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29 21:2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精选10篇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是一本由[美] 蒂莫西‧泰勒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一):一本不错的入门级书籍

开始阅读了才知道这本书对你个人理解经济学有着很深的意义,让你对经济学有了一个框架性的认识,并且对其中一些模糊的概念认知有了跨越性的理解意义。此书以36个经济学管件名词入手,以每篇3000字的实际案例篇幅环绕展开。作者深知经济学中复杂理论让人难以理解,知道其中的难点并对此加以进一步说明是此书伟大的一面所在。能用如此通俗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事物就代表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了。
       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就是从“树”和“森林”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角度不同,层次不同。微观主要是描述个人、家庭、企业在经济生活中所做的抉择背后的思路和意义,而宏观则是描述国家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所做的抉择背后的原因;
       2、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谁来消费这三大问题;
       3、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实物资本投资;
       4、竞争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垄断;
       5、根据信息披露程度分为信息完全和信息不完全市场,目前我们的信贷市场就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市场;
       6、理解宏观政策的一个很重要的等式:投资恒等式
国内资金储蓄+国外资金流入=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政府借款
第一部分是供给,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来协调,但通常是由国会来定政策时间会久一点。第二部分是需求,主要通过央行货币政策来协调,央行作为有独立决策的能力故能快速决策;
      看完此书后对经济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白了经济生产社会中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一个决策表面上有其良性的一面,但也有其产生的负面因素。而且还不简单与此,会涉及一个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的存在,如何权衡做出最合适的决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每个人都好像是在贸易市场中的产品一样,市场是聪明的,他花高的价格自然要选最好的,在这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会权威的定价。对于个人每个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但又想得到想要的每样东西。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聪明的人体现在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协调自身资源去投入,从而效益最大化。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二):Master熊|3分钟读完《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aster熊。每周看本书,看完做图解。
人们所卖弄的经济学原理,
只有50%是正确的。
前言:你可能没学过经济学,但经济学就在你身边。如果能去理解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所以小熊今天本着实用的角度,图解《斯坦福极简经济学》。
一、
微观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什么?简单说就是:
1.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2.应该如何生产?
3.谁来消费生产的东西?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三):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读《极简经济学》

