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刚经·心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10篇

2017-11-28 21: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10篇

  《金刚经·心经》是一本由陈秋平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一):初读金刚经

第一次引起我对佛经的兴趣缘起一部电视剧《天道》,剧中男主人公丁元英是一位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的知识精英,当时对什么“不住相”啊都懵懵懂懂,于是后来捧起《金刚经》来读,想看看佛经到底说了些什么。
这部经书的核心在于一个字——空。《金刚经》前半部分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五彩斑斓世界(包括众生),不过是一个个虚幻的影像,”如梦幻泡影,如霜亦如电“,实相者即是非相。世人执著于“有”,而看不到“有”中的“无”。财富、权力、美色,这些东西在现实世界中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一个凡人在没有拥有过这些东西的时候,很难说他能看清这虚幻不真的实相。享尽荣华富贵的人,终有一天也有失去现在的享乐生活,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一天天在变老,疾病也随时会袭来,死亡则是每个人的最终命运。在世时,追求这些东西,除了能够带来自己一时的所谓快感,最后还是一场空。人生确实是一场梦,所以庄周做梦醒来时会发问:我到底是一只梦中的蝴蝶呢,还是蝴蝶变成了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一句,破除了世人对世间相的执著。要成就无上智觉,首先要破除一切执著,不对世俗之物留恋,应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才能认识真相。如,释迦牟尼的色身有三十二种端庄的特征,但是不能依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三十二相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执著于这三十二相,就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因为真正的法身是无相的。
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并无自性,所谓“缘起性空”。什么叫缘起性空呢?简单地说就是世间的任何事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我们是由父母结合然后才出生的,这是“缘起”,但是我们的性质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处在不断地变化当中,由于没有确定的自性,这就叫“性空”。因此,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相,实际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相,事物真正的形相是“无相”(缘起性空)。这样,世界上一切都不值得执著,所谓的“不住相”。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无相之实相),对世间物都保持一种无念无想的“无住”,就可能会得到某种精神上的真正解脱(虽然说人类总是时刻活在欲望痛苦当中)。
佛经中记载的佛法,只不过是一种入门佛法的方便法门,实际上根本是无法可得,所以到彻底觉悟佛法时,那么一切说法皆可舍弃。色身非色身,相好非相好,说法无所说,众生非众生,旨在示说一切皆空,破除众生的一切执取。
要做到心无所系,不住相地生活,对于平凡人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努力修持吧。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二):061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__还是太高深了,看不太懂。

