨内容大量引用莫名其妙的诗词歌赋故事
翻译也有问题
参考这位豆友的评论
http://book.douban.om/review/6895843/
不过随便翻翻还是有所收获。
它告诉我们所有情绪的波动都不过是生理机制以及原始本能
人类说白了就是一群动物
恋爱、失恋、嫉妒、痛恨、婚姻、养育……种种心理活动社会行为说白了就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的自然发展结果。
爱情没有多伟大,自然才伟大~
还能说什么,当为感情情绪再起波澜的时候,当为未来的压力不安时,告诉自己,这不过是一堆化学反应,自己只不过是一堆细胞组成的动物而已#¥%@¥#%@#%……
好吧,用科学的理性思维解释生活的感性认识,我心态平和了。
哦,亚马逊免费换购的,所以觉得还挺值。原价就没意思了。
分数扣给出版社。糟蹋作者心血。
《情种起源》读后感(二):统计数据告诉我们的爱情
无论是在伊拉克乌鲁克地区古老的闪族人用楔形文字刻在木简上的表白,或是吠陀梵语代表的古印度文字里宇宙之王湿婆对年轻姑娘的着迷,从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内陆再到太平洋对岸的亚马逊雨林,人们都唱着情歌,写下情诗,一遍一遍讲述着有关浪漫爱情的一个又一个传说和神话。无论它怎么被描摹,被传诵,甚至被夸张,被放大,被编译,被神话,它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招人入迷。你没有办法准确地讲出来它的好,但就是被它左右,信马由缰地追随它。这就是爱情的魔法。想必作者本人一定也是被这种魔力所深深影响过的,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热情另辟蹊径地剖析这种如此难以捉摸的情愫。她做的以及查阅了解到的爱情调查几乎涵盖了我们所能想到的恋人日常的一切心思和处境,在众多的调查者跟从自己的心意选出了答案后,我们能读到的是跨越了地域、种族、性别、年龄的相差几乎无异的数据统计结果,这同样表达了人世间的这种美妙情感它在世界范围内的看似千人千面实则唯一不变的表现。都说天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天下动人的爱情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是那份浓厚的爱也都是相似的吧~的确,爱的形式千差万别,而爱的真谛又怎么离得开陪伴、理解、激情这些耳熟能详的节奏。
当然,爱的动机、爱的复杂化学、爱的图谱、爱的构架又岂是一言半语能讲完整明白的,数据给了大多数读者安慰,但又有谁肯甘心仅仅拜读了数据却放弃进行自己的独特体验?爱情就是这么令人着迷,老生常谈的东西竟也能让古往今来无数情人眷侣千回百转地追求。越是读到了动物之爱、相思之痛、求爱被拒这些看似离自己很远的内容,越是被激起极大的好奇心关注其中的具体因由,关注一颦一笑,关注一呼一吸,关注荷尔蒙的分泌和效用,关注脑电波的一起一伏,这其中岂不是更有纯粹的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
总之,这样一本神奇又可爱的小书,它有文学的演绎浪漫,又有清醒冷静的数据之爱,趴在秋雨淅沥的窗边,脑中回荡起的字字句句好像跳动在手边的小精灵,它们用手指着、画着一种叫作爱情的东西。抓是抓到的,静下心来感受,或许它们不会吝啬表演。
《情种起源》读后感(三):当我们陷入爱情时,大脑在想什么?
