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退步集续编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10篇

2017-11-26 22:3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10篇

  《退步集续编》是一本由陈丹青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一):怒目金刚,菩萨心肠

读完《退步集续编》,正是下午茶时分。
煮沸水,冲宇治抹茶,佐以稻香村的南枣果仁糕。茶杯是当初在味千拉面吃饭,喜欢,就用信用卡积分换了一个,接近正宗的抹茶杯,虽然有店家的LOGO在上面,有点不搭,不过,我也不是讲究的人。
《退步集续编》里有写日本的部分,这部分写得并不好,比舒国治差远了。陈丹青熟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对日本,还是有点走马观花了。
但是,为什么要过高要求呢?他已经不错了。
我不太喜欢愤怒的人,陈丹青和李敖除外,他们的愤怒,是有资本的愤怒,有些人的愤怒,是有个人诉求在内的,营销的必要。李敖近年来由于老迈,愤怒依旧,但是愤怒有点变调了。陈丹青,如果不说话,看上去是个文人的样子,一说话,那个怒气就出来了。
他和陈逸飞,都不象艺术家,他象作家(当然他本身也是作家),陈逸飞象商人。
他不是为自己怒。他自己,没什么可怒的。
生在那样的年代,被大时代折腾,他仍然去找自己的路子。不太清楚他是如何自学绘画的,然而画成大家,背后付出的努力,想必也很可观。初中文化,再到考研究生班,这样大的跨度,中间起支撑的,也必然是大量的阅读和研究,这在他的文字里,是能够看出来的,有阅历有功底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不需要有多少点缀,直接了当,但有力量感、硬度感和节奏感。这个道理,和画是一样的。
我读这本书,很难过压抑,也不是为自己,我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幸运,虽然也遭遇过洗脑,毕竟还是觉悟了,我为现在的很多孩子难过,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受害,有人在维护,有人自暴自弃。陈丹青参加《一虎一席谈》,面对大学生的诘难说不出话来,如果是我,也许同样如此。
读这本书也会痛切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即使已经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不少年数,我仍然为自己的无知而感觉到悲哀。陈丹青之所以是陈丹青,木心之所以是木心,固然离不开时代背景,但个人的不懈学习,是我需要效仿的。不管时世如何,不应该放弃希望。
写鲁迅的几章,读了尤其难过,去年在绍兴,鲁迅纪念馆里,站在那里,怔怔地落下泪来。陈丹青写鲁迅,有入木三分的犀利和深刻的洞察,在他笔下,揭示出另外的鲁迅,是我之前所未曾想到的。
读这本书并没有多少愉快的感受,但是,有些书,本来就不应该愉快地读,读,可开眼界,如陈丹青所说,“眼界不为实用,眼界开过,你就不一样。至于怎样的不一样,还看你的资质与天性。”
因为这本书,我不一样了。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二):续编《退步集》

