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伟大的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伟大的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25 12:1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伟大的电影》经典读后感10篇

  《伟大的电影》是一本由罗杰·伊伯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一):补充

刚拿到书大致看了几篇,发现一个需要补充的地方(如果以后发现了别的就加在下面)。《长眠不醒》(P98)的影评里有这么一句话:
……她和鲍加在银幕上有灼热的化学反应(“你知道怎么吹口哨吧,史蒂夫?你只需把双唇合拢,然后吹气”)
括号里引用的对白原文是:
"You know how to whistle, don't you, Steve? You just put your lips together and blow."
吹气(blow)这个词的双关在译文里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加个注或者把英文附上去会更好些。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三):留白

本来以为拿到手的砖头会特别高大上,高大上到需要正襟危坐而读随时查术语的地步。结果就像拿着知音读者故事会一样坐卧之间看完了,平易近人得不可思议。
电影盲,看过的影评仅限于满屏深入分析到绕晕我的类型,比起来作者实在是朴实诚恳到流泪。几乎是平铺直叙,温和细致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并没做过度解读,而是指出一个可行的大方向。最高级别的安利大概就像这样,看完之后心头满满都是期待和温柔的暗涌。
好的文字有空气感,看起来平平无奇实则生存必需。很多黑白默片极难打动我去看,但读完之后竟也学会欣赏美人与野兽静默绚丽的天真璀璨。类型海纳百川,费斯诺拉图那页的插图没有高能提示直接震你一下,依然分析得鞭辟入里,我想作者大概是光影依存症吧,有种东西流淌在身躯里,不分年龄无论阅历,熟悉的画面闪现时仍然激动得像个孩子。
更难能可贵的是抑制住表现欲和骄傲的这份自持,朴素而低调,却一定是最经典的那款。
最配得上这些电影的文章合该如此,将阴影留白,等透明进化,含蓄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让那些光影被静静欣赏。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四):时光雕刻

 这本《伟大的电影》即使本身并不能称得上伟大,也足以让人明白什么是伟大。里边评论过的电影我只看过25部,我应该买下这本书,然后当做榜单一个一个看下去的。但是到目前为止,这本书已经算是读完了,因为读一篇没有看过电影的影评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可以打下五星了。
    合上这本书睡午觉的时候,我顺理成章的梦到了电影,我梦到了各种各样的老电影,醒来以后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忧伤的梦呀。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老电影的混剪,用于怀念或者用于恶搞。现在我想,把那些个段落从原来的影片中切下来,然后和其他电影的段落组合在一起,也是一件多么忧伤的事情呀。
    更进一步的,所有的老电影本身也是那么的忧伤呀。《教父》是忧伤的,《肖申克的救赎》是忧伤的,《公民凯恩》长提长新,不过一看到它的黑白色,就知道它也是忧伤的,甚至《星球大战》,《夺宝奇兵》也是忧伤的。用不了多少年,就连《黑客帝国》,《阿凡达》也变得忧伤了。电影本身当然不一定是忧伤,不过一想到它竟然存在了这么多年,因此竟然和现在的电影是如此的不同,再想到它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世界时候的人和事情,再想到你第一次看它们的时候的人和事情,就莫名其妙的忧伤了起来。
    电影不一定是关于往事的,但是老电影本身就成了往事。《卡萨布兰卡》仅仅是一个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的时装片,现在已经随着二次大战一起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甚至连关于未来的想象都成了往事,2001年早就过去了,人类还仍然只能踏上月球的土地,我们把那种想象看做往事的一部分,那种太空飞船上不是布满了触摸屏,而是布满了各种笨重复杂的按钮的想象。
    和其他东西一样,时间也赋予电影一种本不属于它们的美,正如同它们暗淡了青铜鼎上暴发户一般的金光闪闪,剥离了希腊雕塑外层艳俗的色彩,并且赋予它们锈迹斑斑的沧桑感和最为纯粹神圣的洁白。有意思的是,电影这样一门新兴的艺术,是野心勃勃的号称能够留住时间的。
    事实上证明它们不能,雕刻时光的东西最终被时光所雕刻。然而这种雕刻竟然达到了人类所无法雕刻的程度,赋予了电影一种新的意义,一种新的美。只有真正明白现代电影是什么样子的人才有可能感受到这种美,而他们也只有亲自去看看老电影才能真正感受到这种美。我是说,只有在清醒的认识到cg特效能够多么酷多么炫之后,你才能发现物理特效的美,从而明白诺兰的坚持是有意义的;也只有在数字摄影和后期处理如此发达的现代,你才能明白“颗粒感”竟然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视觉效果;更一般的,只有彩色电影出现之后,人们才发现黑白电影的美,也只有有声片出现之后,人们才发现默片的美。
    过去的人不会无耻到告诉你,他们本来就在追求这种美学,而不是因为技术的限制,我们只能说,时间通过对电影的雕刻带来了这种美,就像对往事的回忆美化了记忆一样。因此,看老电影,不仅只有如此才能让你真正明白什么是好电影,还能让你发现那种只有老电影,只有时光才能赋予的新的美。这也就是《伟大的电影》这本书希望人们得到的。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五):伟大的电影为什么伟大

