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7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城市里的流放者》是一本由破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2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一):一只独特立行的鬼:致桂鬼(破罐)

  了个S:先贴个以前写破罐的旧文,随后附上书评

  认识破罐,是在清韵书院,那个时候他还叫桂鬼,跟《圣斗士星矢》中穆先生的弟子名字一样。当时,我在绝品网文发小说,他在那里发诗歌,小说和诗歌本来是关联不大的题材,却因为我们两个的认识而交汇在一起。记得我当时发了篇叫做《小镇生活》的小说之后,他在后面留言说了一些惺惺相惜的话,之后,我便开始将他发在清韵的所有帖子都看了一遍,其中最多的却是诗歌。自己虽然也偶尔写诗,但我对诗人却是没有好感的,甚至觉得现在的诗人都很恶心的,但奇怪的是,我们却依然聊得很投机。我们虽然都是搞文学的,但在QQ上却更少谈论文学,女人和生活是我们永恒话题

  现在说说桂鬼的文章。虽然我是不喜欢现代诗人的,但桂鬼的诗歌我居然读懂了,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初在读到他的那篇《一篇小说的序》的时候的惊讶,短短几句话却勾勒出了我几千字才能写出的意境。之后陆陆续续地看了他很多诗,有发牢骚的,有发感慨的,有发春的。。。实在无法形容读他的诗的感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诗都很好,起码我这样认为。如果他早生几年赶上海子舒婷那个人们对诗歌有着狂热崇拜的年代的话,我相信他一定是个很有名的诗人。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平实。他总是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着他的生活,他的心情,他的郁闷,他的朋友,他的亲人,从文字中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敏感,感性但又不失率真的人。我喜欢他的率真,所以我觉得郁闷的时候,总会在QQ上跳出来跟他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两句。虽然无关痛痒,但彼此却惺惺相惜。我喜欢他写的他的家乡,我喜欢他写的他在老家的生活,我喜欢他的那篇《何桥村。西菜园》,零星的片段记录着他对老家的那些美好记忆,而我的那篇《这个冬天不太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的模仿。

  我曾经看过别人对他评价的帖子,大家无一例外地对这个多情敏感的诗人交口称赞。他的朋友说他是信佛的,而他空间的背景音乐好像就是什么经,首页位置更是抄写了一大段的经文,而佛性的修养也使得他的诗中经常跳出不少具有哲理性的句子,我记得当时在清韵阅读他的诗的时候,曾经专门把这些哲理性的句子都挑了出来,但不幸的是,清韵却挂掉了。清韵挂了之后,我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现代诗,一来,没有时间,二来,现在的那些现代诗满篇都是性器官,三来……有次实在忍不住了,就用百度搜出了他在天涯的博客。或许是因为走出校园参加工作压力大的缘故,我发现他的诗风变了很多,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学生时代的淡定,多出的是一份抱怨和郁闷。其实,诗人是伟大的,但伟大的诗人生在了一个已经不属于诗歌的年代,就是悲哀的了。我在他的博客上看到他曾经用很多笔墨用来描述他的诗人朋友的艰辛生活,而我自己也暗暗庆幸,自己当初选择的是写小说,而不是诗。

  无论怎样,我们都在努力,诗人也好,小说家也好,我们只是在用不同的题材记录着不同的生活。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好好地过,套用伟人列宁的话说就是:汽车会有的,洋房会有的,女人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毕竟,我们都还年轻,大把大把的钞票等着我们去赚,美好的生活等着我门享受,大群的漂亮美眉等着我们去泡,共产主义等着我们去建设,台湾等着我们去统一,月球等着我们去开发,所以,桂鬼,我们一定要顶住。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二):《城市里的流放者》:城市因流放者而存在

  《城市里的流放者》:城市因流放者而存在

  《城市里的流放者》是网络作者“破罐”的一本作品集。从作者的网名“破罐”来看,显然带有一种自嘲式的调侃味。从书中的一些纪录来看,基本是基于他的个人经历的艺术加工,书中记录的生存状况,一句话,就是城市的打工者,但他们却无法被城市容留,他们在城市里,就像一群无所归依的“流放者”,无论是从肉体与精神,都遭受到城市的伤害与唾弃。

  但城市就是因为流放者而存在的,“城市本来不存在,但因为流放者多了,便成为了城市。”我们不妨套用一句伟人的话,对城市进行如此的定义。最典型的一个流放者的城市,大家都知道是澳大利亚。正是因为流放者的放逐,孤悬大洋深处的一个巨大的岛屿上,出现了一个国家。

