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0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10篇

  《我说的不一定对》是一本由梁欢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一):你可以多说点

前几天不怎么看书的小伙伴竟然给了我一本书,接书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好好安利一下这本书,没想到他的理由竟然是:“我看完之后再也没有想重复看的心思,扔在家里也是碍事,不如拿来分享。”我心想你倒是把好东西拿来分享啊混蛋!然后带着一脸微笑接过书的我说:“好嘞。”书名叫《我说的不一定对》,作者叫梁欢。其他的信息请自行百度,说实话除了封皮上的几个字我一无所知。这本书的封面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正反各一张作者自己的图片,嘛,风格接近写真摄影集那种。我不禁想问,为毛现在的书都喜欢在封面贴上作者的大头贴呢?最重要的还是书的内容吧!封面装订什么的求得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上加霜吧!这种赤果果的粉丝消费感让我对中国出版业的畸形审美产生了一种无力吐槽的感觉。(话说正面直视照片难道不会让人联想到旺旺广告么?再看,我就喝掉你。小朋友半夜看到会吓尿的。)虽然书的外观让人吐槽不止,但是由于我这个人得了一种新书在手不翻就会死的病,我还是打开看了看内容。书的目录还是有一点意思的,至少显示出它的种类很多,也有很多吸引人的关键词。比如抓人眼球的“性取向”;比如人类永恒话题,减肥;比如装逼首选——哲学。所以说在起名字这个技能上作者还是get了的。选择网上很多中小学生热衷于标题党这个事业,话说你们真的敢在考试作文里也这么干吗?估计语文老师看见鲜花般的题目插在如翔般的内容上,会给你一个史无前例的评语吧。当然,这本书所述内容跟题目靠边,而且能提出观点进行完整论述,这可以给个优秀。内容上来说,这本书属于快速阅读的类型,也就是可以三五个小时读完,没有太多值得反复品读琢磨的字句。最大原因可能是书里面的鸡汤不够浓,道理观点大多我们都知道,远不够标新立异。在这样的基础上更是给人一种长微博的感觉,让人散文随笔与网络帖子傻傻分不清楚。说了这么多缺点,难道这本书一无是处吗?那倒不是,至少对我来说不是。刚才说这本书很多道理我都知道,那剩下的就是我不知道的。虽有些是熟悉的道理,但是却让我很支持。虽没有多少能让人反复琢磨的字句,但是拼凑起的整体能引起共鸣。作者本身在文字风格上有受到王小波影响的痕迹,一些观点和说法可以让人看到王小波所说“反熵”现象。这让喜欢王小波的我感觉读起来很舒服。再说,作者觉得知识产权应该得到重视,他认为游戏该买正版,他认为歌手应该真唱。这些观点虽然网上一翻一大堆,可永远不缺乏支持者,就好像我一样。作者对于性取向问题的论述是最让我有共鸣的。同作者一样,小时候都是矮挫丑、土肥圆,对于完美、有能力有力量的同性有一种羡慕和崇拜的感情,甚至能达到爱慕的程度。但是随着年龄长大和外在的变化,也对异性产生了兴趣,书中称之为精神上的双性恋。对于这段的描写作者用了很多笔墨,虽然赤裸,但并不恶俗。尤其是加上后面婚姻问题的论述,更是增加了作者这部分描述的真实性。总的来说,这或许不是一本好书,但是它有着可以畅销的理由。(除了书里面时不时出来吓人的写真照片外,内容还是具有可读性的。)但是为什么我的朋友会觉得不够好呢?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他对于这本书抱有过高的期待值,他觉得内容应该极尽辛辣讽刺。第二就是选书的问题。当然不得不承认市面上存在很多烂书,完全不值一提连吐槽都不配。可是有的书你读了没意思没兴趣,不是书本身的问题,而是选书的问题。就好像我14岁读《小王子》觉得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无趣的童话书;16岁读《情人》我觉得杜拉斯写的驴唇不对马嘴。而十几年之后,我再读《小王子》却真的相信有那么一个小王子守着他的玫瑰花看尽日出日落;读《情人》看着王道乾的翻译热泪盈眶(不排除受王小波影响)。所以选书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但是可惜很多人永远只会看着热搜热卖榜买书(不知道这段话会不会打了我朋友的脸,但愿不至于友尽)。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二):你是个很酷的人啦

梁欢在书里一直强调自己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嘛,看完了书,觉得他确实很酷啦。
没想到他也是一个对分得清“得的地”有着丝丝优越感的人,不过看到政策呼吁取消分清它们,心里还是有淡淡伤感——这个逼以后还怎么装?
