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篇

2017-12-06 21: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10篇

  《德兰修女传》是一本由华姿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一):爱也是一种信仰

  爱也是一种信仰

  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价值尊严

  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

  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也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们都是很富有的人呢。亲眼见过一个老人乞讨,说自己几天没吃饭云云的话,姑娘就把自己买的面包给了那个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姑娘很气愤说不要拉倒,就把面包也拿走了。其实还能说什么呢~

  公交车上一个女孩提着电脑背着很重的书包,有个男生主动把座位让给了那个女生,以为他会下车,然后他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学校。和阿飘异口同声的说原来咱学校还有人品这么好的人~

  很多人说现代的我们都是没有信仰的人,不否认。有时候觉得有信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准则约束着自己,所谓的道德标准。

  书中常出现的一句话:爱到成伤。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二):文中能把姆姆换成修女吗?

  写名人传记大概是最保险最省心最不会出错对了,小说纯属虚构,你要从一开始就构思框架惨淡经营。名人列传就不一样了,几个重大事迹成就摆在那儿,在挖掘一点史料,探索当事人的内心,写的稍微有文采一些,OK,中规中矩,两三星就有了,小说一写烂了就一星。

  很惊讶豆瓣评分居然这么高,我个人认为三星不能更多。大概是因为有配图,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才这么受欢迎?豆瓣一搜德兰修女传也全是华姿写的。

  我看下来首先是觉得mother terresa翻译成德兰。。。我觉得明明就是特蕾莎修女啊,文中用姆姆让我觉得太别扭了。

  通篇读下来感觉就是特蕾莎从小决心献身主,要好好做一名修女,甘于贫困,无比虔诚,靠着祈祷能把善款祈祷到,也许 因为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信仰的关系,不是很能理解。作者文采还是OK的,但是感觉没有深刻挖掘人物内心,大多是陈述事实,内心剖析也比较肤浅,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我看的感觉是特蕾莎一路就是靠着信仰支持顺利走成了这条路,可是特蕾莎也是普通人啊,不是不用吃喝的天使,她其实选择了一条非常艰难困苦的路,她作为常人而不是圣人,在困境中是如何坚持的,在这条路上她有没有过动摇?有没有过后悔?她是如何说服人们捐款,如何分配这些善款,如何管理协会的修女牧师的呢?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做个带光行走的生命

  你是带光行走的生命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书评

  要在半个小时电脑自动关机之前怒写出一篇书评,是一件很吐血的事,在此提醒各位亲爱的们一定要注意笔记本电池保养!切切!

  ————————废话与书评的分割线————————

  首先,我要再啰嗦一下这本书的来历,因为它的确给我带来了一些触动。

  开学之初,我闲来无事逛了逛豆瓣,顺便列了一下本学期书单。在一位前辈的教诲下,我着重关注了下女性传记系列,《德兰修女传》作为评分很高的书目之一,自然而然映入眼帘。又因为本人囊中羞涩,况且古人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训话,我又顺便注意了一下豆瓣上“二手书转让”的栏目,所以联系卖家、取书就成了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主人最后说不要钱,希望这本书能实现它的价值。听完这句话,我就知道会有这篇书评,而且一定有必须有书的来历这一段。更重要的是,我是下午5点到她所在的大学外经贸的,下了车见到我二话不说先拉我去食堂吃了美味的晚饭。(感动的我!!!)我一定要为外经贸的食堂打个广告——菜品多,味道好,有电梯,欢迎光临!

