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的读后感10篇

2017-11-24 22:38: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的读后感10篇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是一本由夜狼啸西风著作,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一):作者写的有些散,稍微总结一下


第一章 嘉佑三年 妖星出世
《水浒》第一回,洪太尉挖开镇魔殿石碑,妖魔出世。嘉佑三年,王安石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然后王安石进京。王安石此前两次拒绝进京,特立独行,不在意衣食吃穿不纳妾。
        宋仁宗四十八岁仍无子,宋仁宗赵桢,即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生母卑微,从出生起由皇后抚养,生母终生未与儿子相认。嘉佑三年,群臣向赵桢发难,要求尽快选出继承人,终于在嘉佑七年,赵桢立堂兄儿子赵曙为皇太子。赵桢感情丰富、仁厚善良。嘉佑八年,1603年病逝。
第二章 种家将 帝国不老的传说
历史上的高俅,是苏轼的书童,并无大权也无大过,颇有些江湖义气。
种家的荣光始于种放。种放隐居终南山,当朝皇帝赵光义推崇“归隐”做派,母亲
后,种放入世做官,平步青云后开始自我膨胀,广置田地、声色犬马、放任家人欺压乡里,后来不再受皇帝待见。
        种世衡是种放的子侄,范仲淹奉命在西北对抗党项时,康定元年1040年,种世衡提议修筑青涧城。在青涧城里,种世衡屯田,开边,招揽豪杰,结交周边各少数民族。青涧城全民皆兵,训练营的射箭场里用银子做靶,谁射中就归谁。
        党项首领元昊试图用苦肉计智取,用两元大将做“黄盖”,被种世衡看破,最后元昊失去两员大将,同意议和。种世衡的幼子种谔收降绥州,皇帝赵顼大喜。元丰四年1081年,赵顼派三路大军伐夏,种谔带领的二军节节胜利,收复西北大片领土。种谔建议在各州战略要地筑建要塞,给事中徐禧奉命考察后建议在三州交界处修一大堡,选址永乐川。永乐川无水源,不可作为要塞,种谔反复劝谏无果,皇帝仍命在永乐川修堡。最终西夏人将十三万军民围困在永乐城,屠城。永乐城的失败大大打击了赵顼。
        种谔和他的两个子侄做过经略,就是《水浒》中所说的老种经略和小种经略。种家将三代为北宋经营西北,战功累累。
第三章 大相国寺的火
《水浒》中,鲁达辞别小种经略,遇到史进李忠,听到金氏妇女诉苦,拳打镇关西。
镇关西郑屠只是生意人。鲁达之后逃到赵老财庄,金小姐已投靠赵员外。鲁达与金小姐日久生情,金老为保饭碗,骗鲁达说他身份泄漏。赵员外送度牒给鲁达,将他送上五台山。
        大相国寺地处东京繁华的市中心。鲁达所守菜园原是狄青的宅院。狄青是北宋最后一位官居枢密院的武将,枢密院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这代表了北宋帝国对武将的态度
        狄青从下级配军,扶摇直上到枢密使,且在民间名望极胜。遭到了整个文人集团的抵触和排斥。狄青个性鲜明,爱憎分明,拒不除去脸上刺字,与文人集团发生各种矛盾冲突。文官集团最后逼得皇上罢免狄青,狄青不久后病死。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城市日益繁华热闹。
第四章 登州版“潘金莲”弑父案
登州,小云谋杀未婚夫韦大郎未遂,县级司法部门判死刑。因为小云是被监护人(其
叔叔)在服母丧的时候卖给韦大郎的,又有自首情节,因此登州知府许遵判免死。卷宗上报大理寺后,得到与县级一样的判决。许遵再次上奏,认为小云案件适用于皇帝亲自颁发的一道诏令,维护自己免死的判决。
        案子惊动刑部,刑部判决与大理寺一样,依然是死刑。皇帝赵顼提拔许遵为大理石的新当家,许遵坚持保小云的命,此事终于引起了帝国高层的关注。
        王安石和司马光在嘉佑时期是密友,相互欣赏,相互都有很高的评价。在小云案中,王安石站到许遵一边,遵照皇帝的敕令。司马光遵从法律《宋刑统》。此时赵顼刚登机,想突破“祖宗之法”的压制来有所作为,因此支持王安石。小云案一年未决,赵顼下流放敕令,最终保住了小云的命。然而,十六年后,司马光推倒王安石的新发,处死已是中年妇女的小云。
第五章 晁保正与保甲法
        劫生辰纲事发,官兵前来捉拿,宋江给晁盖报信。朱仝与雷横做人情放走晁盖,晁盖上梁山为王,宋江前来投奔。宋江次次领兵出战架空晁盖,在与曾家五虎的冲突中放晁盖领兵,晁盖被刻有“史文恭”的毒箭射中身亡,遗言抓到射我的人做梁山老大。人死茶凉,宋江上位后并没有为晁盖报仇,直到曾头市又侵犯梁山,最终卢俊义捉到史文恭。宋江便与卢俊义打赌并胜出,坐上了名正言顺的老大。
        神宗赵顼为了富国强兵,一生推行变法。
