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夏济安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6 21: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夏济安日记》是一本由夏济安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7,页数:2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一):夏济安日记:动人的单恋篇章

夏济安(1916-1965),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毕业,学者,翻译家,精通英美文学,有评论誉其为二十世纪国人中,能以英文写作而“不隔”的少数几人。曾先后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台湾大学任教。他的学生包括白先勇、陈若曦等。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作研究。逝世后,弟弟夏志清整理出版了他的遗著《夏济安日记》,其中主要是他于1945年1月到9月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的日记。
董桥曾在《三“家”村》中,对夏济安所译的《名家散文选读》推崇备至,赞其“中英文富可敌国,进出衣香鬓影之间应对得体,十足外交官风度”。
日记中的一条主线即是他对于自己女学生R.E的思念暗恋
民国思想进步,尤体现在知识分子当中。那时爱上自己女学生的不算少数——沈从文之于张兆和,鲁迅之于许广平。1929年沈从文被胡适聘为中国公学教师,张兆和便是其学生之一,沈从文一见倾心。其后连年累月的情书轰炸,张兆和去找当时的校长胡适理论,胡适反倒极力支持沈从文,更要为其做媒(中国好校长),其风气开放可见一斑。这两对师生恋虽经波折倒也圆满,但夏济安之于他的女学生R.E,却只能在日记里苦苦相思了。1946年夏济安初遇R•E便堕情网,但他没有沈从文那样的热情大胆,只敢在日记里记下他的思念、他的渴望、他的进退失据。
假如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类似的细微处——即使是在日记这样隐秘的文体写作中,我们提到某些关键的人名(比如你暗恋的对象),也依然不会完完整整写下TA的全名,而只会以字母或者自己能够领悟的字符来表示。夏济安在日记中曾写道:“这段公案,又除在我日记上透灵一些外,世上将无第二人知晓……”。没想到他去世不久,这本他以为“世上将无第二人知晓”的日记便已付梓。这或许是我们即使在日记里也会对某些东西予以保留的一个原因罢。
上一期推送的内容中曾有雨果一句话:“真爱的第一个征兆,在男孩身上是羞涩,在女孩身上是大胆。”夏济安可算将雨果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虽然已经年过三十,可他身上并没有与一个成年人相称的成熟与老道。看夏济安日记,完全是一个初遇爱情的中学生才会有的羞怯与不安。
假如有过这类体验,想必体悟更深。
会因为她的一个回眸而辗转反侧、失掉睡眠,会为她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而猜想老半天,去推测这动作背后有什么含义,她是不是喜欢上我了?一会又会因为某个新的“证据”而推翻这个猜想,继而懊恼无比。老半天地望着她发呆,忽喜忽悲,患得患失,止不住地胡思乱想,福尔摩斯也不及。
这或许就是青春了。
假如你现在掉入冰河期、一个人穿着盔甲独自前进,夏济安日记或可带你穿越时空,再次回到十七八,重温当年的心悸与感动
微信公号:jhanyuan
版权声明:作者江寒园,微博ID:江寒园。转载需得到作者授权(http://weibo.com/u/2111069654),并将本段话一并保留。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二):爱是需要学习的