伟大的电影为什么伟大
自认为是半个影迷的试读罗杰•伊的影评集《伟大的电影》,感叹伟大的电影的需要伟大的解读,罗杰•伯特擅长用一句话概括一部电影的特征。我悲哀的发现,作者认为的100个伟大里,我只看过30个,挑着翻了翻我最喜欢的几部电影的评论:发现此人真是伟大,真的是大师,几句话就可以把电影最本质的特点给总结出来。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低俗小说》、《教父》等等。
以昆汀的《低俗小说》为例,一般电影评论认为该做以独特的非显性叙事结构而吸引人,而伊伯特说,《低俗小说》的伟大是因为其无与伦比的对白。《低俗小说》的电影我看过不下十遍,对朱尔斯惩罚小混混前的引用的那段西语印象深刻,该电影中的语言的张力、碰撞所产生的戏剧性,一点都不亚于离奇的情节和精妙的叙事。但是本片以对白取胜这一点,我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
许多电影的对白都是为了铺陈和推进剧情而服务,但文字本身的魅力没有得到挖掘。《珍珠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值得引用。而《低俗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诉说、聊天,他们的话语有万钧之力,能刺破无聊与沉闷,整部电影如果抽调画面,也是一部伟大的有声读物,而假如抽去《变形金刚》的画面,还能剩下什么?
俄国《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作者极力推荐的。看了他的评论,多年前大学课堂看这部电影的浮现脑海:片中苦难的母亲,抱着中弹的婴儿,逆逃跑的人群拾级而上,向冷血的士兵请愿的影像在脑海里闪烁。
爱森斯坦这部无声片即使今天看来依旧惊心动魄。尤其是敖德萨台阶,书中提到几个细节。为了表现大众无处可逃,里面专门有一组画面是给无腿的残疾人,让他跳跃着逃跑。一个孩子被枪杀,宪兵的皮靴踏过他的小手。一位推着童车的母亲,尽力保护自己的婴儿,结果中弹倒下,童车沿着台阶以加速度冲下。一个戴眼镜的男子紧张地看着这一切,下一个画面他的镜片被子弹击穿。
伟大的作品具有神奇的魔力,我们会在不经意间被他们吸引,产生没得感觉,一种默契,不需要锻炼,更不需要解说。
伊伯特是一个通达的人,他并不因为艺术电影而排斥商业电影。比如斯皮尔伯格这个老妖精,很多人并不喜欢他讲故事的圆滑,有人批评《辛德勒名单》将大屠杀变成一个轻巧的商业化的故事。作者这样为斯氏辩护:“每一个艺术家都必须通过某种介质进行艺术创作,对于电影这种介质而言,如果放映机与银幕之间没有那么一群观众,电影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作者举了一个反例,有一部反应屠杀犹太人的纪录片《浩劫》的诠释更加深刻,但是没有几个人能有耐性看完这部9个小时的电影。斯皮尔伯格有一种把艺术与流行结合起来的独特才能。
一语点破梦中人呀!如果不借助一个通俗的、商业性的外壳,人们连对大屠杀过问一下的兴趣都没有。相比之下,国内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之所以都不成功,不是因为题材国语沉重,而是因为没有找对这样一个壳。
这本书介绍的我没看过的70影,我准备慢慢地看一部分,不为别的,只为了看完片子再看影评时,那种大呼“找到了”的感觉。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六):不求伟大