        王安石对军队做了两个制度上的改变,将兵法和保甲法。
        保甲法是被攻击的最多的一条新法,即农户出男丁做保丁,农闲时军训。王安石想把各地人民按保编制,全民皆兵。然而保甲法弊处太多。
保甲法对于农户是沉重的义务,耽误农户务农和正常的生活。有了保就有保长、保正等职务,保长等各级官员盘剥百姓,许多有了军事实力的保正们成为地方一霸,譬如晁盖。
        最坏的影响是,保甲法后大幅削编了保卫首都的禁军,而保甲法又无法将平民真正的军事化,最终为金人入侵首都减少了难度。
第六章 阮小五的债
        阮小五赌钱是借的官府放的高利贷——青苗钱。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青苗法是在理论上最为完善且为后世惊叹的。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二):一个历史时代的故事

说他是一个帝国,有些言过其实。要说是一个商业帝国还差不多。最初对于北宋的印象仅仅源于龙袍加身,清明上河图,资治通鉴,梦溪笔谈,哦对了,还有宋词三百首。那个时代政治上毫无建树。文化,工商业是最发达的。第一个过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巴黎也仅有20万左右的人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在宋朝发明。世界时间也在中国,华夏文明灿烂多姿。北宋富足安定。但是就是这样高度文明的国家,收不回幽云十六州,西北受党项人欺负,还要向辽国称臣每年交银子。最后让不废什么力气灭掉了。掳了两位皇帝。我原来想不明白。就像同学之间的讨论那样,为什么野蛮总是战胜文明。如果看了这部书,或许能够找到部分答案。
  宋太祖说过要与士人共治天下,虽然解决了外戚,太监,武将(他自己就是武力登基)夺权的问题。但也造成了文人阶层重文抑武的极端现象。同时采取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让武将凋敝的北宋军事力量更加不堪。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不得不的说,王安石变法影响过后几乎明清500年的历史走向。宋神宗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上的积弱进行了这次改革。结果是导致了两党相争,国力衰弱。而后新旧两党反复执政及文人集团行政效率低下和品德的颓败,在军事上则体现为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不战之间摇摆,这是北宋真正的致命伤。
  拿钱买来的百年和平让历史中原王朝最重视的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对北军事防线形同虚设。军事力量不强,一夜暴毙。
  关于王安石,一个主张变法的文人,当然是改革经济和军事,为了明白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影响,我特意看了吴晓波的历代经济的是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早年在基层当实干家,为变法进行临床试验,效果很好。然后便向宋神宗建议脱光到全国,但王安石没有考虑到社会和道德因素,导致变法失败。其本人有些固执,自律性很强,他认为别人都和他一样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自律能力,变法会成功。结果可想而知
  关于宋徽宗赵佶,一个文艺青年,倘若当文化部长,或许会成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带来更多的繁荣,可惜当了皇帝。命太好。
  关于宋江:呼保义宋江在《水浒传》中占了梁山树起“替天行道”大旗,可惜在历史上仅仅是一个小毛贼,流窜于梁山泊。征方腊时有没有他都是个问题。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三):一个帝国的生与死

从今往后定个规矩,只要是不是丛书或者经典,写书评都用书的名字来做题目。想题目这事儿实在讨厌,逼格低了不痛快太高了又心虚,索性一了百了吧。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掐指一算,距离读过这本书差不多得过去了快三年。2013年的后半年是一个读书成果非常丰硕的时期,假借着考研的幌子有大把的时间,假借着考研的名义又能有很多爹妈给的钱,买了不少书。那会儿当当还是线上书店的老大,没记错的话这本书就是在当当的打折区买的,一本五元,所有图书通通只要五元。时间过去三年,当当已日薄西山说不定,也快到了全场图书通通只要五元,一律只要五元…