分四点来写点读书笔记。
前言:这本书简短有力,全书140页不到,实际经文估计只有十几页,多半的是翻译,很详尽,阅读几乎无障碍。可以较快读完,所以五星力荐给大家。
一、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受到蒋叔叔推荐看《金刚经》,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奉者,并且还给我讲过一小段经书,当时觉得蛮有趣的,碰巧的是佳君也刚好给我推荐看《心经》。之后,在图书馆进门书架上偶然发现的合订本,就借来看了。
二、这本书讲了什么?
佛教大义太高深,大致讲的是去执著,看有无。但是看完全篇还是不能归纳出讲了些啥,自己不是很懂。那就稍带解释一下《金刚经》和《心经》好了。
《金刚经》全名《能断金刚般(bo1)若(re3)波罗密经》,金刚意为坚硬珍贵之物,般若意为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或度无极。总的含义: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帮你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心经》中的心意为心脏,指的是精要、心髓之意。因为它将佛经浓缩至260字(见我微博抄写处0611),表现了“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
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
---《金刚经》
1.《金刚经》其实通篇讨论的是“空”字,但全文无一“空”字。且前半部分说“众生空”,后半部分说“法空”。
【这样的写作有点让我惊讶,明明你需要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却不直接涉及表达这个意思的词。而是让读者去领悟,真的印证了空中含有,有中含空的佛家思想,妙哉。】
2.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这是我看不懂的源泉所在,我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想得大多是具体的事物,而佛想的是空相;再者我不可能不“住(执著)“于万物,我觉得有所”住(执著)“是件好事,人不容易迷失。】
3.须菩提Q:何以见如来?
   佛告曰A: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里给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可以见到如来的方法,意思是当你看万物其实是空虚的(色即是空)时候,你就可以见如来了。我想到的解释是:你死的时候,尤其是死前是大好人。因为你那时会无所眷顾,视万物为空,这样应该就可以见到如来了。】
4.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大意是如来说的法就像渡河的工具”筏“一样,既至涅槃彼岸,正法应当被舍弃。这点我是认同的,但是现在还没做到,太固执于拥有,不只是把事物当工具看。其实,让心灵得到解脱的方法就是: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只是看成一种工具,用完就弃。】
5.破处人们所执的见相,使人洞知缘生事理,以免执有执空之病,而令发菩提心,是《金刚经》的主旨。
【我反思年轻人还是多唯物点,多点追求,多点执著比较好,大把的名利还是要的,等到年老的时候,再去看《金刚经》,去执著,净身心,就像之前微软IT员工王剑老师给我做的分享一样。】
6.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看完此句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如来要叫做如来。贴上百度知道来的答案好了: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CbuAT2BUE3W6_i0vMvRhlhEyeDCQdz4M4BeKUWKTIEWKrFDdWAOFXrNQA6KNmgWiyj1x-xpOgYVFy-4GyjM-Z_】
---《心经》
1.本书《心经》的译者,玄奘,俗姓陈,名祎(yi1)。因玄奘法师精通三藏,所以也被称为三藏法师。
【百度得知三藏为:《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谓之三藏,实乃经书。】
2.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今日终得其义。】
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若是能再背上此句,会更加了解”众生空“和”法空“的妙义。】
四、小总结。
佛教十三经中的两经,没有看过其他几部,也不想再看其他几部。不是说对佛教讨厌,而是不喜欢,至少目前是,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包含的两经及它宣传弘扬的理论是很耐人寻味,值得为之一读的。
可能会给你带来些收获:
a.心静(心烦就抄练《心经》吧);
b.新世界观(空无与执著的理论);
c.哲思(对现有万物的新思考)。
另外,ZW还给我推荐了另一部佛经《大悲咒》。若是有机会,也是要去看看的。我觉得突然进入一个新领域,并引发的思考,是最令人沉醉不已的。
南(na1)无(mo2)阿(e1)弥陀佛。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三):看似的完美无缺让我感到恐惧

        你相信这世上有完美的东西吗?
   
       这本书通过释迦牟尼和须菩提之间的对话,由释迦牟尼说出了大乘佛法是有多了不起,最后须菩提和众多比丘僧比丘尼全都恍然大悟,深颂佛法伟大
       整本书的逻辑绝对可以称得上完美,早已把你可能存在的任何质疑扼杀在萌芽里了。
        你质疑他为什么要分大乘小乘,他就说你所理解的大乘小乘不是真的大乘小乘,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大乘小乘。
        你质疑他有多少人被你度一切苦厄了?真的能度一切苦厄吗?还是说只不过是把众生从一场劫数带入另一场劫数。他就会说,其实你所理解的度一切苦厄不是真的度一切苦厄,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度一切苦厄。
        你质疑他说既然四大皆空,为什么还要有佛呢?他就会说,其实本来就没有佛。
        滴水不漏。
        而这本书的功能显然是无穷无尽的,信奉这本书是可以享受无限福德的,这绝对不是信口开河的,而是肯定的,必须的,百分之百的。
       你受持这本经书,如果发达了,有成就了,甚至成佛了,那绝对全是这本经书的功劳。如果普普通通甚至还很穷困,那也只能说明了你前世作恶太多,本来这辈子应该倒大霉,可是你读了这本经书,导致虽然有点穷,但至少避免了大霉。
        这本书让人没有办法去说他有任何问题,作为一本宗教的典籍可以说实在是蕴含了极大的智慧和力量。
       可是,越是看似完美的东西反而越让我觉得恐惧,因为这与现世的万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直以来,在我看来,这世上越是看似完美无瑕的东西,越有它极力想要掩饰的丑恶。无论是人,或者物,都是如此。
       这世界本不完美,才需要我们有更美好的追求和理想
       所以,这本书读起来让人感觉就像是在面对一个在拼命对客户宣扬自己的房子风水怎么好,自己的汽车性能怎么棒,自己的理财产品怎么收益高的推销员,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拉你下水。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四):如是我闻