恩,罗杰伊伯特当然是电影评论大师,毕竟能够靠影评拿普利策,这可真的让喜欢电影和喜欢评论电影的人欣喜。然而,我并不认识这位大师,所以也就没什么粉丝滤镜,本来就不喜欢迷信权威,更别说还是自己不认识的权威了。

伟大的电影里的电影的确都非常伟大,这一点我完全赞同。虽然其中几乎所有电影我都没有看过,只有沉默的羔羊、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和一条安达鲁狗是真的认真看过的,但不管是从客观的地位,还是对作者的相信,我都绝对认可伟大的电影一书中对所列电影的评价。而我这个年纪,虽然喜欢看电影,但却没有耐心想尽办法去找到那些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前的老电影资源,偶尔为之可以,但花费太多时间我是不愿意的。那个时候的电影内容、技术、思想都不能满足我现在的需求。今日我热爱的电影和并不久远但想重温的电影已经数不胜数,我舍不得花整块的人生去看那些久远的难有共鸣的经典。

如此当然会错过很多精彩,精彩的旧电影,精彩的老故事,精彩的演员。所以这才是我买此书的原因。我希望借助于读书来提高效率,既了解之前经典影片的内容和过人之处,又不必一部一部的仔细看过。然而,这本书显然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出于对电影的尊重,作者是不剧透的。而又由于这些电影都太过经典,所以作者的口吻也不是写给对这些影片内容不了解的人看的,他的影评是给那些认真看过电影,但是没有发现足够细节和创作者初衷的观众看的。如果我是这样的观众,那我一定会读得很快乐,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后在网上看别人的影评就是这种感觉。但作为并没有真正看过这些老电影的新观众来说,那就无法切实体会这种种美妙了。

还有一个感受是,作者也许不是一个傲慢的人,但我还是觉得他在心理排斥现在的商业电影。他注重电影的思想,而不能接受资本胁迫下的电影制造工业。这不能说不对,艺术电影、独立电影要想保持创作者的初衷,当然要有话语权才行。但现在的电影依然很多优秀之作,流水线出来的也有精品,商业电影之所以受欢迎自然是因为观众喜欢。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与文学、绘画、音乐的不同在于,她更加依赖技术,从电影的诞生就和科技密不可分,所以技术的加持对电影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种类的艺术。其实作者在前面的篇章中承认主题从来都不应该比形式和手段更高贵,乔治卢卡斯经典,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经典,难道斯皮尔伯格和侏罗纪公园就不经典吗?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和阿凡达不经典吗?李安的少年派和比利连恩不经典吗?甚至迈克尔贝的珍珠港和变形金刚不经典吗?当然可能会有人说后面的就是不经典,没关系,其实我也从来不爱看变形金刚和阿凡达,但我还是感谢这些史诗级的技术革命,把电影工业推上了新的高峰,观影的视觉体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震撼。这并不是坏事。这些所谓的blockbuster能让更多人走进电影院,在两个小时内尽情享受,然后电影的参与者由此赚钱,这不是坏事。当然,艺术电影不能没有,除了这些靠感官刺激的电影,我们总是需要拷问灵魂的电影,内心独白的电影,反映各种边缘人群生活的电影。这些小众的纯电影我也喜欢看,而我从来不认为因为有商业片的存在,这些电影就会消失。也许会受影响,但是市场会自动修正,电影是所有人的精神产品,总有人需要看文艺片,所以总会有人生产文艺片,这我毫不担心。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观众,也不求一定要看伟大的电影。但不管什么类型,只要能打动我,我都会觉得花在电影上的这两小时生命好丰盈,会产生足够的幸福感,这就是电影回馈给我最好的东西。当然还是很感谢这些伟大的热爱电影的人,创造电影的人,评论电影的人。只是觉得,无论什么年纪,什么身份,如果肯更包容地接纳新的事物,一定会发现之前错过的美好,其实怀旧从不耽误迎接新的太阳。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七):致伟大电影的情书

