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1: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是一本由李燕杰 / 冯承平 / 史青星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一):成为一个合格母亲,首要具备的便是母仪
母亲的修养是一个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得以提升的可靠保障,而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又是一个社会不可忽视的和谐因素,一个民族这两种力量越充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更有序、更稳定。这本书真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都浓缩在了自己薄薄的小身体里了,尤其是这一张讲母仪的,我觉得非常有用,现在的年轻人们在心态上都稍有跑偏了,天天嚷嚷着自己还是个“宝宝”,这样的然怎么能做好一位母亲呢?但作为一个女孩子,身为人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一位优秀的母亲可以将一整个家庭的风气修正,因为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力,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言行举止和整个家庭的家风。
所以,每个女孩都应学习母仪,学习如何做一位合格的母亲。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二):家风孰与国风同
收到了书,很痛苦的终于啃完了(ーー゛)话说真心不是一般二般的失望!不是不能够理解的,毕竟清华出版的书,一向紧抓政治正确这条纲领——可问题是,你政治正确,也未必就要政治献媚吧?写的太过,没法不让人看得腻味。不知道是不是我见识太少,反正就算是清华的书也看了不少,能写成这样的还是第一次见。之所这样都还能打四颗星,也就是冲着这书的装帧设计给加的分。反正书的确做的不错,纸张厚实,印刷精美,设计得很上档次,当然,如果不是为了追求设计感弄了个“裸背”的就更好了。说白了,真心是无法理解国内这种无论干什么都得一窝蜂上的恶习,如果是图书市场上偶尔的几款裸背书换换口味的确感觉不错;问题是像现在这样,出版社一窝蜂似的上马,弄得到处都是裸背书了,人们也就只能把注意力从书的设计感上转移开来,关注起这种设计的实用性了。而裸背书,不是我说,就算是出厂时印刷装订合格,多翻翻还容易散架呢;如果印刷装订差点,肯定完蛋!再比如溢胶什么的,普通书溢胶也就是书页遭殃,裸背书溢胶可是连封皮都得遭殃,还不如不是裸背的呢。
3星的内容+1星的装帧设计,这个4星也算不得给的太虚了吧。至于说书的内容,除了那些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各式充满了浓郁中国风的插画和图片,尤其以那几幅八破图“锦灰堆”的图,能令人小惊艳了下外,整个的文字部分,实话说、就是个渣呀!如果把书里那些大义凛然的空话套话统统去掉的话,这书至少还能再缩水三分之一。再有就是书中的一些原文应为文言文的白话文译文部分,也不知道作者是直接引用了他人的文字,还是全然出自自己之手,这部分读来就有种生硬的感觉,遣词用句生搬硬套干巴巴的,完全就像是用翻译软件硬译出来似的。
反正,个人感觉凡是这样在主旨立意方面考虑得太多的书,大都不会受普罗大众的偏爱。而该书除了在以那些个极富教育意义的大道理做架构外,几乎就是愣生生的由那些有意义的彰显了传统道德的各式故事给填充出来的。可都到神马年月了,居然还能有人相信演义上说的“隋炀帝为观琼花修大运河,耗尽民力造行宫,惹出三十六路烟尘七十二家反王”,并且还能振振有词的拿着这个充证据说事儿的,这又让人怎生能够不奇囧呢!~
于焉,转头再看了书末的那篇“君子与君子女文化:美丽中国的语言思想心灵”,就感觉更为别扭了。话说这篇根本就是凑数夹塞的吧?虽然内容上极力贴近该书的主旨弘扬传统文化,但本质还是在鼓噪“女书”有多美多特别上了,和之前的那些关于家庭传统德育的内容差的有点远,甚至、从整体上就和该书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了。反正,就像是一颗放在鸡蛋盒子里的鸭蛋,虽然漆成了鸡蛋的颜色,粗看也就忽略过去了,但是仔细一端详,艾玛,根本藏不住嘛~!当然了,如果是当做外加的附篇来看,自然另当别论。
很怀疑这书能否对年轻读者的口味,毕竟看这本书真的是让人感觉‘又一次’深受了无产阶级老一辈革命者的爱国教育,或者说干脆把这本书置换成了《颜子家训》《曾氏家训》之类,用来进行传统文化家庭教育的读本也是完全成立的。全书看似是在宣讲弘扬传统文化,可惜本质上不过就是在讲家庭教育,顺带着长篇累牍的抱怨时下的家庭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那些个家风的传承与塑造,“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丢弃”,现代社会传统大家族的解体的相关讨论,委实是过于高寡了,不大接地气。说白了,表面上看上去是写给青少年的东西,但实际上是写给青少年的爸爸妈妈看的,还为的是能够讨那些青少年的爷爷奶奶辈儿的欢心!
