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值多少钱?》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妈妈值多少钱?》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6 02:05: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值多少钱?》经典读后感10篇

  《妈妈值多少钱?》是一本由安·克里滕登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一):倍受剥削的母亲

  这两天在家闲得无聊,随手捡起这本买来后一直未读的《妈妈值多少钱?——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为何不计薪酬》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先说句题外话,读这种社科类的书籍最好还是读原版,一经翻译,很多专有名词,便很难查询到本来的定义和解释,加之读起来令人生厌的翻译腔行文,平添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难。例如本书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不同我便一直没能理清,而如果有英文备注便可轻松google之。

  言归正传。第一眼看到这本书,书名便震撼到了我:妈妈在家带小孩原来是可以算作工作的!而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不光如此,这份工作竟然还是免费的!看来妈妈们吃了大亏!

  1,为什么在家带孩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书中引入经济学解释:“在最富裕国家人为创造的财富当中,人力资本占3/4的比重。”“今天,人力资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技术人力是新经济的原材料,是后工业时代景气配方里的关键成分。”而“家庭是培养人力资本的主力军...家庭的直接投资占人力资本投资的3/4强。”“家庭对子女‘技能、健康、学习、主动性、获得各种‘文凭’和其它许多品质’的投资,甚至比上什么学校或接受哪些专业训练更为重要。”这个解释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投胎确实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我长久以来形成的看法。因此,我也认为幼年时期拥有来自一个称职母亲的照料显得异常重要,但言语上形容母亲的“称职”却从未把母亲的劳动当作有偿劳动看待。

  2,为什么同样花费人的时间和精力,母亲出门上班被当做工作并给付工资,而在家带小孩却被视为无偿劳动?书里告诉我们这是父权社会耍的把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迷障”。我的理解,它像一种“捧杀”,是一种公权力对私人及其道德的规训。流行观念把勤俭持家的母亲奉为道德的楷模,女性学习的榜样,把由女性照顾孩子男性出门工作当成一种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如此的文化制约便造成了如今母亲在家庭中的弱势地位,成为受人供养的“寄生虫”,而忽略掉母亲在抚养子女方面的付出,以及其中所产生的价值。如果一旦夫妻双方离异,由于女方多年离开工作岗位而父亲在抚养费、赡养费、补偿款上拖欠和耍赖的现状,便直接导致了女方以及小孩(大多数情况下由女方行使监护权)生活水平的下降。

  过往主流的女权主义者提倡“变成男人”,贬低母亲的角色,鼓励女性走出家门,成为职业女性,但这无法解决孩子无人照看这一重要问题,因此得不到成千上万女性们的共鸣。成为母亲的女性渴望在家庭内寻求平等,并反对自己是由丈夫“供养”的观点。为此书中帮母亲们算了一笔账,得出的结果是,“如果一位母亲不算退休、医疗和其它福利,每年工资就应该值508700美元!计算方式是先假定母亲承担了17种工作,从看孩子、烧饭洗衣到打理家庭财务、解决家庭纠纷,再把每种工作按中等年薪水平相加。而另一种更合乎实际的算法是按中层管理者的水准估算母亲的价值,再加上一些额外的零星服务项目,如做心理医师、理财师、私人司机等。这样算下来至少也有10万美元。” 天啊!你看男人占了多大的便宜!每年免费享用价值10万美元的劳动!

  本书除了给出大量现实美国案例以及其它西方国家的经验为母亲鸣不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外,还谈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概念和问题,例如:“妈妈税”,婚姻关系中的权力平衡,母亲地位与孩子成长的关系,利他主义对经济理论根本假设--理性人(自私人)--的挑战,由经济学家建言制定的公共政策依据与法律依据错位而产生的漏洞等等。这些概念和问题不仅帮助作者说清了道理,更是增加了额外的可读性,让我没白白浪费原本可能用于下载毛片的8个小时,并且憋出了这篇挂一漏万的读后感。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二):后代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滑稽,妈妈抚养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还要别人付你工资?抚养孩子这个最终受益者可以说是整个社会,但是你自己应该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吧。

  应该说父母都有抚养孩子的义务,可能是美国的家庭夫妻财产分得太清了。而且我感觉美国的离婚率要比中国高得多。这才导致美国在这方面的种种问题。

  虽然通读下来,我的确感到女性在这方面的法律权益还不完善。但是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还没解决。我不知道在美国子女对父母的抚养是怎么样的。假如父母离异,母亲获得抚养权,而父亲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抚养费。然后这个孩子长大后他有义务抚养生父吗?如果没有,这对付抚养费的一方不是很不公平吗?