   第一次读金刚经还在大四的时候,找工作屡屡碰壁,日子过得几近绝望。想来生活终要有点寄托,不能心无着落,于是从图书馆借来一本金刚经。那段时间非常虔诚,还手抄了几段,不过不管当时是真的明白妙法真谛还是寻求自我安慰,读经书真的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了不少。
   当时的日记我是这样写的,“也许,我应该学会去做一个普通人,拥有一个平凡的人生,无论如何,明天终究会到来的,没有过不去的今天。平常的生活其实是最不平常的,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取舍有度,知足常乐了,不被琐事所扰而依旧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的情怀与胸襟真的好难。其实,一念之间,真的可以改变好多的事情。一切世缘,来之则应,事过收拾,置之一旁,也许我与之前的公司真的没有缘分,属于我的东西,我还需要花时间去寻找。其实心里一切的痛苦都来自和别人的比较,这段时间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却忽视了自己,不要说生活,连生存都艰难了。一念清净,一念就是佛。”
   现在回头看看当时所写,金刚经也许真的给过去的自己带来了那种叫做信念的东西。不过当时并没有读完,之后找到了工作,生活步入了正常的轨道,日子又开心快乐起来,金刚经便被我抛之脑后了,当真应该向佛祖忏悔
   最近又读金刚经,是因为看了《不负如来不负卿》这部穿越小说。我被鸠摩罗什与艾晴的故事深深打动,被这个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故事深深打动,于是便又拿起了金刚经,只因为它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也许初衷不纯,但是这次却完完整整的读下来了,并且毫无枯燥之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说。”这句话已被世人传唱了千百遍,在我这里,理解纵使肤浅,我还是希望用这句话来照亮之后的人生道路。戒贪,戒嗔,戒痴,我这俗世之人万万是做不到的,唯愿心态能够淡然些,仅此而已。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五):暂时心得,日后更新

最近,研读几番《心经》,所获不少,尤其平时以讹传讹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实跟大学时候学的《马克思哲学》说的一样,用本人所悟:表象判断出内质,内质推断出表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即是:表象如何,也脱离不了内质。
  后面那句“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其实不就是我们高中物理所谓的能量守恒定律、物质守恒定律。
  《心经》不仅涉及哲学,还涉及心理学。譬如,我们这等凡人,从心来认识世界,以前是通过五官接收信息至大脑来进行感性认识。现代社会,更加科学地通过数据、实验揭示事物的本质,让我们更加充分认识。但现代社会有好有坏,数据说明一切事物,又剑走偏锋。判断一个房产,用金融数据来给予结论,说白就是多少钱。从而判断一件艺术品,也是用钱来衡量。紧接,判断一个人是否可取,就看他赚了多少钱,是否有车有房。诚然可悲,《心经》恰恰解我不少惑。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六):170116

抄完第二遍,但还是说不出什么,此经词简义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我无力为人解说。 只说如今绝大多数对佛教的批评。一是神棍确实太多,教内教外,不过愚夫蠹虫——但他们显然不是世尊所说的后五百年,能解此经,最为第一等之人。二是佛经中的叙述的确遭人诟病,动不动就“恒河沙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我看了也烦。 但我想,无论批判佛教的人也好,教内敛财的也好,盲信的信徒也好,他们都不得世尊真义。世尊所说法,即所谓“伐喻”、“指月”也,用经中句式即为“如来所说法者,非实有法,是名为法”。最终世尊所说的一切应当还是实修中的体悟,是在禅定中对阿赖耶识的掌握。

