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春》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青春》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2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春》读后感精选10篇

  《青春》是一本由韓寒著作,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2010-09-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读后感(一):青 春

——韓寒
        无意间看完了《青春》这一本书,时间竟然是在起床到公司之间!让我大惊不已!原来时间可以这样拥挤的!阅读是可以这样高效的!逛过几次书店,每次都会看到这样一本书放在畅销书列位置的旁边,让人遐想:“这到底是畅销书呢?还是畅销书呢?”。好在我不追求潮流,而读书这件事更加不喜欢跟风,所以在《史蒂夫·乔布斯传》出来之前,我便按照某种序列去读过威廉·西蒙的那本《活着就为改变世界》。至今没有去阅读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那本《史蒂夫·乔布斯传》——不是不想阅读,是我不想跟风般的重复阅读一个人的事迹——尽管多角度全方位的去了解一些人和事比仅从一本书中获得的知识要来的丰富和激烈。
        《青春》一如韩寒思考的深邃让我感叹;思维的新颖让我拜服。或许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而韩寒拥有了语言组织上的。在《青春》里,有很多文章是在博客中看到过的,但读起这本《青春》的那些章节来依然没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可谓“常读常新”了吧!“莫谈国事”依然是这个时代爱国青年唯一能做的事情,一如上个世纪爆发的“五四”一样轰轰烈烈却再也不能还原当初的天真了;暗潮涌动,思绪飞扬的屁民互掐时代来临;再也不会有第三个人能炉火纯青般的把弄“爱国”的情怀,再也不会有第三个人能统一思想和爱国情怀于一体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了。我们只能看着邪恶的事情发生,却也只能微不足道评头论足嬉笑“浅”骂了!当那些邪恶的力量占领一个个纯洁的领地时,我们终将发现当初嘲笑别人无知无德无能的自己在那一刻身陷囹圄,叫天不应了!
        读这本书的感受和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样,心情复杂,情绪低落。总以为推翻了三座大山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为何却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五千年的故事?我想:是我不学习!是我不长进!是我不虚心!是我不够坚持!在这几本书中,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忧国忧民,更多的是建议和意见,更多是一种无奈的自嘲和无助的呻吟……也许,只有马英九能读懂韩寒的评论,只有奥巴马愿意去倾听民意,也许普京也会想着去做一回赛车手;而更多的我们,只能在赛道“千里之外”的观众席上任“赛车手”们激情挥发,青春汗洒!
        敢说话是一种伟大的品质!也需要有强大心里素质!这个世界上仅有的灵长类除去猩猩和狒狒以外,我们只是喜欢“坐山观虎斗”。我们希望看到有人能代表我们说出我们心里敢想而不敢说的话,我们不喜欢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压迫着我们去承担责任;我们喜欢拥有各种各样权利,我们不喜欢为权利获得去付出任何努力——更别说流血流泪以致牺牲了。这是一种伟大,中华名族的伟大——存在主义或者说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终极信仰。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这种伟大造就了一批批“见风使舵”,“望风而逃”的皇帝和“达官贵人”。而这种“伟大”的思潮被保留下来了,被基因深深的记忆在骨子里——像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观看别人辛酸受苦,“毫无保留、嬉笑怒骂”的观赏着他人的悲惨命运
        还记得一个在“北上广”生活超过10年的韩国人说:“我在中国听到最多的不是“对不起”也不是“没关系”,而是“你想干什么”、“想打架啊”、“不服啊”等等之类的话;而我在欧美学习的10年中,听到最多的反而是I am sorry,no problem,that's ok……。”当然,可能这个韩国人不了解中国国情,或者不了解“北上广”的情况;至少他没有弄明白欧美、北欧和中国不是一个精神层次上的,也没有一丁点可比性的——虽然每个人都期望有一天中国能像北欧那样过上幸福的生活。从他的这句话中让我想到两个问题:
                1,过错的一方不主动承担责任,连一声“对不起”都懒得动动嘴唇
                2,受伤害的一方反而“拿着鸡毛当令箭”,似乎不打你一下,不“招呼”你一下就不能凸显他的存在。
在这种病态的心里作用下,我们忘记了《国歌》的大义,也忘记了要做一个大国而努力的恒古誓言,更加不记得为今天幸福生活牺牲千百万的先辈们!
《青春》是一篇篇评论组合而成的书,但每一篇都充满诙谐和反讽。我一直比较喜欢韩寒的“比喻句”的用法,但渐渐发现他在文学上的思考超过了同辈。那份文字熟练的激昂表达让我总是需要思考一段时间才能明白他所说的意思,在日后的生活中会想起来,不禁莞尔!他的比喻是一种鼓励——鼓励着每一天让我去思考!

