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赢定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赢定了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4: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赢定了读后感10篇

  《我赢定了》是一本由科林·鲍威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42图书,本书定价:34.80元,页数:201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赢定了》读后感(一):鲍威尔的治道与治术

       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生活过五年,其间听过各界名人演讲。相较而言,我不大喜欢政要讲话,因为他们的演讲内容总是重复。一日无事,我跑到某智库参与一项青年活动,美国前任国务卿鲍威尔将在此作主题发言。我想他行伍出身,谈话必定中规中矩。谁想这位老将军一张口,就谈起Youtube和网络曝光,马上吸引了台下的年轻听众。
       其实,鲍威尔与时俱进,深谙信息时代的管理技术。在新著《我赢定了》一书中,他专设一章讨论“快节奏信息时代的领导力”。担任国务卿期间,他要求国务院官方网站抢在其他媒体之前发布有关外交资讯。这位前四星上将斗志昂扬地写道:“我们也许不能总是打败维基百科或谷歌,但我们不妨尝试去打败他们。”
       尽管为了振奋士气,鲍威尔有时会唱唱高调,这位领袖的工作作风可谓谦虚谨慎,勤奋务实,不骄不躁。《我赢定了》的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这招对我管用(It worked for me)”,意即仅供读者参考——你们学来不灵,可别怪我。
       作者在书中解读了他的十三条成功法则,其中像“有志者事竟成”之类的格言人尽皆知,鲍威尔却有着自己的理解:“这句话也不能绝对化,只能作为一种态度。……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努力就能办成事的态度。”他少年时读书成绩不是很好,但总是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有人总结的“鲍氏兵法”,他认为其核心在于“运用一切必要手段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鲍威尔成长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后来成为第一位黑人国务卿。他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平和心态,这一点难能可贵。他一方面不怨天尤人,将自己只看作“黑肤色”的美国战士,而不是美国的“黑人”战士——“让别人去操心种族问题吧,我可不想陷在这里。”另一方面,他也不骄傲自满,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当投资银行请鲍威尔出任高层经理,他十分清楚自己的“使用价值”,知道那些人 “不过想让我去做迎宾和司仪”,于是拒绝了金融界的高薪职位。有人提议他参选总统,他反思之后即认定自己 “不是搞政治的料”。颇有自知之明的鲍威尔提醒公众人物:“永远记住名声是公众给予的,要将名声带来的影响力用于有价值的目标上,而不要自我膨胀。”
       早在1973年,作为年轻武官的鲍威尔即跟随“白宫顾问团”访问中国,他似乎非常熟悉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价值观。比如,他的有些观点同雷锋精神高度一致:“不管你从事的是什么工作,你都是在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在政府、军队、工商界或者其他部门工作都一样,都要无私奉献,不能追求一己私利。”在中文版序言结尾处,他还活学活用毛语录:“从这本书中我想表达的信念就是:生活和领导的艺术就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鲍威尔在书中强调:“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职位有多高,官衔有多大,主要是看他对集体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笔者当然承认这一点。不过同样敬业称职,位高权重者更有可能做出较大贡献吧。我们就来看看鲍威尔如何当好美国领导人。在他看来,伟大的领袖人物具有如下能力:确立目标、解决问题和关注外部环境。确立目标不同于设立目标,前者要求从上到下培养使命感,使每位员工了解其工作之于整体任务的意义。对于达到目标过程中的种种困难,鲍威尔坚称“做领导就是要解决问题,否则这领导就做到头儿了。”用中国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儿。除了确立目标和解决问题,高层领导还须放眼四周,看看其他机构都在忙些什么,这样才能使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
       在《我赢定了》一书中,鲍威尔讲了很多领导工作中的小故事,他的“治术”比“治道”更吸引我。他虽平易近人,却吸取《伊索寓言》中的教训“太过熟悉,滋生轻蔑”,同下属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他为人正直坦率,有时也表现出外交家的圆滑,比如挑选能干的副手唱黑脸,自己唱红脸。为了提升“信息时代的领导力”,他大力推动美国使领馆网络系统升级,每到一处便要查看电子邮件,以检测连接速度和运行状况。像清宫戏中的乾隆爷一样,鲍威尔还喜欢微服私访,向基层群众了解情况。当然,他那张富有官威的脸庞常常是最显眼的名片。
       作为美国外交界的头号人物,鲍威尔每天会收到大量情报,对这些信息的筛选、判断和查证,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保证情报可靠有效,鲍威尔为下属制定了四条规则:“告诉我你知道的;告诉我你不知道的;然后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务必将想法与事实区分开来。”他在担任里根政府的官员时,大概也是依照这些原则向总统汇报的。里根曾赠给鲍威尔一张签名照,上面写着:“科林(鲍威尔的名字),只要是你的看法,我会认为是对的。”
       行事小心,出言谨慎的鲍威尔,却在十年前的伊拉克战争期间栽了个大跟头。这位将军并非好战分子,他相信 “一切炫耀武力的手段都不如含而不发更具威力。”这正体现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思想。然而,2003年2月5日,他却在联合国指责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作了强力辩护。事后他才得知,副总统切尼的下属编写了他演讲引用的材料,并得出毫无根据的结论。那些材料更像律师诉状,而非情报评估报告。
       联合国演讲事件可谓鲍威尔从政生涯中最大的污点,他自称那天令他“像生日一样铭记”。鲍威尔在书中花了相当篇幅为自己辩解。他批评当时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驻伊大使布雷默自行其是,解散了伊拉克的军队和国家机构,致使战后乱局持续多年。他对自己背上这口黑锅感到愤愤不平。国会议员们声称因他的演讲而投票赞成发动战争,其实早在三月前他们已经通过了有关决议。一些情报官员也将责任推给国务卿,鲍威尔则对这帮家伙发出了强烈质问。
       对于西方近年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人们多从制度背景进行分析,而忽视了领袖品质的重要作用。鲍威尔坚信民主领袖必须具备民主素质,抱着为民众服务的高尚精神,否则华盛顿会充满美剧《纸牌屋》中的那些弄权小人。他在此书结尾处引用了前海军上将李高佛的话:“光有机构无法完成任务,光有计划和大纲也无法完成任务,真正能完成任务的是人。机构、计划和大纲的好坏只能促进或阻碍人们完成任务的进程。”
       鲍威尔在伊战后辞去国务卿职务,他像一头受伤的狮子,需要抚平创口。他本人难辞其咎,自己也承认错误:“当时的确丧失了以往敏锐的直觉”。他对失败进行了反思,吸取教训,继续前行。当我在华府见到这位老将军,他显得自信豪迈,风趣健谈。
       鲍威尔是来自牙买加的二代移民,他从底层奋斗到顶层,成为新时代“美国梦”的象征人物。读毕此书,我在日记本上抄下了他的一句警语: “不要在意你从哪里起步,一定要看你会在哪里止步。”
此文已刊于纽约时报中文网,标题有改动。