觉者不言,迷者聒噪。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七):悟 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默念金刚经,无论多少遍,也不想参透进去。反复在读的时候,你若参透,就入了另一个世界,所谓的般若菠萝蜜,非也,实乃名也。
那时的你,有时在操场看夕阳,看人来人往,写些与青春不痛不痒的诗句,懵懂无知多少年后在看到却不敢承认。
那时的你,总觉得面前遇到的姑娘可能就是你下一个要追的女生,可能是你又要继续写情书的对象。可是,写完了却不知扔哪里去。
毕竟,那是那时的你。高中毕业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四年后大学毕业的自己,会想些什么。会遇到什么。
你可以狗血般的写些所谓怀旧, 告诉别人自己这四年是怎么过的,告诉自己成长了。
不对,事实上,每一年过后,当你写起总结,你信誓旦旦的,说你成长了,你又长大了。日复一日,你总以为你成长了。
或者,你可以写些励志的言语,给你心中某些既定的读者一针鸡血,告诉别人自己是这样度过困难的。
不对,其实,你写完之后自己也觉得恶心。
或者,你可以继续写写诗,写些小说,写些你周围的生活。
这又不对,你写着写着,发现掉了太多的书袋,引起的话题你也懒得回复。
啰啰嗦嗦,也不会有心知肚明的回应。更多的是你自己在那孤芳自赏,甚至移情别恋到哪家姑娘。
你来到旧居,看看之前读过的川端康成,翻翻之前的村上春树,你永远会记得那些日本作家像是在给你作画,你翻着翻着,就再也睡不着。
后来,你去了别处,看到杜拉斯,电影般的语言让你又不能自拔,在读到卡夫卡,你又不想继续读别的作家。
你读王小波,觉得很好很嬉皮,你读北岛,顾城海子的诗句,你沉迷那个时代,沉迷那个热血却看不见未来的时代。
这些都是你高中时候,为了逃避考试,自己每天读啊读的东西。后来,到了高考的时候,你被那越来越潮湿的空气所吓倒,将书都收了起来。
那年夏天,你一个回马枪杀到废都,跑到城墙那开始读贾平凹,当你越读越发现这不是你的城,无论北城以北还是南方以南,都听不到你的哭声。
你也曾想像,和弘一法师一样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那样的胸襟,你在《道德经》和《心经》里都有一览。你突然发现《西游记》不再是那么简单的一本书,你突然琢磨起”悟空“这个名字,于是发现当年你的”空飘涯“的笔名似乎有了另一番含义。你突然不再觉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笑的词组。
你听到城墙边,有戏团在那吼秦腔,你竟然被吸引进了去。那不是你苦苦追寻的一种声音。
或许你也想,这个时代你曾经追逐过的东西,后来被你遗弃鄙视,你却无法不承认他们的存在。
回头看看的时候,你好开心的在感慨时光匆匆,在看那时候你写下的文字,你不敢相信却有不得不承认。像每个人一样回头看,会用些看不懂,硬生生的文字把读者吓跑,读者都在感慨,哇,你写得好好,亲,不要太伤心。
你笑着与他们互动, 觉得这是大家对你的肯定。后来,你发现,这是你孤芳自赏的第二个佐证。
后来,心理学,社会学的东西逐渐被大家所应用,尽管可能对可能不对,可是就这么出现了。
阳光,阴暗,爱情,激情,都被重新定义。
你眼中的世界变了,你怀疑这是不是你的眼。你和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却心里默默对人鄙视,却不想多少年后自己却被人鄙视个遍。
有人开始说你是愤青了,有人也开始说你说得好好。
你不得不也警惕起来。后来,发现,这是你孤芳自赏的第三个佐证。
你开始回味起《道德经》里那句”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能长。“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大象无形。
某一天起,你也不在乎这是什么日子,每一天都很稀松平常。所谓的节日,也是让人纪念那些流逝的东西,那些丢弃的东西。某一天起,你如哈姆莱特般说了句:” human can not deny me ." 人类再也不可引起你的兴趣。
某一天起,你爱来爱去,却发现你太追求的是个追求不到的东西,你说了句从本身开始追寻。你发现,你再也不能爱。
某一天起,你啰啰嗦嗦,觉得堵得慌,你寻求不到一个听众,依旧在那孤芳自赏。
某一天起,你无力去祝福,无心去多言,你在否决你之前的自己。
某一天起,你念起自己的名字,却不认识那些字。
你想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你依旧喃喃自语。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八):我的宗教觀。