书中的内容已记不很清,只记得作者好像说自己开拓了一条别致的写史道路。这书好像是电话线时代作者在BBS上发的一些杂文集结成册,按照这个说法作者应该是五六年后写《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的前辈,可惜那会儿的文学商业还落后,作者依旧默默无闻。作者说的写史的路子,也许就是像很多写历史书的作者那样的,沿着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下来的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微观史书”,这在此书的内容中有很多体现,作者根据《水浒传》和《宋史》考证了很多细节,比如鲁智深背后的那个“老种经略”到底是哪个种?如果作者不考证,我就会一直凭着自己的本能去认为这个“种经略”是在说鲁智深非常有种。此书比较当年明月,差在了内容的不成体系,不如当年明月浩浩荡荡几百年写下来那么雄伟,使得自己作品很不幸地掉进了当当的五元区。全书内容还是不错的,祝作者越来越好。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四):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又是通过罗胖推荐看的这本书,其中很多内容罗胖都在自己的《罗辑思维》中引用过,的确在长知识的同时又对这段历史本身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水浒》也有了不同的感觉,此次罗胖推荐不虚。还是分章节写一下读书笔记。
1、《水浒》第一回记载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时间是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这一年大宋王朝平淡无奇,不过嘉祐二年却有几件事:一是狄青逝世,二是这年科举,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氏弟和曾巩入围,堪称中国科举史上最有含金量的一年。不过嘉祐三年拗相公王安石进京,这位后来被写入佞臣传的改革人物,作为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科举选秀的传胪(二甲第一,即全国第四),此前他一直在地方工作,他开始登上权利的中央舞台,在后来两三百年的时间里,被很多人认为是太平盛世中的妖星出世。
2、高俅,曾经是苏轼的书童。可以说高俅是一个不太忘旧的人,对苏家以及以前老上司的家人都是照顾有加的,虽然他曾经做过太尉三府仪同三司这样的高官,但并无大权也无大过。他其实不过是徽宗赵佶时代一个得宠的真小人,本事和对帝国的危害性都不大,《宋史》都不屑于为其立传,更不可能进入奸臣传了,除了踢球好,还略有几分江湖义气,算得上一个北宋的韦小宝。在西北战场上,战功最高的武将,狄青和种世衡。种家军到了第三代领军人物是种师道和种师中,《水浒》中的大小经略相公,两人为兄弟。
3、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北宋,一个肉店老板的地位绝对要高于普通军士。郑屠死得比较冤枉,整个刑事案的过程证明了他只是本分的生意人,一没有像蒋门神那样雇佣一帮打手黑白两道通吃,二也没有在道上混过,基本没什么功夫,所以三拳就被鲁达送了小命。至于和金氏父女的经济瓜葛、感情纠纷,其实到底真相如何还另说。鲁达怒,并不仅仅是因为酒上头。镇关西的称号,竟然赐给了一个卖肉的商贾,鲁达想不通,他要拳打镇关西,让你丫有钱,让你丫包二奶,让你丫放高利贷。在拳打镇关西后,金小姐逃离渭州,很快再就业,还是做二奶,这次就业很成功,新男人年老人傻多金,他送给鲁达度牒(在北宋和尚不是想当就当的,这是政府执业许可证)一张,上五台山当了和尚,当时一张和尚执业证书,价值三万到十五万元人民币不等。出家当和尚在北宋大部分时期是一份相当有身份和前途的职业,一来不用再承担劳役和兵役,二来受法律优待。五台山待的寂寞,鲁达又被调动去了大相国寺。作为中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大相国寺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这片地就是魏国都城大梁城的黄金地段,曾经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公子无忌的私人府邸。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是赵氏王朝的皇家寺院,除了佛教圣地的身份,大相国寺还演变成了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寺院的经济收入相当可观。鲁达的职责是守护寺院废弃的菜园子。这片废园正是狄青家的后园。