  《我赢定了》读后感(二):温和的自信最有力量

    不要在意你从哪里起步,一定要看到你会在哪里止步。要相信自己,努力生活,要成为自己的楷模,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并且总是做到最好。记住,你的过去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
    是一本好书,能够在为人处世,能够在管理,能够在人性上给人以启发。
    建议先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这本书后再读这本书。前面涉及到很多的管理理论用很平实的语言写出来,所以看完卓有成效的管理之后再读这本书可能会更通透一些。
    书的最后一张主要写的是个人的心得与心态,我总结的是温和的自信 。不激烈,不张扬,但是我赢定了。

  《我赢定了》读后感(三):道理還是一個樣,怎麼做在你自己

首先,這本書是一本很好讀的書。開卷之前先定位,總是沒有錯的。因為現在的生活繁雜到了啃大部頭的時間越來越少,所以一本可以用零星時間諸如擠地鐵、睡前讀完的書,並且在地鐵公交車等外部刺激較多的環境中,可以讀完並且還能在大腦里留下點什麽的書,不可不謂之以好讀。除了定位以外,細細說來之所以好讀,原因有三:
1.章節性很強,章節和章節之間沒有強的邏輯關聯,所以讀到那裡就停在哪裡,讀來沒有壓力。
2.不得不說這本書人性化的一點在於,每個章節后有兩頁篇幅的總結,迎合了我這種讀書筆記強迫癥患者的喜好。
3.這是一個個小故事的合集,就像一個個片段,就這樣呈現在你面前,能拼出什麽來,最後還是看你自己了。
於是,我拼湊出來的畫面就是一個具有各種強大性格的人,而所有的各種強大的元素,都符合我們慣常的評價維度,這個人最終處在了一個算是實現了他的“American dream”的位置上。
歸納一下,所有小故事組織的基礎,換言之就是人要想過的不壞,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性格基礎作為支撐的。
其一,恐怕就是樂觀了。我不想用當下已經被用濫了的“正能量”這個詞,原因在於,太多的暢銷書讓正能量由最初的“我發自內心積極樂觀”,變成了“我應該表現得積極樂觀”,將本來應該改善本我的概念變成了一個力圖讓我們塑造出來及其強大的超我的概念,於是說起正能量,也會變得很累。而我想說,樂觀,一定要作用於本我,才能作為性格的基礎,真正起到作用。
其二,果斷。突然想起“房謀杜斷”這個成語,對於我這樣一個糾結的人而言,能謀之士固然值得羡慕,善斷之人更是難以企及的高峰。過度的糾結不等於小心謹慎,而是沒有勇氣的表現。所以我想,做出正確果斷的決定,永遠比想太多更重要。於是奉送一句座右銘,“你的問題在於想太多而不讀書”。
其三,謹慎。關注細節、小心決斷、儘量多地去努力瞭解,都可以并入這一類中。於是,我更相信謹慎是一種難以養成的喜歡,對自己的粗線條,不需要那麼多縱容的。
其四,厚道。很容易理解,人與人之間,將心比心,誰也不必誰傻多少,所以該做的事情和不該做的事情,無論是否天知地知,但你知我知是必然的。因此,書裡意在教育我們如何培養leadership的內容,大概就是根植於此了吧。
所以說,道理誰都懂,怎麼做還是在你自己。
我想,每個人都還是有夢需要去實現的吧,那就果斷地走下去吧,並且,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就不要太多抱怨。我想,能做到以上已經不易。與此同時,常懷厚道之心,生活一定不會太壞的。

  《我赢定了》读后感(五):当领导才有前途


都说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工字不出头,所以当今社会人人想做领导,当老板。但领导老板不是人人都能当的上,当上了之后也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好的。