                              爱是需要学习的
                   ——读《夏济安日记》
    豆瓣有人写书评道:初识夏济安是因为他的译笔。董桥对夏翻译的《名家散文选读》推崇备至,赞其“中英文富可敌国,进出衣香鬓影之间应对得体,十足外交官风度”(《三“家”村》),又在文中引夏译欧文作品一段:“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觉得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我也是从董桥这篇文章最初知道了夏济安这个名字,尤其倾倒其翻译欧文的那段文字,记得当时还把它抄到了一个笔记本上,以备来日翻阅。当时对夏济安就是这么一个中英文俱佳的翻译家的印象,也试图去搜求其翻译的《名家散文选读》,但很难找到。后来才知道夏济安原来就是写《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美国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的哥哥
    前两年在豆瓣上发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一本《夏济安日记》,一直都没买。直到今年前半年有次心血来潮在孔网上买书,买了好多,而那家店正好有这本书在大陆最早的版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就顺便买了来,直到前些天才开始读。
    在本书前面有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写的“本书说明”,其中对夏济安生平和本书内容有一个简介。随后为夏志清写的“前言”,交代了该书的出版过程及他与哥哥之间的故事。这本日记是夏济安根据当年哥哥去世后留下的两本日记整理的,日记记录从一九四六年正月一日到九月二十九日九个月的时间
    日记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写作,因为打从第一个字开始写,就没有预备让别人看,不出意外的话,它的读者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我想,夏济安如果生前能料到他故去后这本日记会在台湾大陆出版的话,他在生命最后一刻必将其付之一炬。所以在日记中我们看到的是夏济安最真实的一面。
    贯穿这本日记一条重要线索,即夏对当年(1945年)其英文作文课学生R•E•的恋情,自始至终这场恋情都是夏一人的单相思。在日记中他表现分析了自己种种心理状况,一个将近30岁的堕入单相思的苦闷一定程度与青春期少男少女无异。但夏毕竟不同一般人,在其中又能发现他与众不同一些方面。
    尽管夏并非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或者佛教徒,但他确是有着极强的宗教情怀,还有从小的成长环境及个人性格,这些都决定了他对人生、对恋爱态度。夏从小家庭拮据,再加上体弱,所以在学生时期就没有享受过平常认为的学生时期该有的浪漫生活。这样,铸造了他敏感、不善交际、自尊心强的性格。到了近三十岁,都没有过与异性携手散步的经历。当堕入情网后,当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真心,只是长时间地去分析自己的心理,为自己增添烦恼。整本日记充满着夏纠结、犹豫、摇摆不定的心理表现,整个人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状态,时而信心百倍,时而畏惧退缩。唯一能给生活带来亮点的就是读书写作与看电影。济安在联大时喜欢看电影,其实看电影只是自我麻痹、自我逃避的一种方式,电影散场后更多时间仍陷入无尽的焦灼与忧虑当中。
    日记结束了,夏仍然没从焦灼走出来,当然,与R•E•之间也就那样结束了。只看大概故事,与小时候暗恋隔壁班女生的故事非常相似,当时如果换一个人,可能结果会是另外的样子。同样是教师的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终成眷属。济安当时是联大英文教师,据说他上课非常认真仔细,很受女同学的欢迎,另外他还是英文写作的高手。这种情况,我们很有理由认为他们会有美好结局的,但事实就是没有。
    这样我想到,有人曾告诉我说恋爱要多谈,谈得多了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也知道如何去经营去珍惜。我在同意她观点的同时还有自己的意见,这里不谈。但一个事实——恋爱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每一段情感都为所谓成功失败,重要的是全身心投入其中时自我的姿态,在其中你认识了全新的自己,在另一双眼睛里看见了自己。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三):动荡的岁月里,他的爱也那么艰难。