  《青春》读后感(二):实在是过誉了

《青春》实在是过誉了。这本书没有出版的必要。里面的一些观点不能说深刻,逻辑及分析不能说很精彩。只能说是一些浅浅的感想,说一些俏皮话。
如果这样的书能让很多人追随,只能说中国把文科学好(准确一点说,应该说是具备人文素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实在太少,真是很可悲。
就这本书来看,说韩寒是作家实在是不准确的,但可以说他是一个能会批评的“批评家”。注意,这里的批评不是“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的“批评”,只是“负面评论”的意思。正本集子,除了负面批评还是负面批评,我看不到有任何能充实我心灵的文字。
如果很多人看了这些负面批评觉得很过瘾,只能说他们从家长和老师处获得的洗脑训练实在太少,家庭和高校没有给他们洗过脑,没有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人性中一面就是自己很弱,也见不得别人好,所以骂骂权威骂骂体制觉得很过瘾。——但是我想,我们当中还是有很多优秀分子在家庭和学校中仍然能够得到高层次的修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性也并不总是那么渺小容不得体制,因为只要是社会人,就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能够戴着镣铐跳舞,才是强者中之强者。

  《青春》读后感(三):s b和醉虾

青春不再
韩寒。
一个很有分量的名字。
我常常将韩寒和王菲并列,因为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韩寒可以不合作,以背叛桀骜不驯的姿态生活,经受了一些打压但依然生活得很好。
王菲可以不通人情世故,心直口快,不委曲求全,并且事业蒸蒸日上到达顶峰。
我们也许没有胆量和能力成为韩寒和王菲,但我们这些为生活而卑微地忙碌着的小民,仅仅看到他们的存在,也应该开心满足了,因为,毕竟有这样的标杆存在,也许,以后这样的标杆会越来越多。不是吗?至少,这2根标杆至今尚未被砍掉。
至于韩寒文章的犀利的观点和辛辣的批判,反而是次要的事情了,只要他能够这样继续骄傲地生活就足够了。我们这些被关在圈里的猪,很乐意看到一只老鹰自由地翱翔在天际。
所以,对于这本《青春》,我更愿意作为一个符号,而不愿意谈其中的作品。作品也许深刻,也许浅显,也许戏谑,也许不经,甚至有些关于赛车的杂文是我不太感兴趣的,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居然出版了。
将来会不会有一天,我们能够习以为常,不再为了这样一本小书的出版而庆幸呢?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篇报道。央视10年前的一期对话节目中作为“好学生”来反衬韩寒、来“歌颂中国教育的好”的女生思路,北大毕业到了美国,嫁了美国人;而韩寒,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辍学小子、被认为破坏“80后”形象的人,10年后继续留在中国,成为一名意见领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北大女生马楠借提问机会表达对美国的不满,引来叫好声,结果嫁了美国老公,去了美国。当年风靡一时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声称准备报效祖国,满载国人的期望,结果在美国做基金高管。
我倒不想用这些事例来证明韩寒有多爱国,或者这几个女孩不爱国。
一来爱国实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西方有人说爱国主义是独裁者最后一块遮羞布,东方有人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说这些话的人都是大学问人,我想大抵不会错的。
二来韩寒所谓的不去父母之邦,我倒觉得更像是一种倔强。离开就意味着认输,就意味着被打败。我要倔强地站在你面前,并依然活得很好,将来有一天,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我想,这才是韩寒这个曾经叛逆的少年的真实想法。当然,他现在是想走也走不了了。之前不是爆出了他随《观音山》剧组要出国宣传在机场被阻止的新闻么?
其实,韩寒是个sb,我也是,我身边很多人都是。我们固执地以为自己看到了皇帝的新装,还老是管不住嘴巴。黄思路、马楠、刘亦婷,这些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还有许多人在慢慢学会聪明,比如司马南、孔庆东。而我,如果足够聪明,我想我会变成一头驴子,像阮籍那样口不臧否人物的老驴。
说到韩寒,总会想起鲁迅的一篇杂文。鲁迅说,中国的青年就像一盘醉虾。而他的文章可以令醉虾清醒一些,但无济于事。清醒过来的醉虾依旧会被吃掉,而醉虾的挣扎,不过增加了食客的乐趣。鲁迅先生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帮凶。
对此,我想引用这句话来作为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和这篇评论的收梢:于权利扭曲无所不在的世界里,我们必须保有批判的能力,即使知道现状不可能改变,即使反抗无用,我们也必须保有反抗的意识,至少我们必须知道压迫跟扭曲的事实。