看看时下就知道,该当领导的,60后差不多已经是高官老板级别了,能熬到这部分的人自然是人中之人,数量最少;70后的差不多都到中高层了,一部分人能做到这个级别,80后的能当上的也基本进入中层了,这部分目前是中层领导层的主体,90后的都开始跃跃欲试了。整个成金字塔形状。
那怎么能够在同辈中跻身并在以后的生涯中让自己走得更远一些、更轻松一些呢?
初入领导圈或者管理权的领导者们,由于经验不足,往往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当个领导,虽说工资是长了,权力也大了,在公司或者机关里也有位儿了,可压力也更大了,麻烦也更多了。所以反倒不开心了。
须知,领导绝对不只是个技术活,更是个高水平运用技术的艺术活。
那么怎么样的水平才算是高水平?什么样的运用才算是艺术呢?
最近看了冯仑、徐小平鼎力推荐的由美国政坛元老,前国务卿鲍威尔论述领导艺术的新书:《我赢定了》,副标题是鲍威尔生活与领导的艺术。
鲍威尔先后在里根、老布什、小布什当政期间担任政府要职,经历了越战、海湾战争、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获得最高军衔四星上将、最高职位国务卿。可说是在军界、政界、外交界的经历,当今能超越或者比肩的已经不多了。所以就领导级别和规模而言,论领导,鲍威尔绝对是资深。
《我赢定了》是鲍威尔自己写的一本专门阐述他领导方法、领导风格、理念和技巧的书。前有基辛格《论中国》,现有鲍威尔论领导艺术。国务卿级别的领袖人物专门谈领导艺术,在我的阅读视野中还是首次。
记得在看他的自传的时候了解到,鲍威尔这个人,每次升迁,都是靠的他组织协调、平衡、执行能力,获得上级、下级、平级的赏识和喜欢的,他也是在中学的时候发现了自己有这诸多的领导才能,才坚定了和明确了自己以后要走的路。后来,他刻意在自己领导力这个特长上下功夫,将美国式领导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他这个在黑人贫民区长大的一没背景(而且背景很烂),二没学历,三没钱的穷小子居然当到了国务卿。这让我很好奇,鲍威尔到底使用了什么秘法,能让他如此平步青云。
看完之后,我只能说这本书不同于以前我接触的德鲁克理论的技术主义角度,也不同于稻盛和夫的精神主义,是真正的实战派的肺腑叮咛。很多年前,鲍威尔提出过一个“13条守则”在美国的军队管理中风靡,成为一种不成文的管理方式,后来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一些作家专门研究了鲍威尔的领导方法,冠以“鲍威尔领导秘诀”“鲍威尔领导智慧”等出版,还有热心的研究者做了专门的ppt,内容很有启发性。
今天的这本则是鲍威尔本人亲笔所写,内容想去十年前的“13条守则”和别人的杜撰,已经在视野上和切肤之感上高出许多境界。比如他与前法国外交部长的“不是永远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的恩恩怨怨,比如他对待下属软硬兼施,讲人性让他们追随他,但也铁面无私狡猾阴辣从不留情,比如他运用高超的社交手腕,使自己成了英国戴安娜王妃的堂兄,令基辛格相比也风头稍逊,还有他运用出色的协调能力,平息了一场发生在太平洋上险些引起战争的领土冲突,还有在重大决策面前,比如沙漠风暴行动,他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如何搜集信息,评估风险,减少损失,再比如他组建的精明强干带团队的经验……一些经验一些故事,经由鲍威尔的口讲出来,令人醍醐灌顶……令人喜欢的是,这个美国高官也颇有中国式心计,不过却显得可爱。
看完合书,始知,原来这些事鲍威尔当年曾经给美国国务院举办的高级领导艺术培训和近年来所作的企业领导的培训内容。这是我受益最大的一次读书体验。