罗杰伊伯特在世界影评界的地位令人高山仰止——如果影评业也算是一个行业的话。两天前,二零一三年四月六日,罗杰伊伯特去世了。我把他称为“导演的心上人”的去世。
罗杰伊伯特二十五岁时开始为《芝加哥太阳时报》写影评,二十七岁起,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艺术课程的电影学讲师。三十三岁,他成为第一个因为写影评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的作者。在写作影评的近五十年间,“他就是电影”(奥巴马语)。
在中国,我们目之所及的影评大多和政治文章一样空洞。很多影评人的电影价值观,也像他们的政治立场和道德立场一样,非黑即白,这使得他们很难发现一部好影片中的混沌处,更难发现不太好的影片里也有值得称颂的桥段。还有一批影评人,他们的文笔实在糟糕,运用空话和套话,一点也不能给人启发,或者使人受到感染。也许他们是文采缺乏,也许有人写文章是因为受到片商的雇佣。总之,很难从他们的影评中看出,他们是因为爱好而写评论。既不专业,也不生动。
二零一二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杰伊伯特的《伟大的电影》,非常好的展示了什么是好的影评。它们娓娓道来,条分缕析,每篇影评都有数千字,而毫无滞碍空泛的地方。即使不是影评人,仅仅是电影爱好者,甚至你根本没有看过他说的这部电影,它仍旧引人入胜。
在这部书里,罗杰伊伯特详细地对一百部世界电影史上伟大的或者是优秀的电影进行了逐个点评。几乎可以在每一篇文章里都可以看到他的心与这部电影贴的那么近。这些电影大多载誉全球,但他的文章经常独具慧眼,直点电影最奥秘最华彩的地方,像是神秘的灵媒。
导语中他说:“本书列出的电影中有许多部我都看过十几遍,其中有四十七部我曾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研究过。”也许有人对此表示怀疑。但当我们看到熟悉的电影《沉默的羔羊》的如下评论时,我们相信是真的。
“注意史达琳接近囚室中的莱克特和地下室中的野牛比尔时都要爬下一层层楼梯、穿过一重重大门,这暗示着两人都住在地狱。注意影片的画面仿佛始终在看着克拉丽丝,这是因为摄影机在模仿他周围的男人们审视的目光;而当她进入危险的场所时,摄影机往往在场所内部等着她,而不是跟在她身后。“
他在1991年《给我自己和其他某些影评人的备忘录》里写道:“每天为报纸写影评,那是一种在底线和更高追求之间寻求平衡的行为,是一种在两个问题的答案间寻求平稳的行为:1.这部电影值得掏钱看么?2.这部电影会否增加或者否定我关于人性的认识?”
爱好、职业化、有更高追求、不流于庸俗,这就是他出色的原因。
他的语言也别具魅力。(我看的是中文版,这和出色的翻译也有关。)在他评价《2001:太空漫游》时,他说:“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简洁。”东方人很了解什么叫做“大道至简”,这几乎是哲学的境界。
他的文字绝不吝惜赞美。“科幻影片中很少像《2001》这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
他也绝不迎合任何人,而有他独立明晰的观点。他引用西恩潘曾对观众说的话:“要是一部片子里表达了三个观点,那就算坏了规矩,这部片子就没人看了。”而他自己随后说:“本书介绍的影片每一部都表达了至少三个观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佳片都是愚蠢至极。”
他对很多经典佳片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包括思考的过程,仿佛可以感受到他的呼吸。“最近重看《辛德勒的名单》时,我在想把戈斯塑造成一个疯子是不是影片的缺陷。斯皮尔伯格是否应该把焦点放在一名正常的纳粹官员身上,将他塑造成一个奉命办事的‘普通人’?”
总之,这本厚达583页的电影评论书,就像是一本写给电影的情书。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该放在枕边。如果说电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罗杰伊伯特则在我们阅读时,为我们叠加了一个他理解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彼此光影相照,令人神醉,使人不想离开。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八):谁在看电影,谁在评价电影