一九四六年,昆明。夏济安(1916-1965)的恋爱对象,R.E.,联大学号34345,是他联大作文班H组里的女学生。从他颇费心思叫这一组的学生们作的题为“My Life”的作文里我们知道,她“一九二六年夏天出生于长沙市,是我父母的长女,也是我老祖母的长孙女。”高中后因战乱而几次迁徙,终于来到西南联大,并层在美军医院做事贴补用费。我们不晓得她长得什么样子,但从夏济安的描述里,知道她是最符合他精神审美之标准的,他想过婚后生活,认为她也决计是会合格的好妇人。
他读《麻衣相法》:”娶妇问德,只要涩默而发肤馨——涩者羞也,知耻慎重也;默者不多言也;体香发润者,德之润身也。“”声清,色定,笑寡,步安,喜处凝无变态——凝无变态,喜怒不改常也,五者皆贤女也。”他自思,“R.E.是合这种标准的好女子(这种人现在少了),只是不知我有没有这个福气,配得这样一个佳妇?“
九个月的日记,满是对爱与欲的困惑与思辨,没有结果,没有标准答案。他一心只想她的好,凡事总想自己的不好,认为自己自恋、自我。有时绝望地要出家、要自杀,又或决计放弃对爱情的幻想,去追逐名利。时有时无的勇气太过致命,使得他这份对爱的恒心只能让他更苦闷。
做人老师的时候,他不敢表达自己的心迹。她又常常缺课。唯有她缺一次作文没交,特来上缴,一来一返,才得到交谈的机会。而直到期末大考之后,他才鼓足勇气。将一封长信交给她,却不想二人当晚晤面大吵了一番。吵架的原因不知道,夏济安责怪自己太鲁莽,夏志清则解释哥哥没有恋爱经验所以将好事办砸了。
此后夏济安离开昆明北上,在重庆困了很久的日子,内心越发焦虑。好不容易来到上海家中,因为住得窄,手头又常常很紧,生活不如意,更加重感情上的绝望,不愿意去想。她随联大最后一批北迁的师生来到上海中转,他不敢去见他。日记的最后(九月),他们终在上海雨中偶遇,却未相认。不知他们有否在北平再相遇,他后来又得到关于她怎样的消息。更不知道,她对他这一份痴情,作何看法,有何感慨。
五十年代夏又恋上一位董小姐(外文系大三学生),给对方婉拒。夏遽逝,董来参加他的葬礼,“现在的我,已获得了一个女孩子所憧憬的一切——爱情、婚姻丈夫、家庭、儿女——是理想的,也是美满的。但偶尔不自觉回忆道十年前的许多往事时,常常会带着些感怀,添些怅惘。”她在悼念他的文章中追述到。
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去世,夏济安,四十九岁。弟弟夏志清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两本日记,日记第一本扉页,英文写着“一九四六正月——七月,昆明——重庆——南京——上海”。动荡的岁月里,他的爱也那么艰难。
笔记:(辽教社,1998)
序 他(卞之琳)多少年来一直苦追一位名门闺秀(沈从文的小姨,写一笔好字,也擅唱昆曲)。我(夏志清)离开北大后,她同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洋人结了婚,卞之琳的伤心情形可想。我哥哥不管如何伤心,见到朋友总是有说有笑的。卞之琳给我的印象却永远是一张忧郁的脸。
P7 他(钱学熙)又批评卞之琳爱情失败后,想随随便便结个婚,认为是放弃理想,贪求温暖,大大要不得。可是像卞这样有天份有教养的人,尚且会放弃理想,足见追求理想之难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的悲观就在这一点。
P91 (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星期六 写了一天信,长达七千字以上。晚饭后去践约,竟然会吵架!我真该死!真想离开昆明了,可是听了朋友的劝告,连夜送道歉信去。
P98-99 五月九日 开始整理行李,作十二日飞渝之准备。靛花巷熟人日少一日,不免感到寂寞。寂寞之日正多,去重庆后当更寂寞,到上海后,仍是寂寞。看见了志清,或者稍不同。 我没有她,此生将永不快乐。但我自信我命并非永不快乐之命,故或者还可有她。但看我立志坚不坚。
P100 他离开昆明前给她的信,结尾道:夜深了,外面在刮风,似乎还在下雨,窗外黑漆漆的。再有四个钟头,我要离开靛花巷。一个人摸索到航空公司去。再有六个钟头,我就要离开昆明。后会有期,愿各自珍重,并颂晚安。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四):God Speed Your Love for Me

看《夏济安日记》,最重要的看点是它是一部(不成功的)恋爱史,其次看一个解放前的文人窘迫却仍志在高远的生活,相信每个不轻视这种感情的人读了都不会无动于衷。
夏先生的日记纯粹是私人性质,未考虑发表需要,所以都是无所隐地记当日所想,于是让我们看到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怎样彻底地改变一个人,希望与绝望交织,幸福感稍纵即逝,失落、痛苦却时刻相伴。许多地方甚至可以看得人哈哈大笑,但又为之恻然,为夏先生这段不成功的爱情扼腕,夏先生也可谓情痴。
抄书:
P14 我又觉得她的嘴像RE,很kissable的。
P19 卞(之琳)在补牙齿,酒后发牢骚云:少年掉牙自己会长,中年脱牙没法长全,少年失恋,容易补缺,中年失恋才真悲伤。
P30 除了想她之外,东北问题也很使我忧念,因此午觉不能入睡。连日少休息,精神不佳。
P52 我们的视线有一度接触,我已把我所有的柔情蜜意,都放在我眼光里了,她领略不出,也是没有办法。
P72 可是这里有座圣母像,脸长得跟RE一模一样,我于是对她望,对她唱,对她跪,忘了周围的一切。散场后,走近一看,觉得眼睛是蓝的,又是凹下去的,跟我的那人很不同,大失所望。如真正相像的话,我可以随时去跪在她面前了。——我不应该去走近看。
P74 我只要用功写作,名利之取得,真是反掌事耳。等到她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九四九),我一定已经是个国际名人了。就不知道她有没有这个福气。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五):夏济安和他的日记