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读《极简经济学》
本书的作者蒂莫西·泰勒,美国通用教材《经济学原理》的作者。
本书的缘由是因为作者觉得用于大学教材的经济学书籍对于大众来说过于晦涩,而市场上各种商业畅销书籍所传播的经济学知识只有50%是正确的。所以写了这本书,本书普及和简化了所有关于经济学的名词和概念。正如作者所言,起码你能拥有经济学常识,对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构架。作者的妻子评价作者‘经济学是作者信仰的宗教,而作者是一个传教士。’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曾说过‘经济学是最能够改变自己三观的一门学问’,而我至今为止听过对经济学最完美的一句绪论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稀缺的条件,如何使社会最有效率的运转的学问’。对于个人来说,经济学如何帮助人选择呢?个人来说,稀缺的东西可能有很多,而最稀缺且不可改变的是时间。如何果断的权衡利益得失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效率的实现自我价值实现。
这本书尽管被作者称为是简单版的通识读物,但个人读这本书还是感觉到很是吃力。经济学像是一门语言,单词认识了,未必能通读文章。我的水平只能说能够通篇把这本书很流畅的读下去,真要问有什么见解,又说不上来。
本书用19万字,解释了36个关键的经济学名词,用生活案例来引入主要原理、解释、分析实验现象。要我一个个去转述这些精彩的描述,有点困难,我就说说看完这本书我心里一些认识特别深的地方吧。
1.读经济学,最先反应过来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理财。利越大风险越大,这是基本常识。按照风险由低到高,基本上有这样几类金融产品。第一,银行存款,我们国家银行年利率大概在3%到5%;第二,货币基金,可能是国债,也可能是其他大型公司发行的债券;第三,定期存单,把资金存放在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约;第四,多样化股票投资。这里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型公司,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在我们国家就是国有大型企业或是私营大型企业。另一类是风险更大,小型成长股,这类股风险大利润也大;第五,固定资产投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房子;第六,期货。对于个人能够从事的还有一种是贵金属、原油这一类的,市场波动非常吓人,玩的基本上是心跳。
2.怎样评价我们的价值?按照西方主流的经济学常识,价格是是价值的平均数。而对于我们人来说,我们的薪酬是我们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作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拿工资的员工,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有多少产出,又有一个什么样的价位呢?这里面有管理学、人力资源方面知识,但对于经济学就很简单的一句话‘有多少产出,得多少钱’。在这里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逻辑是不成立。罗振宇说过‘真正会赚钱的人,靠机器为他赚钱’,比尔·盖茨、乔布斯、伊隆·马斯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3.如何选择?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如何果断的权衡利益得失’,这里面所蕴含的本质就是该如何选择。经济学最常见的话题就是成本和产出,值得强调就是机会成本。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你做了这一件事,你就失去做另外一件事的机会。比如,一个白领辞工创业,除了经营创业公司的诸般成本,还有就是这个在这么长的时间所能领到的工资。我们经常说‘取舍’、‘舍得’,用这个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说明,真是再清楚没有了。
4.怎样看待污染,我们对北京的雾霾都十分无语,一到雾霾天,朋友圈内‘怨声载道’。作者很明确的给出,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现实的,解决环境问题可以依靠一系列的市场正向激励机制。而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在税收、产业优惠多方面做工作。最近的清洁能源、清洁汽车都取得很明显的成果,这个也可以和作者这个观点很吻合。而像一些理想主义者,把工厂叫停,不让烧煤恐怕不易。
5.经济学是支持全球化最坚实的科学。在未来,经济在不断的挑战和奔溃中前进。经济要素不断的改变,由土地、人力因素导向,向资本因素导向,现在是以技术因素导向。
本书的内容不必多说,读完本书后,对经济学的语言又熟悉了许多,但还是万里长城第一步。而我相信,经济学会真如作者所言,能教会我们成为一个更聪明、更成熟的参与者。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四):经济学碎片

经济学该怎么学,经济相关的书看得越多,其实越有这样一个疑问。因为经济学总是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概念,以及用这些概念解释现象所带来的逻辑推理。但最近越来越觉得,经济学固然庞杂,但最最基础的,是各种经济学的概念。这些概念有了感觉,分析就像是把玩一件工艺品或者工具,见得多了,也就懂了。
       这样看来,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有哪些,就特别重要了。而这本《极简经济学》,正好可以成为我们的入门指引。比起对每个经济概念加以分析推理,作者更加重视的是对每个概念的解释。或者可以说,这本书写的,就是作者认为的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无他。所以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写给想要对经济学略窥一二的初学者。
       在这种前提下,很难职责书本的逻辑性。因为每一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小故事。当然,如果通过这本书,发现经济学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接下来就可以看看经典的经济学课本了,比如曼昆的宏微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者张五常经常推荐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五):再简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01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时是正确的
      英国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说,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我们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1.社会应该生产什么?
2.应该如何生产?
3.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政府管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大辩论,长久以来是把光谱另一端的人当成傻瓜或怪物。
      要记住,经济学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也与政治立场无关。
      经济学家应该严肃看待“权衡取舍”,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面孔。
      自利是组成社会的有效方式。“看不见的手”就是在你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经济学家认为自利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它被适当引导时,就可为社会带来好处。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在人们有各种技能与欲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取舍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协调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谁生产。
02做自己最适合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创造了显著地经济利益。
      价格机制与供需力量是市场经济如何协调人们的分工,并且使进出市场这个大仓库的商品互相配合的方法。
03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家庭与厂商双方牵动着三个市场(商品与服务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
      经济学家要区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价格通常是交换价值。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它会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影响。那么什么因素造成了需求波动?答案不是价格,价格会影响的是需求量,但不会使需求关系本身发生变动。
      
