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更好的世界》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3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精选10篇

  《更好的世界》是一部由苏珊娜·比尔执导,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 / 崔娜·蒂虹 / 马库斯·瑞格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一):微薄努力 为了那个更好的世界

我就觉得好眼熟,原来是瑞典版007哈米尔顿里的帅叔叔,看来这是个瑞典国宝级老帅哥,什么片子里都出来晃一下。影片的剧情很不错,刻画的也相当细腻,确实是部不错的人文片。
暴力似乎是人类从古至今从未解决的问题,根植于人的本性,无法消除,难以避免。小到家庭矛盾,大到国家战争,用暴力解决问题,似乎是人类最惯用的武器。我们不断用法律、法规、道德、历史,甚至血的教训,来告诫世人,冤冤相报何时了,以暴制暴只会引起更多的惨剧,但是在什么地方终止暴力呢?复仇之心是人类的本性,当别人对自己暴力相加,如何宽恕如何放下?到底暴力的终结靠更强大的暴力,还是靠神一般的宽恕和爱呢,这是许多艺术作品探讨的话题,我认为两者都可行,但两者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个无解的命题。
导演很细腻的刻画了整部影片,让我们看到父亲的博爱,孩子成长。在这样一个混沌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做着微薄的努力,尽管可能犹如大海中的水滴,那么的不起眼,拍不起任何惊涛骇浪,但是我们所做的,是留给子子孙孙一个更好的世界,现在无法实现的,谁知道未来不可能呢?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二):更好的世界

在矛盾重重的世界里
面对各种冲突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以暴制暴还是隐忍
也许这是困在导演苏珊娜比尔心中的一个疑问
 
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段台词是Christian和爸爸在车里的对话
那是Christian在学校打架后被爸爸领会家的路上
爸爸说“你打他,他打你,什么时候是个头,难道你不知道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吗?”
Christian冷冷地回答“如果足够狠的话就会不一样。”
这个时候我非常欣赏Christian的个性
他的判断力绝对不像一个孩子
《换子疑云》里安吉丽娜朱莉也有一句台词说
永远不要先动手,但要做个赢家。”
这是我觉得的唯一有效的让自己远离伤害的可行办法
 
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给了《更好的世界》
苏珊娜。比尔是一位来自丹麦的女导演
也许在女性心里
看待世界和对待矛盾的眼光和手段始终较男性更平和温柔
所以即使这样一部让人内心既纠结又感慨的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咬牙切齿的肯定答案
 
人性有善恶之分
所以待人处事的态度才会千差万别
相信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吗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吗 未来是光明无限的吗
抱歉又有太多的伤害让我们怀疑、恐惧
 
Anton是一位外科医生
常年在非洲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救治平民让他们免于痛苦
他的手术台上时常躺着被当地恶棍生生剖腹的孕妇
每天他都承受着无比强烈的痛苦
他总是对人们说“we will try”然后尽最大努力去救人
但却又对于无力阻止这样的暴行而深感悲伤
另一方面
对于他自己濒临破碎的婚姻他也束手无策
然而在这两方的压力之下他不能选择退缩
只能带着一颗仁慈之心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每一件事情
 
因此尽管当着孩子们的面被恶棍无理由地欺负后
Anton还是选择隐忍
在他看来这些愚蠢的暴力行为根本对他造不成任何伤害
跟他在工作中面对的伤痛相比几下耳光算什么
以暴制暴解决不了问题
然而孩子们似乎并不能理解
他们都认为Anton太过软弱
Elias也正是因为软弱才会招致那些坏孩子的欺负
 
在Christian的世界里
以德报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孩子幼小的心中一旦产生的阴暗面
他们的本能反应会是拒绝这种阴暗面的存在
他们的表达途径是狭隘的
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来对抗
所以即使Anton努力地表现出无所谓还是没能熄灭Christian的复仇之火
 
我喜欢这类是感情细腻,内容宽阔,叙述有条不紊,揭露人性的故事
导演所要表达和展示的人类情感堆叠在一起
揪心又会让人忍不住思考
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夫妻间的矛盾,父子间的矛盾,学校和学生的矛盾
非洲的社会矛盾,平民和恶霸的矛盾....善恶的矛盾
没有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解决
 