  流放者进入城市,注定处于一种恶劣的生存境况。书中的第一部作品《出深圳记》最为可贵的地方,就是以亲历者的叙事视角,介绍了那个以跳楼闻名的血汗工厂里的生存内幕。在书中,这个工厂被“F公司”代替。既然作者不愿意提起这个公司的名字,我们也悉听作者之便。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以朴素的语调,描写了自己如何进入这个工厂,对这个工厂的主要生产经营状况进行了粗线条的鸟瞰,它把笔墨的更多着力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关系之上。作者并没有在这篇揭秘式的作品中,把控诉的苗头指向工厂的经营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这家公司也为跳楼事件伤透了脑筋,设置了相应的公关机构,意图给予员工心理疏导,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员工跳楼的持续攀升。也许作者这一篇“实录”,比社会调查或者这家公司的公关报告来得更为通透地揭示出是什么逼迫跳楼者走向死亡境地的杀手。我们看到,在这家工厂里,单调重复的流水线,让人成为一个机械中的一个零件,扼杀了人类的情感需要,如果这家工厂能够在情感补偿方面有着更多的社会后盾的话,还能有望缓解这种负面情绪,但是,这是一家来者云集的拼凑而成的现代化工作作坊,再现代化的环境,也无法赋予人际关系以更多情感的滋天长日久,必定会给心灵注入“无望”与没有前途的毁灭感,连正常的心理慰藉都无法予以跟进式安抚。特别是在工厂里产生的自发式的情感需要,如果遇到相互间的伤害的话,那么,更是雪上加霜,给生命的选择予以致命的一击。小说里表现的最后一跳的女主角,就是“我”的朋友,她在男友自杀的情况下,选择了对自我生命的终结,也让小说划上了一个残酷的句号。

  爱情释放出的极度痛苦,的确会给生命以毁灭般的打击,但另一种情况下,爱情也能让生命去创造奇迹,去展演那一份凄美的努力。在本书中的另一篇作品《清湖之恋》里,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同样一家深圳台资工厂里的爱情故事便达到了一种正能量的激励效应。一名男孩子在这家工厂里结识了一名女孩,两人相互鼓励,应对困厄,受女孩的激励,男孩决定参与高考,提升自己,他如愿地考入了大学,与女孩一直保持着联络,但是等到三年之后再次回到厂里的时候,女孩已经迫于家庭之命,嫁为人妇了。男孩“毫不犹豫地留在厂里”,就是因为这里是他的爱情的起航处,情感的存在,战胜了这家工厂里的负面阴影。可以看到,人永远应该成为战胜恶劣环境的主导力量。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城市的退避也是作者曾经作过的选择。作者打工范围,包括后来又到北京、南京等地,寻找发展的空间,但是作者也曾经作过隐居的打算,在家乡的一座山里寻找自己的幽居之所,甚至期望在庐山山顶寻找一个世外桃源,但是,现代情境下,乡村的童话是难以存在的,只有在城市的空间里,乡村才拥有发言权,所以,我们说,一个浪放者,只有在城市里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的土壤,而城市也正是依靠这些不屈不挠的流放者,才实现了自己的更新换代,自己的日新月异

  作者解决自己在乡村与城市里都找不到心灵归依“意不适”的办法,就是作者在《24岁辞职去写作》中直言不讳地表达的理想。现在作者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所有的“流放生涯”也就成了一份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是一份远比心灵慰藉更为强大而实用的心理期许,它能化解生存道路上的痛苦,绝不会做出那一份自绝于人寰的傻事,同时,也能让痛苦成为一种财富,凝成人生的一份醇香的浓酒,去让更多的人去脱离苦涩的生活,而微醺于生活的甘美。试想一下,如果把这本书发给F公司的所有职员,我相信,这要比那些空喊口号的鸡汤励志书能更为有效地抚慰现代化流水线上干渴的心灵。我们在书中,也看到了F公司里面开设了一家书店,可见,在任何时刻与环境里,心灵的溪水是不可或缺的。而作者这本书,正可以看成这份清溪中一滴纯真的水珠。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三):流放者

  流放者

  人生在未寻到目的地时都仿佛一场流浪,漫无目的,带着迷茫,却不断努力的找着流浪的终点,最终或许寻到了目的地,却发现自己世界所流放。这本书的作者叫破罐,曾在深圳打工,武汉隐居,北方漂泊,而这本小说参杂着作者的经历与情感,仿佛是在缓缓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让人感觉太过真实

