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经典读后感10篇

2017-12-07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经典读后感10篇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是一本由楼庆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4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入门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的入门书籍。书中对各类中国古建筑,如宫殿、寺庙、陵寝、园林、民间建筑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做了描述和总结,配合彩图,理解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作为中国人,对这些建筑本身就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这本书会帮助你理论上的提升。

  看完这本书,旅游的冲动压抑不住,尤其是北京,那里是明清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善的城市,还有一个就是沈阳了。这两个城市,不是没去过,只是每次均是因为出差而去,来去匆匆。在北京,天安门的大门开在哪儿,我都没弄明白。沈阳呢,倒是在故宫门前和努尔哈赤陵墓前经过过,但也仅此而已,遗憾啊!

  书的最后一章,讲的是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以及保护北京城所作出的贡献,读完之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从来不知道,中国古建筑的理论总结是梁思成、林徽因和弟子们,在全国几百个县市,一个一个测量、绘图、摄影地总结而来。即使是在抗战大后方,这项工作也从未停止。我想,下一次想看的书,就是梁思成的了。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二):从建筑出发

  说实话其实在之前的很多年里我对建筑都不感兴趣。 大概是因为生在帝都,自小便对建筑没什么想法。可能于北京长大的孩子很多也是这样吧,那些所谓的皇家园林,故宫天坛,都只是家门口的收费公园罢了。小时候可能好奇敬畏过,但去看的时候也什么都不懂,只对那些神话故事感些兴趣。 再加上城市发展地迅猛,钢筋铁骨的大楼一座一座盖起来,各种shopping mall之类的设计千奇百怪,大裤衩也是每次回姥爷家的时候都路过的,就那样看着它一点一点建成奇葩的样子。 所以自然而然地,我之前对“建筑”二字的理解就只是熬通宵在图纸上写写画画,或者是戴着安全帽到工地当工程师。【求轻拍OTL】 但某次和基友在先农坛附近吃吃吃,撑的要死就决定去附近的古建筑博物馆溜溜弯消消食,结果进去转了一圈出来之后我就突然起了兴致。 大概是因为我突然发现建筑不只是钢筋混凝土,木头砖块大理石,雕刻设计得极尽奢华,而是在奢华背后,大有学问。而那些学问,都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所以其实说我是对建筑感兴趣还不太恰当,准确来说是我突然发现了从建筑出发,领略文化更加直白简便。 在看这本书之前其实我也大略扫过梁思成和乐嘉藻的书,也许是因为我完全是门外汉,而且关于建筑后的文化讲解实在太少,所以看起来有些乏味,感觉太过学术,不过作为学习建筑的人应该是经典之作吧。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多大的希望,毕竟我的胃口在阅读建筑类书籍的人群中应该还算独特的了吧。但正因为这样,所以才完全惊艳到我了。 楼庆西教授真的是将建筑与人文、地理、文化结合在一起讲解的。设计理念,传统礼治,适应环境……这就是建筑背后的故事,这完全是我想get的部分啊!【所以完全忘记当时我在首图九层,不能借走,差点拿着书跑掉OTL】 尤其是紫禁城那部分,完全折服于古人的智慧中。 而且书中还有很多精美的彩图,图片本身的摄影很好;书面排版的也非常好,丝毫没有因为插入图片而影响阅读。 但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书中讲的建筑太过全面,各种样式、各种风格基本上全都涵盖了,所以可能很多建筑讲得并不是很精细,就是入门的级别【就是适合我这种小白的style】,如果是对建筑知识比较了解,或者是渴求看到更多建筑的专业知识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浅显繁琐吧。 不过太合我的胃口了啊啊,推推推,强推!!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三):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

  作者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梁思成的助手楼庆西。说实话,虽然过于叙述事实的文风稍有乏味,但书写的很详实,让人长了不少见识。

  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点都曾与我不期而遇。比如我在帝都生活过两年,混迹在元大都健德门的残垣边上,闲时也在北海公园赏过花,天坛神乐署旁喂过猫。再次在文字里重识它们就发现自己简直肤浅到爆。个人觉得游山玩水大致有四个境界。第一阶,“到此一游”。世人十有八九都在这个阶段,纵使到过无数地方,也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你能看到景点内大叔大妈各种骚首弄姿摆pose,残垣断壁上各种山盟海誓我爱你,先进点的就掏出爱疯街旁check-in围脖我在这里一下。我以前倒更喜欢用一种更自然的方法留下点印记,现在觉得太禽兽了。后来我找了个伪文艺的女友耳濡目染,开始有节操地出行了,每次出行都会提前查好路线和景点,顺带着了解一下历史。游览时格外投入,从左到右,自上而下,每一个殿,每一尊像,每一块匾,每一棵树,每一处死角我们都会细细端详,慢慢品味。我们还学会了蹭导游,虽然入耳的更多是坊间传闻民间杜撰,但听起来也觉得倍儿有文化。事后津津有味,还会写写游记,查查资料,我想着大抵算是第二种境界了。再后来多读了一些书,读到了梁思成,费孝通的著作,便对田野调查有了向往,希望自己能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情况下,背起行囊,带上马子,吃着火锅唱着歌地奔赴到拯救民族文化的第一战线上去。直到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白居易的诗,才顿悟到前三层外的第四境:“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江深欲去难,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 好湿,好湿啊!到了极致就无需外求了,自家门前挖个坑,灌点水,搬几块石头,种几根草。。。造山、造水、造园、饮酒、赏花、听泉,这叫“意境”。