我开始幻想世界被毁灭的一千种方式因为你的出现
胆怯与爱慕的烈焰
正在燃烧星辰与昼夜
—题记 2014.10.19
我们可以去解剖恋爱时的大脑,但当我们自己遇到爱情的时候,所有理论都不会奏效,所有骄傲都要统统臣服在某个人的脚下。而费舍尔的《情种起源》给了我们为何会臣服的理由,给了我们为何连星辰昼夜都要为之燃烧的理由。
一、看脸的男性
先讲个古老的笑话“为什么一个女人必须长得美丽先于有智慧?因为男人在他们思考之前更早学会看。”
这么一个古老的笑话确是最大的事实,科学家通过将许多女性的脸用计算机合成一张“大众脸”后,被其他人选为最美的,而这种美实际上是一种“对称”,一种脸型的黄金比例。
费舍尔解释道,在远古时代婴儿存活率极低,而男性都想要传递优秀的基因,五官对称则意味着健康,就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后代,而且这些后代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于是祖先把选择年轻美貌女性的喜好的基因传递了下来,一直到今天。
在对大脑核磁共振的试验中,针对视觉刺激过程,男人的大脑区域中会比女性有更多活动,特别是在观看脸部的时候。
当然,女性也喜欢看面容较好的男性,但是由于各自发展的原因,男性在看脸上远比女性敏感。
二、务实的女性
在恋爱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般男性比女性显得更加理想化,更加怀疑,更加利他甚至是幼稚,而女性则显得成熟。所以一段感情,往往女性更难以陷入爱河。
让我们再次回到原始人时代,根据费舍尔的研究我们的先祖曾经都是在树上的动物,女性可以将幼崽背到身后轻易地采摘果实并且躲过掠食者,但是由于我们祖先的进化我们逐渐开始适应陆地,而此时一个女性先祖就再也无法独自适应单独生活,结伴生存越来与重要,而此时一个男性也无法同时占有好几个女性,因为他无法赡养并保护这么多女性,而也会有其他示爱者会夺走其中一两个女性。所以最后人类社会开始从群交部落进化为一对一的结伴而行,根据最新资料显示35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一夫一妻的生活。
此时对男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性在哺乳期间需要更充足的照顾,因为在那个严酷的时代生育一个后代要冒极大的风险,而守护家庭以及食物的供应会在女性的怀孕以及哺乳期有着极高的要求。所以女性更喜欢能够为其提供安全感的男性来结伴。
我们的祖先也把这样的基因遗传给了女性,现代女性也同样不容易陷入爱河,对于有金钱与地位的男性更有好感。
同时,女性还发展出了识别语言的能力,对于男性的语言极为敏感,女性需要用语言来识别一个男人是否可靠,是否对她忠诚以及有欺骗。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说甜言蜜语、写诗、写情书的永远都是男性。
要让女性陷入爱河,对男性有着极大的考验,男性一方面要有吸引女性的语言能力,一方面还要有着远高于女性的金钱与地位,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开始,当然这也仅仅只是有个开始。
我突然想到了几年前在和几个老师聊爱情这个话题,有个老师突然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她说如果《泰坦尼克号》的结局是露丝和杰克在一起,那么他们真的会幸福?
门当户对,资源平等,也是爱情的前提。
三、求偶使社会进步
费舍尔有个观点比较夸张,他认为我们一切的艺术、战争、科学、商业等等都是为了完成我们交配的游戏。
对于这些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伦敦经济学院的金泽哲博士对280位伟大男性科学家所做的调查,大多数男性科学家在结婚之后几年就丧失了创造力。他的结论是这些年轻的天才“想要用他们的才艺给女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或许这也是解释各种“贵圈真乱”的原因?
四、恋爱中的大脑
多巴胺:欣喜若狂是爱情的典型特征,这正是多巴胺分泌的作用。多巴胺在恋爱开始时浓度高升,使人产生高度的兴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发抖、心砰砰跳、呼吸加速、白日梦,狂躁,害怕.......
