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10篇
2022-05-25 12:2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是一本由Gregory Cochran / Henry Harpendi著作,Basic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0.99,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一):辉格:人类还在进化吗?
人类还在进化吗?辉格
2013年2月19日
对于人类为何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问题,在达尔文之前,可以说的大概只有“上帝照他自己样子造了我们”之类,而从达尔文以来,我们已经能够从许多方面更有意思的谈论它了,为何我们的眼睛会有盲点?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其他脊椎动物的一样,最初从感光表皮发展起来时,其感光细胞恰好位于神经细胞后面。
不过作为人类,人们更关心的是那些将我们这个物种与其他动物、其他灵长类和其他大猿区分开来的那些特性,是从何而来的,这方面的探索形成了侧重于生理与体质的进化人类学和专注于心理与心智的进化心理学,前者在莫里斯的《裸猿》和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里都曾被介绍,后者近年来更已壮大为一门显学。
进化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过程,考虑到智人从其他大猿和人属近亲中分化出来,获得自身特性而成为新物种的过程发生在更新世的东非大草原上,因而上述两个学科都将此环境下的狩猎采集生活设定为其理论背景,许多学者进而断言,人性的生物学方面在人类走出非洲之前已基本定型,此后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观念与文化层面上。
这一判断的理由首先是离开非洲的时间太短,五万年在进化史上只是一瞬间,其次是根据间断平衡理论,物种成型之后的微进化将是细微而缓慢的;更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自然,摆脱了自然选择的压力,因而进化过程也已终结;总之,过去几万年中,人性的变化即便有,也是细微而肤浅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种群遗传学和分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上述判断正在接受挑战,犹他大学两位学者在2009年出版的《万年大爆炸》一书中,通过细致的理论分析和最新的遗传学证据指出,过去五万年的经历在塑造人性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影响是重大而深刻的。
作者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完全符合预期;首先,人类走出非洲后很快遍布各大洲,从东非草原单一生态位分散到了迥然不同的各种生态位,形成了一种类似辐射进化的局面,各地域种群没理由不对其面临的全新环境作出进化适应,而只要选择压力足够大,五万年并不算短,正如狗的驯化史也只有几万年,但品系间以及它们与狼之间的差异却已如此之大。
其次,农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计模式与社会结构,而生物的特性总是与其所采用的生计模式相匹配的,这意味着向农业转变带来了巨大进化压力,人类改造和控制环境、组织社会的努力,实际上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全新生态位,进而推动自身向新的方向进化,这是一个自我驯化的过程。
最后,人类散布全球、继而转向定居农业的过程中,人口扩张了四个数量级,而种群规模扩大会提高进化速度,因为可供自然选择起作用的变异数量增加了;这样,进化的供需两侧——变异来源和选择压力——都大大提高了,作者据此结论:进化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极大加速了,定居农业之后的进化史堪称大爆炸。
作者随后列举了许多证据来支持上述结论,比如印欧人与东非人各自进化出了成人乳糖耐受性以适应畜牧生活,欧洲人和东亚人各自发展出浅肤色以应对高纬度地区的缺钙问题,热带非洲和东南亚丛林的族群分别发展了应对疟疾的不同血细胞变异,拥有长期农耕史的族群,骨骼变得更薄更轻,更偏好糖类,更能抵御酒精伤害,性情也更为温顺、刻苦和有耐心。
与狩猎采集族群相比,农耕者在免疫系统、代谢机制、运动机能,甚至心智特征上,都已发生许多适应性变化,弄清这些变化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反过来也能让我们更好的探索和理解这些变化发生于其中的那段历史,以及这段经历的不同如何导致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当然,作为一部旨在彻底扭转固有陈见的开创性著作,该书的诸多创见还远不是学界共识,无论对基本事实的认定,还是对这些事实的解释,无疑都将遭受众多质疑和考验,但仅就其在理论上的廓清,对已确立事实的重新评估,以及对该领域最新进展的阐释介绍,已足以令其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要著,帮助世人以全新的眼界和起点思考“我们从何而来”这一古老而永恒的问题。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三):记录一下看懂了的部分——《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呼!好歹看完了,词汇表和注释也瞄了一眼。如今看完一本书越来越难,读书本领越来越渣。只有一条稍可安慰:屡败屡战。这本书,似乎还没有中文名,应该叫做什么比较好?《一万年来人类的爆发式演化》?《演化一万年》?《生命不息,演化不止》?《一万年不少,足够演化》?