  《青春》读后感(四):你的青春和梦想,还在吗?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第673页。
韩寒在《青春》中有介绍了他的一位男性朋友:生活在“魔都”上海的郊区,毕业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给别人加工东西的工作,每个月算上加班工资大抵能赚回2000块,工作地点离家10公里远,每天骑着电瓶车早出晚归,为生活而奔波,周而复始。看到韩寒的这位朋友,你或许会一拍大腿,惊叹一声,怎么和我的死党那个谁这么像!诚然,无关地域,无关年岁,或多或少,我们几乎都有韩寒的这位朋友,或者可以说很多人都是韩寒的这位朋友。
里尔克说过:在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这种敌意有时却更多是对于现实无奈的表达。
青春与梦想一直是所有年轻人在这个物质时代最后坚守信念的壁垒,是他们聊以慰藉和固执前行的最后动力,是憧憬咸鱼翻身的最后挣扎。然而无奈的是,现实的现实与青春的青春却几乎在所有时刻所有地点都是充满敌意对垒。
“他们想去镇上买房子,把自己的户口变成城镇户口,这样对以后的小孩子比较好,但是上海郊区镇上的房子一套至少要五十万,他要不吃不喝工作二十五年才可以,而且还是毛坯房,要装修好还得再饿五年。”韩寒轻描淡写地诉说出一个普通上海郊区青年的梦想——虽然这个梦想轻得只剩下房子,但是却重得值得奋斗25年,甚至30年,然而更残忍的是,在更多的地方,相对于更多的人,这个共通的梦想却需要更多的青春与梦想来买账。
“是因为你们,每一个廉价劳动力,你们是中国的筹码,GDP的人质。无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多么可悲的事情,本该在心中的热血,它涂在地上。”残酷但现实,冷酷的韩寒用冷漠的语调,理直气壮地质问每个心怀憧憬的年轻人,并用现实狠狠击碎了怀揣着梦想的青春。在物质化、功利化的浮躁年代,前程和理想该如何安放,年轻人到底又该何处何从?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到底在哪里?”也许正是这种对青春近乎于绝情的撕扯,对经济社会现实赤裸裸的阐述,对当代年轻人思想的鞭挞,韩寒的这本《青春》便理所当然的入选了2012年南方阅读盛典初评榜单:在《青春》里解析“他”和富士康员工的绝望构成的——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然后在拷问中让仍有热血仍抱理想的青年去思考自己的青春,去思考自己怀揣的梦想,在看似冷酷的撕碎背后,其实更给予年轻人一种语调逆向,却激励热血的“向上的力量”。
  嘿,那个朋友,原谅我大言不惭地问一句:你的青春和梦想还好吗,还在吗?

