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7 20:1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精选10篇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由[美] 海莲·汉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一):关于最后那段附录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不喜欢买书?这不是全世界最便宜的一样东西吗?一个人类所曾拥有过最聪明最认真最富想象力最伟大心灵,你不是极可能只用买一件看不上眼的300元人民币就可以买下他奇迹的一生吗(以一个作家,一生十本书,一本书30元计)?你不是用吃一顿平价午餐的支付就可以得到一个美好的洞窟、以及一个由此而联通的完美世界吗?

  书籍,确实是人类所成功拥有的最好的记忆存留形式,记忆从此可置于我们身体之外,不随我们肉身朽坏。

  在书籍和阅读的世界中,他们人数不多但代代有人,是这些人的持续存在,且持续进行他们一己“哈萨克式的小小游击战”,才能让你强大到几近无坚不摧的市场法则,始终无法放心地遂行其专制统治,从而让书籍和阅读的世界如本雅明所说,总是在最边缘最异质的人身上,才得到自身最清晰的印记。

  “这个人,写了这么一本书,改变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我总觉得欠他点什么。”

  所以——买下它,我指的是好书,好好读它,在读书时若省下花费,存起来找机会去一趟所深爱的作者墓前,趁它还在,如果你真的成行并顺利到那儿,请代我们献上一吻,我们都亏欠它良多。

  是的,书店还在那里。

  Leon 大清早 2012年4月20日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二):84,Charing Cross Road

  It’s the book’s name and it was once the address of a bookseller—MARK&CO.’ address. The story (or maybe not a story) takes the form of letter between Helene (the writer) and Frank the owner of the bookseller). As you can predict, Helene brought books from Frank, but all the trades were done through letters.

  Helene was a writer without much fame and fortune. However, she was fanatical about second books. Without doubt, when she saw the advertisement of MARK&CO, she was so excited that she immediately wrote a letter to Frank, asking for some books, which two people’ life across the Atlantic for the very first time(H was in US while F was from UK).

  Though Helene was not rich, she was very generous to the crew of M&C, which made the people respect and love her. People, including me expect a love story between them, but it never happened. Their friendship was pure and Frank did have a wife, though it seemed the distance was a bit far, their relationship was very deep. Helene was not just a customer but one of the bookstore family who always showed her affection openly to them. It's far beyo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people who live in the modern how two people had created ,remained and strengthen their relationship all through snail mails without meeting and talking to each other for 20 years. But obviously, they had made it. But for Frank’s emergent illness, their friendship should have lasted much longer. Helene always dreamed of going to England when she had enough money, but she didn’t realize it . The crew suggested sending less presents to them so that she would have the chance to visit them, but she never reckoned this. Sinc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H and F was so strong, the death of F bough her great pain that time can never heal. Their friendship did bring happiness to each other and change their tiny world, but the reality was the world was still running in its own orbit trying to clear away the past. As so, the shame that Helene didn’t go to visit her friend and her favorite land had accompanied her till she walked to the end of her life. The words “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 kiss it for me !I owe it so much” contains her tearful feelings like an endless sad sigh which surrounds you mind.

  20 years’ memory is logged as a thin book, it comes too short,I think.But this already shows us the writer’s love for Frank and the bookstore which accompanied her for 20 years silently but truly. It’s really a good book that worth savoring again and again, you will know the taste of friendship will never fade.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三):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这故事好到我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好是好,但不是爱情故事

  上周的某一天,我翻开它,地铁的风吹乱了我的头发,却没有办法掩映住心里的激动。鲁迅先生当年写给瞿秋白一副联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那时候我读这句话,其实没有太大感触,虽然也经常幼稚地在自以为是好朋友的同学录上留下来,可时过境迁以后,才发现,先生写下这句子时的感慨。也忽而想起子期离世,伯牙万分悲痛,将瑶琴摔个粉碎,“高山流水知音”真的是个伤心的故事。

  你会说,这都是同性之间。我只想说在“大爱”面前,爱情真的是那么微不足道的私人情感,用它来说事儿,实在配不上这本书。

  我一直在想,当海莲接到弗兰克逝世的消息时,她心里的感受会是怎样的。这位通信二十年却从未见过面的朋友,仿佛是潦倒生活里的一道光芒,在长久的通信中完成灵魂的对接,让她的生活虽然孤独凌乱却依旧显得很富足。

