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9 20: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精选10篇

  《生活的经济解释》是一本由熊秉元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一):生活当中利益的纷争

  当今华人经济学界,有四位公认的武林中人:行笔如飞的“飞侠”林行止;神出鬼没的“顶侠”张五常;笑声震天的“大侠”黄有光;年纪最轻的“巨侠”,则是熊秉元。

  熊秉元被认为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熊秉元选择了平实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大小事,以经济学的视角层层拆解,对准普罗大众的需要。他表示自己拥有“双重身份”,是经济学家,也是教育家,但他的教育功能并不应该只发挥在学生身上,更希望在社会大众。熊秉元先生写的文章算是经济学随笔

  本书共四部分,五十四篇文章,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使我们通过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

  这本书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普及经济学知识,也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教学书籍,读来才能使我感到如此地自然和酣畅。他并不是在和我们讲经济学知识,是在和我们讲他的生活和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却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懂得用经济学的目光来看世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如何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没有说教,只是慢慢的讲述,在阅读的时候老有一种熊先生其实是个文人的错觉,在他的字里行间不只是在讲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的联系和讲这些时事,而是更多使我们能够开始去跟着他行文的思维去看,去思考,他用他独有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来叙述人们周遭平淡的小事以带动我们这些读者进行深刻思考,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不确定,通过本质的分析,探寻最适合的见解,透视出生活本来的面貌。

  熊秉元教授非常推崇法律经济学代表人物波斯纳教授。他写道,波斯纳教授的写作风格是“锯齿式”的:对一个议题,波斯纳往往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旁征博引,讲得你不得不信。当你快要深信不疑的时候,波斯纳会突然笔锋一转,又告诉你“也不尽然”,于是,他又站在对立的一面,一样振振有词,滴水不漏。再一转眼,他又指出全然不同的另一种方向,再推演一番。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二):用经济学来解释生活

  经济学理论一直以来被大众误解为枯燥乏味的理科知识,所以在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群里,大家对这门学科一直存在着很多误解甚至不愿去了解这些知识,而事实却不然,经济学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来说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人类和空气的关系一样,它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因为太过“低调”以致我们常常忘记了它的存在。近几年来,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人致力于向大众普及经济学知识,为的是让我们能够了解经济学,并运用经济学来使我们的工作生活更美好,也因此才有了《魔鬼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和《小岛经济学》等等这些有趣易懂又十分深入讲解的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读物出现,而这些读物其实依旧也是比较小众的,只有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人才会去阅读,而最近我看过的一本新书却不是这样写的,他是借助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世界,在这本书的文章里,经济学真正是这个世界的“空气”,看完本书,你或许才能真正地理解什么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经济学”。

  熊秉元先生的新书《生活的经济解释》并不能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因为这本书一开始的目的并不是向我们普及经济学知识,也因为他根本就不是教学书籍,读来才能使我感到如此地自然和酣畅。五十四篇文章,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他并不是在和我们讲经济学知识,是在和我们讲他的生活和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样子,却在不知不觉中使我们通过那些大大小小的生活故事,获得经济学的世界观,懂得用经济学的目光来看世界,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还有如何掌握攫取事物背后真相的智慧。没有说教,只是慢慢的讲述,在阅读的时候老有一种熊先生其实是个文人的错觉,在他的字里行间不只是在讲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的联系和讲这些时事,而是更多使我们能够开始去跟着他行文的思维去看,去思考,他用他独有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来叙述人们周遭平淡的小事以带动我们这些读者进行深刻思考,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不确定,通过本质的分析,探寻最适合的见解,透视出生活本来的面貌。可以说,本书不仅仅是经济学和生活的融合,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对我们生活有很大意义的思维转化的一本书。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三):经济确实来源于生活

  一直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高大上的学科,至少是自己这样一介草民无法理解高攀不起的学科,但是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却彻底打翻了我这种认识。

  《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告诉我,经济是来源于生活的。作者熊秉元我不认识,专门百度了一下,他是台湾的法律经济学家,被认为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尽管对熊秉元不了解,但是看完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你会有一定的认识。

  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写得很亲民。就算你的文化水平不高,经济学上的专业素质不强,也不会影响你看懂这本书。因为书中讲述的全是生活中的经济学,是每个人都会遇得到的。只要你有一定的逻缉能力和分析能力,那就完全能够看明白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

