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0 11:13: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精选10篇

  《了不起的败国者》是一本由柯胜雨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一):美髯公张居正

  一拿到本书,就是一个带着官帽的人“目瞪口呆”的样子,典型的睚眦必报,我只能自我催眠,这货不是张居正,这货不是张居正。可惜,没翻到几页,又出现更为雷人的桥段,张居正教裕王念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后两人四目以对,擦出了电火花。我只能再次催眠,这货不是张居正,这货不是张居正。

  自《明朝那些事儿》红火开始,关于明朝的历史剧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而其中两位名人更是被人们重新发现,张居正和王阳明。不过,由于每个人解读的角度不同,自然也容易出现出入。比如,在我眼中,张居正这个美髯公显然不是这帮胡须,起码得有两鬓垂髫,在加上白皙的面庞,相貌堂堂。

  而另一点不能苟同的或许就是作者的滥情。书不可无情,无情则沦为论文,但也不可滥情,尤其是为了突出某些人物,而直接将其他人物踩在脚底——殊不知尊重对手也是尊重他人——又或者为了突出重要性,故意将所有人围着他转。比如张居正与裕王,虽然张居正确实做过裕王的老师,但印象中,只要是个人物都会有所涉猎讲席,张居正的第一步发达,更多的还是源于自己的老师。所以,写张居正如何与裕王海誓山盟,多少有些鸡皮疙瘩。

  当然,这都是个人解读。在我看来,整个故事还算一般,像是评书或者演义的节奏,拖拖拉拉,但又不愿意放下身段讲故事,于是,你可以看到,整个当年的人物悉数登场,还时不时来上一段张居正与高拱的文人轶事,但明显节奏放慢,以杜娥娘为例——应该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一开始是在京勾引张居正,结果被张居正一脚踢开,然后撂下一句狠话,等到辽王事发时又再次出现,你就感觉,怎么断的这么稀松平常?

  当然,其实说来,张居正这一脚倒是符合我对张居正的猜想。只有有野心当领袖的人,才会时时刻刻记得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尽管他早已堕入温柔乡。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二):张居正的政治才能

  政治上,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只有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又如,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政府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局限性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办法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一方面,开国之初广泛的小自耕农经济在中叶以后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权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产生大量佃农,地主凭借土地垄断对佃农进行过度盘剥。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权分散状态设计的赋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断膨胀的财政需求和无法遏制的非法征敛成为民间社会的不堪承受的重负,晚明的财税改革已经无力医治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

  是非功过,张居正:不作死,就不会死。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三):《了不起的败国者1》:比历史更真实的故事

  本雅明曾说,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因而比其真实,它还会有重要的其他功用。有趣的是,我们在历史书上读不到的真实,却可以从杜撰的故事中寻找。

  有些东西总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2006年当年明月的一部《明朝那些事儿》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2011年,一部《甄嬛传》又让“后宫那些事”成为众人的谈资。

  有这样两部“现象级”的作品的带动,中国历史那些事似乎成为了一个可供众人演绎、捞金的庞大素材库了。鲁迅先生说文艺创作最大的忌讳是泛滥。这一点用在这里似乎很贴切。于是“历史题材”在大行其道变得没落。它的标签也渐渐被剥落得无几,只剩下“廉价的易读读物”了。这样的东西,似乎是不值得拿来推荐的。

  还好,《了不起的败国者》是个例外。

  柯胜雨,一个颇受好评的通俗历史作家。或许是由于他是福建人的缘故,在这本书里涉及到平定东南海乱的章节,他的刻画是很出色的,有大环境的渲染,也有小到“乡音”的介绍,都充满情味。尤其在写“叛匪”时,柯胜雨写的很壮烈,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包容。

  而这样的包容,在历史书里,我们是见不到的。

  历史想要的真实,剥离的是人性。而见不到人性的故事,可以成为真实吗?