  注意到这本书在美国的出版时间是2001年,可能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妇女的权益在这方面应该有了一定保障。后代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不管是要求公司放带薪产假,还是政府发放儿童津贴,都要保障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一个社会的责任。

  可能我们中国现在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没有那么严重的情况(我短浅的目光只看到这些现象),可能我们以后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本书值得引以为戒。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三):孩子在左,事业在右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一直教育我们:“男女平等”。在学生生涯中,女生的表现似乎比男生还优秀。但是一旦你踏出校门,步入婚姻,你发现一切都变了。衡量男人成功的标准是事业在前,家庭在后。男人对家庭最大的期望值是“不要后院起火,作我事业的后盾。衡量女人成功的标准不是事业,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婚姻不幸福的女人,即使事业很成功,也是失败的”这样的伪心灵鸡汤总是会成为引起微博上转发无数。

  我不是独身主义者,可能也不会做丁克,我相信婚姻和养育孩子会有美好的一面,也看到很多女人可以事业和家庭兼顾。但我想知道婚姻和孩子对女人事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不管你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孩子都会成为你事业的绊脚石。让我们结合这本书和中国现状来看看:

  在结婚生子之前,如果你超过25岁,尤其在你30岁左右的时候,很多用人单位在面试环节问你:“你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如果你没有表现出事业第一,原意为了工作愿意做一辈子工作狂的话,你至少有80%以上几率不会拿到这个offer。我的朋友A想换工作,理想公司的HR正好是自己同学的同学。HR在私下的场合直接劝我朋友放弃希望,因为他们公司不会雇佣一个29岁已婚未育的女员工的。T是本来是个喜欢泡吧跳舞玩心很重的潮人,在认识到没生孩子会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一个障碍的时候,立马着手造人了。

  那对于已婚已育的女人来说呢,我都已经生了孩子了,是不是来说比较有竞争力呢?答案是Yes and No. Yes 是因为相对与你的年龄未婚未育和已婚未育的女竞争者来说,你比较有竞争力。公司至少不用担心你怀孕,休产假。一个怀孕的女员工意味着至少在怀孕和哺乳这近两年的时候,公司最多只能把你当成半个劳动力,同时还要付你大部分的工资。No,是因为在一些高压力的核心岗位,你的竞争力很weak. 因为你没有办法加班、出差,没有办法在下班之后参与各种公司员工活动,很多时候你还需要经常请假。一两岁和刚入幼儿园的期间 ,小孩子是很容易生病的,孩子发烧感冒是每一对父母的修炼。我的朋友B的孩子最近刚刚开始上幼儿园,小孩子之间的交叉感染很严重,只要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感冒,他家宝宝依然也会感冒。B不得不经常请假。虽然老板每次都批准了,但是分在B手上的项目也越来越少了,这意味着薪水也会大幅减少,预定的、升职时间也会随之后延,而且可能很难再提上日程。

  现在我们来设想一下最坏的结果:

  受过良好教育的你,在职业上升期结婚生子,为了更好的照顾好孩子和家庭,选择了一份清闲但薪酬低的工作,甚至完全辞职做了家庭主妇。经过10年含辛茹苦做牛做马的把孩子养大,年老色衰的时候,你发现了丈夫在外面有了小三。你可以选择忍气吞声继续做你的“阔太太”,也可能选择一拍两散。但是离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连丈夫挣了多少都不知道,只分得可怜的一点点钱。 更悲惨的是你还有一个上初中的正在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为了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坎,你不敢去找高薪但是压力大的工作,只能继续做这份还不够你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工作。