  这样得到一本书,和一个富翁去书店像运白菜一样把书运回家里的书柜相比,实在是意义深远让人不免感慨万千

  看了10天,其实本不用这么久的,看的久是因为看到一半的时候有点审美疲劳就转去看了一部分《少有人走的路》,同理,审美疲劳后又转回来一口气看完了它。说本不用这么久的原因,是因为作者华姿的文字生生就是做快速阅读的最佳资料。文字简单,不用动脑子,但是对一些闪光的句子又特别有捕捉的敏感。如果是一位高考考生坐在语文作文的考场上,想必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果让我谈谈读了德兰修女的伟大故事后的感想,有这么一段话将是我必须与众人分享的:“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提出异议,甚至提出批评。有的人说她的举动很幼稚,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有的人认为她的所作所为客观上帮助了那些应该对贫困负责的人,使他们因为这些善良人的存在,而更加高枕无忧。还有的人说,几个被选中的地方变得比较光明了,而其他地方的黑暗又怎么办呢?更多的人指责她只关注贫困,却不关注造成贫困的根源,比如社会体制,权势集团,以及不公平的财富分配等等。

  “但姆姆说,社会的进展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并非贫苦人所需。如果有一个人即将死去,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时间去探究他为什么落入这般田地,然后去列举一系列可以补救的社会法案。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帮助他们平静而有尊严地死去。”

  波澜不惊的言语,恰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不能说从她的话里得到了什么启示,因为读书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的事。她仅仅是改变了我对慈善的看法,温暖了我逐渐变得僵硬而冷漠的心。

  “上帝没有创造贫穷,他只创造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放弃贪婪,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孤独和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穷人的肚子饿,不是穷人的人,也饿吧。

  works of love are works of peace.不知道是我水平太次还是这个翻译太水。being with love 私以为更贴切“在爱中行走”的小标。

  以上。

  附:同时看《德兰修女传》和《少有人走的路》,都讲到了爱,宗教,孩子等元素,让我感到神奇的是两本书都引了纪伯伦的《先知》用来阐释生命,阐释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觉得很不错,果断分享之!

  你们的孩子

  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

  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纪伯伦《先知》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四):现代人的迷失

  首先我申明我没有把这本书读完。比较大的一个理由是作者文笔太生硬,可能是因为作者参考资料大多为英文,所以语言有欧化的感觉,读起来不顺。另一方面作者的语言过于幼稚,没有人物传记应有的生动性,几乎是平铺直叙,很难使人通过文字对德兰修女的一生有所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失败的传记。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逼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在众多人迷失于物质的今天,谈大善大美未免太过空泛。自我救赎是走近德兰,走向大善大美的第一步,学会思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在路途中迷失。宗教是指引人走向善美的工具,但是在今天太多人太过狂妄,太过自信,所以抛弃宗教,最终迷失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

  我也是这太多人中的一个。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五):爱的力量

  从最初的纯正信仰,拥有未经考验单纯强烈的爱心,在漫长的经历中一点一滴、一桩桩小事中成为她强大力量和坚定品质的营养。 她以用彰显上帝爱的方式传福音,将穷人作为耶稣的临到,去摆上自己。来让服侍的对象和周围的人感受到基督信仰,在接触中自然而然的分享她的信仰、她所做所为的原因。 她和仁爱会的修女所需要的摆上极大,将自己的吃住用都以穷人的标准,比一些穷人更穷。抛开物质的渴望诉求。面对的是将要死亡之人、流脓烂疮之人、麻风艾滋之人,心中的爱要多大!在书中提到难的是到那环境中,难的是第一次去服侍,如果开始做了,虽然看上去付出的是你,收获良多的也是你。并不是百分百,也不能抱着自己收获的心。 修女们的生活方式很值得基督徒学习。4 5点钟起床,默想和祈祷,开始服侍,下午短暂休息后祷告,学习圣经,服侍,晚上也是祷告,服侍到深夜。每部分都在祷告中开始。不将时间浪费在无益的东西上。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六):行者有界,大爱无疆

  假如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假如你们只是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

  ——《马太福音》第五章

  德兰修女的爱是真正的爱,是来自天国的爱,是神的爱,她把整个生命都托付给了上帝,上帝借着她的身体在一次让世人清楚地看到了希望,美好和爱。看完本书有三个地方让我动容:爱那些最穷的人;超越宗教信仰的理解;一生的坚持。

  爱那些最穷的人:

  书中曾写过台湾静宜大学校长李家同先生的这样一段话“我过去也号称为穷人服务过,可我总是找些愉快的事做,我在监狱里服务时,老是找一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做朋友,绝不敢安慰死刑犯,不仅怕看到手铐和脚镣,更怕陪他们走向死亡,我不敢面对人类最悲惨的事。我虽让也替穷人服务过,可总不敢向最穷的人服务,我一直有意无意地躲避人类的真正穷困和不幸。因此,我虽让给过,也爱过,可是我始终没有“心灵受到创伤”的经验。现在,我才知道,其实我从来没有真正地爱过,真正地给过。”别人的遗失正是德兰修女的坚持。在印度加尔各答的摩提吉的那一段,就把她的大爱体现的淋漓尽致。对那些临死的人的等死屋,对失去家庭的孤儿的孤儿院,对麻风病人的诊所。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最严。这本书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对此,我的理解是:一个人不断的去爱,去给予,爱那些最穷,最痛,最寻要安慰的人。当你真正的将整个身心去投入在这项行动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爱是多么渺小,远远不够去抚平那些人身体上的痛苦或心灵上的创伤。这样你就要越想着去爱,然而无穷无尽的苦难并没有因为你的坚持而溃败,相反你将看到的是更大的黑暗,此时的你也就越爱越难过,世界无情的利刃将你的爱割伤,而你却一如既往。这也许就是“直到成伤”的意义了吧。

  她的一生都在为穷人们奔波,在诺贝尔奖的讲台上她说:她是代表世界上所有饥寒交迫,流落街头和伤残疾病的人们,以及那些被忽略违背关怀的人们领的。这种态度很珍贵,很令人佩服。

  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反对她把穷人神化了,但我想那些说出这些话的人是没有真正看到穷人的伟大并且不懂得去爱的人。德兰把穷人看做受难的耶稣,把“我渴”当作耶稣得胜圣召。她把宗教和命运紧密的连接,她是真正的使徒。用虔诚将那些流言击破。

  真的感谢上帝派来这样的一位天使,在爱中行走,留下一个关于爱的传奇,给后人以榜样和教育。

  超越宗教信仰的理解:

  书中曾多次提到德兰修女的工作受到宗教干扰,她所在的地区有伊斯兰教,印度教,回教等等。可贵的是,德兰她尊重其他宗教信仰,不强迫他人信仰天主教,书中也没有提到她的传道。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去爱。爱不同种族,爱不同信仰,爱不同阶级。她相信她们都信仰者同一位神,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她知道他的认为只是去帮助,去爱,让上帝的光在人间闪耀,其余的一切都交给上帝去定夺。法国总统希拉克曾说:“她留个我们一个有力的声音,那就是,互相帮助,互相聆听,同心共力。这个声音是不分国界的,是超越宗教信仰的。”

  值得一提的是,她们为那些人所做的礼节都是遵从各自的信仰的,每一个病人在进来之前都要填写各自的宗教信仰。

  再看看当今,宗教问题所引发的冲突仍为减少,如果人人都尊重对方,相互理解,谦让,也就可以和平共处了。

  一生的坚持: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可是要坚持一生,那就非常困难了。

  就拿当中的一件小事来说吧,她的全部个人财产,一张耶稣受难橡,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从事修女工作以来一直如此。他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修女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个人最难做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记自我,这也许是不可能做到的。

  还有,不止一次的有人这样的告诉她:这样做事只是杯水车薪,有那么多的穷人你就得完吗?她也曾怀疑过,胆怯过,但是她想总要有人去做的。于是她从救一个人到救几千人,从加尔各答到世界各地。这个世界或许真的给勇者让路。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神也是人,只是做了人不能做的事,因而成为了神。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她也许就是神的化身。

  行者有界,大爱无疆。当德兰修女的脚步停止,时间从1997年的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你我都要反思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上帝: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