而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诉求和需要,从本质来说就相差甚远。随着整个社会在时代的步调推动下发展前行,整个世界的变化是越来越快、日新月异,可问题是,在年轻人已经步入了新纪元而且越走越远的时候,有相当部分的老人们的生活、需求仍然停滞在过往的时光中,沉溺在他们过去的黄金时期,他们过往的辉煌中。如果是足够理性,明白自己的所有成就只是属于过往,而未来终归是属于年轻人的那些老人还好;问题是,有些老人实在是有些令人无法消受!话说,像书里的这些个对话,不知是否是我过于敏感的关系,总有种作者和其访谈对象有点在倚老卖老的味道,一副心心念念的能够重回那个“有酒食,先生”的时候,渴切着能够靠着论资排辈过上优越生活的怨望嘴脸,不能不令人怀疑书中的文字里夹杂了多少几位用于泄愤的‘私货’了。
也不知道是作者想得太甜,还是我有失偏颇,总感觉对大都三十以下甚至更小些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欢迎度只怕未必有多高。反正就个人来说,但凡是看到这样的开口就是过去怎样、以前如何、现在怎样怎样的不好的书,我都是翻过就算。除非是内容特别富有知识性,可能以后不定什么时候有用得上的地方,才会买本收藏,否则,根本就不去浪费这个钱了。可能这样的书,也就是以图书馆或者学校为销售群体,再不就政府企事业单位之类的搞什么活动的会需要吧。
只能说,作为狂热的孝道崇拜者,和渴望着能够回归亲亲尊尊的重老社会的复古爱好者,作者就跟还活在三四十年前似的了,要按着他的想法,干脆把现如今的法治社会都改回到人治好了!那些什么不应该以法律条规来规范人们的行止,而是完全依赖于人自身的道德水准的自我约束的奇葩想法,简直了~也不看看,人古代用人治替代法制是没办法,都步入现代社会了还想玩儿这套“复古”o( ̄皿 ̄///)宁肯将一切寄托在人的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上,也不愿寄望于外在法律法规的强力束缚,呵呵,确定没病!!!
能够理解作者自身对自己的宗族有着很深的感情,这与其儿时的成长经历和自身亲历的感受是分不开的。甚至于,于我这样毫无宗族的记忆与宗族的观念的人而言,也完全无法忽视宗族的影响力。我想,宗族大概是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词吧。爱它的团结对外、可以依靠;恨它的独断专横、生死予夺,宗族,依照风土人情习俗习惯去判断一件事,既不循法,也不理会人性——
不说那些被宗族欺压夺产的孤儿寡妇,也不说是那些被沉塘的女子,毕竟那都已然是离我们太遥远的事情了,虽然,其实也算不上是真的有多么久远。就拿时下的事儿来说吧。明明是完全没有血亲关系,甚至之前都未必见过面的两个人之间,只是按照辈分排行是族叔和侄女就能成了乱伦什么的,死活不同意他们结婚!我听说之后还以为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前的老辈子的事儿了,没成想都进入21世纪十多年了,居然还能够有这种奇葩的情况。
忆古思今,书中对于逝去了的“宗族”制度充满了惋惜与怀念留恋之情,并且将时下人的问题都归咎给了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缺乏家风。似乎,就像是如果时下的社会制度还停留在过去那个几世同堂的时代,有了宗族的传承与制约就能够一切万事大吉了一样。可私以为,时下人的问题既不是缺乏什么“家风”,也未必是出于什么“传统文化断层”,唯一的问题就是选择太多了!~就像让作者忧心忡忡的时下年轻人婚姻问题吧,反观我们的父母、祖父母那代人,因为他们无从选择,干脆也只能死心塌地的琢磨着怎样在有限的条件下过好日子了;而我们这辈,呵呵,不是我说,就是因为当下所拥有的选择太多了,事实上是过于多了,也就无所适从了。
只能说,这书的内容说多了全是泪╮(╯_╰)╭本来就是冲着这个书名来的,结果看了书也只能是大失所望,话说,这个书名充其量也就是作者个人的美好祈愿罢了。不但不能反应该书的内容,甚至连可行的基础都没有。像作者说的什么如果家家的家风都正了,国风也就正了,不觉得可笑吗?话说,以让作者几人怀恋不已的中世纪家风鼎盛的时候为例,无论是唐宋,除了第一家庭的家风外,家风从来就无法左右国家整体的风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的文风鼎盛吧?那些读书人满口的仁义道德的大道理,结果呢,照样还不是文官贪财、武将怕死!说到底,无论小家还是大家,都是环境。家风这种东西,就像是书里写的“人到无求品自高”,越是穷山恶水越是人心越是自私,反倒是家家户户生活优裕无忧了,还没有大富大贵到了迷失心性的份儿上,倒是最容易养成良好的家风的。