  作者只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去讨论了“妈妈值多少钱”这个问题,从社会制度和法律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并没有给出当女人在面对事业和家庭的时候,应该如何去选择。书的最后一章标题是:这是她的选择,this is her choice .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它给我描述了孩子在带个我各种幸福的同时,对我的career和以后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样的压力,让我在做出结婚生子这个决定的知道我的决定到底意味着什么。 因此我推荐每个走在结婚生子和已经结婚生子的姐妹们都来看看这本书。

  --------------------分隔线----------------------------------------------------

  文中提到的其他观点:

  除了孩子和事业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讨论,分享给大家:

  1.大部分照顾孩子的劳务由女人承担。但是这份劳动并不被社会认可和尊敬。

  2.更换相对清闲工作会造成女人的收入大幅减少,并对职业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巨大损害

  3.没有收入或者收入很少,会让女人在经济上依赖配偶,使家庭中的权力天平倾向于男人。

  4.在经济上弱势更容易让女人成为:“绝望主妇”。

  5.如果离婚,经济上的弱势会让你在离婚大战中处于劣势,离婚后的生活水准大幅降低

  6.离婚后大部分女人继续承担照顾孩子的任务,让其重回高度竞争的高薪职场难度增大

  一些相关的文章: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四):单独二孩,生还是不生,你知道妈妈有多重要么?

  妈妈值多少钱,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出发,勾勒出现状,大家高度赞扬母亲却不认可其价值的奇怪现象。这的确很奇怪,一方面赞扬其重要性,一方面却无法或不愿已有偿的方式去衡量气劳动的价值,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谁真正获利。获利的基于男性的整个社会体系。这使得有关母亲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最初的社会分工与性格等原因,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具有的权利是相对较弱的。游戏规则都由男性占主导,政治经济莫不如此,这直接导致女性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证。人力资源是除去自然资源的一项重要资源。母亲承担着养育下一代的重任,但社会并未因此提供劳动和付出的支持与援助。

  刚进公司那会,已育的前辈总是意味深长的说等结婚生孩子了女人的想法就跟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了,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深意。直到看着这本书,我才明白孩子除了是血脉的延续给家庭带来欢乐,更多的还有牺牲,高昂的生育与养育成本。不单单指怀孕期哺乳期耗费的金钱与精力,还有因此而错失的升职加薪机会。公司会以各种理由削减你的收入,当你为了孩子要求准点下班无法全身心的无偿加班时,尽量避免出差时。是谁让事业与家庭对立,让女人面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局。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可真高啊!可是没有几个人真正清楚的认识到这点。我的爸妈总认为穷养富养总会慢慢将孩子拉扯大,而我分明觉得这就是一个大骗局。当二八规则越演越烈,当今社会上20%的人占有着中国80%的财富与资源,而另另外的80%分食着余下的20%的财富与资源,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目前我们无太多资产无法保证宝宝出生就赢在起点上或者将来能给他提供多少资源与帮助,多养一个孩子的感觉不过是自我牺牲为这个社会输送了一个劳动力,他或许在未来要更努力更辛苦的求生存。或许是我有些悲观。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资源,而培养的成本主要被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的妇女承担了。为此她们失去了什么,也许她们并不真正清楚。不管社会是开放单独二孩还是鼓励二胎,优生优育为什么不呢。

  婚姻可类比是法律认可下的合伙人关系,然而现状是女人承担了家庭的绝大部分义务,做家务,教育培养孩子,照顾家人。男人挣了多少钱,他们并不清楚,即使清楚家庭收入也很难对半分。这不公平,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个观点,似乎照料家人的价值无法与挣钱的能力去抗衡,因此很多女人离婚后净身出户或者惨淡经营,老了岁月添了皱纹操碎了心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再或者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质量吃力维持婚姻忍受各种身心的折磨。这都表明结婚的成本高养育孩子后成本更高,找一个靠谱的老公很重要,更加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能长久的脱产,脱离社会失去竞争力。毕竟当家庭主妇将隐患的风险系数提升,稍有不慎独自养家的能力让人堪忧。古语有云“先成家后立业”,其实这话主要是说给男人听的,背后的道理值得琢磨。当男女一起生活,在某种程度说是男人获利,因为女人付出的劳动并未折算成有偿的价值,社会也未必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也决定家庭地位。科学研究者们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女人更男人比更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花更多的钱。因此女人有经济能力孩子获利,成长环境也更加和谐,孩子更加自信。这也意味着女人你要努力工作,无论家境如何。