  德兰: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祈祷,即便你们不做协助会员,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建立另一个拿撒勒。你们不需要到贫苦的陋室去寻觅穷苦和缺爱的人,在你的家庭里,在你的近邻中,就有受苦的人。愿你们在自己的家里,自己的近邻和自己的城市,成为上帝仁爱的阳光。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七):德兰修女——上帝派来的天使

  读Mother Teresa的传记能使一个理性派的马克思主义者收获一种荡涤身心的宗教体验。听说Mother Teresa时,她是一个圣女,一个对世界产生大影响的人。读了Teresa的传记,发现圣女的光环只是虚妄的装裱,德兰姆姆每天过的赤贫、简单、关爱的日子才是真正窥见她美好的灵魂的窗口。

  1. 强大的信仰

  德兰姆姆,一个天主教徒,某一天听到上主的召唤,决心一生服侍穷人。在服侍的路上,遭遇了很多困苦和他人的误解。是什么激励她将自己的使命终其一生的贯彻下去?德兰姆姆说是每一天对上主虔诚的祈祷。其实祈祷这个行为是一个反思和加固人生使命的过程,它让人心平气和的认识自我。即便我们不信仰特定的宗教,也可以借用祈祷这个美妙的仪式,在每天清晨或是晚上睡觉之前,端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双手合十,反思:今天你有虔诚的完成自己使命所要求的工作吗?你有关爱身边的人吗?你有为生活在世界另一端的穷苦者做点什么(譬如说节俭不浪费)或者至少是祈福吗?你的生命要用来完成什么?你遇到了什么困惑?可以解开吗?瑜伽中这个过程也叫做:冥想。冥想也需要练习。

  2. 穷人

  “饥饿不单指食物,而是对爱的渴求;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 “除了饥饿和贫穷,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看这两句话时我挺受触动的。我们常说,一个人物质上很富足,但心灵很匮乏。这样的评价其实还挺不负责任的,它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冷漠的思维方式。而德兰姆姆怎么看待这样的人呢?她说都市里的很多人物质上是富足的,而精神上却是个饥饿的穷人。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去喂养他,让他感受被尊重被需要被关心。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人穷,但看不到人饿。我们会在道义的驱使下施舍一些食物和钱,让穷人不那么穷。但我们却很难将自己放在穷人的位置去体会那种饥饿的感觉,并认识到应该勤俭的生活,因为兄弟们正在受饿。应该学会无条件的爱,去供养兄弟们心灵的饥荒。可是无条件的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人毕竟是有喜恶的动物。所以我能做的是,瞻仰德兰姆姆这样的圣人,努力将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值得被喂饱的个体生命。这个世界上,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冷漠狭隘等不太美好的品质,这不意味着要像一个愤青一样指责别人,相反,当你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品格也好不到哪里去。要把这些劣根性当做一种常态,可以宽恕,但不接受。不要愤怒,学会心平气和的低下头说:It’s my fault. 别人的错从某个角度又何尝不是自己的错。人只有常常心怀喜悦,心灵才能健康的成长。

  3.关注个体

  很多人对德兰姆姆说:“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得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对这一只有意义——对这一个人有意义。当人们只站在事物的表面观察与批评时,他们便看不到那件事物为已经受惠的人所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会是抽象的人类。

  待人待事都是这个道理,想要脱离对个体的爱而上升到集体的爱是不可能的,也是伪善的道德牧歌,是眼高手低,是急功近利。一个饱满的整体需要许许多多饱满的个体,做好一件大事需要做好一件件小事。有时滴水穿石的强大耐心不仅来自科学的方法论,也来自“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个体之爱。

  3. 心存谦卑

  德兰姆姆说:“当你忘记自我的时候,你便真正找到了自我。”这句话触动了我。人是容易骄傲和产生优越感的动物,因为认知的局限性让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个世界的辽阔。