爱情本质上是一种上瘾,如同游戏一样,当爱的奖励来临时伴随着极乐的依赖,被拒绝的时候伴随着痛苦以及毁灭性的渴求,多巴胺会更加亢奋的生产,刺激大脑以更多能量去追求心上人,寻求爱的奖励。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多巴胺的衍生物,同样也会造成精力过剩,茶饭不思。
五羟色胺:五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而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上升会带来五羟色胺的骤降,恋爱中人的大脑就像风车上的老鼠一样停不下来,整天白日梦,幻想,冲动。这都是与这种抑制神经递质的下降有关,低水平的五羟色胺会带来着魔般的思念。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大脑中的爱情奖励回路,让我们趋之若鹜。
五、从爱情过度到依恋
根据离婚调查,七年之痒实际上比想象的低,更多的是在二十多年后离婚,而二十多年正是一个孩童能够独立生存的时间,而这也是基因里早已写好的,自然需要我们将下一代抚育完毕后才有分开的资格。
而这种依恋的化学物质会抑制浪漫的化学物质,而使伴侣产生融合、依恋感的是催产素与后叶加压素,主要都由丘脑下部和性腺产生。
后叶加压素:当一个男人对自己家庭越来越依赖,睾酮激素的水平会降低,准爸爸就是在经历一个睾酮素下降的过程,而与此同时后叶加压素也在增加,这也导致了一个男性想与一个女性一起建立家庭的愿望。
反过来,睾酮激素高于基准线的男性结婚较少,婚姻也不稳定,经常会有桃色事件。
催产素:催产素除了在丘脑下部形成以外,还可以在卵巢和睾丸中形成,不同的是女性的催产素能够刺激生产乳汁建立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
男女高潮时,后叶加压素与催产素都会大量分泌,对对方有一种极大的依恋感。在通常情况下,后叶加压素与催产素会抑制多巴胺的分泌,抑制浪漫狂喜的感觉,进而用另一种更深的依恋感取代。
六、通奸与混乱
虽然我们已经进化为一夫一妻制,但同时,我们的基因又是被植入了各种激情与混乱,1994年美国科学家对3432名18~59岁之间的美国人就性行为做了调查,结果25%的男人和15%的女人在婚姻期间都有过私情,但真实是数据在科学家看来依然较低。还有一个是1998年的一个遗传病调查中有个震惊的发现,10%的人其实不是法定父亲的亲生子。
情欲、浪漫、依恋,我们从先祖身上演化出来了巨大的混乱,男人想传递更多的后代,而女性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来保障。爱情回路和长期依恋并没有紧密的链接在一起,更多的未知一定会发生,而这一切的前提一定是另一方没有能持续的满足对方的需求。
七、互联网启示
这本书让我重新回头去看一些东西,变得更加清晰。女性喜欢被骚扰,但需要满足充足的安全感,这也是微信最终添加摇一摇的核心逻辑所在。同时,女性喜欢被骚扰,但希望对方不是屌丝而是在金钱与地位上都有一定势能的男性,这也是为什么美女主播模式能够成立的原因。
对于年轻人群体来说,一次次暗恋、表白、接触都是早期的试错,都是为了今后更成熟的关系打下地基,而很多社交产品从某个侧面来看都在有意无意的满足着这种暧昧的需求,至少QQ诞生之初就是如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难把握的微妙的美妙的度。
最后,无论怎样,爱情永远都是如此美妙。
欢迎关注我和朋友一起弄的微信公众号“机器之心”
《情种起源》读后感(四):对浪漫事务的理性分析
看名字,这是本很浪漫的书,情种起源?因为没有英文原名,不知道庐山真面目,暂且归功于译者,翻译得太棒了~~~~情种,在中文里常用来形容痴情人;从字面来看,可以解读为爱情的种子,跟本书的内容,一语双关啊。通篇看下来,作者米国博士,行文非常严谨,每个引用都有索引,后续相关附件多达50页,我很怀疑,这本看似浪漫的床头读物,是作者的学术专著。但是读起来并不晦涩,作为人类学家,作者的行文中几乎每页都有引用浪漫的古典诗词,夹插数据统计、化学词汇,倒是让人不会太严肃。