而国风对于个体的家风是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的大小也不过是见仁见智了,自然的就算是个体的家风再好或者再坏,又怎么可能对整体的国风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古代,之所以人们需要宗族,是因为必须要宗族的帮扶才能成事,由宗族为个体提供庇护,而个体则反过来为宗族添砖加瓦,就跟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义务仿佛。而家风正,宗族是帮扶,家风不正,宗族也只是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罢了。所以完全无法理解,那些个渴望着重回宗族怀抱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要知道所谓的宗族规矩,就是一切唯辈分论,辈分高的人把辈分低的小辈骂成孙子对方都不敢反驳,要是反驳了就成了不孝,要被所有人指责的……如果宗族里主事的人动辄拿着宗规、祖宗家法的鸡毛当令箭,又将国法人性置诸何地?!
不只是这种访谈的对话交流形式,还有书里那些个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和名人故事之类的,简直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传统德育讲堂的演讲里才能听到的内容。看书中选用的这些充满了教育意义的传统小故事,也只能是反映出了作者个人很片面的主观看法罢了。就比如说,作者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太子的时刻教诲,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他不是时时抓紧时机、处处不肯放松了,李承乾也未必最后会心灵扭曲歇斯底里呢。
合着名人的“教育过猛”就叫对儿女的关心,普通人的“教育过猛”才能说是对孩子的伤害喽!?表面上就紧跟时代步伐摇旌呐喊要对孩子要讲平等讲尊重什么的,但实际上还不是抱着那种老套的教育思维模式!比如说,书中援引了胡适和他母亲作为教育成功的例子,别管这位先生在学术和事业方面的成就如何,就说他的为人吧。胡适一直给人软骨头之感,这很难说是和他童年的成长经历给他带来的影响无关——要按着书中的说法,胡适的母亲对他严加管教,是每每到了犯了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失误的时候“或罚跪,或拧他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他哭出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凸(艹皿艹 )!看了这书真心涨见识,生平第一次知道,原来用来举例的名人的母亲对孩子动辄斥骂那叫管教严格,普通人的母亲这么做就是自身缺乏修养,用来举例的父亲打孩子就是叫孩子记得教训是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生活中的父亲这么做就是叫对孩子家庭暴力是在荼毒孩子的心灵。话说,胡适自己没感觉什么不对不说,作者几人在引用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没感觉不对,这种反应本身就很成问题了好伐○| ̄|_可能八十多岁和五十多岁的两位被采访者,和在农村长大的作者来看,体罚孩子根本是件无所谓的事儿……父母生养儿女一场,自然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的。可惜,不说是00后了,就算是再往前两代,在80后来看,这种做法都够得上是虐待儿童了。
顺便说一下,看上面有写到胡适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继子的妻子用尖酸刻薄的话羞辱的时候,却从不和她们争吵。胡适还自认为这种言传身教,让他自己有了个好脾气。可就我这个没有入局的旁观者来看,胡适母亲的这种做法,怎么倒更像是无奈之举呢?与其说是宽宏大量,倒更像是忍气吞声,不过,她对自己的孩子倒是下得去狠手。刻薄点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怎么能不让人怀疑,她的母亲对他两位嫂子的忍气吞声究竟是“不愿”还是“不能”!