  说说主角张居正吧,可能是封面上那个面目狰狞的汉子。不知道封面设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可能仅仅是想要吸引眼球吧。不过书不错,应该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累加销量。

  说来惭愧,我对张居正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大概是个正面角色。“一条鞭法”很出名,不过在这册书里还没有涉及。

  其实很有趣,在我们知道的很少的时候,对一个人的好坏,似乎很容易判断。反而是知道的越多,我们会越发困惑,对人物竟无从定义了。

  张居正的故事大概也是如此。他博学多识,一心为国,却也颇熟“长袖善舞”之道;他“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精心炮制的“一条鞭法” 却无力医治大明王朝的恶疾,无法挽回国家机器的败坏;他师从阳明先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却也不免与红颜瓜葛,惹得祸水上身……在这部作品里,张居正是立体的,而读者则像是绕到舞台背后的观众,对于早已熟悉的剧情,竟有了全新的感知。而这样的变化,仅仅是拆掉了历史与故事的界限,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一段还算有趣的戏码。

  如何去写真实。其实历史之于每个人而言,大抵上只是不相干的故事。既然是故事,它一定要真实有趣,每个人物都要鲜活如生。柯胜雨似乎做到了,在他的故事里,如果你无意寻找“极端的确切”,我想,你大概会享受这样真实的故事,毕竟古今多少事,亦只能“付诸笑谈”。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四):败国还是救国?

  对于张居正这个人物,史学家对他是褒贬不一的,有的人说他是救世之能臣,挽救明朝于灭亡的边缘,也有人说他其实是奸臣,只是因为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历史一般是由胜利者也就是由他自己书写的。在大多数人看来,张居正的一生,不论他是败国还是救国,他都是一个类似于伟人的存在。

  伟人都是相似的,张居正也不例外。他5岁入学,7岁就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但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后来他16岁中了举人,23岁为进士,从编修官升侍讲学士令翰林事。到了隆庆元年,张居正又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来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又代高拱为首辅,后来隆庆驾崩,张居正的权利更是到了巅峰。当时明神宗年幼,所以国家的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权整整10年的时间。

  说他是救世之能臣,是因为在他当政的这十年时间里,硬是凭借一己之力,将一个百病丛生、危机四伏且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国防坚固且国泰民安的大明帝国。如此的丰功伟绩,亦是他被史学家称为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最著名的首辅,没有之一的原因。

  说他是个败国者,是因为他幸福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他的英勇事迹流传了下来。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他的那顶轿子。电影中的轿子,无非就是四个人抬着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往前走,坐在里面的人跟坐牢似的,转个身也难。但张居正坐的轿子,不是一般的轿子,它有个专门名称——如意斋。

  如意斋是由真定地方知府赶制的,轿内空间广阔,面积大致不低于五十平方米,共分为会客室和卧室两部分,会客室用来会见各地来客,卧室则用于日常休息。同时该轿还有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特设有卫生间,以便防止内急时找不到厕所。除此之外,轿子的两旁还设有观景走廊,以保证张居正在工作之余可以凭栏远眺顺便作诗两首。而且轿中还有两个仆人,负责张大人的饮食起居。总之,全轿乘坐舒适,操作便利,并实现了全语音控制,让停就停,让走就走,决不含糊,也不会出现水箱缺水、油箱缺油、更换轮胎、机械故障之类的烦人事情。这么大的轿子,至少要三十二人以上,才能抬起来。更令人惊奇的是,这顶轿子除了在京城里面转转之外,还经常跑长途,张居正就曾经坐着这东西回过荆州老家,其距离大致是今天京广线从北京出发,到武汉的路程,全部共计一千多公里,可谓创造了交通工具的神话。

  我想,也正因为他有这么多的经济作风问题,才会被众多史学家抓住了把柄,由此变成了一个复杂的人。但无论怎么说,毕竟他也算是为国尽瘁,最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了不起的败国者》这本书中,对张居正那复杂人格的描述尤其是淋漓尽致。或许,好人是当不了政治家的,也只有像张居正这样阴险狡黠同时又富有理想的政治家,才能统治好当时的大明王朝。

  其实客观来说,张居正在执政期间,实施的一条鞭法确实成功地清查了地主隐瞒的田地,改善了农民赋税,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一路飙升;国防方面,他任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又用凌云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都颇有成效。给了整个大明王朝一个喘息的时间,使其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因为,说他是败国还是救国,我依旧比较倾向于后者。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五):矛盾而真实的政治家

  张居正,这个历史上所谓“成功”的改革者,一直是我读古代历史中所好奇和感兴趣的人物。相比王安石失败的变法,张居正从嘉靖年间崛起、在隆庆年间授予重任、万历年间位极人臣,手握登峰造极的权力,施行深远而有效的军政改革,力挽狂澜于明晚期的衰败局面。

