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期六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星期六读后感10篇

2017-11-27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期六读后感10篇

  《星期六》是一本由[英] 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期六》读后感(一):我们这个时代中年男人的星期六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是《星期六》,断断续续,在又一个星期六结束的时候正好读完。
这一段,刚好是自己最应该忙的时候,疲劳、压力、。。。各种感觉一起涌来。不过还是忙中偷闲,不管不顾的读下去。
美克尤恩绵密的笔不用我赞美,以医生的角度,意识流的运用也不用我去评说。
需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好看好读的书:故事简单,思绪飞扬,充满反思。虽然有波折,又类恐怖的袭击,不过一切最终都得到圆满的解决,又是一个温暖的家,又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贝罗安一家的小幸福夫妻间亲密的爱,长幼间的关怀,这当然是美丽的、温暖的。
不过,看看贝罗安的这个周末,这个中年男人的星期六:凌晨,恍惚中一架着火的飞机飞向希斯罗机场,想到的是911,虽然实际上不是;妻子周末去开会;去壁球场的途中,反对出兵伊拉克的游行在进行,车辆刮擦、挨揍,在壁球场中拼命的争取胜利;看望已经辨认不出儿子的母亲;去听儿子的音乐彩排;回家买菜做饭,迎接女儿,接着就是父女对战争意见的辩论,总也难于相处的岳父,,,然后,是巴克斯特的侵入,。。。
这一切,是这样的连绵不断,不由得感觉到中年男人身上的重重压力,这个世界的不美好,还有人生空虚
“但当逝者已逝,有关这个人的一切就将随风而去,很快很轻易地就会被生者遗忘,世人皆是如此,。。。。。。其实人从来不曾真正拥有任何东西。它们都是租来的,或借来的。我们所谓的财产总比我们自己要长寿的多,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接下来要发生的就是,他迈入五十岁,不得不放弃壁球运动,停止参加马拉松赛跑,黛茜和居里奥也搬进了自己的小窝,西奥也会有自己的居所,家里会一下子空荡起来,贝罗安和罗莎琳只能相拥着衰老下去,因为他们生儿育女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迟早有一天他将真的不用再做这么多的手术了……罗莎琳也会离开报社,开始写她的书,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已经再也没有体力到广场上去散步,也没有力量保护自己的安全,再也无法忍受交通噪音和飞扬的尘埃。……等到那个时候,他们的星期六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日。”

  《星期六》读后感(二):能影响我们人生的,往往都是些小事

       作者通过一天日常的小场景却融汇入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意在表达在我们被琐碎塞得满满的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有意无意忽视的许多问题,这一点无论是在作者书写的那个年代还是现如今,你都会发现一切是如此的熟悉而相像。比如让飞机发生事故的是中东少数民族,原本仅仅是单纯的事故却被有心人描绘成一场涉及种族主义与歧视的热闹话题,就像现如今发生的报道一样,人心之间的猜忌与隔阂数百年来都毫无改善,而一旦身处劣境,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会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被煽动和蛊惑,丧失一直以来好容易保持住的理智与思考能力;比如遇到的这个小混混,是个没有钱医治自己疾病的可怜人,他就像如今所有的社会底层的无业游民一样,明明应该是令人同情的角色,由于社会的分配不公或者其他限制,他们丧失了一般普通民众一样享受安稳生活权利,可是一来他们表达诉求的方式很奇怪,即通过不理智的暴力发泄来表达自己的怨愤,迁怒比自己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权利的阶层,用粗鲁的语言或者拳头甚至于杀伤力的武器来显示自己的高大与强壮,一方面,社会上的人对于他们也并不宽容,总是以一种看待失败者的藐视之情看待他们,诚然会施舍一点口粮给他们,却从来没有给予他们尊重,双方之间的误会越深,越是导致暴力对抗的事件层出不穷,没有一个尽头;又再如,亨利回到家看到了久未见到的女儿,他们对于极权又有了一番激烈的争吵,以萨达姆为例也足够代表如今中东地区政局交迭频发的影子,女儿认为每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通过暴力推翻一个政权也不能改善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而父亲显然曾经经历过战争不堪的年代,认为为了稳定地区的和平,而默认一个暴君(虽然他是一个很好的震慑者,能表面上压制割据各地的武装力量)残暴的统治一方人民,对于这部分人的权益视而不见也是无法理解的。父女之间的争吵逐渐上升到了对于对方所处年代的观念的攻击,让之前亨利为迎接爱女而起的兴高采烈之心冲淡了不少,最后虽然和解了,但他们也已经深深知道,这就是时间的魔力,不经意的短短几年之间,却已让原本血脉相连的亲人变成政见不同互相剑拔弩张极力压制的敌人了,人世间的很大无奈源于此处。如此种种,可谓以小见大,虽然书并不厚重也足够人们消化学习的了。
        挺喜欢这样的构思,一整本书写的是一天24小时里面发生的事,所以行文流畅不说,故事本身也非常的紧凑,一件事情连着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人想一口气看完知道结果。这样的写作模式相对较少,所以很欣赏这样的创意,四两拨千斤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写文字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无力感,素材太多不知道怎么去串联这些故事,也不知道从哪里切入好,时间轴线一长,前后的逻辑和因果就变成了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需要步步为营的规划才行,反而让人觉得掣肘,而且贪多嚼不烂,话题过于宏观反而难写,倒不如作者这样,只盯着一天日常的生活,在事件发生的同时通过一个小单元家庭价值观与人物性格来揭露普遍意义的人世百态。