  海莲要书,弗兰克寄给她。海莲不去自家隔壁十条街的地方买书,却非要一封封信寄到大洋彼岸,寄到十字街84号。海莲给弗兰克写信,嬉笑怒骂,活泼感性,字里行间全是真性情。弗兰克给海莲回信,依然一副英国绅士、谦谦君子、中规中矩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我被这两人之间流露出的那种对书的痴,对彼此最真切的关心与爱所感动一塌糊涂

  还好还好,还好没有在二十年中相互见面,所以没有发展成为“廊桥遗梦”。就算后来弗兰克的妻子写信给海莲,我想那也不是所谓的“警告信”,她也喜爱这样一位俏皮又热心的美国小姐,有时也嫉妒这位小姐跟丈夫之间的情谊,却还是觉得美好而温暖的。当年萧红经常去鲁迅先生家里做客、聊天,难道许先生也会将其视为“不速之客”么?许先生也对萧红疼爱有加吧。读这本书读出其他意思来的,实在是在亵渎啊。

  书的末尾有一篇老六的《爱情的另一种译法》,昨天在读书会读了最后一小节,摘录如下:

  弗兰克死后,海伦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站立的地方,正是他深情凝视的所在。

  经过了二十年岁月的打磨,他们的眼神都那么一致。

  海伦所推崇的英国玄学诗人、散文家John Donne有一句话:“全体人类就是一本书。当一个人死亡,这并非有一章被从书中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

  我想,当爱情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翻译成了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

  还有一位,名叫怀恋。

  如果非要说弗兰克和海莲之间有些什么情愫的话,我认为,那也不过只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位共同的爱人,名叫书籍。编辑在书腰上写:此书是爱书人的圣经。即使是一种营销手段,我认为也不为过。唯一的爱情,是对书的。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四):代替我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代替我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小某寨主

  百度百科:《查令十字街84号》内容——海莲•汉芙是个热爱阅读旧书的纽约作家,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她在阅读中找到心灵寄托。然而,纽约的书店却始终无法满足她这个需求。因此,一间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很快就吸引了她,从此她和书店主管法兰克以及所有员工,便透过书信展开数十年的订书、买书历程,以及心灵与情感的交流……

  经典语句:“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并非有很多人可经历这样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情谊,素未谋面的买书者与书商之间的鸿信往来。我虽未像别的读者一般在书信内读出太多绮丽之色,也没有读出所谓“男女之爱”,但也不免感叹并真心赞同译者在前言内提及,“我一直以为: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其中的奥义便在于“距离”——或者该说是“等待”——等待对方的信件寄达;也等待自己的信件送达对方手中。这来往之间因延迟所造成的时间差,大抵只有天然酵母的发菌时间之微妙差可比拟。”“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诚然如斯。一封封手写的文稿比起现在迅速、便捷而机械的Email或即时通讯而言,多了那份期待与温情。如《海角七号》那首《情书》所唱,一封封书信穿越缓慢的时空,代替那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一个急促、一句娇嗔、一声问候、一阵关切都在这些信笺上跃然。先从写信人的指尖脉脉流出,再被装入信封,承载着期待地被投入邮筒,经历过几番邮差,又陪着最后那位邮差一度走过上千个门口,终于被送到收件人的手上。当收件人怀着一种柔软的情怀拆开信封,那些写在纸上的字字句句便如终于解冻而融化的冰,既迫不及待,又娓娓道来。

  汉芙小姐就这样,一封封书信将她的真性情信手记于书信内,她对英国文学的痴,对不满意书版的怒,对好书消息的喜,对远方人们的惦记和慷慨,无不打动人心,也牵着遥远处那家老书店的情谊。未曾谋面隔万里,深厚情谊莫逆心。

  正因为不曾生活在一处,所以彼此之间的交谈不含别的杂质,少了琐事叨扰,没有利益冲突,仅仅交流彼此在某一维度的思想并庆幸找到可以懂的人。并非要求多深刻,贵在够纯粹。在世界上有另一个地址,有你的知音,有人因你而感恩,有人因你而欣喜,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在精神某个层面,也是一种圆满。

  也因为不曾生活在一处,所以彼此之间的信任才更让人动容。只是短短几十封书信的交流,双方的信任和对彼此的忠诚在这中间悄然建立。而这种沉静而坚定的信任,以及对彼此的真切关怀,才会延绵出这期间来来往往的送鸡蛋送丝袜及收桌布的后续故事。两方不再仅仅是买卖关系,更多了一层对彼此的关切和惦念,通信也不再是汉芙小姐与弗兰克两人之间的“公务关系”,还加入了海莲小姐的密友、书店的其他员工、弗兰克的家人以及邻居老太太,让这信件中流动的温情渐渐开始声势浩大。