  《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可以说作者的一本杂文集。我看过很多类似的杂文集,在看杂文集的时候有一种和作者聊天的感觉。我一直认为,只要看过这个作者写过的杂文,你就会了解你读的书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和你聊得来,你是否喜欢,全都十分明了了。尽管对熊秉元的生活不太了解,但是《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中提到的内容却也能让我产生极大的共鸣,而且也能从中领悟到极多的经济学知识,更容易产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当然,学习经济学的目的还是为生活所用。经济学来源于生活,它并不是高大上的曲高和寡之物,而是平易近人的与日常生活无法分割的一种知识。

  《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共计十二万字,字数不多,读起来比较容易。不过对于专门热爱阅读的那些读者来讲,这一点是不用考虑的。

  书的最后部分还专门为我们介绍了作者熊秉元先生写的一些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属于法律经济学。作者专门在《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中最后的部分为我们介绍了法律经济学,详见二百八十四页。所以,正文后面的其他作品目录也都以法律经济学为主。尽管不太清楚法律经济学确指何物,但是相信多与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写到的内容相似,所以相信也一定会是好读的。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四):经济学的从0到1

  说道经济学,我们很容易把它与各式各样的算法、图表和函数联系在一起,各路计算公式、行业名词、经济分析的成本、效益、损益以及财报和比重,以及“大师”的经济思维,分分钟让不擅理科甚至连买水果买菜都懒得计算价钱的我们感觉头晕乏味、大有告饶逃命缴械投降之感;然而,现在社会全民理财型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人们因循习惯了几千年的守旧固化、粗放的懒汉型经济方式早已彻彻底底无法适应现存的社会经济环境,重新吸纳经济领域知识似乎成了每一个现代人立足于未来的必备技能;

  为了绕过枯燥乏味的经济教条和永远无法适应的排列有序的“数字与公式的舞蹈”,我选择了熊秉元先生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这本书;一方面作者经济散文式的写法让逃避数字的心里稍稍得以抚慰和镇定,另一方面希望可以从作者的经济思维中学到自己期待的“生活经济学”知识,聊以安慰告诉自己:至少在下次面对实际经济问题和选项时,不至于再让自己觉得无所依附“赤手空拳”之感;甚至还能有一种有备而来淡定,告诉自己“来吧,练就练练吧谁怕谁,我也学过的……”这样一种坦荡豪迈和凌然之底气。

  熊秉元先生的《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主要分为4个部分: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四个方面扩展思维、妙笔生发,简洁又直接的腔调和口吻,把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经济现象或者点滴小事娓娓道来进行有意思的“熊秉元式的”解读和引申,在他的文章中引入观察、发现细节、捕捉他的问题和思考、体会最后的推断结论,不知不觉在轻快的阅读当中,融入到他营造的这种“生活经济学”的氛围内,其实也是件蛮有意思的事;

  聊天式的经济学学习,相信再不喜欢数字的人也都不会排斥的吧?比如我!对于不关注经济学的人,除非是生活所迫,否则经济学永远不可能对当事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和魔力;而对于熊秉元先生这样的经济学者,经济思维如同作者的奇思异想和妙笔生花,很多我们不曾留意的生活小事当都可以让作者产生这样那样的经济思维,并进行系统性的深化形成自己的经济文字,从这一点来看,作者一定是一个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人;单从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作者对经济的看法这一章中,“夏虫不可以语冰、小童何须学理财”这篇,作者用经典的道家哲学来比喻人们眼界见识上无法逾越的认知鸿沟和“文化”差距,进一步来说明现代社会教孩子从小树立理财理念和理财教育的必要性;虽然这是一个“操之在我”的选择性问题,但一种认知的从0到1,如同一种知识的从0到1一样重要,经济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技能,无论是孩童还是大人,又怎能忽视呢?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五):用经济学的目光去诠释生活日常——评熊秉元《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

  作为享誉大陆的法律经济学学者,宝岛台湾学者熊秉元还擅长的另一方面是用随笔的文体、用经济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问题,还因此出了好几本著作。《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就是其中的一本。

  学者来写专业随笔,而不是那种严肃论文式的长篇大论,评者了解最早的就是从九七年左右那本著名的《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开始。后来,此类模式开始风行,还出现了诸如《法学家茶座》、《经济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等诸专业随笔杂志,学者个人的专业随笔集更是比比皆是