  这样一个政治家、改革者,即使死后被夺去一切荣誉,但仍不可谓不辉煌。然而,作者冠以“了不起的败国者”为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带着好奇,我翻开了这本演义味极浓的历史小说。由于只是第一部,因此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在文中也仅仅是开了个头,“内阁之争、私人之仇、开关平南倭、封贡定北寇”,为读者了解其登上内阁首辅前的功绩拉开了序幕。

  尽管在文中,戏说历史的笔法较重,但让整本书更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不像《万历十五年》那么的枯燥无味,更类似《明朝那些事儿》那样的好玩有趣。虽说整书结构较松散,但人物贵在真实。这种真实体现在朝堂之上泼妇骂街代替了唇枪舌战,朝堂之下私人恩怨代替了国家安危,中庸摇摆的朝臣衬托出尖锐性格的自信,政策实施的受阻衬托出言官自以为是的荣誉。而本书通过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更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现了这种真实,这种真实本身源自于人性的真实。

  以张居正为例,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圆滑的人,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左右逢源是官场之道,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断向上,是一名政客天生的职业使命。而韬光养晦、相机行事,则是他胜人一筹的地方。当然,他的政治敏感性、知人善用和军政上的才能,为他的每一次决策奠定了基础。在文中,张居正的举止行为,常让人有种矛盾的感觉:一会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会儿打着自己的小九九而进行权力倾轧,一会儿正直不阿,一会儿溜须拍马。其实,正是这种复杂而矛盾的人性,演绎出了一名政治家的真实态度。

  文/卢育涛 2013.12.12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六):故事还行,文笔太差

  从某年月日开始,拿历史事件做文章的人呈逐渐上升趋势。无论正史,野史,戏说,穿越……,总之一部分人籍此红起来了。比如于某某女士,说实话,她的论语讲的简直就是狗屁不如。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观点,网上很多的专家教授也这么认为。当年明月的《明朝那点儿事》还算不错的了,明朝也红了一把。明朝的历史也渐渐更丰富的走进百姓的视野,《锦衣卫》,《大明劫》……,而张居正的故事若干年前就在天涯上红过。我印象中看到的文章,讲张居正是明朝第一辅臣,他所辅的皇帝若干年不上朝,明朝也没乱,全归功于有张居正。柯胜甫的《张居正——了不起的败国者》把败国者的帽子扣在了张居正和他的朋友们身上。

  这本书和于某某的文章一样,故事还凑合,文笔太差。比如,裕王登基一章节里,

  18页,尤其是李妃,柔和清澈似水的明眸,直勾勾地注视着张居正,直看得张居正脸上火辣辣的,浑身发烫。

  21页:程蛾娘忧愁的脸立即绽露出笑容,她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张居正。

  22页:张居正心里暗自叫道,一双眼睛却死死盯着程蛾娘那张娇嫩欲滴的脸蛋,一阵暖热涌上心头……

  以上的描写,在短短的两三页内,重复了三次以上相同的描写。此外,还有不少描写场景的文字,多数都离不开眼睛谁望了谁这样的句子。怎么说呢,只能说,作者在场景的描写上功夫太浅,作者在神态描写上词穷。

  这样的例子在本书中太多。

  但这本书包装还算可以。故事也还行。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七):居然的败国者?

  众所周知,张居正是明朝名臣,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了万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明朝后期的政治颓势,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他也因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誉为“宰相之杰”。

  对于热衷于历史题材创作的人来说,张居正无疑是一座富矿,可供挖掘、演绎的东西极多。他有超乎常人的功业,一身担当天下安危支撑大明王朝数十年,在他去世62年后明朝即告灭亡,被梁启超誉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的六大政治家之一;他的生命历程又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少时被视为天才,及长则独握天下权柄十余年,死后又即被抄家,险遭鞭尸;他的性格非常复杂,有多面性,既敢于担当、勇于改革,又表里不一、生活奢侈、待人不善、无情打压政敌。

  正是因为如此,每个写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刻画他、解读他、书写他,而他被书写、被议论的次数也非常多。我用百度搜索他的名字,一下子蹦出来相关的结果达718万个,可见他的热度在其身后400余年仍然不减。而在写他的书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是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有熊召政的四卷本《张居正》,荣获矛盾文学奖;有郦波的《风雨张居正》,是其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讲稿;其他如王鸿儒、杨小红、清秋子、闻轩等等所写的各种作品有十数本之多,还有影视剧等。