Chrisian的报复导致的结果是误伤了善良的Elias
在他绝望的时刻Anton的慈爱让他反省了自己从而与父亲和解
而Anton一直以来的隐忍的包容也最终换回了妻子的原谅
Elias在病床上微笑着面对内疚的Christian
镜头给予了柔和温暖的鹅黄色~~~
 
虽然电影的结尾导演给得有些无力
但是因为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
让这部电影的内涵得以延伸
 
人们都是相信善有善报
但是却无法否认这个世界本身所存在的残暴
我非常喜欢的导演中有这样矛盾的两位
一位是宫崎骏
他让人相信世界光明而美好
另一位是金基德
用灰暗的色调揭露这个世界的无情残酷
你选择相信谁
还是你也有如同Anton一样强大坚强的内心让它们并存而不失去自己本身的坚持信仰
 
然而关于这个问题
会让我去想
对于我们自己和孩子、家庭
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better world
是不是还像在看电影前段时那样赞同Christian的想法
真的只有先发制人 才能赢得一份安稳吗?
那Big man的下场呢
好好思考吧:)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三):善与恶,有源头无止境

音乐有着迷幻的错觉。身下的土地在不停地旋转,仰卧在辽阔的原野,风吹乱了头发,伏在脸上,痒痒的,眼睛注视着天空与大地之间的某一处,思绪贴着地面无限蔓延,触及每一片土地,在喜欢的角落扎根,深深地探向地心,在旷久的寂静里,独自安宁
忘不了的画面:
——难民营的孩子们跟在汽车后面,欢快地边跑边喊“how are you,how are you”,似乎身前身后并没有苦难,尽情地享受奔跑,享受追逐的乐趣。
——安东像一只愤怒的雄狮,压抑着内心的狂野,走在旷野上,怒视天空,似乎是在质问上帝,为何允许世间如此多的愚昧和野蛮
——一个残暴的军领闯到难民营,要求安东为其医治腿伤。安东受着难民的无声的谴责,执意为军领医伤,以尽他的天职。但当军领粗鲁地嘲笑手术台上的女子时,安东忍无可忍,要将腿伤治愈的军领驱逐出难民营。当然,备受压迫的难民们不会让恶人继续为恶。安东远远地望着愤怒的难民,听着军领的惨叫声,一阵迷茫,这一切并不符合他的理想,以暴制暴,不是可以让世界更好的方式,可是,这个世界总要给弱者伸张正义。
——“我觉着我们挺了不起的,真的,我们不像其他傻瓜一样,就这样不爱了,然后离婚了……我很自豪我们还相爱着”----妻子对安东说的话。
——孩子们依赖父亲的力量,遗憾父亲没能反击对方,以证明他的强大,所以伊利亚斯和克里斯蒂安决定惩罚发暴者,为父亲复仇。当炸弹就要爆炸的时候,从路边跑来晨练的母女,伊利亚斯一边大喊一边向母女跑去,阻止她们前行,自己倒在爆炸声中。他很善良,也很勇敢,就像他的父亲一样。
——当大人们质疑克里斯提以暴制暴的行径,认为只会引起更多的暴力报复时,克里斯提回答:如果出手够重就不会了。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呢?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当我是个小女孩的时候,因为没有父亲,总是有几个嘻哈的男生逗弄我,如果我冷眼看他们,他们就会哄然大笑,嘴里还说看呀看呀,又变脸了,像是在看表演。有一次,我拿起一个木棍,真的抽打了他们,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逮谁抽谁,狠狠的模样吓坏了不少同学。不过,后来确实再也没有谁嘲弄我,只是小学时期也没交到很多朋友,只有同村的几个。如果我的孩子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回答他。
——克里斯蒂安在母亲的葬礼上朗诵《夜莺》,很好听。他和伊利亚斯互相承担错误,互相包庇,像所有纯真的孩子对待朋友一样。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四):面对伤害,请反击