书里面最喜欢“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这一篇,微信公众号里大把的标题都是有“干货”二字,打开手机看到这两字,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猛地点进去,彷佛将玩手机时的忐忑与罪恶感狠狠抹去不少。事实上,所谓的干货大多是投机取巧的小伎俩,又或者是用加粗字体标出几句“客观”金句,美其名曰做到这几点就能如何如何。当依靠标题将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在你如饥似渴地啃时,干货二字的目的大概已经达成,在看完所谓的干货后,心满意足地打开又一篇推送,再干的货也无法填满脑袋的空洞。
有时真的很喜欢那些毫不中立的湿货,在这些湿货中浸淫,去辨别,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去看他是否站得住脚,这样的阅读思考过程要比看所谓的干货得到更多。
调整学习预期,明白世上绝大多数本事都无法速成,这样当看到毫无成效时就不会早早放弃,而是多坚持几分,走得远一些。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三):我很喜欢,欢迎尝试

他说的不一定对,但是他展示了一个真诚的,自由的,可进化的精神世界。 大多人的精力,往往停留于日常需求,纠缠于阵营视角,沉溺于思想上的舒适区,满足于一些永不深入的“人生哲理”或为迎合白日梦批量生产的书籍影视,好看、富有、受欢迎就足够是令人向往的极限。 而人除了是动物上的人,还应当是更多。 除了满足身体的各种欲求,精神上的安全感虚荣感,以及“我想要爱与被爱” ,还应当有其他的想法。 而那些其他,往往被认为是多余的,无用的,自以为优越的,故作姿态的。 可只有多余部分才是进化的奖赏,是人从生存中解脱出来的部分,是人和低等动物不同的部分。所以“多余”在我眼里,就是这本书的可爱之处。 那些多余的东西不能给你直接的欲望满足,甚至往往是痛苦,但它能让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物种意识的一部分。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思考方式的权利,没有人能脱离生存本身去谈论意义。我只是说,思考,好过拒绝思考。 更糟的是自以为在思考:面对事件,臆想出一个解释,然后为此寻找证据,疑邻盗斧,并为自己的“洞察人性沾沾自喜。(这也是我不喜欢《名侦探柯南》的原因,想象力过多,而缺少真正的推理能力。) 人无法避免偏见,但至少应当正视它,应当清楚自己的情绪有些是源于立场影响,而不是源于所谓正义。 真正的思考,在于自我审视与克制,而不是自我煽动与满足;在于痛苦地揭穿自己的真正面目,而不是竭力绘制精致的面具;在于探寻真理而不是制造真理;在于怀疑和探讨,而不是党同伐异。 对此,这本书做得相当好。 我反对“梁欢和他的粉丝们为了秀独立思考精神,故意唱反调,没有是非观。”同样也不会说:“常见观点的支持者都是盲从,被洗脑,不会思考。” 我们局限于各自的经历视野,无论如何,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正确。 例如罗素说,“我不会为我的信仰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罗素著作中我读过的部分里没有这句话,我只是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过它的引用,所以我可能是错的,罗素可能并没说过这句话。) 这种情况下,这本书所提倡的“好好说话”,就尤其重要。梁欢当然是有偏见的,我也一样,所有个体生命都一样。 “好好说话”的意义在于,让对话成为一次修正错误认识,产生新想法的讨论,而不是一场偏见与偏见间的战争。 的确有许多人因为梁欢的影响开始尽力好好说话(并不包括我,因为像我这么和善的人,原本就好好说话。),这已经是一个公众人物所能产生的了不起的正面效应了。 我说的不一定对,《我说的不一定对》说的也不一定对。而这本书可爱的地方,就在通达真诚的态度,愿意分享,交流,而不是说服,竭力强调自己的正确。 这世上普通人里乐于思考的人太少,其中有输出能力的更少。(梁欢不是思想家,所以在这一范畴,他是普通人。)遇见一个,就足够惊喜很久。 作者要有足够的精神基础,足够的思考与自我斗争,才能生产这些内容。而这些内容的价值,也的确是因人而异。 所以,我不会说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只会说这是一本有观点的书;不会说这是一本思想深刻的书,只会说这是一本认真思考的书。 你可以说我“故作理客中,其实特主观”,或是“站在高地俯瞰众生的小丑”,都没关系,那是你的观点,只要别强迫我同意。 我不向任何人推荐它,我只说,我很喜欢,欢迎尝试。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四):说的挺对 评的不一定准 推荐