  手头这本柯胜雨的《了不起的败国者》大概是其中最新的一本。这是一本以张居正为核心的历史小说,主要目的在于呈现,而非解读,也非刻画。在书中他对张居正的人生历程作了一个完整的呈现,以时间为序,以小说的语言叙述了他的一生;他对张居正的个人关系网络作了一个全面的呈现,所有曾和他生命有过交集的人物,隆庆、嘉靖、除阶、高拱、王崇古、胡应嘉、冯保、戚继光等人物悉数登场;他对张居正所处晚明时局作了一个一个简单的呈现,对于张居正与高拱的斗争、与辽王的恩怨、与李皇后的暧昧,以及官场斗争、宫廷恩怨、边疆海防等等都有所涉及,对于我们大致了解张居正的基本生平,了解那个时代还是有所帮助的。

  然而,象张居正这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固然可以为作者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但同时也带给作者以挑战。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在读者中的知名度、曝光率极高,对他们的生平啊之类的也了解得较多,写什么、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写到什么程度就成为一个极其难以把握的问题。写得好,当然可以象朱东润、熊召政那样写成了名著,一举成名,但更多时候是写得不好,反倒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作为一本走演义路线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不能算是很出彩,同样因袭了以往此类小说的所有毛病。一是人物散。他为每个历史人物都给出一席之地的做法倒是没错,但却没了聚光效应。比如他虚构出来的那个程娥娘作什么用呢?是辽王在他身边埋下的炸弹?还是为了证明张居正超强的自制力?还有那个游七,说是城门边的一个卖豆腐的小贩,这样的人物居然在堂堂大学士家中登堂入室,而且能够以一己之力阻止对辽王府的哄抢,简直不可思议。二是情节慢。他对于线索的安排是多头并进,但基本上没有分出主次,有些还走着走着就没影了,这样的结果就是结构松散零碎,场面忽东忽西,情节推进慢,没有一种应用的张力。张居正安排游七去找邵方来钻营朝廷召回高拱,当时只露那么一句话,几章之后高拱就回来了,这是邵方的运作还是形势所迫?那个家仆要求看灯一节更是不知道要来何用。三是语言乱。这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刻画上,虽然没有古时演义小说人物出场必有的描画其穿戴的诗词,但仅在张居正身上就用过扑扑乱窜的心、嘿嘿一笑、镇定自若、趾高气扬、愁眉苦脸、大为恼火、迫不及待等等,这活脱脱就是一个平常人的样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城府极深的大政治家呢?同样的问题照样体现在对其他人的描绘以及对话上。

  正如开头所言,张居正的一生虽然极富争议,但对于他改革者、政治家的评价,以及对于稳定明王朝统治的历史功绩应该是多持肯定意见的,是主流观点,又怎么会是一个败国者呢?但柯胜雨却偏偏给他一个“了不起的败国者”的称号,居然一下子从社稷之臣变成了败国者,这是天壤之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仅从手头的这第一册根本看不出个中缘由,如果不是故意使出的噱头来吸引眼球,那就只能看他在后两册中如何分解了,之后才能见出分晓。

  《了不起的败国者》读后感(八):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生活的那个时代,明朝表面上看来是歌舞升平、繁荣昌盛,但是从内部滋生蔓延的腐败其实让大明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值此之际,张居正走上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他面对当朝局面的重重困境,以披荆斩棘的决绝的精神开始了改革,从而也让大明朝继续屹立了几十年。

  我一向对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很有兴趣,看到这本书后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其具体而微的细节描写让我更加了解了张居正。本书对大明朝做了一个历史回顾,对徐阶、高拱、戚继光等名臣做了一个群体画像。读完后让我对那个时代悠然神往,这么多的名臣良将风云际会在那个时代,该产生了多少故事!读完这本书后,也明白了政治的残酷性,也许在明面上大家相谈甚欢,但是背后却隐藏着太多的冷箭与算计。本书用一种轻松的文字语言勾勒出一个险恶的明朝官场,却也凝造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氛围,给读书的人造成了一种奇异的阅读体验。

  书中所展示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转折,都看得到鲜活的人性,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挣扎,也有普通人的无奈。读中国历史,给人很多启迪,现在你面临的生活的高潮或低谷,到了明天一样成为历史。即便如张居正一般得到万历的宠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尊,但最后要遭到清算。张居正末期的固执和对异己的清算,导致了他死后张氏家族的悲剧。这也许就是命运的无常吧,人在命运局中,穷尽毕生之力,也无法算出以后的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