人类为什么会有爱情?会组成家庭?会有一夫一妻的制度?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科学的答案。
幸运的我们
因为繁衍!为了把属于我们的DNA在这个生存环境复杂的星球上传递下去。从这个层面,我们和帝企鹅并没有太大分别。因而,我们的那么多情感,爱慕、依恋、嫉妒等形形色色的表现,根源都是我们的祖先通过上百万千万年的进化,为了繁衍而留存的,那些不利于繁衍的基因,逐步被淘汰,情绪化的东西是为了让我们在食物资源匮乏的时候更好的获得配偶,进行繁殖。
今天的你我,是如此幸运,我们是千万年进化的产物,我们欢声笑语、苦痛泪水,嫉妒之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爱和欲
很多男人号称自己可以将爱情和欲望分开,从大脑皮层扫描、化学分析来看,确实如此。爱和欲是两种不同化学物质导致的。当然欲的化学物质可以促进爱的化学物质的分泌。瞧,两者相辅相成呢。
经济决定家庭
我们的祖先组成家庭的原因和咱们现在有点相似,经济压力大阿!一个人没法抚养孩子,需要两个人来一起负担,有人照顾没法资助谋生的孩子,有人去外出捕食,让一家三口吃饱。原来人脑袋小的时候,生下来的比较成熟,到4岁就能具备生存能力,后来脑袋大了,要到10多岁才能成熟,于是,人类对家庭的忠诚度有两个节点,一个4年多,一个20年左右。
一夫一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远古时期,女性徒步在周围拾果子,可以占到家庭食物供应的60%,男性外出捕猎,因为女性的贡献大,所以形成稳固的一夫一妻制度,同时由于男性的不忠导致女性嫉妒等情绪的产生,最终会影响她的食物获取能力等,从而促使周围的人帮助她解决配偶的问题,因为遇到麻烦也不怕。到了农耕社会,由于女性被禁锢在家中,经济上说不上话,导致一夫多妻的出现。进而到了现代,由于体力劳动不占优势,女性重新在经济上取得地位,一夫一妻又稳定的出现。经济基础重要啊!
至于男人为啥喜欢年轻女人,女人为啥喜欢健壮、高个的男人,这种生殖需求的决定,不是新鲜的研究成果啦。
《情种起源》读后感(五):科普不能两全,节操掉了一地
给一个没有科学常识的人解释科学研究成果,这大概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其难度不亚于教会老妈如何使用计算机除了QQ农场以外的功能——你得不断停下来解释一些你认为对方应该知道但其实对方完全不知道的东西;一不小心就得从三百年前开始讲起、讲到第二百年、对方又把前一百年的给忘了;需要解释的词汇以辐射状递增、讲到后面又忘了前面。从这个角度看,科普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务。科学要求严谨、逻辑严密、尽可能公正客观,而信息传播的本质和特征已经决定符合科学要求的文本不可能被轻易接受和再传播,尤其是在不损失科学要求的特质的前提之下。所以知乎上才出现了如此多的“神问题”和“神回答”。因此一本好的科普书——好也许只能勉为其难定义为:第一、尽可能符合科学要求的严谨逻辑严密公正客观;第二、在这些前提之下、像我这样的非科学从业人员还能看懂——无不需要大量的脚注和尾注,一方面作者可以就某些有不严谨、现仍存疑或易被读者误解的地方加以解释,另一方面帮助像我这样图样图森破sometimes naive的读者补充理解作者的意思需要的信息。
我最近看的一本让我这个逻辑狂人读得浑身舒畅的科普是《人人都是伪君子》,作者丧心病狂的脚注和尾注充分抚慰了我蠢蠢欲动的critical thinking。
科普本身已经如此之难,再加上翻译,其难度再翻一倍。一个好的译者,对于非中文写作的科普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经济学教材,如果你看的是中文版,你会发现自己的头脑不断在与枯燥机械的表达斗争、剩余的心智和力气几乎不足以支撑你理解书的内容,第一章还没结束就头痛欲裂恨不能以头抢地;但是看英文(或者其他文)原版,往往却舒服很多,注意力可以100%地用到理解作者所讲的内容,轻车熟路一不小心半本书就过去了。