如果问,评论一个评价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成为原著的二道贩子么,第一个说“古道西风瘦马”的是个有创造力的天才,第二个评价这句话的人,是个有文学感知力的观察家,而第三个评价这个观察家的人,究竟是对原文的进一步深入,还是偏离正轨,另起炉灶,打算把这面已经提过字的墙拍张照片,重新开启一种观赏方式?答案仍旧在一团迷雾中。
其实,根本不必担心曲解原意,毕竟专业的知识加上广泛的涉猎,Roger Ebert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影评人了,他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观点,对某部电影在电影史中扮演的角色即有盖棺式的定位,又善于捕捉时代变化所带来新的内涵。他的影评可以说是一种文体,克制的外表下有种执着的真挚感情,他追忆居多,但文章的初衷却是写给未来的观众,他有一个质朴的愿望,就是好的电影不失去它原有的和应有的光芒,确实,读过他的影评之后,与很多所谓经典的电影更亲密了,这种拉近距离的努力,Roger做到了。
我们开始认识到那些电影,即使去看然后有些失望,也会发现一些属于影评人的光芒掺在其中。
而问题是,听他说的这么有道理,不仅有道理,还很全面,电影当时的市场,电影里演员的个人生活,导演的传奇经历,横向地与导演其他作品的比较,都一并写入文章,毫无泥沙俱下的感觉,只心里不停地被唤起好奇,想一睹这部电影为快。但文章做到这样多面,多角度,不仅有电影流派的纵论,还单刀直入拎出几个镜头一番拆解,可以说对一部电影能做的全部功夫,都在这了,以后可能就是添砖加瓦的零碎活儿。
那么,未来的一般观众该怎么有自己的“建筑”呢。影评有一个导向性,在这种基调下,观众勉强突破那种一知半解稀里糊涂的状态,走出暧昧不清的区域,进去的是另一个棱角分明的疆域。尤其对“拿来主义”的观众,现成的观点不仅清晰明确,鞭辟入里,还有大量的掌故去攫取过来佐证,观影甚至就成了一种双重的证明——证明自己看过,证明自己看得很懂——对于一些在历史上收获好评但慢慢无人问津的电影来说,这种双重证明会带来良好的自我定位,甚至,有了一些非常有热度的自我期待。
也许这个问题还太遥远,不值得操心。在影评积极的意义之下,历史角落里的电影迎来一阵和煦有力的风,吹散了积得太久的灰尘,重新亮出年代的质感,电影自有它的的体系,它的世界,封闭又散发着单向的热度,就像一个蒙尘的酒桶,其实,里边早有佳酿。不管怎么说,Roger分与我们一羹,我们尝到了滋味,至于那滋味如何,他说了很多,但舌头是自己的,不能言及的品尝体验,总要有些属于自己的个人印记才好。
我相信,这也是Roger所期待的,电影本身代表的就是自由,像他所说的“新现实主义流派”,每个人都能演好一个角色——他自己,这种说法释放了每个人演员的一面,也就是可以被艺术化的一面,这样的电影出于个人经验,止于一种更开阔的,相通的体验,无论是感动还是愤慨,都来源于被尊重,称得上有代表性的个体,他们普通得随处可见,又特殊得耐人寻味。既然如此,出于他的尊重和热爱,他肯定希望,即使一部部电影受封为永恒的,看这些一部部电影的影迷,却能有不同的新近的见解。他写给未来,他却看不到未来,但那种趋势是他知道一定会有的,即在不同的,自由的见解相互碰撞下,好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历久弥新。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九):形式还是内容,傻傻分不清楚,能够有感觉的就是好电影