04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上限造成供不应求,价格下线导致供过于求。
      价格管制会隐藏成本。
      /*但其中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政府直接补贴生产者或者给予消费者福利的做法
05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这吗?
      答案是依照弹性而定。有弹性商品弹性大于1(价格变动大于需求或供给变动),无弹性则小于1,单一弹性即为1。
      任何厂商和乐团在定价时,都不应只想着抬高价格,而应考虑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可以用稍高或稍低的价格来试验,看看客户的反应如何。
      短期来看,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言,则是有弹性的。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同一暴涨或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终会稳定。
06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定最低工资相对复杂,最低工资的制定可能对社会有所改善,也可能增加失业率,增加成本。不过价格下限是有替代方案的,例如投资于技能训练计划,或者补贴雇佣低技能工人的厂商。
      
07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资本市场也是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我们通常想到,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家庭。资本供给是家庭资金供给量与他们提供资金所得到的价钱之间的关系。
08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如果你能从25岁开始,每年存5000美元,那么等你退休时,将会拥有超过100万美元的储蓄。
      我们可以借用伯顿。马尔基尔所说,以睡眠安稳量来反映风险程度。
09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的课税
      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要想达到垄断状态,需要用一些障碍,比如专利,允许专利在一段时间内的独占地位,可以促进创新。还有些垄断是由法律创造出来的,比如邮政和垃圾处理。还有一种是自然垄断,或大厂合并。独占企业有两个选择,不是变得懒散、无效率,就是有能力通过较高的价格榨干消费者。
      而垄断竞争在短期内可以赚到比平时高的利润,但长期则不然,所以垄断竞争更像是完全竞争。
10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法案是确保企业不会合并为独占企业。反托拉斯法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定义市场上的竞争程度,然后判定是否为充分竞争。定义市场垄断不仅存在份额问题,还存在市场规模问题(也就是池塘的大小)。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的价格模式。
      价格维持指制造商可以合法“建议”价格,或停止销售给暗中破坏建议价格的经销商,以防止经销商彼此竞争过头。
      独家交易是指制造商要求经销商只能卖自己的商品,其目的是鼓励竞争。
11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种网络建设(如铁路,自来水)。对于这些产业,比较好的方法是成本管制法: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活力水平。但该方法不能让企业变得更有效率,反而会提高成本。成本管制法的替代方案就价格上限管制法。
      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他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12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本节核心的概念是“外部性”,指在直接的卖家与买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收到这笔交易的影响。外部性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污染是负外部性最重要的例子。在不受约束的市场交易中,厂商不必为处理垃圾付钱,就不会考虑全部生产成本。
      命令与控制最然可以改善,但是管制者可鞥会开始考虑产业利益,而且也不会奖励创新做法。
      一种做法是对污染课征污染物费,另一种是可交易的许可制度,可交易许可给污染者排放某个污染额度的法律权利,且通常获许可的污染两会随时间递减,污染者未超过额度部分可以卖给别人。还有一种做法则是以财产权做激励。
13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不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对污染等负外部性的适当措施,是找到一个使生产者正是社会成本的方法;相反,对创新等正外部性的适当措施,则是帮忙补偿生产者创新成本。
      专利是预防竞争的,有些专利可能会阻碍额外的创新。施乐也正是用一项专利从而每次改进,最终使得其他竞争者望尘莫及,也就是专利丛林问题。
14缴税使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15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如何定义穷人就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而且帮助穷人的时候会陷入困境,很明显我们应该让穷人自给自足比给钱来说要更好,可是在学习过程中穷人还是要生活,而且可能会有所有不成的情况。
      福利制度还会出现负所得税的情况,也就是你多赚一元就意味着政府少给你一元。为了避免贫穷陷阱,政府可以减少负所得税,或者提供实物帮助。