  关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篇《出深圳记》,看到名字的那一刹,我第一感觉便是那著名的《出埃及记》。作者在除深圳记中,讲述了他初入社会,进入到某手机工厂工作的所见。这样的基层工人的生活描写,我是第一次如此直观的感受,流水线上那些已经麻木机械的工人。还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叫《包身工》的文章,文中的女工们麻木冷淡,毫无尊严与廉耻。然而文中的作者身边的那些工人,虽然没有如同包身工一般被限制着自由,却同样精神上受着压迫与煎熬。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作者身边一次次出现的自杀事件,还有那句“金钱换来沉默”与“向来如此”,10万块一条生命,这样的事情不断上演又不断被遗忘,然后继续上演。所以的时间一次次积累,那些关于人流与欠债自杀来换取微薄却相比他们更加微薄的工资却显得丰厚的赔款的人,无一不显示着无知与无力。我想我似乎知道了他会离去的理由,身边相熟的人的自杀是最后一根稻草。

  我似乎明白了这个名字的含义,《出埃及记》是一个寻求自由与解放的故事,而这个也是。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四):经历挫顿,吹过冷风,深谙其道

  工作,现在占据着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它是帮助衣食住行的一种手段,因为得生存,所以需要工作。早起或者加班,这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更好的去认知事物而提供保障。即使每天的流程毫无新意,如同马路上的红绿灯一样机械的更换一样,也不敢轻易有怨言。

  为了工作,很多人背井离乡,如你,如我。这是我背井离乡的第六个年头。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拖着行李箱的背影,有雨,有枫叶,让我想到的就是悲怆,和背井离乡的辛酸。然后脑海中就涌现着那句话,“多少人,长大后,踏上大巴车的那一刻,从此后,故乡只有冬,再无春夏秋”。

  是啊。因为,都是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回一趟家。四季变一季。有些时候,当我不如意的时候,也曾想过,回去吧,回去算了吧。有过举棋不定的时候,但也都熬下来了。期间也斩钉截铁过一次啊,气势磅礴的回去折腾了两个月,而后又深思熟虑的选择远方。

  扎根于一座陌生的城市要付诸多少努力 离开爱的深沉的土地又得鼓起多大的勇气

  作者描述在在富士康的工作经历,麻木冰冷的流水线,不人性化的制度,还有半年内的“九连跳”……

  我啊,住过掉土块的土坯房,靠馒头充过饥,半夜里也曾无声哭泣过…

  我在豆瓣这样形容自己刚入社会的模样,“一枚在迷茫生活里挣扎着小心翼翼左躲右闪地活着的土鳖青年。”

  街边的摊贩,写字楼里的白领,工厂里的员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艰辛和付出,你不易,他也不轻松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步步走来,跟着岁月的脚步经历一次次蹉跎,与迷惑与悲伤打过交道。深谙其道,这总是一个过程。我很能体谅自己的艰辛与隐忍。

  年轻的心啊,愿坚韧如你。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五):我会在这座城市呆多久

  深圳,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我已经在这生活了7年。

  08年高考结束后,我拖着行李箱来到这座城市,装着几件衣服、出生时外婆买的小被单、小岚子送的许愿瓶,还有一本《简爱》。在每十分钟就有飞机划过天空的福永机场附近的一家五金厂呆了一天便跑掉了,因为受不了机械的麻木的重复同一个动作的流水线。

  然后,我到了一家咖啡厅做服务员,那时候的想法就是利用工作之余考会计证,做文职。现在回想,好像我答应自己的事,都做到了。只是外婆送的小被子早已被某个坏同事扔了,忘记把《简爱》借给谁了,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谈了恋爱,被劈腿了……这就是深圳,每个人都怀着梦想而来,有的人凭实力永远留下了,有的人失望的离开了,还有像我这样占时留住了不知何时会离开的人。破罐,属于早早离开的那类,而且漂泊的城市还不少。

  大学毕业后,破罐的第一座城市跟我一样选择了深圳,进了那家有过“十一跳”事故的台企F。所以那篇《出深圳记》格外的压抑,也是每一个初来深圳的人的心照。我也有过那样的时期,挺过来了。这本书是破罐围绕着出深圳前后为主线,书写了十年的经历。这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契机,因为我知道会读到满满的共鸣。