  《我赢定了》读后感(六):回到美国梦的基础

在人力资源管理里面,有一条彼得原则是这样讲的:“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其理由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在某一岗位表现突出,自然会被领导者注意到,并将你提升到更高的岗位,换句话说,当你在一个岗位呆的时间较长时,这意味着你其实是不能胜任该岗位。当然,彼得原则并没有考虑到在等级制度里向上流通的瓶颈,以及领导者的好恶。不过,这也给普通人一个最简单的启示,你能做好一件事,并不意味着你永远都能胜任所有的岗位,要想在新的岗位适应,你所需要的是不断地完善自己。而这也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国梦,你做,失败,继续努力,然后成功。
《我赢定了》所讲的就是一个美国梦的代表,美国第一位黑人国务卿鲍威尔的故事,虽然定义于成功学,但细心地读者还是可以通过翻阅此书对鲍威尔的生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他的军事生涯,从政经历,乃至生活态度。
本书一开始就是传说中的鲍威尔13条守则,这些守则内容源自一次采访经历,采访者想在故事的最后加点噱头来吸引读者,而鲍威尔的秘书就让采访者找鲍威尔索要压在办公室桌玻璃下的二三十张写着格言警局的纸条。最终,这些鲍威尔读给采访者听的13条便出现在了故事的边框里,经过一传十十传百,这13条也就变成了成百个版本,火得一塌糊涂。
其实,这些格言有点像TVB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很大路货,如果是习惯看美国爆米花电影的观众,几乎都可以在电影里找到,比如强调坚强,强调responsibility,强调醉眼大于荣辱,但就是这些大路货,一经鲍威尔口中说出,便成为了至理名言。这或许说明了美国人的可爱,他们相信,一个出生在纽约黑人贫民区的黑人能做到四星上将、三军统帅,国务卿,其背后必然是这个社会的价值所决定的。
当然,八卦者恒八卦。相信读这本书的人,最想了解的还是鲍威尔的人生污点,关于伊拉克的大杀器。有意思的是,鲍威尔只是蜻蜓点水地在“快节奏信息时代的领导力”一章提到了这次失败,与这个故事同在的,还有鲍威尔怎么徐徐善诱自己的同事使用互联网,怎么判别故事的真假,但对自己的国会作证却谈及很少。大概放到这里谈,是想说,现在时代太快了,缺少足够的分析,是我的错,但打伊拉克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它符合美国的利益。虽然这段往事鲍威尔不愿再提,但喜欢八卦的朋友,本书还有像佩岛之争、热狗外交的轶事等着你去八一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我赢定了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