16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根据研究统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贫穷让人们没有能力负担基本的生活必须消费,收入不均更多的是影响人们公平性的感受,报酬和不平等不应该受到出生、家庭背景甚或运气的摆布,而应该与人们的努力和技能有合理的因果关系。
      衡量收入不均,我们可以将收入分成5等分,观察每一份占总收入的比重。美国社会最高收入人群(收入占前5%人群)占总收入的40%以上,而最低收入人群仅占约4%。
      判断目前收入不均是否合理,关键看收入分配的流动性。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改变对劳动市场影响很多大。科技并不是收入不均恶化的唯一原因,进出口贸易意味着更多的竞争。
17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在一个信息不完全的世界,买方很难抉择。
      保险市场童颜会遇到难题,保险市场隐含着一个基本规则:平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投入保险的钱,必须非常接近她在这段时期拿到的保险金。但由于信息不完全,所以会遇到几个问题。第一个是道德风险,意思是拥有保险会使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另一个则是逆向选择:特别可能遭遇坏事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保险公司可以采用排除条款、部分负担和共同保险来把一些财务风险转回给客户身上。
18谁能监管代理人?
      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代理人问题通常涉及信息不完全,委托人很难知道代理人是否努力工作。
      又如美国选举问题,大部分选民都不参与投票,而真正上心的却是利用专项拨款进行政治分肥支出,增加选区的利益而让全国人民承担。选举还会有多重选择问题,如两党三个人竞争时,有两个人的党派可能力量分散反而让另一党派当选。
宏观经济学篇
19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并非只是放大版的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关注商品、劳动力、资本的个别市场,以垄断、竞争、污染、科技、贫穷、收入不均、保险和治理等议题,宏观经济学内容包括经济增长、失业、通胀、贸易差额等。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汇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出口(X)-进口(M)
      尽管realGDP(除去通货膨胀)也有很多局限的地方。
20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工的产出增加。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若分析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一般归功于新技术,而低收入国家则更多来自实物资本或人力资本。
21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根据某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失业分为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对抗周期性失业,政府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服务的需求。一个工具是财政政策(减税或直接支出),另一个工具是货币政策(降低利率)。
22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货膨胀衡量指标,另一个常见的指标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还有一个是批发价格指数(WPI)。GDP平减指数包括GDP的每个项目。
      但是使用一篮子商品来计算通胀有个问题,就是篮子里的商品在现实中不会维持固定不变,商品会有替代品问题和技术变化带来的更多选择问题。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
23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相反就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
      经常账户余额是单一统计值,可描绘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该数据包括商品贸易、国际服务、国际投资、单边移转(援助等)。
      美国长期贸易逆差,金钱流到海外,且不以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回来,表示它以金融投资的形式流回美国。
      所以贸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一国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就是一国借钱给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
      利用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金融资本的总共计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可以把金钱的流向置入宏观经济的整体脉络。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根据这个观点,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这笔钱流入美国后,由企业或美国政府借走。
      向国外借钱未必是坏事,外资的流入刺激韩国经济增长。导致巨额的贸易逆差,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像阿根廷与俄罗斯,最后无法偿还。
      减少贸易逆差(维持活跃的国内投资)需要较高的国内储蓄,提高经济增长率也需要通过较高的储蓄率让国内投资保持活跃。
      保护主义(限制从国外进口商品)被认为是最差的主意,若国民储蓄与投资之间有大缺口,将出现贸易失衡,而保护主义没有解决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本问题。
      