  《青春》读后感(五):和报亭买的不同

韩少的那两张书签很不错啊,是他的照片,很帅!每张上还有一句话的。我又买这本书,就是冲着书签去的。我注意到卓越卖的这本《青春》的白色外封的背后,就是价格的下方,有注着:“卓越专卖”。难道卓越专卖的就没有书签了吗?莫非这书签还是随机赠送的??不知道别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没??
淘宝网购书地址 http://s.click.taobao.com/t_1?i=qX92%2FAf4ksCLtqI%3D&p=mm_27586817_0_0

  《青春》读后感(六):台版的更好看,求鉴定。

 ■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报道
   《青春》今日首发,首印60万册韩寒消失”5月携新作归来
   2010年伊始,韩寒放言不再接受媒体采访;2011年1月,他正式关闭微博;2011年6月以后,他不再更新博客……韩寒已经“消失”在公众视线里长达5个月了。11月9日,他突然携新作《青春》归来,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据知,本书经过韩寒的多次打磨,与之前在台湾出版的同名书存在较大差别。
   主打篇目曾引青年反思热潮
   《青春》在上市前未透露任何消息,直至昨日,记者才从出版公司获悉,该书将于今日上市。韩寒在“消失”5个月后,再次出击。本书不仅收集了他两年来撰写的文章,还有其从未发表过的犀利杂文。此外,书中还包括韩寒两次公开演讲的全部笔录,这两次演讲无论是视频还是文字均无法通过网络搜索到。而本书主打篇目《青春》更是韩寒杂文的“经典”,它讲述了一个月薪1200块、生活在“魔都”上海郊区的年轻人的绝望,他的绝望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这篇文章在华人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度引发“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的反思热潮。
   韩寒首次亲自操刀参与编辑
   记者了解到,《青春》之所以封锁上市消息,是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台版《青春》内容太过火爆直接导致简体版在审查和稿件内容上遭遇了重重险阻,经历了与寻常作品大不相同的曲折过程。”之后,本书文章被“一删再删,一改再改”,韩寒本人首次亲自操刀参与编辑过程,对本已定稿的内容进行删减或增补。由于内容的变动,出版方曾经四次重新出片,力求呈现出韩寒最新、最真实的思想和文采。而为了打破韩寒传统图书封面的桎梏,出版方万榕书业此次至少设计了20个封面初稿,并且经过多次投票选出了最佳方案。但这些方案都不能令韩寒满意。最终,韩寒力排众议,亲自监督设计并确定了目前的封面。
   据悉,《青春》是韩寒首部海外繁体字版出版时间早于大陆简体字版的作品。2010年,同名图书在台湾出版后引起岛内轰动,打破了韩寒所有图书的繁体字版销售纪录。但记者了解到,此次简体字版《青春》在内容上与台版存有较大的差别。万榕书业亦表示,此次简体字版首印不少于60万册。目前该书已售出10种语言版权,将在全球发行。