  还记得德兰姆姆有次在桌边摆弄一支铅笔,她说:“也许我就是上帝手中的这支铅笔吧,用来写他所想的。”是啊,人短短的一生就像上主手中的笔,写好几个字就离开。为了做一支好写的笔,请把自己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关注你写的字,而不是你自己这支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到充实快乐,把事情做好。

  :很喜欢最后一章开头的那句话——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一本书的话,那么时间就是那只翻书的手,无论是一本伟大的书还是一本微小的书,时间都将以同样的速度翻过去,翻过去,直到最后一章。

  德兰姆姆的体恤之心让我对探访类的志愿服务有了更浓的兴趣,它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治愈的过程。于是我打算在任期的尾声组织全班去做一个下午的志愿服务,地点大概在广州至灵学校。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八):像是见到上帝

  “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华姿在导言里说,她的一生是一个邀请。读读德兰修女的故事,在这个浮躁、空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去接受这个爱的邀请.

  如果仅仅是救济穷人,那么德兰修女不可能成为一位伟人,全世界有许多的慈善机构也在致力于化解世界的贫穷,但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是对街角正遭受痛苦、贫乏、疾病伤害的人们,所表现出的可怕的冷漠。这也是一种饥饿。因此,在很多富裕的国度里,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穷里。比如有些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管他们,或者只顾及到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对他们的心灵需要不感兴趣,以至这些年轻的生命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另有许多老人,则在孤独和寂寞里孤零零地等死,因为做子女的根本无暇陪伴他们。

  被遗弃的病症,是一种不治之症。一个人,一旦感觉到被遗弃,就很难有痊愈的那一天了。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不能让自己身边的人生产被遗弃的感觉。也就是,被忽视、被轻看、或者,不被在乎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不治之伤。

  “有时你需要做的只是握住他的手,给他一个微笑,听听他说的话,这就够了。”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的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这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德兰修女把自己融入到穷人中去,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的姿态去救济别人,她用自己的爱去抚慰那些残缺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弥补那些受伤的心灵,用自己的爱让那些贫穷的人知道自己是尊贵的。她给那些贫穷的人物质上的保证,但她给得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尊严,这是她的施爱区别世界上任何其他慈善机构的地方。

  她不关心政治,更不关心阶级,她只关心人,每一个具体的人,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对穷人的挚爱,是没有界限的――不只是超越了种族、国家,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宗教。她自己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修女,但她却耗尽一生为之付出的人,绝大多数,却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

  德兰修女的伟大在于正在于此,她尊重每一个个体,就如她说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亲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迷失在数目里,而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每一个人对我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一天,有个老人在海边散步,看到有个小孩子在一只一只地拣被潮水冲上岸来的海星,送回大海。

  老人觉得这个小孩做的事是徒劳的,没有意义,就忍不住说:“有这么多的海星,你拣得完吗?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小孩听了这句话,把手里的一只海星高高举起说:“看,对这一只有意义。”于是把这只海星送回大海。又拣起一只,说:“对这只也有意义”“还有这只”“这只也是”……

  其实公益本就不应该是一个过分追求效率的工作,它更多的应该是彰显人性,是贴近,是融入,是感同身受。为什么官员会粗暴地对待穷人?如果你没有同穷人一起生活过.不能与他们分苦同味,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至于爱,那就更谈不上了。

  为什么德兰修女可以把她的爱给予垂死之人,为什么她要反对堕胎,为什么她可以为了照顾一个路上遇见的饥饿的之人而不参加反饥饿大会,大概就是因为她心中对个体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重。

  这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是不是更有警醒意义,不要迷失在效率或成果中,而忘记了,每一个在你面前有着爱的需求的个体。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 上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那一定不是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现了问题。她始终相信上帝给予这个世界的恩惠,其实足够所有的人幸福地享用。但人们的奢侈和浪费导致穷人失去了这份权利。这种浪费既包括物质上的挥霍,也包括精神上的不负责任。所以对她来说,每一分钱都很珍贵。因为只有有了钱,她才能真正具体地爱穷人。如果没有钱,所谓帮助穷人,就将是一句空话。因此她重视手上的每一分钱,但并不是为她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她从不像某些伪善的人,假装超凡脱俗,视金钱为粪土。她以感激的心接受每一分钱,然后慷慨地施予穷人,一直到分文不留。