估计有一大半没看懂。遗传学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等专业,查了名词意思,也不一定读懂了逻辑。就把看懂了的记录一下吧。以及忍不住rp的部分。
这本书2009年出版,至今5年,做为科普书还看不出能否站稳脚跟,但争议性已经确凿无疑。
最醒目的观点:演化从未停止,正在进行中。
这个事情作者说出来之后,我觉得有理。虽然几万年在演化尺度上算是很短,但是短有短的作为,没有短期的微小改变,哪来长期的显著演化?说演化完全停滞的观点,真的需要质疑。作者以狗为例,说明动物在短短几千年的人为选择下,可以在外形和特征上有显著改变。人当然跟狗的情形不一样,但是人的生存环境几万年来的确有急剧的改变,为了生存,生理上必定会有调整,有些就能达到基因变异并延续该变异的层面。
为什么人跟人不同,因为人跟人的基因不同啊。
人从哪里来呢?从非洲来。现代智人从非洲来,在欧洲边缘遇到尼安德特人。智人从尼安德特人那里得到了一些关键的基因,使他们能够适应欧洲比较寒冷的生活。书上这么说的。我觉得听起来有点太过理想化,而且证据显得不足。也可能是我彻底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读这一段的时候,老想起《2001太空漫游》里的黑石和原始人。黑石是选出了智力基因已经变异增强的原始人,还是用什么手段导致了某些人的基因变异?
然后讲到农业。农业是影响人类基因的重大事件。这个听起来也有理。You are what you eat. 食物营养结构的变化使某些疾病容易产生,比如糖尿病,那么那些不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会有更高的机会产生更多的后代。狩猎社会的人如果一下子食用农耕社会的食谱,比已经农耕了很久(这个很久是指几千年那种很久)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更重要的是传染病。农耕社会产生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传染病,因为人口密度大幅增加,又跟家畜共生。这样就会出现特有的生存选择,比较能够抵御新生疾病的变异,更有机会让后代存活,于是农耕社会的人到后来会普遍带有抵御疾病的基因。他们的基因组跟狩猎社会的人就稍有不同了。
书里举的比较透彻的例子是乳糖不耐症。这个我看懂了,因为Colin是乳糖不耐,我还有个好友也是。乳糖不耐症,就是有些人的身体无法分解牛奶或其它乳液中的一种主要糖分,不能吸收牛奶中的营养。简单的说,他们不能喝牛奶。喝了也白喝。
原来早先人类都是乳糖不耐,哺乳动物都是。因为那时候哺乳动物的乳汁来源只有母亲。母亲的乳汁很宝贵,要尽量供给有需要的幼崽。动物长到一定年纪,身体就不再能够消化乳汁。这是一种保护幼小以免兄弟相争的机制。不然幼崽一定抢不过长大了的哥哥姐姐。
(花生米得知此事,失落地说:我能喝牛奶,原来我是个变异。)
(其实大家能活在如今的世上,或多或少都是变异,都是X-Men。)
但是后来有了农业,驯服了家畜,乳汁来源增加了。8000年前,某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偶然的变异,有人可以吸收牛乳了。这个人比其他人存活的机会大,带有他的变异基因的后代,也比其他不能吸收牛乳的人有更大的生存和繁殖机会。漫长的岁月中,可吸收乳糖的变异基因渐渐覆盖了大部分欧洲。到目前,大概只有不到20%的欧洲人是乳糖不耐。
然后作者更大胆推测,认为语言史上神秘的Proto-Indo-Europeans,就是因为乳糖消化基因变异,而繁殖到欧亚大陆的很多地区,他们的语言是欧洲和亚洲很大部分语言共同的来源。他们的证据是,那种神秘母语中,关于“牛”的词汇相当丰富。这件事我倒也知道一点,是从只读了半本的《Mother Tongue》(Bill Bryson)里面看来的。(可惜那本书到现在还没读完。今天特地跑到国家图书馆去找,结果两本都出借了。)
真是蛮有意思的。尽管证据并不是那么充分。
至于另一个主要的证据,祖居德国的犹太人为什么那么聪明,应该是这本书最具争议的部分吧。一个呢,是关于某个人种特别聪明的研究,很容易政治不正确;另一个原因,则是犹太人就算真的特别聪明,这聪明劲儿也是最近200年冒出来的。基因变异的时期,真的这么短也行?难道那一茬犹太人真的就像是实验室里密集经受选择压力的豌豆?作者显然觉得是,可我觉得有点不太靠谱,虽然做为外行完全无法反驳他。我倒不介意犹太人被证明是特别聪明。生活经验告诉我,人的聪明还真是天生的,我不是指那种能读书的聪明,那个可以训练。话说回来,能够被训练,也是一种分别。有些人训练了也没什么效果。
关于这本书的主要印象就是这些了。书中主张人的演化这些年来从未停止,而且在生活方式、食物来源、文化发展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刺激下,演化只有比远古要快。
它比《自私的基因》容易读,那本现在还在跋涉中。但是跋涉也不是没有成果,比如这本里提到基因的鹰派与鸽派理论,我就知道是什么东东,因为是从《自私的基因》那里来的。
前些日子总结了一些《自私的基因》里看懂的东西,给一个朋友看。她就说这些不都是常识么?我就想,1970年代出版的《自私的基因》,四十年来已经扎下了自己的根基了。所以,总有一天我会看完那本书。
保持开放的头脑,抽空读一些有趣的观点,是很好的。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四):基因战争历史的真相!