或者,正是因为对“别人”不能,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就很能,无论什么时候这样的父母都并不鲜见不是么。当然,宽容些想的话,试想在那个时代,还在比较封闭的乡村宗族的环境下,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妈,拖着个还没立起来的小孩子,不这样的“忍辱负重”,又能如何呢?憋了一肚子的气,心理扭曲的时候,不就只能对着自己的孩子发泄了么。反正,孩子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做父母的生你一把,养你一把的,就算是要你用命来换也是应该应分的,何况、现在不还没要你的命吗!只是拿你当个出气筒,又有什么可好委屈的——
这书是越看越憋气,就跟看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读本似的,无论开始说的是什么最后都能够扯出满口的大道理。而且,对话的这几位大概是报告会上的演讲做的多了,再不就是从过去那个言必语录的特殊年代走过来的,漂亮的空话套话是一出出的。完全的领导水平,都不带重样的!要我说,基本这就是个用来讨好领导,反应当下政治气候的命题作文。书中含蓄的暗示了第一家庭的家风对国风的影响力,顺带鼓吹了下当今第一家庭的优良家风,反正响鼓不用重锣敲,作者到底是个啥意思,我们都不是傻的,大家心里都明白~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三):慈而有度的母爱是不可失去的家风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母亲教育自己的孩子应当做到“慈而有度”,不要过分的宠溺也不要过分的严厉,这样才能够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发展。《家风正国风清》一书运用大多数的例子为我们讲述了现代社会一些家庭频出问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大都是因为母仪的缺失导致家风失掉的原因。
古言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善良的,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屡屡犯错,误入人生的歧途呢?我想这个道理还是得用古言中的“养不教,父之过”的这句话来解释。现实社会中,大部分的父亲一般为了忙于自己的事业,是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成长,因此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就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生活中,母亲往往是最心软的,对于孩子往往是宠溺多过于责备的,舍不得孩子受到委屈,甚至于一些母亲在自己孩子犯错误之后,依然没有采取严厉的方式进行制止,久而久之,让他们变得骄奢任性,最终误入歧途。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都不在少数,例如在今天你会听到某官员的儿子某某某因为某某罪被送进了监狱,明天你可能会听到某“官二代”肇事逃逸,高喊我爸是李某某的响亮口号等,这样的事情在当今社会已经是屡见不鲜了,但是背后所折射的出来的是家风失掉的问题,再往深层次探究就可以发现大部分原因都是孩子的母亲娇惯所导致的。记得自己曾经看到部电视剧叫做《金婚》,男女主人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母亲非常宠溺自己的小儿子,对于儿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因为自己的娇惯,使得自己的孩子从小不学无术。长大后,又因为做违法生意被抓进了公安局,获释之后又因为酒驾丢掉了生命。整件事情的发生及其结局的惨淡,这位母亲都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慈爱更要注意分寸,真正的母爱是让孩子走上正路,远离骄傲、放荡、任性和安逸的坏毛病。我记得自己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无论你的事业曾经多么的如日中天,你有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够让你晚景凄凉的。”这话说得是多么的中肯啊。是啊,上述故事中的男人公是一位有名的工程师,地位显赫,却因为自己儿子的不成器,自己一生的好的声誉毁于自己儿子的手里就算了,最重要的还要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悲剧,令人痛惜。
一个伟大的母亲,应当有做母亲的仪范,历史上有好多这样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最终使得孟子终成一代圣人;胡适的母亲对于胡适相当严厉,对于胡适每一次犯的错都严加批评,鼓励胡适要用功读书,正是因为胡适母亲对胡适严厉的教育养成了他勤敏好学的品质,帮助他成长为那个时代学识贯通东西方的大家。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温暖的底色,慈而有度是不可以失去的家风。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四):论家风的重要性