而翻译,就不能不扯到“信达雅”、“硬译”,以及最近被骂得狗血淋头的“译写”。翻译的准则是由译者来选择的,大不了读者不买账而已。作为一个不太买账的读者,我不太能忍受的是:
第一、完全照搬英文句子结构、不管中文表达习惯、看着他翻的中文我都能把英文完整讲出来的家伙(可简称为“不会说人话”);
第二、加入了译者太多思想几乎完全改变了作者意思的“译写”;
第三、无视各位老前辈的翻译传统、自己乱翻文学经典里的句子的家伙(简称为“你师傅知道你这么干么”)。
好吧,我承认最后一条确实是我自己的怪癖、未必公允。其实我讲了这么多,都是为了打掩护好不被送我这本书的编辑揍,因为我要开始吐槽这本书里让我忍不下去的地方了。可惜豆瓣书评不让上图,我只能手打;跟我一样龟毛的小伙伴们可以翻一翻手头的书:
1. 第133页 第2段第3行:“于是她下定决心绝不和想她那样亲爱的老爹一样的男人结婚。” (“想”,恩,我猜译者用的是拼音输入法~)
2. 第147页 第1行:“还记得记得大草原田鼠,……”(这两个“记得”是什么鬼啦?!!)
3. 第149页 第2段第2行:“在一些传统社会,生活习惯练习、少脂肪的饮食、偏低的体重直接导致需要婴儿需要更长的养护期……” (“生活习惯练习”是什么鬼……我猜原文是practice吧……)(“需要婴儿需要”又是什么鬼啦?!!说人话! ( `0‘)ノ~~~~~~~~~ν)
4. 第152页 第4段第1行:“单词被以语法连串到一些组成句子。”(编辑和译者给我出来解释一下……这神句主谓宾是怎么回事……)
以下两句是可以讨论,但是我个人不太喜欢的:
1. 第119页:“‘美是真理,真的美’,济慈在他的《咏希腊古瓶》中写道。”(济慈知道你把他的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翻成了这鬼样子吗……还“真的美”咧……)
2. 第151页:“噢,勇敢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你就非要这么翻么……)
总之,这本书本身是非常好的,前几章和后面几章的翻译也是蛮好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中间就鬼畜了。我深度怀疑中间这几章是GOOGLE机器翻译、译者卷了翻译费跑路了恩。╮( ̄▽ ̄")╭
《情种起源》读后感(六):“和你说话时,我忘掉了所有时间。”
收到书刚好一周,先感谢果壳给于的阅读机会,由于工作及锻炼是一直坚持的事情,除去碎片时间的阅读,这么正儿八经地捧着书本已经好久没有了,所以进度并不快,争取读完之后再回头将这个书评内容再丰富一些。一开始由于先入为主得认为科普类文学前后关联度相较于小说类较低,所以一般喜欢随手翻开就进行阅读,不按顺序,也不计页数。没想到《情种起源》……也可以这么看。但是我很快又恢复了从头开始,因为杂读一阵之后发现,这么好的文字最好还是不要拼图式阅读。
也许是读的书少(根本就是),目前被《情种起源》中这种融知识于文学的方式深深震撼中,大量从古至今的文学引用穿插于或科学的事实或有趣的调查之中,读起来随时能感受到“原来老祖宗就已经说得想得很明白啦。”的感觉。
人为什么会爱?之前虽然也了解过,觉得不外乎多巴胺,生殖冲动,性激素和脑子抽风等等,但是读了《情种起源》之后,才知道,人类,包括世间万物的爱,都是神奇却不神秘的(废话!)。
目前对书中对于“一夫一妻”这个概念的一些科学解释印象尤深,不妨凭印象加翻书给看到书评的你转述一下,虽不及书中详尽百分之一,但可以一窥本书之趣:由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之后,幼儿也不能再像灵长类一样牢固的驮在背上,所以需要用腾出来的两只手抱着,于是女性就不能再在危险来领的时候迅速爬到树上或者在饥饿的时候随便外出采食,这样的进化就产生了伴侣绑定的需要,但由于种群的自由移动,一个男性在绑定多名女性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提供庇护或者防止其他族群的男性对其后宫进行侵扰,于是伴侣绑定趋向单一,也就是说一夫一妻其实在我们刚刚进化成人类不久就已经出现了,并不是反封建或者女权雄起的结果哟!