  即便有些遗憾可以使故事更美,但偏爱事实上圆满的我总还是有着不现实的期望。

  希望某一天,她不再是只有书信去代替她与他们的十指相拥。

  她能站在“她的”查令十字街84号,亲自闻一闻“古书的陈旧气味”和“混杂着霉味儿、常年积尘的气息、墙壁和地板散发的木头香”;亲自看一看那张“叠放着许多画片和英国插画家美丽画作”的大桌台;亲自摸一摸“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经过漫长岁月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的橡木架面深色古老书架”;更加能够亲自站在书店里,对着店员说一声:“嗨!我就是那位海莲小姐,我来了。”

  读着读着,突然觉得我也拥有一家自己的“查令十号街84号”——浙江温州鹿城车站大道下吕浦锦园2幢1002室的“以弗所咖啡梦想工作室”。

  我从未去过,却心中挂念。最开始,咖啡屋合伙人之一的迦勒跟我谈及梦想,聊心中对一家理想咖啡屋的设想,说起那句“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看到希望”,说起那句“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中就接待了天使。”加上每个女孩子心中都曾萌动过的开一家小门店的梦,所以这家咖啡屋在开业之初就承载了很多我的期待。我也在心底默默勾画了很多的蓝图,想着如果是我在经营一家咖啡屋,我将如何选址、如何布置、如何装修、我将聘请怎样的团队、引入何种设备、推出何种套餐及服务、开展何种活动、启动何种营销模式来帮助小店成长……

  咖啡屋的墙壁上贴着我画的小卡片们,在装修布置上我还满有激情地跟迦勒和普兰尼特一通讨论,看到底哪种布置风格会更加吸引人,哪款飘窗垫看起来更加舒服,哪一个玻璃瓶子养花更好看……而我的温州小伙伴们也经常去咖啡屋聚会,参加活动,寄礼物给大家不再需要一个个问地址分开寄,直接寄到大家的聚会场所就好。妙的是,我和《查令十号街84号》一样,还收到了小伙伴冬天寄来的长腿保暖袜。

  正因关注着这样一家小店的成长,所以满心期望。

  庆幸,以弗所咖啡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一步一脚印地在做着他们认为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事情,每周定时开展文化分享活动,因“以弗所”的名,也因几个合伙人都是基督徒的原因,总期望那里将会是一个被上帝祝福的地方,是一个福音的出口,是一个可以吸引人并留住人的角落,是可以广传神爱的梦想咖啡屋。

  期待一天,我也可以坐在“以弗所咖啡梦想工作室”里,点上一杯冒着氤氲之气的热饮,无论外面是阳光闪耀还是小雨滴答,都选一个倚靠飘窗的位置,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读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者随手在本子上做点小小的记录,晚上再和所有的未曾谋面过的小伙伴们聚会,参加一次文化分享会。

  希望我不会像海莲•汉芙小姐一样,拖上整整二十年。

  跟风学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路过温州,请帮我找到这家咖啡屋,拍张照片发给我看看吧~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五):1613 查令十字街84号

  这本书真的好短啊。以我的速度,不算上开头的序和后面的几个后记一样的,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

  用写信的方法交流好棒啊。我只有和我的一个朋友,在高中的时候这样写过信,一个月一封。然后在放假回家时,聊天的时候就会说你记得在信里写过的啥啥啥~但是这种写点什么的感觉真好。

  小学的时候还流行交笔友,但是可能大家都是跟风,没啥共同话题,所以一封信过去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海莲和书店老板(对不起我没记住他叫啥……)的信件开始是业务的来往,在说要买书的事情。后来就变得会说一说对书的看法。从美国给遥远的英国寄吃的。书店的店员也会给海莲寄小礼物,邻居绣的桌布。遗憾的是海莲在最后也没有去英国,去看看她的书店…………

  还好最后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爱情故事。这种如果发展成了爱情,虽然说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大概就不会被奉为经典了吧。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六):当时只道是平常

  好小好薄一本书,假若把恺蒂的序章《书缘情缘》、译作者陈建铭的《关乎书写,更关乎距离》、唐诺的《有这一街道,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老六的《爱情的另一种译法》这四篇附带文章统统去掉,它总共就简简一百页纸。真如汉芙所期待的最美好的情诗集子,薄薄一册,可装入口袋,携去中央公园一读。