狄青应该是北宋唯一一位从行伍配军出身而从士兵升到帝国军事首脑的武将。他之后,北宋帝国的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枢密院就对武将们关上了大门,狄青的命运就是整个帝国武将们的命运。如果要给狄青的悲情命运写一份分析报告主要有两点:第一,狄青太红,不仅在军队、朝堂,还传播到了民间。在北宋帝国,通常红到这样级别的偶像,只能在文人集团中产生。而一个罪犯出身的士卒,凭着能打点仗和长得英俊,就吸引了整个帝国的眼球,文人们觉得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文化现象,它会影响整个帝国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第二,狄青太倔,性格决定命运,在生活和政治名利场中,他一样是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愣头青。北宋是文人的天堂,狄青惨案更可以界定为一次精英集团的群殴弱势群体事件,是一次集体犯罪,犯罪群体叫北宋文人。
4、北宋的小云杀夫案在《晓说》上也听过,故事不同,经过相同。北宋的死刑制度堪称严密复杂,一个地方政府是不能擅自决定一个罪犯的生死的。草菅人命不适用于北宋帝国的刑法制度,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就为他帝国的官员们确定了二字真言:慎刑。登州少女小云最终被判编管流放,之后不久遇到天下大赦,重获自由,不过十六年后司马光坐上北宋相位,他旧事重提,中年妇女小云的命又没了。
5、王安石变法,把部队缩编还要提高整个帝国的军事实力,只有保甲法。保丁们农闲时集合进行军训,间或进行巡查,维持治安。每保设有保长、保正、都保正,一般由当地比较富裕的地主头头担任。晁保正也是郓城县的第一黑老大,也成为了梁山的老大,但宋江来后,每次打仗,宋押司总是一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举妄动,且看小弟领兵出山,杀他个片甲不留”。在一次次的战争胜利中,江湖人只知道梁山有宋江,不知有晁盖。
6、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是王安石无法解决的:一是基层官吏层层加息。二是各级行政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目标考核,部门领导为了突出业绩,强迫富户农民在不需要借贷时贷款,变相加重了农户的负担。三是遇到水灾旱情,还不上钱的农民只有当流民逃难。在欠钱人眼里,当从借钱人手里拿过钞票,他眼中看到的是恩;要他还钱时,他眼里看到的是恨。如果还的钱比借的多几分,这个恨同时就会跟着多几分。帝国本身作为借贷者,其风险是远远高于普通的民间借贷者的,这种风险基于他和借贷人的双重关系,他不仅仅是债权人,还是他们的庇护者和监护人。一个聪敏的媳妇就对自己老公说过,咱们永远不能借钱给公婆,选择只有两种,有钱孝敬,无钱不给,千万别提借字。因为一提借字,还不上时,不仅伤面子,更伤感情。这和君民之间是一样的。
7、马力,其实也是国力,这是中国两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条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真理。王安石的养马法,用一句话精简地概括,就是从集团化的国有大规模饲养改成分散的农民小规模饲养。保马法基本达到了王安石理财、强兵的两大基本目的。但其后新旧斗法,保马法和牧马法反复实行,导致最后的结果是,国有、民间养马两样都不靠谱了。
8、后汉皇帝刘承祐砍下的那一刀的影响是环环相扣的,他杀掉了后周开国皇帝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使后周太祖郭威没有了亲生儿子,他的江山必然是要传给外姓人的。但在确立柴荣的接班人位置时,郭威没有想到一个问题,即柴荣的长子与次子同样被刘承祐杀掉了。尽管后周的两位皇帝被后世认为是五代十国中最杰出的皇帝,但上苍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共九年,柴荣最后把江山留给了只有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当走向权利的巅峰只剩下孤儿寡母挡路时,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决定并不困难。宋太祖的誓碑在靖康二年城破时内容大白天下。