  就在前两天,一个旧同事发来微信说,“你过得好潇洒。”我回复他:“其实大家都一样。大多数像你这样的男生选择把时间花在了喝酒和抱怨生活。还有大多数的女生选择把钱花在逛街购物和变美这两件事上。而我,只不过选择了书和美食而已。喝酒的人有兄弟,变漂亮的人成了家,爱阅读的我继续在追求趣味生活的路上没有停歇……”你的现状是你过去每一个选择堆积而成的,正如破罐24岁选择了辞职专心写作,才有了这样一本故事集。

  我们都是城市的流放者,不管是不断的变化着位置,还是定格在了同一个空间。你可以和物欲横流的现实对抗,也可以热爱每一天的阳光,反正我选择了后者。

  尽管如此,偶尔我也寻思着,我会在这座城市呆多久???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六):我眼中《城市里的流浪者》的作者

  作者是个很善良的人(当然我猜测他本人一定不愿承认,一个喜欢标榜自己是个双耳不闻窗外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非尘世俗人,善良这种人间用滥了的词汇怎可以形容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他咧),与他相识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文章,倾慕于他的才气,只是单纯地偶然。

  并不是豆瓣上的常驻客,不过是当时想养一只猫,在豆瓣上寻觅着,发现他发布的一条领养猫的信息,开始有了交谈,16年端午节,从他手中抱来了我的小白粽子。

  之后因为猫,有一些交流,刷他的朋友圈,了解到他嗜酒,逗逼,热衷于改笔名,还出过书,那自然要支持一下(看过他豆瓣上写的文章,类型风格是我喜欢的样子,所以不算友情购买啦),买过来看,是那种能读得下去的书,在工厂的故事,在山里的日子,像是作者本人的传记,虚虚实实,也蛮精彩的,所以,推荐,推荐!!!

  放一颗彩蛋吧:吃过饭,打包了两条鱼,回去喂黑塞,骑着自行车意淫着,回去喂给它,然后它就会好爱我,好爱我,结果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沟里。(作者的某一条朋友圈,我看完笑了三天,铲屎官不好当的)从破罐手中领养的美粽子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七):少小离家 随波逐流

  当我还在学校的时候,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跃跃欲试的想赶紧长大,想象自己未来的光辉岁月,觉得自己可以临驾于浪潮之巅。长大后,走入社会,才发现原来这时代的浪潮不是我们细小的手臂可以驰骋的,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躺在漂浮物上随波逐流。破罐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城市里的流放者”,深圳打工,武汉隐居,北京工作。这期间的点滴汇聚成了破罐创作这本《城市里的流放者》的灵感源泉。让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迷茫,愁思,坚持。

  深圳

  很多人见面,“在哪里上班呀?”

  “深圳!”声调要高上一度。

  未到之人羡慕它的繁华,可置身其中才发现,它的繁华多半与你关系不大。高高的工厂围墙隔开了你与它的世界。

  破罐将自己置身于深圳工厂之中,枯燥与压抑并存的生活,蹉跎着一批批涌进其中的年轻人。他们曾经纯真、棱角分明的面庞也被这环境磨砺成溪流中随处可见的鹅卵石。摸起来光滑可人,却大都一个模样。

  少年早早的离家打拼,生活的艰辛远超想象。孙倩、刘军只是千千万打工者中的一个,时间不会停留,裹携着他们向前。而他们的故事除了存在于作者的记忆中,其余已随着深圳来去匆匆的阵雨,消逝无踪。

  武汉

  武汉,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城市。夏季的闷热让人无处遁形,冬季的湿冷同样让人寒冷难耐。而这样的地方便是破罐的隐居之地,他租住在南望山,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靠背椅就是一个隐士的居所。阅读诗集,手掌笔墨,所到之物也只有清风明月以及蚊虫朋友。武汉不会是隐居之人会考虑的理想目的地,而不断筛选地点的人却极少将隐居付诸实践。真正的隐居之人不会考虑那么多,只是有个栖身之所便可。

  人生回望觉得稍纵即逝,走起来却觉得路漫漫。走累了总要坐下歇一歇,无所谓地点,不如就在迷茫之时、挫败之后歇一歇,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记得冬子在《借山而居》中写道,“若有隐之心,处处皆是终南山。”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梭罗的《瓦尔登湖》,心境平静才能感受到自然栖息之美,树叶随风的微微抖动,溪水流动的潺潺之音,雨落屋檐,雪覆山林,这些皆是需要用心去感知之美。