  建筑装饰一章专门探讨了装饰的特征,内容以及表现手法等。作为产品设计师,我一直想通过了解中国古建筑来了解古人在营造(不单指建筑)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正如书中所说,装饰是古代建筑,家具,器皿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我们经常不齿在形式上为了装饰而装饰的设计,比如加个祥云就叫最炫民族风,涂个大红就代表了中华五千年,但当自己实践时也是黔驴技穷,憋到最后还不如他娘的投奔less is more,简单又粗暴。实在感慨古人对装饰应用的出神入化值得一提的是装饰的初期都是为了某个构件作用而服务的,随后才产生了造型艺术上功能。由于装饰的惰性或者滞后性,即装饰作用的滞留时间会比结构作用要长,某些装饰已经没有结构功能,但仍被保留着,比说古建筑屋脊上的走兽,原型是顶端筒瓦上的铆钉,后来屋脊上都不要铆钉固定了,但那些走兽却被保留下来。同样的例子还有宫殿大门上的门钉和辅首。古典装饰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比拟:松、竹、梅岁寒三友的精神比拟,龙、虎、龟、凤四灵兽的形象比拟,狮、莲、鱼、盒、瓶的谐音比拟等等。

  最后其中一章比较有意思,讲的是风水。晋代郭璞所著《葬书》中提到“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则不散,行之使者止,故谓之风水。”说的是安葬死人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生气遇风则散,遇水则止,所以要选择避风聚水的地方。寻找这种避风聚水之地的理论和方法,风水学里归纳为觅龙、察砂、观水和点穴四方面。觅龙就是寻山,大的山脉,然后察砂就是查看主山脉周围的小山。观水更为重要,要看水口,观水形,看水质。最后决定人住的阳宅和葬地的阴宅。所以按照风水学,最顶级的人生后花园是一个群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之地。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远处有岸山选相对;有水流自山间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四周之山最好有多层次,即青龙、白虎之外还有护山相拥,前方案山之外还有朝山相对;朝向是座北朝南。关于阳宅的风水可以看看清朝的《阳宅撮要》,据说是集大成者。

  这书,还凑合吧。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四):用二十讲给中国古建筑写个生

  建筑于我来说和历史一样吸引人。其实学科都是交叉的,在它们身上,凝结的是全人类在漫漫光阴中所创造的文明。这两门学科我可能这辈子也不能作为专业去学习,但是我总希望以我仅有的好奇心和热情去了解他们。 楼庆西是梁思成先生的学生,第二十讲中,他也特别的介绍了梁思成先生与中国建筑,虽然只是叙述,没有评论,但我看的出他的敬重。 不得不说这二十讲对于中国古建筑这么一个庞大的体系只是杯水车薪,但楼先生的语言如此通俗易懂,配上我走过的和更多甚至未闻过的古迹建筑的图片,是着实为我指明了能窥见这个世界的一条路,它连接的世界非常广阔。 中国的整个古代,其实是一个变化并不大,有一个整体思想体系支配的,但同样,我国令人敬佩的这些工匠大师们,在一个充满压迫的时代里,依然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平。为皇家工作的,极繁复,极华丽;在民间建造的,寄托着人民的愿望,有朴实美丽。 民族,地理,政治,交流,许许多多的外部因素在影响着建筑的发展,越来越觉得,一个互融互通的学科体系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多一分知识,其实就是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世界的艳丽就更加一分。 最后我还是想贴出这段话。 二战时“梁思成特别向美国方面建议在轰炸日本时不要毁坏日本古都奈良招提寺等一些著名的古代建筑,因为他认为这些古迹不仅属于日本,也应该是全人类的珍宝。”政治上有纠纷,但是文化应当无对错。不希望还有圆明园这样的毁灭再重现一次,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的美好,应当由全人类守护。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读后感(五):它到底值不值这个钱?

  这本书从网上买的话,显然不用定价这么贵。但是,它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

  首先,为了避免被喷,我没有否定楼庆西老师的学术水平,单指此书。

  这本书,我认为它的目录是最值钱的。

  翻开此书,我说一章印象最深的。皇家园林那一章,介绍了圆明园,清漪园,承德避暑山庄。但是,每一次介绍走马观花,面积建造过程等概述,然后结束。而且,不避讳的说,每一章都是这个模式。

  我不懂为什么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为了消耗楼庆西老师最后的东西么?不应该,楼庆西老师最宝贵的东西也不在这啊。

  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通过介绍建筑诉说一种人文情怀还是一本社科书,普及基本知识?它始终在两者之间徘徊,让你摸不清猜不透。我甚至觉得,这是不是拿课件改了一下就出版了?还冠名为插图珍藏版,我就不吐槽里面图片了。承德避暑山庄,两幅图,一幅湖中楼亭,好像每个园林都该有的东西,另一幅,前景是杂草,然后几个蒙古包。。。。我一度怀疑这是去内蒙古旅游时拍的照。

  我不是学建筑的,我只是平常读一下,我还读过建筑十书,那本书出版的也是坑点的,这里就不细讲了,但是读到正文,你能感觉到人文与社科气息的。

  我想了一下,这本书真的不值这个钱,最多十五元,五院给楼庆西老师,五元给这本书的目录,五元希望出版社捐给希望工程或者高薪招聘几个高级编辑。

  你们实在想读,去买个便宜点的,或者买本电子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