  周六早上,睁眼醒来,突然就很想读这本书。被买来好久,一直束之高阁的书。更早之前,读到汉芙与弗兰克的故事,当下就被那种既肆意又节制的感情所动容,一定要收了这本书。买到后,却近乡情怯了,迟迟未去动。

  读书果真讲究个机缘。早一分不可,晚一秒则多半会错过了。恰恰好在那个心境里,恰恰好才能让文字流动入心。

  不谈汉芙与弗兰克的感情,单单把自己带入到汉芙的当下生活中,去往那个二战后的纽约公寓。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具、房子吱嘎响摇摇欲坠、蟑螂白蚁满地乱窜,自己是个懒人,明明全部的人生都在这间屋子里度过,无论是写电视剧本还是编儿童读物,惶惶一天全与这公寓为伴,也不去把它理埋清楚,就那样随意的住一天算一天。

  汉芙爱读书,爱读书的人多半也想写书,偏偏不知是缺少那么点灵气儿还是没有机遇,她只能做些作家的周边琐事。这样的景况该怎么形容?现实枯萎?有点梦想却不敢提,生怕一口气给吹跑了?

  幸好她有书。

  汉芙读书自成一体,有自己一套。喜好英国文学,为此专去学古文,手边备有拉丁文词典,古籍难啃也不怕。读书杂,但偏不爱小说,觉得这些个虚构的东西毫无价值,好作者是要有亲身经历可叙的。她钟爱每个年代的细节记述者,个人生活的细枝末节,串起来,大多好看过任何一部官方历史记录。汉芙曾向弗兰克索买《佩皮斯日记》,好放在床头,伴她度过漫漫冬夜。这本前英国海军行政官的日记可着实有趣,实在对了汉芙的胃口。佩皮斯有一百二十五万字,详细记述了自己从二十七岁到三十六岁(1660-1669)之间一段人生。佩皮斯文笔洗练,不仅对自身的虚荣吝啬、任何缺失毫不回避,也将王政复辟、查理二世加冕大典、鼠疫爆发、伦敦大火一一记载,用私人的视角写身处的历史洪流,后头来看,珍贵异常。

  汉芙读书极似大浪淘沙,先去图书馆,把想看的书,大吃大啖,品尝一番,如遇爱极了的书,才去买来占为己有。对于自家的书,汉芙也有自己的论调,好书收藏了的书就该一看再看,相看两不厌,对于再也不想看第二遍的书,就该扔掉了。(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倒是旁人都很惊讶,依我看,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奇怪呢。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我常想:他们也未读得太潦草了吧。然后呢,因为他们从不重读那些书,不小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不过,当他们看见我一箱一箱地把书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要是照着他们的做法:买了一本书,好——读过了,好——上架,好——没事了,一辈子也不会再去碰它第二回,可是呢,“丢掉?万万使不得呀!”为什么使不得?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汉芙不爱新书,对旧书情有独钟,她喜欢让书籍前主人的灵魂牵引她灵感,去摩挲书里的历史厚重;汉芙对书的装帧也极为在意,一本薄如蝉翼的印度纸印刷的大部头让她爱不释手,品相好印刷精良的书总让她兴奋许久。

  这样一个贫瘠、郁郁不得志、交友寡淡的老姑娘,幸好有了书,拥有了无限辽阔的精神世界。之后,又通过书,结识了远在伦敦的84号全体成员。

  我一直都有这样的一种观念,所谓志同道合多是因为一件爱好被连接,比如电影比如音乐比如书,甚至比如爱吃卷心菜,对某一件事执着或者痴迷,才能粘合同样追求的人,而且会异常牢固,因为共同的爱。而且这样得来的朋友,多有高山流水之叹。

  弗兰克去世后,诺拉写给汉芙的信中说,她曾经嫉妒她,因为她的丈夫爱极了她的文字,而且他俩之间有着很多共通点。汉芙和弗兰克的共通点就是书,对书的共同热爱,触通了二人。

  汉芙无意中寻觅到了这个人,这个人真真实实出现在了她的生活里,不单单是这一个人,还有弗兰克背后的那些人,在汉芙最无味的人生里,这些人出现了。

  有时候,人生际遇的改变,就是因为某些人的出现。当下不觉得,走过万水千山后,回头看,那是个奇遇。

  1949年到1969年,二十年的时光里,汉芙一边过着她的人生,读书写作,一边与伦敦通信。汉芙的人生并没有任何起伏,她甚至没有结婚,与84号的通信几乎已经融到日常生活。也许,刚刚接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时候,汉芙的生活有些悸动,但当通信成为常态,身处其中的人已视其为平淡人生。