 因为心情不好,看了《更好的世界》,企图找点正能量,结果看完之后,内心变得忐忑不安。说到童年,总以为年少时光是美好的,其实不过是对逝去时光习惯性的美化而已。童年有童年的不幸,噩梦一直伴随我们,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姑娘和里昂的对话:
    “噩梦一直都有吗?还是只有小孩才有?”
    “一直都有。”
    瑞典医生安东常年工作在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休假时则飞返丹麦,与分居中的妻子玛丽安轮流照看两个儿子。男孩克里斯蒂安从伦敦迁至丹麦,母亲的病逝令他与父亲心生隔阂。在新学校中他与安东的长子伊莱亚斯结识,后者因瑞典人的身份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欺凌。克里斯蒂安教会伊莱亚斯以暴制暴,两个同样来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成为好友。
  安东带着两个儿子和克里斯蒂安外出游玩,因误会被人连续掌掴羞辱。安东坚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化解此事,却不被孩子们理解。在发现库房里的火药后,克里斯蒂安开始怂恿伊莱亚斯加入自己危险的复仇计划。而此时已经回到苏丹的安东因为救治了恶贯满盈的当地大佬,内心正经历着一场道德的煎熬……
    整个电影弥漫着一种悲伤的基调。俩个小男孩,因为家庭的不幸而不快乐,他们在本因无忧无虑的年纪却那么敏感。伊莱亚斯因为自己瑞典人的身份和父母的分居而不安脆弱,克里斯蒂安因为母亲患癌症去世,而对父亲抱有偏见,他认为是父亲放弃了母亲,导致母亲最后的去世。前者怯懦,后者却很勇敢。伊莱亚斯是受到伤害只知道忍让,但克里斯蒂安却习惯回击。
    当看到医生被粗鲁的修车工人不断掌掴而不反抗时,克里斯蒂安萌生了复仇的念头,于是他用火药炸了修车工人的车,但同时也炸伤了伊莱亚斯。他悔恨,不安,因为误以为伙伴被炸死,他决定自杀,对于脆弱又孤独的克里斯蒂安,他不能想象没有伊莱亚斯的生活,更不能原谅因为自己复仇的念头而对伊莱亚斯造成的伤害。他以为挚爱的人一旦离开,痛苦会永远伴随自己,他还太小,不明白,时间会冲淡痛苦,当旧的痛苦被冲淡又会出现新的痛苦。生活永远有让你痛苦的事情。只是真的年龄太小了,一点点打击就以为世界塌了。因为这样,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他们脆弱的心里,真的受不了太多的打击。不管是父母还是其他人,都要善待身边的孩子,保护好他们,未来就多一个健康的成年人……
    电影中的另一条主线就是医生在面对伤害时的反应。面对掌掴,他决定用宽容来来化解伤害,他拒绝以暴制暴。可是在苏丹,当他救治了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后,他陷入道德的煎熬,一方面医德要求他对病人一视同仁,另一方面人人痛恨的恶魔得却该死,在这种矛盾中,他最后选择把恶魔交给愤怒的人群,恶魔的结局可想而知
    面对伤害该宽容还是以暴制暴?我们平时听的最多的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所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面对别人的伤害,忍着,修炼自己不去在意。结果是坏人在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其它善良的人,却没有人反抗,大家都想着忍,想着宽容,想着不在乎……在和自己的修养较量。可是小男孩克里斯蒂安却始终选择面对伤害以暴制暴,结果是没有小孩敢欺负他。而医生选择宽容,却不停被掌掴。讽刺的结局,但也反应着一个问题:面对伤害,别沉默,更别忍着生闷气,和自己过不去。你最应该做的是反击。反击不是心不够大,而是要告诉恶人:“我不怕你,我不会任由你伤害我。”
    我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不要和别人闹别扭,面对别人的恶,不要放在心上,一笑而过就好。所以每次遇到同学有意无意的伤害,我总是沉默的那一个。现在想想,为何要忍受别人的伤害,给他二次伤害你的机会。你的忍让换不来别人的尊重,“如果想要别人喜欢你,给他一个微笑,如果想要别人尊重你,给他一个拳头。”对于伤害,学会反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否则你就是在纵容别人的恶。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五):童年的世界