  《星期六》读后感(三):~~~

自从小时候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之后,这是我第一本从头到尾看完的小说了~~~ 可能因为对相对于小说,我对电影的认识更加深一点,也可能因为麦克尤恩的《赎罪》被改编成电影的关系,我在读本作的时候一直在试图把他当成一部电影,可惜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要把本书影像化几乎不可能(我已经买了《赎罪》,也许等我读完后这个观点改变)。不过从这个视角去看本作也并非全无收获,比如书里对各类细节几乎细致到“变态”的描述我觉得就很契合电影里的慢镜头和长镜头~~~~~最后谈谈内容,巴克斯特闯入的那个章我觉得有点突兀了,之前的一大半的内容都非常的生活化,读者比较容易代入贝罗安的视角,从而能相对顺利的解读书里对各类“生活化”的事件所展开的那些描述。而这个基调在巴克斯特闯入这里被打破了,别人我不知道,反正我是对家人因自己而被人用刀抵着脖子时自己的想法很难产生共鸣,就像是某人说的,我读这一章的感受就只能是“别人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了

  《星期六》读后感(四):让我先哭会

星期六
他去敬老院看望母亲。
你好妈妈!莉莲,我是贝罗安,您的儿子贝罗安。”
“你好,亲爱的。你要去哪儿?”
“我来看你的。我们回你房间坐会吧。”
“很抱歉,亲爱的,我没有房间,我在等着回家,我要乘公共汽车回家。”
他知道她指的是她童年的家,以为她的母亲在那里等着她。
“我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
“她总是跑着进来,即使路很狭窄。她想坐上那些长长的东西,但她没有钱。我给她寄了点钱,但她没有带在身上。她想听音乐,我告诉她不如自己组织一个小型的乐队,自己演奏。我真的很担心她。我告诉她,当没有人站起来的时候,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面包片放在一个碗里?你一个人做不来的。”
他知道她说的是谁,等着她继续说下去。然后他说:“你应该去看看她。”
他早就多次试图跟她解释一九七〇外婆就已经去世了。但此刻顺从她的错觉可以让谈话顺利的进行下去。每一件事都是进行时。
母亲说,“上个星期我去了,姨妈,坐公共汽车去的,你可以走路去,看看你想买什么,然后再想想你已经有的东西。她过的不好,她的脚。我马上就去,我得给她带件毛衣。”
这对外婆来说还是多么奇怪的一种感觉啊?那个高高在上、缺少母性的女人,如果得知曾依偎在她裙边的小女儿,在未来的某一天,在下个世纪的某一时刻,每日念叨着她,盼望着和她回家,这些会感动外婆吗?

  《星期六》读后感(五):伊老的棋局

向来喜欢那些光怪陆离出人意料的故事,以此标准来看,伊老的这份作品实在不算好,但这却丝毫不妨碍我大快朵颐。读完后的酣畅淋漓之感可以匹及吸食毒品后的飘飘升仙之境。
青年人的世界真的太困难,学不会中年人的成熟世故和老年人的出离于世,更没资格像少年那样任性固执。空怀一身理想无处施展,现实生活的挫折令人倍感孤独。可是伊老却告诉我们一切都没关系,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不满和恐惧。你当前的困惑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正在困惑着另一个人。所以你可以活的不再那么小心翼翼,真诚表达自我比任何趋炎逢迎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陆陆续续的读了不少伊老的书,从初期那个将自己困于柜中的那个大孩子到现在以德报怨的神经科医生,这些人物越来越丰满,能力越来越大。我们也可以看到伊老本人更加平和炙热的处事态度,这盘棋伊老步的实在妙,开局另辟蹊径,中局稳扎稳打期待看到他给我们怎样一个结局
伊老的作品确实优秀,不愧人民作家之称,他用最美好的感情去写作,他令我们深刻去反思我们的生活和意识,他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星期六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