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天赋自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让天赋自由》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3 22:0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天赋自由》的读后感10篇

  《让天赋自由》是一本由[美] 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 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299 页,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一):just 换个角度

讲个小故事吧。
我上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非常不好,所以高一结束,老师、家长、还有我自己都得出了一个结论:我是个笨孩子,学不好数学。
高二的时候,父母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一位数学教师,给我做了一次课外辅导。首先老师让我完成一份模考题,批改完,得到了一如既往的低分。她和我一起做订正,订正完之后对我讲:"你知道你为什么分数低吗?因为你太聪明了。你的头脑速度非常快,看到题目的时候已经知道如何解决了,致使你的手跟不上你的脑子。所以每一次你根据自己极快的思路直接跳到结论的时候,数字还没有计算清楚,导致了结果错误。"
那堂课是我学习数学的转折点,虽然后来没有拿到MIT数学系的offer(摔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注定学不好数学的笨孩子----我算不对是因为自己脑子转的太快了嗯哼= =我仍然不大喜欢数学,但我发现只要自己按部就班的把步骤写出来,大多数时候就能算对结果。高考的时候数学满分150我拿到了123,算是取得了一个正常的成绩。后来上大学学习高数,踏踏实实一步步来,三门竟然都考到了95分以上。
所以我想说的就是,从家长老师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换个视角看待孩子,就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仅仅是一个小的闪光点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但现实就是,仅凭成绩论断孩子的老师和家长太多了,他们会在不自知的状况下扼杀孩子的天赋,摧毁孩子的自信,蒙蔽孩子的潜能。
那么回到我们自身,如果你没有遇到一位好老师,那还有一个办法:自己做自己的好老师。一件事情没做好不代表你笨,而是说明你能通过练习或者换个方式把它做的更好,还可能说明,你在别的方面有闪亮的talent亟待开发哟!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擅长做什么,于是在本就蹩脚的地方驻足了,越过越悲惨。于是慢慢忘记了,我们会做的东西。
       人的自信来源于做好,而做好来源于我们的擅长。我们的成功不在于我们弥补了多少自身的不足,而在于我们发挥了多少自身的优势。自己的长处找到了,优势出来了,自信也就有了,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让天赋自由》,就是来帮助我们唤醒我们的目光的。找到自己的天赋,便找到了幸福的人生方向。我们的内心,是最能够帮助我们成功的原动力所在。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三):天赋不过是不自由的开始

今天是11月8日。差不多看了三天,看完了《让天赋自由》这本书。原以为看完就可以找到真正的天命,却没想到看似如此笃定的名头其实若不是到最后谁会知道那是天命?就像感情泛滥的人,在寂寞的都市渴求用一本有关找寻真爱的书来解决后顾之忧,却不知人生不到最后永远都不会了解最重要的人是谁。一劳永逸这种便宜事,即使再勤劳踏实的人都渴望一探究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上根本就没有天命没有真爱,除非你赋予其意义。每个人的内心总有声音,虽然声音也分大小,但没有什么声音是最大的、最小的,往往你追寻了某一个声音之后,这个声音也许就相应变得强烈了。
当然,这世上一定有偏执的人,他偏执的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并且完成那唯一的天命。那么这本书里也给出了路线。但你要明白的是这绝不是一张度假享乐的地图,更确切的说它是一张野外求生地图。代价,是你走上这条路线之始就必须购买的门票,且数额庞大。如论你接受怎样的天命,从哪个门进入残酷的求生世界,都不是关键,重要的是他们都一样的残忍,都耗尽你的体力和心力。但你既然选择了就必须承担世俗的偏见等种种外界设置的障碍,但更多的是内心的不坚定和自我怀疑。这场探险游戏有如一颗药丸,表面裹着向内心自由挺进的甜美糖衣,很多人舔完表层后都难忍其后的苦涩,于是抛弃这颗然后寻找下一颗,周而复始,难有善终。当然有人相信苦涩的最后药丸会变身开启天命旅途的另一把钥匙,即使难以下咽也绝不弃之不理,终于等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大概作者太明白这样的道理,也许他只是想说让天赋自由,但这不过是旅行者不自由的开始。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四):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个人很容易就淹没在群体中。每当自己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周围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建议,有些甚至是完全出于好心,对你的选择做出各种建议。但是完全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所以,想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一直努力去做这件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
比如我学外语,别人都问,有什么用呢?可能我意志再薄弱一点,再自我怀疑一点,我就放弃了。大家都说没用呢,我为什么要学呢?
可是,从我过去那么多年听从大众的意见的经历来看,从众实在是一件太容易、而结果又会太让人痛苦的事情了。
我得反省下,貌似我也经常出于“好心”会给出各种各样的建议呢。
戒之慎之。以后别人不询问我的意见,我最好就表示赞同为好。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之就是,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受别人的影响就好了。无论是对方出于什么原因说出的意见、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五):【书里书外】“激情”这个词语,只有同道中人才懂