    由於知識的不足和受到的現代教育的影響。對於宗教我從小就認為很邪乎。
  關於佛教。是從武俠影視中認識的和家裡人多多少少有那麼點對佛教的迷信了解的。一直對武俠世界里的高僧有種崇拜的情節,又因為外面對佛教的神鬼話,能包治百病。。諸如此類。我那時又是比較排斥的。總之,就是認為很迷糊的。對它的感情是很複雜的。直到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閱讀佛教方面的書籍。才覺得對它的神秘感和好奇,有一點初步的了解。不能算佛教入門。完全是一中好奇和困惑。才去想解開它。
  我剛翻完《金剛經》《金剛經說什麼》時,我對佛教簡直崇拜極了。我甚至幻想自己會成為一個佛教徒。鳩摩羅什和玄奘的翻譯,字字千金,文字簡練,優美。南懷瑾的講解,深入淺出。使我一下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甚至去度娘里面度了一把。之後對作者的經歷更是一種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之後我甚至把《南懷瑾選集》全買了。那幾個月時間天天都是佛教書籍。我的朋友甚至問我是不是要當和尚。那時真的感覺對它入迷了和“洗腦”了。我傻逼哄哄的甚至吃了半年的素,體重下降了幾十斤。但心裡還會挺歡喜的。我覺得自己可能找到信仰了。在今天看來。那時我只是熱情,和多年的一直對我一些困惑終於解開了。直到今天我還不是一個佛教徒。但也不會認為他是迷信了。釋迦摩尼到基督教的耶穌和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以他們的仁慈和博愛在改變這個世界。不管信不信教。至少他們在教我們去作一個好人。佛教里面有後來的崇拜者對他的迷信的成分。對于佛學知識熏陶不深的我,我完全的去信仰,我覺得我這一輩子也不會。我不信佛教,但我信佛學。但由於個人習慣比較懶。如佛陀說的信受奉行。也無完全可能。用佛教的里面解釋。根器這東西是真的太重要 了。就像中國古代文人說的。書到讀時方以遲,三分人力七分天。不管怎麼努力。文章也不可能超過蘇軾和錢鐘書了。
  雖人力有不可為的一部分。那就把能控制的那部分盡量掌控好。不要只問結果,而不問過程。如果真的只問結果。所有的人都是一個結果——死亡。如我個人對《三國演義》理解。先不管裡面的故事真實與否。諸葛亮那麼會算,他肯定也算出了自己的結果。“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否則也不會在入川時,擺好八陣圖。勝十萬雄兵。預測會抵擋東吳大將,救出劉備。我個人認為,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才有後世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終極楷模的崇拜。
  
  佛學博大精深。剛剛從《金剛經》里對這個世界又有另外一種的認識。以前都是以唯物主義來認識這個世界。對佛學的學習和認知。這個世界完全不是唯心或者唯物這麼簡單。所以我現在我也不知道我是唯物主義者或者唯心主義者。或者兩者都是或兩者都不是。
 現在越來越喜歡佛教文學了。裡面的揭詩境界高远。以前一直觉得苏轼的诗词有境界。后来发现原来苏轼也受佛学影响深远。
  佛学将整个宇宙,解释很清楚。认识佛学,对于人生终极命题又多了一种解释。
   宗初祖达摩:“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生五叶,结果自然成。”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九):读“金刚经 心经”的一些想法

    其实看的是在寺庙法物流通处买的经书,繁体手写字样。
    心经最早是小学毕业看《西游记》时看到的。当时很好奇,觉得这就是佛经?因为从小整个社会宣传这些是迷信,我想看看这个是怎样的东西。于是查字典、认生词,然后把“心经”囫囵吞枣给背下来了。结果一个大人问这是什么意思,我说不知道。当时觉得这个既看不出有什么迷信,也不懂其真正的意思。
   现在算是再过一遍,自然比小学毕业那会理解的深一些,比如“心无罣碍( guà ài ),无罣碍, 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想来自己的心中的很多纠结只是因为心有“罣碍( guà ài )”。但是人怎么可以做到心无挂碍,就我可以去“小挂碍”,但是去大的挂碍,我还很难做到;似乎人生总是有各种“羁绊、挂碍”。也许我们说所谓““小的挂碍”、大的挂碍”已经著了分别,既是“挂碍”,无所谓“大小”。
   在网上看到一个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4622137/),认为“心经”是描述人们“已证”之后的状态。而金刚经则是告诉人如何“证”。
-------------------------------------------------------------------
    看《金刚经》则是因为过去看《禅说》时,有时会出现其中的句子。而在一些文章中,经常可以看到其最后一段偈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想与其看别人说经是什么,不如自己去看。
    不过真是不太好懂,首先是文言、有时得去查注释,再去自己领悟意思。再者,经中没有出现什么神通的介绍、主要就是“云何降伏其心”(怎样守护、掌控这颗心),类似哲学书籍,但是概念不好懂,因为概念在里面绕,最终的意思似乎要摆脱这些“概念”。比如“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而看这个经还有一种奇怪的感受——有时你似乎看明白了些什么、领悟了些什么,但是却说不出来,出现“口不能言”的状况。
    按这次看的感觉,这本经以后还需要再读,也许以后还会悟出别的。
   三句著名的偈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同时在看《科学与假设》所以,对第一句话感悟最深!特别是“诸相非相”这句。
------------------------------------------------------------
   觉得这两本经看看挺好,至少可以“静心”、去“心魔”。