24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需求与供给的因果关系经济学家持两派观点。
      萨伊定律主张”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但是该观点面临的挑战是经济衰退。该学派也成为古典学派。
      另一个理论是凯恩斯法则,主张”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指出,更大的需求才能让社会摆脱经济衰退。但该理论面对的挑战是,供给有其限制条件,且不随需求的变大而改变。
      理论上,总供给会随着生产力而稳定增长,而总需求会因为总供给产生收入而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亦步亦趋的前进,使得经济总是维持在潜在GDP的水平,刺史通胀率和失业率维持在低位。
25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当总需求低于潜在GDP时,经济很可能衰退且劳工失业,但至少不会遭遇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当总需求开始增加,超出潜在GDP时,经济很可能处于低失业但高通胀状态。但也有完美的情况,我们成为金发女孩经济: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菲利普斯率先对失业与通胀的取舍关系提出了系统性证据。
      但是1968年,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会成立,他认为,长期而言,经济总会回复到潜在GDP及自然失业率状态。失业率与通胀率长期来看没有任何取舍关系,只会有自然失业率。而唯一的问题是通胀率的高低。
26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政府支出是很庞大的,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的年度预算占美国GDP的20%,很多国家甚至占到GDP的1/3。
      财政政策,是经济学家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专有名词。
      从支出面看,美国联邦政府年度支出主要是国防、养老、医疗以及借款利息。至于租税方面,联邦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43.5%)、企业所得税、薪资税(用于社保退休金与医保42.3%)、消费税(来自汽油和烟酒)。
      税收通常占GDP的10%到20%。当政府支出超过税收时,政府只能发行债券筹钱。
      政府如何通过预算影响宏观经济实现四个目标呢?
      第一个宏观经济目标是经济增长,它受到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等长期投资因素影响。政府借款与储蓄会与实物资本投资相关,如果政府借了很多钱,可能会减少私人投资可取的的资金,也可能会是政府和整体经济更依赖外资流入,进而扩大贸易逆差。
      第二个目标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适当的财政政策会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以提升总需求,是少抑制周期性失业。
      至于第三个目标:降低通货膨胀,记住,通胀是有过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导致的,此时总需求高于潜在GDP,财政政策可以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把钱抽出来。
      第四个目标国际收支平衡,因为政府借款与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的一部分。当政府资金需求量很高时(通常占GDP的3%)会吸引外国投资。因此,高额的政府借款是和大规模贸易逆差有关的。
27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复习一下,总需求=C+I+G+X-M,有三个因素容易受到财政政策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政府支出,消费和投资也会受到租税政策的影响。减税可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因此,财政政策有能力使总需求移动。
      使社会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或称宽松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权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调控。
28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政府借款是国民整体储蓄的一部分,联邦政府是投资基金两大需求者之一,另一个是私人企业。金融资本两大供给者是私人储蓄和外资流入。因此,如果政府赤字增加,必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人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挤出效应表明,预算赤字偏高会挤出私人投资,挤入效应意思是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
29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我们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计账单位。
      M1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个人支票账户。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通常是活期存款)。
30中央银行既有权利,也有责任
      美联储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贴现率、公开市场运作。还有一个因2008年经济衰退而开发的工具,量化宽松。
      法定准备金提高。每家银行克贷出的货币变少,民间可获得贷款减少。总需求会缩小,市场利率上升,借款变得没有吸引力。(但对银行影响较小)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银行为了满足法定准备金率,有时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借钱,来平衡放款和存款,银行经常为此相互借钱,如果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现率。如果再贴现率高,就会鼓励银行手头持有货币,不太会冒险走在法定准备金率的边缘。(可是银行可以向其他银行借钱)
      2008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但记住,债券不是货币,不是M1或M2的一部分。银行的存款一部分可以贷款,一部分可以购买债券作为投资(如政府债券),若美联储购买债券,银行就会有现金来流通。
      量化宽松政策以两种方式操作,其一是,美联储可以把钱借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中央银行必须确保金融体系有足够的通货在外流通。
31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胀率。无预警的通货紧缩使借款人的实际利息变高,导致大量放款收不回来。货币与信用创造开始收缩,宏观需求下降,最后很容易变成经济衰退。
      对于双重危机:在通货紧缩引起经济衰退后,货币政策将很难运作。例如通缩率是5%,那么即使名义利率为零,实际利率仍旧是5%,很多借款人不得不拖欠贷款,导致许多银行破产,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是经济是不可预测的,比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风险、推绳子问题。
32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刺激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全球化程度如何衡量?有一个简单的指标是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国际贸易能为所有参与国家创造双赢,有三大潜在利益: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动态增益。
33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是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34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势美元,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当美元走强,可以买到的外币变多时,供给美元的人将从中获益,而需要美元的人将蒙受损失。强势美元有助于外国人投资美国资产,而不是购买美国商品。
      政府的额首要目标是使货币维持某种程度的稳定。经济学家会建议某个国家货币贬值,以便使出口商变得更有竞争力,对于购买进口商品的消费者和所有企业来说,他还能使所有进口商品变得更贵。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政府可以采用货币的宽松或紧缩政策控制汇率,但很难平衡经济的发展与汇率的高低。另一种方法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但当一个国家卖出本国货币时,获得了某个国家的外汇储备。
35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国际金融危机有一种常规的模式,遭遇前会出现大量的外资净流入(通常达到GDP的4%到7%)。当外资涌入其银行与金融体系时,银行放款大幅增加。外资流入使股票需求大幅增加。在暴涨之后,外资迅速撤出。
      美国和其他效果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不同,美国可以用自己的货币借款,因此它的银行体系比较稳健,不受汇率波动。
36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六):关于经济学——从副标题说起