  曾经觉得,历史的长河中波澜汹涌的个人力量如草若芥,茫茫人海之中碌碌无为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以及必然,日子也就无非这样一天天的过,每一天都好像是前一天。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德兰修女就是最好的证明,她将善良做到了完全,像尘埃一般,力量卑微但必不可少。

  花时间思考,花时间祷告,花时间笑。那是存在的源头,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去爱和被爱,花时间给予,那是青春长驻的秘诀,那是上主赋予的特恩。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花时间阅读,花时间和善对人,花时间工作。那是智慧的泉源,那是通往快乐之路,那是成功的代价。

  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九):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了德兰修女的这本传记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了德兰修女的这本传记(又名特蕾莎修女)。

  一本中国人写的传记。书中有中国人的视角。作者经常跳出来说“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下面这个故事”的话。

  特蕾莎修女获诺贝尔奖那年正是我出生之年。

  特蕾莎修女逝世那年,正是我上大学那年。当时可能就算在中国大陆都大肆宣扬了特蕾莎修女是事迹吧,可惜我在没有电视缺少传媒的校园,当年居然一无所知。

  最近接连看了孟加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传记《穷人的银行家》,并且也想看史怀泽博士的传记但不得。

  第一次知道特蕾莎修女其实是阿尔及利亚人(虽然她出生时阿尔及利亚还未独立,独立后的社会主义祖国好像也不怎么待见她。从不肯给她母亲姐姐出国许可,使修女失去唯一一次再见亲人机会的事情可见一二。)

  第一次知道修女当时所在的教会其实并没有让她去做服务穷人这件事。是她百般努力,才走出了洁净安宁的修道院,走进污秽危险的贫民窟,从一年的短暂许可期做起,从一个人做起,有了4个追随的女孩子(没有名分的修女),后来才成功建立自己的修会,让女孩们的修女名分有了着落。

  些许了解了天主教的一些规矩。这类问题在我国一直被打入冷宫。不由人谈论。了解的人也愈发稀少。而其实西方国家的青少年最崇拜的人物中居然就有梵蒂冈大主教的名字在。

  (作者华资是不是个天主教徒啊)

  本书的图片应该在诠释和与书本内容匹配度上做的更好。

  书中有几个小错误。比较明显的是那个在修道院被救的人明明是回教徒,后面在贫民窟再遇到却变成了印度徒。书中杜撰故事情节的痕迹明显。

  上述都是些思虑片段。。真正想说的话其实是:

  德兰修女此教名的来历是取自一位24岁便早逝的“小德兰修女”。这位修女只活了短暂的默默无名的一生。但按照惯例一本记录修女生平和言行的小册子《灵心小史》改变了她逝世后的声名。这本薄薄的小书被誉为指引了一条神婴小道。至今仍在宗教类书籍中排名销售率首位。

  1.(第一个被shock的情节)当提到德兰修女的名字来历――那位小德兰修女的故事时,学者吴经熊评价《灵心小史》时说:这本书聚合了儒道释三家的菁华。因为道本来就是通的。。。。书中原话说得好“古今中外一切真理莫非道,莫非耶稣”

  2.德兰修女从未要大众为献爱心而援助捐赠远在印度的穷苦人,反倒是提醒生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多爱自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贫穷不单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黏土动画《玛丽和马克思》中的马克思就是如此。)

  3.德兰修女帮助穷苦人,绝不是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个地方睡而已。她是要给他们被人爱被人尊敬的感觉。让他们活得(死得)像个人。

  4.德兰修女对每一个人,不管他们是满身污秽还是面目可怖,不管是伤口里爬满蛆虫还是麻风艾滋病患,德兰修女都真心将他们看作世上的耶稣。是的,在德兰修女的眼中,世间每一个人都是耶稣。都是上主。她通过爱世上每一个人来爱上帝,爱耶稣。