每本书但凡出版必有其相应的消费人群和阅读价值,存在即合理。
例如热血青年,被老板打压了几次,看看鸡汤文可能就满血复活;生活太过平淡无趣时挑恐怖小说看;下雨的时候,晚上钻被窝的时候,旅游在火车上的时候,做科研的时候......都有特别适合当下情景读的书籍。
这本书应该适合所有情景。
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的点:
1. 没有撒鸡汤,但是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鸡汤的能量。这咖太奇葩,牛。就像他自己说的,已经着手并稍有成就 在感兴趣的行业领域进行创作,成功跨国审美的坎儿,作为看热闹的外行人,他提供的专业领域的专业评论看着都挺专业的,哈哈 长知识;
2. 没有无趣假大空,没有像其他作者一样不停地戳读者脆弱的神经告诉现实是有多残酷我们是有多不堪。
例如关于减肥戒烟。你可以作为一个过来人合理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问题矛盾的核心点;也可以秀秀自己上层社会朋友圈: 他们不仅优秀优雅有才华还可以拼身材看颜值,然后来句总结这个社会真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年少有子中年发福老来平庸;用这看似残酷的事实来让读者受教。其实平凡生活自有平凡生活的乐趣,胖子和微胖的生命也不需要喊口号来批判呼吁,健身教练/医生不是广泛的大众拥有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他们的服务,傻姑娘们光靠自身毅力盲目减肥身体慢慢出问题可能都不自知,所以这种呼吁本身就是一种残忍啊。作者属于前一种人,在这方面比一般小清新作家处理的好。不墨迹,不拖沓,不叫嚣。有做法,有看法,有经历。
除了减肥这个话题,还有[阅读],[偶像]等话题,他都在通过切身感悟赋予他们“我认为可能不对”的定义,对同时还刻意增加了幽默的文采,然后在潜移默化中让你心悦诚服
另外i还有[性取向]的话题,哈哈。看完怎么更加坚定了最初的看法呢。一直在想“直男”这个问题真的只是通过心理和最直观的生理反应来判定吗?为什么没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数据显示?嗯 请原谅一枚理科女祈求对世界能有更理性认识的原始心态
再说说读这本书的当下感受。
中午一口气读了大半本如果不是因为导师急着有任务一定站在图书馆书架旁看完,如果不是只剩下保留本一定借回来看,最后决定还是买一本算了。非常不舍的合上书,完全没有困意,要知道每天中午准点午休,准点犯困,除了偶像来学校还很少见能自我驱逐困意,然而看书时看书后却完全没有犯困,我这强大的生物钟呀!赶回办公室时,一路嘴角都是笑意,不是在回忆作者有意添加的文采,像是获得了某种满足,听富有学识的人讲幽默风趣的故事,没有深刻的哲学道理,没有艰辛奋斗史,没有要曲折的编纂,有涉及专业 私人 热门的话题 尽可能全面的把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和看法覆盖 并努力不枯燥。
虽然这种散文随笔与个人经历一结合一不小心就是满满的奋斗史,
这书没啊,嗯 大家都不容易,谁都不是那么轻而易举
每次写完评论,都有种再过两天就会自己打脸 不想出门的冲动,书里有段话很好的解决了我这个矛盾 “比起成为一个出色的创造者来,些许黑历史简直太微不足道了,所以你一定要学会自我调节,当时的我虽然浅薄,但浅薄到如此理直气壮,还是相当酷的啊”。
嗯 果然 对毒舌/排版洁癖的男作家内心深处天然爱。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五):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看到评分是8.1,超过我的预期。这本书本身是诚意之作,除了莫名其妙的写真照片之外,文字部分坦率和真诚的让人感到不好意思
       他说的不一定对,但都“政治正确”,对知识产权的拥护、性取向的包容、婚姻制度的反思,乃至对于解决问题都有一种勤勤恳恳的正统态度:问题一定要从下往上的抽丝剥茧式的解决,没有任何捷径。感觉和我预想中的梁直导有些许的不符,但又具体说不出差异在哪,就感觉突然那些照片上都变成了一个揣着袖笼的遛鸟老大爷,但还是一个有内涵的老大爷。