  宣扬自由平等的美国离婚率较高,关于孩子的抚养费等问题一直存在,立法与制度也需改进。现状是女人似乎不是在跟男人争利益还有他未来可能一起生活的女人,因此离婚面对财产分割与抚养费仍存在很多问题。

  作者看到了这些不合理,分析了背后的原因,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先分析全球做得不错的向优秀者学习。拥有相对健全制度的瑞典,父母亲都有产假,母亲产假一年,有些父亲也是产假一年。父亲休产假,增进了家庭意识亲子关系。更加福利的制度,也许是女人也参与了政治和制度的制定。只有意识到社会可以也应该在孩子成长中为母亲提供支持和援助,认可并推进。相信美国的相关制度也会越来越完善,至少在2001年的时候作者就意识到并与全球女性分享了自己的思考,难能可贵。

  我的几点思考:1.中国的现状,与美国相比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因为道德的约束与父母的阻力,中国的离婚率较低。但情况也并不能盲目乐观,生孩子的成本依然很高。三个月产假也不一定得到了落实,用人单位都要求年轻的或者已婚已育。2.在养育环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美国由母亲承担了养育的主要工作,在中国有强大的公公婆婆团协助分担了养育工作。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滋生了一些问题,婆媳关系,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不够现代化,过分溺爱等,其利弊谁轻谁重无法知晓。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有婆婆分担,养育孩子的成本仍然很高。

  一方面需要推进国民对于妈妈工作价值的肯定,提高养育孩子的福利政策。只有认可了养育工作的价值,家政培育人员的工资报酬才能有所体现,从业人员的素质才会有提升空间,行业规范也会日渐成熟,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虐童事件的发生。一个行业的价值要得到认可与尊重,有上升的空间,才能留得住人才,孩子与家庭才能获益,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社会。有了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母亲在一定程度上的解放,才能更好的参加工作,幸福家庭造福社会。

  感谢母亲的伟大!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五):全职母亲是如何被驱赶出劳动者的行列的?

  带着Matthew去参加小伙伴糖糖的一周岁生日,糖糖妈花了一整天时间把家里布置成一个派对现场,在场的其他妈妈们纷纷说到,真羡慕你不用上班,可以有那么多时间来布置。糖糖妈很干脆地说,我不是没有工作,我只是不需要去办公室坐班而已。

  倒不是想宣扬什么妈妈一边坚持带娃一边坚持上班,做到家庭事业两不耽误的陈词滥调,而是那位妈妈的第一反应——强调自己有工作,不是在家吃白饭等丈夫养的全职太太——让我突然很感悟,为什么连母亲本人,也要赶紧撇清自己不是全职妈妈,难道在家带娃的工作,比不上拿老板工资的工作?

  应该每个全职母亲都非常习惯这种场景:早上睁开眼,给宝宝做吃的、喂他、哄他、洗澡、洗衣服、哄睡觉(这才得到短暂片刻空闲,却不得不接着去做其他的家务活),然后娃醒来了,一切从头开始。一天忙忙碌碌下来,但是我却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做——这才是最可怕的,连女人自己都觉得这份工作,忙得要死但想想什么也没有做(这里吐个槽,有天我妈过来,看到我坐在电脑前干活,娃满地爬、厨房堆着碗、卫生也没搞,我妈的第一个反应是,你一整天啥也没干啊?看看,在老一辈的眼里,只有干家务才是干正事。当然事务性工作是可以外包给家政)。

  这很正常,因为你看不到工作的成果——除了一个日益长大的孩子。一个母亲忙碌了一年,孩子身体结实了,会跑会跳了,但是你不能写在你的年度总结上。因为,没有你的照顾,孩子也一样会长大,而没有爸爸的薪水,孩子只能去吃西北风。更何况,在很多人的观念里,生儿育女,母亲天职,你居然还敢要薪水?