看了几篇评论,好像没有见到什么非常惬心的文字,下雨天也无以消遣,就来写一写。
  对夏济安其人并无多少了解,所以读《夏济安日记》也只能把他当作一个平凡人的日记来读,我想很多人都是如此。然而这里不免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即一个平凡人写的不准备出版的日记,一定是最真实的、最可信的,最能见出作者精神的。不可否认,较之于准备公开出版的日记,这类日记的存真度要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下来的最多只是一面,甚至恰恰相反的是,他们所写的都是自己想要说服自己的内容,而把更为内在隐秘的想法滤去了,而准备公开出版的日记未必不能读出作者的精神,也可能正因为他们的出版准备而不敢妄记,而更接近于事件的真实。总之,一句话,更重要的不是看他们写了什么,而是看他们没有写,或者说,从无字句处读日记。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自己也写所谓“不能给人看”的日记的,渐渐觉察到这里面的虚妄,于是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故而读这些本“不准备出版”而因为偶然原因发表的日记时就多了一丝警惕。
  因为“不准备出版”不等于“不能给人看”,“不能给人看”也不等于“没有读者”,前者好理解,所以我们不能说“不准备出版”的日记就是“不能给人看”的日记,《夏济安日记》确实近于后者,他并不准备给人看,或者说日记里有不愿意为人所见的内容。然而“不能给人看”的日记不等于“没有读者”,他的日记的读者就是他自己,而在分析的条件下,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与明日之我,并非一人。元月四日说:“我在南京时即开始记日记,已有十年历史,其间大致并无间断,将来自己翻阅,必很有趣。可是我很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到内地以后的几本,我已从重庆带来;上海还有几本,将来当设法保藏。”正可见《夏济安日记》的性质。
  然而不愿意给人看的内容是否即是一个人内心的全部?我觉得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重新审视《夏济安日记》的文本,实则是一个残缺的文本。第一,只有九个月,并非全部,其前与其后关于此事的看法,我们无法了解。第二,这个九个月,也是无头无尾,只能猜测事件的大概。第三,第四,八月八日、九日两日日记缺,八月十日也不全,夏志清说:“日记此处缺一页,看样子是济安自己撕掉的。”【从八月十日残余的句子可以想见一二:“一个高中学生……可是她永远也不会知道她羞涩地频送秋波的对象,却是个冷漠,充满色欲的魔鬼。她已经使我梦遗了一次。(那是一个月以前的事,我梦到抚着她的手臂,就无法自制。)”】那为什么要撕去呢?第四,在出版时《日记》也已非原貌,夏志清说:“校读日记清样时对照原文,我发现有两三小段(加起来不过二三十字)给《人间》编辑删掉了,也有四五处,字面上做了改动。我完全能了解编辑先生的苦衷,济安的日记本是写给他自己一个人看的,有些气头上说的话,有些不雅的措词,删掉、改掉也好,免得引起读者的反感。”夏志清极力强调删改的数量之少,然而数量之少却可能引起读者的反感,恰恰说明删改的句子的重要性。很可惜,我们看不到了,看不到不雅措词里夏济安的样子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四月二十七日的记录:“写了一天信,长达七千字以上。晚饭后去践约,竟然就会吵架!我真该死!真想离开昆明了,可是听了朋友的劝告,连夜送道歉信去。”这一天实则是二人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不出意外,是可以有所进展的,然而结果竟然是“吵架”!为什么?过程是怎样的?日记又为什么不写呢?如果日记里可以让我们进入一个人的内心的话,为什么读夏济安的日记,反而感觉到穿过曲曲折折的小道,却发现大门紧锁呢?这些没有写的部分才可能是夏济安也是一个普通人内心里最隐蔽、最黑暗、最见不得阳光的部分。因为他们的可怖,以及意识到自己内心黑暗的不安、羞耻以及更大的恐惧,才使得夏济安不会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而想要逃避,也使得他写下了许多看上去“具有宗教精神”的忏悔文字以求自赎,准确地说,自我安慰。
  