       利用本书里面梁直介绍的自己的阅读方法,我顺着目录回忆了一下自己在各个部分印象深刻或者留有印象的点。他说的不一定对,我理解的也不一定准确。以下通篇都是关键情节透露,躲避。
关于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干货”,依赖于传播人的接受能力和表达水平,干货的传递过程中总会有知识的递减。人们享受的不是干货,而是自己阅读或者追求干货的感觉。相对于干货,不理性不客观不中立的湿货才更能具有温度和生动的表达与明确的态度,更能得到梁直导的翻牌(最后一句是我瞎说的)。
关于毒舌虽好,不如创造:毒舌只是让自己的传播更容易引起关注易于接受的手段,但是创造才是你更能影响他人的方式(?)。在本篇里梁直导也坦率的承认了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与制作创造能力之间的距离,但出于对于创造的推崇,梁直的专辑还会继续下去,应该。
拥抱装逼:装逼是由不酷迈向酷的过程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要你觉得自己的目标是酷的,你就不应该在意别人的眼光,拥抱装逼。但我认为这里讨论的前提应该是目标是“酷”的,自己的本意是让自己变得更酷而不仅仅是在别人眼里的自己变得更酷,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装逼我还是觉得是蠢逼。
买正版的原因:因为想要他能有钱创造出更好的东西。
关于知识分子:只记得探讨了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差异,以及不能够以偏概全的diss所有的知识分子。其余部分的内容忘记了。在写的时候又重新看了一下这一部分。梁直导认为,随着知识获取途径的便捷性越来越明显,知识分子的精英属性被稀释,更应该侧重在其智性方面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喜欢思考、喜欢获取知识并且有所积累和心得的族群。并且对知识分子和伪知识分子进行了区分,区分的关键在于其获取知识的目的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好奇心还是表现欲。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则是基于第一点的讨论,因为知识分子已经剥离了其精英的属性,因此其作为一群普通人其中出现蠢逼和道德粗鄙的人是正常的,不应该因此diss整个公知群体。这里我想到了之前其在微博上的一个观点,既然公认对于音乐的讨论是需要门槛的,那讨论政治也是需要门槛的,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不是仅凭自己在社交网络上获取的碎片化信息就对政治事件进行论战乃至撕架。
关于性取向:好的,梁直导是一个精神上的双性恋,肉体上的单性恋,事实上的恋足癖(全文诚恳脸)
关于婚姻制度:婚姻制度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产物,是已经不合时宜的,需要推翻的,同性恋群体失去了推翻婚姻制度的机会。之前李银河老师也在奇葩大会上表达了婚姻制度最终要走向消亡的这一论点,但作为一个坚定的异性恋(目前看来),我还是认为婚姻制度是神圣的令人向往的枷锁以及爱情过程中最具纪念价值的仪式化形式之一。
关于个性化阅读:由人工智能选定推送的个性化阅读是程序员作恶,不利于扩展阅读面,无法造成新鲜感刺激。但如果能够既保证推送给我的是我可能感兴趣的,又是能给我带来新鲜感的新闻我觉得也是一种算法,只是更智能的算法而已。
关于直角引号、空格和的得地:诚如你所见,我还是不会打直角引号。
关于流行、流行音乐:好的创作人有责任在受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不断地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与欣赏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为了迎合降低本身的艺术含量。
一次刻奇:我认为我所见过的对于刻奇的最好论述是出于李诞(也可能是看的最早印象最深刻)因此对梁直导观点不多做论述。
关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终极发展形势。
小众优越感和精英仇视感:正确的态度是应该因为”优越“而优越,而不是因为”小众“而优越。相比于优越感,更应该警惕的是精英仇视感,多读书多交流多反思可自救。