  《金刚经·心经》读后感(十):生活是抵达彼岸的船

初读佛家经典的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谈到空,常用来做例子的就是:出家人四大皆空。正因为这样的误解,很多人并不愿意学习佛家的哲学。什么都没有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读《金刚经》已有差不多三年,第一次接触它是通过南怀瑾老师的书《金刚经》说什么,那个时候读古书对我来说是件头痛的事情,想象中古文尽是一些晦涩的词句。南怀瑾老师至少是用现代文字阐述了《金刚经》的内容,虽然我并不都懂南老师的话。读了一阵子之后晚上睡觉心里面有种莫名的慌烦感,好想挣脱某种东西。
懵懵懂懂过了一些时间,开始读这个版本的《金刚经》。鸠摩罗什的译文简洁而不乏美感。那时候遇到一些放不开的事情,心情非常低落。每当我难过的时候,便会把这本经书拿出来读。有的时候会抄写里面的文字。虽然并不真正懂得经文传递的意思,但读着读着,就不那么难过了,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
之后也开始涉猎一些宗萨仁波切的著作,比如:"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Not for happiness",还有学习像“远离四种执着”这样的传授,对佛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佛并不是纯理论的学习就够了,更多的应该是实践: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佛的人一定要生起的就是菩提心,另外就是对轮回、世间这种周而复始百无聊奈生活的厌弃。
生起菩提心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凡是良善的人都很容易生起。基本上人人都有良善的时刻,哪怕这一刻只有瞬间。对轮回的厌弃、对这一世生活的出离心就很难了。
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这几个阶段,几十年之后即告终结。信佛的人会说还有来世,不信佛的人大部分都认为:人死如灯灭。长期有这种想法萦绕心头对生活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反正都是要死的,还那么努力干什么?再怎么精彩的生活都有结束的那一天。还有的人也许认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何必那么认真!还有的干脆推翻所有是非观念,做个“坏人”也没有什么。
我就厌弃了这一世的生活,后来我想:如果没有我的家人,即使生命终结了也没什么。以前那些让我为之兴奋和向往的事情都变得像塑料花那样,丝毫没有生气。我开始重复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来填满自己的时间。
这里其实就涉及了对“空”这个概念的误解。我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断灭见。现在回过头来看,佛从来也没有说过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的”。在《金刚经》中,佛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佛只是说:无我,无人,无寿者。。。实无有法如来可渡。。。
这里面对“无”的理解,千万不能认为是:没有。一旦你认为是没有就糟糕了,很容易会陷入断灭见,认为什么都是不存在的。
我想佛说“无”的时候,实际上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我”其实是建立在事实上的一个概念,就好像是把水装在玻璃杯里面,“我”就是这个玻璃杯。而“无我”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没有这个玻璃杯,这个玻璃杯是我们人为制造的。现在你把水从玻璃杯里面倒出来,玻璃杯没有了,但是水还是在那里的。
所以佛说“无”是要我们越过概念这个障碍,透过玻璃杯,看到本质。
佛在《金刚经》中强调过:发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并不是你万念俱灰就可以成佛了,相反,如果你发现自己万念俱灰,说明你陷入了断灭见。如果说贪执是左倾,那么万念俱灰就是右倾。两者都不是中道。
这一世你应该出离,但不是抛弃一切,脱得光光的什么也不沾。于法不说断灭相,告诉我们你周围的一切都是能渡你去彼岸的船,也就是“法”。你不应该抛弃一切,而应该把他们当做你去彼岸的船。
积极的投身到生活中去,惊涛骇浪也好,风平浪静也好。
以此文分享给陷入断灭见的朋友们,愿我们都能抵达彼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