这本书拿到有一周了,到手翻看了几页,发现不能在心浮气躁的情况下阅读,而最近事情也比较多。今天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仔细品味。三代出贵族这个谚语不是空穴来风。古往今来,多少事例都对这句话进行了验证。足见家风对于一个家族的重要性。首先这本书的装帧很特别,书脊上面没有装裱,直接露着胶粒热熔后的样子,复古精美。而封面高雅大气,腰封没有繁琐的名人推荐,典雅的文风扑面而来。纸张精美,印刷清晰。书中的彩色插图,都是根据内容选取的,典雅大气,很贴切,给文章增色不少。有的让我想起了蔡志忠的漫画,蕴含着孔孟之道。孔孟之道,于今仍然有很深远的教育意义。尤其在如今信仰缺失的时代,连亲情都越来越淡漠了,还能指望他对陌生人有爱心吗?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各位专家对于家风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文中揭示了宗族主义和家风的起源、兴盛以及衰亡的过程。如果说宗族主义的消亡可以理解为社会的进步,那么家风的衰弱则是社会的退步了。一个家族连家风都丧失了,何谈与社会的促进作用?而母亲则在当代的家风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慈母多败儿”,“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于家庭教育和家风的培养有多么的重要。作为母亲更不能纵容溺爱孩子到没有原则。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母亲的远见与品性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将来。而父亲在家庭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孩子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性格的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中讲述了很多典故,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还有孔子的孝道理念。孔子当时就对于愚孝进行了抨击,所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古人也不是盲目的愚孝,而且有所侧重。所以百善孝为先,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来看,不但不会过时,反而更要遵从,并且应该发扬光大。身教重于言传。你是什么样子,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子。你对父母不孝顺,也就别指望子女对你孝顺。这和学历和学识无关。一个目不识丁的父母,也可以教出一代伟人。品格和心性的培养才是最重要。
这本书不但适合家长读,更适合三四年级以上孩子读。读后感慨颇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全了,整个机体才是健康的。否则就是病态的。我们不能丢了“仁义礼智信” ,更要传承和颂扬“温良恭俭让” 。古今中外,这些都是前辈智慧的结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适用的。家风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无论于自身还是子孙后代,都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书中结合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探讨了家风遗失所酿造种种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唏嘘。慎言、交友非常的重要,更突显树立家风的重要性。社会不稳定在于人心不稳定,而人心不稳则是家风不稳。没有良好的家风,怎么能要求父慈子孝?怎么能做到共享天伦?
但是教育的断层,让现在的孩子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了,而且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身上的骄奢之气更是明显。如果纵观整个民族都如此,那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可喜的是,现在认识到家风的重要性还为时不晚。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更是为了整个家族的传承。只有家风正了,国风才能清,我们中华民族才能有祥和、和煦而又明朗的未来。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愿每一个家族都能树起家风,凝聚亲情,父孝子贤,其乐融融。大力推荐这本书。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五):爱子就要知子
刘备白帝城托孤已经成为历史佳话,重病中的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你就把他费了,你自己当皇帝”。虽然后人大都认为这是刘备欲擒故纵的政治心计,但是通过深一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一个做父亲的智慧。《家风正 国风清》这本书中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来说他们的智慧的引导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父亲应该知道孩子的天赋,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才是智慧且合格的父亲。故事中的刘备正是因为知道自己的儿子阿斗是一个平庸之人,所以才会给选择诸葛亮这位良臣来辅佐他儿子。同样的故事还有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的三个孩子各有所长,每个都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但是曹操最后却把王伟给了大儿子曹丕,正是因为曹操熟悉自己三个儿子身上优势所在,而把政权交给最有政治才能的曹丕,从历史的大方向来看是正确的。所以说认识孩子的特质是非常重要的。