  无疑,熊秉元博士深得其中精髓,撰写了多本随笔集。《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就是用经济学的专业眼光,去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

  “经济”一词,显然在古代汉语中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才有了今天的含义。从词源上讲,经济就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 “经国济物”等词的综合和简化。

  早在古代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经济的重要性。其中,宋代的苏辙在《上皇帝书》中写道:“财者,为国之命而万事之本”, 大意是,资财,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命脉和万事成败的根本。

  不要觉得经济只是经济管理者和经济学者的专利,可以说,经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社会生活中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只是有的时候你没有察觉到或者是没有引起重视罢了。

  熊秉元敏锐地认识道,“人们以生活经验里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思考如何处理所面对的问题。”经济学所处理的,当是和人们的生活经验所联系的事物。

  正如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其实,人们同样可以说,经济学的生命同样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一切经济问题,光靠逻辑分析显然不行,还得考虑生活的实际。而反过来,一切社会生活,背后都有经济学的影子。

  日常生活中一些不为人所留意的小事,或者是一些司空见惯小事,甚至是一些政治问题比如台海问题,以及法律问题,都会引发熊博士的深入思考,继而以经济学的眼光和方法进行饶有趣味的分析,倒也不谛为一种学术科普方法。

  只有些书中的故事或例子为宝岛所有,大陆读者理解起来可能略微困难一些;还有一些故事,还可以再说得生动有趣一些。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六):经济学散文

  经济学散文《生活的经济解释》

  以前看过台湾经济学家熊秉元的一本书《正义的效益》,感觉很过瘾,里面讲的是法律道德的经济学问题。而这本书则是从生活中发现具体的事例来用经济学进行分析。

  经济学可以说是当代发展最快最迅速的一门科学,经济学本来是一门自然科学,里面都是公式和数学方法,可是却进入到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几乎无孔不入,不断进行扩张。以前认为社会科学难以量化,缺少理性,而经济学正好补充了社会科学的这些缺陷。结果经济学在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甚至文学,经济学大有颠覆社会科学全部世界的趋势。经济学就好像是物理学中的力学一样,为社会科学找到了一种量化的思路。不过经济学得出的结论却往往和我们的直觉不一致,甚至相反。

  社会科学的确复杂,比如书中交代一个案例,1997年美国33岁已婚而且有四位子女的小学女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一名12岁的男孩发生了性关系。女教师以引诱未成年人性行为,被判刑七年半。服刑半年假释出狱,条件是她保证不再和小男孩交往。可是每多久,警方发现,她和这个小男孩在一辆车里。于是再度入狱,服完所有刑期。

  七年以后,小男孩长大成人,当年的师生现在依然相爱,而且结为夫妇。这真是一场戏剧人生。当年法官判她有罪是不是错了呢?

  以后再发生类似案件如何处理,从法律上看可以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从轻,毕竟有这个先例了吗,让人感觉刑罚有点重,万一再出现这种情况呢?那就从轻一点好了。第二种是维持不变,毕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个犯错了怎么就可以占便宜呢?第三种是加重处罚,好像很多人都不会理解,为什么要加重呢?违反情理啊!

  首先法律宣判的是33岁女教师和12岁学生的性行为违法,和后来事情的结果无关。就好像强奸犯喜欢上了受害者,最后两个人结婚。就好像小偷认识了失窃者,后来成为朋友。就好像杀人犯感到内疚抚养了受害者的孩子。这些结果的确会唤起我们对他们的同情,但是无法改变他们当初的行为本身。法律的不因为后面事情的变化而改变。那为什么要重判呢?那就是师生恋结果成为佳偶,对于原来泾渭分明的界限冲破了一道缺口,会引起更多的人效仿,也会让社会降低对这类犯罪的警惕,低估这类犯罪的危害。毕竟师生恋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是极少的例外,多数都是恋童症,或者性倒错,造成的后果也都非常严重。所以为了重整防线,固守阵地,应该提高量刑标准!