  所以,日记作为一种文体,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仅有写给别人看和写给自己看两种简单的区分。那些没写出来的东西,隐藏了人性里阴暗肮脏与污秽的一面,或者这才是更应该去读的部分。
  还有几句闲话是关于这段师生恋的,先说夏济安其人,他的自我极强,自视极高,同时又极敏感,甚至自卑(inferiority complex),带有鲜明的自恋以及人格分裂倾向,他想的是:“好容易我看得起一个人,她偏偏又看不起我。”这般人,并不招人喜欢,然而又使人觉得可怜,不过终究还是不喜欢。而这本日记里,如夏志清所说:“除那次吵架外,简直不知道李彦对济安的反应。”他用另一个女生董同琏“敬佩他的学问”、“欣赏他的为人”、也为夏济安的爱情所感动进行类推,令人难以信服。一者,逝者已矣,董同琏未必肯写出自己内心的纠结,二者,李彦并非董同琏,不记她的反应更可能是她根本没有什么反应,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而有反应的就是她和夏济安初次相约就至于吵架。这之间的区别夏志清偏偏以亲之故,非要粉饰。而所谓“他的浪漫主义里包涵了一种强烈的宗教感:不仅济安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他的处世态度和哲学都带有一种宗教性的悲观。宗教性勇于自省的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是绝少见到的。”云云。亦近于说鬼话。所谓的“宗教感”徘徊在上帝、佛教和传统的命理之间,实在只是冀求内心的安宁以及愿望的达成,而悲观也只是因为内心的震动以及希望的渺茫而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能因为夏济安能够以文字表达出其间的矛盾,就人为拔高到宗教感的地步,我是看不出来的。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一个神经质的敏感的普通人,在面对自恋、面对爱情之时内心冲突的一份并不完整的记录。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六):夏济安日记--读感

   这本夏济安的恋爱日记,记叙了1946年1月一9月的事情,他的生活还算规律,基本就是上课看书,写写书,经常看电影这些,他的社交活动不算太多,日记记录的那个心爱相思的女孩子---李彦,基本从来没有见到她对夏济安的反应,我是指真实的,并不是夏济安自己猜测的。夏济安也从来没问过,唯一一次两人交流的那次还吵架了,不过内容已经不得而知。
    看着日记,内心也跟着他纠结啊,天,真是想打他一顿的感觉,大喊:快去啊,笨蛋,找她说明白你的心情啊,整天自己自爱自怜,很喜欢这种感觉么。。。真的是。。一会儿说,我决心要告诉她了,我要写封长信倾诉自己的相思爱慕之情,一会儿又说,我还是不要说了,万一她并不是那个我的完美的灵魂伴侣怎么办之类之类。天啊,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怎么这么令人感觉。。蛋疼。 不过沈从文就不会啊,看他一封一封又一封的情书终于追到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乡下人喝到了那杯甜酒。而夏济安呢,把古代文人的羞涩内敛,克己复礼发挥到了极致,竟然还想着守贞这种事,内心渴求完美纯洁,实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真是被“存天理,灭人欲”害惨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也算是一种可爱之处,我想若他最终跟李彦在一起,李彦走下神坛,女神形象破灭之后,我们的夏济安先生或许从此心碎,一切幻灭了。他的这种爱上的坚贞可爱到时就会变成一种极端了我想,会使大家都生活的很痛苦。
       而且有时会想自己早出生就好了,遵循旧礼娶李彦,或者晚生几十年,等等之类,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啊,再则在上海时则是想自己若是家境富裕就好了,那么自己便可如何如何,自己家现在这样窘,怎么见人。读到这些,真是好气好笑,但也想想自己,自己还不是这样,整天想自己怎么怎么那么我就会怎么怎么,想到底,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不敢找了个光明正大的接口,等到真的有了什么,自己又会找到新的借口来说,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共性其实。
      其实我也喜欢阳光,大大咧咧,性格可爱的人,那些人是带光的,能照耀你的,内敛的人多带了股忧愁抑郁的气质,文人多具有,写文的人当然敏感些,所以写出各种让人感动的情感,但与其相处时,总是略暗了些,但这两种都是很好的,不必强求自己非要怎么怎么的。
     我自己也是偏于内敛稍敏感的人,有时很想钝感些。还需练习练习别那么的敏感才好。
    这日记还算是真实,最终两人当然未在一起 ,这也是意料中的了。也是可惜长叹啊,主动一点就能消除多么大的苦相思啊,偏偏难以迈出,世界上的自伤自怜,难以勇敢的前进一步的人真是太多了。
      还有里面提到了一大堆电影之类,对我当然一部也没听过,也提了提一些书,有时间可能会查查看看。他们的英文水平都挺好的,虐了绝大部分的国人了。
   这本书就说这么多了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七):《夏济安日记》读书笔记