爱子就要知子,但是当今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家长一味的在意孩子的分数成绩,忽视孩子的特长,让父母痛失培养孩子的机会和梳理家风的时机。另外许多父母还喜欢和别的孩子做比较,而不追求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会严重的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家长要探索适合自己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六):牢记最朴素的教诲
文/河北小珊 评《家风正 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国风且不说,只说家风。个人的理解是一定要回归到家族。因为家风是一个延伸的概念,是一个家族,至少是一个大家庭几代人多年秉承并且延续下来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内涵。
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现代生活让很多人早已淡忘了“家风”这一概念。久居县城的我,虽未被喧嚣的大城市所扰,也早已忘记了家乡的味道。《家风正 国风清— 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这本书仿佛把我带回到孩提时代,那年年关临近,我们几个小孩子一边嗅着刚出锅的馒头散发出的麦芽香味,一边跟在大人后面帮着贴对联,满心期待着新年能早点到,赶快穿上新衣服,挣压岁钱。那时候小不懂事,但是大人们的一些教诲却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记忆中,越是过年一家团聚的时候,长辈们越爱教育我们,他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的“家规”也就是“家风”,只是老辈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没有书香门第的诸多规矩,也没有人会用很好听的话或者典故教育孩子,细想起来说得最多的无非是:大人说话时小孩子不能插话,要站有站样坐有坐样,吃饭不能吧唧嘴,说瞎话烂嘴巴,浪费粮食长大要饭吃之类的。现在看看甚至有吓唬的成分在里面,但就是这些大俗话,深深地占据了我们这一代孩子的记忆,也演变成了我们日后的做人准则,让我们成为诚实、正直的公民。有时候我想,也许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爷爷的爸爸估计也是这么教育他,爷爷做了爸爸后也就如此教育我的爸爸和叔叔们,一代代的传下来直到今天。我们读过大学,知道了更多的道理,也知道了该如何教给后人,但我想万变不离其宗,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永远不会变!
书名里又是家又是国,以为是一本很无趣的书,但是看过简介之后,便觉得不管是否有趣,这是一本值得去读应该去读的书!拿到书后,一如每次拿到新书的激动心情,写好名字之后就粗略翻了一下。第一印象装订很独特,能够清楚的看到装订的白线和粘合的胶水,极简单。封面墨蓝色,加上荷花图案,感觉有种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在里面,如出淤泥不染之荷花,教给读者要清白做人,清白执政。从内容上看,一是有美感,里面包含了多幅书画作品,有诸如佟宝全、耿玉洲等老一辈大家作品,有当代漫画家的速写画,有小镇茶楼、牡丹亭等故事性极强的插图,有山水风景画,还有多幅书法展示,配图巧妙,内容多彩;二是有内涵,讲孝义、讲勤俭、将责任、讲感恩、讲家风正和国风清相辅相成,每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每一个点都是作为炎黄子孙应该具备的美德;三是有趣味,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心灵鸡汤,一个个引经据典的小故事,还有作者生活中的琐事,生动的表达出要表达的观点;四是有水平,几位老师都是专家级人物,所谈的字字紧扣主题,见解独到、深刻,观点鲜明,没有一句互相吹捧的话,没有一句与内容无关的话,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笔者认为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特别是疲于生计的当代人和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最该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心去体会,牢记书中最朴素的教诲,做一个能够正视并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人!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七):你的父亲,他是不是你夜空中最亮的星
借上帝之手,父亲成为了高大威武的象征,他们无所不能,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个偶像。望着父亲,他的身躯似乎永远都是那么高大;望着父亲,他的肩膀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安全;望着父亲,他的大手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斑驳;望着父亲,他的眼神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坚定……看着这一段话其实我是有点鼻酸的,前两天跟家人视频,镜头中的父亲不再是我小时候那年轻的模样,他变得有些不那么帅,后背没有那么挺了,胳臂也没有记忆中那样的有力了,他躺在床上,甚至可以看见隆起的肚腩,但他笑着,说他以我为骄傲。
这本书对父亲的描写太贴合了,看了之后让人有共鸣并且可以一下想起自己的父亲,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看完这本书,我只想回家拥抱父母。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八):中华民族的信仰——《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书摘