  表面上看三者都有道理,那种更符合我们的观念,那种更符合经济学的观念,就会发现巨大的差距。经济学就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强调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我们却是一种感性的人类,偏偏很难接受经济学冰冷的理性。原来我们决定经济学应该向我们人类的情感让步。可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以机器为代表的理性发展越来越快,甚至有超越人类的趋势。所以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开始向人工智能学习。也许未来的人类更容易接受经济学的思维。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七):过于重利的生活经济解释

  翻翻停停,停停翻翻。对于来自台湾的这位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的作品不甚了解,对于这种散文式的经济学著作更是头回接触。不是特别适应,在看第一部分《看经济》的时候,一度比较迷糊,有一种不知道他主旨何在,想要谈什么的感受。

  整本书皆选自熊先生日常给报刋杂志之类的投稿,根据其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从经济入手,再到社会,进而到政治,最后说到法律。即便是谈社会、谈政治以及谈法律,熊先生基本也是从经济的角度入手去谈。

  一篇篇看过来,有的虽然迷糊难解,不知所云,完全抓不到一篇文章的点在哪。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熊先生以问号结尾一篇文章。这个问号不仅是他的,也是我的,他可能心中已有结论,作为读者的我来说却是一头雾水,满脑子的问号“究竟在说什么嘛?”

  这种问号脸基本贯穿在书中大多数文章中,因为有的思考站在我的角度去看,感觉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诸如乞丐如何自处的问题,也许因为我也是女人?所以我真的是认为卖口香糖的人和空手乞讨的人真的不是一类人。从本质上来说,他们还真的不是一类人啊。一个自力更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经营赚取生活所需的卖口香糖者,虽然他所得可能非常微薄,但我们不能因为他收入极其稀薄而将其等同于只知道伸手乞讨,只食嗟来之食的乞丐。这等同于侮辱别人的人格,因其收入的微薄而肆意践踏了别人的人格尊严。个人以为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熊先生骨子里的重利思想。唯以纯经济的收益来衡量一个人的地位差别。

  另一篇来自于谈政治部分的文章《萨孟武抢救瑞恩大兵》也反映出熊先生骨子里的这种重利思想。本篇文章中,熊先生也是言之凿凿地声称追求公平正义,必须坦然面对所涉及的成本。并在文章中追问萨孟武教授:为了一块钱的损失,值不值得耗用十万元的司法资源?并继续追问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为了一个大兵,牺牲五百个官兵。这种电影敢不敢拍?从文章中可以看到熊先生在谈到道义公平公正时,时刻不忘纯经济的利益计算,并非常自信地认为,如果为了一个小兵,牺牲了上百位的弟兄,这种事情的出现会激发观众的反感,变成票房毒药!

  看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情节。为了一块钱,为了一个兵,为了公平和正义,我们的牺牲与付出值不值得,希望大家阅读完下面这个发生在东汉时期真实的历史故事后,能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申明:以下内容来自新浪微博科罗廖夫。

  公元74年,北匈奴进攻汉朝西域都护府,数万北匈奴大军围攻戊已校尉耿恭的驻地金蒲,因驻地过于遥远,后方救兵不至,粮尽,兵士们煮铠弩食筋革,拒降坚守,后为保卫战略地位更重要的疏勒,耿恭放弃金蒲,率领数百部下移师疏勒,随即又被北匈奴围困。

  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剌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八):经济学的诗和远方

  熊秉元先生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经济学的诗和远方》是基于他是台湾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台大经济系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为法律经济学和经济学方法论,故而他的这本书主要针对生活中的经济学和经济、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和法律角度蕴含的经济学随笔。通过社会和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家庭等等来剥开其中囊括经济学的诗和远方。书中不难看出这是一位擅于观察日常生活细节的经济学教授,就算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他从经济学方法论去看待这件事背后衬托的经济学原理。尔后旁征博引,从多个角度去运用经济学逻辑思维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九):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前几日正好看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财政的研究书籍,财政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其主要目的就是维持国家的稳定,确保国家的正向发展,先有国家后有财政,他们属于依附关系,往往后者决定了前者的发展甚至是存在。财政是基于一个国家而言的,这个范围太广太大,一提到这个词就觉得颇有一种“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的感觉。财政与国家离自己的生活太为遥远,那么什么是构建财政的基本单位呢,那就是经济。经济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就比如说股市,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一般都提前与经济的表现,股市从下跌转为开始上涨,则说明经济运行基本接近谷底;股市大涨一个阶段后出现非理性的上涨,则说明经济到顶,开始出现了泡沫;股市从上涨然后逐渐的下跌,则说明经济恶化,泡沫破裂。股市的基本就是一个经济循环的宏观图,股票指数直接反应了经济活跃度的关联。