9、一百两黄金(折合人民币约六十八万元),这是晁盖给宋江的感谢费。宋江是吏,在秦汉时期,对官员的选拔还有吏道这一途径,也就是说,你当小吏如果干好了,明天你就可以做高高在上的官员。但从东汉后品流渐分,直至魏晋九品中正制的建立,要当官,主要看家世,看出身,步入隋唐后,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要当官得进行文化考试,在读书人里选,吏依然很难挤进权利中心。作为吏员阶层,不仅跃升高层踏入官员阶层无望,经济收入也很低下。所以,一方面是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行政资源和权利,一方面则是政治和经济待遇都很差,还要同时承担极大的风险,这必然导致另一种结果,就是吏员们可以利用政府赋予的权利鱼肉乡民,大肆敛财。而长期以来,官员是流动的,而胥吏们是固定的,到任的官员出于种种原因也往往任由属下吏员们胡作非为。宋江作为郓城县的一名普通小押司,但却能挥金如土,在江湖上博得及时雨的名头,他只是一户富农,绝对没有这么多闲钱来挥霍,他的钱只有一个来处:灰色收入。历史上的宋江确实在江湖中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与同期方腊相比,规模明显小得多,但战斗力却很强,他们曾在梁山水泊出没过,但并不长,这支起义军流窜性很强,并没有固定根据地。
10、作为扣着一顶北宋第一奸相铁帽近千年的北宋第一反面文臣蔡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反角队伍中最少创造了四项第一:字写得第一好、传说第一多、下野此书最多、活得最长。其实论生活的奢华,吕蒙正、欧阳修都不比蔡京差,北宋顶级文人都生活在天堂,说他巨贪,史书上也没有几点证据。蔡京政治生涯的一种态度是有奶就是娘,利己是他唯一信奉的准则,新法旧法,主战主和,反反复复,这些都不过是他获取政治利益的手段而已。
11、宋江需要的不是一个公孙胜,而是一个从官府到民间都信奉的道教人士,这是他能坐上第四把交椅的唯一理由。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风风火火,道教冷清。而道教的春天,则来自于李唐帝国的到来,李姓王朝把李耳作为他们的祖宗,唐武宗时候,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禁佛,推崇道教。到了北宋,道教依然深受追捧,但直到宋徽宗赵佶上台后,道教才真正迎来了巅峰时期。赵佶广修天下道观,一批道家人士则成为了赵佶眼中的活神仙,最风光的当然是林灵素。修身养性长生不老、夜夜洞房金枪不倒、呼风唤雨法术变幻,道家的绝活对一个帝王来说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
12、花石纲对于帝国的损伤有一个最直接的影响,那就是逼反了方腊。方腊家境还算良好,有一大片漆园,后来因为征花石纲,小地主方腊受到造作局的榨取,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信奉明教的方腊便渐渐起了和教友兄弟们反抗朝廷的心思。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正式开始造反,他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攻占了六州六十余县,成为帝国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内乱。和宋江比起来,方腊起事更显得有组织有预谋有战略。最后让童贯率领本来要北伐的西北军在宣和三年四月剿灭,擒方腊是辛兴宗领导的,作战的突击队长是韩世忠。方腊被押往东京,八月份被处决。
13、在中国封建帝国时代的权利最高层,围绕着皇权,有几种势力盘根交错,这几种势力分别为:皇亲、后戚、太监、士人、边将。在这之中,太监集团一直是璀璨的政治明星,然而在北宋帝国,无论是后戚势力还是太监势力,抑或是边镇割据武将势力,几乎一下子从帝国的权利舞台上消失,舞台上几乎是士人集团在唱独角戏。用开国始祖赵匡胤的话说,这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北宋一朝,宦官们的官位品级都比较低,他们想获得演出机会,唯一途径就是抢本已没落的武将们的饭碗:军职。赵家皇帝对于武将的防范和猜忌,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常常派出文人或太监到军队任监军,赋予了监军更多的权利,监军常常可以代替主帅作出军事决策。能打仗的太监,在帝国文人眼中,本身就是一种罪孽。童公公先天条件不错,首先,他虽然是太监,但是他有胡子,不多,两三撮。其次,童太监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筋如铁,穿上军装就是一彪悍的职业军人。童贯的升迁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太监集团的任职记录。他不仅会打仗,更会做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太监、道士,都被童公公打点得团团转,当然还有那位政治盟友蔡京。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童贯领枢密院,正式成为了帝国的军事首脑。