陈丹青二年一本杂文集,《退步集续编》,续编《退步集》。从辞职开讲,他的出名亦是他辞职的开始。同他一样,我也不懂为何一个大学教授的辞职在当时会成为一个社会新闻,引起轩然大波,从而对大学教育开始进行思考。那时该是2004年,如今2013,时光过了九年,教育现状依旧,甚至更惨。学校连年的扩招,连年的扩建,出现连年的用工荒,中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那些大学生不过是混了张文凭,混出个标签。个性埋没,兴趣全无,名校的虚荣笼罩在清华北大等等之上。
书分五部:绘画,教育,专题,杂谈,博客选摘。绘画多为追忆,追忆文革一批与他同在上海的著名画家,还追忆了陈逸飞,这位为艺术早逝的人。作为艺术家,死在自己的艺术事业上,不失为一个完美的句号,逸飞该是幸福的。教育,丹青就是靠这个被出名,可能是他个性使然,可能是他海归缘故,可能是清华的著名,让他一个辞职激起千层浪,直到退休,媒体采访不断,他的开炮直到现在,但渐渐式微。行政对教育的管教从未放松,体制下的教育成为官本位的思想。专题,这才是此书的重量级内容,丹青是画家,所以绘画艺术方面是专家。他纵横地谈艺术,谈展览,谈鲁迅,最后谈他的师尊——木心。
三篇文艺,三篇鲁迅,一篇木心。他有多爱艺术,多爱鲁迅,多敬重他的老师。绘画艺术,我白纸一张,讲的画家、作品一窍不通,除了文艺复兴那三杰。面对中国的山水画,也几乎没有感觉。陈丹青说上海是民国时期的纽约,亚洲的文化重镇,超过香港,东京,而今的上海没落了,民间的艺人也未必会受到这座城市的尊重。我生长在这座城市,却从来不知它过去的辉煌。解放前上海的艺术文化是颗明珠,整部民国的艺术史,可以浓缩成上海的艺术史。这里是当年油画的起始地与巅峰,如今这座城市却连座像样的美术馆也没有。上海博物馆兴许在中国是像样的,但与纽约,巴黎,邻居日本的东京相比,都是破败的,没有像样的展览,更没有热爱艺术的观众,说到此,心是凉的。鲁迅,五四文学绕不开的话题,当今教育课本中被扭曲的形象,小孩子怕,大人也怕,所以慢慢删了,皆大欢喜。丹青多爱他老师,放了一篇,算尊重。木心离去约两年,后在丹青的大力推荐下开始被人知道。是不是人死后,出名才快。他的《文学回忆录》,我至今未看,独特的语言风格,独特的文学史讲解。但是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我怕被先入为主
杂谈很杂,讲多了北京消失的胡同,这次终于讲了点上海,这是他的故乡,他爱它。他也开过博客,这个我倒很感兴趣,只是关得早,那时我网线都没拉。慢悠悠写日志给人看,我已没这个心思。看到末篇,时常有人讲座完后找他签字照相,他三陪似地做,说句重话“ 真有出息的青年,不该做这类事“。我深以为然,笑而不语。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三):心怀大爱

       看到教育篇觉得陈丹青的态度是偏向消极的,关于辞职的原因他多是归于受制于教育体制,可能本就是爱好自由之人,也不愿受此束缚。显得颇有文人的风骨傲气,既然改变不了我便离开就是了。虽是离开但在他言语中仍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教育的拳拳之心
       那一辈人,在教学之外,对中国教育更寄托了自己的一份理想、一份情怀。区别在于,有的人忍受不了受制于体制,便一鼓作气离开了。有的人却回到了这个教育体制,只希望自己的微薄努力能影响到这个体制内的一些人。我更欣赏后一种人,也更愿意做这一种人。努力虽然微薄,但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至少我就被这样一位教授影响到了。他是《中青报》的前主编,退休之后本定居上海,但他对现下的新闻评论教学却十分不满。他在退休之后应聘到我们学校教授新闻评论,选择了重返体制。为了这两节课,他每周都要在上海、南京往返,学校给他的上课酬劳还不够补贴他的往返高铁费,但他却说他觉得这样做很幸福,特别是当看到同学交出了不拘泥于新闻评论格式、有自己思想的精彩作品。他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就连我这样一个外系同学也因为他的鼓励一直努力学习评论,最后进了《扬子晚报》的大学生记者团。他恨不得把他毕生的知识都教给我们,只希望我们学得再多一些。每节课之后他都会给我们布置一篇古文的阅读,因为我本也不是个文艺的人,对文言文更是没兴趣,我曾特意发过邮件问他为什么我们学习新闻评论要读古文,他只让我静下心来好好读,体会古人用最简单的词表达自己最深的情怀。直到结束他的课一年后,因为偶然发生的一些事情,我开始爱上宋词、爱上文言文,只觉得有的伤心与苦痛古人表达地恰恰好,才开始有些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在我们自己的物质生活满足后应该就要追求自我的精神满足了。人活着,应该要有大爱,对他人、对社会,这样我们会活得更有质量。陈丹青是名人,他可以透过笔头发声、号召,我们能给的是自己的行动。

  《退步集续编》读后感(四):有时候乏味是因为你没细品

       有些书很乏味,但是认真看下去了还是收获蛮多的,记得《退步集》就是放在桌上慢慢看完的,好吧,买来慢慢看。
    哎呦,评论短了还不让发。
    现在看书,就喜欢看年龄稍大的人写的,有时候看似在唠家常,其实一些现实的要义已经蕴含其中,不过文风一般吧,文风和思想还是两回事的,就如陈的老师木心,我是整整买了一套他的书,可是他的语言我真心不喜欢,可能是年龄太轻消受不了,但应该慢慢看吧,把那层层的文字剥下来,看到原本的思想情愫,这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的营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