  所有的全职妈妈都有这样的窘迫。因为你的工作不直接创造GDP。“只要计量经济学的记录还在抹消女性的工作听起来极其不公平,但这就是世界各地大多数女性的境况。当政府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计量国民经济时,“女性的工作”——照顾家人、操持家务——不算‘工作”’。”梅琳达·盖茨在给《金融时报》撰稿这样写道。事实上,阐述国民生产总值(GNP,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工作的缺陷。1934年,他警告,很难从这种统计中得出一个国家的民生状况。1995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清楚地阐明了为什么“所有人”都愿相信“家庭主妇没那么忙”。报告的主笔马赫布卜·乌尔哈克(已去世)指出:“在全球反问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共谋,即贬低家庭主妇的老公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如果国家统计准确地反映了家庭妇女的工作,男人养家糊口的神话就不攻自破。”

  只有男人在养家糊口吗?梅琳达·盖茨根据一份麦肯锡(McKinsey)报告告诉我们,这些没有报酬的工作的实际价值达到令人震惊的10万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中国的GDP。如果所有照顾家庭的女性组成一个国家,那将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

  这个数字有没有让你愕然?如同全世界无产阶级没有联合起来一样,全世界的全职母亲同样没有联合起来,甚至,全职母亲之间还互相嘲笑:你,有老公有房子有孩子,你还抱怨什么呢?这种抱怨,被其他没有房子没有老公没有孩子的“悲惨妇女”认为是:白种女人的忧愁——闲得蛋疼的忧伤。所以,根本不会有那么一个组织或者团体来号召社会关注全职妈妈的贡献。

  就连全职妈妈,也会怀疑自己的劳动到底算不算工作?因为无金钱交易,所以计为零。在导弹武器库里一天坐8小时的士兵算是有正式工作,而照顾两个学龄前儿童的母亲算是无业。

  而且,全职妈妈还被要求你不仅仅是个看孩子的家政女工,你必须带着爱带着母性的温暖来养育后代:“哺育和培养一个每天在成长变化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技巧,而不是简单家务活的琐事,需要满怀激情,充当最优秀的教师、心理导师”。是的,没错,家政女工只是在做维护工作,而全职母亲,是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家。妻子“使丈夫的收入增值,使那份薪水即使没有提高,至少也增加了购买力“。

  但是,这种带着温暖带着爱的付出,被主流社会定义为无私的奉献,你好意思收取报酬么?

  这就是主流社会对母亲的残酷:我们的主流文化把照看孩子归入非技术劳动。没有人讲出明摆着的事实,如果人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源泉——许多经济学家都承认这点,如果能力是在幼年时被培养的话,那么小家伙的母亲和其他看护者就是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者,他们从事着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隐藏在所谓男人养家糊口和独立自强的神话背后,是妻子们无偿的劳动。你要说不无偿呢,的确丈夫管饭提供住处,那妻子就该老实带孩子?错了,珍妮·博伊兹顿是研究19世纪家庭经济的顶尖史学家,她认为,丈夫及其老板都在免费享用妻子们的无薪劳动,因为她估算,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妻子们干的活折合成钱,要远多于她们的生活费。家政女佣入住雇主家何尝不是管吃住,但是她们还领薪水,而负责照看孩子的妻子,肩负了家务活的同时,却要被冠上“在家闲着”的罪名。

  只要女人没有财产权,没有挣钱的机会,她们在家务劳动上的”付出“就需要得到食宿和庇护之类的回报。男人在”供养“老婆孩子——这个流行的家庭神话使大多数女人看不清自己是重要的经济成员和平等的婚姻伴侣。如果她们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劳动,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被窃取。