  看这部电影的契机是要放给我高三的干弟弟看。看完后那些大道理倒是说不出多少,但是心里面有股雨过天晴感觉
  在一个非常棒的私人会所,一流的电影设备看的这部电影。电影配乐跟故事情节配合的很完美。记得在一个片段,清澈的湖的画面展现出来,还有水滴声,当时整个人都浑身一颤,有种陷入到电影情感里被感动到哭的冲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全世界都通用的道理。但正如放这部电影给我们看的周伯伯所说:父母真的了解孩子吗?他说这部电影谁要给所有父母看的。因为很多父母自以为是自己了解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自己只是了解在他们面前的那个孩子而已。
  当然了,没有秘密的童年哪里是童年。秘密容易发酵成阴谋,为悲剧埋下伏笔。可是庆幸的是这世界上有爱和信任这样东西,扭转了悲剧的轨道。希望这个世界上多一点这样的事情发生。
  还有一幕印象深刻就是医生亲吻他妻子时,顺其自然的两人就做爱了。曾经的伤害在爱的基础前还是冰消融化了。爱会让人受伤,爱里面要学会原谅。一个完美的契机能让有裂缝的爱升华进化。因为受过伤了,才更知道珍惜彼此。学会了原谅,才更有长远爱下去的可能。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六):魔鬼与天使

每个人心里都驻着一个Elias和一个Christian。Elias像个天使,纯良温顺。Christian像个魔鬼,仇恨愤怒,小小的身体里积聚了非一般的杀伤力。起初Christian为了给总被欺负的Elias报仇,在厕所里对sf大打出手,但这哥们还拔出刀来威胁,在他爸车上的时候,他还说:一开始就把对方弄凶,他就不敢了。那一秒我承认我对他小有佩服。从最初的复仇,到自己制造炸药差点把Elias炸死,Christian尝到了暴力的滋味,快感之后一定是痛苦,这种痛苦他不一定能承受。幸好,幸好,幸好在Christian张开双臂纵身跳下之前,安东拉回了他,一切才开始改观。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身上都有Christian的影子,当你在儿子面前被一个混蛋无缘无故扇了2巴掌的时候,别说你心里没有要扇回来的冲动,当安东就这样带着儿子走的时候,你没从心里骂安东是个懦夫,当Christian说要制造炸弹炸那辆车的时候,你心里没一丝快感~?!
起初,就连我自己也会更喜欢Christian一些,像个男子汉,做事干净利落,不过这哥们下手真是够狠。不太喜欢Elias,懦弱无能,该被欺负。可是当炸药爆炸的时候,这个懦弱无能的家伙居然冲出去了,为救那2个无辜的人。在真正的灾难面前你才能看清楚一个人,这句话不假。
Christian是像个男子汉,聪明果敢,不像Elias胆小寡断,可是在Christian的世界里,一切非黑即白,极端,顽固,偏执。母亲的死,提早让这个未成年人这么近距离接触到死亡,心智尚未成熟的他,无法对死亡做出正确判断,说通俗点其实是接受不了母亲的离去,又没有找到一个对的出口去缓解这件事,而这个时候恰好遇到被欺负的Elias…… 所以后来他演变成一个小魔鬼,在仇恨的带领下。
而Elias,当电影一开始,他被欺负完之后,被再一次拔了气门芯之后Christian问他为什么不拔别人的,他却说:这样别人就得走路回家了。到电影的结束,刚从死神手里回来,满身是伤的Elias,睁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抱歉,别对Christian发火,是我的主意~
我擦,这个时候,再伟大,再崇高的人都不得不被眼前这个男孩折服感动。所以我说Elias象征着天使。他心里的善良和爱可以化解世间一切罪恶,当然包括仇恨。
最后,Christian这个小恶魔,在鉴证第一次死亡时迷失了,却在第二次面见死亡的时候获得了救赎。
电影结束之后终于明白安东为什么被扇巴掌之后带着儿子离开,而又在Christian的建议之下,带着儿子再一次找上门被那混蛋又扇了一巴掌。如果说他儿子Christian是天使,那安东一定是大天使。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七):《更好的世界》