  《青春》读后感(七):谁扼杀了我们的青春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最新杂文集《青春》封面语。
最近看完了韩寒的《青春》,其实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在他的博客中读过,可还是忍不住买了书,在睡前细细品读。
书的封面上,一句简单明了的介绍: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或者说,一般人真的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我也是如此,所以对于韩寒敢于拿这个命题出来,真的很钦佩,这就是我喜欢这个敢于说实话,让我为之折服的原因吧。
提起青春,一般人都会发出淡淡哀叹,说青春是个带着淡淡感伤的话题,当然,是对于一句走过了青春的人来说。人总是在奢望得不到的,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所以当年华老去,大家回首过往,大多数人总是在哀叹青春如江水,一去不复返,却都忘了当时是怎么的急切的盼望着长大,盼望着独立,盼望着成熟。而当我们拥有了这些后,却又开始频频回顾,到处寻找那早已远离的青春。这,是一个普通人对青春的理解。
韩寒的青春看到了我们没有看到的一面,他把青春架在了我们思想所不及的高度。社会的不公平,肮脏面,我们或多或少都知道,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去为这种所见的不公做些什么。韩寒是个文人,可他却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点醒迷雾中的中国青年,让我们看完以后会幡然醒悟,哦,原来是这个样子。
都说韩寒是坏小子,可这个坏小子却成了中国青年一代的代表。中国的现状不是我们不想去评说,是因为我们没有心思去寻思那些,因为我们要忙于工作、学习,忙于跟现实的生活每天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搏斗。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跟大多数平凡的社会公民一样,不敢,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占领华尔街的标语是:“我们是99%”。而我们就是这个99%,韩寒的文章中则以P民出现频率最高,开始不理解这个屁民的意思,看了百科的解释才明白:屁民,中国最底层的人民,从事社会上最卑微贫贱的工作,没有一个叫李刚的老爸,生活窘迫,收入微薄,常常被生活所迫。这就是我们99%的代名词,别管你承不承认,我们都是屁民。
习惯了韩寒幽默辛辣调侃似的写作方式,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一个没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会写出如此多的辛辣之文,会如此独到的触动社会某些方面的神经。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清楚,这根本无关学历问题。只能说中国教育是个很特殊的体制。仅此而已。
也经常会想,到底这一代人的希望再哪里?当大学毕业,拿着微薄的薪水,看着猛涨的物价以及光数后面0就会犯晕的房价,这成了我们所有关心的事情。曾经的什么周游世界全成了扯淡,真实的现状是我们这99%的屁民,每天为了生活奔波,然薪水的涨幅永远达不到物价房价的翻番。
 
我们的青春是什么?要是文人,可能还在无病呻吟的回顾青春,感叹青春。可韩寒一纸《青春》把我们敲醒,青春就是我们永远触摸不到的希望。有人说韩寒是个愤青,或者敢于说真话,敢于指出社会痛楚的人都被说成愤青吧,可愤青说什么了?愤青告诉我们,让我们捡起被扼杀掉的青春。
已近而立之年,韩寒不再是那个狂傲少年,不再单纯的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他也为人夫,为人父。29岁的韩寒在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思考,最近几天的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北大教授张颐武用“化蛹成蝶”来形容韩寒,是啊,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的敢于直面他所面对的显示,这样的有勇气超越自己。
或许凭韩寒一人之力并不能改变什么,可至少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屁民应该要关心什么,帮我们这帮屁民说己所不敢说,想己所为想的问题,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人物,是我们这代当之无愧的“偶像”。

  《青春》读后感(八):行货和水货在选文上的区别

水货连同采访一共是73篇文章,行货一共是56篇文章。
行货和水货只有11篇文章是看起来一样的。
看起来相同的文章中,大部分内容都相同,只是有些是标题换过的了,有些字数上有删减。
也就是说,两本书的内容,各有80%的内容是彼此没有的。
所以,我觉得这是两本不同的书,应该叫两个名字。
如果非要叫一样的,起码也叫《青春1》《青春2》.
具体的区别可以看这个相册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1322308/
看起来一样的文章有下面这些:(有些文章只是标题不同,内容基本一致,这里都摘取行货中文章名)
青春
山寨立法
建国大业
谷歌侵权门
我接受谷歌的六十美元,并欢迎谷歌扫描我的图书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嘉定区世博论坛演讲稿
诸恶与众善
拍一拍身上的土
给点咸菜吃
感谢你,孔子
莫名,我就仇恨你