关于好好说话:梁直导在此篇中列示了现代网络社会行为指南,建议大家进行学习。
关于群体的门槛: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用户质量的参差不齐,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分享还是设立一个群体的门槛。但我更想知道怎么能打破“初创-发展-繁荣-衰退”的循环,好像无论述,也可能我忘了。
关于讽刺的语境:不能为了搞笑而搞笑,而应该是为了讽刺而搞笑。梁直顺便推荐了一下SNL,但我实在看不下去,可能欣赏水平还不到位。
关于初级艺人入门:被更多的人误解是职业的必修课。
关于知心大哥哥的存在主义哲学:人生的意义在于没有预设意义(可能是,我忘了)
关于银弹:没有解决问题的快速有效方法,要从根本入手,踏踏实实的解决问题,一个遛鸟大叔带给你的人生哲学。
关于减肥和戒烟:要坚持。相比于寻找高效的方法如何让自己坚持下去更值得关注,一个遛鸟老大爷敲黑板。
关于语言不通要比划:不对外行人说内行话,表达的意义在于沟通而不是装逼。
关于创作中的独裁;相比于让合作者快乐,梁直导更关注的是让观众快乐。
关于快速学习:没有本质上的快速学习一说,最多是有有效的学习工具,相比于追求快速学习,不如趁早建立起学习本身就是漫长艰苦的旅程更能降低心理预期利于坚持。我认为,对于银弹,快速学习这两个问题,此处的受众就是普通人,要承认有天才的存在一个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
关于人生偶像:介绍了自己的人生偶像并推荐了富兰克林自传(??)
我的阅读法:正如本文,看完之后顺着目录回忆讲了啥,忘了的再看一遍。(我)个人顺手推荐一本书斋藤孝的超级阅读术,书中有类似的方法以及我觉得其他一些有意思的做法,虽然我做不到,啊哈哈哈哈哈。
最重要的是活得久:如题。结束了,不想打了,差不多就行了。
       我认为这本书8.1是高了,7分左右是有的,如果没有突然出现的写真照片可以更高。另外想知道梁直导是有一个小本子么,还是纯凭脑子记住的那么多例子和人名,看的时候莫名想到他高考语文应该作文分很高。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六):读后杂记

p10 讨厌干货,即浓缩的硬知识,因为有投机取巧走捷径的意味在里面,并且对硬知识的吸收并没有那么适众,就像少林寺小还丹不是人人都吃了能救命,功力不够可能还送命了呢。
p21 Ruby语言论坛里_why的一段话: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会挟裹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所以,创造。
p70 所谓个性化阅读的程序推荐,只是在不断重复过去的阅读轨迹,用作者的话说就是鼓励圈地自萌。话说豆瓣读书的豆瓣猜差不多也是这个效果,以至于我十年来并未能从豆瓣猜的推荐中得到多少惊喜,于是习惯性地忽略它的存在了,而更多的阅读参考还是来自于我的友邻们。
p87 在流行音乐里,节奏、旋律、和声三者几乎都已被用尽了。唯一一个还没被用尽的是音色,能让音乐制作者们有所创新、通过效果器来长时间摆弄,这也是电子音乐如今会成为世界最主流音乐的原因之一。
p112 通过密集学习战胜枯燥的学习过程,比如学弹钢琴,可以把反馈周期缩短到每一次手指按琴键都有特效来表现击键的华丽视觉效果和爽快的打击感,好像跳舞街机那样的吧。
p118 世界上的六种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作者的总结:1.传统的单一型艺术在衰退。2.新晋的复合型艺术(戏剧)比单一型艺术更有生命力。3.一项艺术中符合的单一型艺术种类越多,越是受大众欢迎(电影vs戏剧)。4.游戏是可以玩的电影。
p121 2015年全球游戏产业规模将达到920亿美元,同年全球电影产业规模620亿美元,全球音乐产业规模180亿美元。作者预判,游戏是艺术的终极形态。
p168 反假唱,歌手真唱为什么会唱成车祸现场?一是歌手现场演唱水准差,有坚持声乐训练的人竟然会被嘲笑练出来会是一样的文工团嗓,太毒了吧。二是演出方的调音水准槽糕,现场调音需要丰富理论+大量实践,还有极端昂贵的设备支持。国内商演预算给了明星,留给设备和调音师的预算极少,甚至有调音台路数不够,乐器插不了线,乐队没法演的故事。
p181 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共同懦弱,让他们只能在几个特定的领域里挤来挤去,反复做所谓微创新。而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数十上百年发展才能见效的行业,投资人根本没有去碰的勇气。