  抵不过二十年的时光累积,抵不过一种常态成为永恒。

  汉芙再回首时,曾经的平淡岁月,让她惊心动魄。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七):温暖的基调,路过的人生

  很温馨的一本书,经常是订了达美乐的披萨,就会翻看这本书。

  在我看来,一本书好坏与否,是有很多标准的。比如说能给人带来思考,比如让人身心愉悦,那就都是存在益处的,就是一种值当的行为。其实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给人带来太多思考,但全书弥漫的一种慵懒、温暖、温馨的氛围,配着菠萝酱拉丝的软软的热热的披萨,很舒服。对,就是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生活是需要情趣的,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情趣,不过中心永远只有一点,那就是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这本书就是这样,每次想来,即使不大记得住里面书信的内容,都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整本书都洋溢着一种鹅黄色的温馨基调,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男女主人公的通信,有时候是女主人公与男主角店里其他人的通信,都会让人觉得: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生活得好开心,即使没有太多的钱财,外面还有战火的洗礼,但他们依旧温暖灿烂。是的,这是一本好温暖好温暖的书。

  这是一个热情的世界、欢快的世界,虽然最后抱有遗憾,因为男主角突然过世,但全书还是整体给人的印象还是非常美好。这里面,有个爱书人的世界,简直是哆啦A梦的百宝箱,要什么书就有什么书,简直不能更好。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何尝不是一间幸福的收纳所呢?

  这是一个世外桃源的缩影,这里的人开开心心,聊聊八卦,简简单单过日子,虽然也在为生计奔波着,不过他们内心是从容的,即使眉头紧皱,他们的内心是乐观,纵使搬来搬去,最后也总是可以收到消息的——不论好与坏。这会不会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联系就是生活愉悦的前提呢?

  很多人都遗憾,女主最后没有见到男主,最后收到的是男主妻子寄来的信件。可是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遗憾。有许多种关系,真的没有见面的必要,不见面往往存在着一丝神秘,一旦见面就会打破这种幻影。看着他们往来的书信,到最后一封的戛然而止,其实真的有些难以接受,怎么突然就死了?当初就是这么觉得,后来想起,便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存在即合理,一切终有结束的一天。他们没见面,读者就一直希望他们见面,可见了面,虽然不再有遗憾了,可当初那种迫切的心情估计也就消失了。很多人喜欢看结局明确的HE电视剧,不就是因为想要有个美好的结局吗?告诉我们,一切很美好,the end!现在这本书就这么完毕,虽然很久以后,女主真的去了英国,真的去了男主的家,但是读者渴望的温情不还是在继续吗?有时候,遗憾里面虽然带些悲伤,但不也是另一种美好吗?

  人生在于体验,这一段路,品尝过开心、难过、激动、颓废,然后拾掇好自己,开始下一段旅程。不是所有的公路都有终点,路上的旅人,我们打过招呼:嗨,你好!……那么,再见!

  是的,这一段路,我走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八):读着知道结局的悲剧

  当你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仿佛主人公就被宣判了死期,书越读越薄,心情便越来越消沉,久久不愿意向后翻一页。两个人的谈话也是从读书买书的单调变成了“是否”还健在的问候,二十年岁月恍惚而过,两个人却始终未能谋面。

  书不厚,正文内容也仅仅有99页而已,且内容多是琐碎的交流信件,但是当你了解到这背后的故事的时候,感觉便不再是这等不屑了。

  当你知道你阅读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的时候,里面的每一句话也便成了悲情的叙述,即使是一个逗笑的词汇,仿佛都是含着泪的。

  这本书每封信的署名甚至日期都值得细细玩味。

  知道这本书是读张立宪的《闪开,我要歌唱八十年代》,而这本书收到之后却惊喜的发现这本书的后记居然是张立宪写的,惊喜之余发现这篇文章却和《闪》颇为相似。书的扉页贴着一张藏书票,而张立宪主编的《读库》也是每期一张,但是《查》是05年出版的,早于张的《读库》,从这一点说,张应该是从这本书受的启发罢。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九):非常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电影挺好看,不过最大惊喜在于这部电影激发了我继续读书、练毛笔字、背古诗词的热情,因为在一开篇就有一本被誉为“爱书人的圣经”隆重出场,并贯穿全剧,出场的既有英文限量版也有中文简装版,就不多说了,免得剧透。

