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的读后感10篇
《闯入者》是一本由(日)安部公房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闯入者》读后感(一):棒子——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说安部公房肯定要说到存在主义。
其实存在主义是怎样也不是很重要,毕竟哲学的框架太多,说到底也就是个名头。对这本书还有我来说,重要的是为什么会有存在主义。百度说: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而这个背景就是安部公房这部小说中想要表达的意义。
如果没有了外在给予我们的“身份”,我们还有什么。身份可以随时被人拿走、家可以随时被人闯入,而反驳的声音弱化到马上会被群体淹没;我们是谁,会不会马上就会在这个世界中消失,是不是消失了也不会有任何人发现、因为马上会被他人取代。
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变成了墙、变成了茧、变成了棒子,被迫害至上吊,被融入墙壁。
整个小说里虽然全部都是卡夫卡式的荒诞,但是让人觉得特别悲哀。不能随意投射,投射到自身就容易有忧郁感——对自身的怜悯。
那说到忧郁及对自身的怜悯,就不能不说另外一位教科书式的人物——太宰治。
拿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来比对——《人间失格》,少年子弟英俊多金为什么最后还是自己解决了自己。其实太多人不了解——如果一个人多金、英俊,就不应该抛弃多姿多彩的生活,上天已经太过优待这种人了,这还不知足。其实说说,还是可以说到存在主义的头上——因为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位置和价值, 觉得自己活着太累且毫无价值,所以决然去死。但是不同的是什么,太宰治笔下的人物是从个人角度看出去的,很容易特殊化。带有某种特质,所以容易让人不理解。但是安部公房,是从一个比较宏大的角度来写故事,而这些角度,每个人都可以看进去,然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虽然两者都是不错的作家,但是立意上,还是觉得安部公房更胜一筹。太宰治总体来说,还是特殊化了些,作品还是有圈子的。圈子里的人读起来,觉得正中红心;圈子外的人读起来,也许就只剩不识好歹了。
《闯入者》读后感(二):哦!当你丢了自己的名字。
我想每个人应该都有过对于自己名字和自身本质的关系的思考,我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谁给我取得这个名字?把它去掉之后我又是什么?很好,几乎所有的小孩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说所有的小孩都是哲学家。当你开始被这个问题纠缠时,你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高大上的殿堂——名与实的关系。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个事物的名称跟这个事物本身是什么关系呢?我想首先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起源开始讲起,语言是怎样产生的?有劳动说,艺术说,祭祀说,宗教说,交际说,文化说,符号说等等考据的结果。我也一直在思考所有人文学科的起源或是基础起点是什么?是生物学,统计学,还是语言学?最后我发现还是定为语言学吧。当人类的祖先还在非洲大草原上狩猎之时,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会怎样来命名各种猎物,是的一开始他们只会指指点点,加上动作语言,后来他们学会了结绳记事,再后来他们学会了使用石器,刻刻画画。但是我想最开始他们应该是从模仿最熟悉的东西出发的。一点一点的积累,学猎物跑,学鸟叫,学鱼儿游。最后发展出文字,然后创造出了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直到今天,所以历史学家都把语言的发明,作为文明史的开端,让人真正区别于动物的其实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不拉不拉,abcd,咿咿呀呀的话语。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丢掉了自己的名字的时候,一定是被掉入了无底深渊般绝境的感觉,被这个世界抛弃,没有存在过,没有存在感。深刻深刻的孤独和陌生,异化异化再进化。现代文学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开端就是要描写人类心灵的永恒密码,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轨迹,人类在脱离了田园,乡村,必然王国,原始社会之后的再一次蜕变。卡夫卡是使用了变成甲虫这一诡计,直接从形态,和视觉的冲击力上,激荡你的眼球。而安部公房则是让主人公丢掉了自己的名字,被名片取代了位置,最后更被各种所谓“专家”控诉,并且被自己的日常用品推上末日审判台。一再的被抛入与整个世界完全对立的绝境。
在主人公被抛入陌生化场景时,安部公房的用笔非常独特,他让法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学术观点来控诉主人公的罪行,然后用自己对于这些学科的成就和造诣来附加到情节之中,融入的天衣无缝。最后还有医学的加入,我们都有病。然后让你一再的思考究竟是这个世界错了,还是我们的主人公错了。
当现代文明发展至今,它已经是被各种水泥,钢铁,汽车怪物,工业废水,废气,电子垃圾等等杂合揉搓成的吞噬一切的没有目的地和刹车的疯狂运转的搅拌机了。人如果不愿意成为它的一点调料和润滑剂,就得时时刻刻的掐自己,让自己清醒,疼痛一下 ,回到人的心灵原始态中来。也许一首歌,一首诗,一篇小说,就能让你醒来。但是不是作为广告,不是作为真人秀,不是作为廉价商品交换物,不是作为光鲜亮丽的的搜索榜上的冠军。而只能作为这么一本躺在书店里,静静地只等待有缘人,有心人来翻阅的一篇麻醉药方,一剂怪味豆般,又有点咯牙的冰凉,水润的精致点心。
所以文学这件事,姿态真的很重要,如果你想体验一下,就快来翻开这本书吧。