这部影片主要讲的是两个都有过伤害的孩子的一段经历,一个孩子的妈妈去世了,另一个的父母准备要离婚,爸爸是犹太人,是一位大屠杀的幸存者。 两个孩子在一次学校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的时候相识。 有一次,那个父母要离婚的孩子的爸爸带他们和他的弟弟去玩,他的弟弟和另一个小孩打架,另一个小孩的父亲因为这件事情打了那个犹太爸爸,孩子们以为那个犹太爸爸要去还手,但是他没有,后来孩子们为这件事情打抱不平,想为那个犹太爸爸报仇,记下了那个人的地址,告诉了那个犹太爸爸,让他去做些什么,但是那个犹太爸爸找到那个人了以后又被那个人打了,那个犹太爸爸还是没还手,其中那个妈妈去世了的孩子就决定要惩罚一下那人,研制出来了一种炸弹要炸那个人的车,最后因为疏忽了一些细节,差一点把一个妈妈和孩子也一起炸死,还好那个孩子及时跑过去拦住了那个妈妈和孩子,但是自己被炸到了。 制造炸弹的那个小孩觉得是自己炸死了他的同伴,再加上那个孩子的妈妈对他的态度也非常不好,他就自己产生了一个念头——自杀。 最后因为这位犹太爸爸的种种表现,那个想要炸车的那个小孩开始慢慢的回转了过来。 毫无疑问,就其影响力与地位来说《更好的世界》这部影片获得2011年第83届最佳外语片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和2011年第68届最佳外语片金球奖(Golden Globe)是当之无愧的。我想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影片获得殊荣,在电影界的又一个突破的打造,更为重要的是它向人们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不美的”存在,从而引发人人类对于人性的的心灵触动以及对“更好的世界”的一种向往与憧憬。 该影片带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不仅在外观形式上给人以特别的感觉,更在内容上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我是一个比较容易动情的人,那些感动的事情和场面总是让我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伊始,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非洲落后的场景(很真实)——一辆粗糙的车子载着一些人在一毛不拔的沙漠中颠簸地前进着,周围是非洲人简陋的生活帐篷,一大群肤色黝黑的、瘦小的孩子在追逐着这辆车子,好兴奋,也许是由于好奇吧。当车上的一个人抛下一个足球时,他们就无比的开心,也许他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有见过这圆圆的能玩的东西。那里的条件太差了,遍地黄沙,太少绿色甚至是没有,可能非常缺水,吃的用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也可想而知。此时,一股强烈的难以言状的幸运和幸福感涌上了我的心头。能够生活在中国这么一个绿色生机,那么安稳祥和的国度里,我们真的没有多大理由抱怨生活的条件差,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当前相对优越的生存权利。对比影片中的画面(我想这是世界真实情况的反映),就这一点而言,目前的我们真的再幸运不过了,难道不是吗? 在内容上就其感情色彩上看来,这应该算是一部喜剧型影片。鲁迅先生称经说过,喜剧就是把人生没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我想在这里也是适用的了。片中揭露了社会和人生中很多丑陋与缺失,比如正值青壮年的生命被癌症吞噬,迫使小小的生命失去了母亲,进而导致人格上受挫,叛逆、强烈的复仇心理,丈夫失去可爱的妻子,完整的家趋于破碎;家庭问题的存在,看似和睦的一家人实际上已经快走到了婚姻的边缘;非洲当地的一个部落长残暴地用刀划开孕妇的肚子取乐,毫无人性,令人发指;还有民族歧视问题,无赖Lars仅仅因为小孩子之间玩玩具的小事欺负Elias的父亲Anton—一个致力与非洲医疗事业的和平与人道主义者……这些社会现象或问题让我感到非常愤恨,也许是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所致,我们很难体会到这种残暴与不安定。但现实中这种“不美”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就是在我们同一个时代的不同国土上。但我一直想不明白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互相为敌并实行暴力呢?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泰民安,人人相互友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这应该成为一个生命体必须享受到的最本真的生命的权利与义务。而对于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需要重视。天灾人祸、生老病死的事也许没法避免,但每一个人都有维护美与和谐的权利与义务。家是维系人之间关系很重要的一条纽带,大人有百分之百的责任给予孩子关爱和理解;一个健全或健康的家环境与氛围对于一个孩子茁壮成长太重要了。如果夫妻之间多一点信任、宽容与责任,少几分怀疑、冲动与愚昧,家和下一代的情况就会好很多的,比如离婚率就会大大降低和问题少年就会更少。还好影片结局是美好的,凶残的杀人魔被制服,问题少年回归本真,昔日的敌意在相互宽容中消解,濒临破产的婚姻在爱人的拥抱中获得重生……这些都是人们所期待着的。看到这最后的一幕幕,我们的内心不自觉地笑了,很欣慰的感觉。也许现实世界还并不算完美,因为太多太杂,总会有污迹与瑕疵存在。但总的来说,人类是向善向美的,因为世界还有不美,所以我们期待和憧憬着更美更好的世界。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八):孩子还是该有孩子的样子啊