  这就是为什么开篇我提到的那位小伙伴的妈妈的第一反应让我想到了所有的这些:因为身为女性,我们已经被成功洗脑,连自己都认为在家看孩子不是一份工作,至少不是一份值得骄傲的工作,全职妈妈的身份,和所有一切她的付出,并没有能让她在家庭的天平上,占领和挣钱的爸爸一样的分量,只是一个“吃白食儿”的。

  The service, called PharmacyChecker, would certify that a potential advertiser was appropriately licensed and required legitimate prescriptions.illegal online pharmacy business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六):《妈妈值多少钱?》告诉我不可不知的真相

  《妈妈值多少钱?》这本由曾经的知名女记者后来成为一位住家妈妈的美国女性写成,分享了许多不得不知的事实和态度。

  首先,美国女性面临的状况是:

● 50岁以上的女人中有47%是单身。   ● 女人退休后收入比男人低。再加上薪水较低,女性的退休津贴平均只有男性的1/4。   ● 50%的婚姻以离婚收场。(离婚后孩子一般由谁抚养?是女人!因此她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孩子。婚姻中夫妻争吵的第一原因是什么?钱!)   ● 离婚后第一年,女性的生活水平平均下降73%。   ● 1948~1964年间出生的女性,由于经济储备和退休金不足,平均需要工作至74岁。(美国女性及退休研究中心数据,1996年。)   ● 老年贫困人口中:3/4为女性;80%的女人在丈夫在世时并不贫穷。   ●每10个女人中,大约有7个经历过贫困生活。    -----------数据来源《穷爸爸富爸爸——女人一定要有钱》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可将作者笔下美国人离婚所面对的法律和现状与中国的比较一下。

  1, 法律方面

  在美国,在联邦政府的框架下每个州实行的法律并不一样,大部分州没有离婚时平分婚后财产的法律,绝大多数情况下,妻子只能分到远远少于一半的财产。对于出轨是有惩罚的,但是往往是针对于女性。

  但是反过来呢,当男人有了婚外情,破坏了经年累月的婚姻,却能拿着大半的家产轻松离去。

  在中国:出轨与否不会多大程度上影响财产分割和分配,所谓出轨者可以净身出户的说话完全是一厢情愿了,可以说中国的婚姻法对忠诚的约束及其细微。对照美国的情况,真不知道算好事还是坏事了。

  除此之外的一大不同:在美国,对资产的分割不仅限于当前的实际资产,还包括将来有可能获得的公司股权,奖金等的未来收益。

  一个很有意思的案子是: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与妻子丽塔在1989年协议离婚时,丽塔让她的律师在离婚协议上加进一条规定:若在1995年10月31日以前获得诺贝尔奖,妻子将分得诺贝尔奖奖金的50%。 觉得异想天开的卢卡斯漫不经心地答应了丽塔的要求。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数年,在1995年10月10日这天,竟然真的传来了卢卡斯获奖的消息——离丽塔约定的最后期限只差20来天。卢卡斯不得不按离婚合同分给丽塔一半奖金。

  此外,中美婚姻法上还有很大一点不同是:在美国,离婚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丈夫对妻子有赡养义务,要提供赡养费的。由上种种,美国比较有身家的人结婚前,很多都会签署婚前协议的。

  2.现实情况

  财产平分不了,夫妻共享的唯一项目永远只是共同承担家庭债务。美国如此,中国也有中国的24条。

  以及,有钱有势有钱的那一方,通常是男性,总是很容易打压弱小的那一方的,或者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资产,或者请最厉害的律师为自己辩护。麦当劳的创始人计划离婚的时候,对他的律师说:“房子,车子,股票我都可以给她(前妻),但是麦当劳的股权她一分也不要想!”有钱人,或者说有钱的男人多精明呀,知道什么是最值钱,最能升值的。

  《妈妈值多少钱?》一书探讨的许多社会现场,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常见,例如,处在高级职位上的男性往往都有子女,而要获得同样地位的女性经常是无子女的,翻阅一些中国的杰出女性的人生履历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例如林巧稚。

  以及对于带小孩的妈妈的歧视,认为这是项毫无技术含量的活。但是,为了培育一个优秀,自信,能承担得了社会责任的下一代的母亲完全是要掌握多项技能的,学习不同方面知识的。美国的军方儿童保育员需要拿到资格证书,修完13门课程,包括儿童成长,心理学,健康与安全等等。每一个称职的母亲难道不是精通以上各项的专家吗?