        罗杰伊伯特同学真是善辩啊,噼里啪啦说了一通让人舒心,确实在大部分时间我也会心领神会的话,“一个把思想放在画面之上的导演注定只能达到二流水准,因为他抵制的正是电影这种艺术的本质。铅字才是思想的理想载体,电影则是为了影像而诞生的,最杰出的影像必定能引发无限自由的联想,而不是受制于某些狭隘的特定目的。”(这段话是谈到八部半时引申出来的)看到这话,我们完全可以听出来了,罗杰对“电影是纯粹独特艺术观点”那是相当的推崇。对这个观点,我突然不是那么地同意,也就是不太喜欢它的绝对性了。因为在《钢琴师》中体验过真实内容的冲击,它足以媲美影像的震撼,那电影艺术这部分赋予人的魅力体验又该作何解释呢?所以对于我个人,这是电影令我享受和着迷是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和形式。有考据癖的我突然想起,电影风格追求绝对真实的波兰斯基其实也很推崇费里尼这部传世佳作,他在自传里说道,“我们这次戛纳之行也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看片。我在戛纳看到一部可以和《公民凯恩》媲美的新片,费里尼执导的《八部半》,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导演的种种磨难,他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启示。我一直梦想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影片,这不仅因为影片感情真挚,也因为它画图优美。”
    想想波兰斯基确实算是保守的现实主义捍卫者,要完全深切地感受到他早期电影的迷人之处,需要有对现实世界敏锐的感觉和一定的底蕴和积淀,这当然是欣赏形式之美都不需要具备的。
    随便提提这本刚买的书,,看下来,感觉罗杰的影评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见解独到,振聋发聩,反倒有些地方论述不痛不痒,不着重点,不够痛快淋漓,还稍显有些琐屑和口水,不晓得这是我一个人的感觉还是其他朋友也会相似的体会。但相比大部分影评人很多地方确实是要严谨和渊博些的。

  《伟大的电影》读后感(十):此处作者为什么要用顿号

读这本书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经历:
因为要申请出国,而我又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所以想办法联系到了一个某电影学院的教授帮我签推荐信。
我带着我的动画去找他聊,他挨个看了我的作品,当看到一个发生在太空中的故事我在结尾字幕时用了那首著名的蓝色多瑙河,他不由皱起了眉头。
他问我为什么这么用,我回答我喜欢2001太空漫游,此处则是一次模仿。他摇摇头,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不敢乱用啊,你知道导演为什么不用别的曲子,为什么偏偏在故事的这个部分,在太空中用这首曲子么?这里所包含的意义你懂么?如果不明白,你这就是乱用,是没有道理的。
我说哦这样啊。
我不否认这首华尔兹舞曲与环形空间站自转时的画面配合的天衣无缝神来之笔,这种前无古人的太空歌剧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教授你造吗?当初库布里克是请来了阿历克斯诺思完成配乐,只是在剪辑的过程中用一批古典音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发现意外的带感,于是就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
同样的,我想起了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结尾时海鸟坠入海面的经典画面,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称其无与伦比的深刻,而科恩兄弟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画面是意外拍到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靠着对一些东西的过分解读起家,用鲁迅听了简直要泪崩的术语去诠释鲁迅的错别字(此处应有出题点)。当拥有发言权后,他们凭借不容置疑的权威教书育人,并作为衡量一个个人创作好坏对错的标准。如今我们身处的环境经济建设的速度远远甩开了文化建设,很多情况下我们甚至处于无知,但这似乎并不可怕,就像一个学步的孩子,慢慢来总会迈出步子。而一个人硬是被人忽悠着没事儿走两步把两条腿走成一长一短,买拐之后,等在前面的可能就不是走路而是轮椅了。
而在读这本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朴素诚恳,拥有极其渊博的学识并以此作为对作品的幕后补充而非站到台前对其指指点点。一些专业性的释义,他都单独摘出放在了每个影评末尾的“观影手册”部分。对于看过的电影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而没有看过的电影,他的评价强烈的激发了我去观看的兴趣。
ps:老教授看完我所有的作品,建议我做一些深刻有内涵的东西,而不要只是仅仅出于“有趣”“喜欢”而做动画,这对我今后的发展不利。然后爽快地答应了帮我签推荐信,之后再也没有回过我发给他的有关邮件。所以,其实写这个东西充满了我的腹黑和恶意~有偏见在所难免 :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