可以乐观的估计,看完此书,不仅对科学的了解能加深,文学造诣应该也能有不少长进,毕竟参考文献也好几十页(想得美)。
先介绍这么多,如果有新的发现或者感悟,会来更新哒。
《情种起源》读后感(七):爱为什么比性更重要?—— 《情种起源》书评
文:北望 首发于:腾讯《大家》http://dajia.qq.com/blog/408937073535609在我少不经事的年龄,有人告诉我:男人是视觉动物,女人是语言动物。我觉得不可思议。大学时期,又有位学识渊博的朋友对我说,哪里有什么爱情,压根儿就是生殖冲动!我万分震惊,转而鄙夷。直到拥有仙妻的电影导演王全安在自己工作室招嫖出了事儿,并由警方和官媒曝光于天下,我才相信这可能真有点儿道理。但回头一想,又觉得荒谬。作为一个崇尚科学的人,应该辨别,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中国,革命时代的爱情早已远去,性也不再是禁忌话题,但人们似乎仍然没有太多兴趣去关心爱情和性的真相。至少,在科学态度和八卦精神之间,我们还是热衷于后者。微信上除了各种八卦以及根据八卦编排出来的段子,转发量最多可能就是饱含温情的“心灵鸡汤”或者标榜“正能量”的“心灵鸡血”了。其实,直视人性弱点乃至幽暗的“负能量”的内容也日益走俏——类似文章开篇提到的那两句。可能鸡汤、鸡血在“毁三观”的事实面前都太苍白了。
问题在于,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是一种偷懒省事儿的行为。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总结:这不科学。
男人为什么更注重美好的外形?有没有科学解释?《情种起源》一书给出了来自演化心理学的答案:人类先辈的漫长的狩猎-采集时期,那些选择了年轻、貌美、健康的伴侣的男性会获得更多孩子。这些健壮的小孩活下来了。并且把这种对年轻貌美女性的偏好遗传下来。这既是一种生殖回报,也是一种自然选择。
在该书作者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的核磁共振扫描试验中也发现,针对视觉刺激过程,男人的大脑区域中会比女性有更多活动,特别是在观看脸部的时候。
而同时,他通过调查发现,女性更多搜集情人们写来的卡片和信件,女性会更多通过语言来品味情人。而辨别言语中的细微差别,本身就是一种和雌性激素有关的能力。
所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人会在化妆、衣着、美容以及PS上如此上心,而男人努力地写情书、唱情歌以及说谎话。
记得当年周迅对李亚鹏有一句至高无上的评价:他满足了我对于男人的所有想象。而后据媒体曝光,当年李亚鹏苦追“天后”王菲时,一天甚至百条电话短信,这也确认让人感叹不已。虽然现在物是人非,但看来这招数还确实有科学依据。
求偶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根据伦敦经济学院的金泽哲博士对280位伟大男性科学家所做的调查,大多数男性科学家在结婚之后几年就丧失了创造力。他的结论是这些年轻的天才“想要用他们的才艺给女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真是这样,爱情果然真伟大。
但“贵圈真乱”的诗人、艺术家们才华的生命力就比科学家要旺盛得多。最典型的可能是歌德和毕加索。歌德从17岁时爱上酒店店主的女儿凯特卿,至74岁时与19岁少女乌尔莉克产生炽热恋情,这位伟大的诗人每次恋爱都能激发出极其伟大的创作力,尤其是最后一次恋爱由于少女父母反对受挫后,以惊人的毅力写完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与爱情同样伟大的《浮士德》。而毕加索在92岁的生命中共有7位妻子及情人,最后一次结婚是80岁,令人称奇的是他每换一任情人,画风就为之一变。