  何刘村 樟树下

  《樟树下》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也许是因为我一直倾心于对于乡土的描写。少小离家,不知何日归,浓浓的乡愁是羁绊我们内心的柔软锁链。每年,忍受父母逼婚也想回家转转,走走崎岖的山路,用乡音问候左邻右舍,看看村口那些挺拔的树木,听听亲戚们围坐火盆,闲话当年。

  破罐在在《樟树下》中写出了一个家族命运的无常,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颗老樟树一样,很难决定自己的命运。面对前路的未知,跌跌撞撞。人们往往忽视这个羁绊的重要性,那个熟悉的樟树下也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

  路的前面是什么很难说,命运如何很难揣测,明天天气如何预报的也不一定准确。少年志满满,如今却只能躺在洪流中的浮木上。这样也好,累了就歇歇,有干劲了就多划动几下。只是莫忘心中之羁绊。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八):流浪的人儿有点儿想家

  1)

  第一眼读到书的名字时,猜想自己肯定是属于书中流放者的那一类。一定是一位到陌生的大城市打工、租房、生活、辗转度日的那种人。但是,书中所描述的并非就是所谓的大城市里流放,生活很艰辛的苦情戏。这里,会让你了解到最普通的打工人的生活,类似的农民工?但是,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深深吸引我的眼球。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被作者的简介夺去重心。我想任何一种决定都需要一份勇气,而这正是我缺少的,离开的勇气。

  离开家乡选择在大城市里工作,一开始总要承担工作、房子、生活带来的无形压力。每当脚踩高跟鞋穿着正装赶往于不同地方面试时,打道回府的念头总是异常强烈。与此同时,另一个声音又会在脑海中冒出来对我说:大家都可以,为什么你偏偏选择退缩?于是,我又重鼓自信,继续为在这个城市里扎下根的念头奔波。

  有一天在地铁上我失控的狂流眼泪。那天下午刚好面试完几家公司,可公司的环境和工作内容都不是自己意向的,回家的路上疲惫和失落冲刷着我的整个身体。上地铁时,我倚在角落一隅,拿出手机看消息的时候,刚好看到姐姐发的一个状态:为谁辛苦为谁忙。配图是老爸穿着雨衣在鱼塘里捕鱼的身影,脚底踩着淤泥,身上被散落的泥土零落附着。

  看到这张画面,泪水毫无防备的往下淌。

  明明是决心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努力挣钱,给爸妈过好日子的。

  可事实却是,大半个月过去了,我的工作依然丝毫没有任何进展。

  而,老家的爸爸依旧是很辛苦。

  或许是心里落差太大,一面心疼着老爸,一面对自己的现状自责。

  满满的负面情绪袭上心头。开始一个劲儿地否认自己。

  真是自不量力,落到尘埃里的卑微啊。

  自己开始这么想。

  突然,有人按了两下我的肩膀。

  我被这突然的举动吓了一大跳,还没从情绪中缓解过来,也来不及擦眼泪,回头看到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看着我。我木讷的看着他,他说:“你的包是开着的,注意一下哦。”

  可见,当时哭得泣不成声的我是真的没有任何心思关注周边,甚至是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要发泄当时的感受。当时的我,眼睛一定在泪水和睫毛膏的混合下染成熊猫眼。但是,真的一点不介意也不在乎。而是,后悔没来得及对这个好心人说声谢谢。

  当我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时,小伙子就下车了。

  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城市很美好。

  自那次之后,每天都充满元气。

  因为,一想到这个城市的陌生人带来的一丝丝暖意,就觉得自己能够UP。

  其实,当我读到作者破罐书中的【出深圳记】这一章节时,特别能体会到从一个自己觉得庸俗的人转变为朋友的过渡心情

  到陌生的城市遇见陌生的人,我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戒备。这也是为什么当感受到有人按我的肩膀时,脑海中第一闪现的竟是钱包被偷了...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一刻我也为自己的猜测感到愧疚。警惕心太重,脑海中的黑暗好像也更多呢。

  不过,好在好人在乎的是只管自己做好事。

  2)

  阅读【何桥札记】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光景。

  夏天的时候,爸妈把床直接搬到门外,我们一家四口躺在铺了竹席的床上。拉起蚊帐,手握扇子,仰头看星星聊着天。有时候,会爬到屋顶,躺在竹席上聊天。仰望苍穹,满天星空,璀璨得不舍得闭上眼睛。