  《青春》读后感(九):当年看鲁迅的杂文也有那么爽吧

我想
当年看鲁迅的杂文也有那么爽吧
很早迫于无奈就认识鲁迅了,想必大家都是如此,当时接触的是鲁迅的小说,很少能接触到杂文
大概因为我是绍兴人,对于鲁迅有种原始的崇拜
所以当其他人对鲁迅晦涩难懂的文章皱眉头的时候,我开始去看鲁迅的杂文了
可一看鲁迅的杂文,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那么点自豪感成就感一下子消失殆尽了,就好像游戏快要通关时突然断电了,你还没保存
杂文这道墙算是彻底把我和鲁迅隔开了
后来多少明白了鲁迅的杂文难懂的原因
其中很大的原因大概算是因为杂文是种时代性很强的文字,过了这个时代,原来的精彩也就不容易再读出来了
后来开始看韩寒的杂文,我渐渐明白了杂文的美妙之处
因为我幸运地看着这个时代的杂文,我能看得懂韩寒的杂文
想想那时候读者的心理也觉得有趣,我们读韩寒的杂文读得那么爽,那时候的读者读陆鲁迅的杂文,想必也是那么爽吧

  《青春》读后感(十):随便写,标题要长~~~~~~~~~~~

想看些书,不知道看什么,看一本书的时间对多来说太长了
个人自个儿常觉得无趣无聊,想看一些幽默轻松偶尔带点深刻的文章
韩寒的文章不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吗,他的书好像就没长过
还是老样,下到手机看,我支持正版,口头上
看了个开头就想,这不就是博客吗,博客我都看过了,博客也能当书啊
韩寒在书中也对这个态度做了一些点评,我躺着也中枪
是啊,谁写的谁就有决定权,干别人什么事
他耍下流氓一年可以赚一亿,但是只赚二三百万
他可以用博客打广告,一个字赚五万
但是他木有这么做
能免费的都免费了,博客你可以免费看
能便宜的都便宜了,一本杂志十几块
做为粉丝,不对,我不是粉丝
我连他一本完整的书都没看过呢
做为小半个粉丝,他这种行为
我是很敬佩的,天下有几人能这样
不是说人家反商业
只是为了一个有点极端的理想原则做了不少牺牲
难能可贵
韩寒是人不是神,强调独立自由强调行为辩叙的逻辑,强只是相对,立意对也不代表总是对的总是有理的,在一些问题上韩寒似乎也意识到这点,比如他推崇他必须多制的问题,他说自己也不总是对的。
多制的问题不是简单的问题,一个小时候狂爱偏传统阅读到后期的转向资讯与科技,关注大多为民生而非政治,这种局限能完整论述多制是合理的么,显然是不行不够的
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有才气和匪气隔着距离卖弄赤诚的一个人,他说不装逼心却装有一个更深的逼
看他文字你可以有不少启发,但也不能全信
一个人教会了你质疑,你不就应该反过来质疑他本身吗
最近看三毛书关注老罗
我好奇一个前新东方教师是如何结实一个车手兼作家的
是类似官官相护的名人相护吗?或许吧
我发觉老罗和韩的一些话特别相似,不知是巧合还是借鉴
那是一种带有自恋冷幽默和匪气的逻辑
比如不是我自大,而是一帮孙子在我旁边自小,就显得我很大了
比如我薪水开的并不高,这应该是这行业的标准,只是标准偏上一点点,而别人都特别低就显得我给的薪水非常高
等等很多类似的逻辑,句式:不是我怎样怎样,而是别人太…才显得我怎样怎样。
呵呵好玩
对了玩也是他们相似处,是他们三相似处,就是觉到人生就一玩,游戏人生,这里不仔细说了,他们种种彪悍事迹,都带有一种玩的道道,这种玩不是不负责任的玩,而是一种随意与洒脱,三毛从小学到成人,投稿从未被退稿过,有时十个月不写了,只是因为丈夫没她不能睡觉…老罗最烦英语与教师,却花一年多苦学英语当上新东方最受欢迎的教师,而在没过几年后不干了自己搞培训…韩寒在大家以为他会继续作家时,搞起了赛车,若不写作也能养活自己,比赛不作弊提前探路并仍获得冠军…太多了,这些仅是我随意写的一些,我不是说这些成功很容易,这里的玩,是种有迫力的体现,是洒脱与自信,当然在成功背后必然是各种数不尽的辛劳与坚持…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只是人家做的真的很多很多
不仅很多
不只卓越
连卓越都是不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