中国自79年改革开放至今,已历近四十年,从一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而今加入WTO,人民币加入SDR,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将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最多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一步步转型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完整周期,期间经历了双轨制、价格闯关等数次惊险波折,经济发展也一度过冷过热面临软硬着陆的险境,也经历了外部世界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98亚洲金融危机港府告急,到拉美汇率崩盘金融衰退,再到06次贷危机蔓延全球,虽然内忧外患,风雨不断,但是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筚路蓝缕,终于建设成就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局面。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国民的经济学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几十年来,经济学逐渐兴起一举取代建国之后的工程科学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显学,工作生活时事政治样样难离经济金融的影响,而对于我这样非经济金融专业背景的年轻人而言,《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无疑就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之作,莫蒂西泰勒教授从身边细微之事切入,见微知著,道出经济生活中的种种特点,平时习以为常的习惯之中往往包含了经济学的原理,而我们潜移默化的种种社会规则背后也体现着国家的调控,书中还提及经济学力图要解决的问题很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揽罢全书,有视野为之一宽之感。

泰勒教授由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入手,先讲微经,再到国家层面,讲述宏经。全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按照亚当斯密“经济人”的定义,人在社会生产中,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为第一动因去行动,而同时社会对人的制约因素很多,那么经济学在更多的时候确实扮演着为我们如何权衡利弊得失而提供理性基础的角色。泰勒自我们在经济生活中作出的抉择讲起,从分工讲到供给,从需求讲到价格,逐步提到市场中产品的供需最终会达到一个均衡点,然后分析社会生活中种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譬如每个人的薪酬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品牌是否可以保证品质,自由市场是否必然导致技术创新,生态环保是应该由政府行政管控还是由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来完成,以及垄断到底侵犯了哪一部分人的权益,谁来监管企业等等。海德格尔在现象学中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的原则“回到事情本身。”或许我们都习惯了现有的生活方式,面对每天所做的事,消费的产品,做出的每一个选择,太过习以为常,就觉得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遇到问题只会抱怨几句,泰勒教授正是用“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让读者反思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背后是有什么样的动因和考量,这里面包含了多少个人的利益选择,又有多少是受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所需要作出的权衡,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就是社会学,就是“人”的学问。

个体的选择最终会汇聚起来,变成宏观上可以观测的一些现象——也就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学,这两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渐入深水区,一方面体现出更有信心接纳国际资本的涌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人民币资本走出国门,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金融支持,一系列的改革也造成了一定的金融波动,降息、降准、汇率波动、人民币贬值等一度成为社会热点,书中也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谈到了GDP、经济增长和衰退周期、通胀率、贸易顺逆差这些我们常常见诸媒体却又对之缺乏准确认识的术语概念,并辨析了温和的通胀为何要好于财政补贴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失业率和通胀率为何在长期而言并无必然关系,让读者重新审视了从以往阅读经验中得来的一些陈旧观念。最后作者指出国家其实也像个人一样需要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并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出相应的反应,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政策。

全书并不像教科书那样一板一眼,而是充满了美式的风趣和平易近人,作者并未在教育读者,而是仿佛一个老人在午后与你在青草坪侧席地而坐,慢慢地聊一些你感兴趣却又知之不详的话题,好像零零碎碎不成体系,但是回头一想仿佛一条丝线将散落的珠子串联起来,阳光下闪着智慧的微光。