  那个时候真的很美好啊。

  而现在,即便回到老家也不会有这样的画面了。

  或许是因为也很少有机会在夏天回家吧。最固定的时间便是过年回家,而那个时候冷得只想窝在家里,哪里还会愿意出门呢。

  不过,当我读起这本书,读到这札记时,我的心已飘向远方,那个美丽的家乡。

  谁曾说过:一本好的书,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书?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和过往的生活。

  此刻,流浪的人儿,有点儿想家。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九):生命诚可贵

  “台风带走了深圳的炙热,整个关外也湿润了下来。它还带走了许多人的足迹,生命的精灵,污秽和沉重都被带走了。

  然而纯真,就像雨过天晴后的彩虹,短暂而逝。“

  -------《出深圳记》

  我和作者破罐是同龄人,只是一个出生在南方的温热潮湿里,一个出生在北方冰天雪地中,2013年他的《出深圳记》在“一个”上刚一发表,就引起了读者的热烈讨论,F公司当年的多连跳事件也轰动了整个国家,在为死者惋惜的同时,也更加引起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与生命可贵的强烈反思,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一时间成为了社会关着的热门话题。而作者作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是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的,不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之中都能经历像作者这样的过往,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不幸,但毕竟那将是作者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伤心过往,也可以看做是幸运,因为这会让人们更加反省生命的意义,也更加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

  高尔斯华绥说过“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死使你变成空人,就像那些树木落掉叶子后的空枝一样;终于愈来愈空,连你自己也凋谢了,也落了下来。”诚然,没有了生命,拥有再多其他的东西都是徒然,或者才是人生的根本,选择跳楼的好多都是90后,可以说是我的晚生,我很为他们感到遗憾,我更为他们感到不值,有的因为爱情,有的因为工作,有的更是莫名奇妙的就早早把自己的人生划上句号,我不知道该说他们是勇敢还是该说他们懦弱,毕竟,能够有勇气站在几层楼高的屋顶纵身跳下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可是为什么连死都不怕的你们却为了生活中一点小的不能再小的挫折而选择结束自己的宝贵生命呢?我不想去谈论社会的深层原因,当然,那是不可忽视的额,但我还是相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敢于尝试。

  我感谢作者把他是人生经历和感悟拿出来与我分享,这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认识到眼前一切的来之不易。

  《城市里的流放者》读后感(十):我们都是城市里的流放者

  《城市里的流放者》是豆瓣和一个app里的人气作者破罐,以人气故事《出深圳记》为主线,记录的他入社会十年的经历:初入富士康工厂的艰辛;住在山里写作的隐居生活;漂泊在路上的见闻。本书讲述当代年轻人探索世界的迷茫、思考和心得,文笔精准而真实。

  作者不仅写小说,还有诗歌。我是个蛮老土的人,不太懂诗,不过不妨碍欣赏其美好。我欣赏别人的点在于,不管你坚持的东西我懂不懂,你的坚持和努力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除了诗歌,作者还经历了好多我做不到的事情:在深圳工厂当民工,在武汉山上过隐居生活,辞职跑写小说,不去上班跑去大学听文学课... ...生活是漂泊又非主流,看似路子没那么正,可谁又说得准,会不会正是这些漂泊成就了真正的自我呢?

  作者决定逃出富士康时写道,

  gt; 我不知道继续呆在那里会发生什么,但是那些生硬的厂房、机器、生产线,刺鼻的气味,拥挤的人群,千篇一律的制服,麻木的面孔,燥热的空气......现在想来仍让我心脏紧缩,长吸一口气仿佛有一个幽灵在我后背脖子上吹一口冷风。

  很多人都能理解流水线工厂的艰辛和无奈,艳羡着白领生活的高端大气。其实真当了白领会知道,绝大部分职位根本就不需要创造力和思考力,哼哧哼哧加班熬夜改ppt格式,一遍又一遍重复无趣的销售话术,繁杂臃肿的沟通流程,大部分工作就是无趣的,乏味的,不管你怎么自我安慰,不过是洗脑自己好好提高忍耐力而已,说句不好听的,所谓白领的大部分工作,和流水线上的兢兢业业的操作,有什么分别?

  不过是一个更难察觉到的、福利待遇更好的流水线工厂而已。

  有时候选择逃离下这种生活未必是坏事。人要活出真正的自己,只能通过不断的了解、审视、自省。新一代的年轻人,生存早就不是大问题,几千块的工作好找,但是看看周围年长的同事们,几年后的那样的生活你想要吗?

  gt; 根据马斯洛的生存需求理论,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