      说实话,一开始得知这本书是因为讲国俗的老师钟情于西南联大,所以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而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完全是是因为张老师在课堂上说这是一本小清新的情书集,男生可以用以参考将来的情书范文。虽然我不是男生,我也不是小清新,张老师通俗的概括好像也不那么正确,不过我想在吸引人的注意这一块上,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怎么样,反正我是在他的书单里面力排其他书,最终选择了这一本。
      看这本书是放寒假的一星期之后,一开始向人推荐这本书也是因为想找个人和我一起看下去,平时可以讨论讨论感想而已,没想到那人竟然一点也不领情,以来嫌弃这本书太过老旧,二来嫌弃这本书没有现代生活气息。于是我也就暂时搁置了这本书,不想看书的时候可是千万强求不得自己。机缘巧合的是,我又在当天没了手机流量,于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翻开了这本枕边书。
       对于夏济安先生追自己班里的学生这件事,我倒是有很多话想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个年代或许更早,师生恋总是成为别人心中的一根刺,拔不出来又总是隐隐作痛。小时候爸爸单位一个女同事为了羞辱我曾经说我爸和我妈是师生恋,不过还好大小我也从来没觉得师生恋有什么不妥。后来经我证实我爹是小姨的老师而不是我妈,而他俩又是通过媒人的牵线搭桥走在一起时我那一个失落!一段良好又浪漫的想象就这么崩塌了。
       要说我对于夏先生这段情的看法,无非就是一个男青年的荷尔蒙史,对于一个男子汉来说,在感情上唯唯诺诺、进退不得的事我是从来不会太赞同,当然这不是说不应该考虑一些因素就莽撞地向女生表白。夏先生虽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可是对于爱情还真是像个胆怯的孩子啊。对于女学生的爱慕总是一开始脑子一热下定决心要好好爱一次,对她表白,但不到两秒钟又瞬间冷静下来觉得这样行不通,自己是否也并不那么爱她,放假回去冷却一阵子热情就消失殆尽了,甚至还找帮手帮他出主意,自己倒像是个无头苍蝇。
       荷尔蒙让夏先生的头脑不太清醒,不过说句实话,谁陷在爱情里时又是清醒的呢。对于这个书的版本,我不知道是因为我看的PDF文档的原因还是什么,里面无论英语还是法语都有很多错误,所以看起注释来很吃力,也不知道夏先生看的那些书究竟是什么。
       对我本人来说,这种男性荷尔蒙显然不够强烈,略显扭捏,所以其实我自己本人不是太喜欢这样的文,但字里行间又的确是能体现出夏先生的渊博学识和心里挣扎,加之此书为张老师推荐,因此我也就评一个推荐,也许喜爱这本书的人会骂我不懂得欣赏亦或者是胡乱打分,姑且如此吧。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八):这两天在读《夏济安日记》

这两天在读《夏济安日记》。 今天早上6点就醒了,梦里都是夏济安生命的状态。我不记得梦里的感受是什么了,总之生命托付于沉郁,像一栋水泥的楼房,一艘巨轮,一生一世。 早上继续读,书的末尾竟是那样一篇纪念夏济安的追悼文(一个夏先生很可能曾经像爱R.E.一样爱过的女子写的),那么羸弱而寡薄,那个人根本配不上夏先生对生命的炙热。至此沮丧已极。 又觉得,前几天还历历在目的31岁的青年,突然就连带着他身边的人,都消逝在世界上,蓦地消失。感到沮丧又怅然。 那种蓦地,那种炙热,那种怅然和沮丧,就和我梦中的情境一样。我希望有所改善。我希望我不完全同意他,我希望我可以帮他。

  《夏济安日记》读后感(九):有一种爱叫单相思

之前舍友就跟我推荐过这本《夏济安日记》。在图书馆发现它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欣喜,竟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日记主要记录了抗战时期一个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文人对自己一个女学生的暗恋。感觉读这本书的时候挺纠结的,作者夏济安连与异性携手散步的经验都没有,一往情深地苦恋一个女学生,却却羞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内心活动也充满了矛盾。我相信有过暗恋经历的人在阅读这样的文字的一定会感同身受,脑海中无数次地想象和他在一起的场景,而现实中却一直在极力地去逃避,迟迟未作出行动,只是默默地躲在一 边观察。夏济安就是那种把爱情看做一件很神圣的事,骨子也不发浪漫主义气息的文人,他总是理智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情感,认为如果自己无法提供给对方一个衣食无忧并且可以享受到乐趣的环境,那么他宁愿她找一个自己更懂得乐趣经济更充裕的对象。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他又是自卑而懦弱的。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又不努力争取,怎能不让人纠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