passion:直译就是激情,超级喜欢的一个词语,发音都让我觉得充满了热情
《让天赋自由》,是早于《哪来的天才》看的书,作者是肯·罗宾逊和卢·阿罗尼卡,不过看到一半的时候被搁置了,在最初的几章中,《哪来的天才》更能吸引我,让我爱不释手,但看到最后却稍显失望,因为更多地讲述了公司的管理方面,而《让天赋自由》的开端4章极其苦闷,却在第五章开始之后峰回路转,有了新的能够抓住我的东西。
昨晚看到很迟,睡觉的时候想:幸好我还是耐着性子将两本书都看完了。糅合两本书的内容,会觉得看到和领悟到的东西更完善。就好比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梦想时,需要不断地练习,也需要永不磨灭的激情一样。
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去训练它,让它成为自己的“天命”,书中的观点就是这样的,然而其实,许多人并没有发现自己过人之处,就好像很多人也许习惯性地去做很多事,只是因为需要,需要好好学习是因为要考试;需要上个好大学是因为要有个好工作;需要找个恋人是因为年纪到了;需要结婚是因为家里人开始催了.....曾经有段时间我也是这样,为自己没有考上好大学而难过,为自己不如别人而失望,为父母总是操心着我的很多事而内疚。但是当我终于读到一句话,当我终于听到一首歌,当我终于做出第一个由自己完全决定而与“应该”冲突的决定时,我才终于成为了自己。
所以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天赋”,不是说特别异于常人的能力,而就是简简单单地成为“我自己”,就是让自己完全的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那就是找到了自己“天赋”的时候了。
每个人都会有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吧,但也会有偶尔遇见一个人会觉得“哇,原来我们是一国的”这样的感触吧,合得来的人,在最初见面的时候就会有冲动爆发,合不来的人即使天天面对面,反而会觉得更痛苦,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天赋”更自由,寻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重要。所以为了现在能在沪江天天混的我,也觉得要推荐下这本书,哈哈~~因为在沪江里,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和我一样很喜欢学习的朋友们,尽管我总是不太现身,在班级里也不太讲话,但并不代表自己没有关注什么东西,其实还是看了许多东西也坚持了很多事情,而需要的只是大家都在那里的氛围。就好像和别人画画的时候一样,无需要交流,只要知道有人和自己一起就好。
突然想到《天使禁猎区》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坚定地相信着我,我就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那个或者是那一群为了和你相遇的朋友,此时此刻一定也和你一样,在寻找着彼此,让自己的“天赋”发光。
所以,勇敢地走下去哟~

  《让天赋自由》读后感(六):如果你还没大学毕业,这本必读;否则,值得一翻。

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的立场就是:解放你的天赋。但是晕不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方法工具书,而大概算是「启发类」的书,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找到了天赋/天命」的人物案例,但是,这里有一个逻辑陷阱:正是因为他们是天才,有天赋,才很容易的发现了,抓住了,并发挥了出来,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没有什么天赋的普通人而言,他们没有任何借鉴之处。
作者发现了这个逻辑陷阱,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一本书:《幸运的配方》(Lucky factors),这本书的作者研究了400多个”特别幸运”和”特别不幸”的人,他发现,那些”特别幸运”的人有一些共同点:
1)他们都倾向于将机遇最大化,很擅长创造、发现、抓住机遇。
2)他们都喜欢运用直觉,经常做一些激发直觉的训练,比如冥想。
3)他们很积极,希望自己是幸运的,而最后也往往会产生自我应验的预言。
4)他们从不让坏运压倒自己,形势不利时,他们迅速行动,尽量控制局势。
通常人们认为,天才是少数的幸运儿,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那种特别的幸运,但是事实不一定如此,退一步讲,就算极少数人,比如万分之五的人足够幸运,有极大的天赋,那么这些人全都挖掘发挥出来了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性,万分之四的人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既然这样,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万分之四呢?
看到中间,我才知道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是肯·罗伯逊,他2006年在TED上做过一个演讲《学校扼杀创造力》,这个视频在点击率排名第一,而且他小的时候诊断出了小儿麻痹症,在TED上做演讲时,也是拄着拐上去的。
"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都天赋,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和方面” ,事实上,这个观点是老生常谈了。这本书问世时间也比较早,写于2009年,所以,读这本书最好的时间是大学一年级,是18岁,是尚未进入职场的时候。不过书中仍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举两个例子:
一、人们有时候会说,自己拥有第6感,这么说的意思是,一般人只拥有五感,那么五感是哪些呢?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有人类学家发现,有的文化中,他们根本不去数有多少感,并且认为最重要的是「平衡感」,也就是说 5感并非是什么理所当然的常识,而且我个人觉认为,其实嗅觉和味觉的区别太小了,甚至都可以合并起来。
二、IQ测试的发明者之一,阿尔佛雷德·比奈说,他所发明的那套测试「不能用于测试智力,因为智力的特征并不是重合的,所以,不能用这种线性测量方式去来衡量」,而且他也从来没有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不能变得更聪明。
最后,这书翻译得挺一般的,"对一个200位数开13次方根”,200位数翻译成了双百数,当时直接没能理解什么意思,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是200位数,前不久谷歌翻译采用了新的算法,翻译质量有了新的突破,这是人类的福音,过不了多久,那些不负责的翻译者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