读书伴每个人同行,希望每一个人在阅读里获得快乐和安宁。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七):经济学入门读物

微观经济学
一、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选了一个,就失去(至少降低)了选其他的机会。
二、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大部分转嫁给消费者。
三、在劳动力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四、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
五、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宏观经济学
一、国内各城市或地区间的贸易通常是他们与跨国界相似城市的3-10倍,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但是全球化会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二、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一般人均GDP高的国家会有更清洁的空气和水。
三、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四、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劳动力需求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五、不用扩大贸易就能很富裕的国家基本找不到,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小结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成长式的零和游戏,而更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知识与技术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得成长!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八):摘取一些关键字作为书评

“做自己最适合的事,就有更好地生产力”
“经济学家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但不知其价值”“钻石与水的矛盾”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需求波动跟价格无关,价格只会影响需求量,但不会使需求关系本身发生变动”
“价格的上下限看起来是零成本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弹性概念”
“折现值的概念大量用于商业和金融”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 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GDP=C+I+G+X-M,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GDP只把买卖的东西加起来,和价值判断无关”
“经济衰退且劳动力需求量下降时,薪资不会大幅下降,而会带来失业”
“经常账户余额是单一统计值,可描绘一个国家贸易余额最全面的轮廓。该数据包括商品贸易、国际服务、国际投资、单边转移(对外援助)”
“对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货币:交易媒介、价值储存、计账单位”
“M1和M2。M1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M2是广义的货币,M1+储蓄账户”
“来自贸易的三大潜在利益: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动态增益”
“宏观经济政策四个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九):微观经济学 书摘

极简经济学:
1.价格是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房东提高房租,不是因为想这么做(他们一直这么做),而是因为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
2.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不一致。经济学家谈到价格时,指的是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稀有性有关。
3.所有投资忠告最终都基于一个事实:你需要存些钱,越早开始越好。如果不稳定储蓄,在退休后想有高水平收入,那根本是缘木求鱼。
4.四种竞争类型: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oligopoly.
5.垄断者不一定只是从金钱上得到利益,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6.美国政府不仅有权力阻止或限制企业合并,还可以分拆垄断者的大公司。
7.专利,保护创新,也阻碍创新。
8.GDP=C+I+G+X-M
9.当政府支出超过税收时,怎么筹钱?发行债券。
10.M1包括硬币 钞票 旅行支票 个人支出账户。M2是M1加上储蓄账户。
微观:
1.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2.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3.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4.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
复利;能承受多大风险;各种投资工具;有多少时间进行投资。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读后感(十):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本书介绍了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原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大学课程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是一本厚厚的大开本,这本小书约14万字,可以称之为极简了。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一个思考问题、追寻答案的架构。“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只需要搞懂经济学家的思考模式就够了。

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社会应该生产什么?应该如何生产?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这三个问题的可能答案形成一条光谱,一个极端是政府完全管制,另一个极端是全由个人决定。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

政府所采取的价格管制(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最低工资(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等政策,经常不能达成目标,甚至适得其反。 “价格下限与上限,在学理上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政策工具,却是官方最倾向采取的方案。经济学家自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而政客常喜欢隐瞒政策的真实成本。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但正如书名的副标题“如何果断地权衡利益得失”,个人和社会都需要面对各种选择进行权衡,然后接受有得有失的结果。

社会救助一样面对两难境地,“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福利制度在保障穷人基本收入的时候,存在工作并不能增加其收入(“负所得税”)的问题,会导致其不愿意投入自食其力的工作,落入贫穷陷阱。 福利计划要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为了思考宏观经济政策的概括架构,我们将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然后以一个分析架构来思考目标之间的关系,再以两组工具来完成这些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

即使学过很多经济学概念,用这本书来梳理知识和思路仍是一个有益的做法。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时,无论最后得出什么样的政策结论,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经济学家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