健全的母亲意味着健全的孩子:在哺乳动物中,人类女性在子女身上投入的时间,资源和精力是最多的。

  另一项歧视是:认为妈妈带小孩,所有不能全心投入,全力以赴。于是,许多职场母亲的机会就被这么被剥夺了。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的经历便是一例,27岁育有一个小孩,同时身为优秀毕业生的她,因为如上原因差点刚毕业就失业。然而她后来的成就挑战了所有心有怀疑的人。

  同样身为女性的美国最高法院的首位女性大法官奥康纳这么说过:

“除非男性在照顾小孩方面担起同等责任,否则女性永远不会获得解放。”

  《妈妈值多少钱》也告诉我们:间隔短时间的连续生育两个孩子与大多数女性的职业生涯格格不入。就算富有同情心的雇主能接纳,容忍,体量女性生育第一个小孩,但是紧接着立马迎来第二个小孩的时候也会大惊失色,果断变脸。

体制的宽容是有限度的。这个游戏只能玩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当别人在为你承担风险的时候。

  那世界范围内有没有比较值得欣赏,学习的典范呢?北欧五国,尤其是瑞典就是一个好的榜样。

  瑞典政府近一半的议员和目前一半以上的部长是女性。 瑞典拥有全世界最慷慨的产假津贴。法律规定,在孩子八岁以前,父母可以自行选择休产假共计16个月,在此期间领取80%的工资。有两个月的假期专门分配给新爸爸,这种假叫奶爸假,1995年实行,今天85%的瑞典爸爸休了这个假。

  瑞典变成世界上男女最平等的国家,最适合女性生活的国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它有着现实的需求:劳动力短缺,需要更多的女性走出家门加入职场。然后,政府和媒体的狂轰乱炸地宣传,扭转旧的定向思想,教育一代人的平等思想才改变过来的。女性就业率从20%增长到40%。接着女性都加入到职场之后,如果女性重新回归家庭带来的家庭收入锐减也是无论男女哪一方都不愿意见到。

  这也反应了一个朴素但是颠扑不破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亦可说,物质决定思想。

  不得不承认的是,解决男女平等,提高女性地位的途经而言,无论全职母亲的作用有多重要,还是需用更多女性加入到职场,积极提高职场上的地位才能实现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现实情况是,家庭主妇几乎算不上是种选择,因为毫无退路,也谈不上多少尊重 。在美国,做全职妈妈是造成老年女性贫困的最大诱因。

  是时候所有女性团结起来了,无论男女都是母亲生育的,所有的女性也都有可能成为母亲,所有女性无论阶层,种族,地位,都应该是宣导妈妈的的价值,要求完善的保育体系,鼓励更多的女性往外走,往上走,把深刻的男女平权思想传达给下一代,抵制性别歧视的刻板印象,相互帮助,而不是相互伤害。

  《妈妈值多少钱?》告诉我们,即使是无价之宝,也需要人们去认可,去重视,去珍惜,去努力。

  《妈妈值多少钱?》读后感(七):用钱衡量妈妈,俗不俗?

  书中的妈妈,其实可以更确切地定义为家庭主妇。

  咋看这个问题, 国人第一反应约为:妈妈怎么能用钱来衡量呢?俗。

  或再一看作者为美国人,就开始泛化型人身攻击: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啊!一切都用钱来衡量。

  Think twice, please.

  为作者所做辩护被放在文章注释部分末,正文为这本书带来的启发。

  就当今社会常识而言,关于妈妈,不用多想,有两个观点冒出来的很快:妈妈是伟大的;(赞扬) 以及: 家庭主妇是无用的 (轻视)。

  又因为妈妈=家庭主妇,所以伟大=无用? 赞扬=轻视?

  这是物极必反吗?怎么从常识的条件出发,推理出了玄学的结论?