p220 查理芒格的话:如果你轻车熟路的走上跨学科的途径,你将永远不想往回走。那就像砍断你的双手。polymath,也是我深为赞赏的一项品质,作者也是这方面很好的一个榜样人物。

  《我说的不一定对》读后感(七):他说的不一定对,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这两天刚看完梁欢的新书《我说的不一定对》。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梁欢是谁?但我并不知道(在我看这本书前,我对他一无所知,包括名字)那么我为何会买这本书呢?我关注了一个微信公众号黑天鹅图书,里面推荐过这本书,还附有几篇试读文章,当然看着还不错,但还没有到我要买这本书的程度。可能被一些名家的影响,我对当代出版的书,总感觉不太靠谱,没有经过时间沉淀与检验,总让人觉得不放心。
所以我很少看畅销书,更别提会买了。而这本书却让我打破了这个界限,原因如下:我被封面吸引了,这书名好有个性哦!哇!感觉这家伙也好酷啊!尽管我不知道他是谁?(看了书后,才知道他就是这种追求酷的人)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我更多的是被他的经历吸引,据说他在出这本书前差点死掉,我感觉既然他是擦过死亡边缘的人,对于写作来说,或许会有所增色。毕竟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尝试的,也没有人愿意尝试啦!在我印象中,那些在苦难与死亡边缘能够生存下来的人,他们的作品一般都不会差,因他们洞穿了人生与苦难,他们在用文字诠释生命的本质。
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却感觉一般般。可能是我期待值太高了,但这本书还是有一定的可读性。至少在我看来,里面的一些观点蛮值得欣赏的。仅是一些,不过对于关于性取向和婚姻制度还有知心大哥哥的存在主义哲学这几篇,不敢苟同,不是觉得他太过前卫,也不是我观念太落后,而是信念原则问题。里面其他的某些观点还是蛮有趣新颖的,下面来分享下。(下文几乎全是书摘)
干货的本质,即浓缩的硬知识...通常你得到的那些自以为是干货的东西,其实并非干货,它们经过了一个[干货——某人尝试吸收它——此人有损耗的吸收了它并加入自身立场和见解——此人再将它有损耗的表达出来——你有损耗的进行了接收并加入自身立场和见解——你得到的东西]的过程...
从[不酷]变[酷]的过程是不酷的,因为你要进行大量的模仿。在模仿的初级阶段你的表现总是很蹩脚,就容易被人指责为装逼...如果你在向着更出色的自己靠拢的过程中被指责为装逼,那你就拥抱装逼。
  (关于拥抱装逼这点,我比较赞同,因为很多时候你并非是为了装逼而去做的,但总有人会误认为你是在装逼,那么这个处理方法是相当好的。比如关于坐地铁看书的行为,总有人认为这是装逼的行为,有时弄得的我想在地铁上看书,但又怕别人私下说我装逼,所以总是不了了之。梁欢的说法远比那些“你在乎别人的眼光干嘛,做你自己就好,管别人怎么说,你做你的”要有效,虽然只是换一种说法,装逼那就去拥抱装逼好了,久了或做成了一件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流言蜚语了。)
如何区别知识分子与伪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获取知识是为了满足自己旺盛的求知欲,伪知识分子获取知识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获取了这项知识。
知识分子的诉求是[让真实自我成为更好的自我],伪知识分子的诉求是[表达比真实自我更好的自我]。
知识分子在意一篇文章里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伪知识分子在意一篇文章里可以被其说出去的金句...(还有两句就不打出来了)
  (当时看完后,哎呀!我好像就是他口中的“伪知识分子”唉!但似乎又不全是,我努力的获取知识同样也是为了更多的满足我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我同样希望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有时我做的一些事,看起来比较装X,那些也确实是在为了虚荣而装X,但主要还是想认真做一些事,所以我还在追求与转化的路上。)
关于流行音乐中致敬、模仿、抄袭、借鉴分界?