  这本书是我在清明假期在火车上读完的,非常喜欢,书不长,3个小时就能读完。能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完全因为读了《我读》系列1-7,这本书的内容整理自凤凰卫视日播节目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通过《我读》系列我读到了不少好书,《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其中的一本。

  这本书形式很新颖,全部内容均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语言幽默有趣,既有作者海莲的直接与自嘲,也有书店店主弗兰克的英国绅士的低调与含蓄。

  作者海莲是生活在纽约的一位不知名的女作家,她看到报纸上一则伦敦书店发布的广告之后,开始在这家书店买书,这家书店的地址就在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通过书信告知弗兰克想买什么书并把钱夹在信里支付书费,这样伴随着订书、付款与寄书,两个人开始了长达20年的通信,却一直未曾见面,海莲一直很想去伦敦,但是没有旅费。弗兰克去世之后,海莲无意间看到了之前往来的书信,交给出版社出书,没想到非常畅销,这时她终于有钱去伦敦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不是原来的旧书店了。

  海莲与弗兰克及其家人、店员之前的情谊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表露无遗,伦敦物资供应短缺,并不富裕的海莲通过当时的海淘从国外给他们订购鸡蛋、火腿等食品,还有丝袜等女孩子的最爱,弗兰克他们送给海莲的手工织品,让我非常感动。内容非常精彩,还是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读一读,接下来我打算读一下英文原版,肯定收获更大,毕竟有些英语表达还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

  说到各国语言的互译问题,最难的还是要属汉语中的古诗词吧。回到这部电影中来,导演狠狠的弘扬了一把我国古诗词的精妙和书法之美,真心点赞。

  再说说演员,汤唯和吴秀波自不用多说,美、帅与演技同在。

  王志文、祖峰、秦沛、吴彦姝、惠英红对人物的塑造也都非常精彩。

  其实我觉得一个好的演员,很重要的一点是台词功力要好,在观众不看字幕的情况下能听清你发出的每一个字,感情要到位,包括你的气息,重音要放对地方,还要与你的长相匹配,配音演员经验再丰富,也不可能完全准确的揣测演员当时的心理活动,所以《金星秀》中提到的数字小姐这种背不下来台词,只说1234567的演员,真是很难想象。

  看一部不错的电影,在大屏幕看到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一起感受到中国古诗词及书法的美,只需15块钱,就在4月29日-《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当然了,如果看完之后您想去英国旅游、去美国买学区房,那可以先看看六六的《六个脚印,走着瞧》......

  微信公众号:coffee爱读书(这里有我真真切切读过的好书推荐)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十):一点点感悟

  看完后,除了惋惜更有一点讽刺。是的,我一直在替作者想,是该感慨天意弄人,还是其实就是自作自受。

  可以知道,你比文中出现的任何一位你朋友更想去书店,看看高耸到墙顶的书架、看看各式各样装帧精美的书籍,更想看看通信的那个他。如果见了,你一定会用你美式幽默还有尖锐的语言打趣他英式绅士的迂腐和放不开。

  没错,天意给了你机会,你信中说没钱,不久之后就有了写剧本的业务,还是很客观的一笔,你在信中也透露了明年夏天就能见到对方的计划,我相信,此刻的他,心里是雀跃的、悸动的。然而呢,你却把这笔钱用在看牙齿上,我想他内心,是失落的。

  后来,你又说要去看他、还有书店,结果因为房子问题,你把钱都花在了找房上,相聚计划再次落空。

  你拖朋友替你去看看那家书店,我想他更想看到的是你。他在信里说你朋友因为匆忙,没坐一会儿就离开了,我想他是多么的希望你朋友多留点时间,等寒暄过了,稍微熟一点后,打听一下你的事情。

  家里永远有一张你的床。这样的承诺,对于一个有家室有孩子,又生活在传统英式绅士氛围里、有着颇高文化(个人觉得,他能对作者每一次要求找的书都能对答精准,且见解独到,文学功底一定不浅)的人来说,是再美不过的情话了。

  我也是带着生气的,他书信里告诉你之前生过一场病时,你为什么不启程。

  我能理解作者为何终身不嫁,不说全部,至少有那么一点是悔恨当初吧。如果不一次性把钱都拿来整理牙齿,分个期,去见他一面,一切的一切,结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也罢,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可是这个遗憾,来的太揪心了。

  生命无常,活在当下,去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吃想吃的食物,看想看的风景吧,但愿大家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遗憾。

  晚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