《闯入者》读后感(四):不要被生活的闯入者给绑架
安部公房的这部短篇小说集让我看到了卡夫卡式的荒诞,里面的人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经历,比如:人可以变成液体,变成墙,变成粉笔等等。既然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名字叫做《闯入者》,那就说说这篇小说的读后感吧。《闯入者》讲述的是一个小职员有一天回到家里发现家突然被一群莫名其妙的闯入者给侵占了,他努力地反抗,一直反抗到死都没有成功将那群反抗者驱逐出去。这期间,他有找过房东大妈,但房东大妈只认钱不认人的冷漠态度,让他铩羽而归;想找邻居,可是他周围邻居的每一户女主人都成为了闯入者二儿子的红颜知己,可悲啊。紧接着,他发现这个城市的所有家庭都被闯入者入侵了。
其实,那群闯入者,就是逐渐入侵控制我们生活的高科技,比如现在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趣味性让现在的人成为了“低头一族”,地铁上,公交站,马路上,乃至家里,都可以看到人们低着头,眼睛专注地盯着手里的手机。手机让我们忽略沿途的风景,让我们忽略身边的人。记得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对情侣一起去吃饭,在餐桌上,谁也不跟谁讲过,只是低头玩着自己的手机,这样还像一对情侣吗?可怕的手机,但其实错并不在于手机,一件物品的发明,其原始出发点肯定是有益于人的,而人们薄弱的控制力使其成为手机的奴隶,这才是我们该去反省自己的事,而不该把罪过一股脑儿全推给手机。
愿我们能少玩手机,多欣赏风景,多关注身边的人,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闯入者”。
《闯入者》读后感(五):五个短篇读安部公房
最近在看一本荒诞小说,其中日本板块则是收录了安部公房的五个短篇,主要是《红茧》、《洪水》、《魔术粉笔》、《事业》、《闯入者》。因为之前外国文学基本接触的都是欧洲文学,美国也涉猎一些,日本只读过村上春树,所以对于日本文学并不了解。这本荒诞小说里面说录的世界小说都是充满荒诞色彩和黑色幽默的,在此也稍作总述,美国收录那几篇,就我个人来看,更喜欢库尔特·冯尼格特的《艾皮凯克》和《顶呱呱的早餐》,《艾皮凯克》颇有些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子,都是讲人异化之后的遭遇,《变形记》里面讲的是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家人公司对他的态度变化,而《艾皮凯克》则是讲一个人变成机器之后,爱上了一个女人,却因为自己是机器而不能继续最终选择毁灭程序自杀的后果,相比之下,我还是倾心于《变形记》,当时读《变形记》的时候,还因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哭了,卡夫卡的小说魅力就在于此,细节更不必说。《艾皮凯克》虽说整体水平和《变形记》差一些,但是冯尼格的荒诞思想也可见一斑,尤其是其中主人公和机器码字对话的时候,真是充满现实主义,有趣而又荒诞,让我不禁眼前一亮,还有让我心动并陷入沉思的一段对话:“女人是不能同机器谈恋爱的,你怎么说也不成”
“为什么不能”
“这是命运”
“请给我下定义”
“命运,名词,生来注定的无法规避的趋向”
“15-8”,艾皮凯克(机器人)的纸条打出这两个数字,这代表“唉”的一声叹息。
我终于把他镇住了。他不再言语了,但是他的管子却烧得通红,看得出来,他正用自己线路所能负荷的最大电伏探索命运这一问题……
看到这,我心里忽然一沉,感觉到一种冥冥于无形的悲哀。《艾皮凯克》是美国少见的可有情怀的一部小说,至少从我个人的阅读来看。《顶呱呱的早餐》 则没有什么好说的,冯尼格用极其冷峻的手笔揭露一切黑暗,还配有插图,嘲笑美国政府,国旗,钞票,新大陆等等,甚至独立宣言等等,主要是讲了政府当局对人民的欺骗,控制思想,不自由的存在。冯尼格的这一篇让我感觉是很不一样,读起来很痛快。法国的则是埃梅《生存卡》,已经写过书评就不再写了。需要提的是,维昂的两篇实在是有些难懂,我想我应该多读几遍,想必是新结构的文学精品。接着回到日本,安部公房想小说读起来就像科幻小说,但又很现实,他的讽刺手笔很直白,甚至可以说浅显,但并不让人反感,不让人觉得没有意思,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魔术粉笔》、《事业》和《闯入者》,都是现实主义,不管是一只可以画画变出食物的粉笔,还是把人肉做成香肠并且振振有词的事业,再或者是突然自己家被人侵占,反抗到死仍然无效的闯入者,安部公房都写的特别离奇,但又不得不让你相信,那就是现实,赤裸裸的人吃人,上层社会的勾结,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无力,都在安部的笔下成了一副又一副超现实的画面,让你了解那个时代,更让你深思人性。
在这里还需要一提的就是,国内外文学其实是相通的,比如索尔·贝洛《寻找格林先生》和王小波的《寻找无双》有些相像,都是人们在阴暗心理自身利益的教唆下,变得虚伪狡诈,怀疑一切,到处充满谎话和欺瞒,对于生活变得畏首畏尾,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艾皮凯克》则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很像,都是通过人异化之后,自身以及周围的变化来反映一些人们日常窥探不到的人性。埃梅的《生存卡》则和王小波杂文里面、小说《寻找无双》里的死亡指标如出一辙,都在讽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权的剥夺。《魔术粉笔》则有点升级版《神笔马良》的感觉,只能说内容接近,但实质却不一而论。安部公房《闯入者》则和王小波杂文里总提及的“人存在与否”有神似之处,还有小说里王二反复证明“王二是(不是)王二”,这些都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表面上是人是否存在,其实实质还是写在社会世俗的虚伪下,人不再单纯,眼见不一定为实的黑色幽默……
因为我本人读书甚少,又以王小波为主,所以以上只属于个人发现,不具有普遍性,还希望以后会进一步领会文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