  5.德兰修女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毫不妨碍她尊重和爱印度徒穆斯林。她按照他们各自的宗教风俗照顾他们、埋葬他们。她能够出于对上帝的爱去把那些不信上帝的人当作上帝来爱。这是怎样的大爱。

  6.德兰修女眼中只有一个一个个体的人。她不去说我要救印度百万濒临饿死的人。她不说我要救劳苦大众。当自作聪明的人们质疑她:全世界这么多困苦的人你救得过来吗。她说我只要救眼前的这一个。

  7.她要救穷人,穷人中的穷人,她首先让自己和他们一样。没有任何个人财产。只吃米饭和盐巴。在印度40度的高温拒绝任何电风扇。因为拥有电风扇在当地是富人的象征。

  8.书中没有收录这段特蕾莎修女著名的语录。我愿在此誊录如下: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最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志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反而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2011/12/19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十):爱、尊重、体验和联想

  这是德兰修女的传记,但更像一本故事集,刻画了一位几近圣人的修女。从这本书来看,要做一个伟大的圣人很容易——坚持一种信仰并为之奉献一生。可做起来太难,或许因为一生太长、或许因为能做得太少、或许因为诱惑太多……绝大多数人是坚持不了的,所以圣人就那么几位,德兰姆姆就是其中之一。

  德兰姆姆认为一切必须分享,因为一切都来自上帝。没有人分享的爱是没有意义的。同样,未曾与人分享的物质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逻辑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但事实上合乎自然,我们分什么东西给人,什么东西就越来越多。而真正的分享基于平等的氛围和感同身受的状态—— 如果我不是一个穷人,我怎么能够感受穷人的痛苦、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这是德兰姆姆的观点,也是她所实践的。她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有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穷人和弱者真正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尊重、希望、包容和帮助,而这些似乎更接近于体验、这些难以具体化标准化的东西往往是我们难以做到的。德兰姆姆不但做了,而且是坚持做了一辈子。不要问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穷人需要救助,当人变成数字,那就注定了冰冷和无情,不如从细微处体验、从具体点感受,能帮助一个是一个、能改变一个是一个。换了这个角度,就多了坚持的力量,因为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每一双眼镜里都能看出上帝的模样。

  从德兰姆姆的故事容易联想到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似乎这正是德兰姆姆在慈善事业中所奉行的精神。当然,作为一个网民、一个个体,我们分享更多的来自于一种认知盈余,这样的汇集造就了别样的创造力,足以改变世界。但从一定角度来看,互联网依然是一种工具,方便人与人的更好的联系和互动,便于形成平等关系、便于达成协作获取共识。开放和分享与其说是互联网精神,不如说是人本身需要加强的精神——开放的接受各种意见建议并加以完善、分享能够分享的各种内容、在开发中获得更大的视野,在分享中得到更多的学习和提升。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是网络中的节点, 那么我们何不做更具体、更体贴、更能加强体验效果的事儿呢?

  德兰姆姆是一位践行者、体验者、分享者。在慈善的领域,她坚持信仰、传播爱与善、帮助每一个具体的人,分享能够分享的一切……于是她闪耀了,她的闪耀是为了照亮别人。除了感动之外,或许思考还能引申到很多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改变世界,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那么,完善自己、去分享、去试着多影响几个具体的人,然后再层层扩散……如果这样做的人多了,世界就真的会改变。如果说在此之前的变革更多源于技术,那么之后基于体验的改变更多应该来自于爱、来自于对个体的情感挖掘、来自于尊重和体验吧!

  不是吗?互联网时代,似乎就是这么到来的。那么再进一步的可能会在哪儿呢?看看德兰姆姆的故事吧,其中对爱的深刻理解和信任以及细致入微体验似乎已经预言了正在到来的下一场变化。爱和尊重、宽容和感同身受是最该占领世界的力量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