14、尽管西北军领导人童贯本人声名狼藉,但他领导的这支部队却是名将辈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来南渡的赵氏王朝的江山,是西北军保下来的,南宋初的名将,除了岳飞,基本上都标上了西北军的记号。王厚、刘法、种师道、种师中、姚古、辛兴宗、刘錡、张俊、吴玠、刘光世、韩世忠、折可存、王禀,他们共同的老大,是童贯,一个太监。
15、在和金人的谈判中,赵佶一次次牺牲降宋的辽臣,让郭药师彻底伤心,张觉被赵佶君臣砍下脑袋后,郭药师对手下说哪天如果女真人要他的脑袋,不知道赵佶给不给。他投奔宋廷后,渐渐看清了帝国的整个政治环境:君不可信、臣不可靠、将不可战,像自己这样卖傻力气的武将也没有几个。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国正式发起了攻宋战争。十二月十日,郭药师挟蔡靖打开了燕山府的城门,带领着七万守军投降了完颜宗望。而马扩纵有神射之术和三寸不烂之舌,但代表的国家没有强大的实力支持,依然注定了只能作为一个失败者。
16、政府的软弱无能,最大的受害者只能是东京的平民百姓,为了满足金人开出的天价赔偿条件,赵桓下令全城民间的金银一律充公,私留者重处,一时城中财富被掠之一空。而东京城内的粮食供给也发生了困难,物价特别是食品的价格疯涨,加之天气恶劣,一时饿死冻死的贫民数不胜数。帝国太祖曾经立下过誓碑誓不杀一名士大夫,所以无论北宋帝国历代的政治斗争多复杂,文人们最惨的结局都只不过是贬官流放,而柔弱的赵桓皇帝上台后的政治洗牌却是最残酷的,一律诛杀。其实这也能看出赵桓软弱的本性,仓促上台后钦宗皇帝毫无主见,完全没有一丝的刚性和原则。出卖旧恩,出卖国家,只要能保命,赵桓都可以。将他簇拥至帝国的权利顶端,是这个帝国最大的悲哀。第一次金军撤退后,赵佶回到东京,赵桓开始秋后算账,拥护太上皇的童贯和蔡攸均于贬地被诛杀。
17、北宋末农民起义规模小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农民都还吃得上饭。
       最后谈谈开封和《水浒》。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开封如今只是内陆省份河南省一个人口仅八十余万的地级市,在河南的地位远远比不上省会郑州和洛阳,其经济发展在河南省的几个地区也处在中下游。如今开封的几大著名景点大多为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形似而神不似。如今的开封旧得不彻底,又新不起来,在奔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又显得缓慢,位置相当尴尬。而一千年前的东京,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而当时西欧最大的城市巴黎也仅有二十万人口,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仅为三十万人口。如果站在现在的开封土地上,我们是无法想象一千年前开封的繁华的,是谁毁掉了这一切。答案是战争和水患。开封在北宋帝国崩塌后从此一蹶不振,战争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它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仅仅要接受人为战争的冲击,还要接受更为残酷的自然冲击:水患。黄河水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将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开封城摧毁,并逐渐埋于黄沙之下。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52年将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开封自此成为一个三线城市。
       作者认为《水浒》是四大名著里文学价值最低的一部,它对整个国民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积极因素,尤其对未成年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书评家对书中赤裸裸地对暴力和权利的迷恋大多选择性失明。看了这本书仔细想想《水浒》中的主人公的事迹,结合实际宋朝的情况,有的还真就是那么回事。所以,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五):真是可爱的王朝吗