看得好难受,可是真的好看,这种感觉就是看到好电影了吧。
或许因为某种经历,能够把他们的痛苦看得透彻,感同身受,每个人的痛苦就在那里,一样又不一样。每个人的无力感都看得一清二楚,来自现实世界,来自精神世界。
C一直表现得非常冷酷老成淡漠,直到在医院露出怯生生的眼神,不是害怕是痛苦。站在天台时又能体会他的脆弱,不是逃避是痛苦。一个成人和一个孩子探讨死亡,也许真的是因为不同的经历吧,决定深度的不是时间是经历。
穿插的风景很喜欢,不能刻意揣度导演的意图,但是有自己的思路去思考也是极好的。
孩子还是该有孩子的样子啊, 淘气又脆弱,天真又懵懂。
值得二刷的片子。当我的经历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时候,去看蜂蜜,小孤星,单车少年,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吧,彼时我也不在是少年了。也许从不是少年。
音乐也很棒,像风景画一样缓缓的,悄无声息的美丽着动听着。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九):另一种方式思考

      如果有一天,一个恶棍毫无来由举着棒子抽你一记,你会怎么做,我想除却百分之四十碍于暴力的威慑选择忍受的人之外,其他都会选择以各种方式惩戒对方,直到令他受到比你更悲惨的遭遇为止。
   而本部影片中男孩E的父亲却给出另外一种解决方式,他带领他的儿子们笔挺的站在恶棍面前,面目冷静的告诉对方:我要让我的孩子看到我不怕你。暴力并不能证明你就赢了。恶棍恼羞成怒,狠狠地甩给他的左脸两个耳光。他也不还手,只是扭头带着他的孩子离开,并跟对方说谢谢。
   以我的生长环境,这种处理暴力事件的方式绝对第一次看到。我想这位父亲想传达的是我完全有能力和你武力相向,但我不会揍你,任何一方动手,最终都不会是胜者。
   这部片子着重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男孩C的妈妈身患绝症,希望早点死去。男孩的父亲了解妻子的想法,但是却给儿子留下巴不得母亲早死的印象,他恨他的父亲。
   男孩E经常在学校被欺负,他从来不还手,只是乖巧的忍受。
   男孩E的母亲不能理解他的父亲看似懦弱的仁慈和处理暴力的方式,决定和他的父亲离婚。
   在男孩C的影响下,男孩E感受到报复和惩罚他人的刺激。于是他们做出疯狂的选择。
   其实两个男孩的选择在我们身边极为常见。我有一位同事老马,说他小的时候被邻居冤枉打邻居的小孩。他就在一个下冰雹的夜里,拿把刀子把邻居家种植的大棚菜塑料膜完全毁坏。
    还有高中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就在我们同寝的那一年每天无不在构想如何让邻居家破人亡。
   所以,对于缺乏信仰的中国人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极具危险性和偶然性。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来给我们另一种思考。
   没错,我还是引用柴静说的一句话:人需要人,人应该跟人在一起。但人应该看到自身精神的局限性。
   影片摄影极佳,富有穿透性。全民躁动的时代,每天早晨醒来,我想我们都应问自己一句:你还好吗。

  《更好的世界》观后感(十):更好的世界——冲突与对抗

2011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一部丹麦的片子。
影片中,无处不在的冲突与对比。干旱贫瘠的沙漠与美丽静谧的丹麦乡村;融洽和谐的父子与陌生记恨的父子;忍让与报复;成人的成熟与儿童的稚嫩……这是一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剧情片,旨在探讨自身的价值观,这是电影的人文之处,也是导演的情怀所在。
影片主角Anton是一名非洲难民营工作的瑞典籍医生,平日面对的患者多是当地一个“大佬”迫害的妇女和儿童。大佬是一方恶霸,为非作歹,甚至会割开孕妇的肚子查看胎儿的性别。可以说, Anton每天都会面临死亡,他深知暴力的后果与灾难,所以虔诚、温和、忍让,甚至在别人眼中有些懦弱。虽然,婚姻走在破裂的边缘,但他和儿子们的关系是亲密的,至少心理距离是近的。而影片中另一个家庭,克里斯汀和他父亲的关系则相反。两人之间存在很大的沟通问题,爸爸根本不了解克里斯汀的一切,而克里斯汀将母亲的离世归咎于父亲,认为是他放弃了母亲,他记恨父亲,甚至恨所有中途放弃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