两位大师的故事也上说明了爱情和生殖冲动肯定不是一回事儿。回到本文的主题,“爱比性更重要”是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海伦·费舍尔在《情种起源》中对爱和性的区分,认为性欲靠多巴胺强化,同时引发睾丸激素的分泌,从而带动性欲。而与多巴胺不同,爱是靠垂体后叶催产素强化的归属情绪——一种期盼长久在一起生活的强烈归属感。
多巴胺的分泌让人兴奋,但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形式,内容是:再来一遍,比如可口可乐就提供了类似的功能。下半身和上半身密不可分,但后者不但更浪漫,而且更高级。
人类的爱的能力的提升要归功于脑的进化。人类大脑通过进化比几百万年前体积扩大了3倍,这种进化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类的情感、语言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巨大进步。而人类性的能力的进化就远远没有这么值得称道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单一配偶制物种在性行为中分泌的催产素比多配偶制物种更多。这也为人类多为一夫一妻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最近,娱乐圈频频爆出嫖娼丑闻,其阴影还未散去,网络上又曝出姚晨曾背凌潇肃多次出轨的往事。而歌坛天后王菲和谢霆锋复合,又让无数人惊叹“于是我又相信爱情了”。是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这个消息让人觉得整个华人世界一下子又浪漫起来了。
前文所述男人容易“以貌取人”并不是为好色找借口,而恰恰要注重这种人性的弱点带来的陷阱。爱虽然如此美好,但带来的并不都是浪漫,爱会像毒品一样让人上瘾,失爱会让人痛不欲生,爱的激情不再让人懊恼……爱情确实是一门需要毕生修习的功课。
多年前,王怡的一段话点醒过我,那就是“情欲在我看来恰是一种传统。我们曾经含苞欲放的肉体和没有丝毫方向性的第一次欲念,如何生长为今天的情欲?我的概念中,情欲就是有方向的性欲,有路径的依赖。所以我愿意像柏克谈论权利和自由那样谈论我们的身体和情欲。情欲是生长在历史当中的”。
聪慧如自由主义者时期的王怡,虽然深得保守主义精髓,也只是触类旁通的对情和欲的关系作了一个方便法门的处理,以合理的解释灵与肉的冲突,但没有对传统或者历史本身再做思量。
但由此看来,《Why we love》这本情爱领域权威之作的中译本书名叫《情种起源》,还是比较有深意的。与爱情相关的科学不仅是“为何而爱”,更是关于自身浪漫情感的演进史,以及美妙激情的化学试验。
《情种起源》读后感(八):理智与情感
学化学的人,不太喜欢多巴胺。因为知道这个化合物的一瞬间,好多美好的泡泡就“噗噗”破掉了。
那些春和景明中的回眸一瞥,夏日荷塘边的临水照花,秋风萧瑟时的经年之约,冬雪皑皑里的一个拥抱……那些沧海桑田不变的感情——都变成了一堆化学物质在蹦来蹦去,此消彼长。
人们在说“恋爱就像是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可没有期待过这么真实的“化学反应”吧~
海伦费舍尔是个萌萌的老太太~看起来并不是那种严肃刻板的形象。但是她做的研究,用最理智的方法,来诠释了最奇妙的情感。
“浪漫爱情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个使得追求者与特意选择的配偶来筑造并保持一份亲密关系的动机系统。”听听,这种长句子,只有Sheldon说出来才会蠢萌吧,真实生活中,天哪~
好在科学家依然会歌颂爱情,也没有人在陷入爱情时深情吟哦“我中脑边缘的奖赏系统被激活了!”——理智与情感,并立而生,共同构成了所有的美丽~
爱情这种东西,无论得到或者失去,都极为迷人,即使披上了科学的外衣~
愿我们都为情种~