假设你吃了一道大厨做的宫保鸡丁。
你觉得太好吃了,回家以后自己也试着做了一盘宫保鸡丁,但总觉得不如大厨做的好——这个叫模仿。
你觉得太好吃了,心心念念想着这道宫保鸡丁,买速冻水饺都挑宫保鸡丁馅的买,吃前还要含泪喊:致大厨!——这个叫致敬。
你觉得太好吃了,于是跑去后厨偷走了剩下的宫保鸡丁带回家,告诉别人这是你自己做的神仙菜——这个叫抄袭。
你觉得太好吃了,仔细一琢磨,是花生和黄瓜丁搭配的好,于是你以此为灵感,往自己做的松仁玉米里也加了花生和黄瓜丁,果然很好吃——这个叫借鉴。
看完梁欢举的例子,哇!通俗易懂有木有啊!我竟然明白了这个四者的区别了。
游戏具备的若干魔力之一是它能将一个枯燥反复的事变得异常有吸引力,它的实现原理,我称之为[密集反馈],即通过缩短反馈周期、进行大量短线激励的形式,使人进入[心流]状态。
游戏是多么特殊的存在,它一方面是简单易行的心流制造法,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媒介载体,可以承载知识。而人在心流状态下的学习速度又是最快的。那么理论上,只要电子游戏能承载的知识足够多,它能成为最佳学习方式。
...世界范围内,第九种艺术被广泛认定为电子游戏...
不管减肥还是戒烟,本质上都是对意志力的反复锤炼.....健身有休息日、戒烟有可以吸的额度——恰巧每一次失败,都发生在这喘息之机里.....
  (读到这一段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和他一样,之后的每一次减肥失败都发生那喘息之机里。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之所以减肥成功,就是因为没有中断过锻炼,即使有中断,也如他一样,觉得不坚持下去 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他称之为通过自我绑架的方法来制造一种[中断惋惜感]。这篇[关于减肥与戒烟],我深有体会,减肥的方法不在乎多种,而在于坚持,减肥真的是对意志力反复的锤炼。)
其实阅读方法并不怎么重要,了解任何一个人再如何独特的阅读法都不会让你拥有跟其一样的阅读能力...三条阅读法
    1.跨学科阅读;其魅力在于它能让人从多个领域里寻找到通识和规律,进而养成一种[上帝视角],身处这种视角时,我似乎可以动用一种更高级别的智能去分析各类问题。
2.书架里只放读完的书;...买书纯粹为了阅读。我也知道很多人有买书不看的问题,很容易被好书吸引,兴致勃勃买下来,一到手就放入书架,再难有时间或勇气去看,到最后看书变成了看书脊。
3.看目录回忆原文;读完一本书,在把它放入书架前,先翻开目录,根据目录逐条回忆书本的大致内容和精要,如果哪一条目录无法回忆起来,就翻开书重读那一章。
创作这件事,永远没有[完成]的那一刻,只有[决定不再继续修改了]的那一刻。
我觉得,一个创作者,应该不羞于展现自己的深奥与浅薄,尤其是后者。因为某种意义上,展现自身的浅薄是一种创造的必然,毕竟人总会成长,此刻的你之于下一刻的你来说注定是浅薄的。如果顾虑太多,害怕此刻的展现会成为[黑历史]而畏惧展现,恐怕就绝了自己成为一个出色创造者的路。
...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对。
                                 
                                                                                                               16-1-4下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