  《生活的经济解释》一书是由著名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所写。他在台大经济系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布朗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顶级私立研究型大学,遐迩闻名的常春藤联盟成员校之一。他被认为是两岸三地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当今华人经济学界,有四位公认的武林中人:行笔如飞的“飞侠”林行止;神出鬼没的“顶侠”张五常;笑声震天的“大侠”黄有光;年纪最轻的“巨侠”,便是熊秉元。

  在这本书里面熊秉元列举身边最常见的例子,贴近生活,将最平凡的事物,赋予经济的思考,他从经济,社会,政治,法律这四个方面入手,讲他生活中遇到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文章的第一篇就探讨金钱的诱导就十分的引人入胜,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小镇里为了解决日益增加的未婚少女怀孕的问题,幼妇医院推出一种措施:只要这些未成年的少女参加每周一次的机会,或者保证过去一周里没有怀孕,那么,她们每个星期便可以得到七块钱的奖金。生活这类例子很常见,比如小时候上幼儿园老师颁发小红花的政策,晚婚晚育的政府奖励政策,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的鼓励政策,都于文中所提到的例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司空见惯的小事,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很少会用经济的眼光去看待此类事物,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极少去深层次的研究,此类事件背后的经济效益。文中熊秉元提出的观点十分新颖,他对于这种做法是反对的,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当一切都必须以金钱作为有心的时候,道德规范,品性人格,不都迟早会向金钱低头吗?他的发问振聋发聩,扪心自问,在看到奖励措施的时候,眼中只关注到了钱,而未想到事物带给社会的消极影响。金钱确实可以诱发“好的价值”,但也要取之有度,人和人的交往不全然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人行为上的取舍,多半是基于道德教化上的自我约束,而不是基于金钱的考虑。

  熊秉元在《生活的经济解释》中以一种轻松的笔调解释了生活晦涩的经济知识,或者说以他经济学家的思维对人们周遭平淡的小事带动读者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在书中带领读者踏上充满智慧与乐趣的智识之旅,他对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冲突,不确定,通过本质的分析,探寻最适合的见解,透视出生活本来的面貌。它不仅是经济的入门书,更是一本调动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诱导书。

  《生活的经济解释》读后感(十):以经济的视角看生活

  日常生活中,我是个遇到数字计算就蒙圈,集市上买个东西都要用计算器验证一遍才放心的人;上学那会儿,我是个典型的文理偏科症患者,学起文科像读小说般轻松,学起理科犹如负荷着千斤鼎前行般艰难。经济学对于我来说是一门高不可攀、艰涩难懂的的高冷学科。

  读了台湾著名学者熊秉元教授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才知道,我对经济的印象未免有些狭隘与偏执了。通过这本书来看,其实经济学也是蛮有亲和力的。当然,这种对经济学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是要归功于熊秉元教授的写作方式。

  就我所接触过得经济类的文章与书籍来说,它们大多是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息,并且摆足了专业水准的架子的。

  那么,熊秉元教授的这本《生活的经济解释》就不专业了吗?当然不是。熊教授擅长用随笔的写作方式解读经济现象。他以经济学的视角看经济、读社会、谈政治、说法律,以生活化的语调对各种经济现象侃侃而谈。看了《生活的经济解释》,你可能会觉得经济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实际上,熊秉元教授在书中诚实而又客观地不断提醒读者:经济学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经济学解释。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出租车司机每逢拉乘客的时候就问;“你讲国语还是闽南语?”讲国语的客人他就不拉,讲闽南语的才拉。这位怪出租车司机表现出的奇怪行为,还真不好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讲国语的乘客并不会不付他钱或者比讲闽南语的乘客付钱少。

  但不得不说,熊秉元教授深厚的经济学知识的触角伸出的范围的确够广。他把经济学的思维和分析,扩充到政治、社会、法律等多个领域。甚至,连宗教生死这类人生大事,都能成为他的经济随笔的素材。

  《生活的经济解释》共72篇文章,每一篇都见解独到、妙趣横生。从政治上的“三权分立”,他能够解读出商家的竞争模式;从领导人常卡拉OK 的风尚中,他能够看出官场经济体制健全与否;从小商小贩的牌照问题上,他能联想到一连串的经济信息……

  如果你觉得经济学晦涩难懂,不妨也看一看这本经济散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