- 基因变革的原则:1)基因变革是短视的,只是为了今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而有可能成为明天环境变化后的阻碍。
2)鹰鸽博弈:基因中的鹰派和鸽派比例最终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 采集-狩猎时代:
智人从尼安德特人那里“收购”的基因引发了人类革命性的变革。新的变种人拥有了杂交后的能力优势,更好地适应了北部欧亚大陆的环境,包括:
1)体质上:
a)对寒冷气候的适应
b)对本地疾病的抵抗力
2)精神上:
a)更高的智商,创新和发明能力的爆发(艺术、雕塑、绘画、珠宝、工具、武器等,大脑更大,因此需要额外排汗来散热)
b)语言能力的增强->协作能力的增强(应对大型动物狩猎)
c)风险偏好和风险评估计算能力(应对大型动物狩猎)
后来的农业革命对智人的基因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压力都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是采集-狩猎基因,因此并没有偏袒的优劣势。
尼安德特杂交的部分体质学证据:
1)后枕骨
2)磨牙和口腔间的空隙
可能的尼安德特基因:
1) microcephalin (MCPH1),调节大脑的大小
2) FOXP2,语言
- 游牧时代:
印欧人的爆发:乳糖耐受基因使得牧业更有生产效率,形成了供养了更多人口的优势,加上马的驯化和牧民部落的战争机动优势,在农业边缘地区迅速取得压倒性胜利。
- 农业时代:
农业社会的统治精英倾向于减少平民的暴力倾向,以利于提高收益,就像农民会减少所饲养奶牛的暴力倾向以提高产量一样。
由于马尔萨斯陷阱的大前提,即使农业群体的体制降低了暴力风险,但饥饿也会补偿人口的平衡。如果政府比较优秀,最终的解决办法是降低整体生活水平,至少在热量方面。
长期的农业导致奴役人格!东亚,特别是中国,对冒险基因 DRD4 7R (容易导致ADHD 多动症等)有极强的消灭能力!
- 工业时代:
农业社会中的有产者最终筛选出了布尔乔亚式的小资产阶级人格,包括勤劳、节俭、忍耐、和平、自私等。他们在随后的早期工业革命时代依然保持了竞争优势。这就是新教伦理的真相!
- 后工业时代:
创造性在长期的历史中是处于劣势的,因为创意很容易被复制,创造者本身很难得到好处。外部体制的健全才能逆转这种不利情况,使得创造者获利。在后工业时代,尼安德特->牧民->创意者终于获得反转优势!!!
今天,基因的进化仍在加速进行!War, war never changes.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读后感(五):不错,读完后我能记起来的东西还挺多
讲了和语言有相关性的基因,作者倾向于认为尼安德特人即使有那个基因,也很可能没有语言能力,而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结合,很可能是4万年前人类文明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以及提供了一些农业革命后人类进化的证据。其余部分,印象最深的是讲犹太人的进化历史。欧洲的犹太人因为各种职业限制,只能参与需要高度脑力的工作,自然选择压力很大,这导致了他们智力的快速进化。这两个作者都不完全是生物学专业的,好像一个是物理学,一个是体质人类学,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但是人类停止进化的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因为进化的关键不在于生存,而在于繁殖,只要是适于繁殖的基因,就一定会在群体里扩散。英文不难,看起来不很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