  这个结论一点都不玄虚。事实就是如此。

  妈妈一方面被赋予极其崇高的形象,道德地位被无限抬高;

  另一方面,劳动地位被贬低到零,视为无劳动技能者,以至于终身待业,毫无经济价值。

  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绝对了?推理当中有什么不严谨的吗?

  有,会有人说,妈妈不完全等于家庭主妇。

  可是,即便是有工作的女性,请注意,被承认的也是其工作价值,而她在家务以及抚养子女上面的付出,被视为义务,而非创造的价值。

  那么新问题来了。家务和抚养子女一定被视为义务吗?

  如果真的是义务,为何家长包括男女双方,仅被视为女性的义务?

  如果真的是义务,为何也可以请保姆钟点工代劳?而且还要付费,付费不就说明是创造了价值吗?

  能把第一个问题回答清楚的人,对女权主义运动当有所了解。

  能把第二个问题回答清楚的,对经济学当有所了解。

  就个人看来,简化的答案是,

  问题一:家务仅被视为女方义务是历史遗留问题,男权社会的要求。随着社会的改变,这种观念以及实际情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问题二: 当家庭的内部义务工作被交换到家庭外部解决,产生了供需关系,也就产生了价格。(注释1 & 2)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妈妈到底是伟大的,还是无用的?

  也许答案是这样,我们借以无限抬高妈妈的道德地位 ,借以“粗心大意地”贬低其劳动技能,而忽视妈妈的经济价值,从而为自己为社会节约经济成本。

  因为妈妈没有那么好,她不是圣人,也会发脾气,也会伤害孩子;

  因为妈妈也没有那么差,她照顾孩子的爱心和技巧足以媲美专业的护士、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工作者,她做家务的能力足以媲美家政人员。

  至于被忽视的经济价值到底节约到了哪儿去?

  答案是全社会的孩子、老人、以及男性——简而言之,就是不做家务的人。

  男性因而享受到更多的加班、出差、升职机会以及更丰富的娱乐生活,

  老人享受到的照顾被转化为当下的社会道德风尚(老有所养),显而易见的减轻社会和政府负担;

  孩子享受到的照顾则在将来被兑现成为社会的人力资源。

  那么妈妈到底值多少钱?自己去答吧。

  ————————————————————————————————————————————————————

  注释: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价值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

  现代经济学并不承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了以及价格在价值周围波动的理论,而是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没有价值概念。

  义务有两个意思:一是,与权利相对。指政治上、法律上、道义上应尽的责任。 二是, 不要报酬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按维系方式的不同,所有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亲戚关系、朋友关系与同事关系,按社会领域的不同,所有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而所有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都是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即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一方面应该进行一定的价值付出,另一方面又应该得到一定的价值回报。

  3. 为作者的辩护

  辩护一、文章作者的身份,与文章作者的观点并不存在规定性的对应关系。以一个人的所处的环境及其外部身份决定性地看待其内心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辩护二、除了经济上的差别之外,美国的家庭价值观念与中国差异明显。历史上美国女性参与工作的契机得也与 中国不太相似。

  具体说来,美国的社会福利基本上可以使得一个人的收入即可养活一家人,并不是刚性需要男女双方都全职工作。另外,美国的典型家庭观属于核心家庭观念(nuclear family),仅包括父母和子女,不算旁系,不算祖辈不算孙辈。发达的经济条件和核心家庭观,就个人来看,给本书作者研究女性在家庭中的经济价值提供了极大便利。

  第二, 美国妇女参加工作的契机是二战。在二战之前,家庭妇女被视为典范,不能一个人养活家庭的男人是可耻的。但是在二战中,由于男性奔赴战场导致劳动力的缺乏,女性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变化相对而言,较为温和,但是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开展,逐渐变得深入人心。而中国女性的地位,就个人模糊的印象,是历经中国近现代翻天覆地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获得的,这种变化看起来比较剧烈,但是反而缺乏牢固的基础,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普遍盛行。

  就这两点看来,作者的美国人身份应该是更好的帮助她写出了本书。当然,支持着她的最大动力是:她是一位妈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