这本书的写法很有意思。每一章都是从水浒的相应片段引申出来,详细地介绍了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相关的制度和文化。有些像《万历十五年》,用平时而有趣的语言描述了很多艰深晦涩的概念。和此前大为流行的“明月体”通俗写史不同,这本书在学术上明显要严谨厚实得多,而且巧妙地规避了那种低俗可笑的“幽默”。
老种经略相公是谁,他比太尉的后台还更硬吗?范文正公到底戍边如何,打过多少次胜仗?王安石真的是司马光等等口里的心术不正的小人吗,他的变法到底有没有意义?方腊造反的导火线花岗岩又是怎么一回事?宋代的婚姻制度到底如何(这里还可以引申到南宋的李清照、朱淑真)?读完这本书,弥补了不少过去读宋史的知识漏洞和文化隔阂。
都说宋朝是中国古代最可爱的王朝(vs 元),最有文化的王朝(vs 明),也是最富庶的王朝(vs 清)。可只有读完这本书,才会发现背后的凄惨:国防脆弱,赔款无数,官员们重视名声而不是政绩,党争严重,太后干政等等。民间看似“清明上河图”般繁荣,实际暗流汹涌,宋代的各种起义实在不少。民间对于赵家王朝绝对没有多少情感,朱明王朝再怎么不好,民国初年仍有不少人认为革命党造反就是“反清复明”。
这本书最早是在罗辑思维上看到的。看着封面老觉得是在说清末明初的故事,又有谁会直接把他跟水浒传,抑或者宋代联系起来呢?这本书和不少书一样,谈论的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投影到现在,或许对于即将到来的改革有着别样的启示意义。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六):有趣又不乏深度

这本书是多看很早就上架的,很早之前自己就读完了,还做了笔记。对我老说,这本书最大的收货就是理清了小说《水浒传》及真实宋史之间虚虚实实的故事,收获不小。
这本书的作者运用了一点比较奇妙的构思:每一章开始引用一段《水浒传》的段落,然后联系真实的宋史,来为读者解读这里面的一些联系。比如:有一篇介绍了宋江等人,然后为我们分析了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以及原型的来历:历史上的宋江带领的起义军更像一支游击队伍,《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而《宋史·侯蒙传》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虽然梁山水泊也是他们曾经的活动范围,但并没有在此长期驻扎,而是四处转战。
诚如作者所说:我想我们是被《水浒》误导的一代;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而且,作者对一些问题的分析也比较有深度,比如:王安石变法,作者为我们分析了青苗法和保甲法为何难以实施成功,因为牵一发动全身,这种变法对体制要求也很高,像中国这种帝国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作者的文笔也比较有趣,比如作者介绍高俅时,曾经YY出一场高俅个人的球技表演,然后作者诙谐了一下:后来这一招被一个叫伊基塔的门将学会了。。。读到此处自己一笑。
总之,读完此书,肯定会对真实的北宋前前后后的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同时也可以祛除《水浒传》一书为我们造成的对真实历史与虚拟混淆的困扰。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读后感(七):历史无非个人生死

当当活动八块钱入手,一天读了下来除了震撼还有欣喜,真是赚了,同时也有悲哀,如今社会物价飞涨,独独书价抬不起头来,可见这个浮躁的社会对文化的不待见。文学社我心中永远的社长一共就给我推荐过两本书,一本忘了名字,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是描写一个帝国从盛世莫名的就分崩离析
历史大抵如此,没有长治久安,一个社会秩序崩塌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凭借着惯性继续滑行,只是裂纹已出现在很久之前。作者笔力不俗,从《水浒》演义和历史真相双线描绘大宋脉络,视角独特犀利,有庙堂勾心斗角,江湖恩怨情仇,有喜有悲,男人应当读史书,以史为鉴,明事实通情理,最次能让自己豁达。
好累,好疲惫,读史真的好沉重,让人看透了一幕幕悲剧,更悲惨的在于,这一切都是真的。
胸中千言万语,却也是无力写了,睡觉,很可能等着我的是一场失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