有人说中国人不幸福是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对于宗教是宽容的,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土壤。中国人对宗教是不依赖的,多有一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若有愿望想要实现时,就去菩萨、天王、佛祖面前磕两个响头,上两炷香,最多愿望实现后再回来还愿,再磕两个响头,上两炷香。可是中国人不缺乏信仰,民族的信仰系统不是仰仗宗教,而是仰仗对自身传统道德的尊崇和修习。它一直杂糅在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老故事中,爸爸妈妈棍棒下的训诫中,镂在石碑上、写在信纸上的家规中,在随处可以听闻的民间谚语中,在《诗经》、唐诗、宋词、元曲中……是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滋养我们成长,塑造我们的心灵,并为我们画好做人的底线。所以,中国人自小就明白做人基本的道德要求“仁、义、礼、智、信”,传承并颂扬“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我们讲究中庸之道,即懂得凡事应当适可而止;我们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中国文化把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都作了基本的规范,是引导人们和谐自我和外界的幸福之道。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九):注入民族血液的魂——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爱国是对故土的眷恋,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每一代人的家风,不论深处何地,都要关心祖国。《家风》一书中运用许多生动的例子为我们讲述了爱国这一重要性,例如生活在南宋时期的陆游,虽然家世显赫,但是他的童年并不美好,充满了动荡、欺凌和忧患。正是由于他经受了饱尝辛酸的童年,民族的衷曲,苍凉的河山,才激起了他对祖国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他做过幕僚,打过仗,仕途虽然不顺,却始终坚持抗金,临终之前,仍然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千古绝唱,这是陆游的遗嘱,也是陆游的遗产,并不是只要儿子别忘了将祖国统一的大好消息告诉她,而是要儿子把祖国统一的大业铭记在心,他教子的用心可想而知,爱国永远是他的主旋律。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远赴海外,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决然的放弃美国给与的优厚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带着妻儿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默默治学,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不慕名利,一心为国,这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钱老对于祖国的热爱是对岳飞精忠报国,杜甫忧国忧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传承,这种优秀的爱国品质也在无形中默默的影响着自己的儿女。同样的,这样的爱国品质又会影响到后一代人,这是注入民族血液的魂。
家庭对于孩子的一生是最重要的、最深远的,而身为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是神圣的。慎重的、准确地选择一下对与错的问题,把正确的决定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让她变得深刻而清晰。
《家风正、国风清——听爷爷奶奶聊家风》读后感(十):好家风是正能量
首先说一下书的装帧不太好.拿到后发现有几页都掉了,影响了看书的心情。做为一个爱书人,希望能收到的书都是不会掉页的。其次书中有不少的古书画的配图,看上去很不错。配合书的内容来看,蛮好的.
书中是以对话的方式来阐述如何是好的家风.穿插了很多小故事。感觉这本书给家中的长辈看也是适合的.比如P142所写的,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坏习惯。的确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现代的家长都很重视教育,有点条件的,都会把送到好点的培训机构,去学外语或小兴趣课。但是,个人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孩子的心灵教育,和正确的家教,像是基本的社会素养--不乱扔垃圾等等,良好的自我激励--不能骂你没有你表弟表姐等等一半好,我怎么生出你这种没出息的东西!等等。更甚至不可把工作的压力和脾气转移在孩子身上--要不是你,我早就当个小经理了,你还没争气,害我丢了面子,你去死吧!
而家长这样长年类月的潜移漠化,带给我的也就是都不愿意再回想的不开心的童年岁月。
正如书中所说,好的家风不是空头说说,而是家长要以身做则,良好和睦的家庭,不仅是让孩子有安稳的成长空间,将来孩子长大了,所回忆的,应该也不是想起来就怨怼吧.我们在家长眼里如果真的永远都是孩子的话,那么我们所渴望的,也不就是平常的亲情么。出门在外,职场生活,难免会累一点,介时想到那个家,回去后也无非是谩骂,攀比,不能有一点正能量。这么一想也就不想回家了。
将来自己的家,一定会尽力去带来正能量,那样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