--------
ps,感谢果壳,让这本充满”扫描他人大脑“的书得以躺在我的案头,被我扫描一番
《情种起源》读后感(九):如何科学而理性地恋爱,文科生普及读物
科学和浪漫似乎水火不容,就像理性和感性恰好对立。一本科学系的书籍,真的能找到爱情的答案吗?遇见这本《情种起源》,是在内心最彷徨之时。作者海伦•费舍尔在开篇写道:“为什么我们相爱。为什么我们选择自己选择的那个人。男人和女人在各自的浪漫感情中有何不同?一见钟情;爱欲性欲;爱与婚姻;动物之爱;爱是怎么演化的;爱与恨。以上,成了这本书的主题。”读罢全书,这样的介绍还算实诚,书里真的用了不少科学的方法,比如实验和生物学,还加上了一堆科学名词:多巴胺、磁共振、量表等等,让彻头彻尾的文科生看得一愣一愣,但竟然还饶有兴致地看了下去。对于理科小白,爱情科普似乎还是必要的。
书的前几章没有太多的数据和实验理论,倒是旁征博引了不少文学作品。其实若是没有这些引注,光是看那些关于爱情的理性描述,倒是也觉得颇为贴切,让我回想起了不少类似的场景。最近正在看《昼颜》,书中的观点仔细想想,多一语中的。在《侵入性思维》一节中说到:“浪漫爱情的一个初兆就是心上人萦绕于心挥之不去。”读到这里,我想起了纱和酱和北野老师在相识之初,在各自的生活中脑海里反复播放着与对方相遇的场景,飘落的小伞,蹲下来系好鞋带的瞬间。这样故事一般的浪漫场景,用理性可以解释为侵入性思维,细想精准又超酷。在描述“挫折诱惑”一章,作者提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也许他们未必有自己想象的如此相爱,但是外力拉扯的同时却加速了爱火的燃烧。读到这段,脑子里想起了《匆匆那年》中的方茴与陈寻,在痛苦的高三,他能在高考考场上为她放弃一道大题,不惜自己的前程,而这样的深情,在顺利平稳的大学时光里却化为乌有。原本只是扼腕,费舍尔却告诉了我们答案。而面对自己现实的实际困境,兜兜转转,却总觉得有缘人缺了火候,《情种起源》倒也让我颇有启发:“月老们不懂得顾客们错综复杂的爱情模板。男人和女人常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爱情图谱。”爱情在大脑最深的回路中,等待发现,却难以改变。
此外,费舍尔的另一个理论也值得讨论。在科学的恋爱观念中,爱是动机而不是情绪。这样似乎能够解释,那些疯狂的爱情,大多以离散收场,冲动的爱情更多是荷尔蒙与多巴胺,而永恒之爱仍然神秘。也许就像费舍尔所言:“无论科学家们能够多么出色地完成大脑地图和找出浪漫之爱的生物学,他们也永远不可能破坏这种激情的神秘和令人着迷。”爱是永恒的话题,无知或感知,前路依然漫漫。
《情种起源》读后感(十):【书评】一本通过科学解释的爱情论
对于《情种起源》这本书,总体上来说还是偏研究科研类的。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研究性的描述语言+引用各个诗歌、小说或者文章里的言论来对论点加以阐明。就书的构造而言,先是大致地讲了一下爱是什么,再从动物的爱进行描述引入到人类之间的爱情。将爱情分为3个步骤进行说明描述,最后讲了一下维持爱情的方法和最后的期望。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开始看着的话其实我认为很无聊很闷(当然这可能与我个人有关)。到了阐述人与人之间的爱情的时候才略微偏向高潮,最后的维系爱情的方法这里应该就是最为高潮的部分了。最终的期许上我直接就是翻过去的,和开头一样的沉闷的感觉。
这本书整体上看,我建议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的人看效果会更好,不然这就是催眠神奇。毕竟它是一本偏向科研类的书刊嘛!当然这本书里面的一些科学理论还是让人大开眼界的,至少把情绪化的爱情变为了一种直观的科学理论体系。
但是。。。真的还是不推荐一般人去看,挺催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